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風熱夾濕、血燥成毒咽痛的中草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風熱夾濕、血燥成毒咽痛的中草藥組合物:生地40份;丹皮40份;石膏35份;知母30份:防風30份;蟬蛻25份;銀花30份;大青葉25份。加水1300份;盛于陶器內(nèi),燒開后,文火熬煮20-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如前加水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裝瓶混合均勻后高溫滅菌,備用。本方劑以生地為君;以丹皮、石膏為臣;以知母、防風為佐;以蟬蛻、銀花、大青葉為使。本發(fā)明治療風熱夾濕、血燥成毒咽痛的中草藥具有制作、使用方便,安全,無副作用,治療成本低,是治療風熱夾濕、血燥成毒咽痛的理想藥品。
【專利說明】治療風熱夾濕、血燥成毒咽痛的中草藥
【技術(shù)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來源于植物的混制品,更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風熱夾濕、血燥成毒咽痛的中草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shù)】
[0002]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血小板減少,紫癜癥是一種血液性疾病,在臨床中偶有發(fā)現(xiàn)。祖國醫(yī)學則認為是因血份熱毒所改、因熱邪羈留過久耗傷氣陰故出現(xiàn)全身發(fā)疹、口腔發(fā)炎、腮下生瘡、牙齦流血諸癥。傳統(tǒng)中醫(yī)常以祛風清熱、涼血解毒為治則。目前還有用中西結(jié)合治療此病,都有事半功倍的功效。本發(fā)明在臨床中總結(jié)了該病病因,開發(fā)了以清熱涼血、滲濕育陰為治療風熱夾濕、血燥成毒咽痛提供了經(jīng)過實踐檢驗效果好的中草藥組合物。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提供一種治療風熱夾濕、血燥成毒咽痛的中草藥組合物。
[0004]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一種治療風熱夾濕、血燥成毒咽痛的中草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比例的藥物組成:
生地30-40份;丹皮30-40份;石膏25-35份;知母20-30份:防風20-30份;蟬蛻20-25份;銀花20-30份;大青葉20-25份。加水1300份,燒開后,文火熬煮20-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的上清液裝瓶混合均勻后高溫滅菌,備用。
[0005] 優(yōu)選的,所述的治療風熱夾濕、血燥成毒咽痛的中草藥的最佳配方是由以下比例的藥物組成:生地40份;丹皮40份;石膏35份;知母30份:防風30份;蝶蛻25份;銀花30份;大青葉25份。加水1300份,熬煮3次,過濾回收,取汁,分裝瓶后高溫滅菌,待用。
[0006]本發(fā)明的配伍思想:本方劑以生地為君;以丹皮、石膏為臣;以知母、防風為佐;以蟬蛻、銀花、大青葉為使。
[0007]配方中各原料的作用
生地: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性味與歸經(jīng):鮮生地性寒,味甘、苦。功能與主治:鮮地黃清熱生津,涼后,止血;用于熱風傷陰、舌絳煩渴、發(fā)斑發(fā)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生地黃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用于熱病煩渴、發(fā)斑發(fā)疹、陰虛內(nèi)熱、吐血、衄血、糖尿病、傳染性肝炎。
[0008]丹皮: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涼。歸心、肝、腎經(jīng)。功能與主治:清熱,涼血,和血,消瘀。治熱入血分,發(fā)斑,驚癇,吐、衄、便血,骨蒸勞熱,經(jīng)閉,癥瘕,癰瘍,撲損。
[0009]石膏:為硫酸鹽類礦物石膏的礦石。性味與歸經(jīng):辛甘,寒。歸入肺、胃經(jīng)。功能與主治:生用解肌清熱,除煩止渴。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fā)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fā)斑發(fā)疹,口舌生瘡。煅敷生肌斂瘡。外治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
[0010]知母: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肺、胃、腎經(jīng)。功能與主治:滋陰降火,潤燥滑腸。治煩熱消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jié),小便不利。滋陰降火:用于陰虛之發(fā)熱、盜汗,常配黃柏、地黃。
[0011]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性味與歸經(jīng):辛甘,溫。歸入膀胱、肺、脾經(jīng)。功能與主治:發(fā)表,祛風,勝濕,止痛。治外感風寒,頭痛,目眩,項強,風寒濕痹,骨節(jié)酸痛,四肢攣急,破傷風。
[0012]蟬蛻:為蟬科昆蟲黑蚱羽化后的蛻殼。性味與歸經(jīng):甘咸,涼。歸入肺、肝經(jīng)。功能與主治:散風熱,宣肺,定痙。治外感風熱,咳嗽音啞,麻疹透發(fā)不暢,風疹瘙癢,小兒驚癇,目赤,翳障,疔瘡腫毒,破傷風。
[0013]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性味與歸經(jīng):甘,寒。歸肺、胃經(jīng)。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治溫病發(fā)熱,熱毒血痢,癰瘍,腫毒,瘰疬,痔漏。
[0014]大青葉:為馬鞭草科植物路邊青、寥科植物寥藍、十字花科植物菘藍、草大青或爵床科植物馬藍等的葉或枝葉。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入肝、心、胃經(jīng)。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治溫病熱盛煩渴,流行性感冒,急性傳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腸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黃疸,痢疾,喉痹,口瘡,癰疽腫毒。
[0015]本發(fā)明的制作方法:加水煎煮,過濾回收,取汁,裝瓶后高溫滅菌,待用水劑。
[0016]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的治療風熱夾濕、血燥成毒咽痛的中草藥組合物具有制作、服用方便,安全、無副作用,清熱涼血、滲濕育陰,是治療風熱夾濕、血燥成毒咽痛的理想藥物,具有標本兼治之功效。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
[0018]一種治療風熱夾濕、血燥成毒咽痛的中草藥由以下比例的藥物組成:
生地40份;丹皮40份;石膏35份;知母30份:防風30份;蝶蛻25份;銀花30份;大青葉25份。
[0019]加水1300份,盛于陶器或砂鍋內(nèi),燒開后,文火熬煮20-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如前加水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裝瓶,混合均勻后高溫滅菌,備用。
[0020]用法與用量:服用時將藥液取200-350毫升放入容器中,待微熱后服用,日服三次。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風熱夾濕、血燥成毒咽痛的中草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生地40份;丹皮40份;石膏35份;知母30份:防風30份;蝶蛻25份;銀花30份;大青葉25份;加水1300份,燒開后,文火熬煮20-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裝瓶混合均勻后高溫滅菌,備用。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書I所述的治療風熱夾濕、血燥成毒咽痛的中草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生地40份;丹皮40份;石膏35份;知母30份:防風30份;蝶蛻25份;銀花30份;大青葉25份;加水1300份,燒開后,文火熬煮20-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次,將3次 熬取的的上清液裝瓶混合均勻后高溫滅菌,備用。
【文檔編號】A61P11/04GK103784694SQ201210554426
【公開日】2014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12月20日
【發(fā)明者】不公告發(fā)明人 申請人:唐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