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一種中藥,特別涉及一種治療汗皰癥中醫(yī)的藥方。
背景技術:
汗皰癥(dyshidrosis)又稱為出汗不良,為一種手掌、足跖部的水皰性疾病。本病與中醫(yī)田螺皰相類似,如“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記載,“初生形如豆粒,黃皰悶脹,硬痛不能著地,連生數(shù)皰,皮厚難以自破?!庇腥朔Q本病為于足蚓者。好發(fā)于手掌、指端、手指側面,少見于手背、足底,常對稱發(fā)生。突然出現(xiàn)多數(shù)群集或散在的位于表皮深處的小皰,呈正常膚色,皰破后流出黏液性液體,數(shù)天后水皰吸收、干涸后殘留環(huán)狀鱗屑,自覺瘙癢及燒灼感,如患病時久可引起手掌皮膚干燥、脫屑、增厚。如有繼發(fā)感染時,可形成膿皰,炎癥明顯,重癥者可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備方便、效果明顯的治療汗皰癥中醫(yī)的藥方。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治療汗皰癥中醫(yī)的藥方,它是由以下重量克數(shù)的原料制成:焦三仙18-22克,芡實13-17克,柴胡13-17克,黃芩8-12克,茯苓18-22克,炒白術18-22克,砂仁6-10克,遠志8-12克,竹葉10-14克,生龍骨18-22克,紅景天10-14克,延胡索8-12克。
優(yōu)選的是所述的中藥湯劑由如下重量克數(shù)的原料制成:焦三仙20克,芡實15克,柴胡15克,黃芩10克,茯苓20克,炒白術20克,砂仁8克,遠志10克,竹葉12克,生龍骨20克,紅景天12克,延胡索10克。
焦三仙:祛風濕,通經(jīng)絡,消痰涎,散癖積。治痛風,頑痹,腰膝冷痛,腳氣,瘧疾,癥瘕積聚,破傷風,扁桃體炎,諸骨鯁咽。
芡實:固腎澀精,補脾止泄,利水滲濕。治遺精,淋濁,帶下,小便不禁,泄瀉,痢疾,著痹。人參: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癥。
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陽。用于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子官脫垂,脫肛。
黃芩: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黃疸,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疔瘡等癥。
茯苓: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癥。
炒白術:能緩和燥性,增強健脾、消腫作用。用于脾胃不和,運化失常,食少賬滿倦怠乏力,表虛自汗。
砂仁: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用于濕濁中阻,脘痞不饑,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遠志: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用于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
竹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治熱病煩渴,小兒驚癇,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瘡。
生龍骨:斂氣逐濕,止盜汗,安神,澀精止血。治夜臥盜汗,夢遺,滑精,腸風下血,瀉痢,吐衄血,崩帶。
紅景天:補氣清肺,益智養(yǎng)心,收澀止血,散瘀消腫。治氣虛體弱,病后畏寒,氣短乏力,肺熱咳嗽,咯血,白帶腹瀉,跌打損傷,燙火傷,神經(jīng)癥,高原反應。
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氣,止痛。治心腹腰膝諸痛,月經(jīng)不調,癥瘕,;崩中,產(chǎn)后血暈,惡露不盡,跌打損傷。炒白術:緩和燥性,借麩入中,增強健脾。消腫作用。用于脾胃不和,運化失常,食少脹滿倦怠乏力,表虛自汗。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治療汗皰癥中醫(yī)的藥方:焦三仙18克,芡實13克,柴胡13克,黃芩8克,茯苓18克,炒白術18克,砂仁6克,遠志8克,竹葉10克,生龍骨18克,紅景天10克,延胡索8克。
實施例2、一種治療汗皰癥中醫(yī)的藥方:焦三仙20克,芡實15克,柴胡15克,黃芩10克,茯苓20克,炒白術20克,砂仁8克,遠志10克,竹葉12克,生龍骨20克,紅景天12克,延胡索10克。
實施例3、一種治療汗皰癥中醫(yī)的藥方:焦三仙22克,芡實17克,柴胡17克,黃芩12克,茯苓22克,炒白術22克,砂仁10克,遠志12克,竹葉14克,生龍骨22克,紅景天14克,延胡索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