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翻身氣墊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供人躺臥的氣墊床,特別涉及一種自動翻身氣墊床。
背景技術:
現今社會中,存在著許多身體癱瘓且須長期躺臥在床的病患,該類患者往往無法自行翻身,然而若長期躺臥而沒有翻身,則胸腔及腹腔中的器官內的水分便會逐漸下沉,而水分也會長時間保持靜止狀態(tài),因此便可能導致器官衰竭,尤其在肺部更可能導致肺積水等病變;現行的作法會請看護或者護士來定期幫患者翻身,但由人力來翻身,則存在著因為人力不足、過于忙碌導致遺忘或甚至偷懶等不確定因素,因此現有技術的翻身方式實有待加以改良。
實用新型內容鑒于前述現有技術的替患者翻身的方式仰賴人力而充滿不確定因素的缺點及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翻身氣墊床,其可自動替患者翻身,進而降低人為的不確定因素。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為設計一種自動翻身氣墊床,其中包含有:一底座;一左翻身氣墊組,其設于該底座上;一右翻身氣墊組,其設于該底座上,且與該左翻身氣墊組平行排列設置;—后支撐氣墊組,其設于該底座上,且位于左、右兩翻身氣墊組的一端,后支撐氣墊組包含有多個氣墊;一中支撐氣墊組,其設于該底座上,且位于該兩翻身氣墊組的頂面;中支撐氣墊組包含有多個氣墊;一泵浦,其以管路分別連接該兩翻身氣墊組、后支撐氣墊組及中支撐氣墊組,其中一第一管路連接左翻身氣墊組、一第二管路連接右翻身氣墊組;一控制系統(tǒng),其與該泵浦成電連接。進一步而言,所述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其中該左翻身氣墊組包含有多個氣墊,左翻身氣墊組的氣墊成縱向設置且相互平行;該右翻身氣墊組包含有多個氣墊,右翻身氣墊組的氣墊成縱向設置且相互平行。進一步而言,所述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其中進一步包含有一前支撐氣墊組,其設于該底座上,且位于該兩翻身氣墊組的一端,該前支撐氣墊組及后支撐氣墊組分別位于兩翻身氣墊組的縱向相對兩端,該前支撐氣墊組包含有多個氣墊;泵浦以管路連接該前支撐氣墊組。進一步而言,所述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其中該后支撐氣墊組的氣墊呈橫向設置且平行排列;該中支撐氣墊組的氣墊呈橫向設置且平行排列;該前支撐氣墊組的氣墊呈橫向設置且平行排列;該泵浦以一第三管路連接前、中、后三支撐氣墊組的各氣墊?;蛘呤?,所述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其中該后支撐氣墊組包含有一第一氣墊組及一第二氣墊組,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分別包含有多個氣墊,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呈橫向設置,且包含有一頂氣墊及一底氣墊,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氣墊交錯平行排列;該中支撐氣墊組包含有一第一氣墊組及一第二氣墊組,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分別包含有多個氣墊,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呈橫向設置,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氣墊交錯平行排列;該前支撐氣墊組包含有一第一氣墊組及一第二氣墊組,前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分別包含有多個氣墊,前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呈橫向設置,且包含有一頂氣墊及一底氣墊;前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氣墊交錯平行排列;其中,該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頂氣墊的容積、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容積及前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頂氣墊的容積均相同;該泵浦包含有一第三管路、一第四管路及一底管路,該第三管路連接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的各氣墊的頂氣墊、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的各氣墊及前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的各氣墊的頂氣墊;該第四管路連接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頂氣墊、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及前支撐氣墊組的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頂氣墊;該底管路連接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底氣墊及前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底氣墊。通過將各支撐氣墊組分成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并且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輪流泄氣至一定程度,而泄氣的氣墊組與使用者之間便具有一定的空隙,該多個空隙便可使空氣流通,進而避免使用者長期躺臥于床上而產生褥瘡等疾病。進一步而言,所述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其中該底座包含有一內部空間及一頂端開口 ;各翻身氣墊組及各支撐氣墊組設于底座內。進一步而言,所述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其中進一步包含有一外罩,該外罩罩設各翻身氣墊組、各支撐氣墊組及底座。本實用新型使用時,控制系統(tǒng)會控制泵浦使左翻身氣墊組或右翻身氣墊組充氣,并且同時控制另一翻身氣墊組泄氣,以造成氣墊床上設置兩翻身氣墊組的部位的左右其中半邊塌陷,此時躺臥于氣墊床上的使用者,其上半身便會因此而向塌陷的半邊傾斜,進而達到翻身的效果;而一段時間過后,控制系統(tǒng)使泵浦再度充氣,讓泄氣的翻身氣墊組重新充飽,而原本充飽的翻身氣墊組則改為泄氣;控制系統(tǒng)以此定時且輪流使兩翻身氣墊組泄氣,以讓躺臥其上的使用者朝向兩邊輪流翻身;本實用新型以此達到自動翻身的效果,并且免除人為翻身所具有的種種不確定因素。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部分元件分解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各氣墊組的元件分解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端視剖面示意圖。[0024]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后支撐氣墊組的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使用時的端視剖面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使用時的放大側視剖面示意圖。附圖標號說明:10底座20左翻身氣墊組21氣墊30右翻身氣墊組31氣墊40后支撐氣墊組41第一氣墊組 42第二氣墊組43氣墊431頂氣墊432底氣墊5 0中支撐氣墊組51第一氣墊組52第二氣墊組53氣墊60前支撐氣墊組61第一氣墊組 62第二氣墊組63氣墊70泵浦71第一管路72第二管路73第三管路74第四管路75底管路80外罩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圖及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包含有一底座10、一左翻身氣墊組20、一右翻身氣墊組30、一后支撐氣墊組40、一中支撐氣墊組50、一泵浦70及一控制系統(tǒng);在本實施例中,進一步包含有一前支撐氣墊組60及一外罩80。請參閱圖2至圖4所示,前述的底座10在本實施例中包含有一內部空間及一頂端開口。前述的左翻身氣墊組20設于底座10上;在本實施例中,左翻身氣墊組20設于底座10的內部空間中,左翻身氣墊組20包含有多個氣墊21,該多個氣墊21呈縱向設置且相互平行排列。前述的右翻身氣墊組30設于底座10上,且與左翻身氣墊組20平行排列設置;在本實施例中,右翻身氣墊組30設于底座10的內部空間中,右翻身氣墊組30包含有多個氣墊31,該多個氣墊31呈縱向設置且相互平行排列。請參閱圖2至圖5所示,前述的后支撐氣墊組40設于底座10上,且位于兩翻身氣墊組20、30的一端,在本實施例中,后支撐氣墊組40設于底座10的內部空間中,且后支撐氣墊組40的頂側高于底座10的頂端開口周緣;后支撐氣墊組40包含有一第一氣墊組41及一第二氣墊組42,該兩氣墊組41、42分別包含有多個氣墊43,各氣墊43呈橫向設置且該兩氣墊組41、42的氣墊43交錯平行排列,各氣墊43包含有一頂氣墊431及一底氣墊432 (如圖5所示)。前述的中支撐氣墊組50設于兩翻身氣墊組20、30的頂面;在本實施例中,中支撐氣墊組50設于底座10的內部空間中,且中支撐氣墊組50的頂側高于底座10的頂端開口周緣;中支撐氣墊組50包含有一第一氣墊組51及一第二氣墊組52,該兩氣墊組51、52分別包含有多個氣墊53,各氣墊53呈橫向設置且該兩氣墊組51、52的氣墊53交錯平行排列。前述的前支撐氣墊組60設于底座10上,且位于異于后支撐氣墊組40的兩翻身氣墊組20、30的一端,前支撐氣墊組60及后支撐氣墊組40分別位于兩翻身氣墊組20、30的縱向相對兩端;在本實施例中,前支撐氣墊組60設于底座10的內部空間中,且前支撐氣墊組60的頂側高于底座10的頂端開口周緣;前支撐氣墊組60包含有一第一氣墊組61及一第二氣墊組62,該兩氣墊組61、62分別包含有多個氣墊63,各氣墊63呈橫向設置且該兩氣墊組61、62的氣墊63交錯平行排列;各氣墊63包含有一頂氣墊及一底氣墊。其中,后支撐氣墊組40的各氣墊43的頂氣墊431的容積、中支撐氣墊組50的各氣墊53的容積及前支撐氣墊組60的各氣墊63的頂氣墊的容積均相同。請參閱圖2至圖4所示,前述的泵浦70以管路分別連接兩翻身氣墊組20、30、后支撐氣墊組40及中支撐氣墊組50 ;在本實施例中,泵浦70連接一第一管路71、一第二管路72、一第三管路73、一第四管路74及一底管路75,并且泵浦70進一步包含有分配器、氣閥、逆止閥等元件,以控制泵浦70與各管路間的氣體流動;其中:第一管路71連接左翻身氣墊組20 ;第二管路72連接右翻身氣墊組30 ;第三管路73連接后支撐氣墊組40的第一氣墊組41的各氣墊43的頂氣墊431、中支撐氣墊組50的第一氣墊組51的各氣墊53及前支撐氣墊組60的第一氣墊組61的各氣墊63的頂氣墊;第四管路74連接后支撐氣墊組40的第二氣墊組42的各氣墊43的頂氣墊、中支撐氣墊組50的第二氣墊組52的各氣墊53及前支撐氣墊組60的第二氣墊組62的各氣墊63的頂氣墊;底管路75連接后支撐氣墊組40的第一氣墊組41及第二氣墊組42的各氣墊43的底氣墊432及前支撐氣墊組60的第一氣墊組61及第二氣墊組62的各氣墊63的底氣墊。前述的控制系統(tǒng)與泵浦70成電連接。請參閱圖1及圖2所示,前述的外罩80罩設各翻身氣墊組20、30、各支撐氣墊組40、50、60 及底座 10。請參閱圖2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使用時,使用者躺臥于外罩80上,其中頭部位于前支撐氣墊組60的位置,而胸部、腹部等具有各式臟器的部位位于中支撐氣墊組50的位置,臀部及腳部則位于后支撐氣墊組40的位置。請參閱圖3、圖4及圖6所示,使用時,控制系統(tǒng)會控制泵浦使兩翻身氣墊組20、30其中之一充氣,并且同時控制另一翻身氣墊組20、30泄氣,以造成氣墊床上設置兩翻身氣墊組20、30的部位的左右其中半邊塌陷約3至5厘米,此時躺臥于氣墊床上的使用者,其上半身便會因此而向塌陷的半邊傾斜,進而達到翻身的效果,并使胸腔、腹腔內的臟器翻動,以避免器官衰竭等病變;而一段時間過后,控制系統(tǒng)會使泄氣的翻身氣墊組20、30重新充氣,并且使已充飽的翻身氣墊組20、30泄氣,以此定時且輪流交替地使兩翻身氣墊組20、30泄氣,以讓躺臥其上的使用者定期朝向兩邊輪流翻身;本實用新型以此達到自動翻身的效果,并且免除人為翻身所具有的種種不確定因素。請參閱圖3、圖5及圖7所示,此外,控制系統(tǒng)也會控制泵浦使第三管路73或第四管路74其中之一充氣,并且同時控制另一管路73、74泄氣,以使各支撐氣墊組40、50、60的第一氣墊組41、51、61或第二氣墊組42、52、62泄氣;而由于各支撐氣墊組40、50、60與使用者之間僅有一層薄薄的外罩80,因此使用者與泄氣的氣墊組間便會具有一定的間隙,而該間隙便可讓空氣通過流通,進而有效避免使用者因長期臥床而產生褥瘡等疾?。欢刂葡到y(tǒng)讓第一氣墊組41、51、61及第二氣墊組42、52、62定時且交替地泄氣,以此以有效避免患者背部的各個部位產生褥瘡;再者,前、后兩支撐氣墊組40、60的氣墊43、63的底氣墊始終保持著充飽的狀態(tài),而中支撐氣墊組50的下方有至少一個充飽的翻身氣墊組20、30,以此以維持一定的支撐及躺臥的舒適度。在其他實施例中,左翻身氣墊組及右翻身氣墊組也可各僅包含有單一氣墊,其仍可達成本實用新型的自動翻身的功效。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沒有前支撐氣墊組,則使用者的頭部、胸部及腹部均位于中支撐氣墊組的位置。在其他實施例中,各支撐氣墊組也可沒有交錯泄氣的功能,其中,前、后兩支撐氣墊組的氣墊不分為頂氣墊及底氣墊,而泵浦以單一管路連接所有支撐氣墊組的氣墊。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優(yōu)選實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應當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改變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自動翻身氣墊床,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底座; 一左翻身氣墊組,其設于該底座上; 一右翻身氣墊組,其設于該底座上,且與該左翻身氣墊組平行排列設置; 一后支撐氣墊組,其設于該底座上,且位于兩翻身氣墊組的一端,后支撐氣墊組包含有多個氣墊; 一中支撐氣墊組,其設于該底座上,且位于兩翻身氣墊組的頂面;中支撐氣墊組包含有多個氣墊; 一泵浦,其以管路分別連接兩翻身氣墊組、后支撐氣墊組及中支撐氣墊組,其中一第一管路連接左翻身氣墊組、一第二管路連接右翻身氣墊組; 一控制系統(tǒng),其與該泵浦成電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其特征在于: 該左翻身氣墊組包含有多個氣墊,左翻身氣墊組的氣墊成縱向設置且相互平行; 該右翻身氣墊組包含有多個氣墊,右翻身氣墊組的氣墊成縱向設置且相互平行。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含有一前支撐氣墊組,其設于該底 座上,且位于兩翻身氣墊組的一端,該前支撐氣墊組及后支撐氣墊組分別位于兩翻身氣墊組的縱向相對兩端,該前支撐氣墊組包含有多個氣墊;該泵浦以管路連接該前支撐氣墊組。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其特征在于: 該后支撐氣墊組的氣墊呈橫向設置且平行排列; 該中支撐氣墊組的氣墊呈橫向設置且平行排列; 該泵浦以一第三管路連接中支撐氣墊組與后支撐氣墊組的各氣墊。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其特征在于: 該后支撐氣墊組的氣墊呈橫向設置且平行排列; 該中支撐氣墊組的氣墊呈橫向設置且平行排列; 該前支撐氣墊組的氣墊呈橫向設置且平行排列; 該泵浦以一第三管路連接前支撐氣墊組、中支撐氣墊組、后支撐氣墊組的各氣墊。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其特征在于: 該后支撐氣墊組包含有一第一氣墊組及一第二氣墊組,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分別包含有多個氣墊,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呈橫向設置,且包含有一頂氣墊及一底氣墊;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氣墊交錯平行排列; 該中支撐氣墊組包含有一第一氣墊組及一第二氣墊組,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分別包含有多個氣墊,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呈橫向設置,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氣墊交錯平行排列; 其中,該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頂氣墊的容積及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容積均相同; 該泵浦包含有一第三管路、一第四管路及一底管路,該第三管路連接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的各氣墊的頂氣墊及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的各氣墊;該第四管路連接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頂氣墊及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該底管路連接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底氣墊。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其特征在于: 該后支撐氣墊組包含有一第一氣墊組及一第二氣墊組,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分別包含有多個氣墊,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呈橫向設置,且包含有一頂氣墊及一底氣墊;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氣墊交錯平行排列; 該中支撐氣墊組包含有一第一氣墊組及一第二氣墊組,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分別包含有多個氣墊,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呈橫向設置,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氣墊交錯平行排列; 該前支撐氣墊組包含有一第一氣墊組及一第二氣墊組,前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分別包含有多個氣墊,前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呈橫向設置,且包含有一頂氣墊及一底氣墊;前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氣墊交錯平行排列; 其中,該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頂氣墊的容積、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容積及前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頂氣墊的容積均相同; 該泵浦包含有一第三管路、一第四管路及一底管路,該第三管路連接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的各氣墊的頂氣墊、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的各氣墊及前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的各氣墊的頂氣墊;該第四管路連接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頂氣墊、中支撐氣墊組的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及前支撐氣墊組的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頂氣墊;該底管路連接后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底氣墊及前支撐氣墊組的第一氣墊組及第二氣墊組的各氣墊的底氣墊。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其特征在于,該底座包含有一內部空間及一頂端開口 ;各翻身氣墊組及各支撐氣墊組設于底座內。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其特征在于,該底座包含有一內部空間及一頂端開口 ;各翻身氣墊組及各支撐氣墊組設于底座內。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含有一外罩,該外罩罩設各翻身氣墊組、各支撐氣墊組及底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供人躺臥的自動翻身氣墊床,其包含有一底座、一左翻身氣墊組、一右翻身氣墊組、一后支撐氣墊組、一中支撐氣墊組、一泵浦及一控制系統(tǒng);本實用新型使用時,該控制系統(tǒng)會控制泵浦使兩翻身氣墊組其中之一充氣,并且同時控制另一翻身氣墊組泄氣,以讓躺臥于氣墊床上的使用者因此向泄氣的半邊傾斜,進而達到翻身的效果;控制系統(tǒng)以此定時且輪流使兩翻身氣墊組泄氣,以讓躺臥其上的使用者朝向兩邊輪流翻身;本實用新型以此達到自動翻身的效果,并且免除人為翻身所具有的種種不確定因素。
文檔編號A61G7/057GK202908994SQ20122057522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1月2日
發(fā)明者杜漢忠 申請人:臺欣國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