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使彎曲部與操作部對角度線進行的操作連動地彎曲動作的內窺鏡。
背景技術:
以往,在醫(yī)療領域和工業(yè)領域中,用于進行各種檢查和處置的內窺鏡被廣泛應用。其中,例如關于醫(yī)療用的內窺鏡,由于通過向患者等被檢體的體腔內插入在前端設置有固體攝像元件的呈細長形狀的撓性的插入部,即使不切開被檢體也能夠取得體腔內的體內圖像,而且能夠根據(jù)需要使處置器具從插入部前端突出而進行治療處置,因此被廣泛應用。
在這樣的內窺鏡的插入部中,作為內設物例如設置有:通道,其用于向被檢體的體腔內插入活體鉗子、電手術刀以及檢查探針等處置器具;光導,其傳送照明光;以及信號線纜,其傳送來自設置于插入部的前端的攝像單元的信號。而且,這些內設物延伸到與插入部的基端側連接設置的操作部的內部。
并且,為了提高被檢體內的插入性和觀察性,在內窺鏡的插入部中,在前端部的基端側連接設置有彎曲部。通常,彎曲部連接有從操作部的內部向插入部的內部延伸的角度線,通過利用設置于操作部的彎曲旋鈕或彎曲桿等來牽引或者松弛角度線而使彎曲部進行彎曲動作(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12-135515號公報)。
如上所述,多個內設物與角度線一同配設在內窺鏡的操作部的內部。這里,信號線纜或光導等內設物通常從插入部經(jīng)由操作部向通用線纜等中延伸,因此以沒有被固定的狀態(tài)配設在操作部的內部。因此,為了防止這樣的內設物與角度線接觸而受到損傷,需要充分地確保操作部的內部空間。
另一方面,從操作性提高等觀點來看,對于操作部要求使把持部小型化(細徑化等),但這樣的把持部等的小型化會縮小操作部的內部空間,成為誘發(fā)因角度線導致的內設物的損傷的主要原因。與此相對,也考慮了在操作部的內部設置用于使內設物與角度線隔離的間隔件等,但設置這樣的專用的間隔件本身就可能成為阻礙把持部的小型化的主要原因。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內窺鏡:能夠防止角度線與其他的內設物干涉,并且使把持部效率良好地小型化。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的內窺鏡具有:插入部,其能夠插入到被檢體內,具有能夠向以長度軸方向為中心的至少兩個方向彎曲的彎曲部;操作部,其被配設于所述插入部的基端側;支承部件,其在所述操作部的內部沿著長度軸方向延伸;管路部,其前端側和基端側被固定于所述操作部以使得該管路部在所述操作部的內部沿著所述支承部件在長度軸方向上延伸,該管路部與所述支承部件一同將所述操作部的內部空間劃分為第一空間部和第二空間部;使所述彎曲部彎曲的角度線,其在所述操作部的內部被配設于所述第一空間部;以及從所述插入部延伸的長條內設物,其在所述操作部的內部被配設于所述第二空間部。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內窺鏡的外觀的主視圖。
圖2是示出內窺鏡的外觀的右側視圖。
圖3是示出內窺鏡的外觀的俯視圖。
圖4是示出線牽引部件和氣缸與信號線纜和光導的配置關系的說明圖。
圖5是示出線牽引機構與氣缸的配置關系的立體圖。
圖6是示出線牽引機構的內部構造體的立體圖。
圖7是示出線牽引機構的內部構造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8是操作部的主要部分剖視圖。
圖9是沿圖8的ix箭頭的圖。
圖10是示出操作部的左側部的內部構造的剖視圖。
圖11是示出操作部的右側部的內部構造的剖視圖。
圖12是示出前端部和彎曲部的主要部分的橫剖視圖。
圖13是沿圖12的xiii-xiii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方式進行說明。附圖涉及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圖1是示出內窺鏡的外觀的主視圖,圖2是示出內窺鏡的外觀的右側視圖,圖3是示出內窺鏡的外觀的俯視圖,圖4是示出線牽引部件和氣缸與信號線纜和光導的配置關系的說明圖,圖5是示出線牽引機構與氣缸的配置關系的立體圖,圖6是示出線牽引機構的內部構造體的立體圖,圖7是示出線牽引機構的內部構造體的分解立體圖,圖8是操作部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圖9是沿圖8的ix箭頭的圖,圖10是示出操作部的左側部的內部構造的剖視圖,圖11是示出操作部的右側部的內部構造的剖視圖,圖12是示出前端部和彎曲部的主要部分的橫剖視圖,圖13是沿圖12的xiii-xiii線的剖視圖。
如圖1、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1是支氣管用的內窺鏡,該內窺鏡1構成為具有:形成為細長管狀的插入部2;操作部3,其與該插入部2的基端連接設置;作為內窺鏡線纜的通用線纜4,其從該操作部3延伸設置;以及內窺鏡連接器5,其配設于該通用線纜4的前端。
插入部2由具有撓性的管狀部件構成,該管狀部件從前端側依次連接設置有前端部6、彎曲部7以及撓性管部8。
例如,如圖12、13所示,在前端部6內設置有金屬制的前端硬質部10,在該前端硬質部10中保持有攝像單元11、一對光導12a以及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13,該攝像單元11內設有ccd、cmos等攝像元件。
并且,在前端部6內,在前端硬質部10的基端側外套有呈大致圓筒形狀的最前端彎曲塊20,該最前端彎曲塊20的外周被彎曲橡膠22覆蓋。在最前端彎曲塊20的內周上在繞著插入軸o的四個部位設置有線固定部21,在各線固定部21中分別固定有被貫穿插入于插入部2內的四根角度線(牽引線)23中的任意角度線的前端。
這里,為了在不會使前端部6粗徑化的情況下效率良好地配置各結構部件,而在前端硬質部10和最前端彎曲塊20內將作為大型部件的攝像單元11和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13左右并列地配置(參照圖13),在因該配置而沿上下形成的空間內分別配置光導12a。
并且,為了避免攝像單元11和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13與各角度線23干涉,各線固定部21被設置于相對于前端部6的上下左右位置繞著插入軸o旋轉移動了規(guī)定角度后的位置。即,例如如圖13所示,在最前端彎曲塊20上,在以前端部6的上方向為基準繞著插入軸o向左右分別在15~75度的范圍內旋轉移動后的位置和以前端部6的下方向為基準繞著插入軸o向左右分別在15~75度的范圍內旋轉移動后的位置設置有各線固定部21。
彎曲部7構成為根據(jù)手術人員等對操作部3進行的操作輸入而能夠主動地向包含上下左右方向(up-down/right-left)在內的繞著插入軸o的所有方向彎曲。即,本實施方式的彎曲部7構成為具有使多個彎曲塊25交替地經(jīng)由樞軸部25a和樞軸部25b連結得到的彎曲塊組24,其中,該樞軸部25a配置在插入部2的上下方向上,該樞軸部25b配置在插入部2的左右方向上。
光導12a、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13以及從攝像單元11延伸的信號線纜11a以與前端部6內大致相同的配置貫穿插入于該彎曲塊組24的內部。并且,在構成彎曲塊組24的規(guī)定的彎曲塊25上在繞著插入軸o的旋轉配置與上述的各線固定部21大致相同的位置形成有供各角度線23分別貫穿插入的線引導件(未圖示)。而且,彎曲塊組24的外周被從前端部6側延伸的彎曲橡膠22覆蓋。
撓性管部8由能夠被動地彎曲的具有撓性的管狀部件構成。在該撓性管部8的內部貫穿插入有上述的信號線纜11a、光導12a以及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13(這里,都未圖示)。另外,雖然未圖示,但該一對光導12a的基端側在撓性管部8內被捆束成一根光導12。
操作部3構成為具有:止折部30,其以覆蓋撓性管部8的基端的狀態(tài)與該撓性管部8連接;能夠由使用者等的手進行把持的把持部31,其與該止折部30連接設置;以及操作部主體32,其與該把持部31的基端側連接設置。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操作部3上的繞著插入軸o的方向等是以使用者等把持著把持部31的狀態(tài)為基準進行定義的,具體而言,在操作部3上定義了以把持著把持部31的使用者等為基準的前后左右方向(正面、背面以及左右側面等)。
如圖1所示,把持部31形成為相對于插入軸o(中心軸)而左右對稱的形狀,使用者等通過左手或者右手中的任意一只手都能夠同樣地把持該把持部31。
并且,在把持部31的前端側的正面上設置有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部35。該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部35構成為具有供各種處置器具(未圖示)插入的處置器具貫穿插入口35a。在操作部3的內部,處置器具貫穿插入口35a經(jīng)由分支部件36(參照圖10、11)與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13連通。并且,用于堵塞處置器具貫穿插入口35a的作為蓋部件的鉗子栓(未圖示)相對于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部35裝卸自如。
操作部主體32在把持部31的基端側由主要向左右側方和前方鼓出的呈大致局部球狀的中空部件構成。在該操作部主體32的正面?zhèn)扰湓O有用于執(zhí)行內窺鏡1的各種功能的操作按鈕組40。另一方面,在操作部主體32的背面?zhèn)扰湓O有用于對彎曲部7進行彎曲操作的作為操作桿的彎曲桿45。而且,通用線纜4從操作部主體32的一個側部(例如,左側部)延伸。
通用線纜4是在內部貫穿插入有信號線纜11a和光導12等的復合線纜,該信號線纜11a和光導12等從前端部6側穿過插入部2的內部到達操作部3再從操作部3延伸出。
內窺鏡連接器5構成為具有連接有信號線纜的電連接器部5a和連接有光導和電纜的光源連接器部5b,該電連接器部5a將與外部設備的視頻處理器(未圖示)之間連接起來,該光源連接器部5b將與作為外部設備的光源裝置之間連接起來。
接下來,更詳細地對操作部主體32的各部分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操作按鈕組40例如構成為具有抽吸按鈕41a和兩個按鈕開關42,該抽吸按鈕41a從裝卸自如地安裝于操作部主體32上的抽吸閥41突出,該兩個按鈕開關42能夠從與內窺鏡1有關的各種功能中被分配任意功能。
該抽吸按鈕41a和按鈕開關42在操作部主體32的正面?zhèn)缺慌渲脼樽笥覍ΨQ。即,在本實施方式中,抽吸按鈕41a以與插入軸o重疊的方式配置于操作部主體32的左右寬度方向的中央。并且,兩個按鈕開關42在比抽吸按鈕41a靠前端側被配置于夾著插入軸o左右對稱的位置。
這里,例如如圖4所示,在操作部主體32的內部設置有與抽吸閥41連接設置的氣缸43。該氣缸43能夠裝卸自如地安裝抽吸閥41,與抽吸按鈕41a的配置對應地以與插入軸o重疊的方式配置于操作部主體32的左右寬度方向的中央。
彎曲桿45例如由能夠向包含上下左右方向在內的所有方向傾動的搖桿型的桿構成。該彎曲桿45在操作部主體32的背面?zhèn)缺慌渲糜谧笥覍ΨQ的位置。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彎曲桿45以與插入軸o重疊的方式配置于操作部主體32的左右寬度方向的中央。這里,例如如圖3所示,關于該彎曲桿45的傾動方向,例如將傾動操作的左右方向定義為操作部3的左右寬度方向,將上下方向定義為與該左右寬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其中,操作部3的左右寬度方向是與插入軸o垂直的的方向。
更具體而言,關于本實施方式的彎曲桿45的傾動方向,例如將圖3中的圖面左側定義為用于使彎曲部7向左側彎曲的傾動方向(左傾動方向),將圖3中的圖面右側定義為用于使彎曲部7向右側彎曲的傾動方向(右傾動方向),將圖3中的圖面下側定義為用于使彎曲部7向上側彎曲的傾動方向(上傾動方向),將圖3中的圖面上側定義為用于使彎曲部7向下側彎曲的傾動方向(下傾動方向)。
在彎曲桿45的突端部設置有能夠供使用者等的大拇指等抵接的搭指部46。并且,如圖8所示,在操作部3的內部,在彎曲桿45的基端側連接設置有線牽引機構50,而且該線牽引機構50經(jīng)由中繼桿機構60與各角度線23連接。而且,彎曲桿45與該線牽引機構50和中繼桿機構60一同構成用于使彎曲部7向任意方向彎曲動作的彎曲操作裝置70。
如圖5~8所示,線牽引機構50構成為具有:外殼51;轉動框52,其在該外殼51內被軸支承為轉動(擺動)自如;基底部件53,其在該轉動框52內被軸支承為轉動(擺動)自如;以及線牽引部件54,其被固定設置在該基底部件53上。
外殼51由呈大致圓筒形狀的部件構成,在該外殼51的周壁上貫穿設置有彼此對置的軸孔51a。
轉動框52例如由呈大致矩形形狀的框體構成。在該轉動框52上在長度方向兩端部的中央處貫穿設置有彼此對置的一對螺紋孔52a,而且在寬度方向兩端部的中央處貫穿設置有彼此對置的一對軸孔52b。而且,通過使分別貫穿插入于外殼51的各軸孔51a中的螺釘55與各螺紋孔52a螺合,而將轉動框52軸支承為相對于外殼51轉動自如。
基底部件53由呈大致圓柱形狀的部件構成。在該基底部件53的中心軸上一體形成有彎曲桿45。并且,在基底部件53的周部形成有彼此對置的一對平坦部53b而且貫穿設置有螺紋孔53c,該螺紋孔53c貫穿該平坦部53b。分別貫穿插入于轉動框52的各軸孔52b中的螺釘56與該螺紋孔53c螺合,由此將基底部件53軸支承為相對于轉動框52轉動自如。而且,通過這樣使基底部件53經(jīng)由轉動框52支承于外殼51,而使與基底部件53一體地連接設置的彎曲桿45能夠向任意方向傾動。
線牽引部件54由臂部54b向彼此不同的四個方向延伸的板狀的部件構成。在本實施方式中,更具體而言,線牽引部件54由彼此相鄰的臂部54b所成的角度被設定為90度的十字狀的板狀部件構成,其中心部54a經(jīng)由螺釘57被固定在基底部件53上。即,線牽引部件54經(jīng)由基底部件53與彎曲桿45連結,由此使各臂部54b的前端側能夠與彎曲桿45的傾動動作連動地移位。并且,在這樣被支承為能夠移位的各臂部54b的前端側貫穿設置有線固定孔54c。另外,各臂部54b所成的角度不限于90度,例如也可以在以該90度為基準的±30度的范圍內任意地變更。
這樣構成的線牽引機構50在操作部主體32內被配置為與氣缸43前后對置。在該情況下,線牽引機構50被配置在使各臂部54b相對于在彎曲桿45上定義的上下左右的傾動方向繞著該彎曲桿45的中心軸ol分別在30度~60度的范圍內旋轉移動后的位置(例如,旋轉移動了45度后的位置)。由此,例如如圖4所示,線牽引機構50以氣缸43面向線牽引部件54的兩個臂部54b之間的狀態(tài)配置。
該氣缸43與作為管路部的抽吸管路37的基端側連接,該抽吸管路37的前端側經(jīng)由分支部件36與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13連通。
如圖8、9所示,中繼桿機構60構成為具有:作為支承部件的左右一對撐桿61a、61b,它們從操作部主體32內向把持部31內延伸;以及四根中繼桿62,它們支承于該撐桿61a、61b。
例如,如圖7所示,撐桿61a、61b的基端側經(jīng)由連結部61c而一體地連結。在連結部61c上貫穿設置有一對螺紋孔61d,貫穿插入于該螺紋孔61d中的螺釘64與從外殼51突出設置的托架51b螺合。由此,撐桿61a、61b的基端經(jīng)由外殼51而被保持于操作部主體32內。而且,如圖7~11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這樣被保持于操作部主體32內的一對撐桿61a、61b彼此對置并且沿著長度軸o方向向把持部31內延伸。
這里,如圖10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該一對撐桿61a、61b中的一個撐桿61a作為以確保操作部3的剛性等為目的而配設的所謂“底板”發(fā)揮功能。該撐桿61a沿著長度軸o延伸至把持部31的前端,在其前端部通過螺釘固定等來支承分支部件36,并且通過鉚接固定等來支承插入部2的基端。換言之,在本實施方式中,將為了加固操作部3等而設置的底板兼用作撐桿61a。
并且,在該撐桿61a、61b之間配設有上述的抽吸管路37。即,抽吸管路37的基端側經(jīng)由氣缸43而被固定于操作部3(操作部主體32),并且前端側經(jīng)由被撐桿61a保持的分支部件36而被固定于操作部3(把持部31),由此該抽吸管路37被配設為沿著撐桿61a、61b在長度軸o方向上延伸。而且,通過這樣將撐桿61a、61b和抽吸管路37并列配設,而將操作部3的內部空間劃分為第一空間部3a和第二空間部3b。
在這樣劃分出的內部空間中的第二空間部3b中配設有包含信號線纜11a和光導12在內的長條內設物。另外,貫穿插入于第二空間部3b中的信號線纜11a和光導12等長條內設物的基端側例如像圖4所示那樣經(jīng)由氣缸43的側方向通用線纜4內延伸。
另一方面,在第一空間部3a中配設有經(jīng)由中繼桿機構60與線牽引機構50連接的各角度線23。
如圖8~11所示,構成中繼桿機構60的各中繼桿62在把持部31內左右一列地并列配置。該中繼桿62的固定端側被軸支承于單一的軸部63,該軸部63架設于左右的撐桿61a、61b之間,由此各中繼桿62的自由端側能夠在第一空間部3a內擺動。
該各中繼桿62與線牽引機構50的各臂部54b對應,在各中繼桿62的中途設定有作用點62a,其中,各臂部54b伴隨著彎曲桿45的傾動動作的移位量經(jīng)由中繼線65被傳遞至該作用點62a處。而且,在位于比作用點62a遠離支點(軸部63)的位置的各中繼桿62的自由端側設定有作用點62b,該作用點62b用于放大各臂部54b的移位量并傳遞給各角度線23。
若具體地說明,例如如圖8、9所示,在各臂部54b的線固定孔54c中連接有中繼線65的基端側。另一方面,在各中繼桿62的作用點62a處設置有用于調節(jié)中繼線65的長度的螺紋式的第一線調節(jié)部66,經(jīng)由該第一線調節(jié)部66連接有中繼線65的前端側。而且,被支承于操作部主體32的滑輪68卡合在各中繼線65的中途。
而且,通過設定各滑輪68的配設位置等而將各中繼線65的基端側調節(jié)為指向相對于彎曲桿45處于中立狀態(tài)時的臂部54b的垂直方向在規(guī)定的角度范圍內的角度(例如,相對于臂部54b的垂直方向在±20°左右的誤差范圍內的角度)。而且,通過設定各滑輪68的配設位置等而將各中繼線65的前端側調節(jié)為指向相對于彎曲桿45處于中立狀態(tài)時的中繼桿62的垂直方向在規(guī)定的角度范圍內的角度(例如,相對于中繼桿62的垂直方向在±20°左右的誤差范圍內的角度)。
并且,例如如圖8、9所示,在各中繼桿62的作用點62b處設置有用于調節(jié)角度線23的長度的螺紋式的第二線調節(jié)部67,經(jīng)由該第二線調節(jié)部67連接有角度線23的基端側。另外,各角度線23的前端側以上下、左右分別交叉的狀態(tài)布設在插入部2內。
在這樣的結構中,例如當使用者等把持著操作部3的把持部31并通過進行把持的手的大拇指使彎曲桿45向左傾動方向傾動時,主要是與位于右傾動方向的兩個臂部54b連結的中繼線65被牽引。對該中繼線65的牽引被傳遞給對應的各中繼桿62,使各中繼桿62以與牽引量對應的角度擺動。由此,在彎曲部7內,主要是位于彎曲方向左側的兩根角度線23被中繼桿62以放大后的牽引量牽引,使彎曲部7向左側彎曲。此時,各角度線23在操作部3內進退移動,但由于該各角度線23配設于第一空間部3a內,信號線纜11a和光導12等其他的長條內設物配設于由撐桿61a、61b和抽吸管路37劃分出的第二空間部3b內,因此可靠地防止了各角度線23與其他的長條內設物干涉。
并且,例如當使用者等把持著操作部3的把持部31并通過進行把持的手的大拇指使彎曲桿45向右傾動方向傾動時,主要是與位于左傾動方向的兩個臂部54b連結的中繼線65被牽引。對該中繼線65的牽引被傳遞給對應的各中繼桿62,使各中繼桿62以與牽引量對應的角度擺動。由此,在彎曲部7內,主要是位于彎曲方向右側的兩根角度線23被中繼桿62以放大后的牽引量牽引,使彎曲部7向右側彎曲。此時,各角度線23在操作部3內進退移動,但由于該各角度線23配設于第一空間部3a內,信號線纜11a和光導12等其他的長條內設物配設于由撐桿61a、61b和抽吸管路37劃分出的第二空間部3b內,因此可靠地防止了各角度線23與其他的長條內設物干涉。
并且,例如當使用者等把持著操作部3的把持部31并通過進行把持的手的大拇指使彎曲桿45向上傾動方向傾動時,主要是與位于下傾動方向的兩個臂部54b連結的中繼線65被牽引。對該中繼線65的牽引被傳遞給對應的各中繼桿62,使各中繼桿62以與牽引量對應的角度擺動。由此,在彎曲部7內,主要是位于彎曲方向下側的兩根角度線23被中繼桿62以放大后的牽引量牽引,使彎曲部7向上側彎曲。此時,各角度線23在操作部3內進退移動,但由于該各角度線23配設于第一空間部3a內,信號線纜11a和光導12等其他的長條內設物配設于由撐桿61a、61b和抽吸管路37劃分出的第二空間部3b內,因此可靠地防止了各角度線23與其他的長條內設物干涉。
并且,例如,當使用者等把持著操作部3的把持部31并通過進行把持的手的大拇指使彎曲桿45向下傾動方向傾動時,主要是與位于上傾動方向的兩個臂部54b連結的中繼線65被牽引。對該中繼線65的牽引被傳遞給對應的各中繼桿62,使各中繼桿62以與牽引量對應的角度擺動。由此,在彎曲部7內,主要是位于彎曲方向上側的兩根角度線23被中繼桿62以放大后的牽引量牽引,使彎曲部7向下側彎曲。此時,各角度線23在操作部3內進退移動,但由于該各角度線23配設于第一空間部3a內,信號線纜11a和光導12等其他的長條內設物配設于由撐桿61a、61b和抽吸管路37劃分出的第二空間部3b內,因此可靠地防止了各角度線23與其他的長條內設物干涉。
根據(jù)這樣的實施方式,使用撐桿61a、61b和抽吸管路37將操作部3的內部劃分為第一空間部3a和第二空間部3b,在第一空間部3a內配設有各角度線23,并且在第二空間部3b內配設有信號線纜11a或光導12等長條內設物,由此能夠防止角度線23與其他的內設物干涉并且使把持部31效率良好地小型化,其中,該撐桿61a、61b在操作部3的內部沿著長度軸o方向延伸,該抽吸管路37的前端側和基端側被固定于操作部3以使得該抽吸管路37在操作部3的內部沿著撐桿61a、61b在長度軸o方向上延伸。
即,將作為支承部件發(fā)揮功能的撐桿61a、61b和作為規(guī)定的管路部發(fā)揮功能的抽吸管路37并列配置而將操作部3的內部劃分為第一空間部3a和第二空間部3b,由此無需使用專用的間隔件等就能夠將各角度線23與信號線纜11a和光導12等長條內設物配設于不同的空間(第一、第二空間部3a、3b)內。而且,通過這樣將各角度線23和其他的長條內設物分別配置于不同的第一、第二空間部3a、3b內,無需以避免它們干涉為目的而將操作部3的內部空間確保為過度大,能夠使把持部31效率良好地小型化(細徑化等)。
在該情況下,通過使中繼桿62夾在線牽引機構50與各角度線23之間,能夠在將各角度線23配置于第一空間部3a內時容易地調節(jié)各角度線23的延伸方向。
尤其是,通過將各中繼桿62并列地軸支承在單一的軸部63上,能夠將中繼桿62集中配置于一個部位,能夠使各角度線23以在第一空間部3a內效率良好地并列的狀態(tài)進行配置。
并且,由于將支承各中繼桿62的撐桿61a兼用作所謂底板,因此即使在設置有中繼桿62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過多的部件數(shù)量的增加,能夠使把持部31效率良好地小型化。
另外,本發(fā)明不限于以上說明的各實施方式,能夠進行各種變形和變更,它們也在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內。
例如,長條內設物不限于上述的信號線纜11a或光導12等,也可以根據(jù)內窺鏡的種類等而將其他的各種內設物作為對象。
并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對在操作部3的內部設置有一對撐桿61a、61b來作為支承部件的結構的一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適當省略撐桿61b。相反地,也可以以進一步提高操作部3的剛性等為目的而使一對撐桿61a、61b一同延伸至把持部31的前端,兼用作所謂底板的功能。
本申請是以2015年6月29日在日本申請的日本特愿2015-130127號為優(yōu)先權主張的基礎進行申請的,上述的公開內容被引用于本申請說明書、權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