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ー種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積液及聽カ下降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疾病,又名非化膿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滲出性中耳炎、漿液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等,是中耳腔因感染病原微生物形成了病理性分泌物的積聚,從而造成了中耳功能的下降,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會使中耳腔內(nèi)的結構粘連、硬化,而造成幾乎永久性的聽カ下降。相當于中醫(yī)所稱的“痰炊”,而究其來源,多為風邪侵襲、肝膽濕熱、氣滯血瘀、邪毒滯臟腑虛損所致。一般西醫(yī)治療一般采用消炎、滴鼻、抗菌、脫敏等治療,但對于病情重、病程長且反復發(fā) 作者,上述方法往往很難奏效,經(jīng)過發(fā)明人的長期實踐得出,中藥治分泌性中耳炎具有突出的效果。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藥組合物。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根據(jù)中醫(y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特的藥性,采用黃芩、蒲公英、皂角刺、山茱萸、黃滕、三顆針、白藥子、甘油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jīng)過加工制成。制備本發(fā)明中藥制劑由下述原料藥制成黃芩20_40g、蒲公英10_20g、皂角刺10-20g、山茱萸 10-20g、黃滕 10-20g、三顆針 10_20g、白藥子 10_20g、甘油 100_150ml。本發(fā)明中藥制劑原料藥的最佳選擇為黃芩30g、蒲公英15g、皂角刺15g、山茱萸15g、黃滕15g、三顆針15g、白藥子15g、甘油120ml。制備方法如下將黃岑、蒲公英、阜角刺、山茱萸、黃滕、三顆針、白藥子置于IOOOml蒸餾水中浸泡30min,用小火煎至約100ml,濾過另放,再加入500ml蒸餾水,用小火煎至80ml,濾過,合并兩次濾過液,再用小火煎至約100ml,最后加入甘油即得。本發(fā)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黃芩苦、寒,歸肺、胃經(jīng)。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外用于癰腫瘡毒、濕熱痞悶。蒲公英甘、寒,歸肝、胃經(jīng)。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用于癰腫疔瘡、熱淋澀痛。皂角刺辛、溫。歸肝、肺經(jīng)。消毒透膿,搜風,殺蟲。用于癰疽腫毒,瘰疬,瘡疹頑癖,廣后缺乳,胎衣不下等。山茱萸酸、微溫,歸肝、腎經(jīng)。補益肝腎、收斂固脫。主治頭暈目眩,耳聾耳鳴等證。黃滕苦、寒。歸心、肝經(jīng)。清熱解毒、利濕。主治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結膜炎,黃疸,胃腸炎,痢疾,小兒消化不良,飲食中毒,輸卵管炎,急慢性子宮內(nèi)膜炎,急性盆腔炎,陰道炎,瘡癤,燒燙傷等。三顆針苦、寒。歸肝、胃、大腸經(jīng)。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治濕熱痢利,腹瀉,黃疸,濕疹,瘡瘍,ロ瘡,目赤,咽痛。白藥子辛、苦、涼,歸肺、胃經(jīng)。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涼血止血。主治咽喉腫痛,熱毒癰腫,風濕痹痛等。分泌性中耳炎在祖國醫(yī)學中屬“耳脹”、“耳閉”的范疇,是以耳悶堵感為主要癥狀的耳病。病的初起以耳脹為主,并見耳悶,病久則耳內(nèi)有物阻感,聽カ減退,稱為耳閉。本發(fā)明中黃芩、蒲公英、皂角刺、黃滕、三顆針、白藥子清熱解毒,燥濕消腫,消癰散結;山茱萸補益肝腎、收斂固脫;甘油具有滲透引濕作用,以幫助藥液滲透。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消腫止痛、收斂燥濕之功。經(jīng)過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對分泌性中耳炎具有獨特的療效。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于2008年至2011年臨床觀察分泌性中耳炎100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
I、一般資料 100例患者中,年齡6-50歲,病程多在7天-1年,平均年齡34. 6歲。2、診斷標準患耳有不同程度耳堵、耳悶,聽カ下降,自聽增強,間歇性耳鳴或輕微耳痛。耳鏡檢查鼓膜完整,混濁,光錐變形或消失,錘骨柄向后,上方移位內(nèi)陷,活動度差;或聲阻抗測聽耳為B型或C型曲線,聲反射消失,純音聽閾測試均為傳導性聾(20-50dB)不等,聽カ損失以低頻音為多。3、治療方法3. I處方黃芩30g、蒲公英15g、皂角刺15g、山茱萸15g、黃滕15g、三顆針15g、白藥子15g、甘油120ml ο3. 2制備及使用方法黃芩、蒲公英、皂角刺、山茱萸、黃滕、三顆針、白藥子歸置于IOOOml蒸懼水中浸泡30min,用小火煎至約100ml,濾過另放,再加入500ml蒸懼水,用小火煎至80ml,濾過,合并兩次濾過液,再用小火煎至約100ml,最后加入甘油即得;使用時先用雙氧水洗凈耳內(nèi)分泌物,然后滴入此藥液,毎日3次,毎次l-2ml,10天為I療程。4、治療結果4. I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發(fā)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鼓膜恢復正常,聽カ測試示聽力正常,或氣導聽閾提高,骨氣導差小于IOdB ;顯效癥狀減輕,鼓膜充血減輕,鼓室內(nèi)積液消失;但鼓膜仍內(nèi)陷混濁,聽カ測試氣導曲線提高IOdB以上;無效臨床癥狀未見改善,聽カ檢查未見改變。4. 2結果:100例患者中,臨床治愈85例(85 % ),顯效10例(10% ),無效5例(5% ),總有效率為95%。5、典型病例5. I劉某,男,45歲,左耳聽カ下降伴耳鳴,耳悶脹閉塞感20余天,檢查發(fā)現(xiàn),左耳鼓膜呈淡黃色,鼓膜增厚外凸,活動受限,電測聽測試結果左耳傳導性聾,聲阻抗測試,左耳B型曲線。使用本發(fā)明藥物,治療I個療程,聽カ改善,耳鳴、耳悶減輕,癥狀明顯減輕,繼續(xù)治療2個療程,痊愈,半年后隨訪無復發(fā)。5.2呂某,女,38歲,耳內(nèi)悶脹,有阻塞感,耳鳴,聽カ下降。檢查發(fā)現(xiàn),左耳鼓膜混濁,內(nèi)陷明顯,活動不良,穿刺多為粘稠淡黃色積液,電測聽測試結果左耳傳導性聾,聲阻抗測試,左耳B型曲線。使用本發(fā)明藥物,2個療程后,痊愈,一年后隨訪無復發(fā)。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ー步的說明,下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對本發(fā)明沒有限制。實施例1,一種治療分泌性中 耳炎的中藥制劑,是由黃芩20g、蒲公英10g、皂角刺10g、山茱萸10g、黃滕10g、三顆針10g、白藥子10g、甘油IOOml制成。實施例2,一種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藥制劑,是由黃芩30g、蒲公英15g、皂角刺15g、山茱萸15g、黃滕15g、三顆針15g、白藥子15g、甘油120ml制成。實施例3,一種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藥制劑,是由黃芩40g、蒲公英20g、皂角刺20g、山茱萸20g、黃滕20g、三顆針20g、白藥子20g、甘油150ml制成。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黃芩20-40g、蒲公英10-20g、皂角刺10-20g、山茱萸10_20g、黃滕10_20g、 三顆針10-20g、白藥子10-20g、甘油100-150ml。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黃芩30g、蒲公英15g、皂角刺15g、山茱萸15g、黃滕15g、 三顆針15g、白藥子15g、甘油120ml。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將黃芩、蒲公英、皂角刺、山茱萸、黃滕、三顆針、白藥子置于IOOOml蒸餾水中浸泡30min,用小火煎至約100ml,濾過另放,再加入500ml蒸懼水,用小火煎至80ml,濾過,合并兩次濾過液,再用小火煎至約IOOml,最后加入甘油即得。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藥制劑,該中藥制劑是由黃芩、蒲公英、皂角刺、山茱萸、黃滕、三顆針、白藥子、甘油制成。制備方法如下將黃芩、蒲公英、皂角刺、山茱萸、黃滕、三顆針、白藥子置于1000ml蒸餾水中浸泡30min,用小火煎至約100ml,濾過另放,再加入500ml蒸餾水,用小火煎至80ml,濾過,合并兩次濾過液,再用小火煎至約100ml,最后加入甘油即得。
文檔編號A61K36/59GK102670721SQ20121018264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5月28日
發(fā)明者張英耀, 李衛(wèi)國, 許之娜 申請人:張英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