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標記系統(tǒng),更詳細地說,涉及一種用于對管腔組織的期望的位置的內側和外側進行貫穿管腔組織的壁的標記的標記系統(tǒng)。
本申請基于2014年6月16日在日本提出申請的特愿2014-123431號要求優(yōu)先權,并將其內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術:
以往,在初期的惡性腫瘤等的治療中,例如像EMR(內窺鏡下粘膜切除術)、ESD(內窺鏡下粘膜下層剝離術)等那樣,進行在內窺鏡下切除在消化管等管腔臟器內的粘膜上產生的病變的手法。在病變浸潤到比粘膜下層深的部位的情況下,以根治治療為目標,多是進行大范圍的外科切除。有時即使是良性的粘膜下腫瘤等也進行大范圍的外科切除。但是,外科切除的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的QOL(生活的質量)也易于受損。
近年來,基于應該進行對患者來說最佳的治療這樣的觀點考慮,開始研究病變的局部切除。在剖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中局部切除病變的情況下,由于從腹腔側難以確定病變的位置,因此必須較大地提取余量進行切除。
因此,嘗試通過利用內窺鏡確認病變位置,并從管腔臟器的內側指示包括余量的管腔臟器的一定區(qū)域,從而從腹腔側、即管腔臟器的外側切除最佳范圍。在從腹腔側進行切除的情況下,由于無法直接觀察成為對象的病變,因此利用管腔臟器內的內窺鏡來指示切除范圍,或者從腹腔側進行能夠視覺識別的標記,利用該標記確定切除范圍并進行切除。
公知有幾種為了能夠從腹腔側視覺識別而從管腔臟器的內側表示特定的位置的以往技術。例如,有向特定位置的粘膜下層局部注入墨汁的點墨、利用鉗子、高頻電刀等內窺鏡用處置器具的頂端推撞特定位置并使特定位置向腹腔側突出的方法等。此外,也有從管腔臟器的內側向特定位置照射集束了光束的光并從腹腔側進行觀察的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以貫穿管腔臟器的方式將金屬制的線圈、標簽留置在特定位置的方法。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7273451號說明書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在進行上述標記時,存在有幾個問題、要注意的方面。
首先,上述點墨、用內窺鏡的鉗子推撞的方式無法在腹腔側準確地指示粘膜側的位置。點墨中被墨浸染的范圍擴大。用鉗子推撞的方式因手術者的感覺不同而使指示范圍產生偏差。
接著是管腔臟器的壁上的“層錯位”。例如,在胃壁的組織中,從最內表面到粘膜下層的粘膜層與從肌層到漿膜的肌層部分隔著交界部的結合組織等松弛地相連。因此,粘膜層與肌層部分沿與壁的厚度方向正交的面方向相對移動且容易產生層錯位。因而,例如在利用內窺鏡用處置器具的頂端進行推撞那樣的方法中,在使特定位置突出時和解除了突出之后,有時位于特定位置的肌層部分不同,在從腹腔側進行準確的切除方面存在問題。另外,在像專利文獻1那樣利用光進行指示的情況下,也有時最終使粘膜側的標記位置與腹腔側的標記位置發(fā)生偏移。若標記位置發(fā)生偏移,則會切開更靠近余量的內側的腫瘤的位置,有時擔心有癌細胞的提取殘留等。
接著是傳染(播種)風險。由于線圈、標簽以貫穿管腔臟器的壁的方式進行留置,因此在留置后不會產生層錯位,但是若從管腔臟器的內側將其留置,則存在有管腔臟器的內容物在腹腔內移動的可能性。在病變?yōu)閻盒阅[瘤的情況下,若內容物包含腫瘤細胞,則會牽扯到腫瘤細胞的腹腔內傳染,因此優(yōu)選的是將這種風險減少或完全排除。
但是,上述以往技術難以說鑒于上述所有方面都是適當?shù)模笥心軌蚋m當?shù)剡M行標記的裝置。
結合上述事情,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對管腔臟器的特定位置適當?shù)剡M行能夠從管腔臟器的內側和外側視覺識別的標記的標記系統(tǒng)。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1技術方案,標記系統(tǒng)包括:標記器,其以貫穿管腔臟器的壁部的方式進行配置;供給器,其具有能夠向所述壁部內刺入的刺入部,該供給器容納所述標記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指示裝置,其具有插入部和光源部,該插入部具有撓性并形成得縱長,能夠供所述刺入部進入,該光源部配置于所述插入部內,在所述插入部的至少一部分中,對外周面實施了抑制從所述光源部發(fā)出的光向所述插入部外泄漏的遮光處理或反射處理。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2技術方案,也可以是,第1技術方案的標記系統(tǒng)還具有罩,該罩能夠安裝于內窺鏡的頂端,且具有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所述遮光性并形成為筒狀的引導部,所述插入部能夠貫穿于所述內窺鏡的通道內,通過將所述罩安裝于所述內窺鏡,從而所述引導部與所述插入部構成為能夠連通。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3技術方案,在第1技術方案或第2技術方案的標記系統(tǒng)中,也可以是,所述供給器具有限制所述刺入部的刺入量的止擋件,從所述插入部的頂端到所述光源部的頂端之間的距離比所述刺入部自所述止擋件突出的最大突出量長。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4技術方案,在第1技術方案的標記系統(tǒng)中,也可以是,所述標記器具有凸形構件和凹形構件,該凸形構件安裝于所述供給器的頂端部并具有向所述管腔臟器內刺入的穿刺部,該凹形構件安裝于所述指示裝置并能夠容納所述穿刺部,所述穿刺部作為所述供給器的刺入部發(fā)揮作用。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各個技術方案的標記系統(tǒng),能夠對管腔臟器的特定位置適當?shù)剡M行能夠從管腔臟器的內側和外側視覺識別的標記。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標記系統(tǒng)的圖。
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標記系統(tǒng)的標記器的放大圖。
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標記系統(tǒng)中的供給器的頂端部的剖視圖。
圖4是表示在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供給器上安裝有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標記器的狀態(tài)的圖。
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標記系統(tǒng)中的指示裝置的頂端部的剖視圖。
圖6是表示指示裝置頂端部的其他例的圖。
圖7是表示使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指示裝置接觸到組織的狀態(tài)的圖。
圖8是表示供給器的針管進入到指示裝置內的狀態(tài)的圖。
圖9是表示留置標記器的一過程的圖。
圖10是表示留置標記器的一過程的圖。
圖11是表示標記器的其他例的圖。
圖12是表示標記器的變形例的圖。
圖13是表示用于留置變形例的標記器的緊固器具的圖。
圖14是表示使用變形例的緊固器具留置標記器的一過程的圖。
圖15是表示在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標記系統(tǒng)中使用的罩的立體圖。
圖1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罩安裝于內窺鏡的狀態(tài)的圖。
圖1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標記系統(tǒng)的指示裝置頂端部的剖視圖。
圖18是表示供給器的針管進入到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指示裝置內的狀態(tài)的圖。
圖1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標記系統(tǒng)的標記器的圖。
圖20是表示安裝有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標記器的供給器和指示裝置的剖視圖。
圖21是表示供給器的變形例的圖。
圖22是表示供給器的變形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14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
本實施方式的標記系統(tǒng)1是用于對管腔臟器的期望的位置進行能夠從作為管腔臟器的外側的腹腔側視覺識別的標記的系統(tǒng),如圖1所示,包括:以貫穿管腔臟器的壁的方式留置的標記器10、向管腔臟器的壁內刺入的供給器20以及從管腔臟器的內側指示期望的位置的指示裝置30。
在圖2中放大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標記器10。標記器10例如利用鎳鈦合金、樹脂等形成為線圈狀,在施加外力而伸展為不是線圈狀的形狀之后,也能夠通過去除外力而恢復為線圈狀。
圖3和圖4是放大表示供給器20的頂端部的剖視圖。供給器20包括:筒部28,其具有向組織內刺入的針管(刺入部)21、以能夠進退的方式配置于針管21內的棒狀的推桿22;以及套筒24,其供筒部安裝。針管21貫穿于護套23內。在針管21內,如圖4所示,能夠容納變形并伸展后的標記器10。護套23、針管21以及推桿22作為筒部而成為一體。
如圖1所示,在筒部28的手邊側設有操作部25。通過操作操作部25,從而能夠進行護套23相對于套筒24的進退操作、針管21相對于護套23的進退操作以及推桿22相對于針管21的進退操作。操作部25包括使針管21進退的第一滑動件25a、使推桿22進退的第二滑動件25b以及使護套進退的第三滑動件25c。針管21與護套23之間的臺階作為將針管21向管腔臟器內刺入時的止擋件發(fā)揮作用。
套筒24包括縱長的插入部29a和設于插入部29a的基端側的套筒主體24a。插入部29a具有能夠彎曲的彎曲部29b,能夠通過操作設于套筒主體24a的捏手24b來操作彎曲部29b。
筒部28通過將護套23貫穿于套筒24而安裝于套筒24。
作為標記器10和供給器20的具體結構,例如能夠采用美國公開專利2010/0010293號說明書所記載的組織緊固器具和供給器的結構。美國公開專利2010/0010293號說明書所記載的組織緊固器具為了形成連通兩個管腔組織的連通孔而具有使夾在線圈的環(huán)之間的組織壞死的程度的緊固力,但是在本發(fā)明中由于不必使留置部位的組織壞死,因此不需要這種緊固力。但是,為了將留置了標記器的組織在留置后的短時間內切除,也可以具有使其壞死的程度的緊固力。
指示裝置30包括:具有撓性的縱長的插入部31、設于插入部31的基端的操作部32以及設于插入部31內的光源部(后述)。插入部31使用樹脂等形成為管狀。另外,插入部31的內徑設定得比供給器20的針管21的外徑大,能夠使針管21從插入部31的頂端開口31a進入插入部31內。
在插入部31上,為了使光源部發(fā)出的光不穿過插入部的壁泄漏而設定了其顏色、表面等并實施了遮光處理,具有遮光性。作為遮光處理的具體例,例如可列舉使用遮光性的材料形成插入部31、或者在插入部31涂布遮光性的涂料的方法。另外,作為用于使光不泄漏的處理,也可以通過對插入部31的內表面進行鏡面加工、或者將表面為鏡面的片粘貼于插入部等來實施反射處理。若如此設置,則從插入部照射的光變強,是優(yōu)選的。
光源部能夠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構成。在圖5所示的例子中,包括配置于插入部31內的LED(發(fā)光構件)33在內構成了光源部35A。向LED33供給電力的布線34經由插入部31內延伸至操作部32,并與未圖示的電源相連接。
在圖6所示的例子中,包括配置于插入部31內的光導件(發(fā)光構件)36在內構成了光源部35B。光導件36經由插入部31內延伸至操作部32內,并與光源相連接。作為光導件36,使用光纖。作為光源,能夠使用LED、半導體激光、鹵素燈等公知的各種結構。
光源部的最頂端側的部位與插入部的頂端開口之間的距離D1設定得比供給器20中的、針管21的自護套23突出的最大突出量、即針管的自止擋件突出的最大突出量大。優(yōu)選的是,光源部的最頂端側的部位在滿足該條件的范圍內盡可能地靠近插入部的頂端開口進行配置。
由于插入部只要使光源部發(fā)出的光不泄漏即可,因此不必在全長上實施遮光處理或反射處理。即,只要僅在比配置有LED33、光導件36的頂端(出射面)的位置靠頂端側的范圍實施遮光處理或反射處理即可。
操作部32構成為包括切換光源部的接通斷開的開關38,其具體結構并不特別限制。
列舉在作為管腔臟器的胃內留置標記器的情況為例來說明包括如上所述構成的標記器10、供給器20以及指示裝置30的本實施方式的標記系統(tǒng)1的使用時的動作。
首先,手術者從口、鼻等自然開口向患者體內插入內窺鏡,使內窺鏡的頂端部前進至胃內并探查處理對象的部位(對象部位)。如果發(fā)現(xiàn)對象部位,則手術者利用內窺鏡確認對象部位的大小等,為了從胃的外側切除對象部位而確定留置標記器的位置(留置位置)。根據(jù)需要,也可以利用高頻電刀對留置位置的粘膜進行標記。
接著,手術者將指示裝置30的頂端部從內窺鏡的鉗子口向設于內窺鏡的通道內插入。之后使指示裝置30在通道內前進,使指示裝置30的頂端部自設于內窺鏡的頂端部的通道的開口突出。
手術者一邊利用內窺鏡對胃內進行觀察,一邊使指示裝置30的頂端部移動,使其接觸留置位置。此時,操作指示裝置30以使得插入部31的頂端開口31a的周緣在整周上與胃的表面相接觸(插入部31的軸向與胃壁的面方向大致正交)。
同時,預先推進自胃的外側的手法的準備工作。例如,根據(jù)需要進行在腹壁上開孔、在開設的孔內安裝套管針等、準備腹腔鏡等腹腔內觀察部件、進行氣腹等各種操作。自胃的外側的手法的準備工作也可以在將內窺鏡向患者體內插入之前來進行。
手術者或輔助者操作操作部32并使指示裝置30的光源部點亮。如圖7所示,從光源部發(fā)出的光向與插入部31的頂端開口31a相接觸的留置位置P1的組織照射,被一部分組織吸收并透過組織。透過了組織的光能夠利用腹腔內觀察部件從胃的外側進行觀察,能夠從胃的外側容易且準確地確定留置位置P1。
承擔自胃的外側的手法的第二手術者使標記器10變形為線狀并從針管21的頂端開口向針管21內插入,將標記器10配置在針管21內。之后,將配置有標記器10的筒部28安裝于套筒24并向套管針之一內插入,將供給器20的頂端部導入腹腔內直至套筒24的頂端部向腹腔內突出。
第二手術者利用指示裝置30的光確定留置位置P1,使針管21的頂端部從胃的外側向留置位置P1刺入。若針管21貫穿留置位置P1的胃壁,則利用針管21防止留置位置P1的組織的層錯位。另外,由于由供給器20的穿刺引起的組織的脫逃被指示裝置30抑制,因此能夠不引起層錯位地進行穿刺。
如圖8所示,貫穿了胃壁的針管21從插入部31的頂端開口31a進入插入部31內,但是由于上述距離D1設定得比針管21自護套23突出的最大突出量大,因此針管21不會損傷光源部。如果確認針管21貫穿了胃壁,則操作內窺鏡的手術者(以下,有時稱作“第一手術者”。)使指示裝置30后退。
接下來,第二手術者使供給器20的推桿22前進,如圖9所示,將容納于針管21內的標記器10向針管21外壓出一部分、例如一半左右。被壓出的部分在針管21外且胃的內側恢復為線圈形狀。標記器10的壓出量也可以一邊利用內窺鏡100來觀察被壓出的狀態(tài)一邊來進行判斷。之后,第二手術者使供給器20后退并從胃壁中抽拔針管21,使用推桿22從針管21中壓出標記器10的剩余部分。由此,標記器10的一部分在胃內且剩余部分在胃外成為線圈狀,如圖10所示,配置為夾著留置位置P1的胃組織。其結果,標記器10以能夠從胃的內外視覺識別的方式留置在留置位置。
之后,使針管21后退,并收納于護套23。這抑制了被胃的內容物污染的針管21接觸腹腔內的組織等而引起傳染的可能性。接下來,若留下套筒24并從腹腔內拔出筒部28,則標記器留置的一系列的過程結束。在留置多個標記器10的情況下,只要在將配置有標記器10的新的筒部28安裝于套筒24之后多次重復上述一系列的步驟即可。在留置了所有的標記器之后,拔出套筒24并廢棄。
在上述說明中,利用針管、護套以及推桿與操作部不拆裝的筒部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取代此也可以構成為,針管等與操作部之間能夠拆裝,僅針管等構成一次性的筒部。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jù)包括標記器10、供給器20以及指示裝置30的本實施方式的標記系統(tǒng)1,利用從與留置位置相接觸的指示裝置30的光源部發(fā)出的光,即使從管腔臟器的外側也能夠容易且準確地確定留置位置。因而,能夠從胃的外側刺入供給器20并容易地留置標記器10,能夠明顯地抑制傳染的風險。
另外,由于與留置位置相接觸的指示裝置30的插入部31為管狀,因此通過以頂端開口31a的整周與組織相接觸的方式進行接觸,從而能夠在施加了張力的狀態(tài)下呈面狀支承留置位置的組織。其結果,能夠抑制在使指示裝置30接觸到留置位置之后產生層錯位,能夠準確地留置標記器10。
而且,由于插入部31構成為使從光源部發(fā)出的光不泄漏,因此從光源部發(fā)出的光高效地照射留置位置的組織。其結果,能夠提高管腔臟器的外側的指示裝置的光的可視性。
此外,由于插入部31的內徑大于針管21的外徑,因此能夠在利用指示裝置30支承著留置位置的組織的狀態(tài)下進行供給器20的刺入,刺入動作穩(wěn)定,并且也在刺入時抑制了針尖抵接于管腔臟器的其他部位。而且,由于上述距離D1設定得比針管21自護套23突出的最大突出量大,因此只要以護套23未進入組織內的方式進行刺入,指示裝置的光源部就不會被針管21損傷。因而,能夠實現(xiàn)簡單的結構同時防止指示裝置的破損。
在本實施方式中,以貫穿管腔臟器的壁的方式配置的標記器并不限于上述線圈狀。例如,也可以是如圖11所示的、包括線狀構件51、安裝于線狀構件51的第一端部51a的棒狀的標簽52以及安裝于線狀構件51的第二端部51b側的止擋件53的標記器50。止擋件53具有例如如美國公開專利2009/0259232號說明書所記載的結構,僅能夠向接近標簽52的方向移動。
在留置標記器50的情況下,在具有與例如美國公開專利2009/0259232號說明書所記載的縫合器相同的結構的供給器的針管內收納標簽52并從管腔臟器的外側進行刺入,在胃的內側從針管中放出標簽52。之后,從組織中抽拔供給器,一邊保持線狀構件51一邊利用針管按壓止擋件53并使其向接近標簽52的方向移動,若接觸到留置位置的組織,則能夠以能夠從管腔臟器的內外視覺識別的方式配置標記器50。
在使用具有標簽的標記器的情況下,第二手術者從胃的外側進行標記器向留置位置的輸送,第一手術者也能夠從胃的內側進行輸送后的留置操作。以下,說明這種變形例。
在圖12中表示在本變形例中使用的標記器60。在標記器60中,在線狀構件51的第一端部51a安裝有第一標簽52a這一點與標記器50相同。取代止擋件53,安裝于第二端部51b側的第二標簽55具有通孔55a,第二端部51b在貫穿于通孔55a之后,以形成環(huán)狀的卡定部56的方式打結。
在圖13中表示在標記器60的留置操作中使用的緊固器具61。緊固器具61包括護套62、以能夠進退的方式貫穿于護套62的鉤63和在護套62外供鉤63貫穿的固定構件64。如圖13所示,緊固器具61能夠自內窺鏡100的處置器具通道突出進行使用。
鉤63的頂端部能夠卡定于標記器60的卡定部56。固定構件64利用橡膠等彈性構件形成為管狀,其外徑大于護套62的內徑。固定構件64的內徑能夠因彈性變形而變化,若拔出鉤63,則縮小至與線狀構件51的直徑相等或其以下的值并在與線狀構件51之間產生摩擦。
在輸送標記器60時,在與在標記器50的留置中使用的供給器相同的結構的供給器的針管中收納第一標簽52a和第二標簽55。此時,將第二標簽55收納于針管的頂端側。第二手術者在胃的內側放出第二標簽55和卡定部56,在抽拔針管之后放出第一標簽52a。
接下來,第一手術者使夾具61自內窺鏡100突出,一邊利用內窺鏡100觀察標記器60,一邊將鉤63卡掛于卡定部56。之后,一邊保持鉤63與卡定部56之間的卡合狀態(tài),一邊使護套62相對于鉤63前進,按壓固定構件64。不久固定構件64一邊彈性變形一邊比鉤63的頂端部向前方移動,如圖14所示自鉤63脫落。而且,成為線狀構件51貫穿于固定構件64的狀態(tài)。固定構件64的內徑變小,在與所貫穿的線狀構件51之間產生了充分的摩擦力,其結果,固定構件64通過在軸線方向上施加力而能夠在線狀構件51上移動,若解除力,則在上述摩擦力的作用下保持在線狀構件51上的預定的位置。因而,通過利用固定構件64按壓第二標簽55并使其接近第一標簽52a且使第一標簽52a與第二標簽55之間的距離和管腔臟器的壁的厚度相等,從而能夠以不會自管腔臟器脫落的方式留置標記器60。
接著,參照圖15和圖16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指示裝置的結構。另外,在以后的說明中,對與已經說明的結構通用的結構等,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重復的說明。
圖15是表示構成本實施方式中的指示裝置的一部分的罩81的立體圖。罩81包括能夠安裝于內窺鏡的頂端部的筒狀的主體部82和配置于主體部82的內部空間的圓筒狀的引導部83。
主體部82和引導部83利用樹脂等進行形成。主體部82的結構與大概公知的內窺鏡用罩相同。引導部83的內徑至少大于指示裝置的插入部31的內徑和供給器的針管的外徑,優(yōu)選的是大于插入部31的外徑。在引導部83上,實施了與插入部31相同的遮光處理,具有引導部83內的光不會穿過引導部的壁面向外部泄漏的程度的遮光性。引導部83利用板狀的連接部84與主體部82相連接,并指示于主體部82的內部空間的預定的位置。主體部82、引導部83以及連接部84例如也可以利用樹脂一體成型。
說明本變形例中的指示裝置的使用方法。
如圖16所示,第一手術者預先在內窺鏡100的頂端安裝罩81的主體部82。此時,預先將引導部83與供指示裝置突出的通道101的位置對齊。
如果確定了留置位置,則第一手術者使指示裝置的插入部31前進,并使其與引導部83相連接。利用該操作,插入部31與引導部83相連并連通,罩81作為指示裝置中的插入部的頂端部發(fā)揮作用。
插入部31與引導部83相連通的形態(tài)因兩者的尺寸關系而有各種各樣的圖案,并沒有特別限制。如果引導部83的內徑小于插入部31的外徑,則通過使指示裝置前進至插入部31與引導部83相抵接來連接兩者,因此操作易于理解。如果引導部83的內徑大于插入部31的外徑,則如圖16所示,能夠將插入部31的頂端側插入引導部83內,因此從光源部發(fā)出的光難以自連接部位泄漏。在這種尺寸關系時,在引導部內設置臺階83a等,若插入部31由于與臺階83a相抵接而無法向引導部83內進入預定的長度以上,則能夠可靠地防止供給器的針管與光源部之間的接觸。
插入部31與引導部83連通之后的指示裝置的使用方法和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但是由于罩81的外徑遠大于以貫穿于通道101為前提的插入部31的外徑,因此能夠更穩(wěn)定地指示留置位置的組織。因而,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在留置位置的組織中產生的層錯位,也能夠使供給器的刺入操作進一步穩(wěn)定。
接著,參照圖17和圖18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與上述各個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指示裝置的結構。
圖17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標記系統(tǒng)中的指示裝置90的頂端側的剖視圖。光源部91是如圖6所示的、光導件36向插入部內延伸的結構,貫穿有光導件的端部的塊92配置為能夠在插入部31內移動。在塊92的基端側安裝有彈簧等彈性構件93。彈性構件93的基端側支承于向插入部31內突出的第一止擋件94,該彈性構件93不會向比第一止擋件94靠基端側移動。彈性構件93的頂端側與塊92相接觸且進行施力以使得塊92位于插入部31的頂端附近。在插入部31的頂端設有第二止擋件95,防止了被施力的塊92向插入部31外脫落。
關于指示裝置90,在初始狀態(tài)下,光源部配置于插入部31的頂端附近,上述距離D1小于針管自護套突出的最大突出量,但是構成光源部的頂端部的塊92通過彈性構件93被壓縮而能夠后退至距離D1成為針管自護套突出的最大突出量以上的位置。
在本實施方式的標記系統(tǒng)中,在使指示裝置90接觸管腔臟器的內表面時,由于光源部位于插入部31的頂端附近,因此能夠高效地利用從光源部發(fā)出的光,能夠提高自管腔臟器的外側的可視性。若將供給器的針管刺入留置位置,則如圖18所示,塊92被針管21的頂端按壓,壓縮彈性構件93并且在插入部31內后退。其結果,防止了光源部的破損。因而,與上述各個實施方式相同地能夠向留置位置可靠地穿刺供給器,同時能夠適當?shù)胤乐怪甘狙b置的破損。
本實施方式的指示裝置當然也可以具有如圖5所示的光源部。另外,為了防止針管的銳利的頂端對光源部的損傷,也可以在光源部的頂端側安裝由玻璃、樹脂等形成的罩構件。
接著,參照圖19和圖20說明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與上述各個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標記器的結構。
在圖19中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標記系統(tǒng)中的標記器110。標記器110包括安裝于供給器的凸形構件111和安裝于指示裝置的凹形構件115。
凸形構件111具有箭頭狀的穿刺部112和設于穿刺部112的基端部的板狀的基部113。凹形構件115形成為大致筒狀,軸線方向的尺寸比穿刺部112長。在凹形構件115的兩端部設有壁部116,開口的尺寸小于中間部的內徑。在穿刺部112所刺入側的壁部116a上形成有切口117,變得易于變形。
如圖20所示,凸形構件111在供給器120的護套121內以使穿刺部112成為頂端側的方式配置。在比凸形構件111靠基端側的位置有推桿122,與基部113相接觸并使凸形構件111前進。凹形構件115以使具有切口的壁部116a成為頂端側的方式配置在指示裝置130的插入部131內。指示裝置130具有彈性構件93,其基本結構與第三實施方式的指示裝置90相同,但是塊132的頂端側形成得較細以能夠在凹形構件115內進退。而且,第二止擋件133設置在比凹形構件115靠基端側的位置,防止了凹形構件115被彈性構件93壓出。
如上所述,對于包括標記器110、供給器120以及指示裝置130的本實施方式的標記系統(tǒng),說明使用時的動作。
第一手術者在將凹形構件115配置于插入部131的頂端之后向內窺鏡100內插入,使其與留置位置的組織相接觸并從光源部照射光。由于光源部的頂端穿過凹形構件115內位于插入部131的頂端附近,因此與第三實施方式相同地能夠高效地照亮留置位置的組織。
第二手術者使供給器120的護套121接觸指示裝置130所照亮的位置,使推桿122前進。這樣的話,凸形構件111前進且穿刺部112向留置位置的組織內刺入。穿刺部112在貫穿了組織之后,與凹形構件115的壁部116a相接觸,并進入凹形構件115內。塊132的頂端側被穿刺部112按壓而后退。
如果穿刺部112與壁部116a相卡合,則使指示裝置130和供給器120分別后退,那么標記器110配置為貫穿留置位置的組織。此時,由于凹形構件115比穿刺部112長,因此穿刺部112的頂端未向管腔臟器內露出,適當?shù)匾种屏似渌M織接觸穿刺部112的頂端。
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標記系統(tǒng),也能夠獲得與上述各個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而且,由于在供給器120中向組織內刺入的穿刺部112是標記器110的一部分,在刺入后自供給器120切開,因此完全排除了一旦進入到管腔臟器的內側的部位向外側移動。其結果,能夠使傳染的風險進一步降低地進行標記。
以上,使用各個實施方式說明了本發(fā)明的標記系統(tǒng),但是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改變構成要素的組合,或者對各個構成要素施加各種變更或進行刪除。
例如,已經說明了像第一實施方式中的供給器那樣在針管能夠相對于護套進退的情況下、針管與護套之間的臺階作為將針管向管腔臟器內刺入時的止擋件發(fā)揮作用的情況,但是取代護套,如圖21所示,也可以具有一自護套23突出就沿徑向擴展的止擋件151,并分別設置護套與止擋件。通過設置這種止擋件,從而能夠防止止擋件與針管一起進行刺入,能夠可靠地防止針管的刺入量過剩。
另外,在供給器中,針管自護套突出的最大突出量也可以不特別限定。在該情況下,例如如圖22所示,也可以設為在針管21上設置標識152、且手術者能夠容易地掌握不使光源部破損地能夠進入指示裝置的插入部內的針管21的長度的結構。
產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fā)明能夠在用于在管腔組織的期望的位置的內側和外側進行貫穿管腔組織的壁的標記的標記系統(tǒng)中廣泛地進行應用,能夠對管腔臟器的特定位置適當?shù)剡M行能夠從管腔臟器的內側和外側視覺識別的標記。
附圖標記說明
1 標記系統(tǒng);10、50、60、110 標記器;20、120 供給器;21 針管(刺入部);22 推桿;23 護套;24 套筒;24a 套筒主體;24b 捏手;25 操作部;25a 第一滑動件;25b 第二滑動件;25c 第三滑動件;28 筒部;29a 插入部;29b 彎曲部;30、90、130 指示裝置;31 插入部;31a 頂端開口;32 操作部;33 LED(發(fā)光構件);34 布線;35A、35B 光源部;36 光導件;38 開關;51 線狀構件;51a 第一端部;51b 第二端部;52 標簽;52a 第一標簽;53 止擋件;55 第二標簽;55a 通孔;56 卡定部;61 緊固器具;62 護套;63 鉤;64 固定構件;81 罩;82 主體部;83 引導部;83a 臺階;84 連接部;91 光源部;92 塊;93 彈性構件;94 第一止擋件;95 第二止擋件;100 內窺鏡;101 通道;111 凸形構件;112 穿刺部;113 基部;115 凹形構件;116、116a 壁部;117 切口;121 護套;122 推桿;131 插入部;132 塊;133 第二止擋件;151 止擋件;152 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