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醫(yī)用鉆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yī)用鉆頭,尤其涉及適用于膝關節(jié)手術的一種新型醫(yī)用鉆頭。
背景技術:
關節(jié)鏡下重建后十字韌帶是治療后十字韌帶損傷的有效療法,主要采用脛骨隧道技術和脛骨嵌入技術,通過脛骨隧道技術在傳統(tǒng)關節(jié)鏡下行重建后十字韌帶手術,移植物需繞過平臺的后緣,并在后方會形成一個明顯的銳角,稱為“殺手角”,據(jù)相關文獻報道該角可能是導致手術失敗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移植物與隧道前壁反復摩擦會導致骨吸收和移植物的損傷,因此采用脛骨隧道技術實施關節(jié)鏡下重建后十字韌帶手術后不能獲得恒定有效的臨床效果;為了解決這一缺陷,臨床上開始使用脛骨嵌入技術行重建后十字韌帶手術,并進行了生物力學的研究,該技術提供了更好的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并且臨床研究已經(jīng)證實,使 用脛骨嵌入技術可以獲得相當高的成功率,但是該技術存在兩個明顯的缺陷(I)廣泛切開胭窩和后方關節(jié)囊,顯露困難,而且會導致感染,血管神經(jīng)損傷和后方的松弛;(2)術中需要變換體位,操作不方便,手術的時間長。目前,少數(shù)學者已經(jīng)開始進行全關節(jié)鏡下脛骨嵌入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避免了膝關節(jié)后方切開和術中的變換體位,具有與開放脛骨嵌入技術重建后十字韌帶相當?shù)男g后關節(jié)穩(wěn)定性,同時可以避免潛在的切開手術的風險,但還是存在有一定的缺點在關節(jié)鏡下制備脛骨后方骨槽的操作復雜、費時、費力、器械裝配困難、移植物與脛骨隧道不匹配,固定也不是很牢固。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醫(yī)用鉆頭,目的是解決現(xiàn)有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操作安全,簡單迅速,拆裝方便的一種新型醫(yī)用鉆頭。本實用新型解決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醫(yī)用鉆頭,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第二部分(2)為前端成錐狀的圓柱桿體,且沿圓柱桿體軸線方向開設有一通槽(3);第一部分(I)為可滑動嵌合在第二部分(2)的通槽(3)中的桿狀物,第一部分(I)前端具有橫截面為扇形且扇形半徑逐漸增大的倒錐狀結構(4),該倒錐狀結構(4)的弧形上表面(13)設有碎齒狀凸起,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結合后其碎齒狀凸起(5)位于通槽(3)的上方。所述第一部分(I)的尾端沿垂直軸線方向開設有凹槽(8),第一部分(I)上的凹槽
(8)與碎齒狀凸起(5)位于第一部分(I)的同側;在第二部分(2)上且與第一部分(I)相對應的嵌合位置開設有凹槽(12),使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嵌合后第一部分(I)上的凹槽(8)的底面與第二部分(2)上的凹槽(12)的底面在同一平面。所述通槽(3)為燕尾槽。所述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 )嵌合后形成柱狀鉆頭(7 )。所述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的長度相同。[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獨特的拆分式鉆頭,可以輕松的在脛骨隧道外口進行拆裝,在第一部分的前端設置一個有碎齒狀凸起的錐狀結構,可以打磨骨隧道,并在進入脛骨隧道內(nèi)后逆向建立一個標準的錐狀骨槽,具有操作安全簡單迅速和標準化等優(yōu)點,錐狀的設計可以方便植入物骨塊的嵌入和匹配,同時增加了移植物與隧道表面接觸的面積,這樣移植物的穩(wěn)固性就比較好,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結合部有卡槽,這樣的結構既有利于緊密結合,又可以防止在轉動時發(fā)生分離。
圖I是第一部分外觀示意圖;圖2是第二部分外觀示意圖;圖3是第二部分右側示意圖;圖4是第一部分左側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組裝后的示意圖。圖中1、第一部分;2、第二部分;3、通槽;4、倒錐狀結構;5、碎齒狀凸起;6、第一部分的下部;7、柱狀鉆頭;8、凹槽;9、第一部分的主體;10、第二部分的主體;11、錐頭;12、凹槽;13、弧形表面;14、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I、圖2、圖3、圖4、圖5所示一種新型醫(yī)用鉆頭,具有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第二部分2為前端成錐狀的圓柱桿體,且沿圓柱桿體軸線方向開設有一通槽3 ;第一部分I為可滑動嵌合在第二部分2的通槽3中的桿狀物,第一部分I前端具有橫截面為扇形且扇形半徑逐漸增大的倒錐狀結構4,該倒錐狀結構4的弧形上表面13設有碎齒狀凸起5,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結合后其碎齒狀凸起5位于通槽3的上方。所述第一部分I尾端沿垂直軸線方向開設有凹槽8,第一部分I上的凹槽8與碎齒狀凸起5位于第一部分I的同側;在第二部分2上且與第一部分I相對應的嵌合位置開設有凹槽12,使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嵌合后第一部分I上的凹槽8的底面與第二部分2上的凹槽12的底面在同一平面,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的長度相同,其嵌合后形成柱狀鉆頭7,第一部分I上的凹槽8和第二部分2上的凹槽12組合成凹槽14,在鉆頭接到手術設備(圖未示)上時凹槽14與手術設備(圖未示)上的凸起(圖未示)形成卡合,這樣可以防止在手術過程中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發(fā)生分離。所述第二部分2的通槽3設在第二部分2的內(nèi)部,形狀為燕尾形,第一部分的下部6滑動嵌設在第二部分2的通槽3內(nèi),形狀也是燕尾形,這樣的結構既有利于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的緊密結合,又可以防止在轉動時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也發(fā)生相對運動。在進行關節(jié)鏡下重建后十字韌帶的手術時,需要第一部分的主體9為半徑3. 5mm的圓柱的1/6,在沿軸線方向的15mm處半徑逐漸增大至7mm形成一個橫截面為扇形且扇形半徑逐漸增大的倒錐狀結構4,倒錐狀結構4的弧形上表面13設有碎齒狀凸起5,這樣在手術過程中可以打磨骨髓道。第二部分的主體10為半徑3. 5mm的圓柱的5/6,在沿軸線方向的15mm處半徑逐漸減小形成一個錐頭11,錐頭11和倒錐狀結構4的長度相等,錐頭11的內(nèi)部有卡槽3的延伸,倒錐狀結構4是第一部分I沿軸線方向的延伸,所以錐狀結構4與錐頭11吻合的滑動嵌合,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組裝后形成半徑為3. 5mm的柱狀鉆頭7。使用時,先將鉆頭的第一部分I從脛骨隧道外口插入,倒錐狀結構4穿出內(nèi)口后,將第一部分I靠邊,然后將柱狀鉆頭7的第二部分2與第一部分I沿通槽3滑動嵌合,從脛骨隧道外口插入,完成柱狀鉆頭7的裝配,將組裝完成的柱狀鉆頭7的尾端通過凹槽14與手術設備上的凸起形成卡合,卡合好的柱狀鉆頭7不容易脫落,也不會在使用的過程中發(fā)生相對運動,手術時,連接好的柱狀鉆頭7在進入脛骨隧道內(nèi)后逆向建立一個標準的圓錐狀骨槽,柱狀鉆頭7完成工作后,首先取出柱狀鉆頭7的第二部分2,再取出柱狀鉆頭7的第一部分1,完成鉆頭的拆卸,再將移植物(圖未示)通過脛骨隧道植入即可。所訴碎齒狀凸起為多個間隔排列的凸起,該凸起在手術過程中起打磨骨髓道的作用。本實用新型具有操作簡單迅速,安全,標準化可重復性的優(yōu)點。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醫(yī)用鉆頭,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第二部分(2)為前端成錐狀的圓柱桿體,且沿圓柱桿體軸線方向開設有一通槽(3);第一部分(I)為可滑動嵌合在第二部分(2)的通槽(3)中的桿狀物,第一部分(I)前端具有橫截面為扇形且扇形半徑逐漸增大的倒錐狀結構(4),該倒錐狀結構(4)的弧形上表面(13)設有碎齒狀凸起(5),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結合后其碎齒狀凸起(5)位于通槽(3)的上方。
2.如權利要求I中所述一種新型醫(yī)用鉆頭,其特征在于第一部分(I)的尾端沿垂直軸線方向開設有凹槽(8),第一部分(I)上的凹槽(8)與碎齒狀凸起(5)位于第一部分(I)的同側;在第二部分(2)上且與第一部分(I)相對應的嵌合位置開設有凹槽(12),使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嵌合后第一部分(I)上的凹槽(8)的底面與第二部分(2)上的凹槽(12)的底面在同一平面。
3.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新型醫(yī)用鉆頭,其特征在于通槽(3)為燕尾槽。
4.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新型醫(yī)用鉆頭,其特征在于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嵌合后形成柱狀鉆頭(7)。
5.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新型醫(yī)用鉆頭,其特征在于第一部分(I)和第二部分(2)的長度相同。
專利摘要一種新型醫(yī)用鉆頭,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為前端成錐狀的圓柱桿體,且沿圓柱桿體軸線方向開設有一通槽;第一部分為可滑動嵌合在第二部分的通槽中的桿狀物,第一部分前端具有橫截面為扇形且扇形半徑逐漸增大的倒錐狀結構,該倒錐狀結構的弧形上表面設有碎齒狀凸起,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結合后其碎齒狀凸起位于通槽的上方,本實用新型可以輕松的在脛骨隧道外口進行拆裝,在第一部分的前端設置一個有碎齒狀凸起的錐狀結構,可以打磨骨隧道,并在進入脛骨隧道內(nèi)后逆向建立一個標準的錐狀骨槽,具有操作安全簡單迅速和標準化等優(yōu)點,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結合部有卡槽,這樣的結構既有利于緊密結合,又可以防止在轉動時發(fā)生分離。
文檔編號A61B17/16GK202665627SQ20122014976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4月10日
發(fā)明者姜雪峰, 楊惠光 申請人:姜雪峰, 楊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