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加濕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282260閱讀:226來源:國知局
加濕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加濕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對向患者供給的空氣、氧氣等氣體進行加濕的加濕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醫(yī)院等場所,向患者實施供氧時,使用面罩等將從氧氣瓶等產(chǎn)生的氧氣向患者供給。由于從氧氣瓶等所供給的氧氣基本上不含水分,因此,在向患者的鼻腔等呼吸道內(nèi)供氧時,需防止呼吸道內(nèi)干燥。因此,在氧氣供給管(tube)的中途部分設置加濕裝置,從而供給已加濕狀態(tài)的氧氣。

作為用于加濕氧氣的加濕裝置,通常為人所知的是霧化裝置(噴霧器)。該加濕裝置具有:容納溶解有藥劑的溶液、無菌水、純凈水、蒸餾水、生理鹽水等液體的水瓶(容器),與該水瓶連接的專用加濕裝置適配器(霧化裝置適配器)等。該霧化裝置適配器是以如下方式構成的適配器:通過從形成于噴嘴構件的噴出孔(Orifice)噴射氧氣,從配置于該噴出孔附近的吸引孔吸引容納于水瓶的無菌水等的同時吸引空氣,并且將所吸引的無菌水等作為細狀氣霧劑對具有高氧濃度的氣體進行加濕,并將已加濕的該氣體向患者供給。

水瓶中的無菌水等用盡時需要更換水瓶,因此對霧化裝置適配器可更換水瓶的情況很多。現(xiàn)有的霧化裝置具有:用于從水瓶向霧化裝置適配器吸引無菌水等的供水管、用于將積存于霧化裝置適配器的水返回至水瓶的引流管(drain tube)(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現(xiàn)有技術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071011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在現(xiàn)有技術中,從水瓶向霧化裝置適配器所吸引的無菌水等形成為氣霧劑并對氧氣進行加濕,然后與氧氣一起向患者供給,但是,所吸引的無菌水等不是全部形成為氣霧劑,而是一部分作為水滴滯留在霧化裝置適配器內(nèi)。因此,需要用引流管等,使滯留在霧化裝置適配器內(nèi)的無菌水等返回。

另外,根據(jù)患者的狀態(tài)、氧氣的供給量等條件,水瓶內(nèi)的無菌水等的消耗快,因此需要頻繁地更換新的水瓶。為此,水瓶構成為對霧化裝置適配器可更換的結構,但是,由于具有前述中提到的引流管,因此在更換水瓶時引流管也需要從舊的水瓶插入到新的水瓶。此時,如前述那樣,來自霧化裝置適配器的水滴始終在引流管流淌,因此,在將引流管從舊的水瓶插入到新的水瓶時,存在從引流管滴水的問題。

此外,從水瓶向霧化裝置適配器所吸引的無菌水等形成為氣霧劑并與從室內(nèi)引入的空氣混合,此時室內(nèi)的雜菌也會混入。與該室內(nèi)空氣中所含有的雜菌混合了的無菌水等中未形成為氣霧劑的那部分成為液滴滯留在霧化裝置適配器內(nèi)。由于將積存于該霧化裝置適配器內(nèi)的無菌水等作為排水(drain)引導至水瓶內(nèi),因此與無菌水等混合了的雜菌侵入到水瓶內(nèi)。本來在水瓶內(nèi)容納有無菌水等雜菌少的液體且銷售該水瓶,但是成為排水的無菌水等返回至水瓶,由此存在雜菌混入到水瓶內(nèi)的無菌水等液體中的缺點。

另外,還存在:在水瓶和霧化裝置適配器之間設置有加熱裝置,由此吸引容納于水瓶的無菌水等的同時加熱該無菌水等的情況。在該情況下,加熱裝置是無菌水等直接與該加熱裝置內(nèi)接觸的同時流過其中的結構,因此,在對不同的患者使用時,存在每次不得不對加熱裝置或者其部件進行滅菌處理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止在使用時雜菌混入至水瓶等容器內(nèi)的無菌水等液體,并且在更換容器時液體滴落的加濕裝置。

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

(1)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包括:吸引機構,其利用由從噴嘴構件的氣體噴射部所噴射的氣體引起的負壓,從容納有加濕用液體的容器吸引所述液體;液體接收部,其積存被所述吸引機構吸引的所述液體;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其利用所述負壓,經(jīng)由接收部側吸引通路從所述液體接收部吸引所述液體,并且將所吸引的所述液體形成為氣霧劑。

(2)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1)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機構具有容器側吸引構件,其利用由從所述噴嘴構件的氣體噴射部所噴射的氣體引起的負壓,從所述容器吸引所述液體。

(3)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2)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機構的所述容器側吸引構件成為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其利用由從所述噴嘴構件的氣體噴射部所噴射的氣體引起的負壓來從所述容器吸引所述液體,并且將所吸引的所述液體形成為氣霧劑;所述液體接收部至少積存從所述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所排出的所述液體。

(4)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吸引力控制機構,其利用積存于所述液體接收部的所述液體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能夠使所述吸引機構的用于吸引所述容器的所述液體的能力可變。

(5)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4)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機構具有用于排出從所述容器所吸引的所述液體的排出口;所述吸引力控制機構具有:遮斷構件,其在從所述氣體噴射部噴射的氣流中遮斷所述排出口的遮斷位置和從該遮斷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間進行移動;浮動構件,其伴隨積存于所述液體接收部的所述液體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動;連結構件,其連結所述浮動構件和所述遮斷構件,并且與該浮動構件的浮動一并移動該遮斷構件。

(6)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5)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斷構件通過繞擺動軸進行擺動而在所述遮斷位置和所述退避位置之間進行移動。

(7)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4)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機構具有從所述容器吸引所述液體并引導所述液體的容器側吸引通路;所述吸引力控制機構具有:大氣開放口,其可以將所述容器側吸引通路的中途部分向大氣側開放;大氣控制閥,其伴隨積存于所述液體接收部的所述液體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開閉所述大氣開放口。

(8)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4)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機構具有從所述容器吸引所述液體并引導所述液體的容器側吸引通路;所述吸引力控制機構具有容器側吸引通路控制閥,其伴隨積存于所述液體接收部的所述液體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控制所述液體在所述容器側吸引通路中的穿過。

(9)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1)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機構通過具有連通通路,利用所述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的吸引力從所述容器吸引所述液體;所述連通通路從所述容器的所述液體連通至所述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的所述接收部側吸引通路。

(10)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9)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吸引力控制機構,其利用積存于所述液體接收部的所述液體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能夠使所述吸引機構的吸引所述容器的所述液體的能力可變。

(11)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10)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力控制機構具有控制構件,其設置于所述接收部側吸引通路,并且利用積存于所述液體接收部的所述液體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控制所述液體接收部的所述液體的吸引量;通過由所述控制構件抑制所述液體接收部所述液體吸引量,來促進所述連通通路對所述容器的所述液體的吸引。

(12)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11)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力控制機構的所述控制構件具有:開閉構件,其在關閉所述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中的所述液體接收部的所述液體的吸液口的關閉位置和打開該吸液口的打開位置之間進行移動;浮動構件,其伴隨積存于所述液體接收部的所述液體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動;連結構件,其連結所述浮動構件和所述開閉構件,并且與該浮動構件的浮動一并移動該開閉構件。

(13)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1)至(12)中任一項所述的加濕裝置,在高于所述液體接收部的底面的上方,具有用于接收所述液體的第二液體接收部;所述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吸引由所述第二液體接收部所引導的所述液體,并且將所吸引的所述液體形成為氣霧劑。

(14)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13)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體接收部浸沒在積存于所述液體接收部的所述液體。

(15)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13)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體接收部兼作限制構件,該限制構件限制從所述噴嘴構件的氣體噴射部所噴射的氣體與所述液體接收部的水面發(fā)生沖突。

(16)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1)至(15)任一項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加熱機構,其加熱所述液體接收部的所述液體或者所述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內(nèi)的所述液體的至少一部分。

(17)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1)至(16)中任一項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適配器,其可裝卸地安裝于所述容器;所述適配器至少具有所述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所述液體接收部、所述吸引機構。

(18)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1)至(17)中任一項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為對含有氧氣的所述氣體進行加濕并向患者送出的加濕裝置;具有送出部,其用于送出所述氣體和所述氣霧劑的混合氣體。

(19)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是上述(1)至(18)中任一項所述的加濕裝置,其具有所述容器。

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具有: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其利用由從噴嘴構件的噴出孔所噴射的氣體引起的負壓,從容納有加濕用液體的容器吸引所述液體,并且將所吸引的所述液體形成為氣霧劑;液體接收部,其積存從所述氣霧劑成為水滴并滯留的所述液體;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其利用所述負壓從所述液體接收部吸引所述液體,并且將所吸引的所述液體再次形成為氣霧劑;因此,無需設置用于將積存于該加濕裝置的無菌水等液體返回至水瓶等容器的引流管,并且容器的更換變得容易,而且也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在更換容器時液體從引流管滴落的現(xiàn)象。

在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中,無需設置用于將積存于霧化裝置適配器的無菌水等液體返回至水瓶等容器的引流管,由此混入有室內(nèi)雜菌的成為排水的無菌水等液體不會返回至水瓶等容器,因此解決了雜菌混入至容器內(nèi)的液體的缺點。

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具有:遮斷構件,其在從所述噴出孔遮斷所述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的噴出口的遮斷位置和從該遮斷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間繞擺動軸進行擺動;浮動構件,其伴隨積存于所述液體接收部的所述液體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動;連結構件,其用所述擺動軸將所述浮動構件連結于所述遮斷構件,并且與該浮動構件的浮動一并擺動該遮斷構件,因此,在積存于液體接收部的液體的量增加了的情況下,能停止從容器吸引液體。據(jù)此,能夠防止積存于液體接收部的液體的量持續(xù)增加。

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具有:容器側吸引構件,其利用由從噴嘴構件的噴出孔所噴射的氣體引起的負壓,從容納有加濕用液體的容器吸引所述液體;液體接收部,其積存吸引至所述容器側吸引構件的所述液體;氣霧劑形成構件,其利用所述負壓從所述液體接收部吸引所述液體,并且將所吸引的所述液體形成為氣霧劑,因此,無需設置用于將積存于該加濕裝置的無菌水等液體返回至水瓶等容器的引流管,并且容器的更換變得容易,而且也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在更換容器時液體從引流管滴落的現(xiàn)象。

在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中,無需設置用于將積存于霧化裝置適配器的無菌水等液體返回至水瓶等容器的引流管,由此混入有室內(nèi)雜菌的成為排水的無菌水等液體不會返回至水瓶等容器,因此解決了雜菌混入至容器內(nèi)的液體的缺點。

在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中,通過容器側吸引構件持續(xù)地吸引水瓶等容器內(nèi)的液體而增加積存于液體接收部的液體,來使該容器側吸引構件的出口浸沒于該液體,由此停止容器側吸引構件的吸引液體的功能。據(jù)此,防止積存于液體接收部的液體向水平凸起部溢出。需要說明的是,通過氣霧劑形成構件吸引積存于液體接收部的液體來使容器側吸引構件的出口從該液體的液面出現(xiàn),由此,恢復容器側吸引構件的吸引液體的功能。

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具有:遮斷構件,其在從所述噴出孔遮斷所述容器側吸引構件的出口遮斷位置和從該遮斷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間繞擺動軸進行擺動;浮動構件,其伴隨積存于所述液體接收部的所述液體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動;連結構件,其用所述擺動軸將所述浮動構件連結于所述遮斷構件,并且與該浮動構件的浮動一并使該遮斷構件擺動,因此,在積存于液體接收部的液體的量增加的情況下,能夠停止從容器吸引液體。據(jù)此,能夠防止積存于液體接收部的液體的量持續(xù)增加。

發(fā)明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加濕裝置,能夠起到:防止在使用時雜菌混入到水瓶等容器內(nèi)的無菌水等液體,并且在更換容器時液體滴落的現(xiàn)象的優(yōu)異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的結構的剖視圖。

圖2是用于說明由調(diào)整刻度盤(dial)的窗口和立起凸起部的窗口所形成的空氣吸入口的側視圖。

圖3是表示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的液體噴出口和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的液體噴出口之間的位置關系的一例的剖視圖和仰視圖。

圖4是表示氧氣從噴嘴構件的噴出孔吹出的方向上的距離的剖視圖,以及將該距離和液體在噴出口部分的負壓之間的關系作為一般的概念表示的曲線圖。

圖5是表示從噴嘴構件的噴出孔中心的距離的側視圖和仰視圖,以及該距離和液體在噴出口部分的負壓之間的關系作為一般的概念表示的曲線圖。

圖6是表示氧氣流量計的一例的側視圖。

圖7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的結構的剖視圖。

圖8是用于說明霧化裝置適配器所具有的閥的結構的概念圖,該霧化裝置適配器構成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

圖9是用于說明閥的結構的放大圖。

圖10是表示容器側吸引構件的出口、氣霧劑形成構件的噴出口以及噴嘴構件的噴出孔之間的位置關系的立體圖。

圖11是閥的立體圖。

圖12是表示容器側吸引構件的出口、氣霧劑形成構件的噴出口以及噴嘴構件的噴出孔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剖視圖。

圖13(A)是用于說明霧化裝置適配器所具有的閥的結構的概念圖,該霧化裝置適配器構成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B)是表示(A)所示結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

圖14(A)是用于說明霧化裝置適配器所具有的閥的結構的概念圖,該霧化裝置適配器構成本發(fā)明第五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B)是表示(A)所示結構的主要部分的俯視圖。

圖15是用于說明霧化裝置適配器所具有的閥的結構的概念圖,該霧化裝置適配器構成本發(fā)明第六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

圖16是閥的立體圖。

圖17(A)是霧化裝置適配器在充滿液體時的剖視圖,該霧化裝置適配器構成本發(fā)明第七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B)是表示(A)所示結構的主要部分的俯視圖。

圖18(A)是所述第七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適配器在液面下降時的剖視圖,(B)是表示所述第七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適配器的應用例的主要部分結構的剖視圖。

圖19是所述第七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適配器的應用例在充滿液體時的剖視圖。

圖20是所述應用例的液面下降時的剖視圖。

圖21(A)是霧化裝置適配器在液面下降時的主要部分結構的剖視圖,該霧化裝置適配器構成本發(fā)明第八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B)是充滿液體時的主要部分結構的剖視圖。

圖22(A)是霧化裝置適配器在液面下降時的主要部分結構的剖視圖,該霧化裝置適配器構成本發(fā)明第九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B)是充滿液體時的主要部分結構的剖視圖。

圖23(A)是霧化裝置適配器在充滿液體時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視圖,該霧化裝置適配器構成本發(fā)明第十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B)是沿(A)的B-B線的側面剖視圖,(C)是液面下降時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視圖。

圖24(A)是表示所述霧化裝置適配器的吸引力控制機構的俯視剖視圖,(B)是所述吸引力控制機構的主視剖視圖,(C)是僅表示所述吸引力控制機構的大氣控制閥的左視圖,(D)是僅表示所述大氣控制閥的右視圖。

圖25是表示所述吸引力控制機構的打開狀態(tài)的主視剖視圖。

圖26是霧化裝置適配器在充滿液體時的剖視圖,該霧化裝置適配器構成本發(fā)明第十一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

圖27是所述第十一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適配器在液面下降時的剖視圖。

圖28是所述第十一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適配器在平衡時的剖視圖。

圖29(A)是表示所述霧化裝置適配器的吸引力控制機構的俯視剖視圖,(B)是所述同吸引力控制機構的主視剖視圖,(C)是僅表示所述吸引力控制機構的控制構件的左視圖,(D)是僅表示所述控制構件的右視圖。

圖30是表示所述第十一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適配器的應用例的剖視圖。

圖31是表示所述第十一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適配器的應用例在充滿液體時的剖視圖。

圖32是所述第十一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適配器的應用例在液面下降時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各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第一實施方式]

首先,參照圖1至圖6對第一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XA1的結構進行說明。圖1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XA1的結構的剖視圖。圖2是用于說明由調(diào)整刻度盤7的窗口7a和立起凸起部5的窗口5a所形成的空氣吸入口的側視圖。圖3是表示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液體2的噴出口13a和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液體2的噴出口16a之間的位置關系的一例的圖。圖4是表示氧氣(含有氧氣的氣體)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氣體噴射部)12a吹出的方向上的距離h的剖視圖,以及將該距離h和液體2在噴出口13a、16a部分的負壓之間的關系作為一般的概念表示的曲線圖。圖5是表示從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中心的距離s的側視圖和俯視圖,以及將該距離s和液體2在噴出口13a、16a部分的負壓之間的關系作為一般的概念表示的曲線圖。圖6是表示氧氣流量計XC1的一例的側視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附圖和以后的各個附圖中,適當?shù)厥÷砸徊糠值慕Y構而簡化了附圖。

圖1所示的霧化裝置(加濕裝置)XA1包括霧化裝置適配器XB1和水瓶(容器)1。在水瓶1中裝有無菌水等液體2。在該水瓶1的上部配置有開口部1a,在該開口部1a的外周側表面配置有用于與霧化裝置適配器XB1結合的螺紋部1b。

在霧化裝置適配器XB1的下部配置有用于與所述水瓶1結合的蓋體3。在蓋體3的內(nèi)周側表面配置有螺紋部3a,該螺紋部3a用于與在所述水瓶1的開口部1a的外周側表面配置的螺紋部1b螺紋結合。

另外,在蓋體3的內(nèi)側具有襯墊4,當螺紋部1b與螺紋部3a螺紋結合且霧化裝置適配器XB1與水瓶1結合時,通過該襯墊4的作用防止液體從結合部泄露。

在霧化裝置適配器XB1上,沿使霧化裝置XA1直立時呈縱向的方向(垂直方向)形成有圓筒狀的立起凸起部5,在該立起凸起部5構成有氧氣的供給系統(tǒng)。另外,在霧化裝置適配器XB1的從立起凸起部5隔開間隔的一側,沿使霧化裝置XA1直立時呈橫向的方向(水平方向)形成有圓筒狀的水平凸起部6,從該水平凸起部6向患者送出空氣、氧氣以及氣霧劑的混合氣體。

在立起凸起部5的外側配置有可轉(zhuǎn)動的調(diào)整刻度盤7。另外,立起凸起部5的頂部被頂板8堵塞。由此,在立起凸起部5的內(nèi)部形成由該凸起部5和頂板8構成的堵塞空間9。

另外,在頂板8嵌入有安裝了螺母10的接頭11,通過將該螺母10與如圖6所示的氧氣流量計XC1的出口構件17連接而供氧。

即,通過將配置于螺母10的螺紋部10a和配置于氧氣流量計XC1的出口構件17的螺紋構件17b螺紋結合,配置于氧氣流量計XC1的出口構件17的結合部17a和配置于接頭11的結合部11a緊貼。并且,氧氣通過配置于氧氣流量計XC1的出口構件17的流通孔17c和配置于接頭11的流通孔11b連通來從氧氣流量計XC1向接頭11供給。

如圖2所示,在調(diào)整刻度盤7的側面形成有窗口7a。另外,在立起凸起部5的側面的、與窗口7a對置的位置形成有窗口5a。并且,由該窗口7a和窗口5a所形成的開口具有作為空氣吸引孔的功能。

因此,通過使調(diào)整刻度盤7轉(zhuǎn)動而使窗口7a與窗口5a對置來形成與堵塞空間9連通的開口。即,通過對調(diào)整刻度盤7的轉(zhuǎn)動位置進行調(diào)整來能夠調(diào)整相對于封閉空間9的開口面積,由此,能夠調(diào)整空氣的吸入量。

返回到圖1進行說明如下。在圓筒狀的立起凸起部5的內(nèi)部配置有噴嘴狀的擴散器(diffuser)14。該擴散器14并非其前端變寬的形狀,而是其上端部分形成為錐形形狀,并且該錐形形狀的下方部分形成為直管狀。并且,擴散器14的錐形形狀部分配置有噴嘴構件12。

在如上所述那樣配置的噴嘴構件12和擴散器14中,從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所噴射的氧氣高速穿過擴散器14,因此,存在于堵塞空間9的空氣被吸引而流向擴散器14側。此時,空氣根據(jù)由窗口5a和對應于調(diào)整刻度盤7的轉(zhuǎn)動位置而形成的窗口7a所形成的開口的面積被吸引,并穿過擴散器14。

接頭11的水瓶1側的端部嵌合有噴嘴構件12。在噴嘴構件12的前端形成有噴出孔12a。另外,在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的附近設置有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由于噴嘴構件12和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將各個構件形成為兩個不同的構件,也可以將這兩個構件組合而構成。

但是,由于從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噴射的氧氣和噴出液體2的噴出口13a之間存在微妙的位置關系而難以進行位置調(diào)整,因此,噴嘴構件12和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優(yōu)選一體構成。

同樣,噴嘴構件12和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分別為兩個不同的構件,可以將這兩個構件組合而構成。但是,由于從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噴射的氧氣和噴出液體2的噴出口16a之間存在微妙的位置關系而難以進行位置調(diào)整,因此,噴嘴構件12和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優(yōu)選一體構成。即,噴嘴構件12、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以及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優(yōu)選一體構成。

在霧化裝置適配器XB1的框體15內(nèi)設置的擴散器14的內(nèi)側,設置有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在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的附近形成有液體2的噴出口13a。與該噴出口13a連續(xù)地形成有用于吸引液體2的容器側吸引通路13b。該容器側吸引通路13b的下端延伸至水瓶1內(nèi)部的底部附近為止,并且該下端的吸液口13c插入于無菌水等液體2之中,由此能夠高效率地吸引該無菌水等液體2。即,該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成為利用由氣體引起的負壓來從容納有加濕用液體的水瓶1吸引液體2的吸引機構。

在霧化裝置適配器XB1的框體15的下部配置有液體接收部15a。來自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的液體2在由從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所噴射的氧氣引起的負壓的作用下形成為氣霧劑狀并加濕該氧氣,由此能夠從水平凸起部6向患者送出空氣、氧氣以及氣霧劑的混合氣體,該液體接收部15a能夠積存除了引導至外部的液體2水分外的未被引導至外部而成為液滴并滯留在該霧化裝置適配器XB1內(nèi)的液體2。

而且,在霧化裝置適配器XB1的框體15設置的擴散器14的內(nèi)側,形成有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在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的附近形成有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液體2的噴出口16a,并且與該噴出口16a連續(xù)地形成有用于吸引液體2的接收部側吸引通路16b。該接收部側吸引通路16b的下端延伸至所述液體接收部15a的底部附近為止,在該處配置有吸液口16c。

除了引導至外部的液體2水分以外的未被引導至外部而成為液滴且積存在該霧化裝置適配器XB1的框體15下部的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從該吸液口16c被吸引,并經(jīng)過接收部側吸引通路16b,從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液體2的噴出口16a形成氣霧劑并噴出,而且與從所述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形成為氣霧劑狀并噴出的液體2匯合,由此空氣、氧氣以及氣霧劑的混合氣體從水平凸起部6向患者送出。

就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液體2的噴出口13a和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液體2的噴出口16a之間的位置關系而言,所述噴出口16a配置于不妨礙液體2從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形成為氣霧劑狀且加濕氧氣的的位置即可。

舉出一個例子,圖3的(A)表示在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液體2的噴出口13a的下側配置有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液體2的噴出口16a的情況。圖3的(B)表示在與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液體2的噴出口13a對置的位置配置有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液體2的噴出口16a的情況。圖3的(C)表示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液體2的噴出口13a和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液體2的噴出口16a的高度相同,并且從下方看時兩個噴出口分別配置在從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的中心以某種角度旋轉(zhuǎn)的位置的情況。

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噴出的液體2形成為氣霧劑狀并加濕氧氣,并且從水平凸起部6向患者送出空氣、氧氣以及氣霧劑的混合氣體的性能是最優(yōu)先考慮的,并且由于與噴出口13a連接的用于吸引液體2的容器側吸引通路13b的下端延伸至水瓶1內(nèi)部的底部附近為止而具有某種程度的長度,因此,從水瓶1的下部吸引液體2所需的負壓要大到某種程度。

另一方面,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具有,將未被引導至外部而成為液滴并積存于該霧化裝置適配器XB1的框體15下部的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再次形成為氣霧劑狀,并與從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形成為氣霧劑狀而噴出的液體2匯合并向患者送出的作用,其作用遜于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功能。另外,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接收部側吸引通路16b延伸至液體接收部15a的底部附近為止,從配置于下端的吸液口16c至液體2的噴出口16a的距離短,因此用于吸引液體2的負壓小于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所需的負壓。

然而,在圖4和圖5所示的負壓的曲線圖中,在負壓比較大的位置配置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液體2的噴出口13a,而在負壓比較小的位置配置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水的噴出口16a,其作為一例是合乎道理的。

將其作為具體的例子表示的就是圖3的(A)、(B)以及(C)。當然,并不限于該三個例子,只要是滿足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液體2的噴出口13a和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液體2的噴出口16a所需的負壓條件的配置,也可以是其他結構。

以上說明的霧化裝置XA1包括: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其利用由從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噴射的氧氣引起的負壓,從用于容納加濕用液體2的水瓶1吸引液體2,并且將所吸引的液體2形成為氣霧劑;液體接收部15a,其用于積存從氣霧劑成為液滴并滯留的液體2;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其利用負壓來從液體接收部15a吸引液體2,并且將所吸引的液體2再次形成為氣霧劑,因此,無需設置用于將積存于該霧化裝置XA1的無菌水等液體2返回至水瓶1等容器的引流管,并且水瓶1等容器的更換變得容易,而且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在更換容器時液體2從引流管滴落的現(xiàn)象。

另外,在霧化裝置XA1中無需設置用于將積存于霧化裝置適配器XB1的無菌水等液體2返回至水瓶2等容器的引流管,并且無需將成為混入有室內(nèi)雜菌的排水的無菌水等液體2返回至水瓶1等容器,因此解決了雜菌混入到容器內(nèi)的液體的缺點。

[第二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7對第二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XD1的結構進行說明。圖7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XD1的結構的剖視圖。需要說明的是,在此處,以霧化裝置XD1的特征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對于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和作用,附圖中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適當?shù)厥÷云湔f明。

圖7所示的霧化裝置(加濕裝置)XD1包括霧化裝置適配器XE1和水瓶(容器)1。

在受到從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所噴射的氧氣影響的位置,設置有氣霧劑形成構件26的噴出口26a。由于噴嘴構件12和氣霧劑形成構件26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將各個構件形成為兩個不同的構件,也可以將這兩個構件組合而構成。

但是,由于從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噴射的氧氣和用于噴射液體2的噴出口26a之間存在微妙的位置關系而難以進行位置調(diào)整,因此,噴嘴構件12和氣霧劑形成構件26優(yōu)選一體構成。

在設置于霧化裝置適配器XE1的框體15內(nèi)的擴散器14的下方設置有容器側吸引構件23,在其前端形成有液體2的出口23a。與該出口23a連續(xù)地形成有用于吸引液體2的通路23b。該通路23b的下端延伸至水瓶1內(nèi)部的底部附近為止,并插入于無菌水等液體2之中,由此能夠高效率地吸引該無菌水等液體2。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發(fā)明中,將包括第一實施方式中所進行說明(主要進行氣霧劑化)的噴出口和第二實施方式中(主要不進行氣霧劑化)的上述出口兩者的概念定義成排出口。該容器側吸引構件23成為利用由氣體引起的負壓來從水瓶1吸引液體2的吸引機構。

液體2在由從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所噴射的氧氣引起的負壓的作用下,從容器側吸引構件23的出口23a排出,而液體接收部15a能夠積存該液體2。

而且,在設置于霧化裝置適配器XB1的框體15的擴散器14內(nèi)側,形成有氣霧劑形成構件26。在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的附近形成有氣霧劑形成構件26的液體2的噴出口26a,并且該氣霧劑形成構件26的下端延伸至所述液體接收部15a的底部附近為止,此處配置有吸液口26c。

從容器側吸引構件23的出口23a排出且積存于該霧化裝置適配器XB1的框體15下部的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從該吸液口26c被吸引,并經(jīng)過接收部側吸引通路26b,從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26的液體2噴出口26a形成為氣霧劑并噴出,空氣、氧氣以及氣霧劑的混合氣體從水平凸起部6向患者送出。

就容器側吸引構件23的液體2的出口23a和氣霧劑形成構件26的液體2的噴出口26a之間的位置關系而言,所述出口23a配置于不妨礙液體2從氣霧劑形成構件26的液體2噴出口26a形成為氣霧劑狀并加濕氧氣的的位置即可。

以上說明的霧化裝置XD1包括:容器側吸引構件23,其利用由從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所噴射的氧氣引起的負壓,從用于容納加濕用液體2的水瓶1吸引液體2;液體接收部15a,其用于積存吸引至該容器側吸引構件23的液體2;氣霧劑形成構件26,其利用負壓來從液體接收部15a吸引液體2,并且將所吸引的液體2形成為氣霧劑,因此,無需設置用于將積存于該霧化裝置XD1的無菌水等液體2返回至水瓶1等容器的引流管,并且容器的更換變得容易,而且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在更換容器時液體2從引流管滴落的現(xiàn)象。

另外,在霧化裝置XD1中無需設置用于將積存于霧化裝置適配器XE1的無菌水等液體2返回至水瓶1等容器的引流管,并且無需將成為混入有室內(nèi)雜菌的排水的無菌水等液體2返回至水瓶1等容器,因此解決了雜菌混入到容器內(nèi)的液體2的缺點。

另外,在霧化裝置XD1中,隨著容器側吸引構件23持續(xù)地吸引水瓶1內(nèi)的液體2,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的液面上升,使該容器側吸引構件23的出口23a被浸沒于該液體2,由此停止容器側吸引構件23的吸引液體2的功能。據(jù)此,防止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向水平凸起部6溢出。并且,通過氣霧劑形成構件26吸引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來降低該液體2的液面,由此使容器側吸引構件23的出口23a從該液體2的液面出現(xiàn),從而恢復容器側吸引構件23的吸引液體2的功能。

[第三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8至圖12對第三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XF1的結構進行說明。圖8是用于說明霧化裝置適配器XG1所具有的閥30的結構的概念圖,該霧化裝置適配器XG1構成霧化裝置XF1。圖9是用于說明閥30的結構的放大圖。圖10是表示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噴出口16a以及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之間的位置關系的立體圖。圖11是閥30的立體圖。圖12是表示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噴出口16a以及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剖視圖。需要說明的是,在此處,以霧化裝置適配器XG1的特征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對于與上述各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和作用,附圖中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適當?shù)厥÷云湔f明。

圖8和圖9所示的霧化裝置(加濕裝置)XF1包括霧化裝置適配器XG1和省略圖示的水瓶(容器)。

如圖8所示,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和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噴出口16a互相對置,并且沿著從噴出孔12a噴射的氣體流以串聯(lián)配置。具體而言,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噴出口16a接近于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位于與噴出口16a相比更遠離噴出孔12a的位置。此外,如圖12所示,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和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噴出口16a也可以配置成朝向相同。

霧化裝置適配器XG1具有吸引力控制機構,該吸引力控制機構利用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能夠使吸引機構(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吸引液體2的能力可變。作為該吸引力控制機構,在本實施方式中具有用于對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進行開閉的閥30。閥30具有遮斷構件31、浮動構件32、連結構件33。

遮斷構件31在從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遮斷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的遮斷位置(圖9中的以實線表示的位置)和從該遮斷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圖9中的以點劃線表示的位置)之間繞擺動軸34進行擺動。該遮斷構件31位于遮斷位置的情況下,從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噴射的氣體流動中遮斷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由此停止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吸引液體2的功能。并且,遮斷構件31位于退避位置的情況下,解除噴出口13a對從噴出孔12a噴射的氣體流動的遮斷,由此恢復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吸引液體2的功能。

浮動構件32浮在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的液面,并伴隨該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動。連結構件33通過擺動軸34連結浮動構件32和遮斷構件31,并且與該浮動構件32的浮動一并使該遮斷構件31擺動。

在這種霧化裝置XF1中,通過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持續(xù)地吸引水瓶內(nèi)的液體2而使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液面上升來使浮動構件32向上方浮動,由此遮斷構件31進行擺動且位于遮斷位置,從而停止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吸引液體2的功能。據(jù)此,防止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向水平凸起部6(參照圖1)溢出。并且,通過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吸引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來降低該液體2的液面,由此浮動構件32向下方浮動而使遮斷構件31進行擺動且位于退避位置,從而恢復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吸引液體2的功能。該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由于用擺動軸34承受進行噴霧的氧氣的壓力,因此伴隨液體2液位變化的浮動構件32的浮力不會對遮蔽構件31的轉(zhuǎn)動帶來壞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如圖10至圖12所示,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以及擺動軸34優(yōu)選一體構成。

[第四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13對第四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XH1的結構進行說明。圖13(A)是用于說明霧化裝置適配器XI1所、具有的閥40的結構的概念圖,該霧化裝置適配器XI1構成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XH1。圖13(B)是表示圖13(A)所示結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

圖13(A)和圖13(B)所示的霧化裝置(加濕裝置)XH1包括霧化裝置適配器XI1和省略圖示的水瓶(容器)。

霧化裝置適配器XI1具有閥40,該閥40用于從噴出孔12a噴射的氣流中遮斷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閥40是在噴出口13a的跟前對從噴出孔12a噴射的氧氣自身的流動進行遮斷的“傾斜滑動式”閥。具體而言,閥40具有遮斷構件41、浮動構件42、連結構件43。

遮斷構件41在從噴出孔12a遮斷噴出口13a的遮斷位置(圖13(A)中以實線表示的位置)和從該遮斷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圖13(A)中以點劃線表示的位置)之間進行傾斜滑動。該遮斷構件41位于遮斷位置的情況下,從噴出孔12a遮斷噴出口13a,由此停止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吸引液體2的功能。遮斷構件41位于退避位置的情況下,解除噴出口13a對噴出孔12a的遮斷,由此恢復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吸引液體2的功能。

浮動構件42浮在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的液面,并伴隨該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動。連結構件43形成有導向槽43a,該導向槽43a通過霧化裝置適配器XI1的框體(省略圖示)上設置的導向銷44被引導。該連結構件43將浮動構件42與遮斷構件41連結,并且與該浮動構件42的浮動一并使該遮斷構件41滑動。

[第五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14對第五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XJ1的結構進行說明。圖14(A)是用于說明霧化裝置適配器XK1所具有的閥50的結構的概念圖,該霧化裝置適配器XK1構成本發(fā)明第五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XJ1。圖14(B)表示圖14(A)所示結構的主要部分的俯視圖。

圖14(A)和圖14(B)所示的霧化裝置(加濕裝置)XJ1包括霧化裝置適配器XK1和省略圖示的水瓶(容器)。

霧化裝置適配器XK1具有用于對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進行開閉的閥50。閥50是用于堵塞噴出口13a的“上下滑動式”閥。具體而言,閥50具有遮斷板51、作為浮動構件的浮動環(huán)(float ring)52以及用于使遮斷板51和浮動環(huán)52連接的連結構件53。

遮斷板51與浮動環(huán)52一體構成且與該浮動環(huán)52一體進行滑動。據(jù)此,遮斷板51在用于堵塞噴出口13a的遮斷位置(圖14(A)中以點劃線表示的位置)和從該遮斷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圖14(A)中以實線表示的位置)之間上下滑動。該遮斷板51位于遮斷位置的情況下堵塞噴出口13a,由此停止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吸引液體2的功能2。遮斷板51位于退避位置的情況下解除噴出口13a的堵塞,由此恢復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吸引液體2的功能。

浮動環(huán)52可滑動地嵌入于一體構成的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和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該浮動環(huán)52浮在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的液面,并伴隨該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動。據(jù)此,浮動環(huán)52使遮斷板51上下滑動。

[第六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15和圖16對第六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XL1的結構進行說明。其為第三實施方式的變形例,圖15是用于說明霧化裝置適配器XM1所具有的閥30(吸引力控制機構)的結構的概念圖,該霧化裝置適配器XM1構成本發(fā)明第六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XL1。圖16是閥30的立體圖。需要說明的是,在此處,以霧化裝置適配器XM1的特征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對于與上述各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和作用,附圖中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適當?shù)厥÷云湔f明。

霧化裝置適配器XM1的吸引力控制機構也具有使貯留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的液面維持在規(guī)定位置的功能。具體而言,當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的液面到達至規(guī)定位置時,降低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吸引能力。另一方面,當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的液面小于規(guī)定位置時,提高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吸引能力。具體而言,具有閥30,其通過噴出口13a的鉛直上方的開閉動作,使從噴出孔12a噴射的氧氣不會接觸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如圖15所示,閥30具有遮斷構件31、浮動構件32、連結構件33、限位器35。

如圖16所示,限位器35配置于擺動構件32,當遮斷構件31向遮斷方向擺動時,該限位器35與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側面抵接,由此進行遮斷構件31的定位。此外,當遮斷構件31向退避方向擺動時,遮斷構件31自身與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抵接,由此進行自身的定位。這樣,通過限位器35和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兩者來限制遮斷構件31的擺動范圍,從而能夠進行更精確的液面控制。

[第七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17和圖18對第七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XN1的結構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此處,以霧化裝置XN1的特征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對于與上述各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和作用,附圖中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適當?shù)厥÷云湔f明。為防止附圖的復雜化,省略吸引力控制機構的說明和圖示。

該霧化裝置(加濕裝置)XN1包括霧化裝置適配器XO1、加熱裝置60以及水瓶(容器)1。

加熱裝置60從外部至少對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進行加熱。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吸液口16c優(yōu)先對液體接收部15a中的液體2的接近表層(液面)的部分進行吸引。被加熱裝置60加熱的高溫液體2滯留在液面附近,因此,優(yōu)先吸引該液體2時,能夠使加濕溫度迅速地上升。

而且,在霧化裝置適配器XO1中,在液體接收部15a的基礎上,在接收部側氣霧劑生成噴嘴16a的鉛直正下方且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面的上方,具有可承接液體2的第二液體接收部110。該第二液體接收部110是固定于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或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且向水平方向(或者傾斜方向)延伸的板材,雖不能承受大量的液體2,但是能夠?qū)娜萜鱾葰忪F劑形成構件13滴落的液體2優(yōu)先滯留在其表面。第二液體接收部110的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附近形成有切口(或者開口)110a,能夠?qū)舻囊后w2經(jīng)由該切口110a沿著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周壁向下流淌。

如圖17所示,在液體2充分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情況下,沿著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周壁向下流淌的液體,向液體接收部15a供給。

另一方面,如圖18(A)所示,在液體2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初始狀態(tài)或者液體接收部15a的液位下降的情況下,從第二液體接收部110經(jīng)過切口(或者開口)110a沿著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周壁向下流淌的液體,全部被吸液口16c吸引,并從噴出口16a形成氣霧劑并噴出。即,在本實施方式中,液體2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之前,也能夠迅速地進行加濕。尤其,在考慮到加熱裝置60等的加溫影響,在將吸液口16c定位在液體接收部15a充滿液體時的液面附近的情況下是有效的。

該第二液體接收部110兼作限制構件,該限制構件用于限制從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噴射的氣體與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面發(fā)生沖突。該限制構件通過承接從噴出孔12a所噴射的氣體,能夠抑制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面被氣體噴射而產(chǎn)生波浪。如此地,通過使第二液體接收部110發(fā)揮作為限制構件的功能,能夠使被加熱裝置60加熱而加溫的液體接收部15a內(nèi)的液體2安靜地滯留在液面附近,因此,能夠從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吸液口16c穩(wěn)定且有效地只吸引已加溫的液體。

需要說明的是,在此處,例示了第二液體接收部110為板構件的情況,如圖18(B)所示,將第二液體接收部110可以構成為碟狀或者容器狀,由此能夠積存更多的液體2。另外,也可以具有引導路110b,該引導路110b用于將積存于第二液體接收部110的液體2引導至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吸液口16c。

另外,在此處,例示了第二液體接收部110配置在高于液體接收部15a(充滿液體時的)液面的上方的情況,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圖19和圖20所示,將第二液體接收部110可以配置在低于(充滿液體時的)液面的下側。在該情況下,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吸液口16c優(yōu)選以能夠直接吸引積存于第二液體接收部110的液體的方式配置。如圖19所示,這樣,在液體接收部15a充滿液體的情況下,第二液體接收部110被浸沒,因此不會發(fā)揮任何功能,但是,如圖20所示,在液體2未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初始狀態(tài)或者液體接收部15a的液位因某種原因下降時,第二液體接收部110露出而優(yōu)先滯留從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滴落的液體2,并迅速供給至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此外,在圖19和圖20中,例示了在第二液體接收部110的基礎上配置限制構件110x的情況,但也可以省略該限制構件110x。

[第八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21對第八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XP1的結構進行說明。圖21(A)和圖21(B)所示的霧化裝置(加濕裝置)XP1包括霧化裝置適配器XQ1、省略圖示的加熱裝置以及水瓶(容器)。

在霧化裝置適配器XQ1中,作為吸引力控制機構,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配置在與規(guī)定液位略相同的高度。即,霧化裝置適配器XQ1是通過液體2的液面堵塞噴出口13a的“水淹沒式”霧化裝置適配器。

在圖21(A)所示的狀態(tài)中,液體2的液面低于噴出口13a,因此,噴出口13a露出并吸引水瓶內(nèi)的液體2,并且能夠?qū)⒃撘后w2形成為氣霧劑并噴出。另一方面,如圖21(B)所示,當液體2的液位上升而處于噴出口13a被浸沒的狀態(tài)時,停止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吸引液體2的功能。并且,當液體2作為氣霧劑被消耗掉而使液面下降時,再次返回至圖21(A)的狀態(tài)使噴出口13a露出,由此恢復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吸引液體2的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靠近液面?zhèn)?,其結果該噴出口13a遠離噴出孔12a,因此存在負壓不足的可能性。在該情況下,也可以除了與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噴出口16a相對應的噴出孔12a外還設置第二噴出孔,并且使配置于規(guī)定液位附近的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接近第二噴出孔。

[第九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22對第九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XR1的結構進行說明。圖22(A)和圖22(B)所示的霧化裝置(加濕裝置)XR1包括霧化裝置適配器XS1、省略圖示的加熱裝置以及水瓶(容器)。

在霧化裝置適配器XS1中,作為吸引力控制機構具有:閥56,其配置于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容器側吸引通路13b的中途;驅(qū)動構件57,其利用伴隨液體2的上升或者下降的浮力進行擺動,由此對閥56進行打開或者關閉(ON/OFF)。閥56相對于容器側吸引通路13b進行進退,由此對容器側吸引通路13b的流路進行封閉或開放。因此,如圖22(A)所示,在液體2的液位低的情況下,打開閥56而容器側吸引通路13b處于開放的狀態(tài),由此能夠通過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吸引液體2。另一方面,如圖22(B)所示,當液體2的液面達到規(guī)定位置時,驅(qū)動構件57擺動而對閥56進行按壓,由此封閉容器側吸引通路13b。其結果,停止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吸引液體2的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些實施方式中,作為吸引力控制機構,例示了利用液體2的浮力或液體自身來切換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吸引功能的情況,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對液體2的液面(液位)進行電氣測量,并利用其測量結果,用電磁閥對容器側吸引通路13b的流動進行打開或者關閉。另外,在用電子泵從水瓶吸引液體的情況下,也可以利用液面的測量結果,對泵體的功能進行啟動和關閉(ON/OFF)而控制液面。

[第十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23至圖25對第十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XT1的結構進行說明。圖23(A)至圖23(C)所示的霧化裝置(加濕裝置)XT1包括霧化裝置適配器XU1、省略圖示的加熱裝置以及水瓶(容器)。

如圖23(B)所示,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容器側吸引通路13b和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接收部側吸引通路16b并聯(lián)配置在將從噴出孔12a噴射的氣體的流動方向作為主軸時的圓周方向上。

吸引力控制機構具有:大氣開放口13d,其配置于容器側吸引通路13b的中途,即比液體接收部15a的充滿液體時的液位高的上方;大氣控制閥70,其用于開閉大氣開放口13d。大氣開放口13d是與容器側吸引通路13b垂直地相交的截面呈圓形的開口,用于使容器側吸引通路13b與大氣連通。

大氣控制閥70具有開閉構件71、浮動構件72以及連結構件73。如圖24所示,開閉構件71具有:閥體71a,其呈圓錐形,從凸出端側插入于大氣開放口13d;卡合部71b,其形成于閥體71a的后方側。浮動構件72浮在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的液面,并且伴隨該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動。連結構件73的一側固定在浮動構件72,其另一側與開閉構件71的卡合部71b卡合,該連結構件73通過擺動軸74自如地進行擺動。當連結構件73因該浮動構件72的浮動而擺動時,與該連結構件73卡合的開閉構件71的閥體71a相對于大氣開放口13d進行進退。需要說明的是,之所以閥體71a呈圓錐形,是因為當閥體71a從凸出端側插入于圓形的大氣開放口13d時,兩者會自主地定中心,同時能夠根據(jù)其進入狀況對流量進行微調(diào)整,而且還能提高閥體71a進入到頭時的封閉性。此外,當閥體71a進入到頭時,存在于閥體71a的基端周圍的平面緊貼于大氣開放口13d周圍的平面,從而還能夠封閉大氣開放口13d。

因此,如圖23(A)和圖25所示,當液體2的液位上升而使浮動構件72浮起時,閥體71a從大氣開放口13d后退,由此大氣導入到容器側吸引通路13b。其結果,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無法吸引水瓶(省略圖示)內(nèi)的液體。另一方面,如圖23(C)和圖24所示,當液體2的液位下降而使浮動構件72下降時,閥體71a進入到大氣開放口13d而堵塞大氣開放口13d。其結果,容器側吸引通路13b的封閉性變高,由此能夠吸引水瓶內(nèi)1的液體2。實際上,大氣開放口13d和閥體71a之間的間隙自主地調(diào)整為最佳間隔而達到平衡,從而維持因進行加濕而引起的液體2消耗量和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液體2吸引量變?yōu)橥鹊臓顟B(tài)。

[第十一實施方式]

接著,參照圖26至圖29對第十一實施方式的霧化裝置XV1的結構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此處,以霧化裝置適配器XW1的特征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對于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和作用,附圖中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適當?shù)厥÷云湔f明。

霧化裝置適配器XW1具有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具有:噴出口16a,其配置于噴嘴構件12的噴出孔12a的附近;吸液口16c,其朝向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的內(nèi)部開口;接收部側吸引通路16b,其用于連通噴出口16a和吸液口16c。

另外,作為從水瓶1吸引液體2的吸引機構具有連通通路80,該連通通路80從水瓶1內(nèi)的液體2連通至接收部側吸引通路16b。連通通路80的上端成為與接收部側吸引通路16b匯流的匯流口80a,而連通通路80的下端成為用于吸引水瓶1內(nèi)的液體2的吸液口80c。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接收部側吸引通路16b與連通通路80串聯(lián)連接,在接收部側吸引通路16b的側面形成有截面呈圓形(或者圓筒形)的吸液口16c。因此,當對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噴出口16a施加負壓時,欲從接收部側吸引通路16b的吸液口16c吸引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同時也欲從連通通路80的吸液口80c吸引水瓶1內(nèi)的液體2。即,構成為利用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噴出口16a的吸引力來從水瓶1吸引液體2的結構。

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具有吸引力控制機構,其利用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能夠使吸引機構的吸引水瓶1的液體2的能力可變。該吸引量控制機構為多種多樣,例如,如圖29所示,優(yōu)選地,利用用于開閉接收部側吸引通路16b的吸液口16c的控制構件90,控制從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吸引的吸引量。當利用控制構件90抑制該吸引量時,噴出口16a的吸引力(負壓)施加于連通通路80側,因此能夠促進水瓶1的液體2被吸引。

具體而言,本實施方式中的控制構件90具有:開閉構件91,其在用于關閉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的吸液口16c的關閉位置和用于打開該吸液口16c的打開位置之間進行移動;浮動構件92,其伴隨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的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動;連結構件93,其用于連結浮動構件92和開閉構件91,并且與浮動構件92的浮動一并移動開閉構件91。

如圖29所示,開閉構件91具有;閥體91a,其呈圓錐形,從凸出端側插入于吸液口16c;卡合部91b,其形成于閥體91a的后方側。浮動構件92浮在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的液面,并且伴隨該液面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上下浮動。連結構件93的一側固定在浮動構件92,其另一側與開閉構件91的卡合部91b卡合,并且該連結構件93通過擺動軸94自如地進行擺動。當連結構件93通過該浮動構件92的浮動進行擺動時,與其卡合的開閉構件91的閥體91a相對于吸液口16c進行進退。需要說明的是,之所以閥體91a呈圓錐形,是因為當閥體91a從凸出端側插入于圓形的吸液口16c時,兩者會自主地定中心,同時能夠根據(jù)其進入狀況對流量進行微調(diào)整,而且還能夠提高閥體91a進入到頭時的封閉性。此外,當閥體91a進入到頭時,存在于閥體91a的基端周圍的平面緊貼于吸液口16c的周圍平面,從而還能夠封閉吸液口16c。

因此,如圖26所示,當液體2的液位上升而使浮動構件92浮起時,閥體91a從吸液口16c后退,由此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導入到接收部側吸引通路16b。其結果,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能夠吸引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面附近的液體2。當用加熱裝置60加熱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時,能夠優(yōu)先吸引聚集在液面的加溫的液體2,因此方便性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如圖27所示,當液體2的液位下降而使浮動構件92下降時,閥體91a進入到吸液口16c并堵塞吸液口16c。其結果,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6的吸引用負壓施加于連通通路80側,由此能夠吸引水瓶1內(nèi)的液體2。實際上,如圖28所示,吸液口16c和閥體91a之間的間隙自主地調(diào)整為最佳間隔而達到平衡,并且吸液口16c對液體2的吸引和對水瓶1內(nèi)的液體2吸引同時進行,從而維持因進行加濕而引起的液體2的消耗量和從水瓶1吸引液體2的吸引量變?yōu)橥鹊臓顟B(tài)。

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連通通路80的匯流口80a配置在積存于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的液面之下的情況,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只要在接收部側吸引通路16b的任意位置進行匯流即可。例如,如圖30所示的應用例那樣,也可以使匯流口80a配置在高于液體2的液面的上方。這樣配置的情況下,當停止裝置時,能夠避免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經(jīng)由吸液口16和連通通路80向水瓶1倒流的現(xiàn)象。當然,如圖26和圖30的點劃線所示,也可以通過在連通通路80上設置止回閥80x來抑制向水瓶1的倒流。當然,也可以將匯流口80a設置于接近噴出口16a的位置。

而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通過由吸引力控制機構堵塞吸液口16c來對水瓶1的吸引力進行調(diào)整的情況,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圖31和圖32所示的吸引力控制機構那樣,也可以在連通通路80的匯流口80a配置三通閥95,并且用浮動構件92和連結構件93轉(zhuǎn)動該三通閥95,由此在如下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如圖31所示的通過液位的上升來使吸液口16c和噴出口16a連通而吸引液體接收部15a的液體2的狀態(tài);如圖32所示的通過液位的下降來使連通通路80的吸液口80c和噴出口16a連通而吸引水瓶1的液體2的狀態(tài)。

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個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要旨和技術構思的范圍內(nèi)可以進行各種變形。另外,各個實施方式和各個變形例的結構在可能的范圍內(nèi)可以適用于其他實施方式和其他變形例。

即,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可以適當?shù)刈兏鱾€結構的位置、大小(尺寸)、形狀、材質(zhì)、方向、數(shù)量等。

或者,在上述第三實施方式、上述第四實施方式以及上述第五實施方式中,將閥30、40、50開閉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13的噴出口13a的情況作為一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閥也可以開閉容器側吸引構件的出口。

附圖標記說明

XA1、XD1、XF1、XH1、XJ1 霧化裝置(加濕裝置)

XB1、XE1、XG1、XI1、XK1 霧化裝置適配器(適配器)

XC1 氧氣流量計

1 水瓶(容器)

2 無菌水等液體

3 蓋體

4 襯墊

5 立起凸起部

6 水平凸起部(送出部)

7 調(diào)整刻度盤

8 頂板

9 封閉空間

10 螺母

11 接頭

12 噴嘴構件

12a 噴出孔

13 容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

14 擴散器

15 霧化裝置適配器的框體

15a 液體接收部

16 接收部側氣霧劑形成構件

17 氧氣流量計的出口構件

23 容器側吸引構件

26 氣霧劑形成構件

31 遮斷構件

32 浮動構件

33 連結構件

34 擺動軸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永平县| 金川县| 塘沽区| 天等县| 乌恰县| 丰都县| 古浪县| 团风县| 治多县| 车险| 鹿泉市| 邵东县| 棋牌| 安泽县| 莱阳市| 肇庆市| 龙州县| 潜山县| 余江县| 赤峰市| 铅山县| 桃江县| 秦安县| 郴州市| 井冈山市| 郯城县| 福贡县| 教育| 若尔盖县| 巴青县| 麻城市| 饶河县| 大悟县| 郧西县| 合江县| 长顺县| 钟祥市| 宿松县| 郁南县| 无锡市| 宁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