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腦栓塞的中藥及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腦栓塞的中藥及制備方法,其中,中藥包括以下原料藥材:漏蘆、大血藤、山慈菇、橘絡(luò)、生地黃、大黃、蘆薈、皂莢、瓜蔞、竹瀝、胖大海、海藻、礞石、牛黃、厚樸、茯苓、陳皮、佛手、綠萼梅、萊菔子、雞矢藤、郁金、夏天無、丹參、雞血藤、僵蠶、靈芝、遠志、牡蠣、虎尾輪根、石菖蒲、香菇、羊肚菌和黃皮果。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具有通腑泄熱,化痰理氣的功效,本發(fā)明利用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通過調(diào)節(jié)機體氣血正常運行,營養(yǎng)肌膚,防止血小板病理性聚集,化痰開竅,擴張血管,降低顱內(nèi)壓;辨證論治,針對性較強,療效顯著;各味中藥含有多種藥理成分,適應(yīng)癥廣泛;毒副作用較低,療效顯著。
【專利說明】治療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腦栓塞的中藥及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藥學【技術(shù)領(lǐng)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腦栓塞的中藥及制備方法。
[0002]
【背景技術(shù)】
[0003]腦栓塞(cerebralembolism)又稱為栓塞性腦梗死(embolic infarct1n)。是指人體血液循環(huán)中某些異常的固體、液體或氣體等栓子物質(zhì),隨血流進入腦動脈或供應(yīng)腦的頸部動脈,使血管腔急性閉塞,引起局部腦血流中斷,造成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甚至軟化、壞死,故而出現(xiàn)急性腦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xiàn)。
[0004]腦栓塞常見于頸內(nèi)動脈系統(tǒng),大腦中動脈尤多見,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少見,腦栓塞病理改變與腦血栓形成基本相同。由于栓子常多發(fā)、易破碎,有移動性或可能帶菌(炎性或細菌栓子),栓塞性腦梗死多為多灶性,可伴腦炎、腦膿腫、局限性動脈炎和細菌性動脈瘤等。脂肪和空氣栓子常導致腦內(nèi)多發(fā)小栓塞,寄生蟲性栓子在栓塞處可發(fā)現(xiàn)蟲體或蟲卵。除多發(fā)性腦梗死,軀體其他部位如肺、脾、腎、腸系膜、皮膚和鞏膜等亦可發(fā)現(xiàn)栓塞證據(jù)。驟然發(fā)生的腦栓塞易伴腦血管痙攣,導致的腦缺血損傷較血栓性腦梗死嚴重。
[0005]中醫(yī)學認為,腦栓塞屬于祖國醫(yī)學“中風”、“真頭痛”、“眩暈”等范疇。
[0006]中風病是由于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勞倦內(nèi)傷等引起氣血逆亂,產(chǎn)生風、火、痰、瘀,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為基本病機,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證。根據(jù)腦髓神機受損程度的不同,有中經(jīng)絡(luò)、中臟腑之分,有相應(yīng)的臨床表現(xiàn)。本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發(fā)病,但以冬春兩季最為多見。
[0007]《內(nèi)經(jīng)》雖沒有明確提出中風病名,但所記述的“大厥”、“薄厥”、“仆擊”、“偏枯”、“風痱”等病證,與中風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遺癥期的一些臨床表現(xiàn)相似。對本病的病因病機也有一定認識,如《靈樞.刺節(jié)真邪》:“虛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內(nèi)居營衛(wèi),營衛(wèi)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fā)為偏枯?!贝送?,還認識到本病的發(fā)生與個人的體質(zhì)、飲食、精神刺激等有關(guān),如《素問,通評虛實論》明確指出:“仆擊、偏枯……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br>
對中風病的病因病機及其治法,歷代醫(yī)家論述頗多,從病因?qū)W的發(fā)展來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唐宋以前多以“內(nèi)虛邪中”立論,治療上一般多采用疏風祛邪、補益正氣的方藥。如《金匱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為中風。認為中風病之病因為絡(luò)脈空虛,風邪人中,其創(chuàng)立的分證方法對中風病的診斷、治療、判斷病情輕重和估計預(yù)后很有幫助。唐宋以后,特別是金元時代,許多醫(yī)家以“內(nèi)風”立論,可謂中風病因?qū)W說上的一大轉(zhuǎn)折。其中劉河間力主“腎水不足,心火暴甚”;李東垣認為“形盛氣衰,本氣自病”;朱丹溪主張“濕痰化熱生風”;元代王履從病因?qū)W角度將中風病分為“真中”、“類中”。明代張景岳提出“非風”之說,提出“內(nèi)傷積損”是導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明代李中梓又將中風病明確分為閉、脫二證,仍為現(xiàn)在臨床所應(yīng)用。清代醫(yī)家葉天士、沈金鰲、尤在涇、王清任等豐富了中風病的治法和方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中風病治療法則。晚清及近代醫(yī)家張伯龍、張山雷、張錫純進一步認識到本病的發(fā)生主要是陰陽失調(diào),氣血逆亂,直沖犯腦,至此對中風病因病機的認識及其治療日臻完善。近年來對中風病的預(yù)防、診斷、治療、康復(fù)、護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較為統(tǒng)一的標準和規(guī)范,治療方法多樣化,療效也有了較大提高。
[0008]病因病機
1.積損正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年老體弱,或久病氣血虧損,腦脈失養(yǎng)。氣虛則運血無力,血流不暢,而致腦脈瘀滯不通;陰血虧虛則陰不制陽,內(nèi)風動越,攜痰濁、瘀血止擾清竅,突發(fā)本病。正如《景岳全書.非風》說:“卒倒多由昏憒,本皆內(nèi)傷積損頹敗而然?!?br>
2.勞倦內(nèi)傷煩勞過度,傷耗陰精,陰虛而火旺,或陰不制陽易使陽氣鴟張,引動風陽,內(nèi)風旋動,則氣火俱浮,或兼挾痰濁、瘀血上壅清竅脈絡(luò)。
[0009]3.脾失健運過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傷,脾失運化,痰濁內(nèi)生,郁久化熱,痰熱互結(jié),壅滯經(jīng)脈,上蒙清竅;或素體肝旺,氣機郁結(jié),克伐脾土,痰濁內(nèi)生;或肝郁化火,爍津成痰,痰郁互結(jié),攜風陽之邪,竄擾經(jīng)脈,發(fā)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風》所謂“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飲食不節(jié),脾失健運,氣血生化無源,氣血精微衰少,腦脈失養(yǎng),再加之情志過極、勞倦過度等誘因,使氣血逆亂,腦之神明不用,而發(fā)為中風。
[0010]4.情志過極七情所傷,肝失條達,氣機郁滯,血行不暢,瘀結(jié)腦脈;暴怒傷肝,則肝陽暴張,或心火暴盛,風火相煽,血隨氣逆,上沖犯腦。凡此種種,均易引起氣血逆亂,上擾腦竅而發(fā)為中風。尤以暴怒引發(fā)本病者最為多見。
[0011]鑒別診斷
癇病痛病與中風中臟腑均有卒然昏仆的見癥。而癇病為發(fā)作性疾病,昏迷時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雙目上視,或作異常叫聲,醒后一如常人,且肢體活動多正常,發(fā)病以青少年居多。
[0012]辨證論治
1、風痰瘀血,痹阻脈絡(luò)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頭暈?zāi)垦?舌質(zhì)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0013]2、肝陽暴亢,風火上擾癥狀: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強言謇或不語,或口舌歪斜,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尿赤便干,舌質(zhì)紅或紅絳,脈弦有力。
[0014]3、痰熱腑實,風痰上擾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腹脹便干便秘,頭暈?zāi)垦?,咯痰或痰多,舌質(zhì)暗紅或暗淡,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或偏癱側(cè)脈弦滑而大。
[0015]4、氣虛血瘀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面色觥白,氣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腫脹,舌質(zhì)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弦。
[0016]5、肝陽上亢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zhì)紅絳或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shù)。
[0017]6、痰熱內(nèi)閉清竅(陽閉)癥狀:起病驟急,神昏或昏憒,半身不遂,鼻鼾痰鳴,肢體強痙拘急,項背身熱,躁擾不寧,甚則手足厥冷,頻繁抽搐,偶見嘔血,舌質(zhì)紅絳,舌苔黃膩或干膩,脈弦滑數(shù)。
[0018]7、痰濕蒙塞心神(陰閉)癥狀:素體陽虛,突發(fā)神昏,半身不遂,肢體松懈,癱軟不溫,甚則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質(zhì)暗淡,舌苔白膩,脈沉滑或沉緩。
[0019]8、元氣敗脫,神明散亂(脫證)癥狀:突然神昏或昏憒,肢體癱軟,手撤肢冷汗多,重則周身濕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質(zhì)紫暗,苔白膩,脈沉緩、沉微。
[0020]西醫(yī)治療腦栓塞脫水降低顱內(nèi)壓,常用的是高滲脫水劑、利尿藥和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高滲脫水劑以20%的甘露醇為最常用;擴張血管,如常用的有罌粟堿、煙酸、碳酸氫鈉或山莨菪堿(654-2)靜滴,二氧化碳氣體間斷吸入和口服桂利嗪(腦益嗪)、雙氫麥角堿(海特琴)或桂利嗪(肉桂哌嗪)等,以促進側(cè)支循環(huán),增加缺血區(qū)的局部血容量;抗血小板聚集劑,通??蛇x用阿司匹林、雙嘧達莫(潘生丁)、磺吡酮(苯磺唑酮)等;抗凝及溶栓治療;頸星狀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封閉;神經(jīng)保護劑等。
[0021]但是,西醫(yī)治療腦栓塞用藥適應(yīng)癥嚴格,用量不好掌握,可出現(xiàn)反跳現(xiàn)象,加重心臟負擔,加重病情,副作用較多,如引起電解質(zhì)紊亂,胃腸道反應(yīng)等。
[0022]腦栓塞嚴重危害著人類健康,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居1994年我國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為發(fā)達國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根據(jù)80年代對上海市I個區(qū)整群抽樣36萬人的調(diào)查,每10萬人中風病的年發(fā)病率為230人,年死亡率164人,患病率634人。在本病的預(yù)防、治療和康復(fù)方面,中醫(yī)藥具有較為顯著的療效和優(yōu)勢。
[0023]中醫(yī)藥治療腦栓塞利用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重視整體觀念:通過調(diào)節(jié)機體氣血正常運行,營養(yǎng)肌膚,防止血小板病理性聚集,化痰開竅,擴張血管,降低顱內(nèi)壓;辨證論治,針對性較強,療效顯著;各味中藥含有多種藥理成分,適應(yīng)癥廣泛;毒副作用較低,療效顯著;給藥方便,病人易于接受;中西醫(yī)綜合腦栓塞可達到理想的臨床效果。
[0024]
【發(fā)明內(nèi)容】
[0025]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在于提供了一種具有通腑泄熱,化痰理氣的功效,主治腦栓塞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的中藥;本發(fā)明利用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重視整體觀念:通過調(diào)節(jié)機體氣血正常運行,營養(yǎng)肌膚,防止血小板病理性聚集,化痰開竅,擴張血管,降低顱內(nèi)壓;辨證論治,針對性較強,療效顯著;各味中藥含有多種藥理成分,適應(yīng)癥廣泛;毒副作用較低,療效顯著;給藥方便,病人易于接受,可進行臨床市場開發(fā)。
[0026]為了實現(xiàn)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治療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腦栓塞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原料藥材:漏蘆、大血藤、山慈菇、橘絡(luò)、生地黃、大黃、蘆薈、皂莢、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礞石、牛黃、厚樸、茯苓、陳皮、佛手、綠萼梅、萊菔子、雞矢藤、郁金、夏天無、丹參、雞血藤、僵蠶、靈芝、遠志、牡蠣、虎尾輪根、石菖蒲、香菇、羊肚菌和黃皮果O
[0027]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漏蘆22-36份、大血藤20_34份、山慈菇
14-28份、橘絡(luò)17-30份、生地黃15-31份、大黃9_19份、蘆薈18-31份、皂莢5_9份、瓜萎6-14份、竹浙7-18份、胖大海16-32份、海藻14-28份、礞石15-27份、牛黃13-28份、厚樸
14-30份、茯苓13-27份、陳皮13-25份、佛手9_18份、綠萼梅16-28份、萊菔子12-25份、雞矢藤20-35份、郁金21-33份、夏天無18-30份、丹參13-28份、雞血藤17-34份、僵蠶8_20份、靈芝11-26份、遠志5-13份、牡販16-28份、虎尾輪根19-34份、石菖蒲26-36份、香燕10-21份、羊肚菌13-26份和黃皮果8-19份。
[0028]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漏蘆24-33份、大血藤22_32份、山慈菇16-25份、橘絡(luò)19-27份、生地黃18-26份、大黃11-18份、蘆薈19-27份、皂莢5_7份、瓜萎8-13份、竹浙9-16份、胖大海18-30份、海藻16-25份、礞石17-25份、牛黃15-24份、厚樸16-28份、茯苓17-24份、陳皮16-24份、佛手10-16份、綠萼梅16-24份、萊菔子14-23份、雞矢藤20-33份、郁金21-28份、夏天無18-26份、丹參13-22份、雞血藤20-30份、僵蠶10-20份、靈芝14-25份、遠志7-11份、牡蠣17-26份、虎尾輪根19-31份、石菖蒲26-34份、香菇12-20份、羊肚菌15-23份和黃皮果9-16份。
[0029]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漏蘆24份、大血藤28份、山慈菇20份、橘絡(luò)23份、生地黃18份、大黃14份、蘆薈19份、皂莢7份、瓜萎8份、竹浙16份、胖大海18份、海藻16份、礞石22份、牛黃18份、厚樸16份、獲茶21份、陳皮24份、佛手16份、綠萼梅16份、萊菔子22份、雞矢藤20份、郁金26份、夏天無23份、丹參15份、雞血藤20份、僵蠶14份、靈芝14份、遠志11份、牡蠣17份、虎尾輪根28份、石菖蒲34份、香菇20份、羊肚菌15份和黃皮果16份。
[0030]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漏蘆33份、大血藤22份、山慈菇16份、橘絡(luò)27份、生地黃26份、大黃18份、蘆薈27份、皂莢6份、瓜萎13份、竹浙9份、胖大海30份、海藻21份、礞石25份、牛黃15份、厚樸28份、獲茶24份、陳皮16份、佛手13份、綠萼梅24份、萊菔子23份、雞矢藤31份、郁金28份、夏天無26份、丹參22份、雞血藤30份、僵蠶20份、靈芝25份、遠志8份、牡販26份、虎尾輪根31份、石菖蒲32份、香燕14份、羊肚菌23份和黃皮果11份。
[0031]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漏蘆27份、大血藤32份、山慈菇25份、橘絡(luò)19份、生地黃21份、大黃11份、蘆薈25份、皂莢5份、瓜萎12份、竹浙12份、胖大海20份、海藻25份、礞石17份、牛黃24份、厚樸24份、茯苓17份、陳皮19份、佛手10份、綠萼梅17份、萊菔子14份、雞矢藤33份、郁金21份、夏天無18份、丹參13份、雞血藤25份、僵蠶10份、靈芝22份、遠志7份、牡蠣19份、虎尾輪根19份、石菖蒲26份、香菇12份、羊肚菌17份和黃皮果9份。
[0032]所述中藥的劑型為蜜煉丸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先將漏蘆、大血藤、山慈菇、橘絡(luò)、生地黃、大黃和蘆薈按所述比例混合,蒸餾結(jié)晶得粉末;
步驟2:再取剩余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2-6倍量的83-94%乙醇浸泡1-2小時、加熱提取2次,每次1-1.5小時,合并提取液、124-150目濾過,再經(jīng)截流分子量為4400-98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至87 V時相對密度為1.04的浸膏,成為組分I ;
步驟3中,將步驟2中藥渣加4-6倍量水浸泡1-2.5小時,1.5-2小時提取I次,濃縮過濾為浸膏狀,為組分2。
[0033]步驟4:將上述組分I和組分2兩種浸膏濃縮成糊狀,加上a步驟得到的粉末,力口蜂蜜搓成丸劑。
[0034]所述中藥的劑型為片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所述中藥各原料藥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zhì)量4?5倍的醇濃度為85%?90%的乙醇,加熱回流2?4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一提取液;過濾獲得的藥渣再加入相對于所述藥渣質(zhì)量2?3倍的醇濃度為90%?95%的乙醇,加熱回流I?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二提取液;將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
獲得干膏;
第二步,將第一步獲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機中粉碎2?3小時,粉碎,過篩,獲得300目?400目的超微細粉;
第三步,將第二步獲得的超微細粉,加入相對于其質(zhì)量0.1?0.3倍的微晶纖維素、
0.15?0.3倍乳糖、0.2?0.35倍的淀粉,過篩,混合均勻,制粒,干燥,加入相對于超微細粉質(zhì)量0.025?0.04倍硬脂酸鎂,整粒,壓片,制成。
[0035]所述中藥的劑型為膠囊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漏蘆、大血藤、山慈菇、橘絡(luò)、生地黃、大黃、蘆薈、皂莢、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和礞石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揮發(fā)油,將獲得的揮發(fā)油用β-環(huán)糊精包合,揮發(fā)油與β-環(huán)糊精的質(zhì)量比例為1: 3?6,攪拌60分鐘?90分鐘,溫度30°C?50°C,得揮發(fā)油包合物,備用;另將水提取液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15?
1.17的清膏;
第二步,將牛黃、厚樸、茯苓、陳皮、佛手、綠萼梅、萊菔子、雞矢藤、郁金、夏天無和丹參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5?8倍量醇濃度為75%?90%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時,分別過濾,各次濾液合并,回收乙醇,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20?1.22的清骨,備用;
第三步,將剩余所述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沸6?8小時,過濾,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28?1.30的清膏;
第四步,將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C?70°C減壓真空干燥,得干膏粉;第五步,將第一步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隨后加入相對于100重量份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7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鈉、5?5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勻,加入150?200重量份醇濃度為80%?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隨后加入相對于100重量份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5重量份硬脂酸鎂,然后裝入明膠膠囊中。
[0036]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具有通腑泄熱,化痰理氣的功效,主治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腦栓塞。本發(fā)明利用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重視整體觀念:通過調(diào)節(jié)機體氣血正常運行,營養(yǎng)肌膚,防止血小板病理性聚集,化痰開竅,擴張血管,降低顱內(nèi)壓;辨證論治,針對性較強,療效顯著;各味中藥含有多種藥理成分,適應(yīng)癥廣泛;毒副作用較低,療效顯著;給藥方便,病人易于接受,可進行臨床市場開發(fā)。
[0037]
【具體實施方式】
[0038]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由于患者臟腑功能失調(diào),氣血素虛或痰濁、瘀血內(nèi)生,加之勞倦內(nèi)傷、憂思惱怒、飲酒飽食、用力過度、氣候驟變等誘因,而致瘀血阻滯、痰熱內(nèi)蘊,或陽化風動、血隨氣逆,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脈外,引起昏仆不遂,發(fā)為中風。其病位在腦,與心、腎、肝、脾密切相關(guān)。其病機有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痰(風痰、濕痰)、氣(氣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病性多為本虛標實,上盛下虛。在本為肝腎陰虛,氣血衰少,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濕壅盛,瘀血阻滯,氣血逆亂。而其基本病機為氣血逆亂,上犯于腦,腦之神明失用。
[0039]因此,本發(fā)明治療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腦栓塞,以通腑泄熱,化痰理氣為主要治療原則,選用方劑:漏蘆、大血藤、山慈?、橘絡(luò)、生地黃、大黃、蘆薈、阜莢、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礞石、牛黃、厚樸、茯苓、陳皮、佛手、綠萼梅、萊菔子、雞矢藤、郁金、夏天無、丹參、雞血藤、僵蠶、靈芝、遠志、牡蠣、虎尾輪根、石菖蒲、香菇、羊肚菌和黃皮果。
[0040]其中,漏蘆、大血藤、山慈菇、生地黃清熱解毒;大黃、蘆薈瀉火通便;皂莢、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礞石、牛黃清熱化痰,潤腸通便;厚樸、茯苓、陳皮、佛手、綠萼梅、萊菔子、雞矢藤健脾、理氣、化痰;郁金、夏天無、丹參、雞血藤、僵蠶、香菇、橘絡(luò)、虎尾輪根、羊肚菌和黃皮果行氣化痰、通絡(luò);靈芝、遠志、牡蠣、石菖蒲化痰安神。全方配伍嚴謹,通過調(diào)節(jié)機體氣血正常運行,營養(yǎng)肌膚,防止血小板病理性聚集,化痰開竅,擴張血管,降低顱內(nèi)壓等。
[0041]其中,上述原料藥材的藥理如下:
漏蘆:味苦咸,寒,歸胃、大腸經(jīng)。清熱解毒,排膿消腫,消癰,下乳,舒筋通脈。用于乳癰腫痛,癰疽發(fā)背,瘰疬瘡毒,乳汁不通,濕痹拘攣,骨節(jié)疼痛、熱毒血痢、痔瘡出血。
[0042]大血藤:味苦,性平,歸肝、大腸經(jīng)。通經(jīng)補血,強筋壯骨,驅(qū)蟲。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血暈,血淋,筋骨疼痛,瘡癤,血絲蟲病。治筋骨疼痛,追風,健腰膝,壯陽事。具有敗毒消癰,活血通絡(luò),祛風殺蟲的作用,主治急、慢性闌尾炎,風濕痹痛,赤痢,血淋,月經(jīng)不調(diào),疳積,蟲痛,跌撲損傷等證。。
[0043]山慈菇:甘、微辛,涼。歸肝、脾經(jīng)。清熱解毒,化痰散結(jié)。用于癰腫疔毒,瘰疬痰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蛇蟲咬傷。消腫散結(jié),化痰,清熱解毒。治癰疽癤腫,咽喉腫痛,喉痹,瘰疬。主癰腫瘡瘺,瘰疬結(jié)核等,醋磨敷之。主疔腫,攻毒破皮。解諸毒,蛇蟲、狂犬傷。
[0044]橘絡(luò):甘;苦;平。歸肝;脾經(jīng)。通絡(luò);理氣;化痰。主經(jīng)絡(luò)氣滯;久咳胸痛;痰中帶血;傷酒口渴。
[0045]生地黃:甘,寒;歸心,肝,腎經(jīng)。清熱、生津、潤燥、滑腸、破瘀、生新、止痛、調(diào)經(jīng)、涼血、止血活血。生地性寒,功能為涼血清熱、滋陰補腎、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療骨蒸癆熱、咽喉燥痛、痰中帶血等癥。
[0046]大黃:苦,寒;歸脾、胃、大腸、肝經(jīng)。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jīng)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
[0047]蘆薈:味苦;性寒。歸肝;大腸經(jīng)。瀉下;清肝;殺蟲。主熱結(jié)便秘;肝火頭痛;目赤^(風;蟲積腹痛;疥癬;痔瘺;解巴豆毒。
[0048]皂莢:辛;咸;溫。歸肺;大腸經(jīng)。祛痰止咳;開竅通閉;殺蟲散結(jié)。主痰咳喘滿;中風口噤;痰涎壅盛;神昏不語;癲癇;喉痹;二便不通;癰腫疥癬。
[0049]瓜萎:性味甘苦,寒;入肺、胃、大腸經(jīng)。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jié),利咽喉,消癰腫瘡毒。功能主治:潤肺,化痰,散結(jié),潤腸。治痰熱咳嗽,胸痹,結(jié)胸,肺痿咳血,消渴,黃疸,便秘,癰腫初起。
[0050]竹浙:甘苦,寒;入心、胃經(jīng)。消風降火,潤燥行痰,養(yǎng)血益陰,利竅明日。治中風口噤,痰迷大熱,風痙癲狂,煩悶消渴,血虛自汗。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熱除煩,治牙痛,明眼目。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潤燥、定驚之效。主要用于治中風痰迷,肺熱痰壅,驚風,癲癇,壯熱煩渴,子煩,破傷風。
[0051]胖大海:性味:甘淡,涼。功用主治:清熱,潤肺,利咽,解毒。治干咳無痰,喉痛,音啞,骨蒸內(nèi)熱,吐衄下血,目赤,牙痛,痔瘡漏管。
[0052]海藻:苦、咸,寒。歸肝、胃、腎經(jīng)。軟堅散結(jié),消痰,利水。用于癭瘤,瘰疬、睪丸腫痛,痰飲水腫。
[0053]朦石:咸,平;入肝、肺、胃經(jīng)。墜痰,消食,下氣,平肝。治頑痰癖積,宿食癥瘤,療狂驚癇,咳嗽喘急,痰涎上壅。
[0054]牛黃:苦,涼;歸心、肝經(jīng)。清心,豁痰,開竅,涼肝,息風,解毒。用于熱病神昏,中風痰迷,驚癇抽搐,癲癇發(fā)狂,咽喉腫痛,□舌生瘡,癰腫疔瘡。
[0055]厚樸: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jīng)。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用于濕滯傷中,脘痞吐瀉,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痰飲喘咳。
[0056]茯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jīng)。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0057]陳皮:性味苦、辛,溫。歸肺、脾經(jīng)。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用??捎糜谛仉涿洕M,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0058]佛手:辛、苦、酸,溫;歸肝、脾、肺經(jīng)。補肝暖胃,止嘔吐,佛手消胃寒痰,治胃氣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氣。治氣舒肝,和胃化痰,破積,治噎膈反胃,消癥瘕瘰疬。舒肝理氣,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氣滯,胸脅脹痛,胃脘痞滿,食少嘔吐。
[0059]綠萼梅:酸澀,平。歸肝、胃、肺經(jīng)。舒肝,和胃,化痰。治梅核氣,肝胃氣痛,食欲不振,頭暈,瘰疬。肝胃氣痛。本品芳香行氣入肝胃,能疏肝解郁,醒脾,理氣和中。
[0060]萊菔子:性平,味辛、甘;歸肺、脾、胃經(jīng)。消食除脹,降氣化痰。主治食積氣滯,脘腹脹滿,噯氣,下痢后重,咳嗽痰多,喘促胸滿。用于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jié)、積滯瀉痢、痰壅喘咳。
[0061]雞矢藤:性平,味甘、微苦。祛風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導滯,除濕消腫。治風濕疼痛,腹瀉痢疾,骯腹疼痛,氣虛浮腫,頭昏食少,肝脾腫大,瘰疬,腸癰,無名腫毒,跌打損傷。
[0062]郁金:辛、苦,寒。歸肝、心、肺經(jīng)。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钛雇矗袣饨庥?,清心涼血,利膽退黃。用于經(jīng)閉痛經(jīng),胸腹脹痛、刺痛,熱病神昏,癲癇發(fā)狂,黃疸尿赤。
[0063]夏天無:苦、微辛,溫。歸肝經(jīng)。祛風濕,降血壓。主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肌勞損,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引起偏癱。功能活血通絡(luò),行氣止痛。用于中風偏癱,跌撲損傷,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
[0064]丹參:味苦、性寒,入心、肝經(jīng)。有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涼血寧心的作用,主要用于血瘀氣滯之心胸,胸脅刺痛,胸悶氣短,腹脹;婦女氣血不和之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痛經(jīng)閉;氣血瘀滯,心腹疼痛等癥狀。
[0065]雞血藤:性味苦、甘,溫。歸肝、腎經(jīng)??苫钛娼?;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主手足麻木;肢體癱瘓;風濕痹痛;婦女有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閉經(jīng)。功用:補血,活血,通絡(luò)。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血虛萎黃,麻木癱瘓,風濕痹痛。
[0066]僵蠶:咸、辛,平;歸肝、肺、胃經(jīng)。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滅黑,令人面色好,男子陰瘍病。散風痰結(jié)核、瘰疬、頭風、風蟲齒痛,皮膚風瘡,丹毒作癢。
[0067]靈芝:甘,平。歸心、肝、脾、肺、腎五經(jīng)。主治虛勞、咳嗽、氣喘、失眠、消化不良,惡性腫瘤等。
[0068]遠志:苦、辛,微溫;歸心、腎、肺經(jīng)。主咳逆?zhèn)?,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主膈氣驚魘,長肌肉,助筋骨,婦人血噤失音,小兒客忤。安神益智,祛痰,消腫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志恍惚。失眠多夢,心悸怔忡,健忘。癲癇驚狂,痙攣抽搐,癰疽瘡毒。
[0069]牡蠣:咸,微寒。歸肝、膽、腎經(jīng)。功用重鎮(zhèn)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jié),收斂固澀。用于驚悸失眠,眩暈耳鳴,瘰疬痰核,徵瘕痞塊,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泛酸。煅牡蠣收斂固澀。用于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吞酸。
[0070]虎尾輪根:味甘;性溫.歸肺;胃;腎;肝;心經(jīng).行氣止痛;逐飲化痰。主心胃氣痛;痰飲咳嗽。
[0071]石菖蒲:性味辛、苦,溫。歸心、胃經(jīng)??苫瘽耖_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饑、噤口下痢,神昏癲癇,健忘耳聾。理氣,活血,散風,去濕。治癲癇,痰厥,熱病神昏,健忘,氣閉耳聾,心胸煩悶,胃痛,腹痛,風寒濕痹,癰疽腫毒,跌打損傷。
[0072]香菇:甘;性平;無毒。歸肝;胃經(jīng)。扶正補虛;健脾開胃;祛風透疹;化痰理氣;解毒;抗癌。主正氣裳弱;神倦乏力;納呆;消化不良;貧血;拘倭??;聞血壓;聞脂血癥;慢性肝炎;盜汗;小便不禁;水腫;麻疹透發(fā)不暢;蕁麻疹;毒菇中毒;腫瘤。
[0073]羊肚菌:甘;平。歸脾;胃經(jīng)。和胃消食;理氣化痰。主消化不良;痰多咳嗽。
[0074]黃皮果:辛;甘;酸;溫。歸肺;胃經(jīng)。行氣;消食;化痰。主食積脹滿;脘腹疼痛;疝痛;痰飲咳喘。
[0075]提供了一種治療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腦栓塞的中藥,其中,包括以下原料藥材:漏蘆、大血藤、山慈菇、橘絡(luò)、生地黃、大黃、蘆薈、皂莢、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礞石、牛黃、厚樸、茯苓、陳皮、佛手、綠萼梅、萊菔子、雞矢藤、郁金、夏天無、丹參、雞血藤、僵蠶、靈芝、遠志、牡蠣、虎尾輪根、石菖蒲、香菇、羊肚菌和黃皮果。
[0076]其中,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漏蘆22-36份、大血藤20-34份、山慈菇14-28份、橘絡(luò)17-30份、生地黃15-31份、大黃9_19份、蘆薈18-31份、皂莢5_9份、瓜萎6-14份、竹浙7-18份、胖大海16-32份、海藻14-28份、礞石15-27份、牛黃13-28份、厚樸14-30份、茯苓13-27份、陳皮13-25份、佛手9_18份、綠萼梅16-28份、萊菔子12-25份、雞矢藤20-35份、郁金21-33份、夏天無18-30份、丹參13-28份、雞血藤17-34份、僵蠶8_20份、靈芝11-26份、遠志5-13份、牡販16-28份、虎尾輪根19-34份、石菖蒲26-36份、香燕10-21份、羊肚菌13-26份和黃皮果8-19份。
[0077]其中,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漏蘆24-33份、大血藤22_32份、山慈菇16-25份、橘絡(luò)19-27份、生地黃18-26份、大黃11-18份、蘆薈19-27份、皂莢5_7份、瓜萎8-13份、竹浙9-16份、胖大海18-30份、海藻16-25份、礞石17-25份、牛黃15-24份、厚樸16-28份、茯苓17-24份、陳皮16-24份、佛手10-16份、綠萼梅16-24份、萊菔子14-23份、雞矢藤20-33份、郁金21-28份、夏天無18-26份、丹參13-22份、雞血藤20-30份、僵蠶10-20份、靈芝14-25份、遠志7-11份、牡蠣17-26份、虎尾輪根19-31份、石菖蒲26-34份、香菇12-20份、羊肚菌15-23份和黃皮果9-16份。
[0078]其中,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漏蘆24份、大血藤28份、山慈菇20份、橘絡(luò)23份、生地黃18份、大黃14份、蘆薈19份、皂莢7份、瓜萎8份、竹浙16份、胖大海18份、海藻16份、礞石22份、牛黃18份、厚樸16份、獲茶21份、陳皮24份、佛手16份、綠萼梅16份、萊菔子22份、雞矢藤20份、郁金26份、夏天無23份、丹參15份、雞血藤20份、僵蠶14份、靈芝14份、遠志11份、牡蠣17份、虎尾輪根28份、石菖蒲34份、香菇20份、羊肚菌15份和黃皮果16份。
[0079]其中,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漏蘆33份、大血藤22份、山慈菇16份、橘絡(luò)27份、生地黃26份、大黃18份、蘆薈27份、皂莢6份、瓜萎13份、竹浙9份、胖大海30份、海藻21份、礞石25份、牛黃15份、厚樸28份、獲茶24份、陳皮16份、佛手13份、綠萼梅24份、萊菔子23份、雞矢藤31份、郁金28份、夏天無26份、丹參22份、雞血藤30份、僵蠶20份、靈芝25份、遠志8份、牡販26份、虎尾輪根31份、石菖蒲32份、香燕14份、羊肚菌23份和黃皮果11份。
[0080]其中,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漏蘆27份、大血藤32份、山慈菇25份、橘絡(luò)19份、生地黃21份、大黃11份、蘆薈25份、皂莢5份、瓜萎12份、竹浙12份、胖大海20份、海藻25份、礞石17份、牛黃24份、厚樸24份、茯苓17份、陳皮19份、佛手10份、綠萼梅17份、萊菔子14份、雞矢藤33份、郁金21份、夏天無18份、丹參13份、雞血藤25份、僵蠶10份、靈芝22份、遠志7份、牡蠣19份、虎尾輪根19份、石菖蒲26份、香菇12份、羊肚菌17份和黃皮果9份。
[0081]其中,中藥的劑型為蜜煉丸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先將漏蘆、大血藤、山慈菇、橘絡(luò)、生地黃、大黃和蘆薈按所述比例混合,蒸餾結(jié)晶得粉末;
步驟2:再取剩余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2-6倍量的83-94%乙醇浸泡1-2小時、加熱提取2次,每次1-1.5小時,合并提取液、124-150目濾過,再經(jīng)截流分子量為4400-98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至87 V時相對密度為1.04的浸膏,成為組分I ;
步驟3中,將步驟2中藥渣加4-6倍量水浸泡1-2.5小時,1.5-2小時提取I次,濃縮過濾為浸膏狀,為組分2。
[0082]步驟4:將上述組分I和組分2兩種浸膏濃縮成糊狀,加上a步驟得到的粉末,力口蜂蜜搓成丸劑。
[0083]其中,中藥的劑型為片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所述中藥各原料藥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zhì)量4?5倍的醇濃度為85%?90%的乙醇,加熱回流2?4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一提取液;過濾獲得的藥渣再加入相對于所述藥渣質(zhì)量2?3倍的醇濃度為90%?95%的乙醇,加熱回流I?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二提取液;將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
第二步,將第一步獲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機中粉碎2?3小時,粉碎,過篩,獲得300目?400目的超微細粉;
第三步,將第二步獲得的超微細粉,加入相對于其質(zhì)量0.1?0.3倍的微晶纖維素、
0.15?0.3倍乳糖、0.2?0.35倍的淀粉,過篩,混合均勻,制粒,干燥,加入相對于超微細粉質(zhì)量0.025?0.04倍硬脂酸鎂,整粒,壓片,制成。
[0084]其中,中藥的劑型為膠囊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漏蘆、大血藤、山慈菇、橘絡(luò)、生地黃、大黃、蘆薈、皂莢、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和礞石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揮發(fā)油,將獲得的揮發(fā)油用β-環(huán)糊精包合,揮發(fā)油與β-環(huán)糊精的質(zhì)量比例為1: 3?6,攪拌60分鐘?90分鐘,溫度30°C?50°C,得揮發(fā)油包合物,備用;另將水提取液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15?1.17的清膏;
第二步,將牛黃、厚樸、茯苓、陳皮、佛手、綠萼梅、萊菔子、雞矢藤、郁金、夏天無和丹參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5?8倍量醇濃度為75%?90%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時,分別過濾,各次濾液合并,回收乙醇,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20?
1.22的清骨,備用;
第三步,將剩余所述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沸6?8小時,過濾,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28?1.30的清膏;
第四步,將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C?70°C減壓真空干燥,得干膏粉;第五步,將第一步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隨后加入相對于100重量份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7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鈉、5?5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勻,加入150?200重量份醇濃度為80%?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隨后加入相對于100重量份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5重量份硬脂酸鎂,然后裝入明膠膠囊中。
[0085]以下采用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借此對本發(fā)明如何應(yīng)用技術(shù)手段來解決技術(shù)問題,并達成技術(shù)效果的實現(xiàn)過程能充分理解并據(jù)以實施。
[0086]實施例1本發(fā)明的蜜煉丸劑
取漏蘆24g、大血藤28g、山慈菇20g、橘絡(luò)23g、生地黃18g、大黃Hg、蘆薈19g、皂莢7g、瓜萎8g、竹浙16g、胖大海18g、海藻16g、礞石22g、牛黃18g、厚樸16g、茯苓21g、陳皮24g、佛手16g、綠萼梅16g、萊菔子22g、雞矢藤20g、郁金26g、夏天無23g、丹參15g、雞血藤20g、僵蠶Hg、靈芝14g、遠志llg、牡販17g、虎尾輪根28g、石菖蒲34g、香燕20g、羊肚菌15g和黃皮果16g。
[0087]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先將漏蘆、大血藤、山慈菇、橘絡(luò)、生地黃、大黃和蘆薈按所述比例混合,蒸餾結(jié)晶得粉末;
步驟2:再取剩余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2倍量的85%乙醇浸泡I小時、加熱提取2次,每次I小時,合并提取液、124目濾過,再經(jīng)截流分子量為98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至87°C時相對密度為1.04的浸膏,成為組分I ;
步驟3中,將步驟2中藥渣加4倍量水浸泡2小時,2小時提取I次,濃縮過濾為浸膏狀,為組分2。
[0088]步驟4:將上述組分I和組分2兩種浸膏濃縮成糊狀,加上a步驟得到的粉末,力口蜂蜜搓成丸劑。
[0089]實施例2本發(fā)明的片劑
取漏蘆33g、大血藤22g、山慈菇16g、橘絡(luò)27g、生地黃26g、大黃18g、蘆薈27g、皂莢6g、瓜萎13g、竹浙9g、胖大海30g、海藻21g、礞石25g、牛黃15g、厚樸28g、茯苓24g、陳皮16g、佛手13g、綠萼梅24g、萊菔子23g、雞矢藤31g、郁金28g、夏天無26g、丹參22g、雞血藤30g、僵蠶20g、靈芝25g、遠志8g、牡販26g、虎尾輪根31g、石菖蒲32g、香燕14g、羊肚菌23g和黃皮果llg。
[0090]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所述中藥各原料藥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zhì)量4倍的醇濃度為85%的乙醇,加熱回流4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一提取液;過濾獲得的藥渣再加入相對于所述藥渣質(zhì)量2?3倍的醇濃度為90%的乙醇,加熱回流I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二提取液;將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
第二步,將第一步獲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機中粉碎2?3小時,粉碎,過篩,獲得300目的超微細粉;
第三步,將第二步獲得的超微細粉,加入相對于其質(zhì)量0.1倍的微晶纖維素、0.3倍乳糖、0.2倍的淀粉,過篩,混合均勻,制粒,干燥,加入相對于超微細粉質(zhì)量0.025倍硬脂酸鎂,整粒,壓片,制成。
[0091]實施例3本發(fā)明的膠囊劑
取漏蘆27g、大血藤32g、山慈菇25g、橘絡(luò)19g、生地黃21g、大黃Hg、蘆薈25g、皂莢5g、瓜萎12g、竹浙12g、胖大海20g、海藻25g、礞石17g、牛黃24g、厚樸24g、茯苓17g、陳皮19g、佛手10g、綠萼梅17g、萊菔子Hg、雞矢藤33g、郁金21g、夏天無18g、丹參13g、雞血藤25g、僵蠶10g、靈芝22g、遠志7g、牡蠣19g、虎尾輪根19g、石菖蒲26g、香菇12g、羊肚菌17g和黃皮果9g。
[0092]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漏蘆、大血藤、山慈菇、橘絡(luò)、生地黃、大黃、蘆薈、皂莢、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和礞石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揮發(fā)油,將獲得的揮發(fā)油用β-環(huán)糊精包合,揮發(fā)油與β-環(huán)糊精的質(zhì)量比例為1: 3,攪拌60分鐘,溫度50°C,得揮發(fā)油包合物,備用;另將水提取液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17的清膏;
第二步,將牛黃、厚樸、茯苓、陳皮、佛手、綠萼梅、萊菔子、雞矢藤、郁金、夏天無和丹參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6倍量醇濃度為90%的乙醇回流提取4次,每2小時,分別過濾,各次濾液合并,回收乙醇,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20的清膏,備用;
第三步,將剩余所述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8倍量水,煮沸6小時,過濾,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28的清膏;
第四步,將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70°C減壓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五步,將第一步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隨后加入相對于100重量份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鈉、1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勻,加入200重量份醇濃度為8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隨后加入相對于100重量份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重量份硬脂酸鎂,然后裝入明膠膠囊中。
[0093]本發(fā)明的中藥內(nèi)服藥物劑型優(yōu)選為:片劑、薄膜衣片劑、腸溶衣片劑、糖衣片劑、膠囊劑、軟膠囊劑、口服液、硬膠囊劑、口含劑、沖劑、蜜丸劑、顆粒劑、散劑、丹劑、溶液劑、糖漿劑;外用藥物劑型優(yōu)選為:乳膏劑、注射劑、擦劑、軟膏劑、熏蒸劑、貼劑、栓劑、酊劑、硬膏齊U、凝膠劑和噴霧劑。
[0094]上述藥物在使用時煎湯劑服用,每日I劑,水煎分兩次服,每30天為一療程;當本中藥為蜜煉丸劑、膠囊劑或口含劑、片劑使用時,一日三次,每30天為一療程;當本中藥為噴霧劑使用時,一日3-5次,每30天為一療程;當本中藥為軟膏劑、貼劑、栓劑、硬膏劑、凝膠劑使用時,一日I次,每30天為一療程。
[0095]毒性實驗:
急性毒性試驗:應(yīng)用NIH小鼠60只,SPF級,雌雄各半,體重17?24g,進行急性毒性試驗。小鼠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0只,即對照組和給藥組,實驗前禁食12小時;將本發(fā)明的實施例I制備的蜜煉丸劑溶解在水中,(濃度為5.74g生藥/ml,最高濃度)灌胃,灌胃容積為5ml/kg(即單次給藥劑量為28.7生藥/kg),對照組給予等量生理鹽水,一天給藥2次,給藥間隔時間6小時,給藥后連續(xù)觀察14天,并記錄小鼠的的毒性反應(yīng)及死亡數(shù)。實驗結(jié)果表明:與對照組比較,給藥后小鼠未見明顯差異,實驗連續(xù)觀察14天,小鼠全身狀況、飲食、飲水、體重增長均正常。小鼠口服灌胃本發(fā)明的蜜煉丸劑LD50>28.7生藥/kg,每日最大給藥量為57.4生藥/1^/日。本發(fā)明的中藥臨床用藥量為4.6g生藥/日/人,成人體重以60KG計,平均用藥劑量為0.077g生藥/kg/日。按體重計:小鼠(平均體重以21g計)口服灌胃本發(fā)明的中藥的耐受量為臨床用量的745倍。因此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蜜煉丸劑急性毒性低,臨床用藥安全。
[0096]長期毒性實驗:將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片劑對小鼠按6.43、15.72和36.41g生藥/kg連續(xù)用藥16周(1.0ml/100g體重,每天2次)及停藥4周后,結(jié)果表明:本發(fā)明中藥制劑對小鼠的毛發(fā)、行為、大小便、體重、臟器重量、血象、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標均無明顯影響,臟器肉眼沒有發(fā)現(xiàn)異樣變化和組織學檢查結(jié)果表明,用藥16周及停藥4周后,小鼠各臟器均無明顯改變。說明本發(fā)明中藥制劑對小鼠長期用藥后毒性小,停藥后也沒有異樣反應(yīng),應(yīng)用安全。
[0097]長期毒性實驗:將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膠囊劑對小鼠按6.43、15.72和36.41g生藥Ag連續(xù)用藥16周(1.0ml/100g體重,每天2次)及停藥4周后,結(jié)果表明:本發(fā)明中藥制劑對小鼠的毛發(fā)、行為、大小便、體重、臟器重量、血象、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標均無明顯影響,臟器肉眼沒有發(fā)現(xiàn)異樣變化和組織學檢查結(jié)果表明,用藥16周及停藥4周后,小鼠各臟器均無明顯改變。說明本發(fā)明中藥制劑對小鼠長期用藥后毒性小,停藥后也沒有異樣反應(yīng),應(yīng)用安全。
[0098]臨床資料:
取本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門診以及住院收治的160例腦栓塞患者,男87例,女73例,150例患者均行頭顱CT檢查,(其中33例行CT和MRI檢查)。CT檢查結(jié)果顯示:栓塞部位在頸內(nèi)動脈系統(tǒng)者95例(其中栓塞部位在左側(cè)大腦中動脈54例),在右側(cè)大腦中動脈43例;在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22例,根據(jù)隨機對照的原則,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蜜煉丸劑治療組、片劑治療組、膠囊劑治療組和西藥對照組。
[0099]蜜煉丸劑治療組:40人,男22人,女18人,年齡43?73歲,平均(63.4± 1.3)歲;平均發(fā)病時間(35.5±20.2) h。
[0100]片劑治療組:40人,男22人,女18人,年齡43?74歲,平均(62.9± 1.7)歲;平均發(fā)病時間(36.3±20.9)h。
[0101]膠囊劑治療組:40,男22人,女18人,年齡45?75歲,平均(63.5± 1.5)歲;平均發(fā)病時間(35.8±21.3)h。
[0102]西藥對照組:40人,男21人,女19人,年齡44~74歲,平均(63.0± 1.6)歲;平均發(fā)病時間(36.1 ±21.8) h。
[0103]四組患者的一般情況如性別、年齡、病程等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 0.05),具有可比性。
[0104]診斷標準:
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栓塞診斷標準:
(I)常于安靜狀態(tài)下發(fā)?。淮蠖鄶?shù)無明顯頭痛或嘔吐;發(fā)病較緩慢,多逐漸進展,或呈階段性進行,多與腦動脈粥樣硬化有關(guān),也可見于動脈炎、血液病等;有頸內(nèi)動脈系統(tǒng)和(或)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
[0105](2)經(jīng)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有缺血性病灶,不伴出血。
[0106](3)發(fā)病在72 h內(nèi)的頸內(nèi)動脈系統(tǒng)首次發(fā)作的急性腦栓塞。
[0107]中醫(yī)診斷標準: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zhì)紅絳或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shù),辨證屬于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
[0108]治療方法:
蜜煉丸劑治療組:服用本發(fā)明實施例1制備的蜜煉丸劑,每日3次,每次4粒,30天為I個療程。
[0109]片劑治療組:服用本發(fā)明實施例2制備的片劑,每日3次,每次4片,30天為I個療程。
[0110]膠囊劑治療組:服用本發(fā)明實施例3制備的膠囊劑,每日3次,每次4粒,30天為I個療程。
[0111]西藥對照組:尼莫地平注射液10 mg用微泵靜脈點滴,每日I次,連續(xù)10 d,以后改為尼莫地平每次40 mg,日3次口服,30天為I個療程。
[0112]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jù)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制定的“卒中患者臨床療效評定標準”評價治療療效:
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患側(cè)肢體肌力接近5級;
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緩解,患側(cè)肢體肌力提高大于2級;
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患側(cè)肢體肌力提高1-2級;
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患肢肌力無明顯變化。
[0113]治療結(jié)果:
參見表1和表2,從表1可以看出,采用本發(fā)明的中藥治療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腦栓塞,相對于西藥在治療效果上,具有顯著的改進;從表2可以看出,采用本發(fā)明的中藥治療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腦栓塞,相對于西藥,在治療療程上顯著縮短。
[0114]表1四組分別治療30天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_
【權(quán)利要求】
1.治療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腦栓塞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原料藥材:漏蘆、大血藤、山慈菇、橘絡(luò)、生地黃、大黃、蘆薈、皂莢、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礞石、牛黃、厚樸、茯苓、陳皮、佛手、綠萼梅、萊菔子、雞矢藤、郁金、夏天無、丹參、雞血藤、僵蠶、靈芝、遠志、牡蠣、虎尾輪根、石菖蒲、香菇、羊肚菌和黃皮果。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漏蘆22-36份、大血藤20-34份、山慈菇14-28份、橘絡(luò)17-30份、生地黃15-31份、大黃9_19份、蘆薈18-31份、皂莢5-9份、瓜萎6-14份、竹浙7_18份、胖大海16-32份、海藻14-28份、礞石15-27份、牛黃13-28份、厚樸14-30份、茯苓13-27份、陳皮13-25份、佛手9_18份、綠萼梅16-28份、萊菔子12-25份、雞矢藤20-35份、郁金21-33份、夏天無18-30份、丹參13-28份、雞血藤17-34份、僵蠶8_20份、靈芝11-26份、遠志5_13份、牡蠣16-28份、虎尾輪根19-34份、石菖蒲26-36份、香菇10-21份、羊肚菌13-26份和黃皮果8_19份。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漏蘆24-33份、大血藤22-32份、山慈菇16-25份、橘絡(luò)19-27份、生地黃18-26份、大黃11-18份、蘆薈19-27份、皂莢5-7份、瓜萎8_13份、竹浙9_16份、胖大海18-30份、海藻16-25份、礞石17-25份、牛黃15-24份、厚樸16-28份、茯苓17-24份、陳皮16-24份、佛手10-16份、綠萼梅16-24份、萊菔子14-23份、雞矢藤20-33份、郁金21-28份、夏天無18-26份、丹參13-22份、雞血藤20-30份、僵蠶10-20份、靈芝14-25份、遠志7_11份、牡蠣17-26份、虎尾輪根19-31份、石菖蒲26-34份、香菇12-20份、羊肚菌15-23份和黃皮果9_16份。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漏蘆24份、大血藤28份、山慈菇20份、橘絡(luò)23份、生地黃18份、大黃14份、蘆薈19份、皂莢7份、瓜萎8份、竹浙16份、胖大海18份、海藻16份、礞石22份、牛黃18份、厚樸16份、茯苓21份、陳皮24份、佛手16份、綠萼梅16份、萊菔子22份、雞矢藤20份、郁金26份、夏天無23份、丹參15份、雞血藤20份、僵蠶14份、靈芝14份、遠志11份、牡蠣17份、虎尾輪根28份、石菖蒲34份、香燕20份、羊肚菌15份和黃皮果16份。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漏蘆33份、大血藤22份、山慈菇16份、橘絡(luò)27份、生地黃26份、大黃18份、蘆薈27份、皂莢6份、瓜萎13份、竹浙9份、胖大海30份、海藻21份、礞石25份、牛黃15份、厚樸28份、茯苓24份、陳皮16份、佛手13份、綠萼梅24份、萊菔子23份、雞矢藤31份、郁金28份、夏天無26份、丹參22份、雞血藤30份、僵蠶20份、靈芝25份、遠志8份、牡蠣26份、虎尾輪根31份、石菖蒲32份、香菇14份、羊肚菌23份和黃皮果11份。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漏蘆27份、大血藤32份、山慈菇25份、橘絡(luò)19份、生地黃21份、大黃11份、蘆薈25份、皂莢5份、瓜萎12份、竹浙12份、胖大海20份、海藻25份、礞石17份、牛黃24份、厚樸24份、茯苓17份、陳皮19份、佛手10份、綠萼梅17份、萊菔子14份、雞矢藤33份、郁金21份、夏天無18份、丹參13份、雞血藤25份、僵蠶10份、靈芝22份、遠志7份、牡蠣19份、虎尾輪根19份、石菖蒲26份、香菇12份、羊肚菌17份和黃皮果9份。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的劑型為蜜煉丸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先將漏蘆、大血藤、山慈菇、橘絡(luò)、生地黃、大黃和蘆薈按所述比例混合,蒸餾結(jié)晶得粉末; 步驟2:再取剩余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2-6倍量的83-94%乙醇浸泡1-2小時、加熱提取2次,每次1-1.5小時,合并提取液、124-150目濾過,再經(jīng)截流分子量為4400-98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至87°C時相對密度為1.04的浸膏,成為組分I ; 步驟3:將步驟2中藥渣加4-6倍量水浸泡1-2.5小時,提取I次,提取時間為1.5-2小時,濃縮過濾為浸膏狀,為組分2 ; 步驟4:將上述組分I和組分2兩種浸膏濃縮成糊狀,加上a步驟得到的粉末,加蜂蜜搓成丸劑。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的劑型為片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所述中藥各原料藥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zhì)量4?5倍的醇濃度為85%?90%的乙醇,加熱回流2?4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一提取液;過濾獲得的藥渣再加入相對于所述藥渣質(zhì)量2?3倍的醇濃度為90%?95%的乙醇,加熱回流I?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二提取液;將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 第二步,將第一步獲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機中粉碎2?3小時,粉碎,過篩,獲得300目?400目的超微細粉; 第三步,將第二步獲得的超微細粉,加入相對于其質(zhì)量0.1?0.3倍的微晶纖維素、0.15?0.3倍乳糖、0.2?0.35倍的淀粉,過篩,混合均勻,制粒,干燥,加入相對于超微細粉質(zhì)量0.025?0.04倍硬脂酸鎂,整粒,壓片,制成。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的劑型為膠囊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漏蘆、大血藤、山慈菇、橘絡(luò)、生地黃、大黃、蘆薈、皂莢、瓜萎、竹浙、胖大海、海藻和礞石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揮發(fā)油,將獲得的揮發(fā)油用β-環(huán)糊精包合,揮發(fā)油與β-環(huán)糊精的質(zhì)量比例為1: 3?6,攪拌60分鐘?90分鐘,溫度30°C?50°C,得揮發(fā)油包合物,備用;另將水提取液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15?1.17的清膏; 第二步,將牛黃、厚樸、茯苓、陳皮、佛手、綠萼梅、萊菔子、雞矢藤、郁金、夏天無和丹參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5?8倍量醇濃度為75%?90%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時,分別過濾,各次濾液合并,回收乙醇,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20?1.22的清骨,備用; 第三步,將剩余所述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沸6?8小時,過濾,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28?1.30的清膏;第四步,將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C?70°C減壓真空干燥,得干膏粉;第五步,將第一步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隨后加入相對于100重量份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7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鈉、5?5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勻,加入150?200重量份醇濃度為80%?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隨后加入相對于100重量份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5重量份硬脂酸鎂,然后裝入明膠膠囊中。
【文檔編號】A61K9/20GK104162113SQ201410440940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4年9月2日
【發(fā)明者】喬世琴 申請人:喬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