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吸收性物品。更具體而言,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生理用衛(wèi)生巾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術(shù):
公知有一種一次性穿著物品,其包括透液性表面片、不透液性背面片、以及介于所述表面片與所述背面片之間的吸液性墊,所述墊在由絨毛漿、高吸收性聚合物、以及熱熔粘合性合成樹脂纖維形成的體液吸收保持層的上下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配置由熱熔粘合性合成樹脂纖維形成的無紡布層并利用透水性片將所述吸收保持層和所述無紡布層一體地包覆、接合,該一次性穿著物品的特征在于,所述無紡布層和在所述吸收保持層中包含的熱熔粘合性合成樹脂纖維在該吸收保持層與該無紡布層之間的接觸面上相互熱粘合(日本特開2002-11047號公報)。
在日本特開2002-11047號公報所記載的物品中,比紙漿纖維長的合成纖維隨機地配置在吸收體內(nèi),纖維彼此之間通過交織或熱熔接而接合起來,從而發(fā)揮在吸收體內(nèi)的骨架的作用,即使在濕潤狀態(tài)下長時間使用也不會破壞吸收體,能夠確保恒定的耐久性。另外,纖維長度越長,耐久性越增加。
現(xiàn)有技術(shù)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11047號公報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在日本特開2002-11047號公報所記載的物品中,這些較長的合成纖維分布得越多,耐久性越強,但另一方面,吸收體剛性反而升高,與以往的僅具有紙漿纖維的情況相比,剛性提高,導(dǎo)致?lián)p害穿戴感。
本發(fā)明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兼顧了耐久性和柔軟性的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本發(fā)明人們發(fā)現(xiàn),通過以下設(shè)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從而完成了本發(fā)明,即,在由紙漿纖維和合成纖維混合而成的吸收體中,在該吸收體上,在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分別隔開間隔地配置多條沿大致寬度方向延伸的狹縫,使狹縫在長度方向上的間隔短于混合后的合成纖維的纖維長度。
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其為縱長且具有吸收體,該吸收體具有互相正交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并用于吸收體液,該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所述吸收體包含紙漿纖維和合成纖維,在所述吸收體上,狹縫在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分別隔開間隔地配置有多個,該狹縫與將所述長度方向一分為二的寬度方向假想線所成的角度小于45度,所述合成纖維的平均長度長于所述狹縫與所述狹縫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中的、作為長度最長的距離的最大狹縫間距離。
發(fā)明的效果
在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中,吸收體兼具耐久性和柔軟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局部剖切俯視圖。
圖2是沿圖1的I-I′線的示意剖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示意剖視圖。
圖4是表示狹縫的交錯排列的例子的圖。
圖5是表示狹縫的交錯排列的變形例的圖。
圖6是表示狹縫的交錯排列的另一變形例的圖。
圖7是表示狹縫排列的另一例子的圖。
圖8是表示狹縫配置的一個例子的圖。
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裝置的一個例子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附圖所示的內(nèi)容。
圖1是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局部剖切俯視圖,圖2是沿圖1的I-I′線的示意剖視圖。圖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是生理用衛(wèi)生巾。吸收性物品1具有:頂片2,其為透液性且設(shè)于肌膚側(cè);底片3,其為不透液性且設(shè)于穿衣側(cè);吸收體4,其設(shè)于頂片與底片之間,具有互相正交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其用于吸收體液。圖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具有一對翼片5、5,但翼片不是必須的。吸收體4包含紙漿纖維7和合成纖維8。在吸收體上,狹縫6在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分別隔開間隔地配置有多個,該狹縫6與將長度方向一分為二的寬度方向假想線所成的角度小于45度。所述合成纖維的平均長度長于狹縫與所述狹縫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中的、作為長度最長的距離的最大狹縫間距離。
圖3是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示意剖視圖。在圖3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在圖2所示的實施方式的構(gòu)成要素的基礎(chǔ)上,吸水性高分子9包含在吸收體4中,由熱熔粘合性纖維形成的片10配置于吸收體4的單面。
在吸收體4上存在狹縫6。狹縫6具有有限的長度,并在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分別隔開間隔地配置有多個。狹縫6與將所述長度方向一分為二的寬度方向假想線所成的角度為0度以上且小于45度。狹縫6的排列圖案并不限定,能夠例示出例如交錯排列、并列排列、以及這些排列的變形,但優(yōu)選為交錯排列。圖1所示的狹縫的排列是交錯排列的例子。
在本申請中,“最大狹縫間距離”指的是,狹縫與所述狹縫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中的、長度最長的距離。
此處,“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指的是,在著眼于1條狹縫,自該狹縫上的點X起劃出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并求出了該直線與其他狹縫交叉的點Y時,線段XY的長度為最短的那樣的其他狹縫。
圖4是交錯排列的狹縫的例子。在圖4中,箭頭表示長度方向。著眼于狹縫6a,當(dāng)自狹縫6a上的點起劃出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時,該直線與狹縫6b、6c、6d、6e、6f、6g中的任意一條狹縫交叉。將自狹縫6a上的點Xb起劃出的、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同狹縫6b交叉的點Yb與所述狹縫6a上的點Xb連結(jié)起來的線段XbYb的長度、將自狹縫6a上的點Xc起劃出的、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同狹縫6c交叉的點Yc與所述狹縫6a上的點Xc連結(jié)起來的線段XcYc的長度、將自狹縫6a上的點Xd起劃出的、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同狹縫6d交叉的點Yd與所述狹縫6a上的點Xd連結(jié)起來的線段XdYd的長度、以及將自狹縫6a上的點Xe起劃出的、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同狹縫6e交叉的點Ye與所述狹縫6a上的點Xe連結(jié)起來的XeYe的長度相等,將與自狹縫6a上的點f起劃出的、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同狹縫6f交叉的點Yf與所述狹縫6a上的點Xf連結(jié)起來的線段XfYf的長度和將自狹縫6a上的點g起劃出的、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同狹縫6g交叉的點Yg與所述狹縫6a上的點Xg連結(jié)起來的線段XgYg的長度長于線段XbYb、線段XcYc、線段XdYd、線段XeYe的長度。即,最短的線段XY是線段XbYb、線段XcYc、線段XdYd、線段XeYe,線段XY的長度為最短的那樣的其他狹縫是狹縫6b、6c、6d、6e。因而,在該狹縫排列中,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是狹縫6b、6c、6d、6e這4條狹縫,狹縫6f、6g并不是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
圖5是交錯排列的變形例。在圖5中,箭頭表示長度方向。在圖4的狹縫排列中,全部狹縫平行地延伸,但在圖5的狹縫排列中,狹縫延伸的方向存在兩種,并不是全部狹縫都平行地延伸。著眼于狹縫6h,當(dāng)自狹縫6h上的點起劃出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時,該直線與狹縫6i、6j、6k、6l、6m、6n中的任意一條狹縫交叉。狹縫6h和狹縫6i不平行,因此,將自狹縫6h上的點起劃出的、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同狹縫6i交叉的點與所述狹縫6h上的點連結(jié)起來的線段的長度并不恒定,將自狹縫6h的右端的點Xi起劃出的、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同狹縫6i交叉的點Yi與所述狹縫6h上的點Xi連結(jié)起來的線段XiYi的長度最短。同樣地,將自狹縫6h上的點起劃出的、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同狹縫6j交叉的點與所述狹縫6h上的點連結(jié)起來的線段的長度中最短的線段是通過狹縫6j的右端的點Yj的線段XjYj,將自狹縫6h上的點起劃出的、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同狹縫6k交叉的點與所述狹縫6h上的點連結(jié)起來的線段的長度中最短的線段是通過狹縫6h的左端的點Xk的線段XkYk,將自狹縫6h上的點起劃出的、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同狹縫6l交叉的點與所述狹縫6h上的點連結(jié)起來的線段的長度中最短的線段是通過狹縫6l的左端的點Yl的線段XlYl。線段XiYi、線段XjYj、線段XkYk以及線段XlYl的長度相等。將自狹縫6h上的點Xm起劃出的、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同狹縫6m交叉的點Ym與所述狹縫6h上的點Xm連結(jié)起來的線段XmYm的長度和將自狹縫6h上的點Xn起劃出的、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同狹縫6n交叉的點Yn與所述狹縫6h上的點Xn連結(jié)起來的線段XnYn的長度長于線段XiYi、線段XjYj、線段XkYk、線段XlYl的長度。即,最短的線段XY是線段XiYi、線段XjYj、線段XkYk、線段XlYl,使得線段XY的長度為最短的那樣的其他狹縫是狹縫6i、6j、6k、6l。因而,在該狹縫排列中,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是狹縫6i、6j、6k、6l這4條狹縫,狹縫6m、6n并不是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
此處,“狹縫與所述狹縫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指的是,將自狹縫上的點X起劃出的、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同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交叉的點Y與所述狹縫上的點X連結(jié)起來的線段XY的長度。
在圖4中,狹縫6a與狹縫6a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6b之間的距離是線段XbYb的長度,狹縫6a與狹縫6a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6c之間的距離是線段XcYc的長度,狹縫6a與狹縫6a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6d之間的距離是線段XdYd的長度,狹縫6a與狹縫6a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6e之間的距離是線段XeYe的長度。
如圖5的狹縫排列那樣,在狹縫與所述狹縫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不平行的情況下,“狹縫與所述狹縫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指的是,將自狹縫上的點X起劃出的、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同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交叉的點Y與所述狹縫上的點X連結(jié)起來的線段XY的長度中最大長度。將自狹縫6h上的點起劃出的、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直線同狹縫6i交叉的點與所述狹縫6h上的點連結(jié)起來的線段的長度中最長的線段是通過狹縫6i的左端的點Yi′的線段Xi′Yi′,因此,狹縫6h與狹縫6h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6i之間的距離是線段Xi′Yi′的長度。同樣地,狹縫6h與狹縫6h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6j之間的距離是線段Xj′Yj′的長度,狹縫6h與狹縫6h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6k之間的距離是線段Xk′Yk′的長度,狹縫6h與狹縫6h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6l之間的距離是線段Xl′Yl′的長度。
接下來,說明“狹縫與所述狹縫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中的、長度最長的距離”。
如圖4、圖5的狹縫排列那樣,在不管著眼于哪一條狹縫時,狹縫與所述狹縫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都相等情況下,該距離是“狹縫與所述狹縫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中的、長度最長的距離”。在圖4的狹縫排列中,線段XbYb、線段XcYc、線段XdYd、線段XeYe的長度是“狹縫與所述狹縫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中的、長度最長的距離”即“最大狹縫間距離”。在圖5的狹縫排列中,線段XiYi、線段XjYj、線段XkYk、線段XlYl的長度是“狹縫與所述狹縫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中的、長度最長的距離”即“最大狹縫間距離”。
圖6是交錯排列的另一變形例,狹縫與所述狹縫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自下而上變大。在圖6中,箭頭表示長度方向。狹縫6q與狹縫6q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是線段XoYo、線段XpYp、線段XrYr、線段XsYs的長度。狹縫6t與狹縫6t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是線段Xr′Yr′、線段Xs′Ys′、線段XuYu、線段XvYv的長度,其長于狹縫6q與狹縫6q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狹縫6w與狹縫6w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是線段Xu′Yu′、線段Xv′Yv′、線段XxYx、線段XyYy的長度,其長于狹縫6t與狹縫6t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因而,在該排列的情況下,狹縫與所述狹縫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存在線段XoYo、線段XpYp、線段XrYr、線段XsYs的長度、線段Xu′Yu′、線段Xv′Yv′、線段XxYx、線段XyYy的長度、以及線段Xu′Yu′、線段Xv′Yv′、線段XxYx、線段XyYy的長度這3種長度,在這3種長度之中,線段Xu′Yu′、線段Xv′Yv′、線段XxYx、線段XyYy的長度最長。因而,在該排列的情況下,線段Xu′Yu′、線段Xv′Yv′、線段XxYx、線段XyYy的長度是“狹縫與所述狹縫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中的、長度最長的距離”即“最大狹縫間距離”。在圖6的排列的情況下,狹縫與所述狹縫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具有3種,但在狹縫與所述狹縫的在長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之間的距離具有4種以上的情況下,4種以上的距離中的最長的距離成為最大狹縫間距離。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合成纖維的平均長度長于最大狹縫間距離。此處,合成纖維的平均長度指的是,在將紙漿纖維和合成纖維混合而制作吸收體的情況下的、所混合的合成纖維的平均長度,即混合的合成纖維被狹縫切斷之前的長度。通過配置纖維長度較長的合成纖維,能夠使吸收體發(fā)揮回彈力。若此時狹縫沿寬度方向延伸,則在產(chǎn)品寬度方向上能100%利用混合后的纖維的回彈作用,而在產(chǎn)品長度方向上,由于混合后的合成纖維被狹縫局部地切斷,因此回彈力較差,但仍被賦予一定的柔軟性。吸收體會在寬度方向上受到來自胯襠的壓縮,因此其耐久性很重要,在長度方向上要容易與身體的曲線匹配,因此期望較柔軟。
此外,合成纖維的平均長度按照JISL1015:2010的附錄A中的“A7.1纖維長度的測量”的“A7.1.1A法(標(biāo)準(zhǔn)法)在帶刻度的玻璃板上測量各纖維的長度的方法”進行測量
在根據(jù)吸收體的試樣來測量合成纖維的平均長度時,從吸收體的試樣中選擇多個未被狹縫切斷的合成纖維,測量這些合成纖維的長度并取平均值。
狹縫具有有限的長度。狹縫的長度優(yōu)選為3mm~30mm,更優(yōu)選為5mm~15mm。若狹縫較短,則不會產(chǎn)生作為賦予柔軟性的狹縫的效果。若狹縫較長,則有可能在吸收體受到來自寬度方向外側(cè)的壓縮時等時,吸收體以開口的方式裂開,從而在耐久性等方面產(chǎn)生問題。
狹縫與將長度方向一分為二的寬度方向假想線所成的角度為0度以上且小于45度,優(yōu)選為40度以下。若狹縫相對于寬度方向的角度過大,則沿寬度方向取向的纖維容易被切斷,因此對寬度方向上的耐久性造成影響。
優(yōu)選的是,在狹縫的延長線上不存在在寬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的端點。換言之,狹縫的延伸方向優(yōu)選不與寬度方向一致。在圖1的實施方式中,狹縫的延伸方向與寬度方向一致,在狹縫的延長線上存在在寬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的端點。圖7是狹縫排列的另一例子。在圖7中,箭頭表示長度方向。在該例子中,在狹縫的延長線上不存在在寬度方向上相鄰的狹縫的端點。換言之,狹縫相對于寬度方向稍微傾斜。在使用切割輥來形成狹縫的情況下,通過使用于形成狹縫的刀相對于寬度方向傾斜,從而在生產(chǎn)時刀進行點接觸,因此,能夠以較小的壓力來形成狹縫,能夠減輕作用于刀的負荷,從而具有使刀的握持良好這樣的效果。為了獲得該效果,刀相對于寬度方向的角度優(yōu)選為1度~40度,更優(yōu)選為2度~30度,進一步優(yōu)選為3度~20度。
如圖1所示,狹縫優(yōu)選未到達吸收體的寬度方向上的側(cè)緣。通過使狹縫未到達吸收體的寬度方向上的側(cè)緣,能夠防止因胯襠的壓縮而使吸收體以狹縫為基點發(fā)生破損。
優(yōu)選的是,狹縫未在吸收體的厚度方向上貫穿吸收體。若狹縫貫穿吸收體,則吸收體的強度降低,從而存在吸收體容易被扭斷的危險。狹縫的深度優(yōu)選為吸收體的厚度的10%~80%,更優(yōu)選為吸收體的厚度的20%~70%,進一步優(yōu)選為吸收體的厚度的30%~60%。若狹縫的深度過小,則不能充分發(fā)揮降低剛性這樣的作用。若狹縫的深度過大,則以下風(fēng)險變高,即,缺乏耐久性,在使用時吸收體被破壞,并且體液難以沿長度方向擴散,而是沿橫向擴展。
優(yōu)選狹縫之下的吸收體被壓縮。通過將容易因狹縫而破損的吸收體壓縮,從而對吸收體賦予耐久性。如圖3所示,在吸收體4的靠底片3側(cè)的面上的與形成有狹縫6的位置相對應(yīng)的位置形成有凹部11。即,在該例子中,狹縫之下的吸收體被壓縮。
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是能夠用于吸收經(jīng)血、尿等體液的吸收性物品,更具體而言,可列舉出生理用衛(wèi)生巾、吸尿墊等。
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包括透液性的頂片、不透液性的底片以及用于吸收體液的吸收體。
頂片具有使經(jīng)血、尿等自體內(nèi)排出的液狀排泄物向設(shè)于頂片的下層的吸收體通過的功能,并且該頂片用于以在它與底片之間夾持吸收體的方式來保持吸收體。頂片的全部或一部分為透液性,透液區(qū)域由形成有多個透液孔的樹脂膜、具有多個網(wǎng)眼的網(wǎng)狀片材、以及透液性的無紡布或織布等形成。
底片具有防止被吸收到吸收體的經(jīng)血、尿等液體向外漏出的功能,使用能夠防止這樣的液體向外漏出的材料。另外,通過設(shè)為液體不能透過、但具有透氣性的原材料,能夠減少穿著時的悶熱感,從而能夠減少穿著時的不適感。作為這種材料,可列舉出例如以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為主體的不透液性膜、透氣性膜、在紡粘無紡布等無紡布的單面層壓不透液性膜而成的復(fù)合片等。
吸收體包含紙漿纖維和合成纖維。
纖維隨機地配置,纖維的方向以在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均延伸的方式設(shè)置。
作為紙漿纖維,可列舉出紙漿、例如以針葉樹或闊葉樹為原料而得到的木材紙漿、非木材紙漿。特別優(yōu)選為纖維長度3mm左右的粉碎紙漿。
合成纖維并沒有特別限定,但優(yōu)選為由聚烯烴系樹脂形成的合成纖維。更優(yōu)選為聚乙烯(PE)/聚丙烯(PP)、P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這樣的復(fù)合纖維等。通過包含PE,在與同樣地由聚烯烴系形成的表面材料等之間進行熱封等時,合成纖維被熱熔接而被賦予耐久性。
吸收體優(yōu)選進一步包含吸水性高分子。
吸水性高分子也被稱作SAP(super absorbent polymer),其具有水溶性高分子適度交聯(lián)的三維網(wǎng)眼結(jié)構(gòu),雖然吸收數(shù)百倍~數(shù)千倍的水,但是本質(zhì)上是水不溶性的,暫時吸收的水即使施加一些壓力也不會脫水,在市場上銷售有淀粉系、丙烯酸系、氨基酸系的吸水性高分子。
相對于100質(zhì)量份的紙漿纖維,吸收體中的合成纖維的含有量優(yōu)選為7.5質(zhì)量份~100質(zhì)量份,更優(yōu)選為9質(zhì)量份~50質(zhì)量份,進一步優(yōu)選為10質(zhì)量份~30質(zhì)量份。若合成纖維的含有量過少,則有可能無法對吸收體賦予充分的耐久性。若合成纖維的含有量過多,則存在吸收體的吸液性變得不充分的傾向。
相對于100質(zhì)量份的紙漿纖維,吸收體中的吸水性高分子的含有量優(yōu)選為5質(zhì)量份~80質(zhì)量份,更優(yōu)選為10質(zhì)量份~60質(zhì)量份,進一步優(yōu)選為20質(zhì)量份~40質(zhì)量份。若吸水性高分子的含有量過少,則吸收體的吸液性存在變得不充分的傾向。若吸水性高分子的含有量過多,則壓接部容易變硬。
只要合成纖維的平均長度長于最大狹縫間距離,則其絕對值并不受限定,但優(yōu)選為5mm~50mm,更優(yōu)選為15mm~40mm,進一步優(yōu)選為20mm~35mm。合成纖維的平均長度越長,越容易在整個吸收體上發(fā)揮纖維所具有的剛性,且纖維彼此之間還容易產(chǎn)生交織,從而提高了耐久性。另一方面,若合成纖維的平均長度過長,則在制造時,合成纖維的開纖性顯著降低,還存在合成纖維與紙漿纖維之間的混合變得困難這樣的問題。
紙漿纖維的平均長度短于合成纖維的平均長度。紙漿纖維的平均長度并沒有特別限定,但優(yōu)選為0.5mm~7mm,更優(yōu)選為1mm~6mm,進一步優(yōu)選為2mm~5mm。若紙漿纖維的平均長度過短,則無法獲得吸收體的耐久性,另外,在制造時,紙漿纖維可能自篩孔之間掉下等而導(dǎo)致成品率變差。
此外,紙漿纖維的平均長度指的是重量加權(quán)平均長度,其是利用美卓自動化(metso automation)公司制造的kajaaniFiberLab fiber properties(off-line)(日文:カヤーニファイバーラボファイバープロパティーズ(オフライン))測得的L(w)值。
合成纖維的纖維直徑并不受限定,但優(yōu)選為1.5dtex~20dtex,更優(yōu)選為1.8dtex~15dtex,進一步優(yōu)選為2.0dtex~10dtex。若纖維直徑過細,則從耐久性這樣的觀點來看,賦予的剛性不充分,若纖維直徑過粗,則存在吸收體變得過硬這樣的問題。
吸收體的厚度根據(jù)用途而不同,但優(yōu)選為0.1mm~15mm,更優(yōu)選為1~10mm,進一步優(yōu)選為2mm~5mm。
此外,吸收體的厚度(mm)能夠通過如下方式測量:使用株式會社大榮科學(xué)精器制作所的厚度計FS-60DS(測量面:直徑44mm的圓,測量壓力:3g/cm2),在標(biāo)準(zhǔn)狀態(tài)(溫度23±2℃,相對濕度50±5%)下,以3g/cm2對試樣的5處不同的部位進行加壓,并測量加壓10秒后的厚度,將5處的測量值的平均值作為吸收體的厚度。
吸收體的克重優(yōu)選為40g/m2~900g/m2,更優(yōu)選為50g/m2~800g/m2,進一步優(yōu)選為100g/m2~500g/m2。這是出于吸收體的強度和吸收性的觀點。
此外,克重按照JISL1913:2010的“6.2每單位面積的質(zhì)量(ISO法)進行測量。
吸收體的表觀密度優(yōu)選為0.06g/cm3~0.14g/cm3,更優(yōu)選為0.07g/cm3~0.12g/cm3,進一步優(yōu)選為0.08g/cm3~0.1g/cm3。通過使吸收體具有上述的紙漿纖維與合成纖維的比率、以及上述表觀密度,從而具有吸收體的吸液性優(yōu)異的傾向。
吸收體的表觀密度能夠根據(jù)吸收體的克重和厚度計算出來。
對于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優(yōu)選在吸收體的至少單面上配置由熱熔粘合性纖維形成的片。在配置有由熱熔粘合性纖維形成的片的情況下,優(yōu)選的是,狹縫通過對由熱熔粘合性纖維形成的片和吸收體一起進行切入而形成。通過對由熱熔粘合性纖維形成的片和吸收體一起進行切入,能夠確保長度方向上的柔軟性。
圖3是包含由熱熔粘合性纖維形成的片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剖視圖。由熱熔粘合性纖維形成的片10配置于吸收體的靠頂片側(cè)的面,優(yōu)選利用粘接劑(未圖示)接合于吸收體的靠頂片側(cè)的面。在圖3的實施方式中,由熱熔粘合性纖維形成的片配置于吸收體的靠頂片側(cè)的面,但其也可以配置于吸收體的靠底片側(cè)的面,還可以配置于吸收體的兩個面。由熱熔粘合性纖維形成的片10的寬度既可以與吸收體的寬度相同,也可以小于吸收體的寬度,還可以大于吸收體的寬度,但優(yōu)選略小于吸收體的寬度。由熱熔粘合性纖維形成的片10的長度方向上的長度優(yōu)選與吸收體的長度方向上的長度相同。
由熱熔粘合性纖維形成的片只要是由熱熔粘合性纖維構(gòu)成的片即可,并沒有特別限定,能夠例示出由熱熔粘合性纖維形成的無紡布、織布,作為無紡布,能夠列舉水刺無紡布、熱風(fēng)無紡布等。作為熱熔粘合性纖維,并沒有特別限定,但能夠例示出聚乙烯纖維、芯為PP且鞘為PE的芯鞘復(fù)合纖維等。由熱熔粘合性纖維形成的片在配置于吸收體的靠頂片側(cè)的面的情況下需要為透液性,但在配置于吸收體的靠底片側(cè)的面的情況下也可以為不透液性。
狹縫不一定需要遍布吸收體的整個面地配置,也可以僅配置于吸收體的一部分。
在圖8中示出狹縫配置的一個例子。在圖8中,箭頭表示長度方向。吸收體4在長度方向上具有前區(qū)域F、長度方向中央?yún)^(qū)域CM以及后區(qū)域B,在寬度方向上具有左區(qū)域L、寬度方向中央?yún)^(qū)域CC以及右區(qū)域R。在圖8所示的實施方式中,狹縫6僅配置于吸收體的前區(qū)域F和后區(qū)域B以及左區(qū)域L和右區(qū)域R。采用該狹縫配置,狹縫不存在于吸收芯部,從而使?jié)駶檿r的耐久性最大化且使周邊區(qū)域始終相對于身體的動作而保持柔軟,能夠?qū)崿F(xiàn)舒適的穿戴感。
在另一實施方式中,狹縫既可以僅配置于吸收體的前區(qū)域F和后區(qū)域B,也可以僅配置于左區(qū)域L和右區(qū)域R。另外,相反地,也可以是,不在周邊區(qū)域配置狹縫,而僅在中央?yún)^(qū)域(例如既是長度方向中央?yún)^(qū)域CM又是寬度方向中央?yún)^(qū)域CC的區(qū)域)配置狹縫。
接下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裝置的一個例子的圖。
此外,在圖9中,未區(qū)別地表示紙漿纖維和合成纖維。
在旋轉(zhuǎn)的吸入筒101的周面101a上,作為裝填吸收體材料的模具,以預(yù)定的間距形成有自周面101a朝向吸入筒的中心延伸的多個凹部102。當(dāng)吸入筒101旋轉(zhuǎn)而凹部102向材料供給部103進入時,通過吸入部104的吸引而將自材料供給部103供給過來的吸收體材料堆積于凹部102。
帶罩103a的材料供給部103以覆蓋吸入筒101的方式形成,材料供給部103通過空氣輸送將紙漿纖維與合成纖維的混合物105供給到凹部102。另外,材料供給部103具有用于供給吸水性高分子106的吸水性高分子供給部107,從而對凹部102供給吸水性高分子106。紙漿纖維與合成纖維的混合物105以及吸水性高分子106(以下也稱為“吸收體原料”。)以混合狀態(tài)堆積于凹部102而在凹部102形成吸收體108。此外,在制造不包含吸水性高分子的吸收體時,只要中止自吸水性高分子供給部供給吸水性高分子或使用不具有吸水性高分子供給部的裝置即可。
接著,形成于凹部102的吸收體108移動到其上具有由涂布機109涂布的粘接劑的載體片110上。
載體片110此后形成吸收體與頂片之間的、由熱熔粘合性纖維形成的片,但在吸收性物品不具有由熱熔粘合性纖維形成的片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頂片、底片、期望的輔助片等用作載體片。
接著,吸收體108通過一對切割輥111、112之間而形成狹縫。一對切割輥由例如帶刀的輥112和平滑的輥111構(gòu)成。
刀的形狀和排列圖案與狹縫的形狀和排列圖案相同。
在該工序中,在形成有狹縫6,但形成的是沿吸收體的厚度方向未貫穿吸收體的狹縫6的情況下,利用切割輥112的刀的按壓力,將狹縫6的底部與平滑的輥111之間的部分即狹縫之下的吸收體壓縮而形成高密度化部,并且使吸收體以所述刀的抵接點(即狹縫6的底部)為中心向下側(cè)凸起地變形。并且,對于如此變形了的吸收體,當(dāng)去除所述刀的按壓力之后,在構(gòu)成吸收體的纖維的彈性力的作用下恢復(fù)原來的形狀,但狹縫6之下的高密度化部被壓縮而沒有恢復(fù),維持高密度化部與狹縫6的底部相鄰的狀態(tài),因此,在吸收體的與具有狹縫6的面相反的一側(cè)的面形成了以該高密度化部為中心的凹部11。
采用該方法,由于能夠利用一個工序同時形成狹縫6和凹部11,因此能夠更高效地實現(xiàn)吸收性物品的柔軟化,并且由于狹縫6和凹部11以俯視具有實質(zhì)上相同的形狀的方式形成于在吸收體的厚度方向上相對應(yīng)的位置,因此,能夠精度良好地實現(xiàn)吸收體以狹縫6的底部與凹部11之間的部分(即高密度化部)為起點進行的彎折,從而能夠?qū)Υ┲咛峁┦孢m的穿戴感。
接下來,通過一對輥113、114使頂片115貼合,接著,通過一對輥116、117使底片118貼合,最后,利用裁切輥119、120裁切成吸收性物品的形狀,從而得到吸收性物品。
產(chǎn)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能夠較好地應(yīng)用于生理用衛(wèi)生巾、吸尿墊等。
附圖標(biāo)記說明
1、吸收性物品;2、頂片;3、底片;4、吸收體;5、翼片;6、狹縫;7、紙漿纖維;8、合成纖維;9、吸水性高分子;10、由熱熔粘合性纖維形成的片;11、凹部;101、吸入筒;102、凹部;103、材料供給部;104、吸入部;105、紙漿纖維與合成纖維的混合物;106、吸水性高分子;107、吸水性高分子供給部;108、吸收體;109、涂布機;110、載體片;111、112、切割輥;113、114、輥;115、頂片;116、117、輥;118、底片;119、120、裁切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