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器械放置領域,特別是一種可移動醫(yī)療器械放置裝置。
背景技術:
中國是一個十幾億的人口大國,無論是在什么地方,都會出現人口密集的情況,尤其是在醫(yī)院,人口眾多,在一些輕傷或者換藥室,通常都會用到一些醫(yī)療用具,醫(yī)院中通常都會用一種特殊的承載工具對工具進行承裝,通常的承載工具只用手拿著,由于材質的問題有可能在移動的過程中有可能滑落,為避免這一種事情的發(fā)生,也為了保證不滑落,設計一種放置裝置是很有必要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設計了一種可移動醫(yī)療器械放置裝置。
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可移動醫(yī)療器械放置裝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內部為空心結構,所述基座下表面設有固定機構,所述基座上開有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內嵌裝有矩形托盤,所述矩形托盤內設有移動放置機構,所述基座內設有回收機構和消毒機構,所述移動放置機構由設置在矩形托盤內的多個橫置條形凹槽、嵌裝在每個橫置條形凹槽內的滑道、設置在每個橫置條形凹槽內的隔板、設置在每個隔板下表面且與滑道相匹配的多個滾輪、開在每個隔板兩相對側表面中心處的條形凹槽A、設置在每個條形凹槽A內的一組移動塊、固定連接在每個移動塊側表面上且與兩相鄰一組隔板相匹配的短隔斷、設置在每個短隔斷邊緣處的密封墊圈、設置在矩形托盤上表面一端處的圓形凹槽、設置在矩形托盤上表面且位于圓形凹槽前側的矩形凹槽A、設置在矩形凹槽A兩相對內側表面上的一組條形凹槽D、設置在每個條形凹槽D內的圓軸、套裝在其中一個圓軸上的一組一號彈性帶、套裝在另一個圓軸上的一組二號彈性帶、固定連接在每個一號彈性帶上的卡扣、固定連接在每個二號彈性帶上且與卡扣相匹配的卡槽共同構成的,所述矩形托盤上表面設有一組N形把手。
所述回收機構由開在基座側表面的一號矩形開口、設置在基座內下表面的一組橫置滑軌A、嵌裝在一組橫置滑軌A上的條形無蓋盒體、設置在條形無蓋盒體前端側表面上的一組安裝塊、開在每個安裝塊側表面的圓形凹槽D、嵌裝在一組圓形凹槽D內的轉動把手、鉸鏈連接在基座側表面上且與一號矩形開口相匹配的矩形擋門共同構成的。
所述多個滾輪的數量為2-4個。
所述多個橫置條形凹槽的數量為3-5個。
所述固定機構由開在基座下表面的一組一號圓形凹槽B、套裝在每個一號圓形凹槽B上的圓形基臺、開在每個圓形基臺側表面的外螺紋、套裝在每個圓形基臺上的套殼、設置在每個套殼內的內螺紋、固定連接在每個套殼側表面上的松緊帶共同構成的。
所述消毒機構由開在基座兩相對側表面上的多個消毒開口、嵌裝在每個消毒開口內的消毒噴頭、設置在基座側表面且位于多個消毒開口下方的條形消毒盒、一端與消毒噴頭連接且其另一端與條形消毒盒內部連接的多個導管共同構成的。
所述一組一號圓形凹槽B位于同一水平線上。
所述多個消毒開口的數量為4-6個。
所述多個消毒開口位于同一水平線上。
所述每個導管上均設有加壓閥。
利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制作的可移動醫(yī)療器械放置裝置,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又能放置在移動過程中滑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的裝置。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所述一種可移動醫(yī)療器械放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所述移動放置機構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所述回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所述條形無蓋盒體的側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所述固定機構;
圖6是本發(fā)明所述消毒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基座;2、矩形凹槽;3、矩形托盤;4、橫置條形凹槽;5、滑道;6、隔板;7、滾輪;8、條形凹槽A;9、移動塊;10、短隔斷;11、密封墊圈;12、圓形凹槽;13、矩形凹槽A;14、條形凹槽D;15、圓軸;16、一號彈性帶;17、二號彈性帶;18、卡扣;19、卡槽;20、N形把手;21、一號矩形開口;22、橫置滑軌A;23、條形無蓋盒體;24、安裝塊;25、圓形凹槽D;26、轉動把手;27、矩形擋門;28、一號圓形凹槽B;29、圓形基臺;30、外螺紋;31、套殼;32、松緊帶;33、消毒開口;34、消毒噴頭;35、條形消毒盒;36、導管;37、加壓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具體描述,如圖1-6所示,一種可移動醫(yī)療器械放置裝置,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內部為空心結構,所述基座(1)下表面設有固定機構,所述基座(1)上開有矩形凹槽(2),所述矩形凹槽(2)內嵌裝有矩形托盤(3),所述矩形托盤(3)內設有移動放置機構,所述基座(1)內設有回收機構和消毒機構,所述移動放置機構由設置在矩形托盤(3)內的多個橫置條形凹槽(4)、嵌裝在每個橫置條形凹槽(4)內的滑道(5)、設置在每個橫置條形凹槽(4)內的隔板(6)、設置在每個隔板(6)下表面且與滑道(5)相匹配的多個滾輪(7)、開在每個隔板(6)兩相對側表面中心處的條形凹槽A(8)、設置在每個條形凹槽A(8)內的一組移動塊(9)、固定連接在每個移動塊(9)側表面上且與兩相鄰一組隔板(6)相匹配的短隔斷(10)、設置在每個短隔斷(10)邊緣處的密封墊圈(11)、設置在矩形托盤(3)上表面一端處的圓形凹槽(12)、設置在矩形托盤(3)上表面且位于圓形凹槽(12)前側的矩形凹槽A(13)、設置在矩形凹槽A(13)兩相對內側表面上的一組條形凹槽D(14)、設置在每個條形凹槽D(14)內的圓軸(15)、套裝在其中一個圓軸(15)上的一組一號彈性帶(16)、套裝在另一個圓軸(15)上的一組二號彈性帶(17)、固定連接在每個一號彈性帶(16)上的卡扣(18)、固定連接在每個二號彈性帶(17)上且與卡扣(18)相匹配的卡槽(19)共同構成的,所述矩形托盤(3)上表面設有一組N形把手(20);所述回收機構由開在基座(1)側表面的一號矩形開口(21)、設置在基座(1)內下表面的一組橫置滑軌A(22)、嵌裝在一組橫置滑軌A(22)上的條形無蓋盒體(23)、設置在條形無蓋盒體(23)前端側表面上的一組安裝塊(24)、開在每個安裝塊(24)側表面的圓形凹槽D(25)、嵌裝在一組圓形凹槽D(25)內的轉動把手(26)、鉸鏈連接在基座(1)側表面上且與一號矩形開口(21)相匹配的矩形擋門(27)共同構成的;所述多個滾輪(7)的數量為2-4個;所述多個橫置條形凹槽(4)的數量為3-5個;所述固定機構由開在基座(1)下表面的一組一號圓形凹槽B(28)、套裝在每個一號圓形凹槽B(28)上的圓形基臺(29)、開在每個圓形基臺(29)側表面的外螺紋(30)、套裝在每個圓形基臺(29)上的套殼(31)、設置在每個套殼(31)內的內螺紋、固定連接在每個套殼(31)側表面上的松緊帶(32)共同構成的;所述消毒機構由開在基座(1)兩相對側表面上的多個消毒開口(33)、嵌裝在每個消毒開口(33)內的消毒噴頭(34)、設置在基座(1)側表面且位于多個消毒開口(33)下方的條形消毒盒(35)、一端與消毒噴頭(34)連接且其另一端與條形消毒盒(35)內部連接的多個導管(36)共同構成的;所述一組一號圓形凹槽B(28)位于同一水平線上;所述多個消毒開口(33)的數量為4-6個;所述多個消毒開口(33)位于同一水平線上;所述每個導管(36)上均設有加壓閥(37)。
本實施方案的特點為,基座內部為空心結構,基座下表面設有固定機構,基座上開有矩形凹槽,矩形凹槽內嵌裝有矩形托盤,矩形托盤內設有移動放置機構,基座內設有回收機構和消毒機構,移動放置機構由設置在矩形托盤內的多個橫置條形凹槽、嵌裝在每個橫置條形凹槽內的滑道、設置在每個橫置條形凹槽內的隔板、設置在每個隔板下表面且與滑道相匹配的多個滾輪、開在每個隔板兩相對側表面中心處的條形凹槽A、設置在每個條形凹槽A內的一組移動塊、固定連接在每個移動塊側表面上且與兩相鄰一組隔板相匹配的短隔斷、設置在每個短隔斷邊緣處的密封墊圈、設置在矩形托盤上表面一端處的圓形凹槽、設置在矩形托盤上表面且位于圓形凹槽前側的矩形凹槽A、設置在矩形凹槽A兩相對內側表面上的一組條形凹槽D、設置在每個條形凹槽D內的圓軸、套裝在其中一個圓軸上的一組一號彈性帶、套裝在另一個圓軸上的一組二號彈性帶、固定連接在每個一號彈性帶上的卡扣、固定連接在每個二號彈性帶上且與卡扣相匹配的卡槽共同構成的,矩形托盤上表面設有一組N形把手,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又能放置在移動過程中滑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的裝置。
在本實施方案中,移動放置機構,矩形托盤內的多個橫置條形凹槽,凹槽內的滑道,滑道上的多個滾輪進行滾動,帶動在其上的隔板,隔板兩相對側表面中心處的條形凹槽A,每個條形凹槽A內的一組移動塊進行移動,移動塊側表面上且與兩相鄰一組隔板相匹配的短隔斷,每個短隔斷可進行物品的阻隔,每個短隔斷邊緣處的密封墊圈可對放進的物品起到防水作用,矩形托盤上表面且位于圓形凹槽可進行放物品,矩形托盤上表面且位于圓形凹槽前側的矩形凹槽A,凹槽A兩側的一組條形凹槽D,凹槽D內的轉軸帶動一組一號彈性帶,另一個轉軸帶動一組二號彈性帶,固定連接在每個一號彈性帶上的卡扣,固定連接在每個二號彈性帶上的卡槽,卡槽和卡扣進行扣接,矩形托盤上表面設有一組N形把手,可將托盤用手托起,基座內下表面的一組橫直滑軌,一組橫直滑軌帶動在其上的條形無蓋盒體,安裝塊側表面的圓形凹槽D,嵌裝在一組圓形凹槽D內的轉動把手可將矩形無蓋盒體拉出,通過鉸鏈連接在矩形開口一側的矩形擋門將盒體取出,固定機構進行固定,消毒機構,開在基座側表面的多個消毒開口,開口內的消毒噴頭矩形開口下方的消毒盒,水通過矩形消毒盒流到多個導管中,加壓閥對水流的大小進行加壓,通過導管與消毒噴頭連接,將水通過噴頭流出,對物品進行清洗。
上述技術方案僅體現了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對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變動均體現了本發(fā)明的原理,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