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抑制溫和氣單胞菌的中草藥配方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中草藥配方,尤其是涉及一種抑制溫和氣單胞菌的中草藥配方。
背景技術(shù):
溫和氣單胞菌作為氣單胞菌屬的另一個常見的致病種,廣泛分布于各種淡水中,是水生生物的主要致病病原之一。它可以危害幾乎所有的淡水魚類、蛙類、鱉甚至鳥類和哺乳動物,引起敗血癥、腹瀉等為主要癥狀的疾病。溫和氣單胞菌對魚類有極強的致病力,能侵入健康魚體,使魚體內(nèi)臟出血后而快速死亡,溫和氣單胞菌還可以引起鯉魚的皮膚潰爛。溫和氣單胞菌是我國水產(chǎn)養(yǎng)殖淡水魚中最常見的致病菌之一,也是我國沿海地區(qū)人群中最常見的致病菌之一,由于溫和氣單胞菌可以通過患病魚的消化道感染人,所以當人類食用感染溫和氣單胞菌后的魚后,會出現(xiàn)腹瀉、敗血癥等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目前對溫和氣單胞菌的防治主要是利用化學藥品、抗生素或減活、滅活疫苗,其中主要以投放喂食抗生素為主要手段。但長期濫用藥物或抗生素會引起水環(huán)境污染,從而導致養(yǎng)殖環(huán)境惡化,生態(tài)平衡失調(diào),并且細菌還會產(chǎn)生耐藥性,藥物殘留還對食用者構(gòu)成潛在的威脅。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是提供一種不僅可以避免細菌耐藥性、毒素積累和環(huán)境污染,而且可以降低生產(chǎn)成本的抑制溫和氣單胞菌的中草藥配方。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為:一種抑制溫和氣單胞菌的中草藥配方,包括兒茶、五倍子、五味子、烏梅、石榴皮、枯礬、地丁、威靈仙、地榆、公丁香、黃連、鶴虱、稀薟草、艾葉、蘇子、地錦草、虎杖、漏蘆子、決明子、夏枯草、板藍根、白芷、鵝不食、白芍、炙沒藥、厚樸、紫苑、蛇床子、野菊花、大黃、連翹、蛇舌草、覆盆子、白頭翁、檳榔、吳茱萸、龍膽草、木瓜、生蒼術(shù)、大青葉、魚腥草、丹皮和烏桕中的至少一種。該中草藥由以下原料和重量比組成:兒茶、五倍子、五味子和烏梅以2:4:1:2的比例混合。該配方組成的抑菌藥劑,抑菌效果最佳,其最小抑菌濃度MIC為2.93mg/ml。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本發(fā)明一種抑制溫和氣單胞菌的中草藥配方,采用中草藥防治魚病,不僅可以避免細菌耐藥性、毒素積累和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而且可以降低生產(chǎn)成本,具有天然、無毒無殘留、不產(chǎn)生耐藥性、價格低廉等優(yōu)點,不會對人和動物造成毒副作用,并且制作工序簡單,容易操作,易于實現(xiàn)工廠化生產(chǎn)。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實施例1
本發(fā)明一種抑制溫和氣單胞菌的中草藥配方,下述43種中草藥對溫和氣單胞菌均具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首先,兒茶和五倍子等對溫和氣單胞菌的抑菌作用最強,其MIC均為6.25 mg/ml ;五味子、烏梅和石榴皮等對溫和氣單胞菌抑制作用也很強,其MIC均為12.5mg/ml。其次,枯礬、地丁、威靈仙、地榆、公丁香和黃連等對溫和氣單胞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其MIC均為25mg/ml。再次,鶴虱、稀薟草、艾葉、蘇子、地錦草、虎杖、漏蘆子、決明子、夏枯草、板藍根、白芷、鵝不食、白芍、炙沒藥、厚樸、紫苑、蛇床子、野菊花、大黃、連翹、蛇舌草、覆盆子、白頭翁、檳榔、吳茱萸、龍膽草、木瓜、生蒼術(shù)、大青葉、魚腥草、丹皮和烏桕對溫和氣單胞菌的抑制作用稍弱,其MIC均為100mg/ml。因此,可選用上述中草藥中的至少一種作為溫和氣單胞菌的抑制藥劑,而抑菌作用強的兒茶、五倍子、五味子、烏梅和石榴皮等可作為防治溫和氣單胞菌的首選抑菌藥物,具體見表I。表I中草藥對溫和氣單胞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 (mg/ml)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抑制溫和氣單胞菌的中草藥配方,其特征在于:包括兒茶、五倍子、五味子、烏梅、石榴皮、枯礬、地丁、威靈仙、地榆、公丁香、黃連、鶴虱、稀薟草、艾葉、蘇子、地錦草、虎杖、漏蘆子、決明子、夏枯草、板藍根、白芷、鵝不食、白芍、炙沒藥、厚樸、紫苑、蛇床子、野菊花、大黃、連翹、蛇舌草、覆盆子、白頭翁、檳榔、吳茱萸、龍膽草、木瓜、生蒼術(shù)、大青葉、魚腥草、丹皮和烏桕中的至少一種。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中的一種抑制溫和氣單胞菌的中草藥配方,其特征在于:該中草藥由以下原 料和重量比組成:兒茶、五倍子、五味子和烏梅以2:4:1:2的比例混合。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抑制溫和氣單胞菌的中草藥配方,特點是包括兒茶、五倍子、五味子、烏梅、石榴皮、枯礬、地丁、威靈仙、地榆、公丁香、黃連、鶴虱、稀薟草、艾葉、蘇子、地錦草、虎杖、漏蘆子、決明子、夏枯草、板藍根、白芷、鵝不食、白芍、炙沒藥、厚樸、紫苑、蛇床子、野菊花、大黃、連翹、蛇舌草、覆盆子、白頭翁、檳榔、吳茱萸、龍膽草、木瓜、生蒼術(shù)、大青葉、魚腥草、丹皮和烏桕中的至少一種,其中兒茶、五倍子、五味子和烏梅以2:4:1:2的質(zhì)量比混合成的配方抑菌效果最佳,優(yōu)點是天然、無毒無殘留、不產(chǎn)生耐藥性、價格低廉。
文檔編號A61K36/28GK103110772SQ20131002064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1月21日
發(fā)明者龔一富, 張文青, 章麗, 潘益芳, 李君 , 王何瑜, 童麗娟 申請人:寧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