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金屬架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導絲輸送裝置。
背景技術:
中心靜脈插管在醫(yī)學領域是常用的技術,被廣泛的應用于下列情況:
1、測量中心靜脈壓,用以評估循環(huán)生理參數(shù),以及估計體液多寡;
2、大量而快速的靜脈輸液,常出現(xiàn)在失血量可能較大的手術中,或者是急救時維持血壓;
3、長期腸外營養(yǎng),長期抗生素注射,長期止痛藥注射的給予途徑;
4、對于周邊靜脈(小靜脈)較具刺激性的藥物,改從中心靜脈導管注入,例如:胺碘酮等;
5、血液透析的管道,如血漿置換或洗腎;
6、腫瘤的化療,防止化學性靜脈炎的發(fā)生,防止藥液外滲;
7、為反復輸液的患者建立良好的輸液通道,避免反復穿刺的痛苦;
8、重癥患者建立輸液通路。
中心靜脈插管操作的最終目的是將“中心靜脈導管”順利的插入中心靜脈,而中心靜脈導管插入到血管的前提是將引導導絲先插入到血管中,然后將中心靜脈導管通過導絲的引導精準地插入到血管中。
目前的中心靜脈插管技術,即將引導導絲輸送到血管內(nèi)的基本步驟是:1、使用帶有特殊針頭的注射器,穿刺入頸外靜脈(或頸內(nèi)靜脈、或鎖骨下靜脈);2、將裝有引導導絲的“導絲推送裝置”連接到注射器上;3、將導絲經(jīng)注射器針頭內(nèi)腔推送到血管內(nèi)。此方法沿用多年,在臨床上已形成常規(guī);但上述的操作過程中的第二步驟存在以下幾個缺陷:
(1)將“導絲推送裝置”連接到注射器上的過程中,為了操作方便,操作者往往需要將右手握持的注射器換到左手握持,然后用右手將“導絲推送裝置”連接到注射器上,這一左右手換持注射器的過程極易造成已經(jīng)進入到血管內(nèi)的針頭移位,穿破血管壁造成操作失??;
(2)將“導絲推送裝置”連接到注射器上的過程中極易造成污染產(chǎn)生并發(fā)癥;
(3)整個操作過程復雜,費時。
上述缺陷的存在主要是受限于目前不具有可供使用的簡單、可靠、高效的“導絲輸送裝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導絲輸送裝置,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導絲輸送裝置操作復雜費時,易產(chǎn)生移位、污染和并發(fā)癥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導絲輸送裝置,包括注射器連接部,所述注射器連接部的上方設置有前輸送部和后輸送部,所述前輸送部和后輸送部之間留有距離形成助推空間;所述前輸送部的內(nèi)部設置有前輸送通道,所述后輸送部的內(nèi)部設置有后輸送通道;
所述前輸送部的前端與三通魯爾接頭的第一接頭連接,所述三通魯爾接頭與所述前輸送通道連通;所述第一接頭與所述前輸送通道之間設置有密封墊,所述密封墊上設有十字形或一字形的切口;所述三通魯爾接頭的第二接頭用于連接針頭,所述第二接頭、第一接頭、前輸送通道和后輸送通道在一條直線上;所述三通魯爾接頭的第三接頭連接有一連接管;
所述后輸送部的后端連接有導絲鞘,所述導絲鞘與所述后輸送通道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助推空間處的注射器連接部上設置有助推凸起。
進一步地,所述助推空間和后輸送部兩側的注射器連接部上設置有滑道,所述滑道上滑設有保護蓋。
進一步地,所述助推空間處的注射器連接部上設置有齒輪盒,所述齒輪盒的前后兩端分別設有供導絲穿過的穿通口,所述齒輪盒具有可開啟的盒蓋;
所述齒輪盒內(nèi)設置有互相嚙合的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
所述第二齒輪位于所述助推凸起的后方,用于將導絲壓緊在所述注射器連接部上并將導絲向前輸送;
所述第一齒輪位于所述第二齒輪的前方,用于帶動第二齒輪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前輸送部的前端設置有外連接槽,所述外連接槽的內(nèi)壁設置有卡接凸起;所述外連接槽內(nèi)部的前輸送部的端部設置有連接凸起,所述前輸送通道穿通所述連接凸起;
所述第一接頭的端部設置有內(nèi)連接槽,所述內(nèi)連接槽的外壁設置有卡接凹槽;
所述內(nèi)連接槽插入所述外連接槽內(nèi),所述卡接凸起容置于所述卡接凹槽內(nèi),所述連接凸起容置于所述內(nèi)連接槽內(nèi);
所述密封墊的邊緣壓合在所述內(nèi)連接槽與外連接槽之間;
所述切口與所述連接凸起對準。
進一步地,所述注射器連接部的下端為橫截面為弧形的面。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管為彎管,向所述注射器連接部的方向彎折。
進一步地,所述保護蓋的橫截面為弧形。
進一步地,所述前輸送部和后輸送部的表面為橫截面為弧形的面。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fā)明的導絲輸送裝置與注射器是分離的兩個部件,導絲輸送裝置可裝配到標準的注射器上使用;
2、導絲預先裝配到本發(fā)明的導絲輸送裝置內(nèi),并處于隨時被推送到血管內(nèi)的精準位置;當注射器針頭刺入血管后,導絲可被立即推送到血管內(nèi),操作一次完成;避免了注射器針頭刺入血管后,操作者再換手安裝導絲輸送裝置到注射器上的額外步驟;操作連貫簡單、準確性高、效果可靠、用時短、安全;可避免操作過程中針頭移位刺破血管及操作造成的導絲污染。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保護蓋滑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與注射器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保護蓋滑開)與注射器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與注射器連接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6是導絲安裝到實施例一內(nèi)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實施例一中導絲穿過密封墊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實施例一中導絲伸出針頭進入血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二與注射器連接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盒蓋打開)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盒蓋打開)與注射器連接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3是導絲安裝到實施例二內(nèi)的結構示意圖;
圖14是實施例二中導絲穿過密封墊的結構示意圖;
圖15是實施例二中導絲伸出針頭進入血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16是實施例一向血管中輸送導絲的結構示意圖;
圖17是實施例二向血管中輸送完導絲后將實施例二取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
1、注射器連接部;2、前輸送部;3、后輸送部;4、助推空間;5、前輸送通道;6、后輸送通道;7、三通魯爾接頭;8、第一接頭;9、密封墊;10、第二接頭;11、導絲;12、第三接頭;13、連接管;14、導絲鞘;15、助推凸起;16、滑道;17、保護蓋;18、針頭;19、外連接槽;20、卡接凸起;21、連接凸起;22、內(nèi)連接槽;23、卡接凹槽;24、注射器;25、齒輪盒;26、穿通口;27、盒蓋;28、第一齒輪;29、第二齒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8和圖16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導絲輸送裝置,包括注射器連接部1,所述注射器連接部1的上方設置有前輸送部2和后輸送部3,所述前輸送部2和后輸送部3之間留有距離形成助推空間4;所述前輸送部2的內(nèi)部設置有前輸送通道5,所述后輸送部3的內(nèi)部設置有后輸送通道6。
所述前輸送部2的前端與三通魯爾接頭7的第一接頭8連接,所述三通魯爾接頭7與所述前輸送通道5連通;所述第一接頭8與所述前輸送通道5之間設置有密封墊9,所述密封墊9上設有十字形的切口(圖中未示出),切口也可以為一字形;所述三通魯爾接頭7的第二接頭10用于連接針頭18,所述第二接頭10、第一接頭8、前輸送通道5和后輸送通道6在一條直線上,方便輸送導絲11;所述三通魯爾接頭7的第三接頭12連接有一連接管13。
所述后輸送部3的后端連接有導絲鞘14,所述導絲鞘14與所述后輸送通道6連通。導絲鞘14內(nèi)部用于穿設導絲11,對導絲11起引導作用。
本實施例中,所述助推空間4處的注射器連接部1上設置有助推凸起15,這里的助推凸起15為條狀凸起,當使用者用拇指推送導絲11時,助推凸起15可以提高拇指對導絲11的易操作性。
本實施例中,所述助推空間4和后輸送部3兩側的注射器連接部1上設置有滑道16,所述滑道16上滑設有保護蓋17。當將針頭18刺入血管的時候,保護蓋17將助推空間4罩設住,既可以保護導絲11,又方便使用者握持,便于施力;當針頭18刺入血管后,將保護蓋17向后滑開,既可以對助推空間4處的導絲11進行推送操作。
本實施例中,所述前輸送部2的前端設置有外連接槽19,所述外連接槽19的內(nèi)壁設置有卡接凸起20;所述外連接槽19內(nèi)部的前輸送部2的端部設置有連接凸起21,所述前輸送通道5穿通所述連接凸起21;所述第一接頭8的端部設置有內(nèi)連接槽22,所述內(nèi)連接槽22的外壁設置有卡接凹槽23;所述內(nèi)連接槽22插入所述外連接槽19內(nèi),所述卡接凸起20容置于所述卡接凹槽23內(nèi),所述連接凸起21容置于所述內(nèi)連接槽22內(nèi);所述密封墊9的邊緣壓合在所述內(nèi)連接槽22與外連接槽19之間;所述切口與所述連接凸起21對準。密封墊9可以將三通魯爾接頭7與前輸送通道5隔離,避免在注射器24抽血時漏氣;而當輸送導絲11時,導絲11又可以將切口處的密封墊9頂開,進而穿過密封墊9,進入到三通魯爾接頭7內(nèi),不影響導絲11的輸送。
本實施例中,所述注射器連接部1的下端為橫截面為弧形的面,可以與注射器24的外表面實現(xiàn)貼合,使得注射器24與導絲輸送裝置結合緊密,方便操作。所述連接管13為彎管,向所述注射器連接部1的方向彎折,方便連接管13與注射器24連接。所述保護蓋17的橫截面為弧形,所述前輸送部2和后輸送部3的表面為橫截面為弧形的面,使得導絲輸送裝置與注射器24連接后整體呈類似圓柱形的結構,便于使用者操作。
本實施例使用時,將注射器24安裝到注射器連接部1的下方,并將注射器24與連接管13連接,則注射器24、連接管13與第三接頭12連通;將針頭18安裝在第二接頭10上;參見圖6,將導絲11經(jīng)導絲鞘14、后輸送通道6、助推空間4、前輸送通道5安裝至導絲輸送裝置內(nèi);將保護蓋17滑動至助推空間4上方,將導絲11覆蓋。操作者右手持注射器24和導絲輸送裝置,將針頭18精準的穿刺入靜脈(頸外靜脈,頸內(nèi)靜脈,鎖骨下靜脈),回抽注射器24針筒活塞,見到順暢的回血即證明針頭18位于靜脈內(nèi),緊接著右手拇指向后滑開保護蓋17,將助推空間4處的導絲11暴露,參見圖7、圖8、圖16,用拇指推送導絲11向前通過密封墊9,經(jīng)三通魯爾接頭7進入針頭18腔內(nèi),再進入血管內(nèi),當導絲11進入血管約10厘米以上時,抽出整個注射器24連同針頭18及導絲輸送裝置,留導絲11在血管內(nèi),導絲11輸送成功。整個導絲11輸送過程連續(xù)完成沒有停頓,簡單,可靠,安全,成功率高,用時短;避免操作過程中針頭18移位刺破血管及操作造成的污染。
實施例2
本實施例的結構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區(qū)別在于,本實施例中去掉了滑道16和保護蓋17的設計,在所述助推空間4處的注射器連接部1上設置有齒輪盒25,所述齒輪盒25的前后兩端分別設有供導絲11穿過的穿通口26,所述齒輪盒25具有可開啟的盒蓋27;所述齒輪盒25內(nèi)設置有互相嚙合的第一齒輪28和第二齒輪29;所述第二齒輪29位于所述助推凸起15的后方,用于將導絲11壓緊在所述注射器連接部1上并將導絲11向前輸送;所述第一齒輪28位于所述第二齒輪29的前方,用于帶動第二齒輪29轉動。
本實施例使用時,將注射器24安裝到注射器連接部1的下方,并將注射器24與連接管13連接,則注射器24、連接管13與第三接頭12連通;將針頭18安裝在第二接頭10上;參見圖10、圖12、圖13,將導絲11經(jīng)導絲鞘14、后輸送通道6、助推空間4、穿通口26、齒輪盒25、穿通口26、助推空間4、前輸送通道5安裝至導絲輸送裝置內(nèi);此時盒蓋27處于扣合狀態(tài)。操作者右手持注射器24和導絲輸送裝置,將針頭18精準的穿刺入靜脈(頸外靜脈,頸內(nèi)靜脈,鎖骨下靜脈),回抽注射器24針筒活塞,見到順暢的回血即證明針頭18位于靜脈內(nèi),緊接著將盒蓋27打開,露出齒輪盒25內(nèi)的第一齒輪28,參見圖14、圖15,用拇指向前轉動第一齒輪28,則第一齒輪28帶動第二齒輪29反向轉動,進而第二齒輪29推送導絲11向前通過密封墊9,經(jīng)三通魯爾接頭7進入針頭18腔內(nèi),再進入血管內(nèi),當導絲11進入血管約10厘米以上時,參見圖17,抽出整個注射器24連同針頭18及導絲輸送裝置,留導絲11在血管內(nèi),導絲11輸送成功。整個導絲11輸送過程連續(xù)完成沒有停頓,簡單,可靠,安全,成功率高,用時短;避免操作過程中針頭18移位刺破血管及操作造成的污染。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