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具體涉及一種止瀉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五色痢為痢疾的一種,是急重癥的表現(xiàn),因其痢下膿血呈現(xiàn)多種顏色而得名。腸炎腹瀉紅白痢疾在我國發(fā)病率較高,四季均可發(fā)病,而以夏秋季節(jié)多見。雖然市場上有類似瀉痢停等藥物可以治療,但不能治本。目前有關治療腹瀉腸炎的中藥專利有很多,但多屬于治療慢性腸炎。從傳統(tǒng)醫(yī)藥學理論出發(fā),經(jīng)過多年不斷的臨床研究、篩選,精選出的一些藥物組方,進行了藥理學,藥效學以及臨床應用等研究,首創(chuàng)研制出本發(fā)明的具有清熱解毒,緩急止瀉。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止瀉中藥。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止瀉中藥,所述中藥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8~12份、陳皮5~8份、枳殼2~4份、黃連3~6份、木香1~3份、烏梅3~6份、罌粟殼0.1~0.5份。
春茶又稱“雨前茶”,由于茶樹營養(yǎng)物質豐富,故而葉肉肥厚,芳香物質和維生素含量較高,滋味鮮爽,香氣強烈,外形條索緊結重實。通常綠茶色澤綠潤,紅茶烏潤,品質較好。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樹經(jīng)過了半年冬季的休養(yǎng)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鮮活且香氣宜人富有保健作用??梢詮娦睦?,抗菌消炎,收斂止瀉,用于腸炎,痢疾,小便不利,水腫等。
黃連,別名王連、支連。性味歸經(jīng):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jīng)?!侗静菥V目》記載“治目及痢為要藥,古方治痢香連丸”;主要功效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本發(fā)明中所述黃連使用時去須使用。
陳皮,性溫;辛、苦;歸脾、肺經(jīng)陳皮的苦味物質是以檸檬苷和苦味素為代表的“類檸檬苦素”,這種類檸檬苦素味平和,易溶解于水,有助于食物的消化。陳皮用于烹制菜肴時。其苦味與其他味道相互調和,可形成獨具一格的風味。陳皮含有揮發(fā)油、橙皮甙、維生素B、C等成分,它所含的揮發(fā)油對胃腸道有溫和刺激作用,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腸管內積氣,增加食欲。本發(fā)明所述陳皮使用時去白使用。
木香:行氣止痛,調中導滯。主治胸脅脹滿,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痢疾后重。
罌粟殼,可以治療久瀉,久痢。本品味酸澀,性平和,能固腸道,澀滑脫,《本草綱目》曰其“為澀腸止瀉之圣藥”,適用于久瀉、久痢而無邪滯者。本發(fā)明所述罌粟殼使用時去蒂使用。
烏梅中含鉀多而含鈉較少,因此,需要長期服用排鉀性利尿藥者宜食之;梅子中國含兒茶酸能促進腸蠕動,因此便秘之人宜食之。梅子中含多種有機酸,有改善肝臟機能的作用,故肝病患者宜食之。梅子中的梅酸可軟化血管,推遲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本發(fā)明所述烏梅去核使用。
本發(fā)明所述止瀉中藥的各原料組分配伍使用,能達到較好的止瀉效果。
優(yōu)選地,所述中藥還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黑豆10~15份、大棗6~9份。
黑豆,性平、味甘;歸脾、腎經(jīng);具有消腫下氣、潤肺燥熱、活血利水、祛風除痹、補血安神、明目健脾、補腎益陰、解毒的作用;用于水腫脹滿、風毒腳氣、黃疸浮腫、風痹痙攣、產后風疼、口噤、癰腫瘡毒,可解藥毒,制風熱而止盜汗,烏發(fā)黑發(fā)以及延年益壽的功能。
大棗,性溫、味甘,具益氣補血、健脾和胃、袪風功效,對治療過敏性紫癜、貧血、高血壓、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轉氨酶增高,以及預防輸血反應等均有理想效果;大棗含有三萜類化合物及環(huán)磷酸腺苷,有較強的抑癌、抗過敏作用;棗中含有抗疲勞作用的物質,能增強人的耐力;棗還具有減輕毒性物質對肝臟損害的功效;棗中的黃酮類化合物,有鎮(zhèn)靜降血壓的作用。
優(yōu)選地,所述中藥還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生地黃6~9份、甘草節(jié)3~6份。
生地黃具有清熱生津,涼后,止血的功效;用于熱風傷陰、舌絳煩渴、發(fā)斑發(fā)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生地黃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用于熱病煩渴、發(fā)斑發(fā)疹、陰虛內熱、吐血、衄血、糖尿病、傳染性肝炎。
甘草節(jié),主治癰疽瘡毒、咽喉腫痛。
優(yōu)選地,所述中藥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陳皮6份、枳殼3份、黃連5份、木香2份、烏梅4份、罌粟殼0.2份、黑豆12份、大棗8份。
優(yōu)選地,所述中藥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陳皮6份、枳殼3份、黃連5份、木香2份、烏梅4份、罌粟殼0.2份、生地黃8份、甘草節(jié)5份。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上述止瀉中藥的制備方法,所述制備方法為:按比例稱取原料,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時,提取水溫98-102℃,提取液濾過,合并濾液,減壓濃縮并在55℃~65℃之間熱測相對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輔料混勻,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細粉,混勻,制成片劑、顆粒劑或膠囊劑。
優(yōu)選地,按比例稱取原料后,用水提取前,包括將原料粉碎的步驟。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止瀉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尤其適用于五色痢疾和紅痢,服用后可通過調理五臟六腑氣血,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止瀉效果顯著。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好的說明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本發(fā)明所述止瀉重要的一種實施例,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8份、陳皮5份、枳殼2份、黃連3份、木香1份、烏梅3份、罌粟殼0.1份。
本實施例所述止瀉中藥的制備方法為:按比例稱取原料,將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時,提取水溫98~102℃,提取液濾過,合并濾液,減壓濃縮并在55℃~65℃之間熱測相對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輔料混勻,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細粉,混勻,制成片劑。
實施例2
本發(fā)明所述止瀉重要的一種實施例,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2份、陳皮8份、枳殼4份、黃連6份、木香3份、烏梅6份、罌粟殼0.5份。
本實施例所述止瀉中藥的制備方法為:按比例稱取原料,將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時,提取水溫98~102℃,提取液濾過,合并濾液,減壓濃縮并在55℃~65℃之間熱測相對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輔料混勻,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劑。
實施例3
本發(fā)明所述止瀉重要的一種實施例,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陳皮6份、枳殼3份、黃連5份、木香2份、烏梅4份、罌粟殼0.2份。
本實施例所述止瀉中藥的制備方法為:按比例稱取原料,將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時,提取水溫98~102℃,提取液濾過,合并濾液,減壓濃縮并在55℃~65℃之間熱測相對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輔料混勻,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細粉,混勻,制成膠囊劑。
實施例4
本發(fā)明所述止瀉重要的一種實施例,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陳皮6份、枳殼3份、黃連5份、木香2份、烏梅4份、罌粟殼0.2份、黑豆12份、紅棗8份。
本實施例所述止瀉中藥的制備方法為:按比例稱取原料,將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時,提取水溫98~102℃,提取液濾過,合并濾液,減壓濃縮并在55℃~65℃之間熱測相對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輔料混勻,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細粉,混勻,制成片劑。
實施例5
本發(fā)明所述止瀉重要的一種實施例,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陳皮6份、枳殼3份、黃連5份、木香2份、烏梅4份、罌粟殼0.2份、黑豆10份、紅棗6份。
本實施例所述止瀉中藥的制備方法為:按比例稱取原料,將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時,提取水溫98~102℃,提取液濾過,合并濾液,減壓濃縮并在55℃~65℃之間熱測相對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輔料混勻,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劑。
實施例6
本發(fā)明所述止瀉重要的一種實施例,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陳皮6份、枳殼3份、黃連5份、木香2份、烏梅4份、罌粟殼0.2份、黑豆15份、紅棗9份。
本實施例所述止瀉中藥的制備方法為:按比例稱取原料,將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時,提取水溫98~102℃,提取液濾過,合并濾液,減壓濃縮并在55℃~65℃之間熱測相對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輔料混勻,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細粉,混勻,制成膠囊劑。
實施例7
如權利要求3所述止瀉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陳皮6份、枳殼3份、黃連5份、木香2份、烏梅4份、罌粟殼0.2份、生地黃8份、甘草節(jié)5份。
本實施例所述止瀉中藥的制備方法為:按比例稱取原料,將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時,提取水溫98~102℃,提取液濾過,合并濾液,減壓濃縮并在55℃~65℃之間熱測相對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輔料混勻,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劑。
實施例8
如權利要求3所述止瀉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陳皮6份、枳殼3份、黃連5份、木香2份、烏梅4份、罌粟殼0.2份、生地黃6份、甘草節(jié)3份。
本實施例所述止瀉中藥的制備方法為:按比例稱取原料,將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時,提取水溫98~102℃,提取液濾過,合并濾液,減壓濃縮并在55℃~65℃之間熱測相對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輔料混勻,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細粉,混勻,制成片劑。
實施例9
如權利要求3所述止瀉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陳皮6份、枳殼3份、黃連5份、木香2份、烏梅4份、罌粟殼0.2份、生地黃9份、甘草節(jié)6份。
本實施例所述止瀉中藥的制備方法為:按比例稱取原料,將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時,提取水溫98~102℃,提取液濾過,合并濾液,減壓濃縮并在55℃~65℃之間熱測相對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輔料混勻,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細粉,混勻,制成膠囊劑。
實施例10
對203例腹瀉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治療,年齡18~60歲。根據(jù)患者病情輕重計算治療時間,輕度患者服用2~3天,重病患者連服5~7天。
療效判定標準如下: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病癥判斷療效標準》中有關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
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試驗室檢查各相關指標接近正常水平。
有效:臨床癥狀減輕,試驗室檢查各相關指標有所改善,體征有改善。
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或加重。
臨床結果如下:
臨床治愈173例(85.22%),顯效19例(9.36%),有效8例(3.94%),無效3例(1.48%),總有效率高達98.5%。
本發(fā)明配制簡單,吸收效果好,藥效持續(xù)時間長,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生產成本低,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最后所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