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的中藥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的中藥制備方法,屬于中藥制備方法【技術領域】。目前治療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一般采用抗菌素及磺胺類藥物,其缺點是毒副作用大。該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取千層塔、千金藤、小檗、蒲公英、大青葉、板藍根、敗醬草、魚腥草、紅藤、射干、馬勃、錦燈籠、山豆根、青果、白蘞、漏蘆、貫眾、土茯苓、蚤休、拳參、馬齒莧、半邊蓮、翻白草、黑大豆、鈴蘭、赤小豆、椒目、玉米須、葫蘆、鴨跖草、萹蓄、瞿麥、木通、通草、燈心草、夾竹桃、千里光和甘草,將以上中藥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文火煎制,過濾去渣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的中藥。它的優(yōu)點是:制成的中藥毒副作用小,療程短,治愈率高。君臣佐使,恰到好處。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的中藥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中藥制備方法【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講是一種治療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的中藥制備方法。
[0002]
【背景技術】
[0003]目前治療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一般采用:
1、青霉素:本品易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特別是過敏性休克(最危險的過敏性休克,可發(fā)生在做皮膚試驗的當時,極少數(shù)可發(fā)生在連續(xù)用藥過程中,遲發(fā)性過敏性休克),如不及時搶救, 可危急生命,故用藥前、中、后都要提高防護,以免發(fā)生意外。注意:應用前,必須問清有無過敏性疾病,用青霉素后有無皮疫、發(fā)熱等變態(tài)反應出現(xiàn),務必先做青霉素皮試。
[0004]2、羧芐西林:可以出現(xiàn)各種類型的變態(tài)反應。大劑量給藥后可能引起神經(jīng)毒反應、 肺水腫,用藥期間可能出現(xiàn)短暫性轉氨酶升高與粒細胞減少。
[0005]3、阿莫西林:偶見皮疹,口服大量后可有惡心、上腹部不適、腹瀉等;偽膜性結腸炎。
[0006]4、氨芐西林:大量口服常出現(xiàn)胃腸道不適。肌注局部有疼痛。無論口服或注射均可引起變態(tài)反應,以皮疹為多見。用藥前必須先做皮試。
[0007]5、哌拉西林:肌注后偶有局部疼痛,快速靜脈推注可導致暫時性惡心、胸悶、咳嗽、 發(fā)熱、口腔異味、眼結膜充血,變態(tài)反應(皮疹、癢感、頭暈、麻木、發(fā)熱等),用藥前必須注意青霉素有無過敏史,并做青霉素皮試。
[0008]6、頭孢噻肟:肌注局部可有疼痛;靜注時可有血栓性靜脈炎發(fā)生;皮疹、藥物熱等變態(tài)反應。
`[0009]7、卡那霉素:本品對聽神經(jīng)和腎臟均有毒性,前者表現(xiàn)為耳鳴、聽力減退、甚至永久性耳聾(因以前庭損害為主,故比較嚴重),為此對老年人、孕婦(可影響胎兒)必須高度警惕為孕;后者表現(xiàn)為蛋白尿、管型尿等。
[0010]8、采用磺胺甲惡唑患者有時引起胃腸道反應、結晶尿、血尿、皮疹、藥熱及白細胞減少。
[0011]9、頭孢哌酮:肌注局部可有疼痛;偶見皮疹、藥物熱等變態(tài)反應;個別病人可出現(xiàn)全血細胞減少、一過性轉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或出血等。
[0012]10、氨曲南:偶有味覺異常、皮疹、輕度胃腸道反應,肌注局部疼痛,靜注可出現(xiàn)靜脈炎。
[0013]
【發(fā)明內(nèi)容】
[0014]為克服上述缺點,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發(fā)明一種治療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的中藥制備方法。根尖周炎是局限于牙齒根尖周圍組織的炎癥,多由于牙髓病的感染通過根管擴散而來。造成牙齒根尖周炎的原因有三種:1、細菌感染:牙髓炎或牙髓壞死時,細菌、炎癥滲出物與壞死組織,通過根尖孔侵入根尖周圍組織,為最常見的原因。2、化學刺激:牙髓治療特別是根管治療時,酚、醛、亞砷酸等藥物浸出根尖孔可引起根尖周炎。3、創(chuàng)傷:各種暴力如碰傷、咯傷及咬牙合創(chuàng)傷均可弓I起根尖周炎。
[0015]病因病機:由于大量食用大蒜,再加機體蘊熱,“熱之極為火”,“火性炎上”,而發(fā)本病。
[0016]臨床表現(xiàn):嗜食大蒜,口干、面赤、身熱。牙齒自發(fā)性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性疼痛,由于根尖部牙周膜充血、滲出、水腫,患牙有明顯的浮起感,咬牙合時患牙與對牙合有過早接觸,叩擊與交牙合壓力均可引起疼痛,病人不敢咬牙合與咀嚼,當根尖部化膿時,患牙則有持續(xù)性跳痛,叩擊痛更明顯,出現(xiàn)全身不適,體溫升高、局部淋巴結腫大,并有輕度壓痛。舌紅,苔黃,脈數(shù)。
[0017]它的技術方案為:取千層塔10重量份、千金藤9重量份、小檗3重量份、蒲公英6 重量份、大青葉12重量份、板藍根12重量份、敗醬草9重量份、魚腥草3重量份、紅藤6重量份、射干9重量份、馬勃6重量份、錦燈籠6重量份、山豆根3重量份、青果6重量份、白蘞 6重量份、漏蘆9重量份、貫眾0.5重量份、土茯苓6重量份、蚤休0.5重量份、拳參0.5重量份、馬齒莧6重量份、半邊蓮3重量份、翻白草6重量份、黑大豆6重量份、鈴蘭3重量份、赤小豆9重量份、椒目9重量份、玉米須9重量份、葫蘆3重量份、鴨跖草9重量份、篇蓄6重量份、瞿麥6重量份、木通3重量份、通草3重量份、燈心草3重量份、夾竹桃6重量份、千里光9重量份和甘草9重量份,將以上38味中藥放入15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共煎藥液390毫升,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的中藥。
[0018]該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本方38味中藥,在藥店均能買到,制作簡單,制成的中藥液毒副作用小,療程短,治愈率高。君臣佐使,恰到好處。應用中藥的同時,避免了西藥磺胺藥、抗菌素引起的不良反應、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千層塔、千金藤、小檗、蒲公英、大青葉、板藍根、 敗醬草、魚腥草、紅藤、射干、馬勃、錦燈籠、山豆根、青果、白蘞、漏蘆、貫眾、土茯苓、蚤休、拳參、馬齒莧、半邊蓮、翻白草,以上23味藥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涼血止血,利水消腫、理氣止痛之功效。在治療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的過程中,起主要治療作用,故為君藥。黑大豆、鈴蘭、赤小豆、椒目、玉米須、葫蘆、鴨跖草、篇蓄、瞿麥、木通、通草、燈心草、夾竹桃,以上 13味藥具有利尿消腫、祛濕除痹、健脾止瀉、清熱利水清腫、解毒排膿、行水消脹、清熱利膽、 祛濕退黃、殺蟲止癢、降火利尿、清心除煩之功效。在治療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的過程中,能輔助主藥發(fā)揮治療作用,故為臣藥。千里光:苦,寒。入肝、腎二經(jīng)。清熱解毒,清肝明目, 祛風燥濕。能率諸藥直達病灶,故為佐藥。甘草:甘,平。入十二經(jīng)。補脾潤肺,益氣復脈, 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diào)和藥性。既能糾諸藥之偏性,又能緩解諸藥之毒性,故為使藥。千層塔、千金藤、小檗、蒲公英、大青葉 、板藍根、敗醬草、魚腥草、紅藤、射干、馬勃、錦燈籠、山豆根、青果、白蘞、漏蘆、貫眾、土茯苓、蚤休、拳參、馬齒莧、半邊蓮、翻白草、黑大豆、鈴蘭、赤小豆、椒目、玉米須、葫蘆、鴨跖草、篇蓄、瞿麥、木通、通草、燈心草、夾竹桃、千里光、甘草,這38 味藥配伍應用,共同起到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涼血止血,利水消腫、理氣止痛、熱降火,除煩止渴,生肌斂瘡、清心安神,降血壓之功效。君臣佐使,配伍得當,是治療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的最佳配方。千層塔:辛、甘、酸、微苦、平,無毒。入肺、大腸、肝、腎四經(jīng)。清熱解毒,燥濕斂瘡,止血定痛。千金藤:苦,寒。入肺、脾、大腸三經(jīng)。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祛風活絡。小檗:苦、寒。入肺、肝、脾三經(jīng)。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蒲公英:苦、甘,寒。入肝、胃經(jīng)。清熱解毒,清肝明目。大青葉:苦、咸,大寒。入心、胃經(jīng)。清熱解毒,涼血化斑。板藍根:苦,寒。 入心、胃經(jīng)。清熱涼血解毒。敗醬草:辛、苦,微寒。入胃、大腸、肝經(jīng)。清熱解毒,行瘀排膿。 魚腥草:辛,微寒。入肺、腎、膀胱經(jīng)。清解熱毒,消癰腫,利尿通淋。紅藤:苦,平。入胃、大腸經(jīng)。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射干:苦,寒。入肺、肝經(jīng)。解毒利咽,消痰散結。馬勃:辛,平。 入肺經(jīng)。清肺利咽,解毒消腫,收斂止血。錦燈籠:苦、酸,寒。入心、肺、腎、膀胱經(jīng)。清熱解毒,降氣化痰,利尿通淋。山豆根:苦,寒。入心、肺、胃經(jīng)。清熱解毒,利咽消腫。青果:甘、 澀、酸,平。入肺經(jīng)。清肺利咽,解毒。白蘞:苦、辛,微寒。入心、脾、肝、胃經(jīng)。清熱解毒,消腫生肌,理氣止痛。漏蘆:苦,寒。入胃經(jīng)。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貫眾:苦,微寒,有小毒。 入肝、脾經(jīng)。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殺蟲消積。土茯苓:甘、淡,平。入肝、胃經(jīng)。利濕解毒。 蚤休:微苦,涼,有小毒。入肝經(jīng)。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拳參:苦、酸,微寒,有小毒。入肝、 胃、大腸經(jīng)。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瀉治痢。馬齒莧:酸,寒。入心、大腸經(jīng)。清熱解毒,治痢療瘡。半邊蓮:甘、淡,微寒。入肺、肝、腎經(jīng)。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翻白草:甘、微苦,平。 入肝、脾、大腸經(jīng)。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黑大豆:甘,平。入腎、脾二經(jīng)。利水下氣,祛風解毒,潤燥補腎。鈴蘭:甘、苦,溫,有毒。入肝、腎、膀胱三經(jīng)。溫陽行水,活血止血,祛風解毒, 化濕止帶。赤小豆:甘、酸,平。入心、小腸二經(jīng)。燥濕健脾,癰腫,乳汁不通,關節(jié)煩痛。椒目:苦,寒。入肺、脾、膀胱經(jīng)。行水消脹。玉米須:甘,平。入肝、腎、膀胱經(jīng)。利尿消腫、降血壓、降血糖、清熱利膽。葫蘆:甘,平、滑。入心、小腸經(jīng)。利水消腫。鴨跖草:甘。寒。入腎、膀胱經(jīng)。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篇蓄:苦,平,入胃、膀胱經(jīng)。利尿通淋、祛濕退黃、殺蟲止癢。瞿麥:苦,寒。入心、小腸經(jīng)。利尿通淋、活血通經(jīng)。木通:苦,寒。入心、肺、小腸、膀胱經(jīng)。降火利尿、宣通血脈。通草:甘、淡,寒。入肺、胃經(jīng)。清熱利水、通氣下乳。燈心草:甘、 淡,微寒。入心、肺、小腸經(jīng)。利尿通淋,清熱除煩。夾竹桃:辛、溫,有毒。入心、肺、腎三經(jīng)。 溫陽利水,祛痰平喘,散瘀止痛,鎮(zhèn)痙熄風。千里光:苦,寒。入肝、腎二經(jīng)。清熱解毒,清肝明目,祛風燥濕。甘草:甘,平。入十二經(jīng)。補脾潤肺,益氣復脈,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diào)和藥性。
[0019]【具體實施方式】:
取千層塔log、千金藤9g、小檗3g、蒲公英6g、大青葉12g、板藍根12g、敗醬草9g、魚腥草3g、紅藤6g、射干9g、馬勃6g、錦燈籠6g、山豆根3g、青果6g、白藪6g、漏蘆9g、貫眾0.5g、 土獲茶6g、蚤休0.5g、拳參0.5g、馬齒覓6g、半邊蓮3g、翻白草6g、黑大豆6g、鈴蘭3g、赤小豆9g、椒目9g、玉米須9g、葫蘆3g、鴨妬草9g、篇蓄6g、瞿麥6g、木通3g、通草3g、燈心草 3g、夾竹桃6g、千里光9g和甘草9g,將以上38味藥一起放入15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 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的中藥。共煎藥液390毫升,當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的病人需要治療時,使藥液溫度為35°C`,每次130毫升,口服,每日三次,二日為一療程,若癥狀仍存,再服第二療程,以至痊愈。
[0020]385例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患者中,男性213例,占55.3% ;女性172例,占44.7%。 男性多于女性。
[0021]表一、385例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患者的年齡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的中藥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取千層塔10克、千金藤9 克、小檗3克、蒲公英6克、大青葉12克、板藍根12克、敗醬草9克、魚腥草3克、紅藤6克、 射干9克、馬勃6克、錦燈籠6克、山豆根3克、青果6克、白蘞6克、漏蘆9克、貫眾0.5克、 土茯苓6克、蚤休0.5克、拳參0.5克、馬齒莧6克、半邊蓮3克、翻白草6克、黑大豆6克、 鈴蘭3克、赤小豆9克、椒目9克、玉米須9克、葫蘆3克、鴨跖草9克、篇蓄6克、瞿麥6克、 木通3克、通草3克、燈心草3克、夾竹桃6克、千里光9克和甘草9克,將以上38味中藥放 A 15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共煎藥液390毫升,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嗜食大蒜型根尖周炎的中藥。
【文檔編號】A61K36/90GK103432479SQ201310358523
【公開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8月18日
【發(fā)明者】李承文 申請人:李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