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藥裝置、穿刺裝置、藥液填充裝置、藥液填充方法及藥液填充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高了使用便利性。本發(fā)明通過將從藥液填充裝置(5)填充到藥液袋(110)的藥液的填充量減去通過送出部(130)驅動而給予使用者的藥液的給予量而得的殘留于藥液袋(110)的藥液的殘余量顯示于顯示部(505),由此使用者能夠掌握在藥液袋(110)殘留的藥液的殘余量,能夠提高使用便利性。
【專利說明】給藥裝置、穿刺裝置、藥液填充裝置、藥液填充方法及藥液填充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給藥裝置、穿刺裝置、藥液填充裝置、藥液填充方法及藥液填充系統,是適于在例如向體內注入胰島素時應用的技術。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以日本為首,在世界中糖尿病的患者數量顯示出增大的傾向。此外,伴隨患者數量的增多,相應的治療費用也可能增多。在糖尿病中,I型糖尿病是需要在合適的時間注入合適量的胰島素、這樣治療的慢性疾患。以往進行使用注射器的手動給藥、使用注入器(injecter)的手動給藥。對于胰島素注射,為了更簡便、安全地進行合適的治療,研發(fā)出可使給予量及給予時期程序化的自動給藥系統。
[0003]該系統由輸液泵、專用的輸液組件和導管構成,當前也開始使用使給藥裝置為便攜式的系統。最近,在該便攜式系統中,為了排除輸液組件的繁雜管件、提高使用便利性,不使用輸液組件,而出現從用雙面膠帶粘貼于體表來固定的小型輕量的輸液泵直接插入導管來進行給藥的貼片式的給藥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4]在先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10-501283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7]但是,給藥裝置希望能進一步提高使用便利性。
[0008]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提高使用便利性的給藥裝置、穿刺裝置、藥液填充裝置、藥液填充方法及藥液填充系統。[0009]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給藥裝置,是保持于生物體上的便攜式給藥裝置,包括:第一殼體部;藥液儲存部,其設于第一殼體部內、且儲存藥液;送出部,其設于第一殼體部內、將藥液儲存部中所儲存的藥液向外部送出;
[0010]第一動力傳遞機構,其設于第一殼體部內,向送出部傳遞動力;第二殼體部,其以與第一殼體部裝拆自由的方式設置;第二動力傳遞機構,其設于第二殼體部內,與第一動力傳遞機構機械結合或電磁結合;驅動部,其設于第二殼體部內,經由第一及第二動力傳遞機構驅動送出部;檢測部,其設于第二殼體部內,對通過驅動部驅動送出部這一情況進行檢測。
[0011]由此,在保持于生物體的便攜式給藥裝置中,即使在送出部和驅動部設置在不同殼體部內的情況下,能夠通過在設有驅動部的第二殼體部內設置的檢測部以非接觸方式檢測送出部的驅動,能夠可靠地監(jiān)視藥液的給予,而且能夠將送液部的驅動信息反饋給驅動部的控制,進行穩(wěn)定的控制。
[0012]此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給藥裝置,貼附于使用者的體表來使用,包括:殼體部,其具有與使用者接觸地配置的表面;藥液儲存部,其儲存有藥液;穿刺部,其形成有供藥液從藥液儲存部向體內流入的流路,通過前端部從殼體部的粘接于使用者的表面突出而穿刺于生物體;角度調整部,其對穿刺部相對于粘接于使用者的表面突出的角度進行調整。
[0013]由此,能夠調整穿刺部相對于與生物體接觸的面的角度,因此即使在穿刺部的移動距離固定的情況下,也能通過調整角度來穿刺到生物體內的任意深度,能夠進行符合體格的、適于藥劑設計的對皮下組織的給予層的給藥,能提高給藥安全性及使用便利性。
[0014]此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穿刺裝置,包括:中空針,其具有穿刺生物體的前端部、和彈性部;固定部,其夾著中空針的彈性部地將與前端部相反一側的規(guī)定位置固定;鞘部,其用塑性變形的伸長構件將從中空針固定于固定部的位置到前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覆蓋,鞘部的固定部側的一端無間隙地固定于中空針;保持部,其設于中空針的比彈性部靠前端部側的位置,使中空針及鞘部成一體地加以保持;解除保持機構,其使保持部向彈性部所延伸的方向移動而將中空針的如端部與銷部一起芽刺到生物體內,在芽刺后釋放保持部對中空針和鞘部的保持,在利用解除保持機構使保持部移動時,或將基于保持部形成的使鞘部與中空針一體的保持解除而彈性部收縮時,伸長構件伸長地維持鞘部。
[0015]此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給藥裝置,貼附于使用者的體表來使用,包括:藥液儲存部,其儲存藥液;中空針,其具有穿刺生物體的前端部、和彈性部,并形成有供藥液儲存部中所儲存的藥液流入的流路;固定部,其夾著中空針的彈性部地將與前端部相反一側的規(guī)定位置固定;鞘部,其用塑性變形的伸長構件將從中空針固定于固定部的位置到前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覆蓋,鞘部的固定部側的一端無間隙地固定于中空針;保持部,其設于中空針的比彈性部靠前端部側的位置,使中空針及鞘部成一體地加以保持;解除保持機構,其使保持部向彈性部所延伸的方向移動而將中空針的前端部與鞘部一起穿刺到生物體內,在穿刺后釋放保持部對中空針和銷部的保持,在利用解除保持機構使保持部移動時,或將基于保持部形成的使鞘部與中空針一體的保持解除而彈性部收縮時,伸長構件伸長地維持鞘部。
[0016]由此,由于鞘部的一端相對于針無間隙地固定,因此藥液不會漏出,在將針穿刺于生物體時,鞘部的前端與該針一起插入生物體內,針隨著緊固部的緊固釋放而恢復到原來位置,但鞘部維持伸長部伸長著的形狀,因此能夠維持僅將鞘持續(xù)插入到生物體內,如此能夠提高使用便利性。
[0017]此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藥液填充裝置,其是用于對給藥裝置填充藥液的裝置,給藥裝置是用于將藥液給予到使用者的體內的裝置,藥液填充裝置包括:藥液容器,其具有一端連接于給藥裝置的連接部、和在側面的規(guī)定高度的位置設有將內部空間與外部連通的第一及第二孔的第一及第二側面連接部,與推壓件連接的活塞從與連接部相反一側的另一端側在內部空間滑動;泵,其與第一側面連接部連通,從與第二側面連接部連通的藥液容納容器吸出藥液;推壓件驅動機構,其使推壓件所連接的活塞在內部空間內滑動;泵驅動部,其驅動泵;吸入量檢測部,其對泵被驅動而流入規(guī)定量的藥液流入到藥液容器內這一情況進行檢測;推壓件驅動部,其在泵與第一側面連接部及藥液容納容器與第二側面連接部的連通分別被堵塞的狀態(tài)下,利用推壓件驅動機構使活塞向連接部側移動,將流入藥液容器內的藥液注入到給藥裝置。
[0018]此外,本 發(fā)明提供一種藥液填充方法,其是用于對給藥裝置填充藥液的方法,給藥裝置是用于將藥液給予到使用者的體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藥液填充方法包括:吸入步驟,其驅動從藥液容納容器吸出藥液的泵而使藥液流入到藥液容器內,藥液容器具有一端連接于給藥裝置的連接部、和在側面的規(guī)定高度的位置設有將內部空間與外部連通的第一及第二孔的第一及第二側面連接部,泵與藥液容器的第一側面連接部連通,藥液容納容器與第二側面連接部連通;吸入量檢測步驟,其對規(guī)定量的藥液流入到藥液容器內這一情況進行檢測;填充步驟,其在泵與第一側面連接部及藥液容納容器與第二側面連接部的連通分別被堵塞的狀態(tài)下,使與推壓件連接的、從藥液容器內的與連接于給藥裝置的連接部相反一側插入并滑動的活塞,向連接于給藥裝置的連接部側移動,將流入到藥液容器內的藥液注入到給藥裝置。
[0019]由此,在用泵從藥液容納容器將藥液抽取到氣缸的外筒內后,使推壓件移動而將該藥液注入給藥裝置,因此不需要使使用者進行繁雜的操作,如此能夠提高使用便利性。
[0020]此外,本發(fā)明包括:便攜式的給藥裝置,其用于向生物體給予藥液;藥液填充裝置,其向給藥裝置填充藥液;通知部,其通知進入給藥裝置的藥液的殘余量,藥液填充裝置包括:向給藥裝置注入藥液的注入部、和對注入到給藥裝置的藥液量進行檢測的注入量檢測部,給藥裝置包括:儲存藥液的藥液儲存部、將藥液儲存部中所儲存的藥液向生物體送出的送出部;對送出部送出的藥液量進行檢測的送出量檢測部,通知部將從由注入量檢測部檢測的藥液量減去由送出量檢測部測定的藥液量而得的值,作為殘留于藥液填充裝置的藥液的殘余量進行通知。
[0021 ] 此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給藥裝置,是用于向生物體給予藥液的便攜式給藥裝置,包括:藥液儲存部,其從藥液填充裝置填充藥液;接收部,其從藥液填充裝置獲取藥液的填充量;送出部,其將儲存在藥液儲存部的藥液向生物體送出;送出量檢測部,對送出部所送出的藥液量進行檢測;通知部,將從由檢測部檢測的藥液量減去由送出量檢測部測定的藥液量而得的值,作為殘 留于藥液填充裝置的藥液的殘余量進行通知。
[0022]由此,能夠將在向生物體給予藥液時的殘留于藥液儲存部的藥液的殘余量通知給使用者,如此能夠提高使用便利性。
[0023]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給藥裝置,是保持于生物體的便攜式給藥裝置,包括:第一殼體部;藥液儲存部,其設于第一殼體部內,并儲存藥液;送出部,其設于第一殼體部內,并從藥液儲存部送出藥液;第二殼體部,其以與第一殼體部裝拆自由的方式設置;穿刺部,其設于第二殼體部內,在第一殼體部與第二殼體部相連接的狀態(tài)下,穿刺部的一端側與送出部連通,另一端從第二殼體的與生物體相對的表面突出,從而穿刺于生物體。
[0024]由此,在保持于生物體的便攜式給藥裝置中,穿刺部設置成能夠相對于儲存藥液的藥液儲存部及送出藥液的送出部裝拆自如,因此能夠僅更換穿刺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是表示給藥系統的構成的簡圖。
[0026]圖2是表示給藥裝置的構成的簡圖。
[0027]圖3是藥液儲存送出部的分解立體圖。
[0028]圖4是表示藥液的儲存前及儲存后的簡圖。
[0029]圖5是表示藥液袋的形成工程的簡圖。
[0030]圖6是表示過濾器部的構成的簡圖。[0031]圖7是表示送出部的構成的簡圖。
[0032]圖8是驅動控制部的分解立體圖。
[0033]圖9是表示動力傳遞的機構的簡圖。
[0034]圖10是表示連接器的構成的簡圖。
[0035]圖11是表示穿刺流路部的構成的簡圖。
[0036]圖12是表示穿刺流路部的構成的簡圖。
[0037]圖13是表示緊固部及推壓部的構成的簡圖。
[0038]圖14是表示穿刺的樣態(tài)的簡圖。
[0039]圖15是表示角度調整機構的構成的簡圖。
[0040]圖16是表示角度調整機構的捏手部的載置的簡圖。
[0041]圖17是表示角度調整機構的突出角度的變更的簡圖。
[0042]圖18是表示給藥系統的電路構成及功能的構成的簡圖。
[0043]圖19是表示藥液填充裝置的構成的簡圖。 [0044]圖20是表示注射器的構成的簡圖。
[0045]圖21是表示推壓件驅動機構的構成的簡圖。
[0046]圖22是表示藥液填充裝置的電路構成及功能的構成的簡圖。
[0047]圖23是填充處理順序中的從藥瓶(vial)向藥液填充裝置汲取藥液的模式的流程圖。
[0048]圖24是填充處理順序中的從藥液填充裝置向給藥裝置注入藥液的模式的流程圖。
[0049]圖25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中的鞘部的構成的簡圖。
[0050]圖26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中的穿刺流路部的構成的簡圖。
[0051]圖27是表示距離調整機構的簡圖。
[0052]圖28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中的角度調整機構的簡圖。
[0053]圖29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中的穿刺流路部的構成的簡圖。
[0054]圖30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中的捏手及捏手支承部的構成的概略圖。
[0055]圖31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中的利用角度調整機構改變突出角度的概略圖。
[0056]圖32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中的穿刺釋放機構的構成的簡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7]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
[0058]〔1.給藥系統的構成〕
[0059]如圖1所示,給藥系統I為如下結構,包括:通過粘貼于使用者的皮膚而被保持地來使用的便攜式給藥裝置2 ;通過無線通信將基于使用者的輸入指示的信號發(fā)送給給藥裝置2的控制器3 ;對設于給藥裝置2內部的充電池206 (圖8)進行充電的充電器4 (圖18);向給藥裝置2的藥液袋110 (圖3)注入并填充藥液的藥液填充裝置5 (圖19)。
[0060]〔2.給藥裝置的構成〕
[0061]給藥裝置2的內部儲存有藥液(例如胰島素),根據從控制器3發(fā)送的控制信號而將藥液注入到使用者的體內。如圖2所示,給藥裝置2由彼此可裝拆的藥液儲存送出部10、驅動控制部20及穿刺流路部30構成。
[0062]通過在藥液儲存送出部10和驅動控制部20從上下方向卡合后,穿刺流路部30從前方相對于藥液儲存送出部10及驅動控制部20滑動而嵌合,從而給藥裝置2成為一體。給藥裝置2以這樣的狀態(tài)粘貼于使用者的皮膚來使用。
[0063]給藥裝置2的大小是只要小型化到能夠粘貼于使用者的皮膚的程度即可,例如為橫34mm、縱43mm、高12mm的大致長方體形狀。
[0064](2-1.藥液儲存送出部的構成〕
[0065]如圖3及圖4所示,藥液儲存送出部10由下殼體部101和上殼體部102形成為扁平的大致長方體形狀,下殼體部101的上側開口,并在內部設有空間,所述上殼體部102與該下殼體部101的開口螺紋連接。
[0066]藥液儲存送出部10在由下殼體部101和上殼體部102形成的空間設有藥液袋110、過濾器部120、送出部130及壓迫部140等。
[0067]在下殼體部101的底面IOlA設有由雙面膠帶等構成的粘貼部103。給藥裝置2通過粘貼部103粘貼于使用者的皮膚而保持在該使用者上。另外,下殼體部101的底面IOlA由透明材質的構件形成,從而能夠從外面看到在藥液袋110中儲存的藥液的量。由此,即使在將給藥裝置2粘貼到該使用者的皮膚上之后,也能確認藥液殘余量。
[0068]在下殼體部101的沿著長度方向(以下,也稱之為前后方向)的側面設有沿著驅動控制部20所設置的方向延伸、由突起構成的卡合部IOlB~E。該卡合部IOlB~E與后述的被卡合部201A~D (圖8)卡合,從而將藥液儲存送出部10與驅動控制部20密合。
[0069]在下殼體部101的與上殼體部102密合的面上設有防水密封墊101F,下殼體部101隔著防水密封墊IOlF與上殼體部102螺釘(未圖示)連接、或超聲波熔接,由此能夠防止液體從下殼體部101與上殼體部102之間進入內部空間。
[0070]在下殼體部101的沿著前后方向的側面設有用于供板簧釋放桿144插入的孔101G、及接受貫穿了該孔IOlG的板簧釋放桿144的前端的桿接受孔101H。在孔IOlG插入鴨嘴式的閥密封墊(未圖示)而拔出板簧釋放桿144的情況下,孔被關閉。在下殼體部101的底面IOlA設有為了向藥液袋110注入藥液而嵌合注入部104的孔101 K。
[0071]另外,在下殼體部101的底面101A、且在孔101 K的周邊,設有供后述詳述的藥液填充裝置5的注入針部523的卡合部523A所卡合的凹部即被卡合部101L???01 K的周邊部通過熔接于藥液袋110的彈性構件即注入部104與下殼體部101的嵌合而實現防水功倉泛。
[0072]而且,下殼體部101中,在穿刺流路部30與藥液儲存送出部10卡合時,該穿刺流路部30的一部所嵌入的空間即凹部1011設于前方側。
[0073]在上殼體部102沿前后方向設有向彼此面對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102A及102B,該突起部102A及102B引導穿刺流路部30從前方向藥液儲存送出部10滑動而與其卡合。另外,由于上殼體部102中形成突起部102A及102B,因此被該突起部102A及102B夾著的中央部102C形成為比其他部分第一層。
[0074]上殼體部10 2中,在穿刺流路部30與藥液儲存送出部10卡合時供穿刺流路部30的凸部301C (圖12)嵌入的凹部102D設置在中央部102C的規(guī)定位置。
[0075]如圖5所示,作為藥液儲存部的藥液袋110由例如由聚氨酯、氯乙烯、聚乙烯構成的長方形的片材111形成。如圖5 (A)所示,片材111在長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且成為撓性熱塑性樹脂即藥液袋110的底面的部分(以下,也稱之為中央部)112的兩側分別等間隔地設有至少3個的奇數個(本實施方式中為5個)的折痕113及114。由此在片材111上形成有偶數個在分別相鄰的折痕113及114之間為規(guī)定寬度的部分(以下,也稱之為折疊部)115 及 116。
[0076]此外,片材111中,在長度方向上的比最靠端側的折痕113及114更靠端側的位置設有比中央部112的長度方向上的一半長度長的部分(以下,也稱之為端部)117及118。
[0077]該片材111以折疊部115及116與中央部112重疊的方式使折痕113及114分別向內及向外地交替折疊,如圖5 (B)所示,端部117及118的端側的一部分重疊。
[0078]片材111的端部117及118中的相互重疊的部分被熔接,并且寬度方向的邊緣被熔接。在片材111的寬度方向的邊緣被熔接時,將使該片材111所圍成的空間與外部空間連通的噴嘴105夾入一個邊緣地將該邊緣熔接。
[0079]此外,在片材111的中央部112的規(guī)定位置為了從外部向藥液袋110注入藥液而設有注入部104,該注入部104具有例如由合成橡膠等形成的逆止閥(不圖示)。如此形成如圖5 (C)所示的藥液袋110。
[0080]這樣形成的藥液袋110,在未填充藥液的狀態(tài)下相鄰的折疊部115及116彼此接觸地折疊,中央部112與端部117及118重合。
[0081]因此,藥液袋110 在將內部所填充的藥液經由噴嘴105向外部送出時,以使中央部112與端部117及118接觸的方式將其壓扁,從而能夠不在內部殘留藥液地向外部送出藥液。
[0082]然而,在以往的藥液袋中,通常是將2片膜的邊緣熔接而形成的,向由2片膜形成的空間注入藥液,但其時,隨著接近邊緣而2片膜分離的距離變短。
[0083]因此,在使用以往的藥液袋的給藥裝置中,在保存藥液袋的空間,在接近藥液袋的邊緣的部分注入藥液時,在該藥液袋不膨脹的部分形成無用空間。如此,在以往的藥液袋中存在給藥裝置大型化的問題。
[0084]另一方面,藥液袋110的長度方向具有折疊部115及116,因此在注入藥液時,折疊部115及116向使中央部112與端部117及118分離的方向(上下方向)擴開。
[0085]從而,藥液袋110的折疊部115及116擴開,由此即使在藥液注入時藥液袋110的邊緣附近,也能在上下方向擴開,因此在由下殼體部101和上殼體部102形成的空間中,SP使在藥液注入時接近藥液袋110的邊緣的部分,也不會形成無用空間,就能使給藥裝置2小型化,如此提高了使用便利性。
[0086]如圖6所示,過濾器部120中,在下側開口且內部設有空間的上蓋121的側面連接有將內部空間與藥液袋110連通的噴嘴105,并連接有將內部空間與送出部130連通的流路管 106。
[0087]過濾器部120中,以封堵上蓋121的開口的方式設有使氣體通過而不使液體通過的通氣過濾器122。通氣過濾器122在上蓋121和封堵該上蓋121的開口的下蓋123之間,沿著周向從上下方向被O型密封圈124及125夾持地固定。另外,上蓋121與下蓋123通過例如超聲波熔接等而密合。下蓋123設有沿上下方向貫穿的孔123A。
[0088]由此,過濾器部120能夠從上蓋121的內部空間經由設于下蓋123的孔123A而不將藥液排出地僅將氣體排出到外部。
[0089]如圖7所示,送出部130是所謂的活塞泵,活塞132從一端側插入到設于氣缸部131的圓筒狀的內部空間131A。
[0090]活塞132經由曲柄133與曲柄軸134連接,通過曲柄軸134的旋轉而在氣缸部131的內部空間131A內滑動。另外,在與氣缸部131的內部空間131A接觸的側面,為了不使藥液從活塞132與氣缸部131的內部空間131A的內壁的間隙漏出到外部,在內部空間131A的內壁且沿著周向地設有例如X型密封圈或O型密封圈的密封墊135,以與活塞132接觸的方式配置。此外,可以在活塞132安裝由硅橡膠、丁腈橡膠等構成的墊圈。
[0091]曲柄軸134設有作為設于其一端的第一動力傳遞部的一例的驅動用磁鐵136。在驅動用磁鐵136的側面,設有用于檢測活塞132的位置、行程數的位置檢測用磁鐵137。
[0092]驅動用磁鐵136以隔著上殼體部102及驅動控制部20的下殼體部202 (圖8)的方式設于與作為第二動力傳遞部的一例的動力傳遞磁鐵209 (圖8,圖9)相對的位置,如后所述,被通過電機207、齒輪頭208而旋轉的動力傳遞磁鐵209吸引而旋轉。
[0093]在送出部130,通過驅動用磁鐵136進行旋轉而曲柄軸134旋轉,通過曲柄133而活塞132在氣缸部131的內部空間131A內滑動。
[0094]氣缸部131中,在內部空間131A中的與活塞132所插入一側相反側,與內部空間131A連通地設有流路131B及131C。
[0095]氣缸部131的內部空間131A經由流路管106、逆止閥138及流路131B而與過濾器部120連接。逆止閥13 8使藥液從過濾器部120向內部空間131A通過,但使藥液向其相反方向不通過。
[0096]此外,氣缸部131的內部空間131A經由流路131C、逆止閥139及流路管107而與設于上殼體部102的閥體108連接。逆止閥139使藥液從內部空間131A向閥體108通過,但使藥液向其相反方向不通過。
[0097]閥體108在未插入任何的狀態(tài)下堵塞流路,在插入有設于穿刺流路部30的噴嘴302 (圖12)的狀態(tài)下打開流路而使流路管107與該噴嘴302連通。
[0098]從而,送出部130通過驅動用磁鐵136及曲柄軸134旋轉而使活塞132在氣缸部131的內部空間131A內滑動,由此將儲存在藥液袋110的藥液經由設于穿刺流路部30的流路而送出到使用者的體內。
[0099]更具體而言,送出部130在活塞132從上止點移動到下止點時,從藥液袋110吸出藥液,在活塞132從下止點移動到上止點時,將抽出到內部空間131A的藥液送出到流路管107。
[0100]壓迫部140為包括壓板141、支承部142、板簧143的結構。壓板141由具有比藥液袋Iio的中央部112的面積大的板材構成,設于藥液袋110的上側。壓板141被以例如由鉸鏈機構構成的連結部141A及142A為中心而向與藥液袋110分離的方向及接近藥液袋的方向轉動的方式支承在固定于下殼體部101的支承部142。
[0101]板簧143是以彎折成大致V字狀的狀態(tài)設于壓板141與上殼體部102之間的板材,有力向彎折成大致V字狀而相對的板部彼此向相互離開的方向(欲打開的方向)作用。從而,板簧143在配置于壓板141與上殼體部102之間的情況下,總是以恒定的力向藥液袋110側推壓壓板141。[0102]但是,壓迫部140在向藥液袋110注入藥液之前(圖4 (A)),從下殼體部101的孔IOlG向壓板141與板簧143之間插入板簧釋放桿144。此時,在壓迫部140,板簧143不推壓壓板141,壓板141為可自由轉動的狀態(tài)。
[0103]并且,壓迫部140在藥液注入到藥液袋110之后取下板簧釋放桿144時,板簧143向藥液袋Iio側推壓壓板141。由此壓迫部140將藥液袋110夾入于壓板141與下殼體部101之間,并對該藥液袋110施加恒定的正壓(圖4 (B))。
[0104]由此,壓迫部140在藥液袋110存在溶解氣體的情況下,能夠經由過濾器部120向外部排出溶解氣體。另外,經由流路管106連接于過濾器部120的逆止閥138,作為開閥壓力,在被施加比由壓迫部140施加于藥液袋110的正壓高的壓力差時打開,根據壓迫部140所施加的正壓,藥液不會從藥液袋110向送出部130流出。
[0105]此外,壓迫部140在由送出部130向儲存于藥液袋110的藥液送出時,向壓扁該藥液袋110的方向推壓,能夠不使藥液袋110所儲存的藥液殘留于內部地推壓將其送出。
[0106](2-2.驅動控制部的構成〕
[0107]如圖8所示,驅動控制部20形成為具有與穿刺流路部30的形狀相應的凹部20A的大致〕字型形狀,以便于穿刺流路部30從前方插入。
[0108]驅動控制部20在由上殼體部201和下殼體部202之間形成的空間設有充電天線203、基板部204、通信天線205、充電池206、電機207、齒輪頭208、動力傳遞磁鐵209、磁性傳感器210及211等,上述上殼體部201的下側開口,并在內部設有空間,上述下殼體部202與該上殼體部201的開口螺紋連接。
[0109]上殼體部201的沿著前后方向的外側面設有用于與設于藥液儲存送出部10的卡合部IOlB~E分別卡合的槽即被卡合部201A~D。
[0110]此外,在上殼體部201的上表面,設有在暫時給予一定量藥液(劑量給予)時由使用者按下操作的劑量開關201E。該劑量開關201E設于比上殼體部201的上表面凹下的位置,可以防止由于例如翻身等而被使用者誤按下。
[0111]劑量開關201E經由布線電纜213及連接器214而與基板部204連接。
[0112]下殼體部202的與上殼體部201密合的面上設有防水密封墊202A,上殼體部201隔著防水密封墊202A而與下殼體部202螺釘(未圖示)接合或超聲波熔接,由此可以防止液體從上殼體部201與下殼體部202之間進入內部空間。
[0113]在下殼體部202的上表面粘貼有充電天線203,接收從后述的充電器4 (圖18)供給的電力。
[0114]此外,在下殼體部202的上表面,基板部204重疊地設于充電天線203的上側,所述基板部204配置有用于在CPU (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處理單兀)、RAM (Random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ROM (Read Only Memory,只讀存儲器)等電路與控制器3及藥液填充裝置5之間收發(fā)信號的通信天線205。
[0115]而且,在下殼體部202的上表面設有通過從充電天線203供給的電力而充電,并在驅動時向各部分供給電力的充電池206。
[0116]而且,在下殼體部202的上表面,在與藥液儲存送出部10的驅動用磁鐵136相對的位置從上方起依次設有 電機207、齒輪頭208及動力傳遞磁鐵209。
[0117]此外,在下殼體部202的上表面,在與配置于驅動用磁鐵136側面的位置檢測用磁鐵137所移動的圓周上相對的位置、且夾著動力傳遞磁鐵209而沿左右方向地分別設有磁性傳感器210及211。
[0118]電機207通過齒輪頭208使動力傳遞磁鐵209旋轉。如圖9所示,動力傳遞磁鐵209與該驅動用磁鐵136相對配置,從而在藥液儲存送出部10與驅動控制部20密合的狀態(tài)下成為與驅動用磁鐵136彼此吸引的極性。
[0119]動力傳遞磁鐵209通過齒輪頭208而被電機207驅動旋轉時,邊利用磁力吸引驅動用磁鐵136,一邊使其隨著自身的旋轉而旋轉。
[0120]從而,電機207通過齒輪頭208、動力傳遞磁鐵209及驅動用磁鐵136而以非接觸方式使曲柄軸134旋轉,使與曲柄133連接的活塞132在氣缸部131的內部空間131A內滑動。
[0121]此外,由于電機207通過動力傳遞磁鐵209及驅動用磁鐵136的磁力而以非接觸方式使活塞132滑動,因此需要檢測活塞132是否追隨電機207的旋轉而旋轉。因此,在位置檢測用磁鐵137所移動的圓周上相對地配置用于檢測活塞132滑動的磁性傳感器210及211。
[0122]更具體而言,在活塞132位于上止點時,位置檢測用磁鐵137移動到與磁性傳感器210相對的位置,因此通過該磁性傳感器210檢測位置檢測用磁鐵137的磁力來檢測活塞132位于上止點的情況。
[0123]此外,在活塞132位于下止點時,位置`檢測用磁鐵137移動到與磁性傳感器211相對的位置,因此通過該磁性傳感器211檢測位置檢測用磁鐵137的磁力來檢測活塞132位于下止點的情況。
[0124]如此,磁性傳感器210及211通過檢測活塞132交替地移動到上止點及下止點,從而可檢測活塞132的滑動或行程數。
[0125]如后面詳細說明,微型計算機220 (圖18)能夠利用與自身相同地設于由上殼體部201和下殼體部202形成的空間內的磁性傳感器210及211,以非接觸方式確認在不同空間、即由下殼體部101和上殼體部102形成的空間內設置的送出部130的驅動。
[0126]在上殼體部201,在穿刺流路部30密合時所接觸的凹部20A的前表面設有用于從充電池206向穿刺流路部30供電、在與穿刺流路部30之間收發(fā)各種信號的連接器部212。如圖10 (A)及(B)所示,連接器部212是用防水橡膠212B將匯集了多根用于收發(fā)電力及各種信號的彈簧連接器212C而成的電氣連接器212A的外側覆蓋的構造。
[0127]此外,與連接器部212連接的穿刺流路部30的連接器部350 (圖12)也同樣是用防水橡膠350B將匯集了多根用于收發(fā)電力及各種信號的連接器350C而成的電氣連接器350A的外側覆蓋的構造。
[0128]由此,在驅動控制部20,在連接器部212與連接器部350連接時,可利用防水橡膠212B及350B來防止液體接觸電氣連接器212A及350B。此外,在利用連接器的I針將穿刺流路部30插入藥液儲存送出部10的情況下,設置在允許插入的極限(未充分插入時)無法接觸的長度的針,在穿刺流路部30側預先與接地電位連接,確認在驅動控制部20側該針的電位是否為接地電位,若不是接地電位時,則警報顯示穿刺流路部30的插入不足,并監(jiān)視穿刺流路部的插入狀態(tài)。
[0129](2-3.穿刺流路部的構成〕[0130]如圖11及圖12所示,穿刺流路部30是嵌入在藥液儲存送出部10及驅動控制部20被卡合的狀態(tài)下所形成的凹部1011及凹部20A的空間的、前后方向細長的形狀。穿刺流路部30在形成外殼的殼體部301的內部空間設有各部分。另外在圖11 (A)中表示外觀構成,在圖11 (B)表75內部構成。在圖12中為了便于說明用截面表75—部分。
[0131]殼體部301具有:在穿刺流路部30嵌合于藥液儲存送出部10時,位于與下殼體部101的底面IOlA同一平面上的底面301A ;與上殼體部102的中央部102C相鄰并位于與其相對的高度的底面301B。
[0132]殼體部301中,在穿刺流路部30嵌合于藥液儲存送出部10時嵌入上殼體部102的凹部102D的凸部301C設置在底面301B中的與凹部102D相對的位置。[0133]此外,殼體部301中,沿前后方向在側面形成有分別與藥液儲存送出部10的上殼體部102的突起部102A和上殼體部102的突起部102B卡合的引導槽301D及301E。
[0134]殼體部301中,用于在從相嵌合的藥液儲存送出部10及驅動控制部20卸下穿刺流路部30時鉤掛使用者的手指的凹部301Q設于上表面301F。
[0135]此外,殼體部301中,從上表面30IF到前表面30IG彎曲,在彎曲的彎曲面30IH設有后面詳述的角度調整機構340。
[0136]此外,殼體部301中,在穿刺流路部30嵌合于藥液儲存送出部10的狀態(tài)下,在與藥液儲存送出部10的閥體108相對的位置設有孔3011,插入閥體108的噴嘴302貫穿該孔3011地被固定。噴嘴302以與孔3011之間不存在間隙的方式被固定。
[0137]噴嘴302在穿刺流路部30嵌合于藥液儲存送出部10的狀態(tài)下一端插入閥體108而與流路管107連通。噴嘴302的另一端連接流水傳感器303。
[0138]流水傳感器303是檢測通過的藥液是否流動檢測的部件,例如是用恒定電流對熱敏電阻加熱,檢測基于藥液的連續(xù)流導致的熱敏電阻的溫度變化的部件、或在加熱源和溫度傳感器使用熱敏電阻單體的方式,除此之外,作為分離使用加熱源和溫度傳感器的方式,可應用加熱源為電阻器、加熱器線、半導體,溫度傳感器為熱電堆、鉬電阻體、半導體等組合而成的方式。
[0139]流水傳感器303的與連接有噴嘴302的一端相反側的一端連接穿刺流路針304,使噴嘴302與穿刺流路針304連通。穿刺流路針304的與流水傳感器303連接的一端側折返成S字狀,并以自此沿前后方向配置、在另一端側到達底面301A地方式彎曲。另外,穿刺流路針304是金屬制構件,但例如是28G的中空管,容易彎折。
[0140]穿刺流路針304中,在折返成S字狀之后的緊鄰位置,由從殼體部301向內部突出設置的固定部305固定。
[0141]穿刺流路針304中,比固定于固定部305的位置靠前方側的一部分(以下,也稱之為彈性部)304A卷繞成螺旋狀。彈性部304A沿前后方向伸縮自如。
[0142]穿刺流路針304的以達到底面301A的方式彎折的另一端側的前端的部分(以下,也稱之為前端部)304B為尖銳的形狀。
[0143]這樣形狀的穿刺流路針304使從流水傳感器303流來的藥液通過內部中空部而從前端部304B向外部送出。
[0144]穿刺流路針304以前端部304B露出的方式從該前端部304B到彈性部304A被例如鞘部310覆蓋。[0145]鞘部310是由鞘311和伸長部312構成,所述鞘311由例如特氟龍(注冊商標)、聚乙烯構成,具有柔軟性,所述伸長部312由例如特氟龍(注冊商標)、聚烯烴、聚氨酯構成,柔軟,具有若一端變形則維持其形狀而不會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永久變形,塑性變形)。作為伸長部312,使用柔軟、容易變形的、具有不會恢復原狀的特性的材料,可舉出熱收縮管等在高溫下通過紫外線交聯而成的材料,可使用聚烯烴、特氟龍(注冊商標)、硅、聚氯乙烯聚偏氟乙烯等。
[0146]鞘311以使穿刺流路針304的前端部304B露出的方式,將從前端部304B到彈性部304A的前方的大部分覆蓋,且相對于穿刺流路針304不固定。
[0147]此外,伸長部312在從鞘311的與彈性部304A側的一端側的一部分重疊的位置到即將達到彈性部304A之前的范圍將穿刺流路針304覆蓋,固定部305側的一端固定于穿刺流路針304,另一端固定于鞘311。另外,伸長部312沿著周向將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之間的間隙密閉地進行固定,以使得不會在固定的兩端從間隙漏出液體。
[0148]在穿刺流路針304的比彈性部304A更靠前端部304B側的規(guī)定位置設有將該穿刺流路針304和鞘311 —起固定的緊固部306。緊固部306是例如鋁、銅那樣若施加一定的力就變形的材質。
[0149]從緊固部306為環(huán)形狀狀態(tài),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穿過環(huán)孔后,緊固部306被從左右方向壓扁而上下方向的一部分重合,將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緊固地加以固定。由此,鞘311相對于穿刺流路針304不滑動地被固定。緊固部306與鞘311粘接,從而即使在緊固部306的緊固松緩的情況下,也不會與鞘311脫離。
[0150]穿刺流路部30中,在緊固部306的前方、且在從該緊固部306離開規(guī)定距離的位置設有移動限制部307。該規(guī)定距離的詳細情況如后所述,是與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從殼體部301的底面301A突出的距離、即將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穿刺于使用者的深度距離相同的距離,在本實施方式中`,設定為10mm。移動限制部307固定于殼體部301,配置成穿刺流路針304和鞘部310不與設于中央的孔接觸地穿過該孔。
[0151]穿刺流路部30中,在緊固部306的后方、且在比伸長部312更靠前方的位置設有穿刺機構320。穿刺機構320由固定板321、彈簧322、支承板323及推壓部324構成。
[0152]固定板321固定于殼體部301,并配置成穿刺流路針304和鞘部310不與設于中央的孔接觸地穿過該孔。
[0153]在固定板321的前方設有彈簧322。穿刺流路針304和鞘部310不與彈簧322接觸地穿過彈簧322的中空部,彈簧322被固定板321和支承板323夾著而以比自然長度壓縮的狀態(tài)配置。
[0154]穿刺流路針304和鞘部310不與支承板323接觸地穿過支承板323,支承板323在與彈簧322所接觸的面相反一側的面且在穿刺流路針304和鞘部310的下側支承推壓部324。此外,在與支承板323支承推壓部324的面同一面的、比支承推壓部324的位置靠下側的位置,支承板323被穿刺釋放機構330保持為不能向前方移動。
[0155]如圖13所示,推壓部324為大致圓柱形狀,為其前端在上下方向上長而在左右方向上短的負號型(一字型)的形狀。推壓部324以前端位于緊固部306的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中的在下側重合的構件彼此之間的方式被支承于支承板323。
[0156]穿刺釋放機構330由限制部331、彈簧332及執(zhí)行機構333構成。[0157]限制部33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從而成為截面為大致L字型的形狀,所述限制部331被保持為以在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的中央附近設置的旋轉軸331A為中心而自由轉動。限制部331被配置成在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的旋轉軸331A側的面支承支承板323,進行限制以使支承板323不向前方移動。
[0158]限制部331中,彈簧332與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的比旋轉軸33IA更靠前方向側的下表面連接,執(zhí)行機構333的突起部333A與比旋轉軸331A靠后側的上表面接觸。
[0159]彈簧332的一端與限制部331連接,另一端與殼體部301的底面301B側連接,以始終向使彈簧收縮的方向施加力的狀態(tài)配置。
[0160]執(zhí)行機構333通過被供電而使突起部333A向前后方向移動,突起部333A以與限制部331接觸的狀態(tài)配置。
[0161]另外,將以彈簧322被固定板321和支承板323夾持而比自然長度壓縮、限制部331與支承板323接觸、執(zhí)行機構333的突起部333A與限制部331接觸的狀態(tài)配置的狀態(tài)稱為初始狀態(tài)(圖12,圖14(A))。另外圖14中為了便于說明,圖示了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不彎曲而筆直的狀態(tài),但實際上如上所述,其一部分彎曲。
[0162]在初始狀態(tài),執(zhí)行機構333驅動而突起部333A向后方移動,該突起部333A放開限制部331,則限制部331借助彈簧332的欲恢復自然長度的力的作用,以旋轉軸331A為中心逆時針旋轉而從支承板323脫離。
[0163]在穿刺機構320,若限制部331從支承板323脫離,則壓縮的彈簧322欲恢復自然長度而伸長,向前方推壓支承板323及推壓部324。被推向前方的推壓部324,與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 —起向前方推壓緊固部306,直到緊固部306與移動限制部307接觸。
[0164]此時,緊固部306的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中的、在上側重合的部分,沿著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緊固引導部308而夾著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地向前方移動。
[0165]此外,緊固引導部308的截面為下方開口的-字型,緊固部306的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中的、在上側重合的部分,以從緊固引導部308的開口的方向嵌入的方式被保持。
[0166]緊固部306向前方移動時,穿刺流路針304的彈性部304A伸長(圖14 (B))。并且,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從殼體部301的底面301A突出,前端部304B穿刺使用者并與鞘311—起進入使用者的體內。
[0167]穿刺機構320在緊固部306與移動限制部307接觸后,彈簧322繼續(xù)伸長,推壓部324的前端進入緊固部306的在下方重合的構件彼此之間。此時,推壓部324將緊固部306的在下方重合的構件向兩側打開,松緩了緊固部306對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的緊固。
[0168]通過使緊固部306的緊固松緩,從而緊固部306對穿刺流路針304的固定被解除。于是,穿刺流路針304的彈性部304A收縮到自然長度,前端部304B回到底面301A的內側的初始位置。
[0169]此時,在鞘部310,由于鞘311固定于緊固部306而無法移動,因此隨著彈性部304A的收縮而一端固定于穿刺流路針304的伸長部312伸長。
[0170]并且,由于一端伸長的伸長部312不會恢復到原來形狀,因此鞘部310被維持鞘311的前端部從底面301A突出的狀態(tài)(圖14 (O)0
[0171]如此,穿刺流路部30在穿刺使用者時,用前端部304B銳利的金屬制的穿刺流路針304進行穿刺,然后,僅將具有柔軟性的鞘311繼續(xù)插入體內,能夠將金屬制的穿刺流路針304拉回到體外。
[0172]因此,給藥裝置2在使用者使用中途不會將金屬制的穿刺流路針304殘留體內,能夠僅將具有柔軟性的鞘311繼續(xù)插入體內,能夠減輕對使用者帶來的疼痛、不舒適感,如此能夠提高使用便利性。
[0173]與此相對,在以往的給藥裝置中,鞘的一端通過密封墊與針連接,將針及鞘穿刺到皮膚后,在將針拔出體外時,鞘在密封墊部分打滑而留置在該位置。
[0174]因此,以往的給藥裝置中,由于用密封墊將針與鞘的間隙堵塞而藥液泄漏,或者若牢固密封,則針與密封墊的摩擦變大,可能針不能刺到足夠的深度。
[0175]另一方面,由于給藥裝置2在伸長部312的一端與穿刺流路針304無間隙地固定,因此不會出現藥液泄漏。此外,也不會發(fā)生由于密封墊與針的摩擦對穿刺動作的妨礙。
[0176]此外,穿刺流路部30 (圖11及圖12)在移動限制部307的前方、且是殼體部301的彎曲面301H,設有用于調整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相對于底面301A的突出的角度(以下,也稱之為突出角度)的角度調整機構340。由于底面301A與使用者的皮膚抵接,該突出角度與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相對于使用者的皮膚的角度(以下,也稱之為穿刺角度)相同。
[0177]如圖15所示,角度調整機構340被支承在一端固定于殼體部301上的由L字型的圓柱構成的支承部341。支承部341中,在與固定于殼體部301的一端相反的一側以與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的端面,呈同心圓狀地每隔規(guī)定角度地設有多個(本實施例中為4個)凹部341A。另外,凹部341A如后面詳細所述,設置在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的穿刺角度為20°~90°的位置。
[0178]角度調整機構340在與支承部341的端面相對的位置設有中心部342,所述中心部342以與凹部341A呈同心圓狀地嵌入該凹部341A的方式突出設置有凸部342A。中心部342經由彈簧343及彈簧壓板344被螺釘345朝向支承部341推壓,在突出設置的凸部342A嵌入凹部34IA的位置被支承部341支承。
[0179]中心部342在與自身旋轉時的旋轉軸正交的方向上設有軸部346。軸部346為圓柱形狀,一端與保持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的保持部347連接,另一端與使用者調整角度時所握持的導軌捏手部348連接。
[0180]保持部347是內徑比鞘311的外形粗的管,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穿過保持部347,對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不固定地加以保持。
[0181]如圖16所示,捏手部348由使用者所握持的導軌捏手348A和支撐該捏手348A的捏手支承部348B構成。捏手部348以捏手支承部348B的兩端卡掛于導軌部301 K及301M的方式載置,所述導軌部301 K及301M是設于殼體部301的彎曲面301H上的開口 301J的左右兩側為截面L字型而形成的導軌部。
[0182]捏手支承部348B以被殼體部301和設于該殼體部301的彎曲面301H上的面板部349夾持的載置。面板部349以使捏手348A可向沿著彎曲面301H的方向(以下,也稱之為彎曲方向)移動的方式開口,并且形成為沿彎曲方向比導軌部301 K及301M長的形狀。
[0183]另外,在捏手支承部348B的上表面的邊緣設有防水密封墊348C,防止液體從該捏手支承部348B與面板部349之間進入殼體部301內。
[0184]這樣構成的角度調整機構340,通過使用者使捏手部348沿彎曲方向移動,從而與以中心部342為中心的軸部346的旋轉相應地保持部347進行旋轉。
[0185]由此,如圖17 (A)及(B)所示,角度調整機構340使由保持部347保持的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相對于底面301A的突出角度在20°~90°的范圍變化。另外圖17(A)表示突出角度為90°的情況,圖17 (B)表示突出角度為20°的情況。
[0186]即,角度調整機構340可以使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相對于與底面30IA平行配置的使用者的表皮的穿刺角度在20°~90°的范圍變化。另外,由于穿刺角度的變化,前端部304B與底面301A的距離發(fā)生變化,但以穿刺角度不使前端部304B出去到底面301A之外的方式設定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
[0187]另外,穿刺流路針304的前端部304B及鞘311的前端被保持于前端保持部309,該前端保持部309例如由彈性體(elastomer)構成,具有柔軟性,將設于底面301A的開口301N堵住,且與鞘311的外周接觸地設置。
[0188]前端保持部309嵌入設于底面30IA的內側的L字肋,兩側沿著301的前表面301G、背面301V的內側而在前后方向上錯開。由于前端保持部309的柔軟性,則即使角度調整機構340移動,穿刺流路針304的前端部304B及鞘311的前端也能追隨其移動,且持續(xù)堵塞開口 301N。因此能夠防止液體進入殼體部301內。
[0189]此外,在前端保持部309,在穿刺流路針304的前端部304B的再前端的位置,以對穿刺流路針304的前端部304B及鞘311的前端加蓋的方式,設有通氣過濾器309A。
[0190]因此,通氣過 濾器309A在使用者使用之前不會使在穿刺流路針304流來的藥液漏出到外部,能夠僅將從一開始存在于穿刺流路針304的空氣排出到外部。
[0191]并且,通氣過濾器309A在穿刺流路針304的前端部304B穿刺到體內時,被該前端部304B刺破。
[0192]如此,在給藥裝置2中,角度調整機構340能夠根據使用者的操作而在20°~90°的范圍改變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相對于底面301A的突出角度。
[0193]此外,人的身體的從體表到1.5mm~4mm左右為表皮及真皮等皮膚,在其內部,從體表到4_~9_左右的深度的位置有皮下組織,在皮下組織的內側有肌肉等。
[0194]在外部注入例如胰島素時,考慮到對使用者的負擔、疼痛、胰島素的吸收速度等,通常是對位于從表面起4_~9_左右的深度的皮下組織進行給藥。
[0195]但是,雖然皮下組織的深度根據其位置及年齡、體格、性別等個人差異而不同,但由于以往的給藥裝置中用決定的穿刺角度僅穿刺決定的距離,因此對于一部分使用者而言,可能未能對皮下組織注入胰島素。
[0196]與此相對,給藥裝置2可以通過角度調整機構340來在20°~90°的范圍改變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相對于使用者的表皮的穿刺角度,因此通過調節(jié)突出角度而可以穿刺到任意深度,對于所有使用者而言能夠可靠地傳遞到最佳的皮下組織。此外,近年來,通過對真皮層給藥,與皮下給藥相比,用少量的藥液就可以得到相同的藥效,因此也可以將穿刺距離設定為真皮。如此可以提高給藥裝置2的使用便利性。
[0197]此外,在殼體部301,在驅動控制部20密合時連接器部350無間隙地粘接于在與該驅動控制部20的連接器部212相對的位置設置的孔301P。如圖10 (A)及(B)所示,連接器部350是用防水橡膠350B將匯集了多個用于收發(fā)電力及各種信號的連接器350C而成的電氣連接器350A的外側覆蓋的構造。[0198]如此,給藥裝置2中,將設有對使用者的皮膚進行穿刺的穿刺流路針304的穿刺流路部30,相對于設有儲存藥液的藥液袋110的藥液儲存送出部10及設有使送出部130動作的電機207、基板部204的驅動控制部20獨立設置。
[0199]因此,在給藥裝置2中,即使在例如穿刺失敗的情況下,只要僅替換穿刺流路部30即可,使用便利性優(yōu)異。
[0200]與此相對,在以往的給藥裝置中,穿刺使用者皮膚的針、儲存藥液的藥液袋、電機等全部設于同一殼體內,因此例如在例如穿刺失敗的情況下,需要將整個裝置替換,不僅使用便利性差,而且還存在經濟負擔也增加的問題。
[0201]〔3.給藥系統的電路構成等〕
[0202]接著,使用圖18說明給藥系統I的電路構成及功能的構成。
[0203]控制器3由微型計算機361、電池362、電池監(jiān)測部363、模式開關364、數值設定開關365、顯示部366、發(fā)送部367、接收部368及通信天線369構成。
[0204]微型計算機361是由CPU、RAM、ROM等構成的計算機,CPU將存儲于ROM的基本程序讀取到RAM并執(zhí)行,從而對整體進行統括控制,并且CPU將存儲于ROM的各種程序讀取到RAM并執(zhí)行,從而執(zhí)行各種處理。
[0205]電池362向各部分供給電源電力。電池監(jiān)測部363監(jiān)測電池362的有無、殘余量等,并通知給CPU361。
[0206]模式開關364 是用于設定連續(xù)長時間給藥的基礎模式、或暫時給藥的劑量模式的開關。數值設定開關365是用于設定藥液的每小時的給予量、給予時間等的開關。
[0207]微型計算機361將與針對模式開關364或數值設定開關365的操作相應的內容顯示于顯示部366,并將表示其內容的信號經由發(fā)送部367及通信天線369發(fā)送給給藥裝置2。
[0208]此外,微型計算機361用通信天線369接收從給藥裝置2及藥液填充裝置5發(fā)送的信號,并經由接收部368取得該信號時,將與該信號相應的內容顯示于顯示部366來通知使用者,并執(zhí)行與該內容相應的處理。
[0209]例如微型計算機361如后面詳細所述,執(zhí)行藥液殘余量通知處理,并將在藥液袋110殘留的藥液的殘余量顯示于顯示部366。
[0210]另一方面,給藥裝置2借助從充電池206供給來的電源電力而使電氣電路動作,設于驅動控制部20的微型計算機220對整體進行統括控制。
[0211]微型計算機220是由CPU、RAM、ROM等構成的計算機,CPU將存儲于ROM的基本程序讀取到RAM并執(zhí)行,從而對整體進行統括控制,并且CPU將存儲于ROM的各種程序讀取到RAM并執(zhí)行,從而執(zhí)行各種處理。
[0212]當微型計算機220經由接收部222接收由通信天線205接收到的從控制器3發(fā)送來的信號時,則根據該信號的內容使各部分動作。
[0213]具體而言,通過操作角度調整機構340來調整穿刺角度,在給藥裝置2通過粘貼部103粘貼于使用者的狀態(tài)下,微型計算機220被從控制器3供給給藥信號,通過連接器部212及350的連接來確認穿刺流路部30是否與驅動控制部20連接。然后,微型計算機220驅動穿刺釋放機構330而對使用者穿刺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
[0214]然后,微型計算機220從控制器3接收到表示給藥量及給予速度的信號時,為了以該給藥量及給予速度進行給藥,使電機207旋轉并驅動送出部130向使用者的體內給藥。
[0215]此時在給藥裝置2中,經由注入部104預先儲存于藥液袋110的藥液,經由過濾器部120、送出部130、流水傳感器303、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等而給予到使用者的體內。
[0216]在進行給藥的期間,微型計算機220通過編碼器223監(jiān)視電機207的旋轉數,并通過流動檢測控制部224檢測藥液是否流動。另外流動檢測控制部224對流水傳感器303的熱敏電阻進行加熱,并監(jiān)視該熱敏電阻的溫度變化。
[0217]此外,微型計算機220基于磁性傳感器210及211所檢測到的磁力來檢測活塞132
是否滑動。
[0218]并且,在電機207未正常旋轉的情況下,活塞132未正?;瑒拥那闆r下,或藥液不流動的情況下,微型計算機220再次實施,在狀態(tài)不變化時,使各部分停止,將表示這一內容的信號經由發(fā)送部221及通信天線205發(fā)送給控制器3。
[0219]在微型計算機220基于由磁性傳感器210及211檢測到的位置檢測用磁鐵137的磁力而檢測到活塞132從下止點移動到上止點這一情況時,在每次檢測時,將在活塞132從下止點移動到上止點時從送出部130送出的表示藥液的給予量(活塞132的排出容積)的信號經由發(fā)送部221及通信天線205逐次發(fā)送給控制器3,或對在微型計算機220的內部RAM計算得到的給予量進行累計運算,或將計算得到的給予量按時間序列記錄,并在從控制器3有指示時對控制器3發(fā)送給予量累計值或給予量的時間序列數據。
[0220]在對充電池206充電時,微型計算機220控制接收充電電路226而將從充電器4供給的電力經由充電天線203接收并對充電池206充電。另外,在充電池206設有電池安全電路部225,電池安全電路部225防止充電中的過充電、過放電及過電流。
[0221]充電器4包括插座401、AC / DC變換器402、高頻變換部403及送電天線404。充電器4用AC / DC變換器402將從插座401送來的交流電變換為直流電,并為了用送電天線404發(fā)送而在高頻變換部403變換為高頻,然后經由送電天線404向給藥裝置2發(fā)送電力。
[0222]因此,在給藥裝置2中,包括藥液袋110的藥液儲存送出部10和包括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的穿刺流路部30這些使用藥液的部件從衛(wèi)生方面考慮僅使用一次,與此相對,不使用藥液的驅動控制部20通過使藥液儲存送出部10及穿刺流路部30裝拆而可使用多次。此時,驅動控制部20的充電池206是被充電器充電的,因此也可以多次使用。
[0223]〔4.藥液填充裝置的構成〕
[0224]接著,對向給藥裝置2的藥液袋110填充藥液的藥液填充裝置5進行說明。
[0225](4-1.藥液填充裝置的外觀構成〕
[0226]如圖19所示,藥液填充裝置5中,在大致長方體的主體部501的前表面501A的上側設有勇于受理使用者的輸入操作的電源開關572、開始/停止開關502、模式設定開關503及顯示輸入內容、動作內容等的顯示部505。
[0227]此外,主體部501中,保持給藥裝置2的給藥裝置保持部506設于前表面501A。給藥裝置保持部506以使給藥裝置2的底面IOlA成為近前側的方式保持給藥裝置2。
[0228]此外,主體部 501中,保持注射器510的注射器保持部507及508設于前表面501A。
[0229]如圖20所示,注射器510包括由圓筒型的中空體構成的外筒511及可滑動自如地插入于外筒511的推壓件512。[0230]外筒511包括:筒部511A、前端連接部511B、凸緣511C、側面連接部511D及511E,筒部511A的末端面開口,推壓件512從該開口插入。
[0231]外筒511在筒部51IA的前端形成有尖細地突出的前端連接部511B,在外筒511的末端外周形成有凸緣511C。外筒511的前端連接部511B連接于注入管520,筒部511A的內部空間與注入管520被連通。
[0232]此外,如后面詳述,外筒511在筒部51IA的側面形成有側面連接部51ID及511E,該側面連接部511D及511E開設有用于將外筒511的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連通的孔。外筒511為例如橡膠制,具有柔軟性的吸引管521及泵管522分別與側面連接部51ID及51IE連接,筒部511A的內部空間與吸引管521及泵管522被連通。
[0233]推壓件512包括:墊圈512A、桿512B及凸緣512C。桿512B的一端連接于墊圈512A,另一端連接凸緣512C。墊圈512A無間隙地與外筒511的內壁密合。
[0234]注射器保持部507從主體部501的前表面501A突出設置,以供外筒511的凸緣511C鉤掛。注射器保持部507是為了使外筒511不在上下方向上移動而利用樹脂制的凸緣511C所壓入的凹槽,從上下方向無晃動地將凸緣夾持的構造。
[0235]注射器保持部508從主體部501的前表面501A突出設置,以將外筒511的筒部51IA且前端連接部51IB的附近覆蓋。
[0236]因此,注射器保持部507及508能夠以使前端連接部511B朝向下方的方式垂直保持外筒511。
[0237]主體部501在前表面501A設有用于使推壓件512沿上下方向移動的推壓件驅動機構530。如圖21所示,推壓件驅動機構530包括:電機531、齒輪頭532、進給絲杠533及推壓件保持部534。電機531、齒輪頭532及進給絲杠533設于主體部501的內部,推壓件保持部534的一部分從前表面50IA突出`地設置。
[0238]電機531經由齒輪頭532使進給絲杠533旋轉,使與該進給絲杠533螺紋接合的推壓件保持部534沿上下方向移動。推壓件保持部534在主體部501的內部借助離合機構而與進給絲杠533螺紋接合,用從主體部501的前表面501A突出的部分,從上下方向夾持推壓件512的凸緣512C地予以保持。
[0239]推壓件保持部534以使推壓件512的墊圈512A位于比設于外筒511的筒部51IA上的側面連接部511D及511E更靠上側的位置的方式保持推壓件512。
[0240]因此,在推壓件驅動機構530,通過使電機531旋轉而使推壓件512的墊圈512A在主體部501中的側面連接部511D及511E的上側沿上下方向移動。
[0241]在主體部501的前端連接部511B連接有例如由聚丙烯、聚烯烴、聚氯乙烯、娃等構成、并具有柔軟性的注入管520。注入管520的與連接有前端連接部511B的一端相反一側的端部連接有注入針部523,并且在連接有前端連接部511B的一端側設有可開閉自由地將該注入管520的中空部堵塞的夾子540
[0242]注入針部523中突出地設有用于與設于給藥裝置2的底面IOlA上的被卡合部IOlL卡合的卡合部523A,注入針部523被設定為在卡合部523A卡合于被卡合部IOlL時針523B的前端不會達到藥液袋110這樣的長度。
[0243]一端連接有側面連接部511D的吸引管521,其相反一側的端部連接有吸引針部524,在連接有側面連接部511D的一端側設有可自由開閉的、堵塞該吸引管521的中空部的夾子541。
[0244]吸引針部524設有2根針524A及524B,吸引管521與針524A連通,在比針524A短、且與藥瓶580內的藥液不接觸的長度的針524B不連接任何部件,而是兩端開口,用作為通氣針。
[0245]一端連接有側面連接部51IE的泵管522,其相反側的一端與設于主體部501內部的泵525連接,在連接有側面連接部511E的一端側設有可自由開閉的、堵塞該泵管522的中空部的夾子542。
[0246]另外,夾子540、541及542由執(zhí)行機構(未圖不)開閉。
[0247]此外,在注射器保持部508的與外筒511相對的一面,用于測定進入外筒511的藥液的量的超聲波傳感器550及551夾著外筒511地規(guī)定間隔地成對地設有發(fā)送、接收元件。該間隔設定為:在外筒511內、被與超聲波傳感器550及551成水平的面夾持的空間,達到與注入給藥裝置2的藥液袋110的藥液量相同。
[0248]在注射器510的外筒511的筒部511A設置的超聲波傳感器550及在注射器510的外筒511的前端連接部51IB設置的超聲波傳感器551,發(fā)送元件朝向接收元件發(fā)射超聲波,根據接收元件的輸出判定在外筒充滿藥液的情況和未充滿藥液的情況。
[0249]具體而言,通過該超聲波傳感器550的接收元件的輸出變大而達到一定,由此檢測到外筒511內的液面上升、且在超聲波傳感器550的發(fā)送元件與接收元件之間被藥液充滿,進而檢測到吸引時已充滿規(guī)定的吸引量這一情況。此外,通過外筒內的液面(界面)下降、超聲波傳感器551的發(fā)送元件與接收元件之間成為空氣、接收元件的輸出變小,由此檢測到在注入時已注入了規(guī)定量這一情況。
[0250]另外超聲波傳感器`550及551可以分別各設有一個發(fā)送元件及一個接收元件,也可以相對于一個發(fā)送元件設置多個接收元件。此外,雖然固定了超聲波傳感器550及551的位置,但也可以以能在上下方向移動的方式例如由可在上下方向移動的執(zhí)行機構來支承超聲波傳感器。由此可以改變向給藥裝置2填充的藥液的填充量。
[0251](4-2.藥液填充裝置的電路構成〕
[0252]接著,使用圖22說明藥液填充裝置5的電路構成及功能的構成。
[0253]藥液填充裝置5借助從電池561經由電源開關572供給來的電源電力使各部分動作,微型計算機560對整體進行統括控制。
[0254]微型計算機560是由CPU、RAM、ROM等構成的計算機,CPU將存儲于ROM的基本程序讀取到RAM并執(zhí)行,從而對整體進行統括控制,并且CPU將存儲于ROM的各種程序讀取到RAM并執(zhí)行,從而執(zhí)行各種處理。
[0255]藥液填充裝置5除了微型計算機560之外還設有電池監(jiān)測部562、泵驅動部563、推壓件驅動部564、推壓件監(jiān)視部565、吸引量檢測部566、注入量檢測部567、夾子開閉部568、發(fā)送部569、接收部570及通信天線571。
[0256]電池監(jiān)測部562監(jiān)視電池561的有無、殘余量等,并通知給微型計算機560。泵驅動部563使泵525驅動。
[0257]推壓件驅動部564使推壓件驅動機構530的電機531驅動,借助該電機531、齒輪頭532、進給絲杠533、推壓件保持部534而使推壓件512沿上下方向移動。
[0258]推壓件監(jiān)視部565在推壓件驅動部564使推壓件512移動的期間,基于來自安裝于電機531軸的編碼器的信號來檢測推壓件512的位置,或在例如電機531為直流電機的情況下基于所施加的電流來檢測該推壓件512是否在外筒511內移動,在采用脈沖電機的情況下基于脈沖數來檢測該推壓件512是否在外筒511內移動。具體而言,推壓件監(jiān)視部565對例如來自編碼器的脈沖數進行計數并將推壓件512的移動量通知給微型計算機560,或者在電機531流過規(guī)定閾值以上的過電流的情況下判斷為推壓件512的墊圈512A鉤掛到外筒511的內壁而未移動,并將該情況通知給微型計算機560。
[0259]吸引量檢測部566及注入量檢測部567接收超聲波傳感器550及551的測定結果,檢測超聲波傳感器550及551的設置高度與外筒511內的藥液的高度是否相同,并將檢測結果通知給微型計算機560。
[0260]夾子開閉部568接收來自微型計算機560的指示,通過執(zhí)行機構來進行夾子540、541及542的開閉。
[0261]微型計算機560通過發(fā)送部569及通信天線571將各種信號發(fā)送給給藥裝置2及控制器3,并通過通信天線571及接收部570接收表示發(fā)送給給藥裝置2及控制器3的信號已被正確接收的、來自給藥裝置2及控制器3的信號。
[0262]〔5.基于藥液填充裝置的藥液填充的順序〕
[0263]接著,使用圖23及圖24所示的流程圖,說明利用藥液填充裝置將藥液向給藥裝置2的藥液袋110填充時使用者進行的操作及微型計算機560進行的填充處理的順序。
[0264]當電源開關572被接通時,微型計算機560執(zhí)行填充處理時,將存儲于ROM的填充處理程序展開到RAM并執(zhí)行,由此執(zhí)行填充處理。
[0265]首先,使用者將連接著注入管520、吸引管521及泵管522的注射器510放置于主體部501。具體而言,將外筒511放到注射器保持部508并將凸緣511C嵌入注射器保持部507,將推壓件512的凸緣512C夾入推壓件保持部534。另外在注入針部523安裝有橡膠制的蓋子,該注入針部523被密閉。
[0266]使用者用酒精棉對作為放入有藥液的藥液容納容器的藥瓶580的橡膠栓580A進行擦拭消毒,刺入吸引針部524 (針524A、針524B),將針524A的前端插入藥瓶580的藥液內。另外,針524B被預先設定為即使插入進入藥瓶580內,也不會進入藥液的長度。
[0267]此外,注入管520保持著前端安裝有橡膠蓋的狀態(tài)與注射器510連接,將夾子540放置在注入管520。接通藥液填充裝置5的電源開關572,在模式設定開關503設定為從藥瓶580向注射器510汲取藥液的模式I。
[0268]使模式設定開關503作為填充量確認及設定模式,通過模式設定開關503及顯示部505來進行填充量的確認及變更。
[0269]在該狀態(tài)下使用者按下操作開始/停止開關502,由此微型計算機560執(zhí)行圖23所示的填充處理的模式1,在步驟SPl進行存儲器的初始設定。
[0270]微型計算機560在步驟SP2關閉泵管522的夾子542,在步驟SP3關閉吸引管521的夾子541,在步驟SP4打開注入管520的夾子540,在步驟SP5通過推壓件驅動機構530將推壓件512的墊圈512A向側面連接口 51ID及51IE的上側(凸緣51IC側)移動。
[0271]微型計算機560在步驟SP6關閉注入管520的夾子540,在步驟SP7打開泵管522的夾子542,在步驟SP8打開吸引管521的夾子541。 [0272]并且,微型計算機560在步驟SP9通過泵驅動部563驅動泵525來開始吸引。[0273]當泵525開始吸引時,被外筒511的筒部511A和推壓件512的墊圈512A所夾持的內部空間成為負壓,藥液從藥瓶580經由吸引管521流入外筒511內。此時,由于從針524B有空氣吸入到藥瓶580內,因此藥瓶580內不會成為較大的負壓,從藥瓶580向外筒511的內部空間吸入藥液。流入外筒511的內部空間的藥液因重力而落向下方,因此不會經由泵管522流入泵525內。
[0274]微型計算機560在步驟SPlO通過超聲波傳感器550及吸引量檢測部566檢測儲存于外筒511的內部空間的藥液的液面高度,檢測是否將填充于給藥裝置2的量的藥液從藥瓶580抽出到外筒511的內部空間。即,微型計算機560檢測藥液儲存于外筒511的內部空間是否達到超聲波傳感器550所設置的高度。
[0275]然后,微型計算機560使泵525運轉,將填充于給藥裝置2的量的藥液從藥瓶580抽出到外筒511,直到在外筒511的內部空間達到超聲波傳感器550所設置的高度,然后移至步驟SPlI,通過泵驅動部563使泵525停止。
[0276]微型計算機560在步驟SP12關閉吸引管521的夾子541,在步驟SP13關閉泵管522的夾子542,在步驟SP14打開注入管520的夾子540。
[0277]微型計算機560在步驟SP15通過推壓件驅動部564及推壓件驅動機構530將推壓件512向上方移動,強制吸引注入管520內的空氣,由此除去在注入管520內存在的空氣??梢远啻芜M行該操作。
[0278]然后,微型計算機560在步驟SP16打開泵管522的夾子542,在步驟SP17經過了2秒,使注射器510內的壓力為大氣壓。通過該操作,注入管520內被藥液充滿。其后,微型計算機560在步驟SP18關閉泵管522的夾子542,微型計算機560在顯示部505顯示表示該情況的內容,并通知給使用者。
[0279]接收到通知的使用 者將設于注入針部523的橡膠蓋卸下,使卡合部523A與給藥裝置2的被卡合部IOlL卡合,將注入針部523的針523B插入注入部104。
[0280]在該狀態(tài)下,使用者再次通過模式設定開關503設定為從藥液填充裝置5向給藥裝置2注入藥液的模式(模式2)。
[0281]當按下操作開始/停止開關502時,微型計算機560執(zhí)行圖24所示的填充處理的模式2,在步驟SP21進行存儲器的初始設定。微型計算機560向給藥裝置2發(fā)送表示注入藥液這一內容的信號。微型計算機560在步驟SP22關閉泵管522的夾子542。
[0282]微型計算機560在步驟SP23,通過推壓件驅動部564及推壓件驅動機構530使推壓件512向下方移動,將抽出到外筒511的藥液通過注入管520注入到給藥裝置2。
[0283]在給藥裝置2,若藥液從注入部104注入,則不僅流入藥液袋110,在藥液袋110膨脹之前,依次流入噴嘴105、過濾器部120、流路管106、送出部130、流路管107、閥體108、穿刺流路部30的噴嘴302、流水傳感器303、穿刺流路針304的各流路。
[0284]此時,存在于藥液袋110、噴嘴105、過濾器部120及流路管106的空氣被從過濾器部120排出到外部。關于在從送出部130到穿刺流路針304的流路存在的空氣,由于在穿刺流路針304的前端部304B之前設有通氣過濾器309A,因此該空氣被從該通氣過濾器309A排出到外部。另外,在穿刺流路針304與鞘部310之間雖然有藥液流入,其量為微量,且存在的空氣也被排出到外部。
[0285]然后,在藥液充滿了各流路之后,進一步通過注入部104注入藥液時,對藥液袋110施加壓力而使其膨脹,藥液被填充。
[0286]微型計算機560在步驟SP24通過超聲波傳感器551及注入量檢測部567檢測外筒511的液面的高度,由此檢測從外筒511向給藥裝置2注入的藥液量。
[0287]當超聲波傳感器551所設置的高度被空氣充滿時,微型計算機560在步驟SP25,判斷在給藥裝置2是否已注入預定的填充量的藥液,使推壓件512的移動停止。
[0288]微型計算機560在步驟SP26關閉吸引管521的夾子540,在步驟SP27向給藥裝置2發(fā)送藥液的注入量,在步驟SP28從給藥裝置2接收接收完成通知。
[0289]如此,藥液填充裝置5能夠向給藥裝置2填充規(guī)定量的藥液。
[0290]此外,在以往的給藥裝置中,使用者使用注射器從藥瓶抽出藥液將其填充于儲存藥液的藥液儲存部。
[0291]在此,使用者若要使用注射器從藥瓶抽出藥液,若最初不在注射器注入空氣則需要很強的力,而且,在針對藥瓶內的藥液量少的情況的處理、針的處理上需要安全上的注意,另外若考慮到衛(wèi)生,要從藥瓶向注射器抽出所需量的藥液需要熟練的技術等,對使用者的負擔較重。
[0292]而且,在填充藥液時,存在在藥液儲存部內混入空氣的情況。若在藥液儲存部內混入空氣,則可能引起例如無法向使用者注入準確量的藥液等問題,不能說使合適地填充藥液。因此,使用者需要多加注意不要在藥液儲存部進入空氣。
[0293]如此,為了在給藥裝置的藥液儲存部內合適地填充藥液,使用者必須進行繁雜的操作。`
[0294]與此相對,藥液填充裝置5僅進行使使用者放置注射器510、將吸引針部524插入藥瓶580、將注入針部523插入注入部`104這樣的容易操作,就能向給藥裝置2的藥液袋110填充準確量的藥液。
[0295]因此,藥液填充裝置5能夠減輕以往那樣的對使用者的負擔,且能夠填充準確量的藥液,如此可提高使用便利性。
[0296]此外,給藥裝置2針對在藥液填充結束時由于藥液袋110內的壓力上升而從針前端漏出藥液的情況,在從藥液填充裝置5接收到注入開始的信號時,使活塞132的位置預先移動到上止點,當接收到填充結束的信號時,使活塞132移動到下止點,由此將藥液袋110內的壓力降低到逆止閥138的開閥壓以下。
[0297]〔6.藥液殘余量通知處理順序〕
[0298]此外,在給藥系統I中,由給藥裝置2對使用者給予藥液期間,將殘留于藥液袋110的藥液量(殘余量)通知給該使用者。
[0299]具體而言,給藥裝置2的微型計算機220、控制器3的微型計算機361及藥液填充裝置5的微型計算機560分別將存儲于ROM的藥液殘余量通知處理程序展開到RAM并執(zhí)行,由此執(zhí)行藥液殘余量通知處理。
[0300]藥液填充裝置5的微型計算機560執(zhí)行藥液殘余量通知處理時,通過發(fā)送部569及通信天線571向給藥裝置2發(fā)送表示填充到藥液袋110的藥液量(填充量)的信號。
[0301 ] 具體而言,微型計算機560將該填充量預先存儲于ROM等,在藥液的填充結束后向給藥裝置2發(fā)送填充量。
[0302]控制器3在將給藥裝置2放置于生物體而即將開始給藥之前,由使用者事先將程序化的給藥程序發(fā)送給給藥裝置2。
[0303]給藥裝置2的微型計算機220在開始給藥之后,計算從基于使用者的給藥程序已經給予的給藥總量,并將從由藥液填充裝置5送來的填充量減去劑量給藥量而得的值作為藥液殘余量。此外,始終監(jiān)視藥液殘余量是否大于或小于規(guī)定值。
[0304]此外,劑量給予是指,給藥裝置2的微型計算機220通過通信天線205及接收部222接收表示開始從控制器3進行劑量給予這一內容的信號,或在給藥裝置2的劑量開關201E被按下時驅動送出部130而開始向使用者的體內給藥。
[0305]具體而言,給藥裝置2中,微型計算機220基于由磁性傳感器210及211檢測到的位置檢測用磁鐵137的磁力而檢測到活塞132從下止點移動到上止點時,在每次檢測時,記錄在活塞132從下止點移動到上止點時從送出部130送出的藥液的給予量,從來自藥液填充裝置5的填充量減去該給予量,監(jiān)視殘余量是否在規(guī)定值以內,并將表示殘余量的信號通過發(fā)送部221及通信天線205發(fā)送給控制器3??刂破?表示殘余量。此外,在給藥裝置通過殘余量的監(jiān)視功能發(fā)現殘余量為規(guī)定值以下時,向控制器3發(fā)送。
[0306]由此,使用者通過確認控制器3的顯示部366,能夠容易確認殘留于藥液袋110的藥液殘余量。
[0307]另外,給藥裝置2中,作為送出部130而利用活塞泵式送出藥液,藥液袋110由具有柔軟性的容器構成。在這樣的構成中,由于無法直接測定藥液袋110的藥液殘余量,因此該藥液殘余量通知程序非常有用。
[0308]另外,說明了在控制器3的顯示部366顯示藥液的殘余量的情況,但也可以在給藥裝置2設置顯示部來顯 示藥液的殘余量。
[0309]〔7.其他實施方式〕
[0310]〔7-1.其他實施方式I〕
[0311]另外,在上述的本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如下情況,鞘部310的鞘311覆蓋了從穿刺流路針304的前端部304B到彈性部304A的前方的大部分,鞘部310的伸長部312從與鞘311的彈性部304A側的一端側的一部分重合的位置直到臨近彈性部304A之前覆蓋穿刺流路針304。
[0312]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只要具有鞘部的鞘或伸長部一旦發(fā)生變形,則維持該變形的形狀而不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在使穿刺流路針304的彈性部304A伸長時或收縮時,鞘或伸長部伸長而維持其形狀即可。
[0313]例如,如對與圖14對應的部分標注同一附圖標記的圖25 (A)所不,作為具有一旦變形則維持其變形的形狀而不會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的鞘部的鞘610,覆蓋穿刺流路針304的從前端部304B到固定部305。
[0314]緊固部306以鞘610相對于穿刺流路針304不滑動的方式被保持。另外,緊固部306粘接于鞘610,即使在緊固部306松緩的情況下也不會與鞘610脫離。
[0315]并且,若在緊固部306與移動限制部307接觸之前通過推壓部324向前方推壓,則穿刺流路針304的彈性部304A伸長,但此時鞘610不伸長。
[0316]并且,若推壓部324進入緊固部306的在下方重合的構件彼此之間而使該緊固部306的緊固松緩,則穿刺流路針304的彈性部304A收縮。此時鞘610與緊固部306粘接,因此緊固部306的前方不會變形,從緊固部306到固定部305,隨著彈性部304A的收縮而伸長。由此,能夠僅將具有柔軟性的鞘610繼續(xù)插入體內,將金屬制的穿刺流路針304返回體外。
[0317]作為另一例,如圖25 (B)所示,鞘部620用鞘621覆蓋穿刺流路針304的從前端部304B到臨近彈性部304A的部位,由具有一旦變形則維持該變形的形狀而不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的伸長部622覆蓋彈性部304A。
[0318]伸長部622的固定部305側的一端固定于穿刺流路針304,另一端覆蓋鞘621地被固定。另外,緊固部306不需要一定固定于鞘621。
[0319]在緊固部306向前方移動時,穿刺流路針304的彈性部304A伸長,隨著彈性部304A伸長,伸長部622也伸長。
[0320]并且,若推壓部324進入緊固部306的在下方重合的構件彼此之間而使該緊固部306的緊固松緩,則穿刺流路針304的彈性部304A收縮。此時鞘部620繼續(xù)維持該形狀,維持鞘部620的前端從底面301A突出的狀態(tài)。
[0321]由此,穿刺流路部30能夠在穿刺使用者時用前端部304B銳利的金屬制的穿刺流路針304進行穿刺,其后,僅將具有柔軟性的鞘621繼續(xù)插入體內,將金屬制的穿刺流路針304返回體外。
[0322]〔7-2.其他實施方式2〕
[0323]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說明了為了穿刺到從表皮起的任意深度而利用角度調整機構340調整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相對于底面301A的突出角度的情況。本發(fā)明不限于此,為了穿刺到從表皮起的任意深度,在固定突出角度的情況下,可以改變穿刺距離。
[0324]具體而言,如圖26及27所示,穿刺流路部700與穿刺流路部30相比,在取代角度調整機構340而設置距離調整機構710這一點不同。距離調整機構710以使緊固引導部711及移動限制部712可沿前后方向移動的方式保持于操作桿713。
[0325]操作桿713中,在設于殼體部701的上表面701F的開口 701Q的內側及外側分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操作部713A及保持部713B被以貫穿該開口 701Q的方式設置的連結部713C連結,成為截面大致H型的形狀。
[0326]距離調整機構710在與保持部713B和殼體部701之間,設有用于防止液體從外部流入該殼體部701的內部的O型密封圈714。此外,距離調整機構710在與操作部713A和殼體部701之間,設有用于對保持部713B向殼體部701側壓靠的彈簧715。
[0327]操作桿713在保持部713B的與殼體部701相對的一面?zhèn)?,在前后方向的兩端設有截面為大致三角形的突起部713D及713E。殼體部701在與突起部713D及713E相對的位置沿前后方向排列設有多個、供突起部713D及713E卡合的槽部701R及701S。另外,在殼體部701未設置載置角度調整機構340的捏手支承部348B的開口 301J。
[0328]操作桿713在設于殼體部701的內部的保持部713B固定有移動限制部712。移動限制部712設有孔,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穿過該孔。
[0329]移動限制部712在緊固部306側的面設有以使緊固部306能夠沿前后方向移動的方式進行引導的緊固引導部711。
[0330]因此,距離調整機構710通過使使用者在前后方向操作操作桿713的操作部713A,由此使突起部713D及713E與 槽部701R及701S卡合地使緊固引導部711及移動限制部712移動。[0331]此時,距離調整機構710改變了緊固部306與移動限制部712的距離,因此在利用穿刺機構320使緊固部306移動時,可以改變該緊固部306移動到移動限制部712之前的距離。
[0332]由此距離調整機構710能夠改變從殼體部701的底面701A突出的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的穿刺距離,因此即使穿刺角度固定,也能穿刺到從體表起任意的深度。
[0333]還可以改變穿刺角度及穿刺距離這二者。在該情況下,只要設置上述的角度調整機構340及距離調整機構710這二者即可。
[0334]〔7-3.其他實施方式3〕
[0335]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說明了角度調整機構340通過使保持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的保持部347以中心部342為中心旋轉,由此調整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的穿刺角度的情況。本發(fā)明不限于此。
[0336]例如,如圖28所示,角度調整機構800中,保持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并堵塞殼體部301的開口 301N的由具有柔軟性的構件構成的保持部801,以固定于殼體部301的旋轉軸802為中心自由旋轉的方式設置。
[0337]保持部801的比旋轉軸802靠下側的位置被彈簧803向后方施加一定的彈壓力,保持部801的比旋轉軸802靠上側的位置與相應于使用者的操作沿彎曲方向移動的軸部804抵接。軸部804的一端與保持部801抵接,另一端與捏手部805連接。
[0338]角度調整機構800中,通過捏手部805使軸部804沿彎曲方向向上方移動時,則使保持部801的比旋轉軸802`靠上側的部位向后方移動。由此,保持部801以旋轉軸802為中心旋轉(圖27 (B)中為順時針)。
[0339]由此,角度調整機構800能夠減小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相對于底面301A的突出角度,如此能夠減小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相對于使用者的表面的穿刺角度。
[0340]另一方面,角度調整機構800中,通過捏手部805使軸部804沿彎曲方向向上方移動時,該軸部804以從保持部801的比旋轉軸802靠上側的部位離開的方式向前方移動,因此借助彈簧803的彈壓力使保持部801以旋轉軸802為中心旋轉(圖28 (B)中為逆時針)。
[0341]由此,角度調整機構800能夠增大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相對于底面301A的突出角度,如此能夠增大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相對于使用者的表面的穿刺角度。
[0342](7-4.其他實施方式4〕
[0343]作為另一例,如圖29~圖31所示,穿刺流路部900的殼體部901在從上表面90IF到前表面901G地傾斜的傾斜面901H設有規(guī)定寬度及規(guī)定長度的開口 901J。在開口 901J的一個側面每隔規(guī)定間隔地設有多個大致三角形的槽901R。此外,在90IH傾斜面的內面的901J開口的長度方向的兩側設有L字的肋。
[0344]角度調整機構910由捏手911、捏手支承部912、板簧913、前端保持部914、板簧915、卡合部916、階梯部917及止擋部918構成。
[0345]捏手支承部912、板簧913、前端保持部914、板簧915及卡合部916沿著殼體部901的傾斜面901H、前表面901G、底面90IA及背面90IV的內側連續(xù)地連接。
[0346]捏手911以由設于殼體部901的傾斜面901H的開口 901J和捏手支承部912夾持的方式通過螺釘91IA固定于捏手支承部912,捏手支承部912以能夠在設置于開口 901J內側的L字的肋和傾斜面90IH的內面移動的方式被保持。[0347]捏手支承部912中的向捏手911側突出設置的突設部912A位于開口 901J內,具有嵌入突設部912A的內部的由板簧材料構成的大致三角形狀的突起部的、角狀的彈簧即角狀彈簧912B以嵌入槽901R的方式配置。
[0348]捏手支承部912在上表面的邊緣設有防水密封墊912C,防止液體從其與傾斜面901H之間進入殼體部901內。
[0349]前端保持部914例如由彈性體構成,具有柔軟性,以堵塞開口 90IJ且與鞘311的外周接觸的方式配置。
[0350]前端保持部914嵌入在底面901A的內側設置的L字的肋,兩側沿著901的前表面901G,背面901V的內側而在前后方向錯開。由于其柔軟性,即使角度調整機構910移動,穿刺流路針304的前端部304B及鞘311的前端也能追隨其移動,且持續(xù)堵塞開口 901J。因此,能夠防止液體進入殼體部301內。
[0351]前端保持部914在與覆蓋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的覆蓋部914A接觸的前方,沿上下方向突出設置有半圓筒形狀的傾斜止擋部914B。由此即使前端保持部914向后方移動,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也能確保90度。
[0352]卡合部916的與連接有板簧915的一端相反一側的端部具有向階梯部917側突出的爪部916A,通過留置器具919可前后移動地保持于階梯部917。
[0353]階梯部917在底面901B的內側且最前方,形成為具有從前方到后方向上方以規(guī)定的傾斜角度Φ (本實施例中為52度)傾斜的傾斜面的、大致三角柱形狀。階梯部917在傾斜面以與槽901R的間隔 相同的間隔設有多個層差917A,卡合部916的爪部916A與層差917A卡合。
[0354]如此構成的角度調整機構910,作為初始位置如圖31 (A)所示,配置為如下位置:捏手支承部912的角狀彈簧912B與殼體部901的最上側的槽901R卡合,卡合部916的爪部916A與階梯部917的最下級的層差917A卡合,從而使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的突出角度成為最小的20度。
[0355]并且,與使用者使捏手911向下方移動的操作相應地,角度調整機構910使捏手支承部912的角狀彈簧912B與殼體部901的槽901R逐個地卡合,卡合部916的爪部916A與階梯部917的層差917A逐級卡合。由此角度調整機構910可以一點點地增大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的突出角度。
[0356]當角度調整機構910相應于使用者的操作而使捏手911移動到最下級時,捏手支承部912的角狀彈簧912B的突起與殼體部901的最下側的槽901R卡合,卡合部916的爪部916A與階梯部917的層差917A的最上級卡合。此時,在角度調整機構910中,止擋部918與殼體部901的上表面901F的內側抵接,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的突出角度為90度。
[0357]此外,在角度調整機構910中,在捏手911位于最上級時,在捏手911位于最下級時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的突出角度從20°變化到90°,但隨之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的前端與前端保持部914的下表面(穿刺孔)的距離發(fā)生變化。
[0358]因此,在角度調整機構910中,若不對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的前端的移動距離修正相當于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與前端保持部914的下表面之間的變化距離的量,則無法維持一定的穿刺深度。
[0359]鑒于此,角度調整機構910調整止擋部918的位置,但由于前端保持部914的前后移動量、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的前端與前端保持部914的下表面(穿刺孔)的移動距離不同,因此通過階梯部917的傾斜角度以(I)式修正止擋部918的移動量。
[0360]止擋部918的移動量=前端保持部914的前后移動量XCOScK..(I)
[0361]另外,Φ是穿刺角度20° (階梯部917的傾斜角度)。
[0362]如此,角度調整機構910能夠調整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相對于使用者的表面的穿刺角度。
[0363](7-5.其他實施方式5〕[0364]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說明了穿刺釋放機構330由限制部331、彈簧332及執(zhí)行機構333構成的情況,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接受微型計算機220的控制來打開支承板323。
[0365]例如如圖32所示,穿刺釋放機構1000由限制部331、彈簧332、止擋部1001及鎳鉻線1002構成。限制部331及彈簧332與穿刺釋放機構330相同。
[0366]止擋部1001使鉤部1001A的一面與限制部331的比旋轉軸33IA靠后側的上表面抵接,鉤部1001A形成為大致-字型,供限制部331的比旋轉軸331A靠后側的部位嵌入。
[0367]鉤部1001A與形成為細長的熔解部1001B連接,通過該熔解部1001B固定于殼體部 301。
[0368]止擋部1001中,受到微型計算機220的控制而流過電流的鎳鉻線1002呈多圈地卷繞于熔解部100IB。
[0369]微型計算機220使將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穿刺于使用者時,在鎳鉻線1002流過電流,利用該熱使熔解部1001B熔解。此時,在穿刺釋放機構1000中,限制部331被從止擋部1001釋放,限制部331借助彈簧332欲恢復自然長度的力而以旋轉軸331A為中心地逆時針旋轉,從支承板323離開。由此穿刺機構320將穿刺流路針304及鞘311穿刺于使用者。
[0370](7-6.其他實施方式6〕
[0371]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在中心部342設有一個凸部342A,在支承部341設有多個凹部341A的情況,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中心部342設有多個凸部342A,在支承部341設有一個凹部341A。此外,也可以在中心部342設有一個或多個凹部,在支承部341設有多個或一個凸部。
[0372]〔7-7.其他實施方式7〕
[0373]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側面連接部511D及511E設置為同一高度的情況,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將側面連接部511E設置在比側面連接部511D高的位置。
[0374]由此,當泵525從藥瓶580汲取藥液時,能夠進一步防止藥液流入泵525。
[0375](7-8.其他實施方式8〕
[0376]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將發(fā)送部221及接收部222及流動檢測控制部224構成為與微型計算機220不同的硬件的情況,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可以是微型計算機220作為發(fā)送部、接收部及流動檢測控制部發(fā)揮作用的軟件構成,也可以是發(fā)送部、接收部及流動檢測控制部的一部分為硬件構成、其他部分為軟件構成。
[0377]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將電池監(jiān)測部363、發(fā)送部367及接收部368構成為與微型計算機361不同的硬件的情況,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可以是微型計算機361作為電池監(jiān)測部、發(fā)送部及接收部發(fā)揮作用的軟件構成,也可以是電池監(jiān)測部、發(fā)送部及接收部的一部分為硬件構成、其他部分為軟件構成。
[0378]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將電池監(jiān)測部562、泵、驅動部563、推壓件驅動部564、推壓件監(jiān)視部565、吸引量檢測部566、注入量檢測部567及夾子開閉部568構成為與微型計算機560不同的硬件的情況,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可以是微型計算機361作為電池監(jiān)測部、泵驅動部、推壓件驅動部、推壓件監(jiān)視部、吸引量檢測控制部、注入量檢測控制部及夾子開閉部發(fā)揮作用的軟件構成,也可以是電池監(jiān)測部、泵驅動部、推壓件驅動部、推壓件監(jiān)視部、吸引量檢測控制部、注入量檢測控制部及夾子開閉部的一部分為硬件構成、其他部分為軟件構成。
[0379]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在藥液填充裝置5中夾子540、541及542被微型計算機560的控制而開閉的情況,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由使用者控制開閉的夾子。
[0380]工業(yè)實用性
[0381 ] 本發(fā)明可能適用于例如醫(yī)療領域。
[0382]附圖標記的說明
[0383]I……給藥系統,2……給藥裝置,3……控制器,4……充電器,5……藥液填充裝置,10……藥液儲存送出部,20……驅動控制部,30……穿刺流路部,101……下殼體部,102……上殼體部,110……藥液袋,120……過濾器部,130……送出部,136……驅動用磁鐵,13 7……位置檢測用磁鐵,14 O……壓迫部,2 OI……上殼體部,2 O 2……下殼體部,206……充電池,207……電機,208……齒輪頭,209……動力傳遞磁鐵,210,211……磁性傳感器,212……連接器部,304……穿刺流路針,310……鞘部,311……鞘,312……伸長部,320……穿刺機構,330……穿刺釋放機構,340……角度調整機構,510……注射器,525……泵,530……推壓件驅動機構。`
【權利要求】
1.一種給藥裝置,是保持于生物體上的便攜式給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殼體部; 藥液儲存部,其設于所述第一殼體部內、且儲存藥液; 送出部,其設于所述第一殼體部內、將所述藥液儲存部中所儲存的藥液向外部送出; 第一動力傳遞機構,其設于所述第一殼體部內,向所述送出部傳遞動力; 第二殼體部,其以與所述第一殼體部裝拆自由的方式設置; 第二動力傳遞機構,其設于所述第二殼體部內,與所述第一動力傳遞機構機械結合或電磁結合; 驅動部,其設于所述第二殼體部內,經由所述第一及第二動力傳遞機構驅動所述送出部; 檢測部,其設于所述第二殼體部內,對通過所述驅動部驅動所述送出部這一情況進行檢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給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驅動部具有電機, 所述第二動力傳遞機構具有通過該電機而旋轉的動力傳遞磁鐵, 所述第一動力傳遞機構具有:在與所述動力傳遞磁鐵相對的位置、且以彼此的磁力相互吸引的方式配置的驅動用磁鐵;以及與所述驅動用磁鐵的旋轉相應地旋轉的位置檢測用磁鐵, 所述送出部具有泵部,所述泵部與所述驅動用磁鐵連接,通過該驅動用磁鐵旋轉而將所述藥液儲存部中所儲存的藥液向外部送出, 所述檢測部在如下位置設置一個以上的磁性傳感器,即在所述第一殼體部和所述第二殼體部相連接的狀態(tài)下,與所述位置檢測用磁鐵旋轉的圓周上相對的位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給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部包括:具有內部空間的氣缸;以及活塞,所述活塞通過所述驅動用磁鐵的旋轉而在氣缸內滑動,將所述藥液儲存部中所儲存的藥液向外部送出, 所述檢測部中,與所述活塞位于上止點及下止點時的所述位置檢測用磁鐵的位置相對地分別設置磁性傳感器。
4.一種給藥裝置,貼附于使用者的體表來使用,其特征在于,包括: 殼體部,其具有與使用者接觸地配置的表面; 藥液儲存部,其儲存有藥液; 穿刺部,其形成有供藥液從所述藥液儲存部向體內流入的流路,通過前端部從所述殼體部的粘接于使用者的表面突出而穿刺于生物體; 角度調整部,其對所述穿刺部相對于粘接于使用者的表面突出的角度進行調整。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給藥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使所述穿刺部從粘接于使用者的表面僅突出規(guī)定長度的移動限制部。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給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調整部在20度~90度的范圍調整所述穿刺部相對于所述粘接于使用者的表面突出的角度。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給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調整部包括: 操作部,其配置在所述殼體部的表面上,被使用者移動操作; 軸部,其一端連接有所述操作部,隨著所述操作部的移動而以規(guī)定位置為中心,在相對于所述粘接于使用者的表面垂直的、所述穿刺部所延伸的平面上旋轉; 保持部,其與所述軸部的另一端連接,保持所述穿刺部的前端部近旁。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給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調整部包括: 支承部,其支承所述軸部的旋轉中心; 凸部,其設于所述軸部及所述支承部相接觸的彼此表面的一方; 凹部,其設于所述軸部及所述支承部相接觸的彼此表面的另一方,與凸部嵌合; 設有多個凸部或凹部,并設置成以旋轉中心為基準的同心圓狀。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給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動限制部使所述穿刺部移動相當于穿刺到所述使用者的深度的距離即10mm。
10.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給藥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對所述穿刺部從粘接于使用者的表面突出的距離進行調整的距離調整部。
11.一種穿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空針,其具有穿刺生物體的前端部、和彈性部; 固定部,其夾著所述中空針的彈性部地將與前端部相反一側的規(guī)定位置固定; 鞘部,其用塑性變形的伸長構件將從所述中空針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的位置到前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覆蓋,所述鞘部的所述固定部側的一端無間隙地固定于所述中空針; 保持部,其設于所述中空針的比彈性部靠前端部側的位置,使所述中空針及所述鞘部成一體地加以保持; 解除保持機構,其使所述保持部向所述彈性部所延伸的方向移動而將所述中空針的前端部與所述鞘部一起穿刺到生物體內,在穿刺后釋放所述保持部對所述中空針和所述鞘部的保持, 在利用所述解除保持機構使所述保持部移動時,或將基于所述保持部形成的使所述鞘部與所述中空針一體的保持解除而所述彈性部收縮時,伸長構件伸長地維持所述鞘部。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穿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鞘部具有:將所述中空針的比彈性部靠前端部側、且包括前端部在內的一部分覆蓋的鞘;以及將所述中空針的比彈性部靠前端部側且一端連接于所述鞘而覆蓋所述彈性部側的伸長構件, 所述保持部固定于所述鞘。
13.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穿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鞘部用伸長構件將從所述中空針的固定于固定部的位置到前端部的全部覆蓋, 所述保持部固定于所述鞘部。
14.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穿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鞘部具有:將所述中空針的比彈性部靠前端部側且包括前端部在內的一部分覆蓋的鞘;以及一端連接于所述鞘部且覆蓋所述彈性部的伸長構件。
15.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穿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部通過將所述中空針的一部分卷成螺旋狀而形成。
16.一種給藥裝置,貼附于使用者的體表來使用,其特征在于,包括: 藥液儲存部,其儲存藥液; 中空針,其具有穿刺生物體的前端部、和彈性部,并形成有供所述藥液儲存部中所儲存的藥液流入的流路; 固定部,其夾著所述中空針的彈性部地將與前端部相反一側的規(guī)定位置固定; 鞘部,其用塑性變形的伸長構件將從所述中空針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的位置到前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覆蓋,所述鞘部的所述固定部側的一端無間隙地固定于所述中空針; 保持部,其設于所述中空針的比彈性部靠前端部側的位置,使所述中空針及所述鞘部成一體地加以保持; 解除保持機構,其使所述保持部向所述彈性部所延伸的方向移動而將所述中空針的前端部與所述鞘部一起穿刺到生物體內,在穿刺后釋放所述保持部對所述中空針和所述鞘部的保持, 在利用所述解除保持機構使所述保持部移動時,或將基于所述保持部形成的使所述鞘部與所述中空針一體的保持解除而所述彈性部收縮時,伸長構件伸長地維持所述鞘部。
17.一種藥液填充裝置,其是用于對給藥裝置填充藥液的裝置,所述給藥裝置是用于將藥液給予到使用者的體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藥液填充裝置包括: 藥液容器,其具有一端連接于所述給藥裝置的連接部、和在側面的規(guī)定高度的位置設有將內部空 間與外部連通的第一及第二孔的第一及第二側面連接部,與推壓件連接的活塞從與所述連接部相反一側的另一端側在所述內部空間滑動; 泵,其與所述第一側面連接部連通,從與所述第二側面連接部連通的藥液容納容器吸出藥液; 推壓件驅動機構,其使所述推壓件所連接的活塞在所述內部空間內滑動; 泵驅動部,其驅動所述泵; 吸入量檢測部,其對所述泵被驅動而流入規(guī)定量的藥液流入到所述藥液容器內這一情況進行檢測; 推壓件驅動部,其在所述泵與所述第一側面連接部及所述藥液容納容器與所述第二側面連接部的連通分別被堵塞的狀態(tài)下,利用所述推壓件驅動機構使所述活塞向連接部側移動,將流入所述藥液容器內的藥液注入到所述給藥裝置。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藥液填充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藥液填充裝置還具有將所述給藥裝置和所述連接部連結起來的管, 所述推壓件驅動部在有規(guī)定量的藥液流入到所述藥液容器內后,在所述泵與所述第一側面連接部及所述藥液容納容器與所述第二側面連接部的連通被堵塞的狀態(tài)下,將所述推壓件向與連接部側相反的方向移動,從而將存在于所述管內的空氣排除。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藥液填充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藥液填充裝置還具有對所述泵與所述第一側面連接部之間關閉及打開的開閉部,所述開閉部在通過所述推壓件驅動部將存在于所述管內的空氣排除后,將所述泵與所述第一側面連接部之間打開而使所述藥液容器內為大氣壓。
20.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藥液填充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側面連接部設置在比所述第一側面連接部高的位置。
21.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藥液填充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注入量檢測部,其在通過所述推壓件驅動機構使所述推壓件向前端連接部側移動、將抽出到所述外筒內的藥液注入所述給藥裝置時,對從所述外筒向所述給藥裝置注入的藥液的量進行檢測。
22.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藥液填充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給藥裝置中的、在向生物體給予藥液時穿刺該生物體的中空針的前端被不使液體透過而使氣體透過的過濾器堵塞。
23.一種藥液填充方法,其是用于對給藥裝置填充藥液的方法,所述給藥裝置是用于將藥液給予到使用者的體內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藥液填充方法包括: 吸入步驟,其驅動從藥液容納容器吸出藥液的泵而使藥液流入到藥液容器內,所述藥液容器具有一端連接于所述給藥裝置的連接部、和在側面的規(guī)定高度的位置設有將內部空間與外部連通的第一及第二孔的第一及第二側面連接部,所述泵與所述藥液容器的所述第一側面連接部連通,所述藥液容納容器與所述第二側面連接部連通; 吸入量檢測步驟,其對規(guī)定量的藥液流入到所述藥液容器內這一情況進行檢測; 填充步驟,其在所述泵與所述第一側面連接部及所述藥液容納容器與所述第二側面連接部的連通分別被堵塞的狀態(tài)下,使與推壓件連接的、從所述藥液容器內的與連接于所述給藥裝置的連接部相反一側插入并滑動的活塞,向連接于所述給藥裝置的連接部側移動,將流入到所述藥液容器內的藥液注入到所述給藥裝置。
24.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藥液填充方法,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如下步驟:在有規(guī)定量的藥液流入到所述藥液容器內后,在所述泵與所述第一側面連接部及所述藥液容器與所述第二側面連接部的連通分別被堵塞的狀態(tài)下,使所述推壓件向與前端側相反的方向移動,從而將在使將給藥裝置和所述連接部連結的管內存在的空氣排除。
25.—種給藥系統,包括: 便攜式的給藥裝置,其用于向生物體給予藥液; 藥液填充裝置,其向所述給藥裝置填充藥液; 通知部,其通知進入所述給藥裝置的藥液的殘余量, 所述藥液填充裝置包括:向所述給藥裝置注入藥液的注入部、和對注入到所述給藥裝置的藥液量進行檢測的注入量檢測部, 所述給藥裝置包括:儲存藥液的藥液儲存部、將所述藥液儲存部中所儲存的藥液向所述生物體送出的送出部;對所述送出部送出的藥液量進行檢測的送出量檢測部, 所述通知部將從由所述注入量檢測部檢測的藥液量減去由所述送出量檢測部測定的藥液量而得的值,作為殘留于所述藥液填充裝置的藥液的殘余量進行通知。
26.根據權利要求25所述的給藥系統,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出部包括:氣缸和在該氣缸的內部空間內滑動的活塞,通過該活塞在氣缸的內部空間內進行滑動 而從所述藥液儲存部抽出藥液。
27.根據權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給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藥液儲存部由具有柔軟性的容器形成。
28.根據權利要求25所述的給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知部設于所述給藥裝置。
29.一種給藥裝置,是用于向生物體給予藥液的便攜式給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藥液儲存部,其從藥液填充裝置填充藥液; 接收部,其從所述藥液填充裝置獲取藥液的填充量; 送出部,其將儲存在所述藥液儲存部的藥液向所述生物體送出; 送出量檢測部,對所述送出部所送出的藥液量進行檢測; 通知部,將從由所述檢測部檢測的藥液量減去由所述送出量檢測部測定的藥液量而得的值,作為殘留于所述藥液填充裝置的藥液的殘余量進行通知。
30.一種給藥裝置,是保持于生物體的便攜式給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殼體部; 藥液儲存部,其設于所述第一殼體部內,并儲存藥液; 送出部,其設于所述第一殼體部內,并從所述藥液儲存部送出藥液; 第二殼體部,其以與所述第一殼體部裝拆自由的方式設置; 穿刺部,其設于所述第二殼體部內,在所述第一殼體部與所述第二殼體部相連接的狀態(tài)下,所述穿刺部的一端側與所述送出部連通,另一端從所述第二殼體的與所述生物體相對的表面突出,從而穿刺于·生物體。
【文檔編號】A61M1/36GK103826678SQ201280046695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26日
【發(fā)明者】相馬孝博, 河野弘昌 申請人:泰爾茂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