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醫(yī)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的丸劑藥物,特別是供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患者使用的丸劑藥物及制備方法的領域。
背景技術:
醫(yī)者認為:心血不足就是心臟有疾,供血不足。本證為臨床常見的虛弱證侯。多為久病體弱、血液生化不足;或長期慢性失血;或因勞倦過度,導致心血耗損。
心悸與怔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心悸輕,多由外因引起,怔忡重,發(fā)作頻繁,與外因無關。心悸怔忡多因心膽氣虛,驚忤心神,或失血過多,心失所養(yǎng),或虛火妄動,上擾心神,或陽虛氣衰,心脈不溫,或氣滯血瘀,心脈痹阻等引起。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種可有效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的藥物,是我們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隨著我國中醫(yī)中藥學的不斷發(fā)展,在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上,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中醫(yī)治療上述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的優(yōu)點,且在治療過程中毒副作用小、費用低等優(yōu)勢,針對現(xiàn)有西醫(yī)治療上述失眠的現(xiàn)狀,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的丸劑藥物,以解決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的問題。該藥物是以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具有見效快、療效顯著等特點,并可有效治療上述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一癥。
為達到上述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的丸劑藥物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生黃芪9~30g、黃連2.5~5g、黨參15~28g、甘草3~15g、阿膠珠5~12g、白芍10~20g、山藥15~32g、當歸8~16g、人參3~16g、西洋參4~10g、熟地黃10~30g、何首烏6~12g、葛根2~16g、冬蟲夏草5~12g、石斛6~16g、玉竹6~12g、天門冬6~16g、麥門冬6~16g、陳皮3~10g、香附7.5~16g、麥芽9~16g、神曲10~16g、 丹參8~16g、川芎3~10g、桃仁8~16g、紅花3~10g、益母草15~30g、酸棗仁6~16g、柏子仁5~16g、龍齒15~26g、五味子3~10g、炙鱉甲10~30g、炙龜板15~38g、吳茱萸1.5~5g、石菖蒲5~10g,蜂蜜適量。
一種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的丸劑藥物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生黃芪15~26g、黃連3~4.5g、黨參18~25g、甘草8~13g、阿膠珠6~11g、白芍12~17g、山藥20~28g、當歸10~14g、人參8~14g、西洋參6~9g、熟地黃12~26g、何首烏8~11g、葛根8~14g、冬蟲夏草8~11g、石斛8~14g、玉竹8~11g、天門冬8~14g、麥門冬8~14g、陳皮6~9g、香附9~14g、麥芽10~14g、神曲11~14g、 丹參10~14g、川芎6~9g、桃仁10~14g、紅花6~9g、益母草18~26g、酸棗仁8~14g、柏子仁8~14g、龍齒18~23g、五味子6~9g、炙鱉甲15~26g、炙龜板20~33g、吳茱萸2~4.5g、石菖蒲7~9g,蜂蜜適量。
一種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的丸劑藥物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藥物的各個組分及其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生黃芪23g、黃連4g、黨參22g、甘草12g、阿膠珠10g、白芍15g、山藥25g、當歸13g、人參13g、西洋參8g、熟地黃23g、何首烏10g、葛根13g、冬蟲夏草10g、石斛13g、玉竹10g、天門冬13g、麥門冬13g、陳皮8g、香附13g、麥芽13g、神曲13g、 丹參13g、川芎8g、桃仁13g、紅花8g、益母草23g、酸棗仁13g、柏子仁13g、龍齒20g、五味子8g、炙鱉甲23g、炙龜板28g、吳茱萸4g、石菖蒲8g,蜂蜜適量。
一種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的丸劑藥物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制備而成:
A、除蜂蜜外,將其它原料中藥揀去雜質和粉塵后,按照質量份比共研為極細末待用;
B、按照傳統(tǒng)制備中藥蜜丸的方法,將研磨好的極細末藥物過篩后,放入藥器中混合拌均,然后制備成蜜丸(其蜜丸的粒度為:5.2mm-5.3mm),進而曬干,分裝密封即可。
一種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的丸劑藥物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為:將制備好的蜜丸以每日二次服用,早晚各服一次,給藥量11g /次,飯前服,服藥3~15天,癥狀消失,病獲痊愈。
本發(fā)明組方中的各原料中藥在中國藥典、中國辭典以及中華本草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本發(fā)明選用其中最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充分發(fā)揮各組分的藥理功效:
生黃芪,性味:甘、溫,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療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生黃芪多用于固表、托瘡、利水等;蜜炙黃芪多用于補中益氣;炒黃芪多用于益氣健脾;
黃連,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邪入心經(jīng)之高熱、煩躁、譫妄或熱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濕熱胸痞、泄瀉、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煩失眠、胃熱嘔吐或消谷善饑、肝火目赤腫痛、以及熱毒瘡瘍、疔毒走黃、牙齦腫痛、口舌生瘡、聤耳、陰腫、痔血、濕疹、燙傷等癥;
黨參,性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補肺、益氣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肺虛喘咳、氣短自汗、氣微兩虧等癥;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諸藥之功效,用于治療倦怠食少、肌瘦面黃、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臟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等癥;
阿膠珠,性味:味甘、性平,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療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肌痿無力、心煩不眠、虛風內動、肺燥咳嗽、勞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白芍,性味:味苦、酸、性涼,具有疏肝理氣、柔肝養(yǎng)血、緩中止痛、平肝斂陰之功效,用于治療肝胃不和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盜汗、頭痛、眩暈等病癥;
山藥,性味:甘、平,具有補脾、養(yǎng)肺、固腎、益精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虛泄瀉、食少浮腫、肺虛咳喘、消渴、遺精、帶下、腎虛尿頻,外用治癰腫、瘰疬等癥;
當歸,性味:性溫、味甘辛, 具有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之功效,用于治療血虛、面色萎黃、眩暈心悸、血虛、或兼有瘀滯的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痛經(jīng)、虛寒性腹痛、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癥;
人參,性味:性平、味甘、微苦,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用于治療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西洋參,性味:味微苦、甘,具有益肺陰、清虛火、生津止渴之功效,用于治療肺虛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虛熱煩倦;
熟地黃,性味:味甘、性溫,具有補血滋潤、益精填髓之功效,用于治療血虎萎黃、眩暈心悸、月經(jīng)不調、崩不止、肝腎陰虧、潮熱盜汗、遺精陽痿、不育不孕、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頭目昏花、須發(fā)早白、消渴、便秘、腎虛喘促等癥;
何首烏,性味:甘、苦、澀、性溫,具有解毒、消癰、潤腸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療瘰癘瘡癰、風疹瘙癢、腸燥便秘、高血脂;
葛根,性味:甘辛、平,具有升陽解肌,透疹止瀉,除煩止溫之功效,用于治療傷寒、溫熱頭痛項強、煩熱消渴、泄瀉、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壓、心絞痛、耳聾等病癥;
冬蟲夏草,性味:甘、平,具有保肺氣、實腠理、補腎益精之功效,用于治療肺虛咳喘、勞嗽痰血、自汗、盜汗、腎虧陽痿、遺精、腰膝酸痛等癥;
石斛,性味:微寒、甘,具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之功效,用于治療陰傷津虧、口干煩渴、食少干嘔、病后虛熱、目暗不明;
玉竹,性味:甘、平,具有滋陰潤肺、養(yǎng)胃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療燥咳、勞嗽、熱病陰液耗傷之咽干口渴、內熱消渴、陰虛外感、頭昏眩暈、筋脈攣痛;
天門冬,性味:味甘苦、性寒,具有有滋陰、潤燥、清肺、降火之功效,用于治療陰虛發(fā)熱、咳嗽吐血、肺痿、肺癰、咽喉腫痛、消渴、便秘;
麥門冬,性味:甘、微苦、寒,具有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之功效,用于治療肺燥干咳、肺癰;陰虛勞嗽、津傷口渴、消渴、心煩失眠、咽喉疼痛、腸燥便秘、血熱吐衄;
陳皮,性味:苦、辛、溫,具有理氣健脾、調中、燥濕、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或疼痛、消化不良、濕濁阻中之胸悶腹脹、納呆便溏、痰濕壅肺之咳嗽氣喘、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癥;
香附,性味:味辛、微寒,無毒,具有理氣解郁、調經(jīng)止痛、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脅肋脹痛、乳房脹育、疝氣疼痛、月經(jīng)不調、脘腹痞滿疼痛、噯氣吞酸、嘔惡、經(jīng)行腹痛、崩漏帶下、胎動不安、消化不良等癥;
麥芽,性味:味甘、性平,具有消食、和中、下氣之功效,用于治療食積不消、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泄瀉、乳脹不消;
神曲,性味:苦、溫,具有健脾消食、理氣化濕、解表之功效,用于治療傷食胸痞、腹痛吐瀉、痢疾、感冒頭痛、小兒傷饑失飽等病癥;
丹參,性味: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調經(jīng)止痛、養(yǎng)血安神、涼血消癰之功效,用于治療婦女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滯腹痛、心腹疼痛、癥瘕積聚、熱痹腫痛、跌打損傷、熱入營血、煩躁不安、心煩失眠、癰瘡腫毒等癥;
川芎,性味:辛、溫,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安撫神經(jīng)、正頭風頭痛、癥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痹痛;
桃仁,性味:苦甘、平,具有破血行瘀、潤燥滑腸之功效,用于治療經(jīng)閉、癥瘕、熱病蓄血、風痹、瘧疾、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血燥便秘;
紅花,性味:性溫、味辛,具有活血通經(jīng)、散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經(jīng)閉、痛經(jīng)、跌打損傷、惡露不行,癥瘕痞塊,痔瘡腫痛等病癥;
益母草,性味:味辛、苦、性微寒,具有活血調經(jīng)、利尿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療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胎漏難產(chǎn)、胞衣不上、產(chǎn)后血暈、瘀血腹痛、跌打損傷、小便不利、水腫、頭號腫瘡瘍等癥;
酸棗仁,性味:甘、平,具有寧心安神、養(yǎng)肝、斂汗之功效,用于治療虛煩不眠、驚悸怔忡、體虛自汗、盜汗等癥;
柏子仁,性味:甘、性平,具有養(yǎng)心安神、斂汗、潤腸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療驚悸怔忡、失眠健忘、盜汗、腸燥便秘等癥;
龍齒,性味:澀、涼,具有鎮(zhèn)驚安神、除煩熱之功效,用于治療驚癇癲狂、煩熱不安、失眠多夢等癥;
五味子,性味:味酸、性溫,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寧心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療咳嗽虛喘、夢遺滑精、尿頗遺尿、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心悸失眠等癥;
炙鱉甲,性味:味咸;性微寒,具有滋陰清熱、潛陽熄風、軟堅散結之功效,用于治療陰虛發(fā)熱、勞熱骨蒸、熱病傷陰、虛風內動、小作驚癇、久瘧、瘧母、癥瘕、經(jīng)閉等癥;
炙龜板,性味:咸甘、平,具有滋陰、潛陽、補腎、健骨之功效,用于治療腎陰不足、骨蒸勞熱、吐血、衄血、久咳、遺精、崩漏、帶下、腰痛、骨痿、陰虛風動、久痢、久瘧、痔瘡、小兒囟門不合;
吳茱萸,性味:辛、苦、熱,小毒,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燥濕之功效,用于治療脘腹冷痛、厥陰頭痛、疝痛、腳氣腫痛、嘔吐吞酸、寒濕泄瀉;
石菖蒲,性味:味辛、苦、性微溫,具有化痰開竅、化濕行氣、祛風利痹、消腫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熱病神昏、痰厥、健忘、耳鳴、耳聾、脘腹脹痛、噤口痢、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疽疥癬等癥。
本發(fā)明藥物是基于中醫(yī)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的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原則,從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認為:就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一癥,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藥物中的各原料中藥藥效共奏,對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就是針對上述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的治療而提出的一種中藥配方,采用該配方制備的藥物藥效好,見效快,是一個標本兼治的中藥組方,特別適合臨床使用。下面結合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的丸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生黃芪23g、黃連4g、黨參22g、甘草12g、阿膠珠10g、白芍15g、山藥25g、當歸13g、人參13g、西洋參8g、熟地黃23g、何首烏10g、葛根13g、冬蟲夏草10g、石斛13g、玉竹10g、天門冬13g、麥門冬13g、陳皮8g、香附13g、麥芽13g、神曲13g、 丹參13g、川芎8g、桃仁13g、紅花8g、益母草23g、酸棗仁13g、柏子仁13g、龍齒20g、五味子8g、炙鱉甲23g、炙龜板28g、吳茱萸4g、石菖蒲8g,蜂蜜適量。
實施例2:
一種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的丸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生黃芪26g、黃連4.5g、黨參25g、甘草13g、阿膠珠11g、白芍17g、山藥28g、當歸14g、人參14g、西洋參9g、熟地黃26g、何首烏11g、葛根14g、冬蟲夏草11g、石斛14g、玉竹11g、天門冬14g、麥門冬14g、陳皮9g、香附14g、麥芽14g、神曲14g、 丹參14g、川芎9g、桃仁14g、紅花9g、益母草26g、酸棗仁14g、柏子仁14g、龍齒23g、五味子9g、炙鱉甲26g、炙龜板33g、吳茱萸4.5g、石菖蒲9g,蜂蜜適量。
實施例3:
一種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的丸劑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的各個組分及質量份比如下所示:
生黃芪30g、黃連5g、黨參28g、甘草15g、阿膠珠12g、白芍20g、山藥32g、當歸16g、人參16g、西洋參10g、熟地黃30g、何首烏12g、葛根16g、冬蟲夏草12g、石斛16g、玉竹12g、天門冬16g、麥門冬16g、陳皮10g、香附16g、麥芽16g、神曲16g、丹參16g、川芎10g、桃仁16g、紅花10g、益母草30g、酸棗仁16g、柏子仁16g、龍齒26g、五味子10g、炙鱉甲30g、炙龜板38g、吳茱萸5g、石菖蒲10g,蜂蜜適量。
典型病例:
經(jīng)臨床診斷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患者共115例,年齡為35歲以上的72例,只有43例為35歲以下。115例患者中痊愈的91例,顯效的24例,總有效率達100%。經(jīng)治療后,病獲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