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中藥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蕁麻疹的中藥。該中藥由下述原料制成:益母草、蟬衣、白術(shù)、荊芥、防風(fēng)、金銀花、連翹、生地、丹皮、紫草、浮萍、菊花、薄荷、柴胡、香附、郁金、沙苑子、仙茅、仙靈脾、巴戟肉、紅花、澤蘭、砂仁、肉蓯蓉、小薊、仙鶴草、冬桑葉、山萸肉、萆薢、菟絲子、蘇葉、蘆根、六月雪、瓜蔞、脫力草、鹿蹄草、竹茹。本中藥治療蕁麻疹效果顯著,無毒副作用。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蕁麻疹的中藥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中藥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蕁麻疹的中藥。
【背景技術(shù)】
[0002]醫(yī)學(xué)所稱的蕁麻疹是由于皮膚糊膜小血管反應(yīng)性擴張及滲透性增加或粘膜突然發(fā)生瘙癢性水腫性風(fēng)團,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患病初期的皮膚有針尖大的丘疹,后來針尖大的丘疹擴大到豌豆粒大小的圓形或多角形的疙瘩,表面粗糙、角化明顯、質(zhì)硬,呈灰黃色、污黃色或污褐色?;颊呋忌鲜n麻疹后,起初是一個,后來發(fā)展的數(shù)個、數(shù)十個。多發(fā)生在手指、手背、足緣處,若生長在甲緣處,可破壞指甲生長?;颊呋剂耸n麻疹后,造成四肢不美觀,給生活帶來不便。治療蕁麻疹的藥多以西藥為主,西藥副作用大,易復(fù)發(fā)。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蕁麻疹的中藥,本中藥治療蕁麻疹效果顯著,無毒副作用。
[0004]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shù)解決方案是:
[0005]一種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06]益母草6-12、蟬衣5-18、白術(shù)4-13、荊芥6-18、防風(fēng)7-15、金銀花5-14、連翹4-17、生地7-16、丹皮6-17、 紫草5-13、浮萍3_17、菊花7_14、薄荷4_16、柴胡6_18、香附8_13、郁金7-14、沙苑子4-15、仙茅5-17、仙靈脾7_14、巴戟肉4_13、紅花3_17、澤蘭7_18、砂仁8-15、肉蓯蓉6-18、小薊7-14、仙鶴草4_16、冬桑葉6_12、山萸肉4_13、萆蘚6_18、菟絲子
8-15、蘇葉5-17、蘆根7-14、六月雪4-16、瓜萎6_12、脫力草2_18、鹿蹄草8_14、竹茹4_16。
[0007]優(yōu)選地,所述益母草8、蟬衣9、白術(shù)10、荊芥15、防風(fēng)10、金銀花12、連翹11、生地12、丹皮11、紫草10、浮萍12、菊花11、薄荷13、柴胡15、香附10、郁金9、沙苑子11、仙茅12、仙靈脾10、巴戟肉8、紅花12、澤蘭15、砂仁11、肉蓯蓉12、小薊10、仙鶴草12、冬桑葉9、山萸肉10、萆蘚9、菟絲子10、蘇葉12、蘆根10、六月雪13、瓜萎9、脫力草12、鹿蹄草10、竹茹8。
[0008]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如下:
[0009](I)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將益母草、蟬衣、白術(shù)、荊芥、防風(fēng)、金銀花、連翹、生地、丹皮、紫草、浮萍、菊花、薄荷、柴胡、香附、郁金、沙苑子、仙茅、仙靈脾、巴戟肉、紅花、澤蘭、砂仁、肉灰蓉、小薊、仙鶴草、冬桑葉、山萸肉、萆蘚、英絲子、蘇葉、蘆根、六月雪、瓜萎、脫力草、鹿蹄草、竹茹,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物,將該混合物與水按照重量比1:9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35分鐘。
[0010](2)將所述步驟(1)中的混合物及水煎煮90分鐘后,過濾得到第一濾液及濾渣。
[0011](3)將所述步驟(2)中所得濾渣與水按照重量比1:7的比例混合,再煎煮60分鐘,然后過濾得到第二濾液及濾渣,將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獲得藥物的湯劑。
[0012]本發(fā)明的藥理及效果如下:[0013]本發(fā)明選取益母草、蟬衣、白術(shù)、荊芥、防風(fēng)、金銀花、連翹、生地、丹皮、紫草、浮萍、菊花、薄荷、柴胡、香附、郁金、沙苑子、仙茅、仙靈脾、巴戟肉、紅花、澤蘭、砂仁、肉蓯蓉、小薊、仙鶴草、冬桑葉、山萸肉、萆蘚、菟絲子、蘇葉、蘆根、六月雪、瓜萎、脫力草、鹿蹄草、竹茹等多味中藥制成中藥湯劑。
[0014]其中,益母草,活血調(diào)經(jīng);利尿消腫;清熱解毒。
[0015]蟬衣,宣散風(fēng)熱;透疹利咽;退翳明目;祛風(fēng)止痙。
[0016]白術(shù),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0017]荊芥,祛風(fēng);解表;透疹;止血。
[0018]防風(fēng),祛風(fēng)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
[0019]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fēng)熱。
[0020]連翹,清熱解毒。
[0021 ]生地,清熱涼血;生津潤燥。
[0022]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0023]紫草,涼血;活血;透疹;解毒。
[0024]浮萍,發(fā)汗解表,透疹止癢,利尿消腫。
[0025]菊花,散風(fēng)清熱,平肝明目。
[0026]薄荷,疏散風(fēng)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0027]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0028]香附,理氣解郁,調(diào)經(jīng)止痛。
[0029]郁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清心涼血,利膽退黃。
[0030]沙苑子,補肝,益腎,明目,固精。
[0031]仙茅,溫腎陽壯;祛除寒濕。
[0032]仙靈脾,補腎壯陽;祛風(fēng)除濕;強筋鍵骨。
[0033]巴戟肉,腎虛陽痿;遺精早泄;少腹冷痛;小便不禁。
[0034]紅花,活血能經(jīng);祛瘀止痛。
[0035]澤蘭,活血化瘀,行水消腫。
[0036]砂仁,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0037]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
[0038]小薊,涼血止血;清熱消腫。
[0039]仙鶴草,收斂止血,止痢,殺蟲。
[0040]冬桑葉,解痙,抗炎。
[0041]山萸肉,補益肝腎、收斂固澀、固精縮尿、止帶止崩、止汗、生津止渴。
[0042]萆蘚,祛風(fēng),利濕。
[0043]菟絲子,補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固胎止泄。
[0044]蘇葉,散寒解表,理氣寬中。
·[0045]蘆根,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
[0046]六月雪,疏風(fēng)解表,清熱利濕,舒筋活絡(luò)。
[0047]瓜萎,清熱滌痰,寬胸散結(jié),潤燥滑腸。
[0048]脫力草,清熱利濕,補虛活血。[0049]鹿蹄草,補虛,益腎,祛風(fēng)除濕,活血調(diào)經(jīng),治虛弱咳嗽,勞傷吐血。
[0050]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安胎涼血。
[0051]將上述多味中藥原料經(jīng)過煎煮制備成湯劑,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疏風(fēng)之功,對于治療蕁麻疹效果顯著。
[0052]臨床資料:
[0053]為表明本發(fā)明藥物的治療效果,本發(fā)明經(jīng)過100例蕁麻疹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臨床研究,100例病例均來源青島市開發(fā)區(qū)醫(yī)院。
[0054]治療組:按隨機方法選取50例,在原治療基礎(chǔ)上,停用所有治療藥物,服用本發(fā)明藥物治療15天。
[0055]對照組:按隨機方法選取50例,口服馬來酸氯苯那敏片治療15天。
[0056]兩組在病情、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xué)處理差異無顯著性。
[0057]服用方法:治療組:每日早晚各一次服用本發(fā)明藥物的湯劑200毫升,治療15天。對照組:口服馬來酸氯苯那敏片,一次I片,一日2次,餐后服用,治療15天。
[0058]觀察指標和方法
[0059]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的標準。
[0060]治療組,治愈40例,顯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對照組,治愈25例,顯效13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6%。兩組之間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具體實施方式】
[0061]實施例1
[0062]一種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63]益母草6、蟬衣5、白術(shù)4、荊芥6、防風(fēng)7、金銀花5、連翹4、生地7、丹皮6、紫草5、浮萍3、菊花7、薄荷4、柴胡6、香附8、郁金7、沙苑子4、仙茅5、仙靈脾7、巴戟肉4、紅花3、澤蘭7、砂仁8、肉蓯蓉6、小薊7、仙鶴草4、冬桑葉6、山萸肉4、萆蘚6、菟絲子8、蘇葉5、蘆根7、六月雪4、瓜萎6、脫力草2、鹿蹄草8、竹茹4。
[0064]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如下:
[0065](I)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將益母草、蟬衣、白術(shù)、荊芥、防風(fēng)、金銀花、連翹、生地、丹皮、紫草、浮萍、菊花、薄荷、柴胡、香附、郁金、沙苑子、仙茅、仙靈脾、巴戟肉、紅花、澤蘭、砂仁、肉灰蓉、小薊、仙鶴草、冬桑葉、山萸肉、萆蘚、英絲子、蘇葉、蘆根、六月雪、瓜萎、脫力草、鹿蹄草、竹茹,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物,將該混合物與水按照重量比1:9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35分鐘。
[0066](2)將所述步驟(1)中的混合物及水煎煮90分鐘后,過濾得到第一濾液及濾渣。
[0067](3)將所述步驟(2)中所得濾渣與水按照重量比1:7的比例混合,再煎煮60分鐘,然后過濾得到第二濾液及濾渣,將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獲得藥物的湯劑。
[0068]實施例2
[0069]一種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70]益母草12、蟬衣18、白術(shù)13、荊芥18、防風(fēng)15、金銀花14、連翹17、生地16、丹皮17、紫草13、浮萍17、菊花14、薄荷16、柴胡18、香附13、郁金14、沙苑子15、仙茅17、仙靈脾14、巴戟肉13、紅花17、澤蘭18、砂仁15、肉蓯蓉18、小薊14、仙鶴草16、冬桑葉12、山萸肉13、萆蘚18、菟絲子15、蘇葉17、蘆根14、六月雪16、瓜萎12、脫力草18、鹿蹄草14、竹茹16。
[0071]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如下:
[0072](I)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將益母草、蟬衣、白術(shù)、荊芥、防風(fēng)、金銀花、連翹、生地、丹皮、紫草、浮萍、菊花、薄荷、柴胡、香附、郁金、沙苑子、仙茅、仙靈脾、巴戟肉、紅花、澤蘭、砂仁、肉灰蓉、小薊、仙鶴草、冬桑葉、山萸肉、萆蘚、英絲子、蘇葉、蘆根、六月雪、瓜萎、脫力草、鹿蹄草、竹茹,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物,將該混合物與水按照重量比1:9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35分鐘。
[0073](2)將所述步驟(1)中的混合物及水煎煮90分鐘后,過濾得到第一濾液及濾渣。
[0074](3)將所述步驟(2)中所得濾渣與水按照重量比1:7的比例混合,再煎煮60分鐘,然后過濾得到第二濾液及濾渣,將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獲得藥物的湯劑。
[0075]實施例3
[0076]一種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77]益母草8、蟬衣9、白術(shù)10、荊芥15、防風(fēng)10、金銀花12、連翹11、生地12、丹皮11、紫草10、浮萍12、菊花11、薄荷13、柴胡15、香附10、郁金9、沙苑子11、仙茅12、仙靈脾10、巴戟肉8、紅花12、澤蘭15、砂仁11、肉蓯蓉12、小薊10、仙鶴草12、冬桑葉9、山萸肉10、萆蘚9、菟絲子10、蘇葉12、蘆根10、六月雪13、瓜萎9、脫力草12、鹿蹄草10、竹茹8。
[0078]治療蕁麻疹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如下:
[0079](I)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將益母草、蟬衣、白術(shù)、荊芥、防風(fēng)、金銀花、連翹、生地、丹皮、紫草、浮萍、菊花、薄荷、柴胡、香附、郁金、沙苑子、仙茅、仙靈脾、巴戟肉、紅花、澤蘭、砂仁、肉灰蓉、小薊、仙鶴草、冬桑葉、山萸肉、萆蘚、英絲子、蘇葉、蘆根、六月雪、瓜萎、脫力草、鹿蹄草、竹茹,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物,將該混合物與水按照重量比1:9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35分鐘。
[0080](2)將所述步驟(1)中的混合物及水煎煮90分鐘后,過濾得到第一濾液及濾渣。
[0081](3)將所述步驟(2)中所得濾渣與水按照重量比1:7的比例混合,再煎煮60分鐘,然后過濾得到第二濾液及濾渣,將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獲得藥物的湯劑。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蕁麻疹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益母草6-12、蟬衣5-18、白術(shù)4-13、荊芥6_18、防風(fēng)7_15、金銀花5_14、連翹4_17、生地7-16、丹皮6-17、紫草5-13、浮萍3_17、菊花7_14、薄荷4_16、柴胡6_18、香附8_13、郁金7-14、沙苑子4-15、仙茅5-17、仙靈脾7-14,巴戟肉4-13、紅花3-17、澤蘭7-18、砂仁8-15,肉蓯蓉6-18、小薊7-14、仙鶴草4-16、冬桑葉6-12、山萸肉4-13、萆蘚6-18、菟絲子8-15、蘇葉5-17、蘆根7-14、六月雪4-16、瓜萎6_12、脫力草2_18、鹿蹄草8_14、竹茹4_16。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蕁麻疹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益母草8、蟬衣9、白術(shù)10、荊芥15、防風(fēng)10、金銀花12、連翹11、生地12、丹皮11、紫草10、浮萍12、菊花11、薄荷13、柴胡15、香附10、郁金9、沙苑子11、仙茅12、仙靈脾10、巴戟肉8、紅花12、澤蘭15、砂仁11、肉蓯蓉12、小薊10、仙鶴草12、冬桑葉9、山萸肉10、萆蘚9、菟絲子10、蘇葉12、蘆根10、六月雪13、瓜萎9、`脫力草12、鹿蹄草10、竹茹8。
【文檔編號】A61K36/9066GK103656531SQ201310723284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12月25日
【發(fā)明者】唐勁卉, 唐立娟, 李偉, 李明莉, 孫春紅 申請人:唐勁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