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醫(yī)藥技術(shù)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可有效治療胃炎的丸劑藥物,特別是供胃炎患者使用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的領(lǐng)域。
背景技術(shù):
胃炎是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臨床癥狀之一,多見于各種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這兩種病都屬于祖國醫(yī)學“胃脘痛”范疇,據(jù)國際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在胃癌高發(fā)區(qū),經(jīng)20余年的隨訪,平均胃癌發(fā)生率為10%,他們的發(fā)展脈絡(luò)為: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胃癌,慢性萎縮性胃炎以病情遷延,長期消化不良為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腹脹,稍微多食則腹脹更明顯,口淡無味,胃脘部隱痛不適、疲乏、消瘦、納差、貧血等。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種可有效治療上述胃炎的藥物,是我們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隨著我國中醫(yī)中藥學的不斷發(fā)展,在治療胃炎上,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中醫(yī)治療上述胃炎的優(yōu)點,且在治療過程中毒副作用小、費用低等優(yōu)勢,針對現(xiàn)有西醫(yī)治療上述胃炎的現(xiàn)狀,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治療胃炎的丸劑藥物,以解決胃炎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的問題。該藥物是以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具有見效快、療效顯著等特點,并可有效治療上述胃炎一證。
為達到上述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為:提供一種可有效治療胃炎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紫丹參5~20g、砂仁3~6g、西洋參3~6g、柴胡3~10g、枳實3~10g、大白芍10~20g、川芎3~10g、制香附8~16g、當歸6~12g、黃郁金3~10g、蒼術(shù)3~10g、焦白術(shù)8~16g、石菖蒲3~6g、川厚樸3~10g、白茯苓10~15g、佛手片3~10g、廣陳皮3~10g、制半夏3~10g、干竹茹5~10g、干姜3~10g、川黃連0.5~5g、黃芩3~9g、太子參10~15g、黨參6~15g、淮山藥15~35g、生軍3~12g、石韋9~15g、甘草2.5~15g、蒲公英15~50g、白花蛇舌草15~32g、大棗9~16g。
一種可有效治療胃炎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紫丹參12~17g、砂仁4~5.5g、西洋參4~5.5g、柴胡7~9g、枳實7~9g、大白芍12~17g、川芎7~9g、制香附10~14g、當歸8~11g、黃郁金7~9g、蒼術(shù)7~9g、焦白術(shù)10~14g、石菖蒲4~5.5g、川厚樸7~9g、白茯苓12~14g、佛手片7~9g、廣陳皮7~9g、制半夏7~9g、干竹茹7~9g、干姜7~9g、川黃連3~4.5g、黃芩6~8g、太子參11~13g、黨參10~13g、淮山藥20~30g、生軍8~11g、石韋10~13g、甘草6~13g、蒲公英25~42g、白花蛇舌草20~28g、大棗12~14g。
一種可有效治療胃炎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紫丹參15g、砂仁5g、西洋參5g、柴胡8g、枳實8g、大白芍15g、川芎8g、制香附13g、當歸10g、黃郁金8g、蒼術(shù)8g、焦白術(shù)13g、石菖蒲5g、川厚樸8g、白茯苓13g、佛手片8g、廣陳皮8g、制半夏8g、干竹茹8g、干姜8g、川黃連4g、黃芩7g、太子參12g、黨參12g、淮山藥26g、生軍10g、石韋12g、甘草12g、蒲公英36g、白花蛇舌草25g、大棗13g。
一種可有效治療胃炎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制備而成:
A、除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大棗(濃煎取汁,以汁代水泛丸)外,將其它原料中藥揀去雜質(zhì)和粉塵后,按照質(zhì)量份比共研為極細末, 繼而調(diào)均備用;
B、按照傳統(tǒng)制備中藥水丸劑的方法,將研磨好的極細末藥物過篩后,放入藥器中混合拌均,然后制備成水丸劑(其水丸的粒度為:4.5mm-4.6mm),進而曬干,分裝密封即可。
一種可有效治療胃炎的丸劑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為:將制備好的水丸劑藥物以每日三次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給藥量6g /次,飯前服。服藥5~15天,癥狀逐漸減輕或痊愈。
本發(fā)明組方中的各原料中藥在中國藥典、中國辭典以及中華本草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本發(fā)明選用其中最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充分發(fā)揮各組分的藥理功效:
紫丹參,性味: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調(diào)經(jīng)止痛、養(yǎng)血安神、涼血消癰之功效,用于治療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滯腹痛、心腹疼痛、癥瘕積聚、熱痹腫痛、跌打損傷、熱入營血、煩躁不安、心煩失眠、癰瘡腫毒等癥;
砂仁,性味:味辛、性溫,具有化濕開胃、行氣寬中溫脾止瀉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濕阻氣滯、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惡心嘔吐、腹痛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等癥;
西洋參,性味:味甘、微苦、性寒,具有補益藥、清熱藥之功效,用于治療氣虛陰?;鹜?、咳嗽痰血、虛熱煩煩倦、內(nèi)熱消渴、口燥煙干等癥;
柴胡,性味:味苦、辛、性微寒,具有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之功效,用于治療外感發(fā)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脅痛乳脹、頭痛頭眩、月經(jīng)不調(diào)、氣虛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癥;
枳實,性味:苦、辛、寒,具有破氣消積、化痰除痞之功效,用于治療積滯內(nèi)停、痞滿脹痛、大便秘結(jié)、瀉痢后重、結(jié)胸、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癥;
大白芍,性味:苦酸、涼,具有養(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之功效,用于治療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fā)熱、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帶下等癥;
川芎,性味:味辛、性溫,具有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滯腥痛、癥瘕腫塊、胸脅疼痛、頭痛眩暈、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癥;
制香附,性味:辛微苦甘、平,具有理氣解郁、止痛調(diào)經(jīng)之功效,用于治療肝胃不和、氣郁不舒、胸腹脅肋脹痛、痰飲痞滿、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帶下等癥;
當歸,性味:味甘、辛、苦、性溫,具有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之功效,用于治療血虛諸證、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結(jié)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癥;
黃郁金,性味:味辛、苦、性寒,具有活血止能、行氣解郁、清心涼血、疏肝利膽之功效,用于治療胸腹脅肋諸痛、婦女痛經(jīng)、經(jīng)閉、癥瘕結(jié)塊、熱病神昏、癲狂、驚癇、吐血、衄備、血淋、砂淋、黃疸等癥;
蒼術(shù),性味: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濕、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療濕困脾胃、倦怠嗜臥、胞痞腹脹、食欲不振、哎吐泄瀉、痰飲、濕腫、表證夾濕、頭身重痛、痹證溫性、肢節(jié)酸痛重著、痿襞、夜盲等癥;
焦白術(shù),性味:性味:味苦、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脾氣虛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脹、大便溏薄、水飲內(nèi)停、小便不利、水腫、痰飲眩暈、溫痹酸痛、氣虛自汗、胎動不安等癥;
石菖蒲,性味:味辛、苦、性微溫,具有化痰開竅、化濕行氣、祛風利痹、消腫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神昏、痰厥、健忘、耳鳴、耳聾、脘腹脹痛、噤口痢、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疽疥癬等癥;
川厚樸,性味:苦、辛、性溫,具有行氣消積、燥濕除滿、降逆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療食積氣滯、腹脹便秘、濕阻中焦,脘痞吐瀉、痰壅氣逆、胸滿喘咳等癥;
白茯苓,性味:甘、淡、平,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等癥;
佛手片,性味:辛、苦、酸、溫,具有舒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肝胃氣滯、胸脅脹痛、胃脘痞滿、食少嘔吐等癥;
廣陳皮,性味:苦、辛、溫,具有理氣健脾、調(diào)中、燥濕、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或疼痛、消化不良、濕濁阻中之胸悶腹脹、納呆便溏、痰濕壅肺之咳嗽氣喘、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癥;
制半夏,性味:性味:味辛、性溫,有毒,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之功效,用于治療咳喘痰多、嘔吐反胃、胸脘痞滿頭痛眩暈、夜臥不安、癭瘤痰核、癰疽腫毒等癥;
干竹茹,性味:甘、微寒,具有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安胎涼血之功效,用于治療肺熱咳嗽、煩熱驚悸、胃熱嘔呃、妊娠惡阻、胎動不安、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等癥;
干姜,性味:味辛、性熱,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之功效,用于治療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亡陽厥逆、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癥;
川黃連,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邪入心經(jīng)之高熱、煩躁、譫妄或熱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濕熱胸痞、泄瀉、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煩失眠、胃熱嘔吐或消谷善饑、肝火目赤腫痛、以及熱毒瘡瘍、疔毒走黃、牙齦腫痛、口舌生瘡、聤耳、陰腫、痔血、濕疹、燙傷等癥;
黃芩,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等癥;
太子參,性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補益脾肺、益氣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倦怠無力、氣陰兩傷、干咳痰少、自汗氣短、以及溫病后期氣虛津傷、內(nèi)熱口渴、或神經(jīng)衰弱、心悸失眠、頭昏健忘、小兒夏季熱等癥;
黨參,性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補肺、益氣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肺虛喘咳、氣短自汗、氣微兩虧諸證等癥;
淮山藥,性味:甘;平,具有補脾、養(yǎng)肺、固腎、益精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虛泄瀉、食少浮腫、肺虛咳喘、消渴、遺精、帶下、腎虛尿頻,外用治癰腫、瘰疬等癥;
生軍,性味:苦、性寒,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實熱便秘、熱結(jié)胸痞、濕熱、瀉痢、黃疸、淋病、水腫腹?jié)M、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胃熱嘔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滯腹痛、癥瘕積聚、跌打損傷、熱毒癰瘍、丹毒、燙傷等癥;
石韋,性味:苦甘、寒,具有利水通淋、清肺化痰、涼血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療淋病、水腫、小便不利、痰熱咳喘、咯血、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等癥;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diào)和諸藥之功效,用于治療倦怠食少、肌瘦面黃、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臟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等癥;
蒲公英,性味:苦甘、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散結(jié)之功效,用于治療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瘡腫、急性結(jié)膜炎、感冒發(fā)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
白花蛇舌草,性味: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熱、利濕、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肺熱喘咳、扁桃體炎、咽喉炎、闌尾炎、痢疾、黃疸、盆腔炎、附件炎、癰腫疔瘡、毒蛇咬傷;
大棗,性味:甘、溫,具有補脾胃、益氣血、安心神、調(diào)營衛(wèi)、和藥性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婦人臟躁、營衛(wèi)不和。
本發(fā)明藥物是基于中醫(yī)治療胃炎的辨病與辨證相結(jié)合的原則,從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認為:就胃炎一證,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藥物中的各原料中藥藥效共奏,對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就是針對上述胃炎的治療而提出的一種中藥配方,采用該配方制備的藥物藥效好,見效快,是一個標本兼治的中藥組方,特別適合臨床使用。下面結(jié)合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可有效治療胃炎的丸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紫丹參15g、砂仁5g、西洋參5g、柴胡8g、枳實8g、大白芍15g、川芎8g、制香附13g、當歸10g、黃郁金8g、蒼術(shù)8g、焦白術(shù)13g、石菖蒲5g、川厚樸8g、白茯苓13g、佛手片8g、廣陳皮8g、制半夏8g、干竹茹8g、干姜8g、川黃連4g、黃芩7g、太子參12g、黨參12g、淮山藥26g、生軍10g、石韋12g、甘草12g、蒲公英36g、白花蛇舌草25g、大棗13g。
實施例2:
一種可有效治療胃炎的丸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紫丹參17g、砂仁5.5g、西洋參5.5g、柴胡9g、枳實9g、大白芍17g、川芎9g、制香附14g、當歸11g、黃郁金9g、蒼術(shù)9g、焦白術(shù)14g、石菖蒲5.5g、川厚樸9g、白茯苓14g、佛手片9g、廣陳皮9g、制半夏9g、干竹茹9g、干姜9g、川黃連4.5g、黃芩8g、太子參13g、黨參13g、淮山藥30g、生軍11g、石韋13g、甘草13g、蒲公英42g、白花蛇舌草28g、大棗14g。
實施例3:
一種可有效治療胃炎的丸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紫丹參20g、砂仁6g、西洋參6g、柴胡10g、枳實10g、大白芍20g、川芎10g、制香附16g、當歸12g、黃郁金10g、蒼術(shù)10g、焦白術(shù)16g、石菖蒲6g、川厚樸10g、白茯苓15g、佛手片10g、廣陳皮10g、制半夏10g、干竹茹10g、干姜10g、川黃連5g、黃芩9g、太子參15g、黨參15g、淮山藥35g、生軍12g、石韋15g、甘草15g、蒲公英50g、白花蛇舌草32g、大棗16g。
典型病例:
經(jīng)臨床診斷治療胃炎患者共205例,年齡為39歲以上的155例,只有50例為39歲以下。205例患者中痊愈的185例,顯效的20例,總有效率達100%。經(jīng)治療后,癥狀逐漸減輕或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