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醫(yī)藥技術(shù)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急性和亞急性濕疹的外洗藥液,特別是供急性、亞急性濕疹患者使用的外洗藥液及其制備方法的領(lǐng)域。
背景技術(shù):
急性濕疹是由多種內(nèi)、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癥性皮膚病,具有多樣性皮疹和滲出傾向,伴劇烈瘙癢,易反復(fù)發(fā)作,常與變態(tài)反應(yīng)有一定關(guān)系。在早期或急性階段,臨床癥狀為成片的紅斑和丘疹,或是肉眼未見的水皰,嚴重時出現(xiàn)大片滲液及糜爛。
亞急性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炎性皮膚病,以皮疹損害處具有滲出潮濕傾向而故名。亞急性濕疹是介于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中間的一個過渡階段。亞急性濕疹是在急性濕疹炎癥減輕之后,或急性期未及時適當處理,拖延時間較久而發(fā)生亞急性濕疹。皮損以小丘疹、鱗屑和結(jié)痂為主,僅有少數(shù)丘皰疹或小水皰及糜爛,亦可有輕度浸潤,自覺仍有劇烈瘙癢。易反復(fù)發(fā)作。與急性濕疹、慢性濕疹間可互相轉(zhuǎn)換,經(jīng)久不愈。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種可有效治療上述急性、亞急性濕疹的外洗藥液,是我們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隨著我國中醫(yī)中藥學(xué)的不斷發(fā)展,在治療急性、亞急性濕疹上,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中醫(yī)治療上述急性、亞急性濕疹的優(yōu)點,且在治療過程中毒副作用小、費用低等優(yōu)勢,針對現(xiàn)有西醫(yī)治療上述急性、亞急性濕疹的現(xiàn)狀,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急性亞急性濕疹的外洗藥液,以解決急性、亞急性濕疹患者早日恢復(fù)健康的問題。該藥物是以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具有見效快、療效顯著等特點,并可有效治療上述急性、亞急性濕疹。
為達到上述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為:提供一種治療急性和亞急性濕疹的外洗藥液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洗藥液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土茯苓25~48g、龍膽草5~18g、生薏苡仁15~48g、荊芥8~18g、白鮮皮10~26g、黃柏8~18g、五倍子4~12g、地膚子10~28g、苦參8~18g、皂角刺5~18g、三棱8~18g、白礬0.8~1.7g、艾葉5~16g、樗葉花椒皮15~25g、甘草4~16g。
一種治療急性和亞急性濕疹的外洗藥液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洗藥液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土茯苓30~42g、龍膽草12~15g、生薏苡仁30~42g、荊芥12~15g、白鮮皮15~23g、黃柏10~15g、五倍子8~11g、地膚子15~25g、苦參12~15g、皂角刺12~15g、三棱12~15g、白礬1~1.5g、艾葉10~14g、樗葉花椒皮18~22g、甘草10~14g。
一種治療急性和亞急性濕疹的外洗藥液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外洗藥液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土茯苓36g、龍膽草13g、生薏苡仁36g、荊芥13g、白鮮皮20g、黃柏13g、五倍子10g、地膚子22g、苦參13g、皂角刺13g、三棱13g、白礬1.2g、艾葉13g、樗葉花椒皮20g、甘草13g。
一種治療急性和亞急性濕疹的外洗藥液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制備而成:
A、將上述原料中藥揀去雜質(zhì)和粉塵后,按照質(zhì)量份比分別粉碎成粗粒狀包煎;
B、將包好的原料中藥放入冷開水中浸泡半小時,然后再將浸泡好的藥物和浸泡藥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砂鍋內(nèi),注入過藥40mm的冷開水進行第一次煎煮45分鐘,濾取藥液后,再次注入過藥35mm的微溫開水進行第二次煎煮35分鐘,二次混合濃縮至1600~1800ml(毫升)的外洗藥液,待溫后裝瓶密封備用。
一種治療急性和亞急性濕疹的外洗藥液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方法為:將制備好的外洗藥液600ml和純凈水400ml一并盛裝到自動加熱的容器內(nèi),待溫度達到人體適宜溫度時,用藥液熏洗患處,使藥液不斷接觸患處,使其充分吸收,每日二次,早晚各熏洗一次,每次10至15分鐘,治療月余后,癥狀逐漸減輕或痊愈。
本發(fā)明組方中的各原料中藥在中國藥典、中國辭典以及中華本草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本發(fā)明選用其中最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充分發(fā)揮各組分的藥理功效:
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具有解毒、除濕、利關(guān)節(jié)之功效,用于治療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疔瘡、癰腫、瘰疬等癥;
龍膽草,性味:苦、寒,具有瀉肝膽實火、除下焦?jié)駸嶂π?,用于治療肝?jīng)熱盛、驚癇狂躁、乙型腦炎、頭痛、目赤、咽痛、黃疸、熱痢、癰腫瘡瘍、陰囊腫痛、陰部濕癢、用于濕熱黃疽、陰腫陰癢、帶下、濕疹瘙癢、耳聾、脅痛、口苦、驚風抽搐等癥;
生薏苡仁,性味:甘淡、涼,具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之功效,用于治療泄瀉、濕痹、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水腫、腳氣、肺痿、肺癰、腸癰、淋濁、白帶等癥;
荊芥,性味:辛、溫,具有發(fā)表、祛風、理血、炒炭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療感冒發(fā)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chǎn)后血暈、癰腫、瘡疥、瘰疬、荊芥穗效用相同、惟發(fā)散之力較強等癥;
白鮮皮,性味:苦咸、寒,具有祛風、燥濕、清熱、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風熱瘡毒、疥癬、皮膚癢疹、風濕痹痛、黃疸等癥;
黃柏,性味: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骨蒸清虛熱之功效,用于治療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辟、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癥;
五倍子,性味:酸、平,具有斂肺、澀腸、止血、解毒之功效,用于肺虛久咳、久痢、久瀉、脫肛、目汗、盜汗、遺精、便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腫毒、瘡癤、睫毛倒卷等癥;
地膚子,性味:甘苦、寒,具有利小便、清濕熱之功效,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淋病、帶下、疝氣、風疹、瘡毒、疥癬、陰部濕癢等癥;
苦參,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之功效,用于治療熱毒血痢、腸風下血、黃疸、赤白帶下、小兒肺炎、疳積、急性扁桃體炎、痔漏、脫肛、皮膚瘙癢、疥癩惡瘡、陰瘡濕癢、瘰疬、燙傷、外治滴蟲性陰道炎等癥;
皂角刺,性味:辛、溫,具有搜風、拔毒、消腫、排膿之功效,用于治療癰腫、瘡毒、癘風、癬瘡、胎衣不下等癥;
三棱,性味:苦辛、平,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癥瘕積聚、氣血凝滯、心腹疼痛、脅下脹疼、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血腹痛、跌打損傷、瘡腫堅硬等癥;
白礬,性味:酸澀、寒,有毒,具有祛痰燥濕、解毒殺蟲、止瀉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療中風、癲癇、喉痹、疥癬濕瘡、癰疽腫毒、水火燙傷、口舌生瘡、爛弦風眼、聤耳流膿、鼻中息肉、瘡痔疼痛、崩漏、衄血、損傷出血、久瀉玖痢、帶下陰癢、脫肛、子宮下垂等癥;
艾葉,性味:苦辛、溫,具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jīng)、止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心腹冷痛、泄瀉轉(zhuǎn)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等癥;
樗葉花椒皮,性味:苦、平,具有祛風濕、通經(jīng)絡(luò)、殺蟲之功效,用于治療毒蛇咬傷、跌打損傷、腰膝疼痛、疥癬、鞘膜積液;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diào)和諸藥之功效,用于治療倦怠食少、肌瘦面黃、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臟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等癥。
本發(fā)明藥物是基于中醫(yī)治療急性、亞急性濕疹的辨病與辨證相結(jié)合的原則,從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認為:就急性、亞急性濕疹,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藥物中的各原料中藥藥效共奏,對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就是針對上述急性和亞急性濕疹的治療而提出的一種中藥配方,采用該配方制備的藥物藥效好,見效快,是一個很好的中藥組方。下面結(jié)合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治療急性和亞急性濕疹的外洗藥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洗藥液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土茯苓36g、龍膽草13g、生薏苡仁36g、荊芥13g、白鮮皮20g、黃柏13g、五倍子10g、地膚子22g、苦參13g、皂角刺13g、三棱13g、白礬1.2g、艾葉13g、樗葉花椒皮20g、甘草13g。
實施例2:
一種治療急性和亞急性濕疹的外洗藥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洗藥液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土茯苓42g、龍膽草15g、生薏苡仁42g、荊芥15g、白鮮皮23g、黃柏15g、五倍子11g、地膚子25g、苦參15g、皂角刺15g、三棱15g、白礬1.5g、艾葉14g、樗葉花椒皮22g、甘草14g。
實施例3:
一種治療急性和亞急性濕疹的外洗藥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洗藥液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土茯苓48g、龍膽草18g、生薏苡仁48g、荊芥18g、白鮮皮26g、黃柏18g、五倍子12g、地膚子28g、苦參18g、皂角刺18g、三棱18g、白礬1.7g、艾葉16g、樗葉花椒皮25g、甘草16g。
典型病例:
經(jīng)臨床診斷治療急性、亞急性濕疹患者共150例,年齡為32歲以上的91例,只有59例為32歲以下。150例患者中痊愈的121例,顯效的29例,總有效率達100%。經(jīng)治療后,癥狀逐漸減輕或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