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折疊式便攜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折疊式便攜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包括外襯,所述外襯上設置有能夠充氣并且充氣后表面帶有若干突起的氣囊,氣囊和外襯之間設置有平行排列的若干組能夠折疊的連桿,每組連桿包括若干套管,每兩個套管之間設置有能夠滑動到套管內的套芯,套芯和套管內部穿有與套芯相固定并且用于滑動套芯的引導繩;外襯兩端設置有提拉把手,外襯兩側設置有束帶。本發(fā)明的支架能夠折疊,便于攜帶,可納入背包或挎包中,隨身攜帶方便,尤其適合于野外四肢骨折現場急救固定。
【專利說明】一種折疊式便攜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骨科現場急救醫(yī)療用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折疊式便攜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社會工業(yè)化進程的發(fā)展,由施工生產、交通事故、重大地質災害等原因引發(fā)的肢體骨折發(fā)病率逐漸增加,特別是高能量損傷導致的下肢長骨不穩(wěn)定性骨折,經常引發(fā)骨折周圍血管、神經損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骨折急救的目的是采用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挽救生命、保護患肢、迅速后送,以便盡快妥善處理。因而在現場搶救、后送轉運過程中必須使用可靠的外固定支架或夾板暫時固定骨折,以防止骨折斷端繼續(xù)移位,進一步加重骨折周圍血管、神經損傷,為后續(xù)手術治療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減少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0003]但目前我國醫(yī)療急救體系尚不完善、覆蓋范圍過小,特別是地質災害導致的大量四肢骨折,在野外條件下多采用傳統的夾板固定、或就地取材使用木棍、樹枝等,不僅耗時、耗力,而且所使用的外固定物體積和重量均較大,不利于施救人員的攜帶與操作,固定效果不牢靠,在復雜道路條件下后送過程中容易引發(fā)骨折斷端二次損傷。針對這一現狀,有學者做出了有益的研究與嘗試,設計出了部分外固定支架或夾板用于骨折現場固定,但這些裝置或多或少都存在有某些不足或限制。
[0004]例如中國發(fā)明專利CN101507669B中提到的“一種夾板外固定治療骨折系統裝置”,采用竹塑夾板配合橫行貼束帶固定肢體骨折,根據生物力學檢測顯示其具有較高的力學性能,但其夾板整體長度無法調節(jié),野外攜帶不便。
[0005]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202554188U中“便捷骨折外固定器”設計了一種長C形彈力夾板,利用彈力帶將C形夾板收緊固定骨折,形成一個較為堅硬的圓筒狀外固定器。其針對骨折斷端保護作用較為可靠,但其直徑較大、長度不可調節(jié),難以攜帶。
[0006]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201676048U中提到的“外固定夾板”,采用彈性繃帶以及連接在繃帶兩端的兩塊金屬板體環(huán)繞包扎固定肢體骨折,但其夾板總體長度是固定不變的,攜行多有不便。
[0007]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202397670U中“外固定加壓骨板”設計利用弧形板和加壓板結合加壓帶固定四肢骨折,但其弧形板寬度較大、總長較長,不適合骨折現場急救使用。
[0008]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202313853U201120451095.0 “一種骨科外固定架”利用固定帶將襯有海綿條的數個小夾板連接起來,環(huán)繞固定四肢骨折,其優(yōu)點在于可以調節(jié)松緊程度,但其固定效果并不牢靠,且其夾板整體長度無法縮短,攜帶不便。
[0009]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201260718Y中提到的“單人操作小夾板外固定帶”,其采用長棉布條、薄海綿墊、尼龍搭扣等材料連接數個小夾板,雖然其攜帶性較好,但其力學強度低于硬性外固定夾板或支架,對于嚴重創(chuàng)傷導致的下肢粉碎性骨折固定效果不理想,在后送途中容易造成二次損傷。
[0010]目前涉及骨折現場急救的外固定支架普遍體積較大、長度及寬度無法縮短,特別是野外條件下攜帶非常不便。
[0011]這些骨折外固定支架還存在一個共有的問題,即起固定作用的夾板與肢體直接接觸,沒有緩沖層,隨著骨折端出血逐漸增多、組織水腫加重、肢體持續(xù)腫脹,容易出現固定包扎過緊的問題。在小腿部分存在由骨、骨間膜、肌間隔和深筋膜共同構成骨筋膜室,創(chuàng)傷骨折血腫和組織水腫有可能引發(fā)骨筋膜室內容物增加,此時如果同時出現包扎過緊、固定局部壓迫過重的現象,就非常容易使骨筋膜室內壓力增高> 55mmHg,擠壓閉塞供應肌群的小動脈,造成缺血-水腫-缺血的惡性循環(huán),引發(fā)肌肉缺血壞死,最終導致骨筋膜室綜合癥的發(fā)生,嚴重影響患肢功能、甚至引發(fā)患者生命危險。因而在獲得骨折斷端牢固固定的同時,如何避免包扎過緊或固定過重引發(fā)的一系列并發(fā)癥就成為了必須克服的重要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12]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提供一種折疊式便攜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該支架能夠折疊,便于攜帶。
[0013]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包括外襯,所述外襯上設置有能夠充氣并且充氣后表面帶有若干突起的氣囊,氣囊和外襯之間設置有相互平行排列的若干組能夠折疊的連桿,每組連桿包括若干套管,每兩個套管之間設置有能夠滑動到套管內的套芯,套芯和套管內部穿有與套芯相固定并且用于滑動套芯的引導繩;外襯兩端設置有提拉把手,外襯兩側設置有束帶。
[0014]所述套芯的一端為圓臺狀結構,另一端為圓柱狀結構;套芯的中心為貫通套芯的導引孔;套管為中空的圓筒狀結構,并且套管一端為與套芯的圓臺狀結構相配合的通孔。
[0015]所述套管兩端的側壁上沿套管周向開設有一圈凹槽,每個凹槽內設置有兩個半圓狀的夾子,套管通過夾子固定于外襯上。
[0016]所述兩個半圓狀的夾子上開設有固定孔,套管通過固定孔固定在外襯上。
[0017]所述套芯的側壁上沿長度方向開設有卡槽;套管上凹槽的一側設置有穿出套管內壁并且和卡槽相配合的第一銷釘;套芯的側壁上設置有穿出套芯內壁的第二銷釘,引導繩通過第二銷釘的端部固定在套芯上。
[0018]所述卡槽沿套芯圓臺狀結構的一端向圓柱狀結構的一端開設,卡槽的長度小于套芯的長度。
[0019]套芯和套管均由碳纖維、玻璃鋼或工程塑料制成;所述外襯的材質為帆布。
[0020]所述氣囊一端設置有用于給氣囊充氣的充氣閥門;所述提拉把手由帆布縫合數條牽引繩構成。
[0021 ] 所述每組連桿內引導繩的端部匯合并且在匯合處設置牽引把手;外襯的兩端均設置有一根用于提拉外襯的提拉繩,每根提拉繩的兩端均固定在外襯的一端,提拉把手設置在每根提拉繩的中部。
[0022]當固定外襯上端的提拉把手時,提拉外襯下端的牽引把手,套芯在引導繩的帶動下從套管中滑出進入另一各套管內,此時連桿處于展開狀態(tài);當固定外襯下端的提拉把手時,提拉外襯上端的牽引把手 ,套芯在引導繩的帶動下滑到套管內,此時連桿處于斷開狀態(tài)。
[002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24]1.本發(fā)明中通過設置能夠折疊的連桿,連桿的套芯能夠滑動到套管內,當套芯從套管中滑出后,相鄰兩個套管之間形成了牢固的硬性連接,當套芯完全滑入到套管中后,相鄰套管間無硬性連接,支架能沿相鄰套管間的軟性連接處折疊,并且支架折疊后處于收縮狀態(tài)時體積較小,整體質量輕巧,可納入背包或挎包中,隨身攜帶方便,尤其適合于野外四肢骨折現場急救固定;
[0025]2.本發(fā)明中通過設置氣囊,能夠針對開放性傷口予以包扎后在創(chuàng)傷局部形成適當的擠壓力,起到有效止血的作用;
[0026]3.本發(fā)明中氣囊充氣后表面形成許多突起,與皮膚接觸時在相鄰突起間留有空隙,減少對肢體皮膚和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直接壓迫,有效避免皮膚壓傷和骨筋膜室綜合癥的發(fā)生,有利于后期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
[0027]進一步的,本發(fā)明中的連桿為由碳纖維、玻璃鋼或工程塑料等材料制成,具有優(yōu)良力學性能,能夠牢固固定骨折斷端,避免搬運、后送過程中骨折斷端移位,造成二次損傷,固定效果牢靠。
[0028]本發(fā)明由碳纖維、玻璃鋼或工程塑料等材料制成的連桿可透過X線,支架固定肢體后拍攝X線過程中無需取下,防止拍攝搬動中的繼發(fā)損傷,同時不影響X線影像觀察。
[0029]本發(fā)明中的連桿包括套芯和套管,套芯能夠在套管中移動,并且套芯在移動時,第一銷釘的端部位于套芯的卡槽內,這樣能夠防止套芯在滑動過程發(fā)生旋轉,卡槽的長度小于套芯的長度,當第一銷釘與卡槽的端部接觸時,可以防止套芯過度滑出;另外,本發(fā)明具有力學強度高、固定牢靠、保護患肢皮膚、防止壓迫血液循環(huán),并且在后送途中不會造成二次損傷的特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0]圖1為本發(fā)明的套管`示意圖,其中,圖1(a)為套管整體視圖,圖1(b)為套管縱剖面視圖,圖1(c)為半圓形夾子的套管整體視圖。
[0031]圖2為套芯示意圖,其中,圖2 (a)為套芯的剖視圖,圖2 (b)為圖2 (a)的中段截面圖,圖2 (C)為圖2 Ca)的俯視圖。
[0032]圖3為套管套芯牽引滑動連接卡緊原理示意圖,圖3 Ca)為套芯沒有滑入到套管中時示意圖,圖3 (b)為,套芯的頭部將要滑入到套管中時示意圖,圖3 (c)為套芯滑入到套管中時示意圖。
[0033]圖4為本發(fā)明展開效果示意圖。
[0034]圖5為氣囊充氣后整體展開狀態(tài)示意圖。
[0035]圖6為氣囊保護固定患肢示意圖。
[0036]其中,I為套管,11為第一銷釘,12為夾子,13為鉚釘,14為固定孔;2為套芯,21為卡槽,22為引導孔,23為第二銷釘;3為引導繩,31為牽引把手;4為外襯;51為整體提拉繩,52為提拉把手;6為氣囊,61為突起,62為充氣閥門;71為第一束帶,72為第二束帶。
【具體實施方式】
[003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描述。
[0038]參見圖4和圖5,本發(fā)明包括外襯4,所述外襯4設置有能夠充氣并且充氣后表面帶有若干突起的氣囊6,氣囊6為可充氣氣囊,氣囊6 —端設有充氣閥門,通過充氣閥門可以向氣囊6中充氣,氣囊6和外襯4之間設置于有相互平行排列的若干組能夠折疊的連桿,每組連桿包括若干套管I,每兩個套管I之間設置有能夠滑動到套管I內的套芯2,套芯2和套管I內部穿有用于移動套芯2的引導繩3 ;外襯4兩端設置有提拉把手52,提拉把手52由帆布縫合數條牽引繩構成,外襯4兩側設置有束帶,每一側各有4條,束帶包括設置于外襯一側的第一束帶71和設置于外襯另一側的第二束帶72,其中一側束帶的外端有勾面搭扣,與相對側對應位置的束帶背側毛面相互粘貼,起到收緊、固定支架的作用。
[0039]參見圖1和圖2,套芯2的頭端為圓臺狀結構,尾端為圓柱狀結構,套芯2的頭端內徑小,尾端內徑大,參見圖2 (a),套芯2的中心為貫通套芯2的導引孔22;參見圖2 (C),套芯2的表面沿長度方向從頭端向尾端開設有卡槽21,套芯2的側壁上設置有穿出套芯內壁并且用于將引導繩固定在套芯上的第二銷釘23 ;參見圖2(b),卡槽21只開設了一段,從套芯頭部延伸至中后部,并沒有貫穿整個套芯2,即卡槽21沿套芯圓臺狀結構的一端向圓柱狀結構的一端開設,卡槽21的長度小于套芯2的長度。
[0040]卡槽21與側壁形成臺階狀結構;參見圖1 (a),套管I為中空的圓筒狀結構,并且套管I尾端為與套芯2的圓臺狀結構相配合的通孔,參見圖1 (b),套管I的尾端剖面為等腰梯形,并且套管I尾端的內徑大于靠近尾端的內徑,這樣套芯2的頭端能夠進入到套管I的尾端。
[0041]所述套管I的兩端的側壁上沿套管I周向開設一圈凹槽,每個凹槽內設置有兩個半圓狀的夾子12,兩個半圓狀的夾子12上開設有固定孔14,將兩個半圓狀的夾子12通過兩枚鉚釘13鉚合后,兩個夾子12包繞套管1,通過夾子12上的固定孔14將套管I固定在外襯4上。套管I頭端凹槽的一側設置有第一銷釘11,第一銷釘11穿出套管I的內壁,并且第一銷釘11的尖端與套芯2上的卡槽21相配合,防止套芯2滑動過程中出現旋轉,同時限制套芯2尾端從本組連桿 中的套管I中滑出。
[0042]本發(fā)明中套管內徑接近尾端處內徑變小,形成一臺階樣結構,限制本組套芯在引導繩3牽引滑回套管時,由于過度牽引從尾端脫出套管。套管尾端內徑呈喇叭狀,能保證下一組套芯的圓臺狀頭部順利滑入套管,同時能夠在套芯滑入套管一定距離后收緊套芯頭部,保證套管和套芯連接牢靠,此種牢固連接是通過下一個套芯滑入套管喇叭狀尾端時設置的過盈配合卡緊而實現的。
[0043]通過旋轉第二銷釘23,可以緊密固定引導繩3和套芯2,防止引導繩3滑脫,套芯2直徑從中上部向頭端逐漸減少,呈收縮圓臺狀,保證套芯2能在引導繩3牽引下順利滑入上一個套管的喇叭形尾部,并通過進一步的牽引與套管卡緊。當套芯在牽引繩牽拉下滑入上一個套管尾端時,套芯上的卡槽與本組連桿的套管管壁上的銷釘配合,防止套芯旋轉,并防止套芯過度滑出。
[0044]外襯3由帆布制成,具有耐磨、透氣的特性。所述套管I呈厚壁圓筒狀(本發(fā)明中壁厚為2mm),由碳纖維、玻璃鋼、工程塑料或類似具有一定強度、并可透過X線材料制成,具有重量輕、力學強度高的優(yōu)點。套芯、半圓形的夾子均和套管的材質相同。
[0045]參見圖3所示,當牽拉頭端牽拉引導繩3時,下一個套芯2在引導繩牽引下向頭側滑入上一個套管I的喇叭狀尾部,繼續(xù)牽拉引導繩3使套芯2圓臺狀頭部與套管I尾部進一步收緊,保證套管I和套芯2連接牢靠,并依靠過盈配合卡緊。此時下一個套芯2前段位于上一個套管I尾部,而其后段位于下一個套管I的頭部,通過套芯2使相鄰的套管I間形成了牢固的硬性連接,數組套管I和套芯I通過此種方法能夠形成較長的硬質連桿。
[0046]參見圖4所示,本發(fā)明中連桿為4組,每組連桿包括5個套管和4個套芯,先將套芯的卡槽21對準套管上的第一銷釘11位置裝入套管內,適當旋入第一銷釘11,限制套芯2過度向頭端滑動脫離套管I。將引導繩3依次穿過4個套芯2,旋緊第二銷釘23緊密固定引導繩3和套芯2,同時在引導繩3頭端穿入一套管I。將這5個套管I間隔一定距離,固定于帆布外襯4上,按照此方法在帆布外襯上平行固定4組相同的連桿。將4組連桿的引導繩3收攏,制作牽引把手31方便整體操作。在帆布外襯4兩端各縫制一條整體提拉繩51,整體提拉繩51的兩端縫制于外襯的同一端上,整體提拉繩51的中部設置一提拉把手52。套芯2圓臺狀頭部朝向定義為頭端(即半徑小的一端),在外襯及提拉把手上分別作出標識。
[0047]參見圖5所示,在外襯4 一側縫制4條第一束帶71,在外襯4的另一側相應位置縫制4條第二束帶72,其中,第一束帶71和第二束帶72上設置有粘扣帶,第一束帶71的外端有較硬帶鉤的刺毛,能夠與相對側的第二束帶72背面的細小柔軟的纖維相互粘貼。通過粘扣帶可以將外襯兩側的第一束帶71和第二束帶72相連接。在外襯4上設置4組連桿后,再在外襯上面縫制氣囊6,氣囊6表面有間隔突起61,由氣泵或人工充氣通過充氣閥門62充氣使氣囊6膨脹,氣囊6內壓力大小可以通過充入氣體量多少予以控制,使用中可以根據具體要求調整氣囊壓力。
[0048]參見圖6所示,放置與于患肢下方的氣囊6具有許多突起,對于開放性傷口予以包扎后在創(chuàng)面處形成適當的擠壓力,減少傷口出血;氣囊6充氣后表面形成許多突起,與皮膚接觸時相鄰突起間留有空隙,減少對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直接壓迫,不干擾肢體血液流動、防止發(fā)生骨筋膜室綜合癥,利于后期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
[0049]本發(fā)明的工作過程為:當固定外襯4上端的提拉把手52時,提拉外襯4下端的牽引把手31,在引導繩3的帶動下每組連接桿中的套芯滑入上一個套管尾端并固定,此時相鄰兩個套管通過套芯形成硬性`連接,相鄰數組連接桿具有良好的力學強度,此時支架呈展開狀態(tài)。當固定外襯4下端的提拉把手時,提拉尾端的牽引把手使引導繩牽拉套芯滑出上一個套管,重新進入下一個套管內,此時相鄰套管間無硬性連接,支架能沿相鄰套管間的軟性連接處折疊,此時支架呈收起狀態(tài)。
[0050]本發(fā)明中的外固定支架依據不同部位的骨折設計不同長度及寬度,例如上肢、下肢。
[0051]下面通過具體使用實例進行說明:
[0052]參見圖6,四肢骨折急救現場,首先從挎包或背囊中取出呈折疊狀態(tài)的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I手提起支架頭端的提拉把手52,用I足踩踏支架尾端的提拉把手52展開支架,此時支架內的連桿尚處于斷開狀態(tài)。用雙手緊握頭端的牽引把手31,用力向上提拉,同時踩踏支架尾端提拉把手的足給予反方向對抗,4組連桿內的套芯2通過引導繩3的牽引順利滑入上一個套管I的尾部,繼續(xù)向上提拉牽引把手31,確定套芯2已經牢固卡入套管I尾部,此時支架內的連桿處于連通狀態(tài),通過套芯2使相鄰的套管I間形成了牢固的硬性連接。通過充氣閥門62向氣囊6充氣。牽拉抬起骨折肢體,將完全展開的支架置于患肢下方,放平患肢,從支架兩側卷起包繞患肢,利用四組第一束帶71、第二束帶72固定、收緊支架,此時患肢獲得了良好的保護。同時墊于患肢下方的氣囊具有許多突起,能夠起到良好的緩沖、減壓作用。
[0053]患肢后送至醫(yī)院采取進一步治療,首先解除四組第一束帶71、第二束帶72,向兩側鋪開支架,牽拉抬起患肢,迅速從患肢下方抽出支架,打開充氣閥門排空氣囊內氣體,用雙手緊握支架尾端的牽引把手31,用力向上提拉,同時I足踩踏支架頭端的提拉把手52予反方向對抗,4組連桿內的套芯2通過引導繩3的牽引從上一個套管1尾部滑出,繼續(xù)向上提拉牽引把手31,確定套芯2從上一組套管尾部1完全滑出并重新進入相鄰套管I內,此時支架內的連桿再次脫離,相鄰套管間無硬性連接,沿相鄰套管間的軟性連接處折疊支架,收納入支架攜行囊或挎包中。
[0054]本發(fā)明根據使用部位不同,依據支架整體長度、寬度可以大體劃分為上肢骨折外固定支架和下肢骨 折外固定支架。
[0055]該使用實例僅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使該領域內人士能夠了解本發(fā)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fā)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折疊式便攜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襯(4),所述外襯(4)上設置有能夠充氣并且充氣后表面帶有若干突起的氣囊(6),氣囊(6)和外襯(4)之間設置有相互平行排列的若干組能夠折疊的連桿,每組連桿包括若干套管(I ),每兩個套管(I)之間設置有能夠滑動到套管(I)內的套芯(2),套芯(2)和套管(I)內部穿有與套芯(2)相固定并且用于滑動套芯(2)的引導繩(3);外襯(4)兩端設置有提拉把手(52),外襯(4)兩側設置有束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折疊式便攜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芯(2)的一端為圓臺狀結構,另一端為圓柱狀結構;套芯(2)的中心開設有貫通套芯(2)的導引孔(22);套管(I)為中空的圓筒狀結構,并且套管(I) 一端為與套芯(2)的圓臺狀結構相配合的通孔。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折疊式便攜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I)兩端的側壁上沿套管(I)周向開設有一圈凹槽,每個凹槽內設置有兩個半圓狀的夾子(12),套管(I)通過夾子(12)固定于外襯(4)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折疊式便攜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半圓狀的夾子(12)上開設有固定孔(14),套管(I)通過固定孔(14)固定在外襯(4)上。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折疊式便攜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芯(2)的側壁上沿長度方向開設有卡槽(21);套管(I)上凹槽的一側設置有穿出套管(I)內壁并且和卡槽(21)相配合的第一銷釘(11);套芯(2)的側壁上設置有穿出套芯(2)內壁的第二銷釘(23),引導繩(3)通過第二銷釘(23)的端部固定在套芯(2)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折疊式便攜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21)沿套芯圓臺狀結構的一端向圓柱狀結構的一端開設,卡槽(21)的長度小于套芯(2)的長度。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折疊式便攜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芯(2)和套管(I)均由碳纖維、玻璃鋼或工程塑料制成;所述外襯(4)的材質為帆布。
8.根據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一種折疊式便攜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囊(6 ) —端設置有用于給氣囊(6 )充氣的充氣閥門(62 );所述提拉把手(52 )由帆布縫合數條牽引繩構成。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折疊式便攜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組連桿內引導繩(3)的端部匯合并且在匯合處設置牽引把手(31);外襯(4)的兩端均設置有一根用于提拉外襯(4)的提拉繩(51),每根提拉繩(51)的兩端均固定在外襯(4)的一端,提拉把手(52)設置在每根提拉繩(51)的中部。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折疊式便攜骨折急救外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當固定外襯(4)上端的提拉把手時,提拉外襯(4)下端的牽引把手,套芯(2)在引導繩(3)的帶動下從套管(I)中滑出進入另一個套管(I)內,此時連桿處于展開狀態(tài);當固定外襯(4)下端的提拉把手時,提拉外襯(4)上端的牽引把手,套芯(2)在引導繩(3)的帶動下滑到套管(I)內,連桿處于斷開狀態(tài)。
【文檔編號】A61B17/12GK103860307SQ201410087653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3月11日
【發(fā)明者】賀利軍, 賈帥軍, 王文濤 申請人:賀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