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中草藥加工的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涉及一種祛痘消瘡的中藥組合物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痤瘡又名青春痘、暗瘡。是發(fā)生于顏面、胸、背和頸等部位的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疾病。受現(xiàn)代生活的影響,青年人喜歡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喜歡夜生活、或因神經(jīng)精神過度的情緒興奮、精神緊張等,易導(dǎo)致皮脂腺分泌旺盛,從而誘發(fā)痤瘡。中醫(yī)認(rèn)為素體陽熱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機旺盛,營血日漸偏熱,血熱外壅,氣血瘀滯,蘊阻肌膚而發(fā)本?。换蛞蜻^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積熱循經(jīng)上熏,血隨熱行上壅胸面而致;或內(nèi)臟積熱,經(jīng)脈不暢,久蘊不解化濕生痰,痰瘀互結(jié)致使出現(xiàn)粟丘疹、結(jié)節(jié)、膿皰和痤瘡。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祛痘消瘡的中藥組合物,目的是治療實熱證脾胃濕熱,血熱外壅,蘊阻肌膚熏蒸于面而形成的青春痘一痤瘡。本發(fā)明依據(jù)中醫(yī)理論辨證施治的方法組配了清熱利濕,解毒涼血,健脾益胃的祛痘消瘡的中藥組合物。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祛痘消瘡的中藥組合物,稱取原料按重量份計:雞矢藤40-100克、大田基黃25-65克、山苦荬20-50克、佩蘭12-35克(后下)、冷水花20-50克、茯苓20-50克、白扁豆20-50克、沙蒿籽適量。
將雞矢藤、大田基黃、山苦荬、冷水花、茯苓和白扁豆篩選,凈化,粉碎,然后放入陶瓷鍋中,加入適量水,武火燒沸后改文火慢熬15-20分鐘,加入另外粉碎的佩蘭粉末拌勻,再燒約3-5分鐘,離火,倒濾出湯汁,即成為祛痘消瘡的內(nèi)服藥液。
將藥渣倒在陶瓷盤內(nèi),加入適量沙蒿籽拌勻,即成為祛痘消瘡的外用藥物。
注:佩蘭含揮發(fā)油,味芳香,不宜久煮。
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所具有的優(yōu)點是:
1. 雞矢藤味甘、微苦,平,利濕消積解毒,清除腸胃積滯;大田基黃、山苦荬和冷水花清熱利濕,涼血活血,解毒消腫散結(jié);佩蘭、茯苓和白扁豆健脾化濕,醒脾和胃,治脾胃濕熱;諸藥配伍適宜治療實熱證的脾胃濕熱,血熱外壅,蘊阻肌膚的痤瘡。
2.大田基黃能解毒消腫,涼血散瘀,冷水花健脾和胃,生津止渴,山苦荬活血化腐生肌。對于濕熱郁結(jié),熏蒸于頭、臉部的痤瘡治療尤為適宜。
3.沙蒿籽為粘結(jié)劑,也有祛風(fēng)除濕,清熱解毒消腫的功效。藥物內(nèi)服外用治療粉刺、粟丘疹、青春痘、毛囊結(jié)癤、痤瘡,更有利于快速痊愈康復(fù)。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祛痘消瘡的中藥組合物,稱取原料按重量份計:雞矢藤40-100克、大田基黃25-65克、山苦荬20-50克、佩蘭12-35克(后下)、冷水花20-50克、茯苓20-50克、白扁豆20-50克、沙蒿籽適量。
將雞矢藤、大田基黃、山苦荬、冷水花、茯苓和白扁豆篩選,凈化,粉碎,然后放入陶瓷鍋中,加入適量水,武火燒沸后改文火慢熬15-20分鐘,加入另外粉碎的佩蘭粉末拌勻,再燒約3-5分鐘,離火,倒濾出湯汁,即成為祛痘消瘡的內(nèi)服藥液。
將藥渣倒在陶瓷盤內(nèi),加入適量沙蒿籽拌勻,即成為祛痘消瘡的外用藥物。
實施例1
一種祛痘消瘡的中藥組合物,稱取原料按重量份計:雞矢藤40克、大田基黃25克、山苦荬20克、佩蘭12克(后下)、冷水花20克、茯苓20克、白扁豆20克、沙蒿籽適量。
將雞矢藤、大田基黃、山苦荬、冷水花、茯苓和白扁豆篩選,凈化,粉碎,然后放入陶瓷鍋中,加入適量水,武火燒沸后改文火慢熬15-20分鐘,加入另外粉碎的佩蘭粉末拌勻,再燒約3-5分鐘,離火,倒濾出湯汁,即成為祛痘消瘡的內(nèi)服藥液。
將藥渣倒在陶瓷盤內(nèi),加入適量沙蒿籽拌勻,即成為祛痘消瘡的外用藥物。
實施例2
一種祛痘消瘡的中藥組合物,稱取原料按重量份計:雞矢藤70克、大田基黃45克、山苦荬35克、佩蘭23克(后下)、冷水花35克、茯苓35克、白扁豆35克、沙蒿籽適量。
將雞矢藤、大田基黃、山苦荬、冷水花、茯苓和白扁豆篩選,凈化,粉碎,然后放入陶瓷鍋中,加入適量水,武火燒沸后改文火慢熬15-20分鐘,加入另外粉碎的佩蘭粉末拌勻,再燒約3-5分鐘,離火,倒濾出湯汁,即成為祛痘消瘡的內(nèi)服藥液。
將藥渣倒在陶瓷盤內(nèi),加入適量沙蒿籽拌勻,即成為祛痘消瘡的外用藥物。
實施例3
一種祛痘消瘡的中藥組合物,稱取原料按重量份計:雞矢藤100克、大田基黃65克、山苦荬50克、佩蘭35克(后下)、冷水花50克、茯苓50克、白扁豆50克、沙蒿籽適量。
將雞矢藤、大田基黃、山苦荬、冷水花、茯苓和白扁豆篩選,凈化,粉碎,然后放入陶瓷鍋中,加入適量水,武火燒沸后改文火慢熬15-20分鐘,加入另外粉碎的佩蘭粉末拌勻,再燒約3-5分鐘,離火,倒濾出湯汁,即成為祛痘消瘡的內(nèi)服藥液。
將藥渣倒在陶瓷盤內(nèi),加入適量沙蒿籽拌勻,即成為祛痘消瘡的外用藥物。
使用方法:內(nèi)服,每天1-2次,每次藥液約130-170毫升, 1周為1個療程。外用,每天1-2次,1周為1個療程,微溫敷貼患部。如不外用,僅內(nèi)服同樣可治愈,但加上外用可縮短治療時間。
應(yīng)用對照組:
1.脾胃濕熱,蘊阻肌膚的痤瘡患者25人,采用西藥治療,經(jīng)3個療程后,痊愈的5人,好轉(zhuǎn)的9人,顯效的7人,無效的4人.
2.脾胃濕熱,蘊阻肌膚的痤瘡患者25人,采用實施例3內(nèi)服及外用藥物治療,經(jīng)3個療程后,痊愈的10人,好轉(zhuǎn)的9人,顯效的4人,無效的2人。
臉上痤瘡消失,皮膚光澤潤滑,飲食及二便正常等為痊愈,痤瘡減輕一半以上為好轉(zhuǎn),痤瘡減輕1/5以上為顯效,痤瘡無向好方面改善為無效。
其中,部分原料的功效及作用如下:
雞矢藤:又名女青、臭藤、雞屎藤,甘、微苦,平。歸用祛暑利濕,消積,解毒。主治中暑,風(fēng)濕痹痛,食積,小兒疳積,痢疾,黃疸,肝脾腫大,瘰疬腸癰,腳氣,燙傷,濕疹,皮炎,跌打損傷,蛇咬蝎螫。其頭治新內(nèi)傷,煲肉食補虛益腎,除火補血;預(yù)防暑毒,清腸胃積滯,化五淋,固陰氣耗散。
大田基黃:又名泥鰍菜、紅絲毛根、金雞腳,苦、辛,性涼。功用清熱利濕,涼血活血,解毒消腫。主治黃疸,瀉痢,目赤,吐血,血淋,白帶,崩漏,痛經(jīng),閉經(jīng),咽喉腫痛,癰瘡腫毒,流火,瘰疬,跌打,蛇蟲咬傷。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治小便不利,肝硬化,口腔炎,扁桃體炎,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
山苦荬:又名苦菜、小苦麥菜、活血草,苦,寒。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涼血止血。主治腸癰,肺膿瘍,肺熱咳嗽,腸炎,痢疾,膽囊炎,盆腔炎,咽喉腫痛,瘡癤腫毒,陰囊濕疹,吐血,衄血,血崩,跌打損傷。止痛,調(diào)經(jīng),活血,化腐生肌。
佩蘭:又名蘭草、香草、針尾鳳,辛,平。歸脾、胃經(jīng)。功用解暑化濕,醒脾和中。主治暑濕或濕溫初起,發(fā)熱頭重,胸悶腹脹,脘痞不饑,惡心嘔吐,口中甜膩,消渴。主利水道,殺蠱毒,辟不詳,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葉能散久積陳郁之氣甚有力,生津止渴,益氣,潤肌膚。
白扁豆:又名南扁豆、藤豆,甘、淡,性平。歸脾、胃經(jīng)。功用健脾,化濕,消暑。主治脾虛生濕,食少便溏,白帶過多,暑濕吐瀉,煩渴胸悶。主和中,下氣,治脾胃虛弱,反胃冷吐,久瀉不止,食積痞塊,小兒疳積,解酒毒,調(diào)五臟。
茯苓:又名松苓、松木薯,甘、淡,性平。歸心、脾、肺、腎經(jīng)。功用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益心脾。
冷水花:又名水麻葉、土甘草、甜草,淡、微苦,性涼。功用清熱利濕,消腫散結(jié),健脾和胃。主治濕熱黃疸,赤白帶下,淋濁,尿血,小兒夏季熱,瘧母,消化不良,跌打損傷。生津止渴,退黃護肝,和胃補虛。
沙蒿籽:又名黑沙蒿籽。是生長在內(nèi)蒙古沙漠地區(qū)的黑沙蒿植物的沙蒿籽。味辛、苦,性微溫,無毒。經(jīng)長期應(yīng)用經(jīng)驗,其沙蒿籽也有祛風(fēng)除濕,清熱解毒消腫的功效。沙蒿籽的主要成分由D-葡萄糖、D-甘露醇、D-半乳糖、L-阿拉伯糖和木糖組成的一種具有交聯(lián)結(jié)構(gòu)的多糖類物質(zhì)。粘度大(1%溶液達(dá)900Pa.s)為明膠的1800倍,不溶于水,但可均勻分散于水,吸水?dāng)?shù)十倍后溶脹成蛋清樣膠體??勺魇称吩龀韯⒈K畡?、穩(wěn)定劑和面團調(diào)節(jié)劑。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yīng)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