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屬于中藥領(lǐng)域。其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天仙藤8、益智10、千金子6、烏梅8、石斛10、玉竹8、烏藥8、玫瑰花12、桃仁6、大棗12、土木香8、積雪草8、桑葚8、龍眼肉10、降香8、黑芝麻12、太子參10、青果6、上茯苓6、木蝴蝶10、紫河車6、厚樸8、萊菔子10、川楝子8。本發(fā)明采用天然中藥為原料,療效確切且無毒副作用,能有效治愈慢性胃炎且不易復(fù)發(fā),有效率達(dá)98%。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屬于中藥領(lǐng)域。
【背景技術(shù)】
[0002]慢性胃炎(chronicgestritis)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癥或萎縮性病變,其實(shí)質(zhì)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復(fù)損害后,由于粘膜特異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發(fā)生改建,且最終導(dǎo)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體的萎縮,甚至消失。本病十分常見,約占接受胃鏡檢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隨年齡增長發(fā)病率逐漸增高。
[0003]慢性胃炎最常見的癥狀是上腹疼痛和飽脹。與潰瘍病相反空腹時(shí)比較舒適,飯后不適,可能因容受舒張功能障礙,進(jìn)食雖不多但覺過飽。病人常訴“胃弱”或“胃軟”。常因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弓I起癥狀或使癥狀加重。這些癥狀用抗酸藥及解痙藥不易緩解。此外,出血也是慢性胃炎的癥狀之一,尤其是合并糜爛。
[0004]目前,治療慢性胃炎的方法主要是以西醫(yī)治療為主,主要是服用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胃酸的藥物及抗菌消炎藥治療,但這些藥物只能緩解患者病痛,很難根治病患,而且具有一定毒副作用。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該中藥組合物療效確切、見效快且無毒副作用。
[0006]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是:
[0007]—種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天仙藤8、益智10、千金子6、烏梅8、石斛10、玉竹8、烏藥8、玫瑰花12、桃仁6、大棗12、土木香8、積雪草8、桑葚8、龍眼肉10、降香8、黑芝麻12、太子參10、青果6、上茯苓6、木蝴蝶10、紫河車6、厚樸8、萊菔子10、川楝子8。
[0008]配制及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
[0009]各中藥的藥理作用:
[0010]天仙藤:苦,溫。歸肝、脾、腎經(jīng)。功效與主治:行氣活血,利水消腫。用于脘腹刺痛,關(guān)節(jié)痹痛,妊娠水腫。
[0011]益智:辛,溫。歸脾、腎經(jīng)。功效與主治:溫脾止瀉,攝唾涎,暖腎,因精縮尿。用于脾寒泄灣,腹中冷痛,□多唾涎,腎虛遺尿,小便頻數(shù),遺精白濁。
[0012]千金子:辛,溫;有毒。歸肝、腎、大腸經(jīng)。功效與主治:逐水消腫,破血消癥。用于水腫,痰飲,積滯脹滿,二便不通,血瘀經(jīng)閉;外治頑癬,疣贅。
[0013]烏梅:酸、潘,平。歸肝、脾、肺、大腸經(jīng)。功效與主治: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于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膽道蛔蟲癥。
[0014]石斛:甘,微寒。歸胃、腎經(jīng)。功效與主治: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用于陰傷津虧,口干煩渴,食少干嘔.病后虛熱.目暗不明。
[0015]玉竹:甘,微寒。歸肺、胃經(jīng)。功效與主治:養(yǎng)陰潤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陰傷,燥熱咳嗽,咽于口渴,內(nèi)熱消渴。
[0016]烏藥:辛,渴。歸肺、脾、腎、膀胱經(jīng)。功效與主治:順氣止痛,溫腎散寒。用于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疝氣,痛經(jīng)。
[0017]玫瑰花:甘、微苦,溫。歸肝、脾經(jīng)。功效與主治:行氣解郁,和血,止痛。用于肝胃氣痛,食少嘔惡,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撲傷痛。
[0018]桃仁:苦、甘,平。歸心、肝、大腸經(jīng)。功能與主治: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用于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痞塊,跌撲損傷,腸燥便秘。
[0019]大棗:甘,溫。歸脾、胃經(jīng)。功效與主治:補(bǔ)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用于牌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
[0020]土木香:辛、苦,溫。歸肝、牌經(jīng)。功效與主治:健脾和胃,調(diào)氣解郁,止痛安胎。用于胸脅、既腹脹痛,嘔吐瀉痢,胸脅挫傷,岔氣作痛,胎動(dòng)不安。
[0021]積雪草:苦、辛,寒。歸肝、脾、腎經(jīng)。功效與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用于濕熱黃疸,中暑腹瀉,砂淋血淋,癰腫瘡毒,跌撲損傷。
[0022]桑葚:甘、酸,寒。歸心、肝、腎經(jīng)。功效與主治:補(bǔ)血滋陰,生津潤燥。用于眩暈耳鳴,心悸失眠,須發(fā)早白,津傷口渴,內(nèi)熱消渴,血虛便秘。
[0023]龍眼肉:甘,溫。歸心、脾經(jīng)。功效與主治:補(bǔ)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用于氣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虛萎黃。
[0024]降香:辛,溫。歸肝、脾經(jīng)。功效與主治:行氣活血,止痛,止血。用于脘腹疼痛,肝郁脅痛,胸痹刺痛,跌撲損傷,外傷出血。
[0025]黑芝麻:甘,平。歸肝、腎、大腸經(jīng)。功效與主治:補(bǔ)肝腎,益精血,潤腸燥。用于頭暈眼花,耳鳴耳聾,須發(fā)早白,病后脫發(fā).腸燥便秘。
[0026]太子參:甘、微苦,平。歸脾、肺經(jīng)。功效與主治: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用于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后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0027]青果:甘、酸,平。歸肺、胃經(jīng)。功效與主治:清熱,利咽,生津,解毒。用于咽喉腫痛,咳嗽,煩渴,魚蟹中毒。
[0028]上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jīng)。功效與主治:除濕,解毒,通利關(guān)節(jié)。用于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病,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0029]木蝴蝶:苦、甘,涼。歸肺、肝、胃經(jīng)。功效與主治:清肺利咽,疏肝和胃。用于肺熱咳嗽,喉痹,音啞,肝胃氣痛。
[0030]紫河車:甘、咸,溫。歸心、肺、腎經(jīng)。功效與主治:溫腎補(bǔ)精,益氣養(yǎng)血。用于虛勞贏瘦,骨蒸盜汗,咳嗽氣喘,食少氣短,陽痿遺精,不孕少乳。
[0031]厚樸: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jīng)。功效與主治: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用于濕滯傷中,脘痞吐瀉,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痰飲喘咳。
[0032]萊菔子:辛、甘,平。歸肺、脾、胃經(jīng)。功效與主治: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用于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jié),積滯瀉痢,痰壅喘咳。
[0033]川楝子:苦,寒;有小毒。歸肝、小腸、膀胱經(jīng)。功效與主治:舒肝行氣止痛,驅(qū)蟲。用于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
[0034]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采用天然中藥為原料,療效確切且無毒副作用,能有效治愈慢性胃炎且不易復(fù)發(fā),有效率達(dá)98 %。
[0035]以下結(jié)合臨床試驗(yàn)對(duì)本發(fā)明進(jìn)一步說明。
[0036]一、臨床試驗(yàn)
[0037]1、臨床資料: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兩年間,共觀察16-60歲的慢性胃炎患者100例,其中男61例,女39例,其平均年齡為33.5歲。
[0038]2、診斷標(biāo)準(zhǔn)::①胃痛隱隱或痞滿,綿綿不休;②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加重。次癥:①泛吐清水;②神疲納呆,四肢倦怠;③手足不溫,大便溏??;④舌淡苔白;⑤脈虛弱。證候確定:具備主癥加次癥2項(xiàng)即可診斷為慢性胃炎。
[0039]3、治療方法:其中治療組服用本發(fā)明中藥,水煎服,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7天為I個(gè)療程。
[0040]3、療效判定標(biāo)準(zhǔn):
[0041]痊愈:癥狀全部消失;主要理化檢測指標(biāo)均為正常;
[0042]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主要理化檢測指標(biāo)有所改善;
[0043]無效:主要理化檢測指標(biāo)與治療前無變化。
[0044]4、治療結(jié)果:在臨床使用本發(fā)明藥物,服藥的100例患者,服藥I個(gè)療程后,癥狀明顯緩解,繼續(xù)服藥2個(gè)療程后,痊愈83例,有效15例,總有效率為98%。
【具體實(shí)施方式】
[0045]實(shí)施例1
[0046]配比(單位:重量份):
[0047]天仙藤8、益智10、千金子6、烏梅8、石斛10、玉竹8、烏藥8、玫瑰花12、桃仁6、大棗12、土木香8、積雪草8、桑葚8、龍眼肉10、降香8、黑芝麻12、太子參10、青果6、上茯苓6、木蝴蝶10、紫河車6、厚樸8、萊菔子10、川楝子8。
[0048]配制及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天仙藤8、益智10、千金子6、烏梅8、石斛10、玉竹8、烏藥8、玫瑰花12、桃仁6、大棗12、土木香8、積雪草8、桑葚8、龍眼肉10、降香8、黑芝麻12、太子參10、青果6、上茯苓6、木蝴蝶10、紫河車6、厚樸8、萊菔子10、川楝子8。
【文檔編號(hào)】A61P1/04GK104383403SQ201410580140
【公開日】2015年3月4日 申請(qǐng)日期:2014年10月2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4年10月24日
【發(fā)明者】萬鵬波 申請(qǐng)人:萬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