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中醫(yī)藥領域,具體說是一種治療膽道蛔蟲病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膽道蛔蟲是一種常見病,是因蛔蟲進入膽道,蟲體嵌頓于括約肌處,出現(xiàn)急性上腹痛或膽道感染。其主要癥狀:腹痛常為突然發(fā)作的劍突下劇烈絞痛,病人面色蒼白、坐臥不寧、大汗淋漓、彎腰捧腹、哭喊不止、十分痛苦。腹痛多為陣發(fā)性、間歇性發(fā)作,持續(xù)時間長短不一,疼痛過后,可毫無癥狀如同常人或輕度上腹隱痛。該病多發(fā)于兒童和青壯年,女性少見。針對該病特點,發(fā)明人對用中藥治療膽道蛔蟲病,進行了潛心研究總結,優(yōu)選出一種療效顯著的中藥組合物。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治療膽道蛔蟲病中藥組合物所用原料藥材及重量為:當歸10-15克(12克)、郁金10-15克(12克)、延胡索10-15克(12克)、枳殼10-15克(12克)、川楝子10-15克(12克)、茵陳10-15克(12克)、柴胡10-15克(12克)、陳皮8-12克(10克)、白芍8-12克(10克)、黃芩8-12克(10克)、木香8-12克(10克)、貫眾6-10克(8克)、姜黃6-10克(8克)、甘草6-10克(8克)、大黃4-8克(6克)、制半夏4-8克(6克)、使君子肉4-8克(6克)、檳榔4-8克(6克)。
本發(fā)明中藥中藥組合物所用藥材最佳重量為括號內(nèi)數(shù)字。
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各味藥材的入經(jīng)、功能、主治如下:當歸--入心、肝、脾經(jīng)。功能:補血,活血止痛,潤腸。主治:血虛,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崩漏,風濕痹痛,癰疽瘡瘍,跌打損傷,腸燥便秘。郁金—入心、肝、膽經(jīng)。功能:行氣解郁,化瘀止痛,涼血清心,利膽退黃。主治:胸悶脅痛,月經(jīng)失調(diào),濕熱黃疸,吐血尿血,癲癇。延胡索--入心、肝、脾經(jīng)。功能:活血行氣,止痛。主治:胃痛,痛經(jīng),心腹痛,疝痛,肢體疼痛,傷痛。枳殼—入脾、胃、大腸經(jīng)。功能:行氣寬中,消積導滯。主治:食積痰滯,胸腹脹滿,腹痛瀉痢,大便秘結,咽喉腫痛,目赤,風疹。川楝子--入肝、胃經(jīng)、小腸、膀胱經(jīng)。功能:行氣止痛,殺蟲,療癬。主治:脅肋作痛,胃痛,腹痛,胸脘脹悶,疝氣,蟲積腹痛,痛經(jīng)。茵陳--入脾、胃、肝、膽經(jīng)。功能:清濕熱,退黃膽。主治:濕熱,黃膽,胸脅脹痛,小便赤黃。柴胡—入肝、膽、三焦經(jīng)。功能:散邪解表,舒肝清熱,升陽舉陷。主治:外感發(fā)熱,寒熱往來,瘧疾,胸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陳皮--入脾、肺經(jīng)。功能:理氣和胃,燥濕化痰。主治:脘腹脹滿,反胃嘔吐,食欲不振,痰多咳嗽。白芍--入肝、脾經(jīng)。功能: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行經(jīng)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肝氣不和,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拘攣作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等。黃芩--入肺、膽、胃、大腸經(jīng)。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濕熱所致黃疸,瀉痢,熱淋,癰腫瘡毒,壯熱煩渴,肺熱咳嗽,內(nèi)熱亢盛,吐血,咳血,衄血,胎動不安。木香--入脾、胃、大腸、膽經(jīng)。功能:行氣,調(diào)中,止痛。主治:氣滯腹脹,食欲不振,食積不化,腹痛腸鳴,泄瀉痢疾,濕熱郁蒸,脅肋脹痛,胃痛嘔吐。貫眾--入肝、脾經(jīng)。功能:殺蟲,清熱解毒,止血。主治:蟲積腹痛,感冒發(fā)熱,衄血,吐血,便血及崩漏。姜黃--入肝、脾經(jīng)。功能:破血行氣,通經(jīng)止痛。主治:氣滯血瘀,胸脅疼痛,經(jīng)閉腹痛,風濕痹痛。甘草—入心、肺、脾、胃經(jīng)。功能:和中益氣,緩急止痛,緩和藥性,解毒,祛痰。主治:中氣不足,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腹痛,胃痛,咳嗽痰多,癰瘡腫毒,胸腹或四肢攣急作痛。大黃--入脾、胃、大腸、肝、心包經(jīng)。功能: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活血祛瘀。主治:大便秘結,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腹痛脹滿,熱毒瘡瘍,燒傷,婦女經(jīng)閉,肝炎黃疸,目赤口瘡。半夏—入脾、胃、肺經(jīng)。功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主治:咳嗽氣喘痰多,胸脘脹滿,反胃嘔吐,中風痰厥。使君子--入脾、胃經(jīng)。功能:殺蟲消積。主治:蛔蟲病,小兒疳積,消化不良。檳榔--入胃、大腸經(jīng)。功能:殺蟲消積,下氣,利水。主治:蟲積腹痛,胸腹脹滿,便秘,瀉痢,水腫,腳氣腫痛,瘧疾。從上述各味藥材的入經(jīng)、功能、主治可以看出,這些藥物對治療膽道蛔蟲病針對性很強??v觀整體組方,按君,臣,佐,使相配伍,在各種藥材相互配合下,使其發(fā)揮最大效率,用藥取疊加方式,可增強藥物的療效。
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
按組方及重量精選原料藥材,按中草藥常規(guī)煎法,煎成口服藥液200-400毫升,為一劑。
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的服法用量及禁忌:
每日一劑,早、晚飯前溫熱各服二分之一,兒童每日服用200毫升。忌:生、冷、油膩食物。7天1療程。
本發(fā)明治療膽道蛔蟲病中藥組合物,組方合理,制備簡單,服用方便,經(jīng)多年臨床應用驗證,療效顯著,藥性平合,無毒副作用,有效率100%,治愈率94%。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1、一種治療膽道蛔蟲病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所用原料藥材及重量為:當歸10克、郁金10克、延胡索10克、枳殼10克、川楝子10克、茵陳10克、柴胡10克、陳皮8克、白芍8克、黃芩8克、木香8克、貫眾6克、姜黃6克、甘草6克、大黃4克、制半夏4克、使君子肉4克、檳榔4克。
2、制備方法:按組方及重量精選原料藥材,按中草藥常規(guī)煎法,煎成口服藥液200-400毫升,為一劑。
3、服法用量及禁忌: 每日一劑,早、晚飯前溫熱各服二分之一,兒童每日服用200毫升。忌:生、冷、油膩食物。7天1療程。
實施例2
1、一種治療膽道蛔蟲病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所用原料藥材及重量為:當歸12克、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枳殼12克、川楝子12克、茵陳12克、柴胡12克、陳皮10克、白芍10克、黃芩10克、木香10克、貫眾8克、姜黃8克、甘草8克、大黃6克、制半夏6克、使君子肉6克、檳榔6克。
2、制備服法用量及禁忌,同實施例1。
實施例3
1、一種治療膽道蛔蟲病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所用原料藥材及重量為:當歸15克、郁金15克、延胡索15克、枳殼15克、川楝子15克、茵陳15克、柴胡克15克、陳皮12克、白芍12克、黃芩12克、木香12克、貫眾10克、姜黃10克、甘草10克、大黃8克、制半夏8克、使君子肉8克、檳榔8克。
2、制備服法用量及禁忌,同實施例1。
膽道蛔蟲病診斷、治療標準和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臨床療效總結。
1、診斷標準:有不良驅(qū)蟲病史,腹痛常為突然發(fā)作的劍突下劇烈絞痛,病人面色蒼白、坐臥不寧、大汗淋漓、彎腰捧腹、哭喊不止、十分痛苦。腹痛多為陣發(fā)性、間歇性發(fā)作,持續(xù)時間長短不一,疼痛過后可毫無癥狀如同常人或輕度上腹隱痛。B超檢查可見膽道內(nèi)典型的蛔蟲影像圖。
2、治療標準:有效--癥狀減輕,治愈--病癥消失。
3、2014-2016年,有16人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治愈15人,癥狀減輕者1人。
4、本發(fā)明治療膽道蛔蟲病中藥組合物,組方合理,制備簡單,服用方便,經(jīng)多年臨床應用驗證,療效顯著,藥性平合,無毒副作用,有效率100%,治愈率94%。
病例介紹:
1、宋XX,男,8歲,2014年9月就診?;颊哂胁涣简?qū)蟲病史,近2天時有陣發(fā)性上腹劇烈疼痛,面色蒼白、哭喊不止、十分痛苦。B超檢查膽道內(nèi)有蛔蟲,診斷為膽道蛔蟲病。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3劑,腹痛減輕,共服11天,治愈。
2、孫XX,男,18歲,2015年5月就診?;寄懙阑紫x病,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2療程,治愈。
3、沈XX,男,22歲,2016年8月就診。近日腹痛嚴重,診斷為膽道蛔蟲病,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2療程,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