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冠心病臨床醫(yī)學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解決冠心病分叉病變接受經(jīng)皮冠脈介入治療術后較高支架內再狹窄和支架內血栓發(fā)生風險的裝置,尤其是能解決復雜分叉病變接受雙支架術式之后分叉嵴處較多支架絲懸掛的壓迫導管。
背景技術:
冠狀動脈分叉病變作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所針對的常見病變,約占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總量的15~20%。由于其存在邊支易閉塞、手術技術難度大、再狹窄風險高等問題,使之成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最具挑戰(zhàn)的病變之一。另外,永久覆蓋于邊支開口的支架絲是造成術后邊支閉塞的主要危險因子。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介入治療分叉病變失敗的風險。
目前,分叉病變經(jīng)皮冠脈介入治療術后,常有邊支開口、分叉嵴處支架絲的不貼壁現(xiàn)象。雙球囊對吻擴張是目前處理該類問題的主要方法。雙球囊對吻擴張具體步驟如下,首先沿分支血管內的導絲送入第一個球囊,然后再沿主支血管內的導絲送入第二個球囊,將兩個球囊同時放置在分叉病變的分叉處,通過膨脹球囊對吻擴張,實現(xiàn)對邊支口、分叉嵴處的懸掛支架絲進行擠壓。但是,如果分支血管內的導絲是從近端孔穿越的話,即使進行了球囊對吻擴張,分叉嵴處仍可能存在較多的支架絲未貼壁。而且隨著手術后時間的推移,內皮細胞很容易移行至未貼壁的支架絲,增加分支開口的再狹窄發(fā)生風險。因此,雙球囊對吻擴張治療邊支開口、分叉嵴支架絲未貼壁,效果欠佳。另外,懸掛在分叉嵴處的支架絲也極容易導致支架內血栓的發(fā)生可能,甚至給病患造成致命性的危害。最近,F(xiàn)oin等專家報道了分叉病變在接受了單支架術式治療后,分叉病變主支近端、分支開口均見大量未貼壁的支架絲。參見Foin N,Secco GG,Ghilencea L,Krams R,Di Mario C.Final proximal post-dilatation is necessary after kissing balloon in bifurcation stenting.EuroIntervention.2011.7:597-604.
研究揭示分叉嵴處的支架絲貼壁不良率高達51.5%,通過球囊雙對吻擴張,尚有27.1%的支架絲未貼壁。最后即使通過改進的近端優(yōu)化后擴張,仍有24.3%的不良率。眾所周知,這些未貼壁的支架絲是患者接受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發(fā)生支架內狹窄、支架內血栓的主要危險因素。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現(xiàn)有球囊擴張技術不能完全解決分叉嵴處殘余不貼壁支架絲的不足,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提供一種新型冠脈分叉壓迫導管,該導管不僅能徹底解決邊支口、分叉嵴處的未貼壁支架絲問題,而且可以避免雙球囊擴張后導致的主支血管近端支架變形,以及因此而造成的異常冠脈流體力學及支架絲貼壁不良等危害。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冠脈分叉壓迫的導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尖端(1)、不透光Y型部(2)、推送桿(3)和導管尾端(4),其中,不透光Y型部的分叉端上設置尖端(1),另一端固定連接推送桿(3),推送桿末端連接導管尾端;導管內部設置空腔。
優(yōu)選地,所述空腔至少能夠容納兩根經(jīng)皮冠脈成形術指引導絲,可為單個或兩個空腔。
優(yōu)選地,所述推送桿由硬質材料制成,具有極強的推送性能和支撐性能,所述不透光Y型部由硬質材料制成,所述尖端由柔軟材料制成。
優(yōu)選地,所述尖端長度為1~10毫米,不透光Y型部的分叉部分和不分叉部分分別長1~10毫米,推送桿長度為90~120厘米,導管尾端為10~30厘米。
優(yōu)選地,所述尖端為錐型,外徑從小逐漸增大,與不透光Y型部連接處外徑最大;尖端也可是柱形。
優(yōu)選地,除導管尾端外,整個導管中推送桿外徑最大,推送桿能伸入并通過5French及以上的指引導管。
優(yōu)選地,所述不透光Y型部的分開角度為銳角或直角。
優(yōu)選地,所述導管表面涂有親水聚合物涂層。
優(yōu)選地,所述導管尾端設有螺口。
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
1)本實用新型可以在經(jīng)皮冠脈介入治療分叉病變后,當出現(xiàn)分叉口、分叉嵴處殘余的未貼壁支架絲時,簡單高效的通過本導管壓迫未貼壁的支架絲,減少分叉口再狹窄及支架內血栓發(fā)生風險,從而改善冠心病分叉病變患者的臨床預后。
2)本實用新型中的不透光Y型部是硬質材料制成,可以在推送導管過程中,起到很好地壓迫未貼壁的支架絲的作用,同時,存在不同的角度設計,可以滿足臨床上不同分叉角度的病變,使壓迫效果最佳。
3)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導管具有通過兩根導絲的單獨內腔或雙內腔設計,可以讓導管輕松到達分叉嵴部分。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用于冠脈分叉壓迫的導管由四部分組成,包括尖端(1)、不透光Y型部(2)、推送桿(3)和導管尾端(4)。
分叉壓迫導管的主要設計特點在于其Y型的微導管設計,可以通過擠壓分叉嵴處,實現(xiàn)分叉口、分叉嵴處支架絲的完全貼壁。推送桿由含合金的材料制成,具有極強的推送性能和支撐性能。Y型分叉部由硬質聚合物材料或含合金的材料制成,能很好的壓迫未貼壁的支架絲。導管尖端由柔軟材料制成,在沿導絲推送過程中,不會造成任何冠脈損傷。導管表面涂有親水聚合物涂層,便于導管能順利通過冠脈彎曲到達分叉病變部位。導管尾端設有螺口,可用于連接其他導管,導管尾端用于手持。導管尾端長30厘米,推送桿為90厘米,不透光Y型部的分叉部分和不分叉部分分別長10毫米,導管的尖端長10毫米。導管為雙內腔設計,即導管整體被兩個空腔貫穿,不透光Y型部的分叉部分和導管尖端的內部是1個空腔,每個空腔的直徑0.3毫米,每個空腔至少能夠容納1根PTCA導絲。導管的尖端為錐型設計,外徑從0.4毫米逐漸增大,與不透光Y型部連接處外徑最大。除導管尾端外,整個導管中推送桿外徑最大。推送桿外徑為1.05毫米。不透光Y型部的分叉角度為銳角或直角,一般地,使用30、60、90度。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導管為單腔設計,至少能夠容納兩根PTCA導絲,空腔直徑為0.8毫米,尖端為柱形設計,推送桿外徑為2毫米,推送桿為120厘米。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導管尾端長10厘米,推送桿為120厘米,不透光Y型部的分叉部分和不分叉部分分別長1毫米,導管的尖端長1毫米。
實施例4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導管尾端長10厘米,不透光Y型部的分叉部分和不分叉部分分別長1毫米,導管的尖端長1毫米。
實施例5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推送桿外徑為1.2毫米。
上述實施例僅為本專利較好的實施方式,凡采用本技術方案描述的構造、特征及在其精神原理上的變化、修飾均屬于本專利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