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斜倚式的輪椅。
背景技術:
例如,對于用于容易進行將殘疾人、老年人或負傷者等的需要護理的人(以下,稱為“被護理人”)從床向輪椅改乘的工作的護理用床,結合了床主體和輪椅的結合床被周知。該結合床能夠,將輪椅從床主體分離來使用。
對于這種輪椅,利用斜倚式的輪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在結合輪椅和床主體時,為了使被護理人能夠橫臥在結合床上,而使輪椅的座面部的姿勢成為平坦姿勢。另一方面,在將輪椅從床主體分離時,為了使被護理人能夠在座面部上就座,而使輪椅的座面部的姿勢成為椅子姿勢。
對于具體結構,輪椅的座面部具有,背底部、腰底部、腿底部以及小腿底部。背底部和腿底部由鏈接機構鏈接,腿底部與背底部的傾動工作聯(lián)動地傾動。在背底部的傾動工作時,腿底部的前端部的高度(即,在座面部就座的被護理人的兩個膝蓋的高度)比腰底部的高度高,因此,能夠抑制被護理人的身體從座面部向下滑。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5/40846號
為了確實抑制被護理人的身體向下滑,而需要在背底部的傾動工作時,以盡量早的定時使腿底部傾動。根據(jù)所述的以往的輪椅,為了以盡量早的定時使腿底部傾動,在鏈接機構的結構上,需要將鏈接機構配置在與腰底部近的位置。然而,根據(jù)這樣的結構的問題是,在使座面部成為平坦姿勢時,由鏈接機構不能充分支撐座面部的腳下側(小腿底部側),因此,座面部的腳下側的剛性變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鑒于這樣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輪椅,其能夠在維持座面部的高剛性的狀態(tài)下,在背底部的傾動工作時以盡量早的定時使腿底部傾動。
為了解決所述問題,本發(fā)明實施方案之一涉及的輪椅,具備:輪椅主體部;車輪,用于使所述輪椅主體部移動;由所述輪椅主體部支撐的座面部,該座面部具有以能夠傾動的方式彼此連結的背底部、腰底部、腿底部以及小腿底部;驅動源,使所述背底部相對于所述輪椅主體部傾動;由四節(jié)點鏈接機構組成的第一鏈接機構,使所述腿底部和所述小腿底部活動;以及第二鏈接機構,使所述背底部和所述腿底部活動。
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方案之一涉及的輪椅,能夠在維持座面部的高剛性的狀態(tài)下,在背底部的傾動工作時以盡量早的定時使腿底部傾動。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實施例涉及的結合輪椅和床主體的狀態(tài)的結合床的斜視圖。
圖2是示出實施例涉及的將輪椅從床主體分離的狀態(tài)的結合床的斜視圖。
圖3是示出實施例涉及的使輪椅的座面部成為平坦姿勢的狀態(tài)的輪椅的斜視圖。
圖4是示出實施例涉及的使輪椅的座面部成為椅子姿勢的狀態(tài)的輪椅的側面圖。
圖5是圖3的v-v線截面圖。
圖6是示出從下方看的狀態(tài)的實施例涉及的輪椅的斜視圖。
圖7是示出省略座面部等的狀態(tài)的實施例涉及的輪椅的斜視圖。
圖8是示出省略座面部等的狀態(tài)的實施例涉及的輪椅的一部分的放大斜視圖。
圖9是示出省略第三鏈接機構等的狀態(tài)的實施例涉及的輪椅的斜視圖。
圖10是示出省略第三鏈接機構等的狀態(tài)的實施例涉及的輪椅的一部分的放大斜視圖。
圖11a是示出使座面部的姿勢成為平坦姿勢的狀態(tài)的實施例涉及的輪椅的鏈接機構的示意圖。
圖11b是示出使座面部的姿勢成為椅子姿勢、且腿底部的傾斜角度為最大角度的狀態(tài)的實施例涉及的輪椅的鏈接機構的示意圖。
圖11c是示出使座面部的姿勢成為椅子姿勢、且腿底部的傾斜角度比最大角度小的狀態(tài)的實施例涉及的輪椅的鏈接機構的示意圖。
圖12是示出實施例涉及的輪椅的背底部的傾斜角度和腿底部的傾斜角度的關系的圖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而且,以下說明的實施例,都示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的一個具體例子。因此,以下的實施例所示的數(shù)值、形狀、材料、構成要素、構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連接形態(tài)等是一個例子,而不是限定本發(fā)明的主旨。因此,對于以下的實施例的構成要素中的、示出本發(fā)明的最上位概念的實施方案中沒有記載的構成要素,作為任意的構成要素而被說明。
并且,各個圖是示意圖,并不一定是嚴密示出的圖。而且,在各個圖中,對實質(zhì)上相同的結構附上相同的符號,省略或簡化重復的說明。
(實施例)
以下,說明實施例涉及的輪椅。
[1.結合床的概略結構]
首先,參照圖1以及圖2,說明實施例涉及的裝載輪椅2的結合床6的概略結構。圖1是示出實施例涉及的結合輪椅2和床主體4的狀態(tài)的結合床6的斜視圖。圖2是示出實施例涉及的將輪椅2從床主體4分離的狀態(tài)的結合床6的斜視圖。
如圖1示出,結合床6是,結合輪椅2和床主體4而構成的。如圖2示出,輪椅2,能夠從床主體4分離。而且,結合床6是,在例如醫(yī)院、護理設施或一般家庭等被護理人所使用的電動式的護理用床。
在輪椅2和床主體4結合的狀態(tài)下,將臥床在結合床6的中央部的被護理人移動到輪椅2,然后,如圖2示出,將輪椅2從床主體4分離,從而能夠容易進行從床向輪椅2的改乘輔助。
[2.床主體的結構]
接著,參照圖1以及圖2,說明床主體4的結構。如圖1以及圖2示出,床主體4具備,框8、底部10以及調(diào)節(jié)機構(不圖示)。
框8,由例如金屬制的管等形成,整體被形成為x軸方向上長的矩形狀。在框8的下端部,設置有用于使床主體4移動的多個車輪12。并且,在框8的側部,形成有用于收納輪椅2的輪椅主體部16(后述)的凹部14。
底部10,用于支撐橫臥的被護理人的身體,被支撐在框8上。如圖2示出,底部10,被配置在框8的短方向(y軸方向)的一側一半。底部10具有,由鉸鏈等以能夠傾動(轉動)的方式彼此連結的背底部10a、腰底部10b、腿底部10c、小腿底部10d以及腳底部10e。背底部10a,用于支撐被護理人的頭部以及背部。腰底部10b,用于支撐被護理人的腰部。腿底部10c,用于支撐被護理人的大腿部。小腿底部10d,用于支撐被護理人的小腿肚部(小腿部)。腳底部10e,用于支撐被護理人的腳部。而且,在底部10的上面,安裝有可彎曲的緩沖部件(不圖示)。
調(diào)節(jié)機構是,用于根據(jù)從遙控器(不圖示)發(fā)送來的遙控信號,調(diào)節(jié)底部10的姿勢以及高度的機構。調(diào)節(jié)機構,被配置在框8的下側,具有例如包括電動致動器的驅動機構以及用于控制該驅動機構的控制電路等。
調(diào)節(jié)機構是,例如,用于從底部10成為平坦姿勢(參照圖1)的狀態(tài),使背底部10a立起、或使腿底部10c與小腿底部10d的連結部位上升的機構。并且,當然,調(diào)節(jié)機構也能夠進行與所述的工作相反的工作。而且,平坦姿勢是,使背底部10a、腿底部10c、小腿底部10d以及腳底部10各自的姿勢成為大致水平姿勢(即,相對于水平方向(x軸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姿勢),從而使底部10整體成為平坦的姿勢。
[3.輪椅的結構]
[3-1.輪椅的整體結構]
接著,參照圖1至圖4,說明輪椅2的整體結構。圖3是示出實施例涉及的使輪椅2的座面部18成為平坦姿勢的狀態(tài)的輪椅2的斜視圖。圖4是示出實施例涉及的使輪椅2的座面部18成為椅子姿勢的狀態(tài)的輪椅2的側面圖。而且,在圖4中,省略一對扶手24等的圖示,以便于說明。
輪椅2是,斜倚式的輪椅,從床主體4分離,從而作為被護理人的移動手段來發(fā)揮功能。如圖2至圖4示出,輪椅2具備,輪椅主體部16、由輪椅主體部16支撐的座面部18、以及用于使座面部18的姿勢變化的鏈接機構20。
輪椅主體部16,由例如金屬制的管等形成,作為輪椅2的主框來發(fā)揮功能。在輪椅主體部16的下端部,設置有用于使輪椅2移動的一對前輪19以及一對后輪21(車輪的一個例子)。一對前輪19以及一對后輪21分別是,例如自由滾輪。
如圖3示出,在輪椅主體部16的兩側部,分別安裝有在上下方向(z軸方向)上延伸的一對導柱22。在一對導柱22,分別以在上下方向上能夠滑動的方式安裝有一對扶手24。一對扶手24,分別被配置在腰底部18b(后述)的兩側。一對扶手24,分別在位于腰底部18b的下方的收納位置(參照圖2)、與位于腰底部18b的上方的使用位置(參照圖3)之間,沿著一對導柱22在上下方向上滑動。在結合輪椅2和床主體4時,使一對扶手24滑動到收納位置,在將輪椅2從床主體4分離來使用時,使一對扶手24滑動到使用位置。
座面部18,用于支撐就座(或橫臥)的被護理人的身體,由輪椅主體部16支撐。座面部18具有,由鉸鏈等以能夠傾動(轉動)的方式彼此連結的背底部18a、腰底部18b、腿底部18c、小腿底部18d以及腳底部18e。背底部18a,用于支撐被護理人的頭部以及背部,由臂部56(后述)支撐。腰底部18b,用于支撐被護理人的腰部,由輪椅主體部16的上端部16c固定。腿底部18c,用于支撐被護理人的大腿部,由第六鏈接部件48(后述)支撐。小腿底部18d,用于支撐被護理人的小腿肚部(小腿部),由第七鏈接部件50(后述)支撐。腳底部18e,用于支撐被護理人的腳部,由第八鏈接部件52(后述)支撐。而且,在座面部18上,安裝有可彎曲的緩沖部件(不圖示)。
鏈接機構20是,用于使座面部18的姿勢,在平坦姿勢(參照圖3)與椅子姿勢(參照圖4)之間變化的機構。而且,平坦姿勢是,使背底部18a、腰底部18b、腿底部18c、小腿底部18d以及腳底部18e各自的姿勢成為大致水平姿勢,從而使座面部18整體成為平坦的姿勢。并且,椅子姿勢是,使背底部18a、腿底部18c、小腿底部18d以及腳底部18e分別相對于水平方向傾斜、且僅使腰底部18b成為大致水平姿勢的姿勢。對于鏈接機構20的具體結構,在后面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示出,在結合輪椅2和床主體4時,在使輪椅2的座面部18以及床主體4的底部10分別成為平坦姿勢的狀態(tài)下,將輪椅2與床主體4接近,將輪椅主體部16安裝到框8的凹部14。此時,座面部18,被配置在框8的短方向的另一側一半。據(jù)此,輪椅2的背底部18a、腰底部18b、腿底部18c、小腿底部18d以及腳底部18e,分別與床主體4的背底部10a、腰底部10b、腿底部10c、小腿底部10d以及腳底部10e相鄰而被配置。而且,在輪椅2和床主體4結合的狀態(tài)下,輪椅2的座面部18,由調(diào)節(jié)機構與床主體4的底部10一體工作。
另一方面,如圖2示出,在將輪椅2從床主體4分離時,首先,將輪椅主體部16從床主體4的框8的凹部14拆下。然后,在被護理人橫臥在座面部18上的狀態(tài)下,使座面部18的姿勢從平坦姿勢變化為椅子姿勢。
[3-2.鏈接機構的結構]
[3-2-1.鏈接機構的整體結構]
接著,參照圖5至圖10,說明所述的鏈接機構20的整體結構。圖5是圖3的v-v線截面圖。圖6是示出從下方看的狀態(tài)的實施例涉及的輪椅2的斜視圖。圖7是示出省略座面部18等的狀態(tài)的實施例涉及的輪椅2的斜視圖。圖8是示出省略座面部18等的狀態(tài)的實施例涉及的輪椅2的一部分的放大斜視圖。圖9是示出省略第三鏈接機構32等的狀態(tài)的實施例涉及的輪椅2的斜視圖。圖10是示出省略第三鏈接機構32等的狀態(tài)的實施例涉及的輪椅2的一部分的放大斜視圖。
如圖5以及圖6示出,鏈接機構20具有,電動致動器26(驅動源的一個例子)、第一鏈接機構28、第二鏈接機構30以及第三鏈接機構32。
電動致動器26,發(fā)生用于使背底部18a相對于輪椅主體部16傾動的驅動力。如圖5以及圖6示出,電動致動器26具有,外殼34以及驅動桿36。外殼34,與輪椅主體部16的前端部16a連結。驅動桿36,在外殼34的內(nèi)部以能夠滑動的方式而被收納。在后述的圖11b以及圖11c示出,驅動桿36從外殼34突出,從而電動致動器26整體伸長。并且,如圖5、圖6以及后述的圖11a示出,驅動桿36被收納在外殼34的內(nèi)部,從而電動致動器26整體收縮。
如圖5、圖9以及圖10示出,第一鏈接機構28是,用于使腿底部18c和小腿底部18d活動(聯(lián)動)的機構。第一鏈接機構28具有,第一鏈接部件38、第二鏈接部件40以及第三鏈接部件42。
如圖5至圖7示出,第二鏈接機構30是,用于使背底部18a和腿底部18c活動(聯(lián)動)的機構。第二鏈接機構30具有,第四鏈接部件44以及第五鏈接部件46。
如圖5至圖8示出,第三鏈接機構32是,用于使腿底部18c和腳底部18e活動(聯(lián)動)的機構。第三鏈接機構32具有,第六鏈接部件48、第七鏈接部件50、第八鏈接部件52以及一對連結臂76。
以下,詳細說明第一鏈接機構28、第二鏈接機構30以及第三鏈接機構32的各個結構。
[3-2-2.第二鏈接機構]
參照圖5至圖7,說明第二鏈接機構30的結構。如圖5至圖7示出,第二鏈接機構30具有,連結于電動致動器26與背底部18a之間的第四鏈接部件44、以及連結于第四鏈接部件44與第一鏈接機構28的第二鏈接部件40(后述)之間的第五鏈接部件46。
如圖5至圖7示出,第四鏈接部件44具有,鏈接主體部54以及臂部56。鏈接主體部54的一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輪椅主體部16的后端部16b。鏈接主體部54的另一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電動致動器26的驅動桿36的先端部。
臂部56具有,臂主體部56a以及作用部56b。臂主體部56a,固定于鏈接主體部54的側面,從該側面向背底部18a的先端以大致v形狀彎曲的方式延伸。作用部56b,固定于臂主體部56a的先端部,在相對于臂主體部56a的長度方向的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作用部56b,與背底部18a的背面接觸,從而使來自電動致動器26的驅動力作用于背底部18a。
如圖5示出,第五鏈接部件46,以細長狀從輪椅主體部16的前端部16a延伸到后端部16b為止。第五鏈接部件46的一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第四鏈接部件44的鏈接主體部54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第五鏈接部件46的另一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第二鏈接部件40的鏈接主體部62(后述)的另一端部。
[3-2-3.第一鏈接機構]
接著,參照圖5、圖9以及圖10,說明第一鏈接機構28的結構。如圖5、圖9以及圖10示出,第一鏈接機構28具有,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彼此連結的第一鏈接部件38、第二鏈接部件40以及第三鏈接部件42。第一鏈接機構28,由四節(jié)點鏈接機構構成。
第一鏈接部件38的一端部,通過節(jié)點60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固定于輪椅主體部16的上端部16c的托架58連結。也就是說,第一鏈接部件38的一端部,通過托架58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輪椅主體部16。
第二鏈接部件40具有,鏈接主體部62、延伸部64、一對第一滾輪66以及一對第二滾輪68。
鏈接主體部62的一端部,通過節(jié)點69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第一鏈接部件38的另一端部。延伸部64,從鏈接主體部62的一端部沿著小腿底部18d以細長狀延伸。而且,鏈接主體部62以及延伸部64,整體被形成為大致l形狀。一對第一滾輪66,以能夠轉動的方式由鏈接主體部62的一端部支撐。并且,一對第二滾輪68,以能夠轉動的方式由延伸部64的先端部支撐。
第三鏈接部件42的一端部,與第五鏈接部件46的另一端部一起,通過節(jié)點70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第二鏈接部件40的鏈接主體部62的另一端部。第三鏈接部件42的另一端部,通過節(jié)點74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固定于輪椅主體部16的前端部16a的托架72連結。也就是說,第三鏈接部件42的另一端部,通過托架72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輪椅主體部16。
如圖10示出,節(jié)點60與節(jié)點69之間的距離l1是,例如74.1mm。節(jié)點69與節(jié)點70之間的距離l2是,例如68.1mm。節(jié)點70與節(jié)點74之間的距離l3是,例如80.0mm。節(jié)點60與節(jié)點74之間的距離l4是,例如103.6mm。而且,與第一鏈接機構28的工作無關,距離l1至l4的每一個是一定的。
[3-2-4.第三鏈接機構]
接著,參照圖5至圖8,說明第三鏈接機構32的結構。如圖5至圖8示出,第三鏈接機構32具有,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彼此連結的第六鏈接部件48、第七鏈接部件50、第八鏈接部件52以及一對連結臂76。
第六鏈接部件48被配置為,沿著第二鏈接機構30的第一鏈接部件38的長度方向延伸,從上方覆蓋第一鏈接部件38。第六鏈接部件48的一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托架58。如圖5示出,在第六鏈接部件48上,支撐腿底部18c。如圖8示出,在第六鏈接部件48的背面?zhèn)?,形成有截面大致c形狀的一對導軌48a。在一對導軌48a的每一個,以能夠滑動的方式安裝有一對第一滾輪66。據(jù)此,一對第一滾輪66的每一個,從下方支撐腿底部18c。
第七鏈接部件50被配置為,沿著第二鏈接機構30的第二鏈接部件40的延伸部64的長度方向延伸,從上方覆蓋延伸部64。第七鏈接部件50的一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第六鏈接部件48的另一端部。如圖5以及圖6示出,在第七鏈接部件50上,支撐小腿底部18d。如圖8示出,在第七鏈接部件50的背面?zhèn)?,形成有截面大致c形狀的一對導軌50a。在一對導軌50a的每一個,以能夠滑動的方式安裝有一對第二滾輪68。據(jù)此,一對第二滾輪68的每一個,從下方支撐小腿底部18d。
第八鏈接部件52的一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第七鏈接部件50的另一端部。如圖5以及圖6示出,在第七鏈接部件50上,支撐腳底部18e。
第八鏈接部件52和第六鏈接部件48,經(jīng)由一對連結臂76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彼此連結。第六鏈接部件48以及第八鏈接部件52,通過一對連結臂76,以總是成為大致平行的方式相對于第七鏈接部件50轉動。據(jù)此,腳底部18e,與第八鏈接部件52一體工作,從而總是保持相對于腿底部18c大致平行的姿勢。
[3-3.鏈接機構的工作]
接著,參照圖11a至圖12,說明所述的鏈接機構20的工作。圖11a是示出使座面部18的姿勢成為平坦姿勢的狀態(tài)的實施例涉及的輪椅2的鏈接機構20的示意圖。圖11b是示出使座面部18的姿勢成為椅子姿勢、且腿底部18c的傾斜角度為最大角度的狀態(tài)的實施例涉及的輪椅2的鏈接機構20的示意圖。圖11c是示出使座面部18的姿勢成為椅子姿勢、且腿底部18c的傾斜角度比最大角度小的狀態(tài)的實施例涉及的輪椅2的鏈接機構20的示意圖。圖12是示出實施例涉及的輪椅2的背底部18a的傾斜角度和腿底部18c的傾斜角度的關系的圖表。
以下,說明使座面部18的姿勢從平坦姿勢變化為椅子姿勢時的鏈接機構20的工作。如圖11a示出,在座面部18的姿勢成為平坦姿勢的狀態(tài)下,電動致動器26收縮,第一鏈接機構28的第一鏈接部件38以及第三鏈接部件42各自的姿勢成為大致水平姿勢。
在從該狀態(tài),使座面部18的姿勢成為椅子姿勢時,如圖11b示出,使電動致動器26伸長,從而第二鏈接機構30的第四鏈接部件44,以輪椅主體部16的后端部16b為中心,向輪椅2的后方(圖11b的順時針方向)轉動。據(jù)此,由臂部56舉起背底部18a,從而背底部18a從大致水平姿勢向上方(向圖11b的順時針方向)傾動。而且,“背底部18a向上方傾動”是指,背底部18a以其前端部(即,與腰底部18b連結的一側的端部)為支點立起。并且,第四鏈接部件44轉動,從而第二鏈接機構30的第五鏈接部件46,向輪椅2的后方(x軸向的正側)移動并轉動。與此聯(lián)動,第三鏈接部件42,以節(jié)點74為中心,從大致水平姿勢向上方(向圖11b的逆時針方向)轉動并立起。
與第三鏈接部件42的轉動聯(lián)動,第二鏈接部件40,由第三鏈接部件42舉起來轉動,并且,第一鏈接部件38,以節(jié)點60為中心從大致水平姿勢向上方(向圖11b的逆時針方向)轉動并立起。據(jù)此,一對第一滾輪66的每一個,一邊沿著第六鏈接部件48的一對導軌48a滑動,一邊舉起腿底部18c的前端部(即,與小腿底部18d連結的一側的端部)。據(jù)此,腿底部18c,與第六鏈接部件48一起,從大致水平姿勢向上方(向圖11b的逆時針方向)傾動。而且,“腿底部18c向上方傾動”是指,背底部18a以其后端部(即,與腰底部18b連結的一側的端部)為支點立起。
此時,與延伸部64從大致水平姿勢向下方(向圖11b的順時針方向)的旋轉聯(lián)動,小腿底部18d,與第七鏈接部件50一體地從大致水平姿勢向下方傾動。此時,一對第二滾輪68的每一個,沿著第七鏈接部件50的一對導軌50a滑動。
進而,第六鏈接部件48以及第八鏈接部件52,通過一對連結臂76,以總是成為大致平行的方式相對于第七鏈接部件50轉動。據(jù)此,如上所述,腳底部18e,與第八鏈接部件52一體工作,從而總是保持相對于腿底部18c大致平行的姿勢。
在圖11b示出的狀態(tài)下,背底部18a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為θ1例如40至50°。此時,腿底部18c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
然后,如圖11c示出,電動致動器26更伸長,從而第二鏈接機構30的第四鏈接部件44,以輪椅主體部16的后端部16b為中心,向輪椅2的后方(向圖11bc的順時針方向)更轉動。據(jù)此,臂部56更舉起背底部18a,從而背底部18a向上方(向圖11c的順時針方向)更傾動。并且,第四鏈接部件44更轉動,從而第二鏈接機構30的第五鏈接部件46,向輪椅2的后方更移動并轉動。于此聯(lián)動,第三鏈接部件42,以節(jié)點74為中心,向上方(向圖11c的逆時針方向)轉動,直到成為大致垂直姿勢(即,相對于垂直方向(z軸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姿勢)為止。
與第三鏈接部件42的旋轉聯(lián)動,第二鏈接部件40,向下方(z軸的負側)移動并轉動,并且,第一鏈接部件38,以節(jié)點60為中心向下方(向圖11c的順時針方向)轉動。據(jù)此,腿底部18c,與第六鏈接部件48一起,向下方(向圖11c的順時針方向)傾動。
在圖11c示出的狀態(tài)下,背底部18a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為θ2,例如75°。此時,腿底部18c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
如圖12示出,在背底部18a成為,相對于其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為40至50°的特定傾斜姿勢(圖11b示出的姿勢)的情況下,腿底部18c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成為最大角度。并且,在背底部18a成為比所述確定傾斜姿勢更立起的姿勢(圖11c示出的姿勢)的情況下,腿底部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從最大角度減少。
而且,在使座面部18的姿勢從椅子姿勢變化為平坦姿勢時,鏈接機構20,進行與所述的工作的流程相反的工作。
[4.效果]
如上所述,本實施例的輪椅2,具備:輪椅主體部16;前輪19以及后輪21,用于使輪椅主體部16移動;座面部18,由輪椅主體部16支撐、且具有以能夠傾動的方式彼此連結的背底部18a、腰底部18b、腿底部18c以及小腿底部18d;電動致動器26,使背底部18a相對于輪椅主體部16傾動;第一鏈接機構28,由四節(jié)點鏈接機構組成且、使腿底部18c和小腿底部18d活動;以及第二鏈接機構30,使背底部18a和腿底部18c活動。
據(jù)此,第一鏈接機構28由四節(jié)點鏈接機構構成,因此,即使在將第一鏈接機構28配置在與腰底部18b遠離的位置的情況下,在背底部18a的傾動工作時也能夠以盡量早的定時使腿底部18c傾動。據(jù)此,在使座面部18成為平坦姿勢時,座面部18的腳下側(小腿底部18d側)由第一鏈接機構28能夠充分支撐。其結果為,能夠在維持座面部18的高剛性的狀態(tài)下,在背底部18a的傾動工作時以盡量早的定時使腿底部18c傾動。
進而,第二鏈接機構30,與背底部18a從大致水平姿勢向上方的傾動聯(lián)動地使腿底部18c從大致水平姿勢向上方傾動。
據(jù)此,能夠使座面部18從平坦姿勢變化為椅子姿勢。
進而,第一鏈接機構28,與腿底部18c從大致水平姿勢向上方的傾動聯(lián)動地使小腿底部18d從大致水平姿勢向下方傾動。
據(jù)此,能夠使座面部18從平坦姿勢變化為椅子姿勢。
進而,第二鏈接機構30,在背底部18a成為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為40至50°的特定傾斜姿勢的情況下,使腿底部18c傾動,以使腿底部18c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成為最大角度。
據(jù)此,在背底部18a的傾動工作時,能夠以盡量早的定時使腿底部18c傾動。其結果為,腿底部18c的前端部的高度(即,在座面部18就座的被護理人的兩個膝蓋的高度)比腰底部18b的高度高,因此,能夠確實抑制被護理人的身體從座面部18向下滑。
進而,第二鏈接機構30,在背底部18a成為比特定傾斜姿勢更立起的姿勢的情況下,使腿底部18c傾動,以使腿底部18c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成為比最大角度小。
據(jù)此,在由背底部18a支撐的被護理人的上半身充分立起的定時,使腿底部18c的前端部的高度降低,從而能夠使被護理人的腹壓降低。
進而,第一鏈接機構28具有:一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輪椅主體部16的第一鏈接部件38;一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第一鏈接部件38的另一端部的第二鏈接部件40;以及一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第二鏈接部件40的另一端部、另一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輪椅主體部16的第三鏈接部件42。第二鏈接部件40,與第一鏈接部件38以及第三鏈接部件42分別從大致水平姿勢開始轉動聯(lián)動地轉動,從而一邊將腿底部18c向上推動,一邊使腿底部18c從大致水平姿勢向上方傾動。
據(jù)此,能夠由以能夠轉動的方式相互連結的第一鏈接部件38、第二鏈接部件40以及第三鏈接部件42構成第一鏈接機構28。
進而,第二鏈接部件40具有:一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第一鏈接部件38的另一端部、另一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第三鏈接部件42的一端部的鏈接主體部62;第一滾輪66,由鏈接主體部62支撐,從下方支撐腿底部18c;延伸部64,從鏈接主體部62沿著小腿底部18d延伸;以及第二滾輪68,由延伸部支撐64,從下方支撐小腿底部18d。第一滾輪66,鏈接主體部62與第一鏈接部件38以及第三鏈接部件42分別從大致水平姿勢開始轉動聯(lián)動地轉動,從而一邊將腿底部18c向上推動,一邊使腿底部18c從大致水平姿勢向上方傾動。
據(jù)此,能夠由第一滾輪66使腿底部18c從大致水平姿勢向上方傾動。
進而,輪椅2,與床主體4結合,從而構成結合床6。
據(jù)此,能夠將輪椅2從床主體4分離來使用。
(變形例等)
以上,根據(jù)實施例說明了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不僅限于所述實施例。
例如,在所述實施例中說明了,將輪椅適用于結合床的情況,但是,不僅限于此,也可以適用于使用輪椅單體的情況。
例如,在所述實施例中,作為驅動源利用了電動致動器,但是,不僅限于此,作為驅動源也可以利用例如氣彈簧等。
另外,對所述實施例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想到的各種變形而得到的形態(tài),以及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宗旨的范圍內(nèi)任意組合各個實施例的構成要素以及功能來實現(xiàn)的形態(tài),也包含在本發(fā)明中。
符號說明
2輪椅
4床主體
6結合床
16輪椅主體部
18座面部
18a背底部
18b腰底部
18c腿底部
18d小腿底部
18e腳底部
19前輪(車輪)
21后輪(車輪)
26電動致動器(驅動源)
28第一鏈接機構
30第二鏈接機構
38第一鏈接部件
40第二鏈接部件
42第三鏈接部件
62鏈接主體部
64延伸部
66第一滾輪
68第二滾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