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藥,具體是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
背景技術(shù):
瘙癢是一種僅有皮膚瘙癢而無原發(fā)性皮膚損害的皮膚病癥狀。根據(jù)皮膚瘙癢的范圍及部位,一般分為全身性和局限性兩大類。
中醫(yī)對皮膚瘙癢的預(yù)防和治療有較好的療效。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療效好、療程較短、成本低、無毒副作用的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
實現(xiàn)本發(fā)明目的的技術(shù)方案是:
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苦參12-18份、黃柏8-12份、地膚子8-12份、銀柴胡12-18份、蟬蛻4-8份、龍膽草4-8份、土茯苓4-8份、甘草1-5份。
優(yōu)選地,各原料的最佳重量配比為:
苦參15份、黃柏10份、地膚子10份、銀柴胡15份、蟬蛻6份、龍膽草6份、土茯苓6份、甘草3份。
所述的原料藥在中藥店及市場有售。
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方法,可按常規(guī)方法煎成湯劑,具體方法為:按重量配比稱取各原料藥,加入5-10倍原料藥總量的水,用大火煮沸后文火煮10-20分鐘,過濾去渣,即得。
服用方法:每日2次,每次30 毫升,一般4-5日即有效果。
本發(fā)明藥物也可制成丸劑、散劑或膠囊。
本發(fā)明中,各原料藥的功效如下:
苦參:味苦、性寒。歸肝、腎、大腸、小腸經(jīng)、膀胱、心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的功效。
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大腸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等功效。
地膚子:味辛、苦,性寒。歸腎、膀胱經(jīng)。具有清熱利濕、祛風(fēng)止癢的功效。
銀柴胡:味甘、微苦、性涼,入肝、胃經(jīng)。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
蟬蛻:味甘、性寒,歸肺、肝經(jīng)。具有宣散風(fēng)熱、透疹利咽、退翳明目、祛風(fēng)止痙的功能。
龍膽草:味苦,性寒,歸肝、膽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瀉肝定驚的功效。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經(jīng)、肺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化痰、益脾和胃、寧心安神、敗毒抗癌的功效。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胃、肺經(jīng)。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的功能。
本發(fā)明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選取8種天然中藥配伍,各原料藥協(xié)同作用起到清熱利濕、利水滲濕、健脾化痰、益脾和胃、祛風(fēng)止癢等作用,標(biāo)本同治,對治療皮膚瘙癢效果好,無毒副作用。而且其制備方法簡單、療程較短、服用方便,成本低,有效率達(dá)90%以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內(nèi)容作進一步的說明,但不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實施例1:
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
苦參12份、黃柏8份、地膚子8份、銀柴胡12份、蟬蛻4份、龍膽草4份、土茯苓4份、甘草1份。按常規(guī)方法煎成湯劑口服。
實施例2:
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
苦參15份、黃柏10份、地膚子10份、銀柴胡15份、蟬蛻6份、龍膽草6份、土茯苓6份、甘草3份。按常規(guī)方法煎成湯劑口服。
實施例3:
一種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物,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
苦參18份、黃柏12份、地膚子12份、銀柴胡18份、蟬蛻8份、龍膽草8份、土茯苓8份、甘草5份。按常規(guī)方法煎成湯劑口服。
實驗例:
為了進一步證明本發(fā)明藥物的臨床療效,選擇30例病人,對本發(fā)明藥物的療效進行臨床觀察。
療效判定以癥狀消失為主,并參考效果等改變情況,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
顯效:癥狀明顯減輕及效果明顯改善。
有效:癥狀及效果有一定改善。
無效: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或效果不明顯。
應(yīng)用本發(fā)明藥物治療皮膚瘙癢40例中,男25例,女15例?;景Y狀為:全身性瘙癢,常以軀干最癢;肛門及其周圍皮膚瘙癢等??诜景l(fā)明藥物治療后癥狀均有一定改善,其中顯效30例,有效40例,無效0例,有效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