專利名稱:膝關節(jié)后交叉韌帶重建定位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用手術器械,尤其是一種膝關節(jié)后交叉韌帶重建定位器。
背景技術:
隨著工農業(yè)的發(fā)展和交通事故的增多,高能量損傷明顯增加。近年來,膝關節(jié)后交叉韌帶損傷的診斷及治療也越來越多,后交叉韌帶損傷后往往需要行韌帶重建來恢復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解剖上,后交叉韌帶起于股骨內髁的外側面,止于脛骨平臺后下方約Icm處,韌帶后方緊鄰胭動靜脈及神經,重建手術容易損傷后方血管神經而導致手術風險大。目前的器械主要缺點在于制作脛骨骨隧道時定位欠準確,大多數(shù)后交叉韌帶重建脛骨導向器為 點對點式,尖端太細,鉆入克氏針定位時容易偏離定位點,甚至超出關節(jié)鏡下視野范圍,損傷后方血管神經;此外,往往需要建立膝關節(jié)后外側或后內側入路,清除后交叉韌帶殘端,直視或關節(jié)鏡監(jiān)視下觀察鉆頭鉆入避免損傷血管神經;完成隧道制作后需取出定位器,更換引導器械方能引出肌腱牽引線或導引鋼絲,手術技術繁瑣,且清除后交叉韌帶殘端后對移植韌帶的再血管化及膝關節(jié)本體感覺恢復不利,不符合當前韌帶重建的理念(保留殘端),對初學者掌握尤為困難。故需在現(xiàn)有定位器上加以改進,以增加其實用性及安全性,并簡化手術步驟。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膝關節(jié)后交叉韌帶重建定位器,以便簡化膝關節(jié)鏡下微創(chuàng)重建后交叉韌帶損傷手術操作流程,降低手術難度及手術風險。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膝關節(jié)后交叉韌帶重建定位器,包括上定位支架、下定位支架、限位螺母、上定位臂、上定位座、弧形導絲槽、弧形寬刃和下定位座,所述上定位支架和下定位支架通過滑槽連接,滑槽上設有刻度線和限位螺母,所述上定位支架上端連接有上定位座,上定位座上安裝有上定位臂,上定位臂為中空結構,上定位臂的定位端設有弧形導絲槽,弧形導絲槽的末端設有弧形寬刃,所述下定位支架下端連接有下定位座,下定位座內插入有尖鉆頭,尖鉆頭兩側壁分別設有測量隧道長度的刻度線和測量鉆頭實際進入深度的刻度線,尖鉆頭末端設有限深器。作為優(yōu)選,所述定位器還包括可安裝在所述下定位座內的多個不同直徑平頭鉆頭和引導套筒,所述平頭鉆頭末端均設有限深器,所述引導套筒為中空結構,末端上翹。所述下定位座內的尖鉆頭外壁有兩道刻度線,一道刻度線可在鉆頭鉆入前測量骨隧道的長度,另一道刻度線是實時測量鉆頭進入骨隧道的深度,鉆頭后方有限深器,可以控制鉆頭進入的深度。此外,上定位臂末端是寬刃結構,即使鉆入輕微偏差,仍然不會超出寬刃的保護范圍,可以有限防止鉆入過深及鉆頭方向偏差而損傷胭窩后方重要血管、神經,形成多重保護。使用傳統(tǒng)后交叉重建脛骨定位器制作脛骨隧道時需要另作后外側手術切口,直視下清理后方關節(jié)囊及韌帶殘端,暴露預計的隧道開口,直視下鉆入克氏針及鉆頭,鉆取骨隧道后直視下引入鋼絲,通過鉗夾、引導器引導等特殊手法完成引線過程;而本發(fā)明的定位器在建立脛骨骨隧道后,保留上定位臂,撤出下定位座內的鉆頭,用相應直徑平頭鉆打磨隧道后,直接置入引導套筒,可經引導套筒置入鋼絲,鋼絲進入上定位臂的弧形導絲槽后順其弧度即可從空心的上定位臂穿出至關節(jié)外,從而一步完成脛骨隧道的建立及引線,快捷簡單,避免了繁瑣的手術步驟及膝關節(jié)后外側通道的建立,令初學者也較容易掌握該手術操作。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結構合理,使用方便。本發(fā)明中的上定位臂的末端弧形寬刃能有效剝離膝關節(jié)后方關節(jié)囊,避免過細的導向器損傷膝關節(jié)后方血管神經等重要組織。鉆取脛骨隧道是通過下定位座引導,方向易于控制,并于鉆頭后方設有限深器,避免由于傳統(tǒng)定位器鉆入較為細小的克氏針偏移及過深引起后方血管神經損傷;所述上定位臂為較為寬的 刃片,即使鉆頭輕度偏離仍然位于寬刃保護范圍;同時,鉆頭鉆取骨隧道時一次成形,避免經克氏針二次鉆取骨隧道時鉆頭偏移、克氏針斷裂、殘留甚至隨鉆頭向后方移動傷及血管神經。中空的引導套筒能使鋼絲從引導套筒內直接穿入,到達上定位臂的導絲槽后經過中空的上定位臂直接穿出關節(jié)外,不需要清理后交叉韌帶殘端,無需更換器械,無需直視下手工穿引鋼絲,大大簡化了手術步驟,縮短手術時間,操作方便,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
圖I是本發(fā)明定位器結構示意 圖2是本發(fā)明定位器的平頭鉆結構示意 圖3是本發(fā)明定位器的引導套筒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I所示,一種膝關節(jié)后交叉韌帶重建定位器,包括上定位支架I、下定位支架2、限位螺母4、上定位臂5、上定位座6、弧形導絲槽7、弧形寬刃8、尖鉆頭9、限深器11、下定位座12,所述上定位支架I和下定位支架2通過滑槽連接,滑槽上設有刻度線3和限位螺母4,所述上定位支架I上端連接有上定位座6,上定位座6上安裝有上定位臂5,上定位臂5為中空結構,上定位臂5的定位端設有弧形導絲槽7,弧形導絲槽7的末端設有弧形寬刃8,所述下定位支架2下端連接有下定位座12,下定位座12內插入有尖鉆頭9,尖鉆頭9兩側壁分別設有測量隧道長度的刻度線和測量鉆頭實際進入深度的刻度線10,尖鉆頭9末端設有限深器11。所述下定位座12內尖鉆頭9可取出,更換不同直徑平頭鉆頭13及引導套筒14(如圖2和3所示),所述引導套筒14為中空結構,末端上翹,引導套筒14內可置入鋼絲,并可從上定位臂5穿出;所述下定位座12內鉆頭后方均有限深器11,所述刻度延伸到限深器11處。本發(fā)明的上定位臂遠端為圓弧形導絲槽,頭端為8mm的弧形寬刃,上定位臂、限深尖鉆頭的交點是以上下支架滑槽為弧的圓的圓心,限深尖鉆頭的后方設有限深定位器,在鉆入骨隧道前可通過鉆頭的刻度讀出骨隧道的長度,然后設定限深定位器位置調節(jié)鉆頭的可鉆入的深度,平頭鉆可分為直徑大小不同的多個型號;空心導向套筒與下定位臂向匹配。本發(fā)明的上定位臂末端寬刃可有效剝離膝關節(jié)后方關節(jié)囊,保護膝關節(jié)后方血管神經結構,其上下支架組成的滑槽可根據(jù)個體情況隨意調節(jié)長度,一方面可以讓上定位臂有效到達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實現(xiàn)解剖重建,另一方面通過滑槽調節(jié),可以調整脛骨隧道的長度及矢狀面方向,減少或者避免后交叉韌帶的直角拐彎導致的移植韌帶切割,減少韌帶斷裂的發(fā)生。在本例實施過程中先根據(jù)患者個體情況及術前測量情況設定滑槽上的刻度,限位螺母固定滑槽,關節(jié)鏡下清理后用上定位臂的寬刃剝離后方關節(jié)囊,將弧形導絲槽定位至后交叉脛骨止點殘端,調整定位器的方向至合適位置,下定位座內安裝尖鉆頭并通過尖鉆頭上的刻度讀出骨隧道的長度,鉆取骨隧道,選取與移植韌帶相應直徑的平頭鉆打磨骨隧道,取出平頭鉆,置入導引套筒,穿入高強度鋼絲,經過導引套筒、上定位臂的弧形導絲槽,中空的上定位臂,引出關節(jié)外,取出定位器,完成手術過程。 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本實施例中未明確的各組成部分均可用現(xiàn)有技術加以實現(xiàn)。
權利要求
1.一種膝關節(jié)后交叉韌帶重建定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定位支架、下定位支架、限位螺母、上定位臂、上定位座、弧形導絲槽、弧形寬刃和下定位座,所述上定位支架和下定位支架通過滑槽連接,滑槽上設有刻度線和限位螺母,所述上定位支架上端連接有上定位座,上定位座上安裝有上定位臂,上定位臂為中空結構,上定位臂的定位端設有弧形導絲槽,弧形導絲槽的末端設有弧形寬刃,所述下定位支架下端連接有下定位座,下定位座內插入有尖鉆頭,尖鉆頭兩側壁分別設有測量隧道長度的刻度線和測量鉆頭實際進入深度的刻度線,尖鉆頭末端設有限深器。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膝關節(jié)后交叉韌帶重建定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器還包括可安裝在所述下定位座內的多個不同直徑平頭鉆頭和引導套筒。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膝關節(jié)后交叉韌帶重建定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頭鉆頭 末端均設有限深器,所述弓I導套筒為中空結構,末端上翹。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膝關節(jié)后交叉韌帶重建定位器,包括上定位支架、下定位支架、限位螺母、上定位臂、上定位座、弧形導絲槽、弧形寬刃和下定位座,所述上定位支架和下定位支架通過滑槽連接,滑槽上設有刻度線和限位螺母,所述上定位支架上端連接有上定位座,上定位座上安裝有上定位臂,上定位臂為中空結構,上定位臂的定位端設有弧形導絲槽,弧形導絲槽的末端設有弧形寬刃,所述下定位支架下端連接有下定位座,下定位座內插入有尖鉆頭,尖鉆頭兩側壁分別設有測量隧道長度的刻度線和測量鉆頭實際進入深度的刻度線,尖鉆頭末端設有限深器。采用本發(fā)明定位器,簡化了膝關節(jié)鏡下微創(chuàng)重建后交叉韌帶損傷手術操作流程,降低手術難度及手術風險。
文檔編號A61B17/00GK102670266SQ20121017524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5月31日
發(fā)明者李永剛, 王宸, 陸軍, 韋繼南 申請人:東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