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咬合器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1249572閱讀:319來源:國知局
咬合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咬合器,具有能夠提高下頜固定部和上頜固定部間的結合力,而且,能夠根據(jù)下頜骨模型的大小更加容易地調整所述上頜固定部的左右旋轉半徑,因此,能夠在確認所述下頜骨模型和上頜骨模型的咬合狀態(tài)的過程中容易預防誤差的效果。
【專利說明】咬合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咬合器,能夠提高下頜固定部和上頜固定部間的結合力,而且,能夠根據(jù)下頜骨模型的大小而更加容易地調整所述上頜固定部的左右旋轉半徑,因此,能夠在確認所述下頜骨模型和上頜骨模型的咬合狀態(tài)的過程中容易預防誤差。
【背景技術】
[0002]通常,咬合器是測定牙齒和牙齦的咬合狀態(tài)來制作義齒、齒冠修復、鑲牙等以及診斷時使用的工具,是粘貼從患者身上獲取的牙齒形狀即上頜骨模型和下頜骨模型5 (圖1)后,機械模仿下頜的運動的工具。
[0003]所述咬合器主要使用于診斷并治療因咬合問題而產(chǎn)生的疾病,而且,用于種牙及矯正等各種牙科診治的設備。
[0004]現(xiàn)有咬合器使用通過軸上下折疊設置有下頜骨模型5的下頜固定架和設置有上頜骨模型的上頜固定架的方式,但是,連接所述下頜固定架和所述上頜固定架的連接構成要素即彈簧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彈性降低,由此,經(jīng)過一定時間后,所述下頜固定架和所述上頜固定架的結合力會嚴重降低。
[0005]而且,不能根據(jù)設置于所述下頜固定架的下頜骨模型5的顎弓大小d(圖1)調整所述上頜骨模型的左右旋轉半徑,因此,在確認所述下頜骨模型5和所述上頜骨模型的咬合狀態(tài)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誤差。

【發(fā)明內容】

[0006]本發(fā)明是為解決所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咬合器,能夠提高下頜固定部和上頜固定部間的結合力,而且,能夠根據(jù)下頜骨模型的大小而更加容易地調整所述上頜固定部的左右旋轉半徑,因此,能夠在確認所述下頜骨模型和上頜骨模型的咬合狀態(tài)的過程中容易預防誤差。
[0007]為達成所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咬合器,包括:下頜固定部,在前側上部可分離地設置有下頜骨模型;上頜固定部,后側下部通過軸構件連接于所述下頜固定部的后側上部,在前側下部可分離地設置有上頜骨模型;以及連接部,包括推動開關構件、前側粘接構件以及后側粘接構件,所述推動開關構件的上側軸結合于所述上頜固定部的下部面的后側,所述前側粘接構件設置于所述推動開關構件,所述后側粘接構件設置于所述上頜固定部的后側并粘接于所述前側粘接構件。
[0008]優(yōu)選地,所述前側粘接構件和所述后側粘接構件由極性相互相反的磁鐵而成。
[0009]優(yōu)選地,在所述上頜固定部的后側下部兩側插入有多個支撐構件中的一個,所述多個支撐構件分別與所述軸構件的一側以及另一側接觸而支撐所述軸構件,所述多個支撐構件包括:多個第一支撐構件,分別插入于所述上頜固定部的后側下部的一側,在中心部形成有前側開放的第一容納槽;多個第二支撐構件,分別插入于所述上頜固定部的后側下部的另一側,在中心部形成有前側開放的第二容納槽,在所述多個第一支撐構件的中心部的內周面一側分別形成有朝外側放大傾斜的第一傾斜面,在所述多個第二支撐構件的中心部的內周面另一側分別形成有朝外側放大傾斜的第二傾斜面,所述多個第一支撐構件的第一傾斜面的長度相互不同,所述多個第二支撐構件的第二傾斜面的長度也相互不同。
[0010]優(yōu)選地,進一步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分別插入于所述上頜固定部的后側下部兩側的所述多個支撐構件的位置,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銷,由第一固定銷和第二固定銷構成,所述第一固定銷和第二固定銷分別水平貫穿所述上頜固定部的后側下部兩側和所述多個支撐構件中的一個;旋轉構件,下部分別軸結合于所述上頜固定部的后側下部兩側,由第一旋轉構件和第二旋轉構件構成,其中,在所述第一旋轉構件形成有在內部容納所述第一固定銷的一側的弧形第一容納槽,在所述第二旋轉構件形成有在內部容納所述第二固定銷的另一側的弧形第二容納槽。
[0011]優(yōu)選地,可替換地設置有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通過軸構件連接于所述下頜固定部的后側上部,在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的上部面以規(guī)定間隔形成有測定部,所述測定部用于測定可分離地設置于所述下頜固定部的前側上部的所述下頜骨模型的大小。
[0012]優(yōu)選地,所述測定部由刻度線而成。
[0013]優(yōu)選地,由刻度線而成的所述測定部陽刻或陰刻形成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的上部面。
[0014]優(yōu)選地,所述測定部由在上部面標示有刻度線的標簽構成。
[0015]優(yōu)選地,在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的下部面設置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與有牙頜狀態(tài)的下頜骨 模型的牙齒的上部面相接觸,或與無牙頜狀態(tài)的下頜骨模型的上部面相接觸。
[0016]優(yōu)選地,在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的下部面形成有支撐架,所述支撐架與下頜骨模型中的所述第一下頜骨模型的牙齒的上部面或所述第二下頜骨模型的牙齒的上部面相接觸,所述下頜骨模型由有牙頜狀態(tài)的第一下頜骨模型和有牙頜狀態(tài)的第二下頜骨模型而被二等分。
[0017]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效果:通過使用前側粘接構件和與所述前側粘接構件極性相反的后側粘接構件,從而能夠提高下頜固定部和上頜固定部間的結合力,而且,能夠根據(jù)下頜骨模型的大小而更加容易地調整所述上頜固定部的左右旋轉半徑,因此,能夠在確認所述下頜骨模型和上頜骨模型的咬合狀態(tài)的過程中容易預防誤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下頜骨模型的概略俯視示意圖。
[0019]圖2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咬合器的概略立體示意圖。
[0020]圖3是圖1的右視圖。
[0021]圖4是圖1的左視圖。
[0022]圖5以及圖6是上頜固定部的概略右視圖。
[0023]圖7至圖9是圖2的局部分離立體圖。
[0024]圖10是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的概略立體圖。
[0025]圖11至圖13是在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的下部面設置有支撐板的狀態(tài)的概略左視圖。
[0026]圖14是在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的下部面設置有支撐架的狀態(tài)的概略立體圖。
[0027]圖15是圖14的仰視圖。
[0028]圖16至圖19是支撐架與二等分的下頜骨模型相接觸的狀態(tài)的概略俯視圖。
[0029]圖20是在上頜固定部的后側下部框架通過調整螺絲調整軸構件的構成例的示意圖。
[0030]圖21是用于說明在圖20的設置于上頜固定部的后側下部框架的構成中的外側支撐構件和內側支撐構件的結構的示意圖。
[0031]圖22是在所述圖21中排除軸構件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0032]圖中:
[0033]10:下頜固定部,20:上頜固定部,30:連接部,40:調整螺絲部,41:前后調整螺絲,43:左右調整螺絲,50:固定部,60:下頜骨模型測定部,70:支撐板,80:支撐架,90:磁鐵,171、173、175、177:粘接構件(磁鐵),210:軸構件,220:插入槽,230:支撐構件,260:上頜固定部后側下部框架,261:空間部,263:導向槽,265:長槽,270:外側支撐構件,271:插入槽,272:導向槽,273:導向構件,274、275:磁鐵固定槽,280:內側支撐構件,281:插入槽,282:磁鐵固定槽,283:傾斜面,284:磁鐵固定槽,310:推動開關構件,320:前側粘接構件,330:后側粘接構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并不局限于所述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技術要旨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形。
[0035]圖2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咬合器的概略立體示意圖,圖3是圖1的右視圖,圖4是圖1的左視圖。
[0036]如圖2至圖4所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咬合器包括下頜固定部10、上頜固定部20以及連接部30。
[0037]首先,在所述下頜固定部10的前側上部可分離地結合有下頜骨模型5。
[0038]在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前側下部可分離地結合有上頜骨模型7。
[0039]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通過軸構件210可上下折疊地連接于所述下頜固定部10的后側上部,其為公知技術,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是自明的,因此,在此省略詳細說明。
[0040]在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前側可上下移動地垂直結合用于使所述上頜固定部20和所述下頜固定部10保持水平狀態(tài)的導向銷240以位于所述上頜骨模型7的前方。
[0041]圖5以及圖6是上頜固定部20的概略右視圖。
[0042]如圖5以及圖6所示,所述連接部30包括推動開關構件310、前側粘接構件320以及后側粘接構件330。
[0043]所述推動開關構件310的上側可軸結合于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下部面后側的中心部。
[0044]在所述推動開關構件310的下部前側可一體結合掛鉤311。
[0045]所述掛鉤311從上側朝下側逐漸朝所述推動開關構件310的前方凸出而彎曲而成。
[0046]在所述掛鉤311的內側可容納所述軸構件210的中心部。
[0047]所述前側粘接構件320和所述后側粘接構件330可由極性相反的磁鐵而成。
[0048]所述前側粘接構件320可一體形成于所述推動開關構件310的中間部。
[0049]所述后側粘接構件330可一體形成于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
[0050]當操作員用手心朝所述推動開關構件310的前方按壓所述推動開關構件310的下部后側時,所述推動開關構件310的下側以所述推動開關構件310的上側為基準朝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下部面方向旋轉移動,在此狀態(tài)下,操作員可從所述下頜固定部10分離所述上頜固定部20。
[0051]當操作員朝所述后側粘接構件330的方向旋轉移動朝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下部面方向旋轉移動的所述推動開關構件310的下側時,所述前側粘接構件320和所述后側粘接構件330之間的距離逐漸變窄,同時,通過在所述前側粘接構件320和所述后側粘接構件330之間產(chǎn)生的拉力而保持所述前側粘接構件320和所述后側粘接構件330相互接觸的狀態(tài)。
[0052]同時,在所述推動開關構件310的掛鉤311的內側容納有所述軸構件210的中心部,由此能夠更加牢固地進行連接以便能夠折疊所述下頜固定部10和所述上頜固定部20。
[0053]圖7至圖9是圖2的局部分離立體圖。
[0054]為了確認所述下頜骨模型5和所述上頜骨模型7的咬合狀態(tài),操作員朝左右旋轉所述上頜固定部20并使其旋轉移動(參`照圖2的實線箭頭),從而確認所述下頜骨模型5和所述上頜骨模型7的咬合狀態(tài)。
[0055]基于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顎弓大小(圖1的d),為了能夠更加容易調整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左右旋轉半徑,可使支撐構件230和所述軸構件210的接點(圖7至圖9的P)不同。
[0056]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顎弓大小d越小,所述支撐構件230和所述軸構件210的接點P則朝所述軸構件210的中心部方向移動。
[0057]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顎弓大小d越大,所述支撐構件230和所述軸構件210的接點P則從所述軸構件210的中心部朝所述軸構件210的兩側方向移動。
[0058]更詳細而言,首先,如圖7所示,在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兩側可形成有插入槽220。
[0059]所述插入槽220可包括:第一插入槽221,形成于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一側;以及第二插入槽222,形成于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另一側。
[0060]所述第一插入槽221和第二插入槽222可從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前側朝后側方向以規(guī)定深度水平凹陷而成。
[0061]所述第一插入槽221的前側和一側可被開放。
[0062]在所述第一插入槽221的另一側中心部可形成有前側被開放的第一容納槽223,所述第一容納槽223從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前側朝后側方向以規(guī)定深度水平凹陷而成。
[0063]在所述第一插入槽221的上側和下側分別形成有與所述第一插入槽221連通的第一導向槽224,所述第一導向槽從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前側朝后側方向以被延長規(guī)定長度的狀態(tài)凹陷形成。[0064]所述第二插入槽222的前側和另一側可被開放。
[0065]在所述第二插入槽222的一側中心部可形成有前側被開放的第二容納槽225,所述第二容納槽225從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前側朝后側方向以規(guī)定深度水平凹陷而成。
[0066]在所述第二插入槽222的上側和下側分別形成有與所述第二插入槽222連通的第二導向槽226,所述第二導向槽從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前側朝后側方向以被延長規(guī)定長度的狀態(tài)凹陷形成。
[0067]所述支撐構件230可具備多個。
[0068]所述多個支撐構件230中的一個由操作員插入于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兩側,而接觸所述軸構件210的一側以及另一側,從而能夠支撐所述軸構件210。
[0069]如圖7至圖9所示,所述多個支撐構件230可由多個第一支撐構件231和多個第二支撐構件233構成。
[0070]所述多個第一支撐構件231中的一個可朝前后方向插入于形成在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一側的所述第一插入槽221內。
[0071]在所述多個第一支撐構件231的中心部形成有前側被開放的第一容納槽251,所述第一容納槽251從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前側朝后側方向以規(guī)定深度水平凹陷而成。
[0072]在所述多個第一支撐構件231的上側和下側可朝垂直方向突出形成有插入于所述第一導向槽224內的第一導向突起231a。
[0073]所述多個第二支撐構件233中的一個可朝前后方向插入于形成在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另 一側的所述第二插入槽222內。
[0074]在所述多個第二支撐構件233的中心部形成有前側被開放的第二容納槽252,所述第二容納槽252從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前側朝后側方向以規(guī)定深度水平凹陷而成。
[0075]在所述多個第二支撐構件233的上側和下側可朝垂直方向突出形成有插入于所述第二導向槽226內的第二導向突起233a。
[0076]如圖7至圖9所示,在所述多個第一支撐構件231的中心部的內周面一側可分別形成有從所述多個第一支撐構件231朝所述多個第一支撐構件231的外側方向逐漸放大傾斜的第一傾斜面232。
[0077]如圖7至圖9所示,在所述多個第二支撐構件233的中心部的內周面另一側可分別形成有從所述多個第二支撐構件233朝所述多個第二支撐構件233的外側方向逐漸放大傾斜的第二傾斜面234。
[0078]如圖7至圖9所示,所述多個第一支撐構件231的第一傾斜面232的長度11可相互不同,所述多個第二支撐構件233的第二傾斜面234的長度12也可相互不同。
[0079]隨著所述第一傾斜面232和所述第二傾斜面234的長度變化,所述軸構件210、所述第一支撐構件231以及所述第二支撐構件233的各個接點P的位置可不同。
[0080]所述第一傾斜面232的長度11和所述第二傾斜面234的長度12越長,則接點P逐漸朝所述軸構件210的中心部方向移動。
[0081]所述第一傾斜面232的長度11和所述第二傾斜面234的長度12越短,則接點P逐漸從所述軸構件210的中心部朝所述軸構件210的一側和另一側方向移動。
[0082]如圖3以及圖4所示,可具備固定部用于固定分別插入于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兩側的所述多個支撐構件230的位置。[0083]所述固定部50可包括固定銷510 (圖2)和旋轉構件520 (圖2)。
[0084]所述固定銷510可由第一固定銷511和第二固定銷512構成。
[0085]所述第一固定銷511可分別水平貫穿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一側以及所述多個第一支撐構件231中的一個。
[0086]所述第二固定銷512可分別水平貫穿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一側以及所述多個第二支撐構件233中的一個。
[0087]所述旋轉構件520可由第一旋轉構件521和第二旋轉構件523構成。
[0088]如圖3所示,所述第一旋轉構件521可軸結合于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外周面。
[0089]在所述第一旋轉構件521的下部前側可形成下側被開放的弧形的第一容納槽522,所述第一容納槽522朝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前方凸出形成。
[0090]操作員以所述第一旋轉構件521的下部為基準上下旋轉所述第一旋轉構件521的上部,從而能夠在所述第一容納槽522容納所述第一固定銷511的一側或解除容納狀態(tài)。
[0091]如圖4所示,所述第二旋轉構件523的下部可軸結合于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外周面。
[0092]在所述第二旋轉構件523的下部前側可形成下側被開放的弧形的第二容納槽524,所述第二容納槽524朝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前方凸出形成。
[0093]操作員以所述第二旋轉構件523的下部為基準上下旋轉所述第二旋轉構件523的上部,從而能夠在所述第二容 納槽524內容納所述第二固定銷512的另一側或解除容納狀態(tài)。
[0094]在本發(fā)明的咬合器中,通過調整螺絲移動支撐所述軸構件210的支撐構件,從而能夠調整軸構件210的位置。
[0095]調整螺絲通過旋轉朝前后或橫方向移動,與上述的旋轉構件的移動相比,能夠更加精確地調整軸構件210的移動。
[0096]以下,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
【附圖說明】上頜固定部的后側下部框架的調整螺絲和對應于所述調整螺絲而進行動作的構成例。
[0097]圖20是在上頜固定部的后側下部框架通過調整螺絲調整軸構件的構成例的示意圖,圖21是用于說明在圖20的設置于上頜固定部的后側下部框架的構成中的外側支撐構件和內側支撐構件的結構的示意圖,圖22是在所述圖21中排除軸構件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0098]在所述圖面中,為了方便說明,與結合關系無關在前面另外示出外側支撐構件270和內側支撐構件280。
[0099]如上圖所示,在本發(fā)明的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形成有分別支撐軸構件210的兩側端的多個后側下部框架260。
[0100]在所述多個后側下部框架260的下部側形成有插入一連串的構成構件的空間部261,在所述空間部261的內側上端的底部面和下端的上部面上形成有導向槽263,在所述多個后側下部框架260的兩側面朝前后方向形成有長槽265。在所述長槽265的內側插入有左右調整螺絲43,雖未圖示,在所述多個后側下部框架260的后方形成有用于插入前后調整螺絲41的插入孔。
[0101]所述多個后側下部框架260具備所述調整螺絲41、43,而且包括外側支撐構件270、插入于所述外側支撐構件270的內側的內側支撐構件280以及一連串的粘接構件171、173、175、177 (磁鐵)。
[0102]在所述構成中,在多個后側下部框架260的下部形成有前側被開放的空間部261,在所述空間部261內形成有用于支撐所述軸構件210的外側支撐構件270和容納結合于所述外側支撐構件270的內側,而沿著所述軸構件210的長度方向移動的內側支撐構件280。
[0103]在所述后側下部框架260的下端部后方形成有前后調整螺絲41以朝前后方向移動所述外側支撐構件270,在所述后側下部框架260的下端部側面形成有左右調整螺絲43以朝側方移動所述內側支撐構件280。
[0104]在所述外側支撐構件270形成有前面和一側面被開放的空間部,在前方側形成有固定有所述軸構件210的插入槽271,在上側面和下側面上形成有前后方向的導向構件273以便朝所述后側下部框架260的空間部261內滑移,在內側面上形成有橫方向導向槽272以便插入所述內側支撐構件280,在內側形成有粘接構件固定槽274、275以與所述內側支撐構件280保持結合狀態(tài)。
[0105]所述內側支撐構件280朝所述外側支撐構件270的內側滑移而結合,結合方向是排列有軸構件210的長度方向,即朝橫向移動。
[0106]所述內側支撐構件280,在前方形成有固定有所述軸構件271的插入槽281,在上側面和下側面上形成有橫向導向構件282以便朝所述外側支撐構件270的內側空間部內滑移,在側面部上形成有插入左右調整螺絲43的螺絲槽284,并形成有粘接構件固定槽284以便保持與所述外側支撐構件270的結合。
[0107]此時,在所述內側支撐構件280的前方-側形成有傾斜面283,隨著所述傾斜面283的傾斜度而軸構件210的傾斜度不同。
`[0108]隨著本發(fā)明的所述內側支撐構件280的移動而軸構件210旋轉移動時,由于軸構件支撐的支點的位置不同,因此,軸構件210的旋轉半徑會改變。
[0109]設置于所述后側下部框架260、外側支撐構件271以及內側支撐構件280的粘接構件為磁鐵,相互對應的粘接構件具有不同的極性。
[0110]即,由磁力對應的構成構件平常保持相互結合的狀態(tài),通過調整螺絲41、43而隔開距離時作用張力,當調整螺絲41、43回到原位置時,通過磁力隔開的兩個構成構件自然回到原位置。
[0111]插入有所述左右調整螺絲43的長槽265位于所述上頜固定部后側下部框架260的一側,所述長槽提供多余空間以便外側支撐構件270通過調整螺絲41朝前后方向移動時左右調整螺絲43也一起移動。
[0112]圖10是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概略立體圖。
[0113]將所述上頜固定部20連接于所述下頜固定部10之前,在所述下頜固定部10的后側上部可替換地設置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
[0114]如圖10所示,在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以規(guī)定間隔形成有測定部610以測定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顎弓大小d。
[0115]所述測定部610可由朝左右方向延長規(guī)定長度的帶有顏色的刻度線構成,但并不局限于此。
[0116]當所述測定部610由刻度線構成時,可在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上部面的中間部從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前側朝后側方向以規(guī)定間隔涂布配置由刻度線而成的所述測定部610。
[0117]優(yōu)選地,為了使操作員通過由刻度線而成的所述測定部610用肉眼更加容易確認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顎弓大小d,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由透明的合成樹脂材料等而成,同時,在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上部面分別顯示用于表示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顎弓大小的帶有顏色的數(shù)字。
[0118]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后側下部與所述上頜固定部20相同,可連接于所述下頜固定部10的后側上部以便通過所述軸構件210可上下折疊。
[0119]操作員使用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測定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顎弓大小d后,代替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而在所述下頜固定部10連接所述上頜固定部20,從而確認所述下頜骨模型5和所述上頜骨模型7的咬合狀態(tài)的操作。
[0120]與由帶有顏色的刻度線而成的所述測定部610 —起,帶有顏色的數(shù)字可陽刻或陰刻形成于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上部面,但是,雖未圖示,優(yōu)選地,所述測定部610由透明材料的標簽而成,所述標簽在上部表面以規(guī)定間隔印刷標示有帶有顏色的刻度線以及帶有顏色的數(shù)字。
[0121]在上部面以規(guī)定間隔印刷標示帶有顏色的刻度線以及帶有顏色的數(shù)字的標簽可粘貼于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上部面,由此,能夠在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上部面更加簡單地形成所述測定部610。
[0122]圖11至圖13是在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設置有支撐板70的狀態(tài)的概略左視圖。
[0123]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構成為與所述上頜固定部20相同,如圖11至圖13所示,在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的中心部可水平設置有支撐板70。
[0124]根據(jù)固定于所述下頜固定部10的前側上部的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上下幅度而可在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上部和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之間形成有空間S。
[0125]在所述空間s可設置所述支撐板70。
[0126]如圖11所示,所述支撐板70由第一支撐板710而成,所述第一支撐板與形成在有牙頜狀態(tài)的下頜骨模型5上側的牙齒的上部面相接觸。
[0127]如圖12所示,所述支撐板70由第二支撐板720而成,所述第二支撐板與無牙頜狀態(tài)即在上側沒有牙齒的下頜骨模型5的上部面相接觸。
[0128]所述第二支撐板720的上下厚度T2可厚于所述第一支撐板710的上下厚度Tl以便所述第二支撐板720能夠更加容易接觸于無牙頜狀態(tài)的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上部面。
[0129]通過位于所述空間s的所述支撐板70,有牙頜狀態(tài)或無牙頜狀態(tài)的所述下頜骨模型5和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20能夠朝水平方向更加容易保持平行狀態(tài),由此,操作員能夠更加容易測定有牙頜狀態(tài)或無牙頜狀態(tài)的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顎弓大小d。
[0130]如圖13所示,在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20的下部面的中心部可水平設置有所述第一支撐板710和第二支撐板720。
[0131]所述支撐板70可通過由磁鐵90構成的粘接構件而被簡單粘貼固定。
[0132]如圖11以及圖12所示,所述磁鐵90可由上側磁鐵911和下側磁鐵912構成,或如圖13所示,可由第一磁鐵913、第二磁鐵914、第三磁鐵915以及第四磁鐵916構成。[0133]所述上側磁鐵911和所述下側磁鐵912可具有相反的極性。
[0134]所述上側磁鐵911可設置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20的下側中心部的內部。
[0135]所述下側磁鐵912可設置于所述支撐板70的第一支撐板710的上側中心部的內部或所述支撐板70的第二支撐板720的上側中心部的內部。
[0136]所述第一磁鐵913和第二磁鐵914可具有相反的極性。
[0137]所述第三磁鐵915和第四磁鐵916可具有相反的極性。
[0138]所述第一磁鐵913可設置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20的下部中心部的內部。
[0139]所述第二磁鐵914可設置于所述支撐板70的第一支撐板710的上側中心部的內部。
[0140]所述第三磁鐵915可設置于所述支撐板70的第一支撐板710的下側中心部的內部。
[0141]所述第四磁鐵916可設置于所述支撐板70的第二支撐板720的上側中心部的內部。
[0142]圖14是在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設置有支撐架80的狀態(tài)的概略立體圖,圖15是圖14的仰視圖。
[0143]如圖14以及圖15所示,在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可設置有支撐架80來代替所述支撐板70。
[0144]所述下頜骨模型5可二等分為有牙頜狀態(tài)的第一下頜骨模型51 (圖16)和有牙頜狀態(tài)的第二下頜骨模型52 (圖17)。
[0145]在所述下頜固定部10的前側上部的一側固定有牙頜狀態(tài)的所述第一下頜骨模型51時,所述支撐架80可設置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中心部的一側。
[0146]如圖15所示,所述支撐架80可由第一支撐架81和第二支撐架82構成。
[0147]所述第一支撐架81的另一側可軸結合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中心部的一側。
[0148]所述第二支撐架82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架81的前方的狀態(tài),另一側可軸結合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中心部的一側。
[0149]所述第一支撐架81和所述第二支撐架82的另一側通過可由磁鐵100構成的粘接構件而可簡單地粘貼固定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的一側。
[0150]所述磁鐵100可包括第一磁鐵101、第二磁鐵102、第三磁鐵103以及第四磁鐵104。
[0151]所述第一磁鐵101和所述第二磁鐵102的極性相反,所述第三磁鐵103和所述第四磁鐵104的極性也相反。
[0152]所述第一磁鐵101可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架81的另一側內部。
[0153]所述第二磁鐵102可設置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50的下部面的一側內部。
[0154]所述第三磁鐵103可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架82的另一側內部。
[0155]所述第四磁鐵104以位于所述第二磁鐵102的前方的狀態(tài)設置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的一側內部。
[0156]所述第一支撐架81的一側和所述第二支撐架82的一側以所述第一支撐架81的另一側和所述第二支撐架82的另一側為基準通過操作員朝前后方向旋轉移動,而調整位置。
[0157]在所述下頜固定部10的前側上部的另一側固定有有牙頜狀態(tài)的所述第二下頜骨模型52時,如圖15所示,所述支撐架80可設置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的另一側。
[0158]所述支撐架80可由第三支撐架83以及第四支撐架84構成。
[0159]所述第三支撐架83的一側可軸結合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的
另一側。
[0160]所述第四支撐架84以位于所述第三支撐架83的前方的狀態(tài),一側可軸結合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的另一側。
[0161]所述第三支撐架83和第四支撐架84的一側通過可由磁體100構成的粘接構件而能夠簡單地粘貼固定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的另一側。
[0162]所述磁鐵100可包括第五磁鐵105、第六磁鐵106、第七磁鐵107以及第八磁鐵108。
[0163]所述第五磁鐵105和所述第六磁鐵106的極性相反,所述第七磁鐵107和所述第八磁鐵108的極性也相反。
[0164]所述第五磁鐵105可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撐架83的一側內部。
[0165]所述第六磁鐵106可設置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的另一側內
部。
[0166]所述第七磁鐵107可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撐架84的一側內部。
[0167]所述第八磁鐵108以位于所述第六磁鐵106的前方的狀態(tài)可設置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的另一側內部。
[0168]所述第三支撐架83的另一側和所述第四支撐架84的一側以所述第三支撐架83的一側和所述第四支撐架84的一側為基準通過操作員朝前后方向旋轉移動,而調整位置。
[0169]在所述下頜固定部20的前側上部的另一側可固定有不是二等分的下頜骨模型5,所述下頜骨模型5由有牙頜狀態(tài)的第一下頜骨模型51和與所述第一下頜骨模型51的另一側一體形成的有牙頜狀態(tài)的第二下頜骨模型52構成。
[0170]此時,如圖15所示,由所述第一支撐架81、第二支撐架82、第三支撐架83以及第四支撐架84構成的所述支撐架80可通過由所述磁鐵100而成的所述粘接構件而設置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的一側和下部面的另一側,其中,所述磁鐵由第一磁鐵101、第二磁鐵102、第三磁鐵103、第四磁鐵104、第五磁鐵105、第六磁鐵106、第七磁鐵107以及第八磁鐵108構成。
[0171]圖16至圖19是支撐架80與下頜骨模型5相接觸的狀態(tài)的概略俯視圖。
[0172]如圖16所示,所述第一支撐架81的下部面和所述第二支撐架82的下部面可與形成在有牙頜狀態(tài)的所述第一下頜骨模型51的上側的牙齒相接觸。
[0173]如圖17所示,所述第三支撐架83的下部面和所述第四支撐架84的下部面可與形成在有牙頜狀態(tài)的所述第二下頜骨模型52的上側的牙齒相接觸。
[0174]如圖18所示,所述第一支撐架81的下部面、所述第二支撐架82的下部面、所述第三支撐架83的下部面以及所述第四支撐架84的下部面可與形成在不是二等分的有牙頜狀態(tài)的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上側的牙齒相接觸。[0175]如圖19所示,在位于不是二等分的有牙頜狀態(tài)的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上側的牙齒之間可形成有空間g,所述空間g的底面可與所述第一支撐架81的下部面、所述第二支撐架82的下部面、所述第三支撐架83的下部面以及所述第四支撐架84的下部面中的一個或全部相接觸。
[0176]雖未圖示,在成型無牙頜狀態(tài)的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過程中,在無牙頜狀態(tài)的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上部面的前側和后側可分別朝上部方向突出形成有剩余石膏。
[0177]在所述剩余石膏之間也可形成有所述空間g,形成于所述剩余石膏之間的所述空間g的底面可與所述第一支撐架81的下部面、所述第二支撐架82的下部面、所述第三支撐架83的下部面以及所述第四支撐架84的下部面中的一個或全部相接觸。
[0178]如上構成的本發(fā)明使用所述前側粘接構件320和與所述前側粘接構件320極性相反的所述后側粘接構件330,從而具有能夠提聞所述下頌固定部10和所述上頌固定部20間的結合力,而且,能夠根據(jù)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顎弓大小d而調整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左右旋轉半徑,因此,能夠在確認所述下頜骨模型5和上頜骨模型7的咬合狀態(tài)的過程中容易預防誤差的優(yōu)點。`
【權利要求】
1.一種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頜固定部(10),在前側上部可分離地設置有下頜骨模型(5); 上頜固定部(20),后側下部通過軸構件(210)連接于所述下頜固定部(10)的后側上部,在前側下部可分離地設置有上頜骨模型(7);以及 連接部(30),包括推動開關構件(310)、前側粘接構件(320)以及后側粘接構件(330),所述推動開關構件的上側軸結合于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下部面的后側,所述前側粘接構件設置于所述推動開關構件(310),所述后側粘接構件設置于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并粘接于所述前側粘接構件(320)。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側粘接構件(320)和所述后側粘接構件(330)由極性相互相反的磁鐵而成。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兩側插入有多個支撐構件(230)中的一個,所述多個支撐構件分別與所述軸構件(210)的一側以及另一側接觸而支撐所述軸構件(210),所述多個支撐構件(230)包括: 多個第一支撐構件(231),分別插入于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的一側,在中心部形成有前側開放的第一容納槽(251); 多個第二支撐構件(233),分別插入于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的另一側,在中心部形成有前側開放的第二容納槽(252), 在所述多個第一支撐構件(231)的中心部的內周面一側分別形成有朝外側放大傾斜的第一傾斜面(232), 在所述多個第二支撐構件(233)的中心部的內周面另一側分別形成有朝外側放大傾斜的第二傾斜面(234), 所述多個第一支撐構件(231)的第一傾斜面(232)的長度相互不同, 所述多個第二支撐構件(233)的第二傾斜面(234)的長度也相互不同。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進一步包括固定部(50),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分別插入于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兩側的所述多個支撐構件(230)的位置, 所述固定部(50)包括: 固定銷(510),由第一固定銷(511)和第二固定銷(512)構成,所述第一固定銷和第二固定銷分別水平貫穿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兩側和所述多個支撐構件(230)中的一個; 旋轉構件(520),下部分別軸結合于所述上頜固定部(20)的后側下部兩側,由第一旋轉構件(521)和第二旋轉構件(523)構成,其中,在所述第一旋轉構件形成有在內部容納所述第一固定銷(511)的一側的弧形的第一容納槽(522),在所述第二旋轉構件形成有在內部容納所述第二固定銷(512)的另一側的弧形的第二容納槽(524)。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可替換地設置有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5),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的后側下部通過所述軸構件(210)連接于所述下頜固定部(10)的后側上部,在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的上部面以規(guī)定間隔形成有測定部(610),所述測定部用于測定可分離地設置于所述下頜固定部(10)的前側上部的所述下頜骨模型(5)的大小。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測定部(610)由刻度線而成。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由刻度線而成的所述測定部(610)陽刻或陰刻形成于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上部面。
8.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測定部(610)由在上部面標示有刻度線的標簽構成。
9.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設置有支撐板(70),所述支撐板與有牙頜狀態(tài)的下頜骨模型(5)的牙齒的上部面相接觸,或與無牙頜狀態(tài)的下頜骨模型(5)的上部面相接觸。
10.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頜骨模型大小測定部(60)的下部面形成有支撐架(80),所述支撐架與下頜骨模型(5)中的所述第一下頜骨模型(51)的牙齒的上部面或所述第二下頜骨模型(52)的牙齒的上部面相接觸,所述下頜骨模型由有牙頜狀態(tài)的第一下頜骨模型(51)和有牙頜狀態(tài)的第二下頜骨模型(52)而被二等分。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頜固定部(20),在后側下部形成有分別支撐軸構件(210)的兩側端部的多個后側下部框架(260), 在所述多個后側下部框架(260)的下端部上形成有前側被開放的空間部(261),在所述上頜固定部(20)設置有將所述軸構件(210)朝所述空間部(261)的內部前后移動的外側支撐構件(270)和容納結合于所述外側支撐構件(270)的內側,而沿著所述軸構件(210)的長度方向移動的內 側支撐構件(280), 在所述后側下部框架(260)的下端部后方形成有前后調整螺絲(41)以便朝前后方向移動所述外側支撐構件(270), 在所述后側下部框架(260)的下端部側面形成有左右調整螺絲(43)以便朝側方移動所述內側支撐構件(280)。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側支撐構件(270)形成有前面及一側面被開放的空間部,在前方側形成有固定有所述軸構件(210)的插入槽(271),在上側面和下側面上形成有前后方向的導向構件(273)以便朝所述后側下部框架(260)的空間部(261)內滑移,在內側面上形成有橫方向導向槽(272)以插入所述內側支撐構件(280),在內側形成有磁鐵固定槽(274)、(275)以與所述內側支撐構件(280)保持結合狀態(tài)。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內側支撐構件(280)的前方側形成有設置有所述軸構件(271)的插入槽(281),在上側面和下側面上形成有橫向導向構件(282)以便朝所述外側支撐構件(270)的內側空間部內滑移,在側面部上形成有用于插入左右調整螺絲(43)的螺絲槽(284),并形成有磁鐵固定槽(284)以與所述外側支撐構件(270)保持結合。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分別插入于所述外側支撐構件(270)和所述內側支撐構件(280)的螺絲固定槽內的磁鐵由極性相反的磁鐵而成。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頜固定部后側下部框架(260)的一側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左右調整螺絲(43)的長槽(265)。
【文檔編號】A61C19/05GK103857360SQ201280046781
【公開日】2014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0月14日
【發(fā)明者】金世勛 申請人:金世勛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中江县| 沽源县| 天水市| 芮城县| 拉孜县| 九江市| 华池县| 淮滨县| 安顺市| 台州市| 北安市| 二连浩特市| 永平县| 曲麻莱县| 赞皇县| 报价| 德昌县| 广宗县| 宁安市| 鹰潭市| 涡阳县| 丰台区| 含山县| 凤冈县| 张家川| 固安县| 温泉县| 南郑县| 西贡区| 临夏县| 邻水| 金溪县| 滨州市| 五峰| 辉南县| 资阳市| 浠水县| 华蓥市| 邳州市| 三门峡市|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