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融合器,尤其是一種頸椎間融合器,用于脊柱外科手術。
背景技術:
頸椎椎間盤突出是脊柱外科常見病之一,對頸椎椎間盤突出進行治療的有效方法是進行椎間融合手術,即將病變的椎間盤移除,然后在被移除的椎間盤部位放入與椎間盤形狀一致的頸椎融合器,使頸椎達到即時穩(wěn)定,促進融合,重建并維持椎間高度和頸椎的生理弧度。
目前普通的頸椎融合器需要配合頸椎鋼板使用,手術時開口大,操作繁瑣,且由于頸椎前面有食管和氣管,當放置在頸椎前路的鋼板高于頸椎表面時,病人會有異物感,發(fā)生吞咽困難的情況。
理想的椎間融合器的形狀設計既要抵抗融合器下沉,又要利于融合,且頸椎的椎體表面有5~10°的傾斜,椎體間前后高度不同,前高后低,如果植入的椎間融合器很難緊貼上下頸椎體,容易導致融合器從椎體中滑出,一旦融合器滑出,頸椎生理弧度又小時,就會出現(xiàn)相鄰階段退變,導致手術失敗。因此臨床上需要一種強度與骨接近并具有良好骨傳導性和骨誘導性的椎間融合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植入方便準確、加快術后融合、不易滑出、穩(wěn)定性高的頸椎間融合器。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體,融合器本體上設有上下貫通的植骨孔,植骨孔由融合器本體的前端、后端、左端和右端包圍而成,其結構特點是所述融合器本體的上下表面設有鋸齒形或波浪形的防滑齒,且融合器本體的上下表面為弧面或平面;融合器本體的前端設置有螺紋孔,且前端的表面為平面或內凹的弧形或外凸的弧形;融合器本體的后端的表面為平面或外凸的弧形。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防滑齒為多排平行的橫向齒。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防滑齒為多排呈圓弧形并具有同一圓心的環(huán)向齒。
本實用新型所述植骨孔的中部設有隔橫,隔橫將植骨孔分隔為左植骨孔和右植骨孔。
本實用新型所述融合器本體在后端和左端的連接處設有與植骨孔連通的輔助定位孔。
本實用新型所述融合器本體在前端的螺紋孔的兩側設有與植骨孔連通的輔助定位孔。
本實用新型在融合器本體的后端也設置有螺紋孔。
本實用新型所述螺紋孔為沉頭螺紋孔。
本實用新型所述融合器本體在左端與后端的連接處、右端與前端的連接處設有顯影針。
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融合器本體的上下表面設有鋸齒形或波浪形的防滑齒,防滑齒為多排平行的橫向齒,或者多排呈圓弧形并具有同一圓心的環(huán)向齒,防滑齒可以增加頸椎間融合器與頸椎椎間的接觸面積,增加頸椎融合器與頸椎椎體之間的摩擦力,使頸椎融合器固定穩(wěn)定,防止頸椎融合器從頸椎椎體滑出,達到融合的目的,多排呈圓弧形并具有同一圓心的環(huán)向齒則具有均化應力、改善嚙合的優(yōu)點,可實現(xiàn)較遠中心距的植入,植入比更加準確,植入時無滑動;2、融合器本體上設有上下貫通的植骨孔,植骨孔可填入植骨,提高融合速度、增強融合效果;3、融合器本體的上下表面為弧面時,使融合器本體的上表面與頸椎的上頸椎體的下端面吻合,融合器本體的下表面與頸椎的下頸椎體的上端面吻合,有效防止頸椎融合器穿透或塌陷入下頸椎體中;4、融合器本體的前端設置有用于安裝手術器械的螺紋孔,螺紋孔為沉頭螺紋孔時,使安裝手術器械不易脫落打滑、便于定位、植入準確;5、融合器本體的前端的表面為內凸或外凸的弧形時,可以方便安裝手術器械的安裝,融合器本體的后端的表面為弧形時,有助于頸椎融合器與頸椎椎體貼合,提高頸椎融合器與頸椎椎間的融合性和穩(wěn)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后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右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俯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仰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立體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使用狀態(tài)圖。
圖8為圖7的A處放大圖。
圖9為圖7的側視圖。
圖10為圖9的B處放大圖。
圖11為圖7的截面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主視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左視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右視圖。
圖1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俯視圖。
圖1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仰視圖。
圖1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立體圖。
圖1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使用狀態(tài)圖。
圖19為圖18的C處放大圖。
圖20為圖18的側視圖。
圖21為圖20的D處放大圖。
圖22為圖18的截面圖。
圖2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主視圖。
圖2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右視圖。
圖2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仰視圖。
圖2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俯視圖。
圖2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立體圖。
圖2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使用狀態(tài)圖。
圖29為圖28的E處放大圖。
圖30為圖28的側視圖。
圖31為圖30的F處放大圖。
圖32為圖28的截面圖。
圖3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主視圖。
圖3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右視圖。
圖3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仰視圖。
圖3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俯視圖。
圖3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立體圖。
圖3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使用狀態(tài)圖。
圖39為圖38的G處放大圖。
圖40為圖38的側視圖。
圖41為圖40的H處放大圖。
圖42為圖38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參見圖1—圖6,本實施例包括主體結構呈楔形的融合器本體1,融合器本體1的楔形形狀有利于手術時頸椎融合器的植入。融合器本體1上設有上下貫通的植骨孔2,植骨孔2由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后端12、左端13和右端14包圍而成。植骨孔2可填入植骨,提高融合速度、增強融合效果。
融合器本體1的上下表面設有鋸齒形的防滑齒3,防滑齒3為多排平行的橫向齒。防滑齒3可以增加頸椎融合器與頸椎椎間的接觸面積,增加頸椎融合器與頸椎椎體之間的摩擦力,使頸椎融合器固定穩(wěn)定,防止頸椎融合器從頸椎椎體滑出,達到融合的目的。融合器本體1的上下表面為弧面,使融合器本體1的上表面與頸椎的上頸椎體的下端面吻合,融合器本體1的下表面與頸椎的下頸椎體的上端面吻合,有效防止頸椎融合器穿透或塌陷入下頸椎體中。
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設置有螺紋孔5,融合器本體1與安裝手術器械配合使用,安裝手術器械置于螺紋孔5內,由安裝手術器械將融合器本體1與頸椎骨固定。前端11的表面為外凸的弧形,可以方便安裝手術器械的安裝。融合器本體1的后端12的表面為平面。
融合器本體1在左端13與后端12的連接處、右端14與前端11的連接處設有顯影針8,可在X光下顯影,便于手術中確定頸椎融合器的位置。
參見圖7—圖11,手術時先將病變椎體撐開,然后將填充好骨質的頸椎融合器植入椎間隙即可,植入角度為0°或7°。
實施例2:
參見圖12—圖17,本實施例包括主體結構呈楔形的融合器本體1,楔形形狀有利于手術時頸椎融合器的植入。融合器本體1上設有上下貫通的植骨孔2,植骨孔2由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后端12、左端13和右端14包圍而成。在植骨孔2的中部設有隔橫6,隔橫6將植骨孔2分隔為左植骨孔21和右植骨孔22。植骨孔2可填入植骨,提高融合速度、增強融合效果。
融合器本體1的上下表面設有波浪形的防滑齒3,防滑齒3為多排平行的橫向齒。防滑齒3可以增加頸椎融合器與頸椎椎間的接觸面積,增加頸椎融合器與頸椎椎體之間的摩擦力,使頸椎融合器固定穩(wěn)定,防止頸椎融合器從頸椎椎體滑出,達到融合的目的。融合器本體1的上下表面為平面。
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和后端12均設置有螺紋孔5,融合器本體1在植入頸椎間隙時,無論是前端11向頸椎方向先植入,還是后端12向頸椎方向先植入均可。融合器本體1與安裝手術器械配合使用,安裝手術器械置于螺紋孔5內,由安裝手術器械將融合器本體1與頸椎骨固定。螺紋孔5為沉頭螺紋孔,使安裝手術器械不易脫落打滑、便于定位、植入準確。
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表面為內凸的弧形,融合器本體1的后端12表面為外凸的弧形,有助于頸椎融合器與頸椎椎體貼合,提高頸椎融合器與頸椎椎間的融合性和穩(wěn)定性。
融合器本體1在后端12和左端13的連接處設有與植骨孔2連通的輔助定位孔7,輔助定位孔7在手術時配合植入器械使用。
參見圖18—圖22,手術時先將病變椎體撐開,然后將填充好骨質的頸椎融合器植入椎間隙即可,植入角度為0°、8°或15°。
實施例3:
參見圖23—圖27,本實施例包括融合器本體1,融合器本體1上設有上下貫通的植骨孔2,植骨孔2由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后端12、左端13和右端14包圍而成。植骨孔2可填入植骨,提高融合速度、增強融合效果。
融合器本體1的上下表面設有鋸齒形的防滑齒3,防滑齒3為多排呈圓弧形并具有同一圓心的環(huán)向齒。防滑齒3可以增加頸椎融合器與頸椎椎間的接觸面積,增加頸椎融合器與頸椎椎體之間的摩擦力,使頸椎融合器固定穩(wěn)定,防止頸椎融合器從頸椎椎體滑出,達到融合的目的。多排呈圓弧形并具有同一圓心的環(huán)向齒具有均化應力、改善嚙合的優(yōu)點,可實現(xiàn)較遠中心距的植入,植入比更加準確,植入時無滑動。融合器本體1的上下表面為平面。
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設置有螺紋孔5,融合器本體1與安裝手術器械配合使用,安裝手術器械置于螺紋孔5內,由安裝手術器械將融合器本體1與頸椎骨固定。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和后端12的表面均為平面。
參見圖28—圖32,手術時先將病變椎體撐開,然后將填充好骨質的頸椎融合器植入椎間隙即可。
實施例4:
參見圖33—圖37,本實施例包括主體結構呈楔形的融合器本體1,楔形形狀有利于手術時頸椎融合器的植入。融合器本體1上設有上下貫通的植骨孔2,植骨孔2由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后端12、左端13和右端14包圍而成。植骨孔2可填入植骨,提高融合速度、增強融合效果。
融合器本體1的上下表面設有鋸齒形的防滑齒3,防滑齒3為多排呈圓弧形并具有同一圓心的環(huán)向齒。防滑齒3可以增加頸椎融合器與頸椎椎間的接觸面積,增加頸椎融合器與頸椎椎體之間的摩擦力,使頸椎融合器固定穩(wěn)定,防止頸椎融合器從頸椎椎體滑出,達到融合的目的。多排呈圓弧形并具有同一圓心的環(huán)向齒具有均化應力、改善嚙合的優(yōu)點,可實現(xiàn)較遠中心距的植入,植入比更加準確,植入時無滑動。融合器本體1的上下表面為平面。
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設置有螺紋孔5,融合器本體1與安裝手術器械配合使用,安裝手術器械置于螺紋孔5內,由安裝手術器械將融合器本體1與頸椎骨固定。融合器本體1的前端11和后端12的表面均為平面。
融合器本體1在螺紋孔5的兩側設有與植骨孔2連通的輔助定位孔7,輔助定位孔7在手術時配合植入器械使用。
參見圖38—圖42,手術時先將病變椎體撐開,然后將填充好骨質的頸椎融合器植入椎間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