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手掌電阻抗頻譜測量儀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基于共振頻率的手掌電阻抗頻譜測量儀。本實用新型中的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器模塊的輸入端與單片機核心模塊連接,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器模塊的輸出端與V/I轉換模塊輸入端連接,V/I轉換模塊的輸出端與電感匹配模塊輸入端、峰峰值檢測模塊的一個輸入端連接,電感匹配模塊輸出端與繼電器控制測量電極切換模塊連接,繼電器控制測量電極切換模塊連接手掌組織的輸入端。峰峰值檢測模塊的另一輸入端連接到手掌組織的輸出端,峰峰值檢測模塊的輸出端連接到單片機核心模塊。單片機機核心模塊通過I/O口與PC機輸入端連接完成數(shù)據(jù)傳輸。本實用新型裝置簡單,成本低廉,對人體無害,無特殊工作環(huán)境要求,檢查方便。
【專利說明】一種手掌電阻抗頻譜測量儀【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技術屬于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及醫(yī)療電子儀器領域,涉及一種基于共振頻率的手掌電阻抗頻譜測量儀。
【背景技術】
[0002]生物特征識別(Biometrics)是基于人體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為特征來進行個人身份認證的一種技術。由于人的許多生理特征與生俱來、獨一無二,且通常伴隨終身,具有很高的防偽性和穩(wěn)定性,因此人們認為生物特征識別將是一種更加可靠、方便、快捷的身份識別手段。
[0003]用于生物識別的生理特征有人臉、虹膜、指紋、掌紋、靜脈等,行為特征有筆跡、聲音等?;谌梭w的這些生理特征,人們已經研究了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虹膜識別、靜脈識另IJ、聲音識別、筆跡識別以及指紋/聲紋、人臉/虹膜、人臉/指紋/手形等多態(tài)生物特征融合技術。
[0004]但是,當前大部分已知的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多是基于二維或三維圖像采集和處理。例如,大部分生物特征如指紋、人臉、靜脈等都是通過光學傳感器來形成圖像信號,需要光照條件;指紋容易磨損和仿制,虹膜識別需要昂貴的聚焦攝像頭,視網膜識別所用的激光透視可能有損眼睛健康,筆跡識別、聲音識別錯誤率高等。這些不利因素制約了當前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的進一步應用推廣。
[0005]研究表明,生物組織的電導率和電容率會隨著頻率變化而變化,并且不同的組織具有不同的頻率特 性,不同的個體同樣也具有不同的頻率特性。人體組織的基本構造單位是細胞。細胞浸浴于細胞外液之中,細胞則由細胞膜和細胞內液構成。細胞外液、細胞內液含有多種離子,具有導電性,其電學性質接近于電阻,具有阻抗;而細胞膜主要成分是脂質雙分子層和蛋白質,無直流導電性,但可通過交流電,可等效于電容,具有容抗。由早期一些科學家理論最終提出了生物組織三元件等效模型的概念。等效模型圖見圖1。
[0006]生物電阻抗譜掃描技術(BioelectricalImpedance Spectroscopy BIS)是指生物組織的復電阻抗隨外加驅動電流的頻率變化,它的實、虛部會發(fā)生相應變化,而對于不同的組織這種變化表現(xiàn)形式有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可以用于區(qū)分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因此生物電阻抗譜技術在生物醫(yī)學工程領域有著重要的地位。但是,由阻抗頻譜特性的R-C三元件等效電路模型可以發(fā)現(xiàn),生物組織不僅有電阻特性,還存在電容特性,由電路諧振原理可知,將生物組織與感性器件連接,對其施加幅值相同,頻率在一定范圍內遞增的正弦交變電流時,將會在某一點發(fā)生共振,根據(jù)共振點曲線的不同可以區(qū)分不同的生物個體。因此,生物組織的電阻抗譜中包含了被可以區(qū)別個體差異的生物特征。
[0007]人體手掌可以等效為一個復雜的阻抗網絡,而不同個體的手掌結構、大小、血管分布等個性特征千差萬別,因此,各個生物體手掌的電阻抗譜特性也獨一無二。
【發(fā)明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手掌電阻抗頻譜測量儀。
[0009]本實用新型包括單片機核心模塊,電源模塊,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器模塊,電壓/電流轉換模塊,峰峰值檢測模塊,電感匹配電路模塊,繼電器控制測量電極切換電路模塊和PC機。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器模塊的輸入端與單片機核心模塊連接,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器模塊的輸出端與V/I轉換模塊輸入端連接,V/I轉換模塊的輸出端與電感匹配模塊輸入端、峰值檢測模塊的一個輸入端連接,電感匹配模塊輸出端與繼電器控制測量電極切換模塊連接,繼電器控制測量電極切換模塊連接手掌組織的輸入端。峰峰值檢測模塊的另一輸入端連接到手掌組織的輸出端,峰峰值檢測模塊的輸出端連接到單片機核心模塊。單片機機核心模塊通過I/o 口與PC機輸入端連接完成數(shù)據(jù)傳輸。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這是一種便攜式的檢測裝置,這種共振頻率檢測方法對人體無害,無特殊工作環(huán)境要求,檢查方便,且裝置簡單,成本低廉,該方法可以作為一種方便、快捷的身份識別,也能作為夠為其它生物特征識別的重要補充。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生物組織的三元件等效電路模型;
[0012]圖2是本實用新型儀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3是本實用新型儀器的單片機核心模塊原理圖;
[0014]圖4是本實用新型儀器的電源模塊電路原理圖;
[0015]圖5是本實用新型儀器的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電路原理圖;
[0016]圖6是本實用新型儀器的V/I轉換電路原理圖;
[0017]圖7是本實用新型儀器的電感匹配電路圖;
[0018]圖8是本實用新型儀器的峰峰值檢測電路原理圖;
[0019]圖9是本實用新型儀器的繼電器控制測量電極切換電路原理圖;
[0020]圖10是本實用新型儀器的系統(tǒng)控制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技術進行詳細說明。
[0022]本實用新型技術提供了一套基于共振頻率阻抗譜的手掌識別裝置。該裝置原理是,將生物組織與感性器件連接,對人體的手掌施加掃頻交變電流信號,通過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采集一系列電壓數(shù)據(jù),尋找相應的共振點,通過建立一個手掌電阻抗頻譜數(shù)據(jù)庫,并通過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來實現(xiàn)手掌生物特征識別。
[0023]如圖2,為本實用新型儀器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基于共振頻率方法的手掌電阻抗頻譜測量儀包括:單片機單核心模塊①;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器模塊②;V/I轉換模塊③;電感匹配模塊④;繼電器控制測量電極切換模塊⑤;峰峰值檢測模塊⑥;PC機⑦;電感匹配模塊通過繼電器控制測量電極切換電路與手掌的中心、手指的五個手指連接,其中的基于共振頻率方法采用現(xiàn)有成熟的技術。
[0024]如圖3,為本實用新型儀器的單片機核心模塊原理圖,單片機模塊是由STM32為核心芯片構成的主控系統(tǒng),單片機核心模塊包括單片機芯片ICO、第十芯片IC10、第二晶振X2、第三晶振X3、第十電感L10、第二十二電阻R22、第三十二電容C32、第三十三電容C33、第三十四電容C34、第三十五電容C35、第三十六電容C36、第三十七電容C37、第三十八電容C38、第三十九電容C39。單片機芯片ICO共64個管腳,單片機芯片ICO的I管腳與+5V電源相連接。單片機芯片ICO的3管腳與第三十二電容C32的一端、第二晶振X2的一端相連。第三十二電容C32的另一端接地,第二晶振X2的另一端與單片機芯片ICO的4管腳、第三十三電容C33的一端相連接。第三十三電容C33的另一端接地。單片機芯片ICO的5管腳與第二十二電阻R22的一端、第三晶振X3的一端、第三十四電容的一端相連。單片機芯片ICO的6管腳與第二十二電阻R22的另一端、第三晶振X3的另一端、第三十五電容C35的一端相連。第三十四電容C34的另一端接地。第三十五電容C35的另一端接地。單片機芯片ICO的第11管腳接地。單片機芯片ICO的13管腳與第三十七電容C37的一端、第三十六電容C36的正端、第十電感LlO的一端相連。第三十六電容C36的負端接地,第三十七電容C37的另一端接地,第十電感LlO的另一端與第十芯片IClO的3管腳、第三十九電容C39的正端相連。第三十九電容C39的負端接地。第十芯片IClO的I管腳與+5V電源、第三十八電容C38的正端相連。第三十八電容的負端接地,第十芯片IClO的2管腳接地。單片機芯片ICO的20管腳、36管腳、26管腳、42管腳、27管腳分別與繼電器控制測量電極切換模塊的5個輸出端W1、W2、W3、W4、W5相連接。單片機芯片ICO的52管腳、5管腳、53管腳、6管腳、60管腳、13管腳、19管腳、35管腳分別與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器模塊第四芯片IC4的4管腳、3管腳、2管腳、I管腳、28管腳、27管腳、26管腳、25管腳相連接。單片機芯片ICO的43管腳與峰峰值檢測模塊第七芯片IC7、第八芯片IC8的I管腳和14管腳相連。單片機芯片ICO的16管腳、24管腳、32管腳、49管腳、50管腳、51管腳、54管腳、57管腳接地。所述的單片機芯片ICO選用的型號為意法半導體公司生產的低功耗處理器STM32F103RBT6,3.3V電源穩(wěn)壓芯片IClO選用的型號為AMEl117。
[0025]如圖4,為本實用新型儀器的電源模塊電路原理圖,電源模塊包括第一芯片IC1、第二芯片IC2、第三芯片IC3、第一可變電阻R1、第一電感L1、第一肖特基二極管D1、第一電容Cl、第二電容C2、第三電容C3、第四電容C4、第五電容C5、第六電容C6、第七電容C7、第八電容C8、第九電容C 9、第十電容C10、第^^一電容C11、第十二電容C12、第十三電容C13。第一芯片ICl的I管腳與第一電容Cl的一端、第三電容C3的正極相連,第一電容Cl的另一端接地,第三電容C3的負極接地。第一芯片ICl的2管腳與第二芯片IC2的I管腳相連。第一芯片ICl的3管腳與第五電容的正極、第七電容的一端相連,第五電容C5的負極接地,第七電容C7的另一端接地。第二芯片IC2的2管腳與第二電容C2的一端、第四電容C4的負極相連,第二電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四電容的正極接地。第二芯片IC2的3管腳與第六電容C6的負極、第八電容C8的一端相連,第六電容C6的正極接地,第八電容的另一端接地。第三芯片IC3的I管腳與第^ 電容Cll的一端相連,第^ 電容Cll的另一端與第三芯片IC3的8管腳、第一二極管Dl的陰極、第一電感LI的一端相連,第一二極管Dl的陽極接地,第一電感LI的另一端與第十二電容C12的一端、第十三電容C13的正極、第一可變電阻的一端相連,第十二電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三電容C13的負極接地,第一可變電阻Rl的另一端與第三芯片IC3的4管腳相連,第一可變電阻Rl的可調電阻端接地。第三芯片IC3的7管腳與第九電容C9的一端、第十電容ClO的一端相連,第九電容C9的另一端接地,第十電容ClO的另一端接地。第三芯片IC3的6管腳接地,2管腳、3管腳、5管腳均懸空。所述的第一芯片ICl的型號為LM7812,第二芯片IC2的型號為LM7912,第三芯片IC3的型號為TPS5450。
[0026]本實用新型的降壓芯片ICl和IC2用于將外接的電源土 15V降低為±12V,電源轉換芯片U3用于將+12V電壓轉換為+5V電壓。±15V電源為峰峰值檢測模塊供電,土 12V電源為V/I轉換電路供電,+5V電源為下位機和掃頻信號發(fā)生器電路供電。其中,電源模塊電路中降壓芯片ICl和IC2選擇LM7812和LM7912,分別把土 15V電源降低到±12V電源;電源轉換芯片IC3選擇TPS5450,可以將+12V電源轉換為+5V電源。
[0027]如圖5,為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器電路原理圖,它的作用為輸出不同頻率的電壓正弦信號,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器模塊包括第四芯片IC4、第一晶振X1、第二可變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二電感L2、第三電感L3、第四電感L4、第十四電容C14、第十五電容C15、第十六電容C16、第十七電容C17、第十八電容C18、第十九電容C19、第二十電容C20、第二十一電容C21。第四芯片IC4的I管腳、2管腳、3管腳、4管腳、25管腳、26管腳、27管腳、28管腳依次與單片機的8個I/O 口:C1、C2、C3、C4、C5、C6、C7、C8相連接。第5管腳接地,第6管腳接+5V電源,第7管腳接單片機的W_CLK管腳,第8管腳接單片機的FQ_UD管腳。第9管腳連接第一晶振Xl的3管腳,第一晶振Xl的I管腳懸空,第一晶振Xl的2管腳接地,第一晶振的4管腳連接+5V電源。第四芯片IC4的10管腳接地,11管腳接+5V,12管腳連接第三電阻R3的一端,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接地。第四芯片IC4的13管腳、14管腳懸空,第15管腳連接第十四電容C14的一端、第二可變電阻R2的可調電阻端,第14電容C14的另一端接地,第二可變電阻R2的一端接地,第二可變電阻的另一端接+5V電源。第四芯片IC4的24管腳接地,23管腳接+5V電源,22管腳連接單片機的RESET管腳,21管腳連接第四電阻R4的一端、第二電感L2的一端、第十五電容C15的一端、第十六電容C16的一端,第四電阻R4的另一端、第十五電容的另一端接地。第十六電容C16的另一端、第二電感L2的另一端與第十七電容C17、第十八電容C18、第三電感L3的一端相連,第十七電容C17的另一端接地。第三電感L3的另一端、第十八電容C18的另一端與第十九電容C19的一端、第二十電容C20的一端、第四電感L4的一端相連,第十九電容C19的另一端接地。第四電感L4的另一端、第二十電容C20的另一端與第二^ 電容C21的一端、第五電阻R5的一端、第16管腳、SIA相連,第二^ 電容C21的另一端接地,第五電阻R5的另一端接地。第17管腳、20管腳懸空,第19管腳接地,第18管腳接+5V電源。所述的第四芯片IC4的型號為AD公司生產DDS芯片AD9850。
[0028]如圖6,為V/I轉換電路原理圖,此電路的輸入連接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電路的輸出,將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電路輸出的電壓轉化為恒定電流輸出,V/I轉換模塊包括第五芯片IC5、第六芯片IC6、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第八電阻R8、第九電阻R9、第二十二電容C22、第二十三電容C23、第二十四電容C24、第二十五電容C25。第五芯片IC5的I管腳與第二十二電容C22的一端、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器模塊的輸出SIA相連。第二十二電容C22的另一端與第五芯片IC5的4管腳、第六芯片IC6的6管腳、7管腳、第八電阻R8的一端相連。第八電阻R8的另一端與第六芯片IC6的3管腳、第二十四電容C24的一端相連,第二十四電容C24的另一端接地。第五芯片IC5的2管腳接-12V電源,3管腳懸空。第五芯片IC5的5管腳與6管腳、第九電阻R9的一端相連,第九電阻R9的另一端與第六芯片IC6的5管腳、第二十五電容C25的一端、第二十 五電容的另一端連接輸出lout。第五芯片IC5的7管腳與+12V電源相連接。第五芯片IC5的8管腳與第六芯片IC6的I管腳、第六電阻R6的一端、第二十三電容C23的一端相連,第六電阻R6的另一端、第二十三電容C23的另一端與第六芯片IC6的2管腳、第七電阻R7的一端相連,第七電阻R7的另一端接地。第六芯片IC6的4管腳與-12V電源相連,第8管腳與+12V電源相連。所述的第五芯片IC5的型號為AD公司生產的高速儀表放大器芯片AD8130,第六芯片IC6的型號為AD公司生產Fast FET放大器 AD8066。
[0029]如圖7,為本實用新型儀器的電感匹配電路圖,用來與手掌組織等效的容性阻抗匹配,從而能在特定頻率下發(fā)生諧振,電壓取得最小值,Lin為輸入端連接電壓/電路轉換電路的輸出端,Lout連接手掌組織便可測出共振數(shù)據(jù)。電感匹配模塊包括Lin接口、Lout接口、第五電感L5、第六電感L6、第七電感L7、第八電感L8、第九電感L9。Lin接口的1、2、3、
4、5管腳分別連接第九電感L9 一端、第八電感L8的一端、第七電感L7的一端、第六電感L6一端、第五電感L5 —端,第五電感L5的另一端、第六電感L6的另一端、第七電感L7的另一端、第八電感L8的另一端、第九電感L9的另一端分別與Lout接口的1、2、3、4、5管腳相連接
[0030]如圖8, 為本實用新型儀器的峰峰值檢測電路原理圖,輸入連接電感匹配電路的輸出,用來檢測電感匹配電路與手掌組織串聯(lián)的輸出電壓峰峰值。峰峰值檢測模塊包括第七芯片IC7、第八芯片IC8、第九芯片IC9、第十電阻R10、第十一電阻R11、第十二電阻R12、第十三電阻R13、第十四電阻R14、第十五電阻R15、第二十六電容C26、第二十七電容C27、第二十八電容C28、第二十九電容C29、第三十電容C30、第三^^一電容C31。第七芯片IC7的I管腳與14管腳、第八芯片IC8的I管腳、第八芯片IC8的14管腳相連。第7芯片IC7的2管腳與+15V電源、第八芯片的2管腳、第二十六電容C26的一端相連接,第二十六電容C26的另一端接地。第七芯片IC7的3管腳與5管腳、9管腳、第十三電阻R13的一端相連,第十三電阻R13的另一端與第九芯片IC9的3管腳、第十四電阻R14的一端相連,第十四電阻R14的另一端與第八芯片IC8的3管腳、9管腳、第十電阻RlO的一端相連,第十電阻RlO的另一端與第八芯片IC8的5管腳、第十一電阻Rll的一端相連,第十一電阻Rll的另一端與第七芯片IC7的6管腳相連。第七芯片IC7的4管腳與第二十七電容C27的一端相連,第二十七電容C27的另一端接地。第七芯片IC7的7管腳與-15V電源、第八芯片IC8的7管腳、第二十九電容C29的一端相連,第二十九電容C29的另一端接地。第七芯片IC7的8管腳與13管腳接模擬地,第10、11、12管腳懸空。第八芯片IC8的4管腳與第二十八電容C28的一端相連,第二十八電容C28的另一端接地。第八芯片IC8的6管腳與第十二電阻R12的一端相連,第十二電阻R12的另一端接地。第八芯片IC8的8管腳、13管腳接地,第10、11、12管腳懸空。第九芯片IC9的1、5、8管腳懸空,2管腳與第十五電阻R15的一端、第十六電阻R16的一端相連,第十五電阻R15的另一端接地,第十六電阻R16的另一端與OUT插口、第九芯片的6管腳相連。第九芯片的4管腳與-15V電源、第三十電容C30的一端相連,第三十電容C30的另一端接地。第九芯片IC9的7管腳與+15V電源、第三十一電容C31的一端相連,第三十一電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第七芯片IC7和第八芯片IC8的型號均為AD公司生產的單片峰值探測器PKD01,第九芯片IC9的型號為AD公司生產的精密運算放大器0P27。
[0031]如圖9,為本實用新型儀器的繼電器控制測量電極切換電路原理圖,通過繼電器控制測量電極的切換,手掌只要放置在5個測量電極和I個公共電極上便可以測出手掌組織的生物電阻抗數(shù)據(jù),繼電器控制測量電極切換模塊包含第一繼電器S1、第二繼電器S2、第三繼電器S3、第四繼電器S4、第五繼電器S5、第一三極管Q1、第二三極管Q2、第三三極管Q3、第四三級管Q4、第五三極管Q5、第二肖特基二極管D2、第三肖特基二極管D3、第四肖特基二極管D4、第五肖特基二極管D5、第六肖特基二極管D6、第十七電阻R17、第十八電阻R18、第十九電阻R19、第二十電阻R20、第二^^一電阻R21、Control接口、Signal Input接口、Signal Output接口。第一繼電器SI的I管腳、4管腳懸空。第一繼電器的2管腳與+5V電源、第三十二電容C32的一端、第三十三電容C33的一端、第二肖特基二極管D2的陰極相連,第三十二電容C32的另一端接地,第三十三電容C33的另一端接地,第二肖特基二極管D2的陽極與第一繼電器SI的5管腳、第一三極管Ql的3管腳相連,第一三極管的2管腳與Control接口的5管腳相連,第一三極管的I管腳接地。第一繼電器SI的三管腳與Signal Input接口的I管腳相連,第一繼電器SI的6管腳與Signal Output接口的I管腳相連。第二繼電器S2的I管腳、4管腳懸空。第二繼電器S2的2管腳與+5V電源、第三肖特基二極管D3的陰極相連,第三肖特基二極管D3的陽極與第二繼電器S2的5管腳、第二三極管Q2的3管腳相連,第二三極管Q2的2管腳與第十八電阻R18的一端相連,第十八電阻R18的另一端與Control接口的4管腳相連,第二三極管Q2的I管腳接地。第二繼電器S2的3管腳與Signal Input接口的2管腳相連,第二繼電器S2的6管腳與SignalOutput接口的2管腳相連。第三繼電器S3的I管腳、4管腳懸空。第三繼電器33的2管腳與+5V電源、第四肖特基二極管D4的陰極相連,第四肖特基二極管D4的陽極與第三繼電器S3的5管腳、第三三極管Q3的3管腳相連,第三三極管Q3的2管腳與第十九電阻R19的一端相連,第十九電阻R19的另一端與Control接口的3管腳相連,第三三極管Q3的I管腳接地。第三繼電器S3的3管腳與Signal Input接口的3管腳相連,第三繼電器S3的6管腳與Signal Output接口的3管腳相連。第四繼電器S4的I管腳、4管腳懸空。第四繼電器S4的2管腳與+5V電源、第五肖特基二極管D5的陰極相連,第五肖特基二極管D5的陽極與第四繼電器S4的5管腳、第四三極管Q4的3管腳相連,第四三極管Q4的2管腳與第二十電阻R20的一端相連,第二十電阻R20的另一端與Control接口的2管腳相連,第四三極管Q4的I管腳接地 。第四繼電器S4的3管腳與Signal Input接口的4管腳相連,第四繼電器S4的6管腳與Signal Output接口的4管腳相連。第五繼電器S5的I管腳、4管腳懸空。第五繼電器S5的2管腳與+5V電源、第六肖特基二極管D6的陰極相連,第六肖特基二極管D6的陽極與第五繼電器S5的5管腳、第五三極管Q5的3管腳相連,第五三極管Q5的2管腳與第二^ 電阻R21的一端相連,第二^ 電阻R21的另一端與Control接口的I管腳相連,第五三極管Q5的I管腳接地。第五繼電器S5的3管腳與Signal Input接口的5管腳相連,第五繼電器S5的6管腳與Signal Output接口的5管腳相連。SignalOutput接口與5個測量電極W1、W2、W3、W4、W5相連。所述的繼電器S1、S2、S3、S4、S5的型號為 HK4100f - DC5V-SHG。
[0032] 如圖10,為本實用新型儀器的系統(tǒng)控制流程圖。系統(tǒng)啟動后,先進行初始化,然后打開串口,開始采集數(shù)據(jù),根據(jù)定時時間判斷第一次數(shù)據(jù)是否接收完,如果沒完成則繼續(xù)接收,若完成接收則開始進行模數(shù)轉換,完成第一次掃描后將數(shù)據(jù)存入緩沖區(qū),根據(jù)繼電器切換通道連續(xù)掃描5次,判斷接收完5次數(shù)據(jù)后關閉串口,完成數(shù)據(jù)采集,將采集完的數(shù)據(jù)通過串口發(fā)送到上位機。
【權利要求】
1.一種手掌電阻抗頻譜測量儀,包括單片機核心模塊,電源模塊,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器模塊,電壓/電流轉換模塊,峰峰值檢測模塊,電感匹配電路模塊,繼電器控制測量電極切換電路模塊和PC機,其特征在于: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器模塊的輸入端與單片機核心模塊連接,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器模塊的輸出端與V/I轉換模塊輸入端連接,V/I轉換模塊的輸出端與電感匹配模塊輸入端、峰峰值檢測模塊的一個輸入端連接,電感匹配模塊輸出端與繼電器控制測量電極切換模塊連接,繼電器控制測量電極切換模塊連接手掌組織的輸入端;峰峰值檢測模塊的另一輸入端連接到手掌組織的輸出端,峰值檢測模塊的輸出端連接到單片機核心模塊;單片機機核心模塊通過I/o 口與PC機輸入端連接完成數(shù)據(jù)傳輸; 所述電源模塊為掃頻正弦信號發(fā)生器模塊、V/I轉換模塊、繼電器控制測量電極切換模塊、峰峰值檢測模塊和單片機核心模塊供電。
【文檔編號】A61B5/053GK203609422SQ201320719548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1月13日
【發(fā)明者】厲力華, 林興建, 趙偉杰 申請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