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yī)療器械領域,具體是一種多向可調節(jié)拉鉤。
背景技術:
內窺鏡誕生50多年來,經歷了從疾病診斷到疾病治療的階段,對一些消化疾病的治療已經十分有效和可靠甚至成為一些疾病治療的首選療法。近年來隨著內鏡活檢術、EMR(內鏡粘膜切除術)、ESD(內鏡粘膜下剝離術)技術的發(fā)展,其對消化道的息肉和早癌癥的治療,正逐漸成為一種首選診療手段。尤其對早癌的發(fā)現、診斷和切除起到了關鍵作用。目前已研發(fā)出一些內鏡下的專用器械,然而,與其它內鏡下治療技術相比仍顯得操難度較大。現階段操作中,常用網籃及五爪鉗來拉扯、拖拽組織,手術操作過程中,工具動作機構仍然是受鏡頭控制方向,并不能自行改變操作方向,往往需要反復多次進退鏡頭來操作,手術操作難度較大,并且視野受限。
技術實現要素:
發(fā)明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多向可調節(jié)拉鉤。
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多向可調節(jié)拉鉤,包括手柄部、與手柄部連接的軟管部、設于軟管部端部的拉鉤部,拉鉤部連接推桿部;在軟管部內穿有兩對引導線,各引導線一端分別固定在軟管部一端;手柄部內設置兩個轉動盤,各對引導線穿出軟管部后分別連接一轉動盤,位于軟管部內的兩對引導線各自所在平面在軟管部中心軸線處交叉且相互垂直,各個轉動盤分別向不同方向轉動時,能夠分別牽引各引導線,帶動軟管端部連同拉鉤部向不同方向彎曲。
其中,手柄部內設有穿線板,穿線板上至少設有兩個穿線孔,各對引導線分別穿過兩個穿線孔后,分別連接于轉動盤與手柄部中心軸相平行的徑向兩側。
其中,在穿線板上設置有兩對穿線孔,兩對穿線孔以軟管部內垂直于轉動盤中心軸線的一對引導線所在平面為對稱面對稱設置,兩對引導線分別穿過這兩對穿線孔,并連接于最接近的轉動盤上。
其中,手柄部內設有導線板,在導線板上設有兩對導線孔,兩對導線孔分別與各對引導線所在平面共面,各引導線分別穿過與其共面的導線孔。
其中,各轉動盤上設有限位片,限位片設置于轉動盤與手柄部中心軸相平行的徑向,在手柄部內設有用于阻擋限位片的中間輪。
其中,兩個轉動盤同軸設置,中間輪設于兩個轉動盤之間,限位片分別設于兩個轉動盤的相對面上。
其中,軟管部內其中一對引導線所在平面垂直于轉動盤的中心軸線,另一對引導線所在平面平行于轉動盤的中心軸線。
其中,在轉動盤上設有多個定位槽,在手柄上設有活動的定位片,轉動盤轉動到任一個定位槽與定位片對準后,將定位片推入定位槽,轉動盤被定位。
其中,軟管部端部設有固定座,拉鉤部包括設于固定座上的轉軸一,轉軸一上交叉設有兩個鉗爪;各個鉗爪后端分別連接拉桿,兩個拉桿另一端共同連接于轉軸二,轉軸二與推桿部連接。
其中,推桿部包括推桿以及穿過軟管和手柄部并與推桿連接的推拉絲,轉軸二上設有與推拉絲連接的連桿;推桿與手柄部之間設有彈簧,推桿與手柄部的連接部位設置螺。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多向可調節(jié)拉鉤,在內鏡下手術進行EMR、ESD或其他的復雜操作時,讓鏡頭專司觀察功能,拉鉤可以控制方向并抓取、拖拽組織,使手術操作難度降低,并能降低手術風險。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立體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主視剖視圖;
圖3為穿線板及穿線孔分布示意圖;
圖4為導線板及導線孔分布示意圖;
圖5為固定座結構示意圖;
圖6為手柄部與推桿連接示意圖;
圖7為拉鉤部結構示意圖;
圖8為軟管部引導線連接及運動方向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至圖4所示的一種多向可調節(jié)拉鉤,包括手柄部1、與手柄部1連接的軟管部2、連接于軟管部2端部的拉鉤部3,拉鉤部3連接設置在手柄部1上的推桿部12,拉鉤部3連接電源,其中,軟管部2為實心軟管,在軟管部2內穿有兩對引導線4,引導線4之間相互平行,軟管部1內有供各條引導線4穿過的孔。各引導線4一端固定于軟管部2端部。手柄部1內設置有同軸的兩個轉動盤5,各對引導線4穿出軟管部2后分別連接一轉動盤5,位于軟管部2內的兩對引導線4各自所在平面在軟管部2中心軸線處交叉且相互垂直,各個轉動盤5分別向不同方向轉動時,能夠分別牽引各引導線4,帶動拉鉤部3向不同方向彎曲。手柄部1內還安裝有穿線板6,穿線板6垂直于手柄部1的中心軸線設置,穿線板6上至少開兩個穿線孔61,各對引導線4分別穿過兩個穿線孔61后,分別連接于轉動盤5與手柄部1中心軸相平行的徑向兩側?;蛘?,在穿線板6上設置有兩對穿線孔61,兩對穿線孔61以軟管部2內垂直于轉動盤5中心軸線的一對引導線4所在平面為對稱面對稱設置,兩對引導線4分別穿過這兩對穿線孔61,并連接于最接近的轉動盤5上。在手柄部1內還設置與穿線板6平行的導線板7,在導線板7上開兩對導線孔71,兩對導線孔71分別與各對引導線4所在平面共面,各引導線4分別穿過與其共面的導線孔71。各轉動盤5上設置有限位片51,限位片51設置于轉動盤5與手柄部1中心軸相平行的徑向,在手柄部1內安裝用于阻擋限位片51的中間輪8,中間輪8固定安裝在手柄部1內,并設置于兩個轉動盤5之間,限位片51分別設置在兩個轉動盤5的相對面上。軟管部2內其中一對引導線4所在平面垂直于轉動盤5的中心軸線,另一對引導線4所在平面平行于轉動盤5的中心軸線。各個轉動盤5上還開有多個定位槽9,在手柄部1上安裝有推動式的活動定位片10,轉動盤5轉動到任一個定位槽9與定位片10對準后,將定位片10推入定位槽9,轉動盤5被定位。
如圖5至圖7所示,軟管部2端部還連接有固定座31,拉鉤部3包括安裝在固定座31的軸孔32上的轉軸一33,轉軸一33上交叉安裝有兩個鉗爪34;各個鉗爪34后端分別連接拉桿35,兩個拉桿35另一端共同連接于轉軸二36,轉軸二36與推桿部12連接,推桿部12包括推桿13以及穿過軟管2和手柄部1并與推桿13連接的推拉絲14,轉軸二36上設置有與推拉絲14連接的連桿37;推桿13與手柄部1之間還設置有復位彈簧15,在自然狀態(tài)下,復位彈簧15對推桿13施加推力,使推桿13拉動推拉絲14,此時拉鉤部3的兩個鉗爪34閉合,當操作人員推動推桿13,推桿13推動推拉絲14,拉鉤部3的兩個鉗爪34張開,如果需要兩個鉗爪34張開,還可在推桿13與手柄部1的連接部位設置螺紋,推桿13旋入螺紋后,即可保持拉鉤部3的兩個鉗爪34常開的狀態(tài)。
如圖1、圖2所示,位于軟管部2內的引導線4之間為相互平行設置,引導線4穿出軟管部2進入手柄部1內后,無法繼續(xù)保持相對平行的狀態(tài),并且由于轉動盤5與引導線4、軟管部2存在相對位置差,所以在無穿線板6與導線板7的情況下,引導線4無法精準有效地控制軟管部2彎曲的方向及幅度,而設置了導線板7及穿線板6之后,兩板上分別設置了四個位置絕對固定的穿線孔61,這樣就通過穿線孔61的引導及固定,限制了引導線4的位移,能夠使引導線4帶動軟管部2,精準轉向。
結合附圖8,對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作進一步說明。
將拉鉤部3及軟管部2通過內窺鏡鉗道或其他輔助通道輸送到手術部位進行手術,手持手柄部1進行操作,通過順時針轉動其中一個轉向盤,拉動A處的引導線4,使軟管部2帶動拉鉤部3向X+方向彎曲,當限位片51隨轉動到達中間輪8下部位置時,因限位片51被阻擋,轉向盤無法再繼續(xù)轉動,達到最大轉幅1/4圓周,復位后彎曲恢復,同理通過逆時針轉動該轉向盤,拉動與拉鉤部3的B處連接或接觸的引導線4,軟管部2帶動拉鉤部3向X-方向彎曲,當限位片51隨轉動到達中間輪8下部位置時,因限位片51被阻擋,轉向盤無法再繼續(xù)轉動,達到最大轉幅1/4圓周,復位后彎曲恢復,此描述適用于單一轉向盤控制情況下X方向軸X+、X-兩方向的彎曲,同理增加一個轉向盤,通過分別拉動C、D處的引導線4,能夠控制Y軸方向軸Y+、Y-兩方向的彎曲,通過轉向盤間的相互配合,能夠組合出X、Y軸平面上的任意彎曲角度,并且隨時可以通過轉向盤調節(jié),也可通過定位片10與轉向盤上定位齒相配合,在手術過程中固定角度及方向操作,并且加以內窺鏡鉗道或輔助通道來輔助進行移動操作,達到更好的施術效果。
施術者將拉鉤部3放置于需要操作的手術組織處,將推桿13外拉,帶動推拉絲14的外拉,從而使得兩個鉗爪34閉合,抓取組織,再通過調節(jié)轉動盤5,或者通過內窺鏡鉗道或輔助通道來輔助移動,達到抓取組織移動或固定抓取的目的,并且通過定位槽9和定位片10的組合,能夠長時間有效的固定住或者抓取住腸道柔軟缺乏支撐而塌拉下來的組織進行固定或切除,為施術者提供簡便的操作方法。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