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shí)用新型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1)。在內(nèi)褲型的吸收性物品中,在提高本體前方部分以及后方部分對穿戴者的緊貼性的同時(shí),使穿戴者很容易穿戴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1),通過在軀干彈性部件(41)與腿部彈性部件(42)之間具備與本體(2)相接合的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能夠提高本體(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對穿戴者的緊貼性。前方彈性部件(43),具備以第1間隔排列的第1彈性線束(431)與以第2間隔排列的第2彈性線束(432),第1以及第2間隔之差設(shè)為3mm以上的差。在穿戴吸收性物品(1)時(shí),能夠?qū)㈦p手的指尖深深地勾在彈性線束之間,能夠牢固地抓住本體(2)。其結(jié)果,能夠很容易穿戴吸收性物品(1)。
【專利說明】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 本實(shí)用新型涉及一種在上端具有軀干開口、在下端具有一對腿部開口的內(nèi)褲型吸 收性物品。 -種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術(shù)】
[0002] 以往,作為接收來自于穿戴者的排泄物的一次性尿布的一種,使用內(nèi)褲型的尿布。 在內(nèi)褲型的一次性尿布中采用如下結(jié)構(gòu),即,通過在上端的軀干開口以及下端的一對腿部 開口的周圍設(shè)置彈性部件,提高一次性尿布對穿戴者的緊貼性,根據(jù)排泄物的重量等防止 一次性尿布的偏移。
[0003] 在專利文獻(xiàn)1中,公開了如下技術(shù),S卩,在內(nèi)褲型的一次性尿布的腰部開口(軀干 開口)與一對腿部開口(腿部開口)之間的軀干周圍,在四周設(shè)置形成褶皺的多個(gè)彈性部件, 通過使該多個(gè)彈性部件的間隔越接近腰部開口越狹窄,并且使各彈性部件的伸展率越接近 腰部開口越高,從而使一次性尿布的軀干周圍良好地貼合于穿戴者。
[0004] 另外,在專利文獻(xiàn)2中,公開了如下技術(shù),S卩,在內(nèi)褲型的一次性尿布的腹側(cè)部,通 過設(shè)置貫穿軀干部分的外層片的多個(gè)輔助開口,在穿戴時(shí)用手指勾住輔助開口而很容易地 穿戴一次性尿布。
[0005]【專利文獻(xiàn)1】日本專利文獻(xiàn)特開平8-112309號公報(bào) [0006]【專利文獻(xiàn)2】日本專利文獻(xiàn)特開2004-267335號公報(bào) [0007]實(shí)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
[0008] 然而,內(nèi)褲型的一次性尿布,通常在從一次性尿布的軀干開口向腿部開口伸進(jìn)腿 之后,將拇指放入軀干開口的內(nèi)側(cè)并抓住軀干開口附近,將一次性尿布提到腰部進(jìn)行穿戴。 [0009]在專利文獻(xiàn)1的一次性尿布中,由于越接近腰部開口彈性部件的間隔變得越狹 窄,因此在穿戴時(shí)很難使手指穩(wěn)固地勾住一次性尿布。因此,根據(jù)不同的穿戴者,有時(shí)不能 緊緊抓住一次性尿布,而無法很容易地穿戴一次性尿布。
[0010] 另外,在專利文獻(xiàn)2的一次性尿布中,由于在外層片上設(shè)有輔助開口,尿液等有可 能從輔助開口漏到外部,并且,具有輔助開口的軀干部分的強(qiáng)度降低,有可能使外層片破 裂。
[0011] 本實(shí)用新型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其目的在于,在內(nèi)褲型的吸收性物品中,在提高 本體的前方部分以及后方部分對穿戴者的緊貼性的同時(shí),使吸收性物品的穿戴變得容易。 實(shí)用新型內(nèi)容
[0012] 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實(shí)用新型,為在上端具有軀干開口、在下端具有一對腿部開口 的內(nèi)褲型的吸收性物品,其具備:本體,其在與穿戴者的腹側(cè)以及背側(cè)的肌膚相接觸的前方 部分以及后方部分之間的中間部分折疊,并在使所述中間部分朝向下方時(shí),所述前方部分 的左右兩側(cè)的部位分別與所述后方部分的左右兩側(cè)的部位相接合;軀干彈性部件,其通過 沿著軀干開口的邊緣與所述本體相接合的同時(shí)收縮而形成軀干開口褶皺;腿部彈性部件, 其通過沿著一對腿部開口的各個(gè)邊緣與所述本體相接合的同時(shí)收縮而形成腿部開口褶皺; 前方彈性部件,其通過在所述軀干彈性部件以及所述腿部彈性部件之間沿著左右方向與所 述前方部分相接合的同時(shí)收縮而形成前方部分褶皺;以及后方彈性部件,其通過在所述軀 干彈性部件以及所述腿部彈性部件之間沿著所述左右方向與所述后方部分相接合的同時(shí) 收縮而形成后方部分褶皺,而所述本體,具備:吸收芯;前包裝片,其覆蓋所述吸收芯的穿 戴者側(cè)的主要面;以及外包裝片,所述外包裝片通過層疊2張薄片而構(gòu)成,該外包裝片的所 述前方部分褶皺以及所述后方部分褶皺的部分,通過利用所述2張薄片挾持形成各個(gè)褶皺 的彈性部件,從而利用涂布在該彈性部件上的粘合劑粘合該2張薄片,所述前方彈性部件 以及所述后方彈性部件的至少一者,具備:第1彈性線束,其使多根彈性線在與所述左右方 向垂直的上下方向上以第1間隔排列;以及第2彈性線束,其在所述第1彈性線束的下方使 多根彈性線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以第2間隔排列,所述第1間隔與所述第2間隔具有3mm以 上的間隔差。
[0013]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實(shí)用新型,為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第1間隔為 5mm以上12mm以下,所述第2間隔為10mm以上25mm以下。
[0014] 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實(shí)用新型,為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穿戴 者穿戴所述吸收性物品的狀態(tài)下,分別在所述第1彈性線束以及所述第2彈性線束上產(chǎn)生 的張力比在所述軀干彈性部件上產(chǎn)生的張力小。
[0015] 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實(shí)用新型,為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位于所述第1 彈性線束的所述下端的彈性線的截面積,比所述第1彈性線束的其他彈性線以及位于所述 第2彈性線束的所述上端的彈性線的截面積大。
[0016] 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實(shí)用新型,為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前方彈 性部件以及所述后方彈性部件的所述至少一者,還具備第3彈性線束,其在所述第2彈性線 束的下方,以比所述第1彈性線束的所述下端與所述第2彈性線束的所述上端之間的所述 距離小的第3間隔,將多根彈性線排列在所述上下方向上,而所述吸收芯位于所述第3彈性 線束的下方,在所述第2彈性線束的下端與所述第3彈性線束的上端之間的所述上下方向 的相關(guān)距離,比所述第1間隔、所述第2間隔以及所述第3間隔的任意一者大。
[0017] 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實(shí)用新型,為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第1彈性線 束、所述第2彈性線束以及所述第3彈性線束分別僅具備2根彈性線。
[0018] 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實(shí)用新型,為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在所述第1彈性線 束的上端與所述軀干彈性部件的下端之間的所述上下方向的相關(guān)距離,比所述第1間隔以 及所述第2間隔的任意一者大。
[0019] 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實(shí)用新型,為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前方彈性部件 以及所述后方彈性部件分別具備所述第1彈性線束以及所述第2彈性線束。
[0020] 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實(shí)用新型,為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前方彈性部件 以及所述后方彈性部件的至少一者,還具備第3彈性線,其在所述第2彈性線的下方,在所 述上下方向上,與所述第2彈性線保持比所述第1距離小的第2距離而配置,而所述吸收芯 位于所述第3彈性線的下方。
[0021] 在本實(shí)用新型中,能夠在提高本體的前方部分與后方部分對穿戴者的緊貼性的同 時(shí),很容易使穿戴者穿戴吸收性物品。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 圖1是示出第1實(shí)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外觀的說明圖。
[0023] 圖2是吸收性物品的正面圖。
[0024] 圖3是吸收性物品的背面圖。
[0025] 圖4是在展開吸收性物品的狀態(tài)下從穿戴者一側(cè)觀察的平面圖。
[0026] 圖5是吸收性物品的截面圖。
[0027] 圖6是第2實(shí)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正面圖。
[0028] 圖7是吸收性物品的背面圖。
[0029] 圖8是第3實(shí)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正面圖。
[0030] 圖9是吸收性物品的背面圖。
【具體實(shí)施方式】
[0031] 圖1是示出本實(shí)用新型的第1實(shí)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外觀的說明圖,圖2以 及圖3分別是吸收性物品1的正面圖(S卩,位于穿戴者腹側(cè)部位的圖)以及背面圖(S卩,位于 穿戴者背側(cè)部位的圖)。吸收性物品1是在上端(即,圖1中的上方端部)具有軀干開口 11、 在下端具有一對腿部開口 12的內(nèi)褲型一次性尿布。
[0032] 圖4是在展開吸收性物品1的狀態(tài)下從穿戴者一側(cè)觀察的平面圖。如圖4所示, 吸收性物品1具備大體片狀的本體2。在吸收性物品1中,本體2的圖4中的下方部位201 與穿戴者的腹側(cè)肌膚相接觸,圖4中的上方部位203與穿戴者的背側(cè)肌膚相接觸。在以下 說明中,將與本體2的穿戴者的腹側(cè)以及背側(cè)的肌膚相接觸的部位201、203分別稱為"前方 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將在前方部分201與后方部分203之間與穿戴者的大腿間 相對的部位202稱為"中間部分202"。
[0033] 如圖1所示,在吸收性物品1中,本體2在中間部分202折疊,在中間部分202朝 向下方時(shí),使前方部分201的左右兩側(cè)部位(S卩,前方部分201的寬度方向的兩側(cè)部位)分別 與后方部分203的左右兩側(cè)部位(即,后方部分203的寬度方向的兩側(cè)部位)相接合。
[0034] 圖5是將吸收性物品1在圖4中所示A-A的位置切斷的截面圖。如圖4以及圖5 所示,本體2具備:吸收體即吸收芯22 ;前包裝片21,其覆蓋吸收芯22的內(nèi)側(cè)(S卩,穿戴者一 偵D的主要面;后包裝片23,其覆蓋吸收芯22的外側(cè)(S卩,穿戴者一側(cè)的相反側(cè))的主要面; 外包裝片24,其覆蓋后包裝片23的外側(cè);以及一對側(cè)壁部3,其設(shè)置在吸收芯22的大致整 個(gè)長度方向(即,圖4中的上下方向)上且與吸收芯22的長度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的兩側(cè)。 在圖4中,用粗虛線顯示吸收芯22的輪廓。前包裝片21以及后包裝片23,通過熱熔膠粘 合劑等在吸收芯22的周圍相互接合,側(cè)壁部3與吸收芯22的側(cè)方相接合。另外,外包裝片 24以及后包裝片23也通過熱熔膠粘合劑等接合。
[0035] 前包裝片21為透液性材料,例如,由親水性纖維形成的無紡布,其迅速吸收來自 于穿戴者的排泄物的水分并使其向吸收芯22移動(dòng)。作為前包裝片21使用的無紡布,例如 為軋點(diǎn)紡粘無紡布與氣流成網(wǎng)無紡布、水刺無紡布,作為形成這些無紡布的親水性纖維,通 常使用纖維素與人造纖維、棉線等。此外,作為前包裝片21,可以使用由通過表面活性劑對 表面進(jìn)行親水處理的疏水性纖維(例如,聚丙烯、聚乙烯、聚酯纖維、聚酰胺、尼龍)所形成的 透液性無紡布,另外,還可以使用具有開孔的塑料薄膜。
[0036] 吸收芯22,通過在向親水性纖維(例如,粉碎的紙漿纖維與纖維素纖維)混合粒狀 吸水性聚合物(例如,SAP(SuperAbsorbentPolymer))之后利用紙巾及透液性無紡布等覆 蓋片包裹而形成,其吸收透過前包裝片21的水分而迅速固定。包裹親水性纖維的覆蓋片, 通過熱熔膠粘合劑與親水性纖維以及吸水性聚合物相接合,以防止親水性纖維的變形以及 吸水性聚合物的脫落(特別是在吸水后脫落)。
[0037] 后包裝片23是疏水性或隔液性的塑料薄膜,其防止透過前包裝片21的水分以及 一旦被吸收芯22吸收的水分向外包裝片24 -側(cè)滲漏。從穿戴者的舒適度的角度考慮,較 為理想的是,使用具有透氣性的塑料薄膜作為后包裝片23。作為后包裝片23,還可以使用 疏水性或隔液性的無紡布以及在該無紡布的內(nèi)側(cè)層疊疏水性或隔液性的塑料薄膜而成的 層壓片。后包裝片23所使用的無紡布,例如,有紡粘無紡布及熔噴無紡布、SMS(紡粘?熔 噴?紡粘)無紡布,根據(jù)需要還可以實(shí)施疏水處理。
[0038] 外包裝片24是疏水性或隔液性的無紡布,通過位于前方部分201的外包裝片24 的左右兩側(cè)的部位分別與位于后方部分203的外包裝片24的左右兩側(cè)的部位相接合,吸收 性物品1形成為內(nèi)褲型。此外,作為外包裝片24,可以使用疏水性或隔液性的塑料薄膜以及 塑料薄膜與無紡布的層壓片,但從提高穿戴者的肌膚觸感的角度考慮,較為理想的是,外包 裝片24由無紡布形成。
[0039] 如圖4以及圖5所示,向長度方向延伸的2根彈性線31分別與一對側(cè)壁部3相接 合,如圖4所示,在展開吸收性物品1的狀態(tài)下,彈性線31處于伸展?fàn)顟B(tài)。在吸收性物品1 中,通過彈性線31收縮,在本體2的側(cè)面,側(cè)壁部3朝向穿戴者一側(cè)堅(jiān)立,形成在穿戴時(shí)抵 接于穿戴者的大腿根部附近的立體褶皺。
[0040] 側(cè)壁部3,由疏水性或隔液性的無紡布(例如,紡粘無紡布與熔噴無紡布、SMS無紡 布)以及塑料薄膜或者這些復(fù)合材料形成。從提高吸收性物品1的舒適度的角度考慮,較為 理想的是,側(cè)壁部3具有透氣性。作為彈性線31,例如,可以使用聚氨酯線、帶狀的聚氨酯薄 膜、線狀或帶狀的天然橡膠等。
[0041] 如圖1至圖3所示,吸收性物品1另外還具備:軀干彈性部件41,其在沿著軀干開 口 11的邊緣的同時(shí)在軀干開口 11的四周與本體2相接合;腿部彈性部件42,其在沿著一 對腿部開口 12的各個(gè)邊緣的同時(shí)在腿部開口 12的幾乎四周與本體2相接合;前方彈性部 件43,其在軀干彈性部件41以及腿部彈性部件42之間,沿著左右方向(S卩,寬度方向)與前 方部分201相接合;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其在軀干彈性部件41以及腿部彈性部件42之 間,沿著左右方向與后方部分203相接合。
[0042] 軀干彈性部件41包括多根彈性線,在吸收性物品1中,將這些多根彈性線統(tǒng)稱為 軀干彈性部件41。腿部彈性部件42也同樣包括多根彈性線,將這些多根彈性線統(tǒng)稱為腿部 彈性部件42。軀干彈性部件41以及腿部彈性部件42所包含的多根彈性線,在本體2的前 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的各個(gè)長度方向的端部,通過熱熔膠粘合劑等與外包裝片24 相粘接。
[0043] 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也分別包括多根彈性線,該多根彈性線也 通過熱熔膠粘合劑等與外包裝片24相粘接。在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相 接合的部位,外包裝片24為層疊外側(cè)片與內(nèi)側(cè)片2張無紡布的結(jié)構(gòu),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 后方彈性部件44接合在該2張無紡布之間。具體地說,在外包裝片24的前方彈性部件43 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3的部分,在外包裝片24的外側(cè)片和內(nèi)側(cè)片上沒有直接涂布熱熔膠粘 合劑等。即,熱熔膠粘合劑等涂布在前方彈性部件43和后方彈性部件44的多根彈性線上, 通過在該多根彈性線上涂布的熱熔膠粘合劑等,挾持這些的外側(cè)片和內(nèi)側(cè)片2張薄片相粘 接。據(jù)此,在本實(shí)施方式中,在外包裝片24的一部分上,2張無紡布薄片為沒有直接通過粘 合劑接合的結(jié)構(gòu)。
[0044] 此外,準(zhǔn)確地說,軀干彈性部件41的彈性線,與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 件44的彈性線相同,單獨(dú)地設(shè)置于前方部分201和后方部分203上。
[0045] 作為分別包含在軀干彈性部件41、腿部彈性部件42、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 性部件44中的多根彈性線,例如,可以使用聚氨酯線、帶狀聚氨酯薄膜、線狀或帶狀天然橡 膠等。在本實(shí)施方式中,纖度300?2000分特克斯的線狀部件即多根聚氨酯線,通過橡膠 系的熱熔膠粘合劑與本體2相粘接。此外,作為軀干彈性部件41、腿部彈性部件42、前方彈 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所包括的彈性線對于本體2的接合方法,可以采用超聲波 焊接與熱焊接等。然而,從生產(chǎn)的簡單化等角度考慮,較為理想的是,通過熱熔膠粘合劑進(jìn) 行粘接。
[0046] 軀干彈性部件41以及腿部彈性部件42,分別以幾乎向四周伸展的狀態(tài)與軀干開 口 11以及腿部開口 12的周圍(較佳為伸展1.1倍?5.0倍的狀態(tài))相接合,通過收縮形成 軀干開口褶皺以及腿部開口褶皺。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也同樣,在本體 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分別以伸展?fàn)顟B(tài)(較佳為伸展1. 1倍?5. 0倍的狀態(tài)) 相接合,通過收縮形成前方部分褶皺以及后方部分褶皺。
[0047] 如圖1以及圖2所示,前方彈性部件43具備:第1彈性線束431,其包括以第1間 隔排列的多根彈性線4311 ;第2彈性線束432,其包括在第1彈性線束431的下方以第2間 隔排列的多根彈性線4321 ;以及第3彈性線束433,其包括在第2彈性線束432的下方以第 3間隔排列的多根彈性線4331。在本實(shí)施方式中,第1彈性線束431、第2彈性線束432以 及第3彈性線束433分別僅具有2根彈性線。如圖1以及圖3所示,后方彈性部件44也與 前方彈性部件43相同,具備:包括2根彈性線4411的第1彈性線束441、包括2根彈性線 4421的第2彈性線束442、以及包括2根彈性線4431的第3彈性線束443。
[0048] 在圖1所示的前方彈性部件43的第1彈性線束431中,位于下端的彈性線4311比 第1彈性線束431的其他彈性線4311 (在本實(shí)施方式中,位于上端的彈性線4311)粗(即, 截面積大)。在前方彈性部件43的第2彈性線束432與后方彈性部件44的第1彈性線束 441以及第2彈性線束442中也同樣,位于各彈性線束下端的彈性線比各彈性線束的其他彈 性線粗。
[0049] 另外,位于前方彈性部件43的第1彈性線束431下端的彈性線4311比位于第2 彈性線束432上端的彈性線4321粗,位于第2彈性線束432下端的彈性線4321比位于第 3彈性線束433上端的彈性線4331粗。在后方彈性部件44上也同樣,位于第1彈性線束 441下端的彈性線4411比位于第2彈性線束442上端的彈性線4421粗,位于第2彈性線束 442下端的彈性線4421比位于第3彈性線束443上端的彈性線4431粗。
[0050] 在穿戴者穿戴狀態(tài)下的吸收性物品1中,通過收縮伸展的軀干彈性部件41,軀干 開口 11附近的部位與穿戴者的軀干周圍緊貼,通過收縮腿部彈性部件42,腿部開口 12附近 的部位與穿戴者的腿部緊貼。另外,通過收縮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前方 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與穿戴者的腹側(cè)以及背側(cè)的肌膚緊貼。
[0051] 在穿戴者穿戴吸收性物品1的狀態(tài)(即,軀干彈性部件41、腿部彈性部件42、前方 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伸展的狀態(tài))下,分別在前方彈性部件43的第1彈性線 束431、第2彈性線束432以及第3彈性線束433與后方彈性部件44的第1彈性線束441、 第2彈性線束442以及第3彈性線束443上產(chǎn)生的張力,比在軀干彈性部件41上產(chǎn)生的張 力小。因此,能夠防止本體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對穿戴者的緊貼性過大,使 吸收性物品1的穿戴感舒適。
[0052] 如圖2所示,在前方彈性部件43的第1彈性線束431中,2根彈性線4311在與左 右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上以間隔DS1排列,在第2彈性線束432中,2根彈性線4321以間隔 DS2排列在上下方向上。另外,在第3彈性線束433中,2根彈性線4331以間隔DS3排列在 上下方向上。如圖3所示,在后方彈性部件44中也同樣,在第1彈性線束441、第2彈性線 束442以及第3彈性線束443中,2根彈性線的間隔分別為DS1、DS2、DS3。這樣,在本實(shí)施 方式中彈性線束的多根彈性線的排列間隔中,至少存在粗間隔和細(xì)間隔2種間距模式,這2 種間距(間隔)具有3mm以上的差。例如,在第1彈性線束441的彈性線的間隔DS1為細(xì)間 距、第2彈性線束442的彈性線的間隔DS2為粗間距的情況下,間隔DS1為5mm以上12mm 以下、間隔DS2為10mm以上25mm以下,進(jìn)而將其間隔之差設(shè)定為3mm以上。
[0053] 在圖2所示的前方彈性部件43中,第1彈性線束431下端的彈性線4311和第2彈 性線束432上端的彈性線4321之間的上下方向相關(guān)的距離DL1以及第2彈性線束432下端 的彈性線4321和第3彈性線束433上端的彈性線4331之間的上下方向相關(guān)的距離DL2,比 上述間隔DS1、DS2、DS3的任意一者大。在圖3所示的后方彈性部件44中也同樣,第1彈性 線束441下端的彈性線4411與第2彈性線束442上端的彈性線4421之間的上下方向相關(guān) 的距離以及第2彈性線束442下端的彈性線4421與第3彈性線束443上端的彈性線4431 之間的上下方向相關(guān)的距離分別為DL1、DL2,該距離DL1、DL2比上述間隔DS1、DS2、DS3的 任意一者大。
[0054] 另外,在吸收性物品1中,如圖2以及圖3所示,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 件44的第1彈性線束431、441上端的彈性線4311、4411和軀干彈性部件41下端的彈性線 之間的上下方向相關(guān)的各個(gè)距離DL3也比上述間隔DS1、DS2、DS3的任意一者大。
[0055] 在穿戴吸收性物品1時(shí),通常在從軀干開口 11向腿部開口 12伸進(jìn)腿之后,將雙手 的拇指放入軀干開口 11的內(nèi)側(cè)并抓住本體2的軀干開口 11附近,將吸收性物品1提到腰 部。在穿戴的吸收性物品1中,由于在本體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設(shè)有前方 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因此與沒有設(shè)置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 的吸收性物品相比,能夠提高本體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對穿戴者的緊貼性。 其結(jié)果,可以通過防止吸收性物品1的偏移來可靠地防止排泄物從吸收性物品1漏出。
[0056] 如上所述,在吸收性物品1中,前方彈性部件43中的第1彈性線束431下端和第2 彈性線束432上端之間的距離DL1以及第2彈性線束432下端和第3彈性線束433上端之 間的距離DL2,比第1彈性線束431、第2彈性線束432以及第3彈性線束433的各個(gè)多根 彈性線的間隔DS1、DS2、DS3的任意一者大。在穿戴吸收性物品1時(shí),通過使雙手的指尖位 于第1彈性線束431和第2彈性線束432之間或者第2彈性線束432和第3彈性線束433 之間而抓住本體2的前方部分201,可以使指尖深深地勾住本體2,并且即使用較小的握力 也能夠牢固地握住本體2。其結(jié)果,能夠很容易地將吸收性物品1提到腰部側(cè),并且還能夠 使吸收性物品1易于穿戴。
[0057] 另外,在吸收性物品1中,后方彈性部件44中的第1彈性線束441下端和第2彈 性線束442上端之間的距離DL1以及第2彈性線束442下端和第3彈性線束443上端之間 的距離DL2,比第1彈性線束441、第2彈性線束442以及第3彈性線束443的各個(gè)多根彈 性線的間隔DS1、DS2、DS3的任意一者大。因此,使雙手的指尖位于第1彈性線束441和第 2彈性線束442之間或者第2彈性線束442和第3彈性線束443之間,可以牢固地抓住本體 2的后方部分203。這樣,在吸收性物品1中,由于在穿戴時(shí)能夠牢固地抓住本體2的前方 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的任意一者,因此能夠更加容易地穿戴吸收性物品1。
[0058] 在這里,在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中,通過將第1至第3彈性線束 之間的距離DL1、DL2設(shè)為規(guī)定以上的間隔,能夠在這些彈性線束之間使指尖容易地勾住本 體2,因此能夠更牢固地抓住本體2而使吸收性物品1的穿戴變得更加容易。另外,通過對 距離DL1、DL2設(shè)定上限,可以防止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所包含的多根彈 性線的配置過于稀疏。據(jù)此,能夠?qū)⑼ㄟ^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的收縮實(shí) 現(xiàn)的本體2對穿戴者的緊貼性維持在適當(dāng)?shù)姆秶鷥?nèi)。
[0059] 此外,在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中,通過將各彈性線束中的多根彈 性線的間隔DS1、DS2、DS3設(shè)為5mm以上,可以防止在各彈性線束中多根彈性線的配置過于 密集。據(jù)此,在吸收性物品1的生產(chǎn)中,能夠防止因在生產(chǎn)過程中的彎曲等影響使相鄰的彈 性線之間發(fā)生粘連而生產(chǎn)出對穿戴者的肌膚局部造成強(qiáng)烈影響的彈性線束,因此不必為防 止彎曲等而進(jìn)行特殊的控制,能夠較容易地進(jìn)行該多根彈性線對本體2的組裝,并且能夠 使吸收性物品1的生產(chǎn)簡單化。另外,通過對間隔DS1、DS2、DS3設(shè)定上限,可以防止前方彈 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所包含的多根彈性線的配置過于稀疏。據(jù)此,能夠?qū)⒈倔w 2對穿戴者的緊貼性維持在適當(dāng)?shù)姆秶鷥?nèi)。
[0060] 在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中,3根彈性線束分別以比各彈性線束的 多根彈性線的間隔DS1、DS2、DS3大的距離設(shè)置。這樣,在吸收性物品1中,由于彈性線束之 間的部位(即,容易使指尖勾住的部位)分別在本體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中, 在上下方向上設(shè)有多處,因此能夠使吸收性物品1的穿戴變得更加容易。
[0061] 另外,在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中,由于各彈性線束僅具有2根彈 性線,間隔DS1、DS2、DS3和比間隔DS1、DS2、DS3大的距離DL1、DL2交互排列。據(jù)此,由于 能夠使指尖更容易勾在彈性線束之間的部位,因此能夠使吸收性物品1的穿戴變得更加容 易。
[0062] 在前方彈性部件43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中,位于第1彈性線束431、441以及第2 彈性線束432、442的各個(gè)下端的彈性線的截面積,比包含該彈性線的彈性線束的其他彈性 線的截面積以及位于與該彈性線的下方相鄰的其他彈性線束上端的彈性線的截面積大。這 樣,通過使位于彈性線束之間的部位上緣的彈性線的截面積大于在周圍配置的其他彈性線 的截面積(即,使纖度變大),能夠根據(jù)在抓住本體2時(shí)傳遞到指尖的觸感很容易找出勾住指 尖的位置,進(jìn)而,在將吸收性物品1提到腰部側(cè)時(shí)很容易使指尖用力,因此能夠使吸收性物 品1的穿戴變得更加容易。
[0063] 此外,在吸收性物品1中,也可以使指尖勾在本體2的第3彈性線束433、443的下 方部位并抓住本體2。在這種情況下,較為理想的是,位于第3彈性線束433、443下端的彈 性線的截面積也比第3彈性線束433、443所包含的其他彈性線的截面積大。
[0064] 在吸收性物品1中,在本體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中,軀干彈性部件 41的下端和第1彈性線束的上端之間的距離設(shè)置為比在各彈性線束中的彈性線的間隔大。 據(jù)此,在穿戴吸收性物品1時(shí),根據(jù)需要也能夠使指尖勾在軀干彈性部件41和第1彈性線 束431、441之間的部位,因此使吸收性物品1的穿戴變得更加容易。
[0065] 接著,關(guān)于本實(shí)用新型的第2實(shí)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la進(jìn)行說明。圖6以及圖7 是吸收性物品la的正面圖以及背面圖。如圖6以及圖7所示,吸收性物品la與第1實(shí)施 方式相同,是在上端(即,圖6以及圖7中的上方端部)具有軀干開口 11、在下端具有一對腿 部開口 12的內(nèi)褲型一次性尿布。在吸收性物品la中,與圖1至圖3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 不同,前方彈性部件43a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a分別僅具有2根彈性線束。其他組成與圖 1至圖3相同,在以下說明中使用相同的符號。
[0066] 如圖6以及圖7所示,吸收性物品la與第1實(shí)施方式相同,具有本體2、軀干彈性 部件41以及腿部彈性部件42。吸收性物品la另外還具備:前方彈性部件43a,其在軀干 彈性部件41以及腿部彈性部件42之間沿著左右方向(S卩,寬度方向)與本體2的前方部分 201相接合;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a,其在軀干彈性部件41以及腿部彈性部件42之間沿著 左右方向與本體2的后方部分203相接合。
[0067] 如圖6所示,前方彈性部件43a具備,包括多根彈性線4311的第1彈性線束431 以及在第1彈性線束431的下方包括多根彈性線4321的第2彈性線束432。在本實(shí)施方式 中,第1彈性線束431以及第2彈性線束432分別具有3根彈性線(聚氨酯線)。如圖7所 示,后方彈性部件44a也與前方彈性部件43a相同,具備包括3根彈性線4411的第1彈性 線束441以及包括3根彈性線4421的第2彈性線束442。在前方彈性部件43a以及后方彈 性部件44a中,位于第1彈性線束下端的彈性線,比第1彈性線束的其他2根彈性線以及位 于第2彈性線束上端的彈性線粗。
[0068] 在穿戴者穿戴圖6以及圖7所示的吸收性物品la的狀態(tài)下,與第1實(shí)施方式相同, 分別在前方彈性部件43a的第1彈性線束431與第2彈性線束432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a 的第1彈性線束441與第2彈性線束442上產(chǎn)生的張力,比在軀干彈性部件41上產(chǎn)生的張 力小。因此,可以防止本體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對穿戴者的緊貼性過大,并 且還能夠使吸收性物品la的穿戴感舒適。
[0069] 如圖6所示,在前方彈性部件43a的第1彈性線束431中,3根彈性線4311在上下 方向上以間隔DS1排列,在第2彈性線束432中,3根彈性線4321以間隔DS2在上下方向 上排列。如圖7所示,在后方彈性部件44a中也同樣,在第1彈性線束441以及第2彈性線 束442中,3根彈性線的間隔分別為DS1、DS2。在本實(shí)施方式中,作為彈性線束的多根彈性 線的排列間隔也設(shè)有粗間隔和細(xì)間隔2種間距模式,這2種間距(間隔)具有3mm以上的差。 例如,在第1彈性線束441的彈性線的間隔DS1為細(xì)間距、第2彈性線束442的彈性線的間 隔DS2為粗間距的情況下,間隔DS1為5mm以上12mm以下、間隔DS2為10mm以上25mm以 下,進(jìn)而將其間隔之差設(shè)定為3mm以上。
[0070] 在圖6所示的前方彈性部件43a中,第1彈性線束431下端的彈性線4311和第2 彈性線束432上端的彈性線4321之間的上下方向相關(guān)的距離DL1,比上述間隔DS1、DS2的 任意一者大。在圖7所示的后方彈性部件44a中也同樣,第1彈性線束441下端的彈性線 4411和第2彈性線束442上端的彈性線4421之間的上下方向相關(guān)的距離為DL1,該距離 DL1比上述間隔DS1、DS2的任意一者大。例如,可以將間隔DS1設(shè)為7mm、將間隔DS2設(shè)為 10mm、將距離DL1設(shè)為14mm。
[0071] 另外,在吸收性物品la中,如圖6以及圖7所示,前方彈性部件43a以及后方彈性 部件44a的第1彈性線束431、441上端的彈性線431U4411和軀干彈性部件41下端的彈 性線之間的上下方向相關(guān)的各個(gè)距離DL3,也比上述間隔DS1、DS2的任意一者大。
[0072] 在吸收性物品la中,與第1實(shí)施方式相同,可以通過前方彈性部件43a以及后方 彈性部件44a來提高本體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對穿戴者的緊貼性。另外, 在前方彈性部件43a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a中,第1彈性線束431、441的下端和第2彈性 線束432、442的上端之間的距離DL1,比第1彈性線束431、441以及第2彈性線束432、442 的各個(gè)多根彈性線的間隔DS1、DS2的任意一者大。因此,與第1實(shí)施方式相同,在穿戴吸收 性物品la時(shí),能夠使指尖深深勾在本體2的第1彈性線束431和第2彈性線束432之間或 者第1彈性線束441和第2彈性線束442之間,并且還能夠使吸收性物品la易于穿戴。
[0073] 在吸收性物品la中,與第1實(shí)施方式相同,通過限制距離DL1的可取范圍,可以在 使吸收性物品la更易于穿戴的同時(shí),能夠?qū)⒈倔w2對穿戴者的緊貼性維持在適當(dāng)?shù)姆秶?內(nèi)。另外,通過限制間隔DS1、DS2的可取范圍,可以在將吸收性物品la的生產(chǎn)簡單化的同 時(shí),能夠?qū)⒈倔w2對穿戴者的緊貼性維持在適當(dāng)?shù)姆秶鷥?nèi)。
[0074] 在前方彈性部件43a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a中,分別位于第1彈性線束431、441下 端的彈性線的截面積,比包含該彈性線的彈性線束的其他彈性線的截面積以及位于第2彈 性線束432、442上端的彈性線的截面積大。據(jù)此,與第1實(shí)施方式相同,能夠根據(jù)在穿戴吸 收性物品la時(shí)傳遞到指尖的觸感很容易找出勾住指尖的位置,進(jìn)而,在將吸收性物品1提 到腰部側(cè)時(shí)很容易使指尖用力,因此能夠使吸收性物品la的穿戴變得更加容易。
[0075]在吸收性物品la中,與第1實(shí)施方式相同,在本體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 分203中,通過將軀干彈性部件41的下端和第1彈性線束的上端之間的距離設(shè)為比各彈性 線束中的彈性線的間隔大,在穿戴吸收性物品la時(shí),根據(jù)需要也能夠使指尖勾在軀干彈性 部件41和第1彈性線束431、441之間的部位,因此使吸收性物品la的穿戴變得更加容易。 [0076] 接著,關(guān)于本實(shí)用新型的第3實(shí)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lb進(jìn)行說明。圖8以及圖9 是吸收性物品lb的正面圖以及背面圖。如圖8以及圖9所示,吸收性物品lb與第1實(shí)施 方式相同,是在上端(即,圖8以及圖9中的上方端部)具有軀干開口 11、在下端具有一對腿 部開口 12的內(nèi)褲型一次性尿布,其具備:本體2 ;軀干彈性部件41與腿部彈性部件42 ;以 及前方彈性部件43b,其在軀干彈性部件41與腿部彈性部件42之間,沿著左右方向(S卩,寬 度方向)與本體2的前方部分201相接合;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b,其在軀干彈性部件41與 腿部彈性部件42之間,沿著左右方向與本體2的后方部分203相接合。
[0077]然而,與圖1至圖3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不同,前方彈性部件43b以及后方彈性部 件44b分別具有3根彈性線(聚氨酯線)。在以下說明中,將前方彈性部件43b所包含的3 根彈性線,從上方朝向下方分別稱為"第1彈性線4301""第2彈性線4302""第3彈性線 4303",將后方彈性部件44b所包含的3根彈性線,從上方朝向下方分別稱為"第1彈性線 4401" "第2彈性線4402" "第3彈性線4403"。其他組成與圖1至圖3相同,在以下說明 中使用相同的符號。
[0078] 如圖8所示,在前方彈性部件43b中,第1彈性線4301和第2彈性線4302的上下 方向相關(guān)的距離DL4,比第2彈性線4302和第3彈性線4303的上下方向相關(guān)的距離DL5 大。另外,在圖9所示的后方彈性部件44b中也與前方彈性部件43b相同,第1彈性線4401 和第2彈性線4402的上下方向相關(guān)的距離DL4,比第2彈性線4402和第3彈性線4403的 上下方向相關(guān)的距離DL5大。在前方彈性部件43b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b中,第1彈性線 4301、4401的截面積,分別比相鄰的第2彈性線4302、4402的截面積大。
[0079] 在吸收性物品lb中,歸納前方彈性部件43b的第2彈性線4302以及第3彈性線 4303,可以得到在第1彈性線4301的下方以比與第1彈性線4301之間的距離DL4小的間 隔(即,距離DL5)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彈性線束。另外,歸納后方彈性部件44b的第2彈性 線4402以及第3彈性線4403,可以得到在第1彈性線4401的下方以比與第1彈性線4401 之間的距離DL4小的間隔DL5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彈性線束。
[0080] 在吸收性物品lb中,如圖8以及圖9所示,前方彈性部件43b以及后方彈性部件 44b的第1彈性線4301、4401和軀干彈性部件41下端的彈性線之間的上下方向相關(guān)的各個(gè) 距離DL6比上述距離DL5大。
[0081] 在穿戴者穿戴吸收性物品lb的狀態(tài)下,與第1實(shí)施方式相同,分別在前方彈性部 件43b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b上產(chǎn)生的張力,比在軀干彈性部件41上產(chǎn)生的張力小。因此, 可以防止本體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對穿戴者的緊貼性過大,并且還能夠使 吸收性物品lb的穿戴感舒適。
[0082] 在吸收性物品lb中,與第1實(shí)施方式相同,可以通過前方彈性部件43b以及后方 彈性部件44b提高本體2的前方部分201以及后方部分203對穿戴者的緊貼性。另外,在 前方彈性部件43b以及后方彈性部件44b中,第1彈性線4301、4401和第2彈性線4302、 4402之間的距離DL4設(shè)置為比第2彈性線4302、4402和第3彈性線4303、4403之間的距 離DL5大。因此,在穿戴吸收性物品lb時(shí),能夠使指尖深深勾在本體2的第1彈性線4301 和第2彈性線4302之間或者第1彈性線4401和第2彈性線4402之間,與第1實(shí)施方式相 同,可以使吸收性物品lb易于穿戴。
[0083] 特別是,通過限制距離DL4的可取范圍,可以在使吸收性物品lb更加易于穿戴的 同時(shí),還能夠?qū)⒈倔w2對穿戴者的緊貼性維持在適當(dāng)?shù)姆秶鷥?nèi)。另外,通過限制距離DL5的 可取范圍,可以在使吸收性物品lb的生產(chǎn)簡單化的同時(shí),還能夠?qū)⒈倔w2對穿戴者的緊貼 性維持在適當(dāng)?shù)姆秶鷥?nèi)。
[0084] 在吸收性物品lb中,通過將軀干彈性部件41的下端和前方彈性部件43b以及后 方彈性部件44b的第1彈性線4301、4401之間的各個(gè)距離DL6設(shè)為比距離DL5大,在穿戴 吸收性物品lb時(shí),根據(jù)需要也能夠使指尖勾在軀干彈性部件41和第1彈性線430U4401 之間的部位,因此能夠使吸收性物品lb的穿戴變得更加容易。
[0085] 以上,關(guān)于本實(shí)用新型的實(shí)施方式進(jìn)行了說明,但本實(shí)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shí)施 方式,還可以進(jìn)行各種各樣的變更。
[0086] 例如,在第1及第2實(shí)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中,各彈性線束所包含的彈性線的根數(shù) 可以為4根以上。
[0087] 在第1實(shí)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中,僅有前方彈性部件43或后方彈性部件44的 一者具有3根彈性線束,在該3根彈性線束中相互相鄰的彈性線束之間的距離DL1、DL2可 以設(shè)置為比各彈性線束所包含的多根彈性線的間隔DS1、DS2、DS3的任意一者大。另外,在 第2實(shí)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la中也同樣,僅有前方彈性部件43a或后方彈性部件44a的一 者具有2根彈性線束,該2根彈性線束之間的距離DL1可以設(shè)置為比各彈性線束所包含的 多根彈性線的間隔DS1、DS2的任意一者大。在第3實(shí)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lb中,僅在前方 彈性部件43b或后方彈性部件44b的一者中,第1彈性線和第2彈性線之間的距離DL4可 以設(shè)置為比第2彈性線和第3彈性線之間的距離DL5大。即使在上述任意一種情況下,均 可以使吸收性物品易于穿戴。
【權(quán)利要求】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為在上端具有軀干開口、在下端具有一對腿部開口的內(nèi)褲型的 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具備: 本體,其在與穿戴者的腹側(cè)以及背側(cè)的肌膚相接觸的前方部分以及后方部分之間的中 間部分折疊,并在使所述中間部分朝向下方時(shí),所述前方部分的左右兩側(cè)部位分別與所述 后方部分的左右兩側(cè)部位相接合; 軀干彈性部件,其通過沿著軀干開口的邊緣與所述本體相接合的同時(shí)收縮而形成軀干 開口褶皺; 腿部彈性部件,其通過沿著一對腿部開口的各個(gè)邊緣與所述本體相接合的同時(shí)收縮而 形成腿部開口褶皺; 前方彈性部件,其通過在所述軀干彈性部件以及所述腿部彈性部件之間沿著左右方向 與所述前方部分相接合的同時(shí)收縮而形成前方部分褶皺;以及 后方彈性部件,其通過在所述軀干彈性部件以及所述腿部彈性部件之間沿著所述左右 方向與所述后方部分相接合的同時(shí)收縮而形成后方部分褶皺, 所述本體,具備: 吸收芯; 前包裝片,其覆蓋所述吸收芯的穿戴者側(cè)的主要面;以及 外包裝片, 所述外包裝片通過層疊2張薄片構(gòu)成,該外包裝片的所述前方部分褶皺以及所述后方 部分褶皺的部分,通過利用所述2張薄片挾持形成各個(gè)褶皺的彈性部件,從而利用涂布在 該彈性部件上的粘合劑粘合該2張薄片, 所述前方彈性部件以及所述后方彈性部件的至少一者,具備: 第1彈性線束,其使多根彈性線在與所述左右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上以第1間隔排列; 以及 第2彈性線束,其在所述第1彈性線束的下方使多根彈性線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以第2 間隔排列, 所述第1間隔與所述第2間隔具有3mm以上的間隔差。
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間隔為5mm以上12mm以下,所述第2間隔為10mm以上25mm以下。
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穿戴者穿戴所述吸收性物品的狀態(tài)下,分別在所述第1彈性線束以及所述第2彈性 線束上產(chǎn)生的張力比在所述軀干彈性部件上產(chǎn)生的張力小。
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第1彈性線束的所述下端的彈性線的截面積,比所述第1彈性線束的其他彈 性線以及位于所述第2彈性線束的所述上端的彈性線的截面積大。
5.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彈性部件以及所述后方彈性部件的所述至少一者,還具備第3彈性線束,其 在所述第2彈性線束的下方,以比所述第1彈性線束的所述下端與所述第2彈性線束的所 述上端之間的距離小的第3間隔,將多根彈性線排列在所述上下方向上, 所述吸收芯位于所述第3彈性線束的下方, 在所述第2彈性線束的下端與所述第3彈性線束的上端之間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相關(guān) 距離,比所述第1間隔、所述第2間隔以及所述第3間隔的任意一者大。
6.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彈性線束、所述第2彈性線束以及所述第3彈性線束,分別僅具備2根彈性線。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彈性線束的上端與所述軀干彈性部件的下端之間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相 關(guān)距離,比所述第1間隔以及所述第2間隔的任意一者大。
8.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吸收性物品,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彈性部件以及所述后方彈性部件,分別具備所述第1彈性線束以及所述第2 彈性線束。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彈性部件以及所述后方彈性部件的至少一者,還具備第3彈性線束,其在所 述第2彈性線束的下方,在所述上下方向上,與所述第2彈性線束保持比所述第1彈性線束 與所述第2彈性線束之間的第1距離小的第2距離而配置, 所述吸收芯位于所述第3彈性線束的下方。
【文檔編號】A61F13/496GK203861452SQ201320678710
【公開日】2014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3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10月30日
【發(fā)明者】高橋勇樹 申請人:株式會社利衛(wèi)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