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艾滋病的藥物,更具體地說,尤其涉及一種治療艾滋病的中藥組合物。本發(fā)明同時還涉及該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細胞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大量破壞該細胞,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因此,人體易于感染各種疾病,并可發(fā)生惡性腫瘤,病死率較高。HIV在人體內(nèi)的潛伏期平均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沒有任何癥狀地生活和工作多年。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藥物?,F(xiàn)階段的治療目標是: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載量;獲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維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降低HIV相關(guān)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本病的治療強調(diào)綜合治療,包括:一般治療、抗病毒治療、恢復(fù)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療及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的治療。而目前用于治療的藥物多為西藥,西藥雖然效果迅速,但容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下降,過早發(fā)生耐藥性使以后選擇抗艾滋病藥物時受到限制。更重要的,容易發(fā)生耐藥病毒的傳播。西藥治療艾滋病,存在副作用大的缺點,易出現(xiàn)頭痛、惡心、皮疹、失眠和身體疲乏等諸多問題。
中醫(yī)講:祛邪、扶正、固本。正氣足,邪不可侵,正氣足,百病消。所謂正氣,就是免疫系統(tǒng),當(dāng)人體免疫系統(tǒng)增強了,各種疾病就不可入侵或百病消。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前一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提供一種成本低、副作用小且治療效果良好的治療艾滋病的中藥組合物。
本發(fā)明的后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備上述中藥組合物的方法。
本發(fā)明的前一技術(shù)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治療艾滋病的中藥組合物,該中藥組合物主要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制成:冬蟲夏草5-10份、黨參15-30份、黃芪15-30份、香菇5-15份、莪術(shù)10-20份、當(dāng)歸5-15份、白術(shù)10-20份、龍眼肉5-15份、山茱萸10-20份、浙貝母10-20份、炒酸棗仁15-30份、麥冬10-18份、牡蠣10-25份、酒大黃10-20份、熟地10-25份以及菟絲子10-15份。
上述的一種治療艾滋病的中藥組合物中,該中藥組合物還包括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鹽杜仲10-18份、五味子10-20份、白芍10-20份、制半夏5-15份、川芎10-18份、陳皮5-13份、砂仁5-15份及木香5-18份。
上述的一種治療艾滋病的中藥組合物中,該中藥組合物還包括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醋元胡10-25份、甘草5-20份、茯神10-18份、烏梅5-15份及枳椇子10-18份。
上述的一種治療艾滋病的中藥組合物中,該中藥組合物還包括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知母5-15份、水牛角10-20份、黃柏5-15份。
本發(fā)明的后一技術(shù)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制備治療艾滋病的中藥組合物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下述步驟:
(1)按配方重量份稱取白術(shù)、白芍、山茱萸、酒大黃,粉碎后在60-80℃的水溫中水提兩次,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6-9,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保溫4-5小時,然后真空濃縮得A濃縮液;(2)按配方重量份稱取剩余中藥原料,粉碎后水提兩次,水溫80-100℃,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4-8,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常溫下靜置1-2小時,真空濃縮得B濃縮液;(3)將A濃縮液與B濃縮液混合得口服液,A濃縮液與B濃縮液的體積比為1:1.1-1.5;(4)將口服液采用常規(guī)方法包裝及滅菌后,制成成品。
上述的制備治療艾滋病的中藥組合物的方法,當(dāng)中藥原料中還包含有川芎、陳皮、砂仁及木香時,將川芎、陳皮、砂仁及木香與步驟(1)中的中藥材一起進行水提。
上述的制備治療艾滋病的中藥組合物的方法,當(dāng)中藥原料中還包含有醋元胡和甘草時,將醋元胡和甘草與步驟(1)中的中藥材一起進行水提。
上述的制備治療艾滋病的中藥組合物的方法,步驟(1)中,所述真空濃縮為在50-7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1.3-2.2,得A濃縮液。
上述的制備治療艾滋病的中藥組合物的方法,步驟(2)中,所述真空濃縮為在50-7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1.5-2.0,得B濃縮液。
下面對配方中各中藥的藥性作具體說明:
冬蟲夏草,味甘、性平、無毒。入肺、腎經(jīng)。
功效主治:具有補虛損,益精氣,補肺壯陽。治虛喘、咳嗽咯血、自汗盜汗、陽痿遺精、腰膝酸痛、病虛、肺結(jié)核、貧血;凡陰虛陽亢而咳嗽、虛脹、虛痛之圣藥;冬蟲草具有溫虛平補之性,為瘧疾虛痞,虛脹,虛痛之妙藥。具有陰陽互根之妙,補肺腎兩臟之虛,提高細胞免疫功能,有明顯的鎮(zhèn)驚、抗驚厥、促進機體代謝功能。
黨參,味甘,性平。
功效主治:補中益氣,和胃生津,祛痰止咳。用于脾虛食少便溏,四肢無力,心悸,氣短,口干,自汗,脫肛,陰挺。
黃芪,味甘,性溫。歸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益氣補中。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一般與黨參等合并使用,主要用于補 氣之用。
莪術(shù),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jīng)。
功效主治:(1)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用于血瘀腹痛、肝脾腫大、心腹脹痛,積聚,婦女血瘀經(jīng)閉,跌打損傷作痛飲食積滯。(2)行氣止痛,破血消積:用于氣滯血瘀之經(jīng)閉、胸脅痛、腹痛及癥瘕腫塊等。常配三棱。(3)消食化積:用于飲食積滯之胃腹脹痛,常配焦麥芽、焦檳榔。
當(dāng)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jīng)。
功效主治: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主血虛諸證;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結(jié)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
山茱萸,味酸、澀、性微溫、無毒。歸肝、腎經(jīng)。具有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益元陽,補元氣,固元精,壯元神功能;主治頭目眩暈,腰部冷痛,陽痿早泄,尿頻遺尿,自汗盜汗,肝虛寒熱,虛汗不止,補養(yǎng)肝腎,以益其源,補骨髓,精氣不泄。肝腎相對虛弱,是“熱體”的致病基因;山茱萸直入肝腎,既能補肝腎,又能補天元,壯元神功效的雙向功效,配用冬蟲夏草,為“熱體”復(fù)元調(diào)補之君藥;
白術(shù),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jīng)。
功效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無毒。歸肝、脾經(jīng)。
功效主治:具有瀉肝火,平抑肝陽,養(yǎng)陰除煩,補血斂陰,柔肝和脾止痛功效。主治肝氣不和所致的胸脅脘腹脹痛,婦女月經(jīng)失調(diào)等。炒白芍又稱炙白芍。為白芍片用麩以文火炒至微黃,略帶焦斑,篩去麥麩,晾涼入藥者。
龍眼肉,即桂圓肉,性溫味甘,入心、脾經(jīng);
功效主治: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用于氣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虛萎黃。
浙貝母,味苦、甘,性微寒。歸肺、心經(jīng)。功能主治:本品味苦,性微寒,歸肺經(jīng),可用于治療痰熱咳喘,咯痰黃稠之證;又兼甘味,故善潤肺止咳,治療肺有燥熱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證,及陰虛燥咳勞嗽等虛證;還有散結(jié)開郁之功,治療痰熱互結(jié)所致的胸悶心煩之證,及瘰疬痰核等病。此外,川貝母與烏賊骨、甘草為散劑,即烏貝散,治療胃潰瘍有效。
炒酸棗仁,味甘、酸,性平、無毒。入心、肝、膽經(jīng)。
功效主治:具有補肝、寧心、斂汗、生津善心安神的功效。治心虛血少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津虧口渴等。
熟地,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jīng)。
功效主治:具有補血滋陰功效,可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等癥,亦可用于腎陰不足的潮熱骨蒸、盜汗、遺精、消渴等癥,是虛證類非處方藥藥品六味地黃丸主要成分之一。
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胃、肺、心經(jīng)。
功效主治:有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陰虛癆嗽、喉痹咽痛、津傷口渴、內(nèi)熱消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秘等癥。
菟絲子,味甘、性溫,歸腎、肝、脾經(jīng)。
功效主治:菟絲子是一味平補腎、肝、脾之良藥,臨床主要應(yīng)用于腎虛腰痛、陽痿遺精、尿頻、宮冷不孕、目暗便溏之腎陰陽虛證。菟絲子甘、溫,歸腎、肝、脾經(jīng),具有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之功效,始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被列為上品。甘味一般具有滋補作用,甘辛微溫,稟氣中和,既可補陽,又可益陰,具有溫而不燥,補而不滯的特點。
牡蠣,味咸,性微寒;歸肝、膽、腎經(jīng)。
功效主治:具有益陰潛陽,鎮(zhèn)驚安神,收斂脫固之功。治熱病傷陰,虛風(fēng)內(nèi)動,心悸失眠,鎮(zhèn)驚安神。
酒大黃,味苦,性寒。歸胃、脾、大腸、肝、心經(jīng)。
功效主治:具有瀉熱通便功效,用于胃腸實熱積滯、大便秘結(jié)、腹部脹滿、疼痛拒按,甚至高熱不退、神昏譫語,如大承氣湯;或脾陽不足之冷積便秘,如溫脾湯。解毒消癰功效,用于熱毒瘡瘍、暴赤眼痛、口舌生瘡、齒齦腫痛,如大黃牡丹皮湯。行瘀通經(jīng)功效,用于瘀血阻滯之月經(jīng)閉止、產(chǎn)后瘀阻、癥瘕積聚,及跌打損傷、瘀血腫痛。清熱除濕功效,用于濕熱壅滯之黃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結(jié);熱淋、石淋如八正散。亦可涼血止血,用于熱傷血絡(luò)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帶下?,F(xiàn)代臨床可用于治療流行性腦膜炎、大葉性肺炎、急性膽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闌尾炎、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齦膿腫、皮炎、濕疹、淋病、帶狀皰疹等。制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于火毒瘡瘍,正虛邪實證。
山藥,味甘,性平、無毒。歸脾、肺、腎經(jīng)。
功效主治: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脾虛,久瀉,肺虛,腎虛,帶下,尿頻。
杜仲,味甘,性溫,無毒,味辛,平。歸肝、腎經(jīng)。
功效主治:具有補肝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瀝,陰下濕癢,高血壓、安胎的功效。杜仲對免疫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泌尿系統(tǒng)都有不同程度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杜仲能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系統(tǒng),增強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
陳皮,味苦、辛,性溫。歸肺、脾經(jīng)。
功效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于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大腸、三焦經(jīng)。
功效: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主治:行氣止痛;調(diào)中導(dǎo)滯。主胞脅脹滿足;脘腹脹痛;噯吐泄瀉;痢疾后重。用于胸脘脹痛、瀉痢后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中氣不省;突發(fā)耳聾;蛇蟲咬傷;牙痛。
香菇,味甘,性平,歸胃、肝經(jīng)。
功效主治:(1)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香菇多糖可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還可促進T淋巴細胞的產(chǎn)生,并提高T淋巴細胞的殺傷活性。實驗證明,香菇中還含有一種抗病毒的干擾素誘發(fā)劑,能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可預(yù)防流行性感冒等癥。香菇具有和胃、健脾、補氣益腎的功效,可治久病氣虛、食欲不振等病癥。
(2)延緩衰老:香菇的水提取物對過氧化氫有清除作用,對體內(nèi)的過氧化氫有一定的消除作用。
(3)防癌抗癌:香菇菌蓋部分含有雙鏈結(jié)構(gòu)的核糖核酸,進入人體后,會產(chǎn)生具有抗癌作用的干擾素。
(4)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香菇中含有嘌呤、膽堿、酪氨酸、氧化酶以及某些核酸物質(zhì),能起到降血壓、降膽固醇、降血脂的作用,又可預(yù)防動脈硬化、肝硬化等疾病。
(5)香菇還對糖尿病、肺結(jié)核、傳染性肝炎、神經(jīng)炎等起治療作用,又可用于消化不良、便秘等。此外,香菇所含核酸類物質(zhì),還具有防治愛滋病的功用。
砂仁,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jīng)。
功效主治:行氣調(diào)中,和胃,醒脾。治腹痛痞脹,胃呆食滯,噎膈嘔吐,寒瀉冷痢,妊娠胎動。
制半夏,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jīng)。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fēng)痰眩暈,痰厥頭痛。
五味子
味酸性溫,入肺、腎、心經(jīng)。
功效主治:斂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治肺虛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盜汗,勞傷羸瘦,夢遺滑精,久瀉久痢。
川芎,辛,溫。入肝、膽經(jīng)。
功效主治:行氣開郁,法風(fēng)燥濕,活血止痛。治風(fēng)冷頭痛旋暈,脅痛腹疼,寒痹筋攣,經(jīng)閉,難產(chǎn),產(chǎn)后瘀阻塊痛,癰疽瘡瘍。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fēng)濕痹痛。
烏梅,味酸、澀,性平。歸肝、脾、肺、大腸經(jīng)。
功效:斂肺,澀腸,生津,安蛔。主治:用于肺虛久咳,久瀉久痢,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
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jīng)。
功效主治: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的功效。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醋元胡,性溫,味辛苦,入心、脾、肝、肺。
功能主治:用于全身各部氣滯血瘀之痛,痛經(jīng),經(jīng)閉,癥瘕,產(chǎn)后瘀阻,跌撲損傷,疝氣作痛。水煎服。
茯神,甘淡,平。入心、脾經(jīng)。
功效主治:具有寧心、安神、利水之功。茯神,其體沉重,重可去怯,其性溫補,開心益智,止驚悸。主治心虛驚悸,健忘,失眠抽搐尿不利,心虛氣短,健脾利濕,心虛血少,虛勞煩燥不得眠,心氣虛怯,神不守舍,驚悸怔仲,勞怯健忘,溫養(yǎng)心神。
枳椇子,味甘酸,性平,無毒。入脾、胃經(jīng)。
功效主治:治酒醉,煩熱,口渴,嘔吐,二便不利。枳椇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蘋果酸鈣,有較強的利尿作用,能促進乙醇的分解和排出,顯著降低乙醇在血液中的濃度,并能消除乙醇在體內(nèi)產(chǎn)生的自由基,阻止過氧化酯質(zhì)的形成,從而減輕乙醇對肝組織的損傷,避免酒精中毒導(dǎo)致各種代謝異常,誘發(fā)各種疾病。中醫(yī)認為,枳椇性味甘、平,入脾、胃經(jīng),有解酒止渴之功,歷代醫(yī)家一直用為解酒止渴要藥,適用于飲酒過量,酒醉不醒,口干煩渴,以及消渴等。
知母,味甘、苦、性寒、無毒。歸肺、胃、腎經(jīng)。
功效主治: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瀉肺胃之火,滋陰降火功效。主治外感熱病,肺熱燥咳,腸燥便秘,肝腎陰虛,虛火上炎,盜汗遺精,壯熱煩渴。
水牛角,味甘、寒、無毒。
功效主治:具有清熱解毒,鎮(zhèn)心鎮(zhèn)驚,涼血止血,解毒功效;是犀角的代用品,因其成分與犀角大同小異;是涼血、止血之圣藥。主治熱病頭痛,壯熱神昏,吐血,鼻出血,血熱,喉痹咽腫。
黃柏,味苦、性寒、無毒。歸腎、膀胱經(jīng)。
功效主治: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滋腎陰,退虛熱等功效;治濕熱泄瀉,陰虛發(fā)熱,黃疸、濕疹等。
本發(fā)明采用上述配方后,所制備的口服液,主要用于艾滋病(AIDS),艾滋病毒(HIV)攜帶者恢復(fù)、改善、增強和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抑制艾滋病病毒,提高T淋巴細胞,白細胞、促進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延長生命、防止并發(fā)癥發(fā)生。當(dāng)然,采用本發(fā)明的配方還可以制成其他常規(guī)劑型。
中醫(yī)免疫強調(diào)“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醫(yī)學(xué)把一切致病因素稱為“邪氣”,人體本身對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稱為“正氣”。正氣不足或下降是人體發(fā)病的根據(jù)。疾病的發(fā)生、變化是在一定條件下,正邪矛盾斗爭的反映。在一般情況下,人體的正氣旺盛,邪氣就不易侵入,或雖有邪氣侵襲,也不會發(fā)生疾病。只有當(dāng)人體正氣相對虛弱,不足以抵抗外邪,邪氣乘虛而入,導(dǎo)致臟腑氣血功能失調(diào),才會發(fā)生疾病。正氣虛不僅是疾病發(fā)生的根本原因,而且疾病的發(fā)展、變化、愈后和轉(zhuǎn)歸,也要取決于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如正勝邪退,疾病就會趨向好轉(zhuǎn)與痊愈;若正不勝邪,則病情惡化,甚至愈后不良。因而中醫(yī)在實踐中一貫主張扶正去邪,著眼于調(diào)節(jié)人體的機體狀態(tài),增強抗病能力,調(diào)動人體整體的防衛(wèi)作用。在用現(xiàn)代科學(xué)手段研究中醫(yī)的同時,對中國的中草藥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它們多方面的作用,對生物免疫的影響也在探討之中。下面就配方中部分中草藥與免疫功能關(guān)系的研究結(jié)果公開如下:
(1)、對白細胞的影響
①、促進白細胞數(shù)增加:冬蟲夏草、黃芪、黨參等。
②、促進中性白細胞吞噬功能:黃芪、白術(shù)、甘草、知母等。
③、促進單核巨噬細胞數(shù)增加:香菇、甘草等。
④、促進巨噬細胞吞噬功能:黃芪、白術(shù)、黨參、杜仲、香菇等。
(2)、對T淋巴細胞的影響
①促進T淋巴細胞數(shù)目增多:香菇、白術(shù)、黃芪等。
②促進淋巴細胞轉(zhuǎn)化:五味子等
(3)、對體液免疫的影響
①、促進抗體生成:黨參、黃芪、白術(shù)、五味子等。
②、抑制抗體生成:甘草、大棗、當(dāng)歸、補骨脂等。
(4)、對免疫球蛋白的影響:一些中草藥、對免疫球蛋白的生成有促進作用。
①IgA:黃芪、黨參等。
②IgE:黃芪。
③IgG:香菇、黃芪等。
④IgM:茯苓、黃芪等。
(5)、對抑制艾滋病病毒影響:
抑制艾滋病毒:山茱萸、莪木、甘草等。
同時,在配方中,冬蟲夏草、黨參、熟地、山茱萸、黃芪、香菇為主藥;調(diào)補腎陰虛,天元不足等諸虛證,完全恢復(fù)受損的天元,從根本上解除致病基因;知母、黃柏、水牛角,直入肝、腎、肺、胃;以寒涼性味之,清熱解毒功效成分,全面調(diào)整偏熱,陰虛陽盛之疾,演變熱化之諸證;酸棗仁、茯神、醋元胡、牡蠣、白芍,具有寒、涼、平、苦、酸性味,直入肝、腎、心、脾;篩選平肝,寧心安神,行氣化瘀止痛,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功效成分,提前預(yù)防諸標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并不構(gòu)成對本發(fā)明的任何限制。
本發(fā)明的一種治療艾滋病的中藥組合物,該中藥組合物主要由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制成:冬蟲夏草5-10份、黨參15-30份、黃芪15-30份、香菇5-15份、莪術(shù)10-20份、當(dāng)歸5-15份、白術(shù)10-20份、龍眼肉5-15份、山茱萸10-20份、浙貝母10-20份、炒酸棗仁15-30份、麥冬10-18份、牡蠣10-25份、酒大黃10-20份、熟地10-25份以及菟絲子10-15份。
進一步優(yōu)選地,該中藥組合物還包括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鹽杜仲10-18份、五味子10-20份、白芍10-20份、制半夏5-15份、川芎10-18份、陳皮5-13份、砂仁5-15份及木香5-18份。
進一步優(yōu)選地,該中藥組合物還包括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醋元胡10-25份、甘草5-20份、茯神10-18份、烏梅5-15份及枳椇子10-18份。
進一步優(yōu)選地,該中藥組合物還包括下述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知母5-15份、水牛角10-20份、黃柏5-15份。
根據(jù)具體情況,可以選擇添加上述任意一種或多種組合的優(yōu)選的中藥原料。以提高治療的效果。
本發(fā)明一種治療艾滋病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該方法包括下述步驟:
(1)按配方重量份稱取白術(shù)、白芍、山茱萸、酒大黃,粉碎后在60-80℃的水溫中水提兩次,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6-9,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保溫4-5小時,然后在50-7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1.3-2.2,得A濃縮液;當(dāng)配方中增加優(yōu)選中藥原料川芎、陳皮、砂仁、木香、醋元胡或甘草時,將上述中藥原料與白術(shù)、白芍、山茱萸及酒大黃一起水提并真空濃縮成A濃縮液。
(2)按配方重量份稱取剩余中藥原料,粉碎后水提兩次,水溫80-100℃,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4-8,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常溫下靜置1-2小時,然后在50-70℃的溫度環(huán) 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1.5-2.0,得B濃縮液;
(3)將A濃縮液與B濃縮液混合得口服液,A濃縮液與B濃縮液的體積比為1:1.1-1.5;
(4)將口服液采用常規(guī)方法包裝及滅菌后,制成成品。
實施例1
配方:冬蟲夏草5千克、黨參15千克、黃芪15千克、香菇5千克、莪術(shù)10千克、當(dāng)歸5千克、白術(shù)10千克、龍眼肉5千克、山茱萸10千克、浙貝母10千克、炒酸棗仁15千克、麥冬10-千克、牡蠣10千克、酒大黃10千克、熟地10千克以及菟絲子10千克。
制備方法:(1)按配方重量千克稱取白術(shù)、白芍、山茱萸、酒大黃,粉碎后在60℃的水溫中水提兩次,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6,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保溫4小時,然后在5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1.3,得A濃縮液;
(2)按配方重量千克稱取剩余中藥原料,粉碎后水提兩次,水溫80℃,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4,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常溫下靜置1小時,然后在5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1.5,得B濃縮液;
(3)將A濃縮液與B濃縮液混合得口服液,A濃縮液與B濃縮液的體積比為1:1.1;
(4)將口服液采用常規(guī)方法包裝及滅菌后,制成成品。
實施例2
配方:冬蟲夏草10千克、黨參30千克、黃芪30千克、香菇15千克、莪術(shù)20千克、當(dāng)歸15千克、白術(shù)20千克、龍眼肉15千克、山茱萸20千克、浙貝母20千克、炒酸棗仁30千克、麥冬18千克、牡蠣25千克、酒大黃20千克、熟地25千克以及菟絲子15千克。
制備方法:(1)按配方重量千克稱取白術(shù)、白芍、山茱萸、酒大黃,粉碎后在80℃的水溫中水提兩次,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9,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保溫5小時,然后在7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2.2,得A濃縮液;
(2)按配方重量千克稱取剩余中藥原料,粉碎后水提兩次,水溫100℃,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8,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常溫下靜置2小時,然后在7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2.0,得B濃縮液;
(3)將A濃縮液與B濃縮液混合得口服液,A濃縮液與B濃縮液的體積比為1:1.5;
(4)將口服液采用常規(guī)方法包裝及滅菌后,制成成品。
實施例3
配方:冬蟲夏草6千克、黨參16千克、黃芪16千克、香菇6千克、莪術(shù)12千克、當(dāng)歸6千克、白術(shù)12千克、龍眼肉6千克、山茱萸12千克、浙貝母12千克、炒酸棗仁16千克、麥冬12千克、牡蠣12千克、酒大黃12千克、熟地12千克、菟絲子6千克、鹽杜仲10千克、 五味子10千克、白芍10千克、制半夏5千克、川芎10千克、陳皮5千克、砂仁5千克及木香5千克。
制備方法:(1)按配方重量千克稱取白術(shù)、白芍、山茱萸、酒大黃、川芎、陳皮、砂仁及木香,粉碎后在60-65℃的水溫中水提兩次,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6.5,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保溫4.5小時,然后在50-6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1.5,得A濃縮液;
(2)按配方重量千克稱取剩余中藥原料,粉碎后水提兩次,水溫80-90℃,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5,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常溫下靜置1.5小時,然后在50-6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1.6,得B濃縮液;
(3)將A濃縮液與B濃縮液混合得口服液,A濃縮液與B濃縮液的體積比為1:1.2;
(4)將口服液采用常規(guī)方法包裝及滅菌后,制成成品。
實施例4
配方:冬蟲夏草9千克、黨參18千克、黃芪18千克、香菇8千克、莪術(shù)15千克、當(dāng)歸7千克、白術(shù)15千克、龍眼肉8千克、山茱萸15千克、浙貝母15千克、炒酸棗仁18千克、麥冬13千克、牡蠣14千克、酒大黃15千克、熟地14千克、菟絲子8千克、鹽杜仲18千克、五味子20千克、白芍20千克、制半夏15千克、川芎18千克、陳皮13千克、砂仁15千克及木香18千克。
制備方法:(1)按配方重量千克稱取白術(shù)、白芍、山茱萸、酒大黃、川芎、陳皮、砂仁及木香,粉碎后在70-75℃的水溫中水提兩次,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8,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保溫4小時,然后在65-7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2.0,得A濃縮液;
(2)按配方重量千克稱取剩余中藥原料,粉碎后水提兩次,水溫95-100℃,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6,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常溫下靜置2小時,然后在65-7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2.0,得B濃縮液;
(3)將A濃縮液與B濃縮液混合得口服液,A濃縮液與B濃縮液的體積比為1:1.3;
(4)將口服液采用常規(guī)方法包裝及滅菌后,制成成品。
實施例5
配方:冬蟲夏草6千克、黨參20千克、黃芪20千克、香菇10千克、莪術(shù)15千克、當(dāng)歸8千克、白術(shù)15千克、龍眼肉10千克、山茱萸15千克、浙貝母15千克、炒酸棗仁20千克、麥冬14千克、牡蠣15千克、酒大黃15千克、熟地15千克、菟絲子10千克、鹽杜仲12千克、五味子12千克、白芍12千克、制半夏6千克、川芎12千克、陳皮6千克、砂仁6 千克、木香12千克、醋元胡10千克、甘草5千克、茯神10千克、烏梅5千克及枳椇子10千克。
制備方法:(1)按配方重量千克稱取白術(shù)、白芍、山茱萸、酒大黃、川芎、陳皮、砂仁、木香、醋元胡及甘草,粉碎后在60-80℃的水溫中水提兩次,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6-9,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保溫4-5小時,然后在50-7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1.3-2.2,得A濃縮液;
(2)按配方重量千克稱取剩余中藥原料,粉碎后水提兩次,水溫80-100℃,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4.5,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常溫下靜置1-2小時,然后在50-7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1.7,得B濃縮液;
(3)將A濃縮液與B濃縮液混合得口服液,A濃縮液與B濃縮液的體積比為1:1.35;
(4)將口服液采用常規(guī)方法包裝及滅菌后,制成成品。
實施例6
配方:冬蟲夏草8千克、黨參22千克、黃芪22千克、香菇12千克、莪術(shù)16千克、當(dāng)歸9千克、白術(shù)16千克、龍眼肉12千克、山茱萸16千克、浙貝母16千克、炒酸棗仁22千克、麥冬15千克、牡蠣16千克、酒大黃16千克、熟地16千克、菟絲子12千克、鹽杜仲14千克、五味子14千克、白芍14千克、制半夏8千克、川芎14千克、陳皮7千克、砂仁8千克、木香14千克、醋元胡25千克、甘草20千克、茯神18千克、烏梅15千克及枳椇子18千克。
制備方法:(1)按配方重量千克稱取白術(shù)、白芍、山茱萸、酒大黃、川芎、陳皮、砂仁、木香、醋元胡及甘草,粉碎后在65-70℃的水溫中水提兩次,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8,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保溫5小時,然后在55-6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1.6,得A濃縮液;
(2)按配方重量千克稱取剩余中藥原料,粉碎后水提兩次,水溫85-90℃,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6,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常溫下靜置2小時,然后在55-6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2.0,得B濃縮液;
(3)將A濃縮液與B濃縮液混合得口服液,A濃縮液與B濃縮液的體積比為1:1.4;
(4)將口服液采用常規(guī)方法包裝及滅菌后,制成成品。
實施例7
配方:冬蟲夏草5千克、黨參24千克、黃芪24千克、香菇9千克、莪術(shù)14千克、當(dāng)歸10千克、白術(shù)14千克、龍眼肉9千克、山茱萸14千克、浙貝母14千克、炒酸棗仁24千克、麥冬16千克、牡蠣18千克、酒大黃14千克、熟地18千克、菟絲子9千克、鹽杜仲15千克、 五味子16千克、白芍15千克、制半夏9千克、川芎15千克、陳皮8千克、砂仁9千克、木香15千克、醋元胡15千克、甘草10千克、茯神12千克、烏梅6千克、枳椇子12千克、知母5千克、水牛角10千克及黃柏5千克。
制備方法:(1)按配方重量千克稱取白術(shù)、白芍、山茱萸、酒大黃、川芎、陳皮、砂仁、木香、醋元胡及甘草,粉碎后在70-75℃的水溫中水提兩次,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8,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保溫4小時,然后在65-7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2.1,得A濃縮液;
(2)按配方重量千克稱取剩余中藥原料,粉碎后水提兩次,水溫90-95℃,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7,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常溫下靜置1小時,然后在7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2.0,得B濃縮液;
(3)將A濃縮液與B濃縮液混合得口服液,A濃縮液與B濃縮液的體積比為1:1.5;
(4)將口服液采用常規(guī)方法包裝及滅菌后,制成成品。
實施例8
配方:冬蟲夏草7千克、黨參26千克、黃芪26千克、香菇14千克、莪術(shù)18千克、當(dāng)歸12千克、白術(shù)18千克、龍眼肉14千克、山茱萸18千克、浙貝母18千克、炒酸棗仁26千克、麥冬17千克、牡蠣20千克、酒大黃18千克、熟地20千克、菟絲子14千克、鹽杜仲16千克、五味子18千克、白芍16千克、制半夏10千克、川芎16千克、陳皮10千克、砂仁10千克、木香16千克、醋元胡20千克、甘草15千克、茯神15千克、烏梅10千克、枳椇子14千克、知母10千克、水牛角05千克及黃柏8千克。
制備方法:(1)按配方重量千克稱取白術(shù)、白芍、山茱萸、酒大黃、川芎、陳皮、砂仁、木香、醋元胡及甘草,粉碎后在80℃的水溫中水提兩次,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9,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保溫5小時,然后在60-7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1.5,得A濃縮液;
(2)按配方重量千克稱取剩余中藥原料,粉碎后水提兩次,水溫100℃,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8,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常溫下靜置2小時,然后在7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1.9,得B濃縮液;
(3)將A濃縮液與B濃縮液混合得口服液,A濃縮液與B濃縮液的體積比為1:1.5;
(4)將口服液采用常規(guī)方法包裝及滅菌后,制成成品。
實施例9
配方:冬蟲夏草10千克、黨參28千克、黃芪28千克、香菇15千克、莪術(shù)20千克、當(dāng)歸15千克、白術(shù)20千克、龍眼肉15千克、山茱萸20千克、浙貝母20千克、炒酸棗仁28 千克、麥冬18千克、牡蠣22千克、酒大黃20千克、熟地22千克、菟絲子15千克、鹽杜仲18千克、五味子15千克、白芍18千克、制半夏12千克、川芎18千克、陳皮12千克、砂仁12千克、木香18千克、醋元胡22千克、甘草18千克、茯神16千克、烏梅12千克、枳椇子16千克、知母15千克、水牛角20千克及黃柏15千克。
制備方法:(1)按配方重量份稱取白術(shù)、白芍、山茱萸、酒大黃、川芎、陳皮、砂仁、木香、醋元胡及甘草,粉碎后在60-80℃的水溫中水提兩次,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8,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保溫5小時,然后在7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2.2,得A濃縮液;
(2)按配方重量份稱取剩余中藥原料,粉碎后水提兩次,水溫80℃,藥材與水的質(zhì)量比為1:4,將兩次所得提取液混合后,常溫下靜置1小時,然后在50℃的溫度環(huán)境下,真空濃縮至水與提取物之間的體積比為1:1.5,得B濃縮液;
(3)將A濃縮液與B濃縮液混合得口服液,A濃縮液與B濃縮液的體積比為1:1.5;
(4)將口服液采用常規(guī)方法包裝及滅菌后,制成成品。
臨床案例1
王瑞,男,27歲。采用本發(fā)明的口服液治療前,只能躺在床上,體質(zhì)消瘦,神智不清,處在昏迷狀態(tài),不能講話,高燒持續(xù)兩周,溫度高達四十一度,從口腔到食管念珠菌感染,無法進食,進食或其他液體需插管引食。小便需插導(dǎo)管,面部軀干,四肢出現(xiàn)膿皰、潰瘍、感染部位用消毒紗布包扎,由于艾滋病病毒沒有很好的控制,病毒復(fù)制多,肝、脾腫大,神經(jīng)系統(tǒng)出現(xiàn)病變,周圍神經(jīng)炎腦病,肺部感染等多種危害機體的嚴重併發(fā)癥。
在采用本發(fā)明的口服液治療前,患者在醫(yī)院采用了多種治療方案,用各種藥物,大量的抗菌素,抗病毒藥二個療程,經(jīng)治療沒有任何反應(yīng),藥物治療無效果,患者處于高熱,神智不清,病情危重,危在旦夕,醫(yī)院己決定放棄治療。醫(yī)院檢測臨床各種數(shù)據(jù),CD4細胞減少,HIV+RNA水平高,艾滋病病毒復(fù)制多,預(yù)后不好。
后采用本發(fā)明的口服液,對患者進行提高免疫力、抗病毒治療。
臨床療效觀察:第1天,采用插管引流100毫升,每4小時1次;第2天,采用插管引流100毫升,每4小時1次,患者開始排大便,隨著體溫降至正常,腦部癥狀改善漸漸清醒。第3天,采用吸管吸服100毫升,每6小時1次,患者神志清醒,能開口講話,經(jīng)檢查口腔念珠菌逐漸消失,上呼吸道潰瘍減輕,開始進食,用吸管吸牛奶。第4天,早晚各服用一次,每次100毫升,患者的艾滋病病毒有效的控制,病毒的復(fù)制減少,皮膚大面積膿皰、潰瘍、漸退、結(jié)疤,多種病發(fā)癥有效控制,恢復(fù)較快。第5天,早晚各服用一次,每次100毫升,患 者開始下病床,行走和以前臥床治療相比判若兩人(檢驗CD4細胞己恢復(fù)正常范圍,免疫活性不同型淋巴細胞存在,各種指標均轉(zhuǎn)好)。從第6天開始,進入鞏固治療期,時間2個月,患者得到全面康復(fù)。
臨床案例2
姓名:張基
病史:艾滋病多年
健康史:身體乏力:走路氣急、失眠、腹瀉、全身瘙癢、不思飲食。
服藥前檢查:GT4:264,
服藥前體重:69Kg。
服藥后檢查:GT4:336,
服藥后體重:72kg。
用藥時間:6天
服用方法:一天三次,早、中、晚各一次。
臨床表現(xiàn):服用第三天有頭痛感及拉肚子,頭痛一小時后消失,但不感覺身體疲勞,屬藥物反應(yīng)正常。第六天后無不良反應(yīng),頭痛及拉肚子沒有了,睡眠正常,食欲增加,走路氣急有改善。
以上所舉實施例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僅用來方便說明本發(fā)明,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shù)領(lǐng)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所提技術(shù)特征的范圍內(nèi),利用本發(fā)明所揭示技術(shù)內(nèi)容所作出局部更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并且未脫離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特征內(nèi)容,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shù)特征的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