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yī)學成像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醫(yī)學成像設備的放射源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醫(yī)學成像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各部件性能,特別是核心的探測器子系統(tǒng)性能會發(fā)生漂移。為獲得高質(zhì)量的圖像,提高檢查的準確性,需要定期使用放射源對其進行各種校準標定與校正。以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成像設備(PET)為例,定期的校準標定與校正需要使用正電子核素藥物。一種是使用18F-FDG液體源。18F-FDG液體源一般都需要配合模體使用。另外,18F-FDG液體源每次使用都需要在生產(chǎn)、使用、回收等各方面進行管理,操作非常不便。另一種方法是使用棒源。棒源存儲在設備之外的屏蔽體中,需要時由操作人員從屏蔽體中取出,手動安裝在設備旋轉環(huán)上,使用完成后,再手動取回。人工操作不僅給操作者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額外輻射,同時也影響設備的校準和校正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xiàn)有利用放射源進行醫(yī)學成像設備校準及校正所存在的操作不便、校準和校正效率低及輻射損害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醫(yī)學成像設備的放射源控制裝置,所述醫(yī)學成像設備包括設有掃描孔的機架和掃描床,所述掃描床用于支撐放射源控制裝置,所述放射源控制裝置包括設置在屏蔽體內(nèi)的絲桿、滑塊和放射源,所述絲桿沿所述掃描孔的軸向延伸,所述放射源設置在所述滑塊上,所述滑塊套在所述絲桿上,所述絲桿的末端連接至第一電機。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放射源控制裝置還包括旋轉軸和旋轉臂,所述旋轉軸的末端連接至第二電機,所述第二電機設置在所述滑塊上,所述旋轉軸通過旋轉臂帶動所述放射源旋轉。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屏蔽體包括第一屏蔽體,所述第一屏蔽體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掃描孔的軸向延伸,所述絲桿設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內(nèi)。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凹槽內(nèi)的至少一個面上具有導向結構,所述滑塊沿所述導向結構滑動。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屏蔽體還包括第二屏蔽體,所述第二屏蔽體在朝向所述放射源的面上具有沿軸向延伸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為所述放射源提供運動通道。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凹槽的朝向所述掃描孔的末端具有開口。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凹槽內(nèi)的一個面上具有沿軸向延伸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用于收容所述放射源,第三凹槽與第二凹槽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且第三凹槽在沿軸向的兩相對端為封閉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中,還包括固定裝置,用于將所述放射源控制裝置固定安裝在掃描床靠近機架的底面上。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旋轉臂為曲柄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電機設置于所述第一屏蔽體、第二屏蔽體之間。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將放射源控制裝置安裝在掃描床上,在對人體進行掃描中,利用屏蔽體對放射源進行有效安全的屏蔽,在進行醫(yī)學成像設備的校準及校正時,可以控制棒源從屏蔽體內(nèi)伸出,具有操作便捷、無輻射損害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醫(yī)學成像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放射源控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使用醫(yī)學成像設備對人體進行掃描時的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第一屏蔽體的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第二屏蔽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第二屏蔽體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醫(yī)學成像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包括具有掃描孔2的機架1和掃描床3,掃描床3用于支撐放射源控制裝置。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將放射源控制裝置4安裝在掃描床3靠近機架1的底面上。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放射源控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放射源控制裝置4包括第一屏蔽體401、第二屏蔽體402和放射源403,放射源403設置在第一屏蔽體401和第二屏蔽體402形成的輻射屏蔽空間內(nèi),并能夠從第二屏蔽體402中伸出或縮回。放射源403可以是點源、線源或棒源等中的一種。在使用醫(yī)學成像設備對人體P進行掃描時,放射源403縮回第二屏蔽體402內(nèi),避免放射源403的輻射影響人體掃描結果。在需要使用放射源對醫(yī)學成像設備進行校準及校正時,如圖3所示,放射源403從第二屏蔽體402中伸出,延伸到機架的掃描孔2內(nèi)。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放射源控制裝置4安裝在掃描床3靠近機架的底面上,在對人體進行掃描中,利用屏蔽體對放射源進行有效安全的屏蔽,在進行醫(yī)學成像設備的校準及校正時,可以控制棒源從屏蔽體內(nèi)伸出,操作便捷、智能化,且無輻射損害。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第一屏蔽體401的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第一屏蔽體401具有第一凹槽,該第一凹槽沿掃描孔2的軸向延伸。絲桿404設置在該凹槽結構內(nèi)。放射源403設置在滑塊406上,滑塊406套在絲桿404上。絲桿404的末端連接至第一電機405,第一電機405可以設置在第一屏蔽體401的一端。在電機405的驅(qū)動下,絲桿404通過滑塊406帶動放射源403移動。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在第一凹槽內(nèi)的至少一個面上可以具有導向結構,例如導軌,滑塊406沿該導向結構滑動。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第二屏蔽體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第二屏蔽體的剖面圖。如圖5和圖6所示,第二屏蔽體402在朝向放射源403的面上具有沿掃描孔軸向延伸的第二凹槽407,第二凹槽的朝向所述掃描孔的末端具有開口,第二凹槽407為放射源403提供運動通道。在電機405的驅(qū)動下,放射源403沿第二凹槽407從第二屏蔽體402中伸出或縮回。在第二凹槽407的一個側面上具有第三凹槽408,第三凹槽408用于收容放射源403。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第三凹槽與第二凹槽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且第三凹槽在沿軸向的兩相對端為封閉結構。在使用醫(yī)學成像設備對人體進行掃描時,放射源403縮回第二屏蔽體402內(nèi),并收容在第三凹槽408內(nèi)。
請繼續(xù)參考圖4,本實用新型的放射源控制裝置4還可以包括放射源驅(qū)動裝置,該放射源驅(qū)動裝置可以包括旋轉軸409、旋轉臂410,旋轉軸409的末端連接至第二電機411,第二電機411設置在滑塊406上,并可以隨滑塊406一起沿絲桿404滑動。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第二電機411可以設置于第一屏蔽體401和第二屏蔽體402之間。放射源403與旋轉臂410連接,在第二電機411的驅(qū)動下,旋轉軸409通過旋轉臂410帶動放射源403旋轉。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旋轉臂410可以是曲柄結構。
在需要使用放射源對醫(yī)學成像設備進行校準及校正時,首先,在第一電機405的驅(qū)動下,放射源403從第二屏蔽體402中伸出,并延伸至掃描孔內(nèi);然后,在第二電機411的驅(qū)動下,放射源403在掃描孔內(nèi)作勻速旋轉運動。校準及校正掃描結束后,在第一電機405的驅(qū)動下,放射源403縮回第二屏蔽體402內(nèi),并在第二電機411的驅(qū)動下,作微量旋轉運動,使放射源403進入第二屏蔽體402內(nèi)的第三凹槽408形成的輻射屏蔽空間內(nèi)。本實用新型的放射源控制裝置4還可以包括固定裝置,用于將放射源控制裝置固定安裝在掃描床靠近PET機架的底面上。該固定裝置可以是卡扣、螺母等常用固定裝置。
本實用新型中的掃描床3還可以包括升降裝置,通過該升降裝置,可以調(diào)整掃描床3的高度。在需要使用放射源對PET設備進行校準及校正時,可以根據(jù)需要調(diào)整掃描床的高度,例如,使旋轉軸409的軸線與掃描視野(FOV)的圓環(huán)軸線重合同心。
本實用新型的用于醫(yī)學成像設備的放射源控制裝置不局限于用于單模態(tài)的PET設備,還可以適用于CT設備、PET-CT設備、PET-MR設備等多種醫(yī)學成像設備。
雖然本實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實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均可作各種更動與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