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器械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涉及一種種植牙用醫(yī)療器械。
背景技術(shù):
口腔種植牙是目前修復缺失牙的理想方法之一,它被認為是21世紀口腔醫(yī)學最重要的進展之一,種植牙的最關(guān)鍵步驟之一是切開缺牙部位的牙齦,并將其牽開,以便將種植體(人工牙根)植入牙槽骨內(nèi)。但是由于口腔內(nèi)空間狹小,一般的手術(shù)拉鉤或牽拉器無法使用,因此目前只能用一些小的器械(如骨膜剝離器等)代替拉鉤將牙齦牽開,還有人通過在牙齦上縫線牽拉牙齦,這些方法既影響手術(shù)操作,又容易損傷牙齦,因此非常需要開發(fā)一種專門種植牙用醫(yī)療器械。
中國專利cn203183059u揭示了一種種植牙專用牙齦牽開器,其包括牽拉臂、齦拉鉤、支撐桿、拉伸螺桿、驅(qū)動螺母及固位夾,其在使用時,通過旋轉(zhuǎn)驅(qū)動螺母,使得拉伸螺桿后縮,牽引兩段支撐桿直立,支撐牽拉臂外展并帶動齦拉鉤外移,將牙齦向兩側(cè)牽拉開,再通過固位夾固定牽開器。然而其結(jié)構(gòu)雖然簡單,但是根據(jù)杠桿原理,需要使用較大的力才能將牙齦牽開,增加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同時其定位需要精準,醫(yī)護人員在進行定位時,需要耗費較長時間,并且在旋轉(zhuǎn)驅(qū)動螺母時,顯然一只手是不行的,需要一只手握住牽拉臂,另一只手旋轉(zhuǎn)驅(qū)動螺母,顯然,其操作較為繁瑣,增加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降低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shù)方案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shù)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發(fā)明提出一種種植牙用醫(yī)療器械,包括牽開框體、第一杠桿裝置、定位裝置、握持裝置、第二杠桿裝置及第一彈簧,牽開框體包括齦拉鉤、上框體、連接桿、下框體、支撐板、凸塊及第一斜板,第一杠桿裝置包括第一固定塊、第二固定塊、第一杠桿及第二杠桿,定位裝置包括第三固定塊、第一定位桿、第二定位桿、第四固定塊、固定桿、第二彈簧、定位板、定位框及滾輪,本發(fā)明可在減輕醫(yī)護人員工作強度的基礎上,大幅提高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shù)問題,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種植牙用醫(yī)療器械,包括牽開框體、位于所述牽開框體下方的第一杠桿裝置、設置于所述第一杠桿裝置上的定位裝置、位于所述第一杠桿裝置下方的握持裝置、位于所述牽開框體外側(cè)的第二杠桿裝置及位于所述牽開框體內(nèi)部的第一彈簧,所述牽開框體包括齦拉鉤、位于所述齦拉鉤下方的上框體、位于所述上框體外側(cè)的連接桿、位于所述連接桿下方的下框體、位于所述下框體內(nèi)部的支撐板、位于所述支撐板上的凸塊及位于所述連接桿上的第一斜板。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杠桿裝置包括設置在下框體兩相對內(nèi)側(cè)的第一固定塊和第二固定塊、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塊上的第一杠桿及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塊上的第二杠桿。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裝置包括第三固定塊及與第三固定塊鏈接的第一定位桿、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桿下方的第二定位桿及與第二定位桿鏈接的第四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桿上方的固定桿、第二彈簧、位于所述第二彈簧下方的定位板、位于所述固定桿右側(cè)的定位框及設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桿與第二定位桿之間的滾輪。
進一步的,所述握持裝置包括握持桿及與所述握持桿固定連接的握持部。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杠桿裝置包括主動桿、位于所述主動桿上方的轉(zhuǎn)動桿、位于所述轉(zhuǎn)動桿內(nèi)側(cè)的支撐桿、位于所述支撐桿上方的頂靠桿、設置于所述頂靠桿上的按壓桿、位于所述按壓桿一側(cè)的按壓輪、位于所述按壓桿上方的擠壓塊、位于所述擠壓塊下方的第三彈簧及位于所述主動桿與所述轉(zhuǎn)動桿之間的支撐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頂靠桿的一端與所述轉(zhuǎn)動桿固定連接,所述頂靠桿的另一端設有第六凹槽,所述按壓桿的一端收容于所述第六凹槽中且與所述頂靠桿軸轉(zhuǎn)連接,所述按壓桿的另一端設有第七凹槽,所述按壓輪收容于所述第七凹槽中且與所述按壓桿軸轉(zhuǎn)連接,所述擠壓塊的一側(cè)面與所述上框體的外側(cè)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擠壓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按壓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上框體呈l型,所述上框體包括第一水平部及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下方的第一豎直部,所述第一水平部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側(cè)面與所述齦拉鉤的側(cè)面固定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支撐板呈長方體,所述支撐板的側(cè)面與所述下框體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矩形孔,所述矩形孔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杠桿和第二杠桿能分別穿過支撐板左右兩側(cè)設置的矩形孔。
進一步的,所述凸塊呈長方體,所述凸塊豎直放置,所述凸塊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上框體與所述下框體采用彈性材料制成。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杠桿包括第一上端部及位于所述第一上端部下方的第一下端部,所述第一下端部呈傾斜狀,所述第一下端部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所述第一下端部穿過位于右側(cè)的矩形孔延伸至所述支撐板的下方。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杠桿包括第二上端部及位于所述第二上端部下方的第二下端部,所述第二下端部呈右上方向左下方傾斜,所述第二下端部穿過位于左側(cè)的矩形孔延伸至所述支撐板的下方,所述第二下端部上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下端部穿過所述第一通孔且與所述第二下端部軸轉(zhuǎn)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cè),所述固定桿呈長方體,所述固定桿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位于所述固定桿之間,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定位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板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定位孔,所述滾輪收容于所述定位孔中且與所述定位板軸轉(zhuǎn)連接,所述滾輪的表面上設有鋸齒。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定位桿的右端穿過所述定位孔延伸至所述定位板的右側(cè),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下表面上設有鋸齒,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下表面與所述滾輪齒合在一起,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上表面與所述定位孔的上表面滑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塊和第二固定塊均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和第二固定塊均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固定塊的左表面與位于左側(cè)的下框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的右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所述第二固定塊的右表面與位于右側(cè)的下框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的左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呈長方體狀。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杠桿的第一上端部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與所述第一固定塊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杠桿的第一上端部能在所述第一凹槽中旋轉(zhuǎn);所述第二杠桿的第二上端部呈豎直狀且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中并與所述第二固定塊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杠桿的第二上端部能在所述第二凹槽中旋轉(zhuǎn)。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上表面上還設有第一定位塊,所述第一定位塊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定位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塊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一定位桿的右表面處于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在所述第二定位桿的下表面設有第二定位塊,所述第二定位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定位塊豎直放置,所述第二定位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定位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定位塊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定位桿的左表面處于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定位桿的左端穿過定位孔延伸至所述定位板的左側(cè),所述第二定位桿的上表面設有鋸齒,所述第二定位桿的上表面與所述滾輪齒合在一起,所述第二定位桿的下表面與所述定位孔的下表面滑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矩形桿及設置于所述矩形桿上的支撐輪。
進一步的,所述矩形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矩形桿的一端與所述轉(zhuǎn)動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矩形桿的另一端設有第八凹槽,所述第八凹槽呈長方體狀;所述支撐輪呈圓柱體且收容于所述第八凹槽中并與所述矩形桿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支撐輪能在所述第八凹槽中旋轉(zhuǎn)。
進一步的,所述第三固定塊的右端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四固定塊的左端設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均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定位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定位桿水平放置且第一定位桿的左端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中并與所述第三固定塊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一定位桿能圍繞所述第三固定塊旋轉(zhuǎn);所述第二定位桿呈長方體且第二定位桿的右端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中并與所述第四固定塊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二定位桿能圍繞所述第四固定塊旋轉(zhuǎn)。
優(yōu)選的,所述支撐桿的右端設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五凹槽呈長方體狀,所述轉(zhuǎn)動桿也呈長方體,所述轉(zhuǎn)動桿的中間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中且與所述支撐桿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轉(zhuǎn)動桿能圍繞所述支撐桿的一端旋轉(zhuǎn)。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板的右表面上設有矩形塊,所述矩形塊呈長方體,所述定位框呈凹字型,所述定位框的一端與所述固定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框的另一端與所述定位板的側(cè)面滑動連接,所述矩形塊位于所述定位框的上方。
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提出的種植牙用醫(yī)療器械結(jié)構(gòu)簡單,操作方便,使用一只手便可以進行精確定位,提高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并且在定位好了以后,只需要松手即可完成對牙齦的牽開作業(yè),不需要使用太大的力氣,減輕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本發(fā)明在進行定位前,需要對齦拉鉤進行壓縮,根據(jù)杠桿原理,只需要很小的力氣便可以完成對齦拉鉤的壓縮,故其在減輕醫(yī)護人員工作強度的基礎上,大幅提高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案作詳細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種植牙用醫(yī)療器械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本發(fā)明種植牙用醫(yī)療器械的a部位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圖1所示本發(fā)明種植牙用醫(yī)療器械的b部位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1-牽開框體;11-齦拉鉤;12-上框體;13-連接桿;14-下框體;15-支撐板;151-矩形孔;16-凸塊;17-第一斜板;2-第一杠桿裝置;21-第一固定塊;211-第一凹槽;22-第二固定塊;221-第二凹槽;23-第一杠桿;24-第二杠桿;241-第一通孔;3-定位裝置;31-第三固定塊;311-第三凹槽;32-第四固定塊;321-第四凹槽;33-第一定位桿;331-第一定位塊;34-第二定位桿;341-第二定位塊;35-定位板;351-矩形塊;36-滾輪;37-固定桿;38-第二彈簧;39-定位框;4-握持裝置;41-握持桿;42-握持部;5-第二杠桿裝置;51-主動桿;52-轉(zhuǎn)動桿;53-支撐桿;531-第五凹槽;54-頂靠桿;541-第六凹槽;55-按壓桿;551-第七凹槽;56-按壓輪;57-擠壓塊;58-第三彈簧;59-支撐裝置;591-矩形桿;5911-第八凹槽;592-支撐輪;6-第一彈簧。
具體實施方案
下面結(jié)合說明書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做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fā)明種植牙用醫(yī)療器械包括牽開框體1、位于所述牽開框體1下方的第一杠桿裝置2、設置于所述第一杠桿裝置2上的定位裝置3、位于所述第一杠桿裝置2下方的握持裝置4、位于所述牽開框體1外側(cè)的第二杠桿裝置5及位于所述牽開框體1內(nèi)部的第一彈簧6。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牽開框體1包括齦拉鉤11、位于所述齦拉鉤11下方的上框體12、位于所述上框體12外側(cè)的連接桿13、位于所述連接桿13下方的下框體14、位于所述下框體14內(nèi)部的支撐板15、位于所述支撐板15上的凸塊16及位于所述連接桿13上的第一斜板17。所述齦拉鉤11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cè),所述齦拉鉤11相對放置。所述上框體1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cè),所述上框體12呈l型,所述所述上框體12包括第一水平部及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下方的第一豎直部,所述第一水平部與所述第一豎直部一體成型。所述第一水平部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水平部的一側(cè)面與所述齦拉鉤1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直部呈長方體狀。所述連接桿13呈長方體,所述連接桿13水平放置,所述連接桿1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豎直部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13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豎直部的下表面處于同一水平面內(nèi)。所述下框體1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cè),所述下框體14呈長方體,所述下框體14豎直放置,所述下框體14的上表面與所述連接桿1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15呈長方體,所述支撐板15水平放置,所述支撐板15位于所述下框體14之間,所述支撐板15的側(cè)面與所述下框體14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15的下表面與所述下框體14的下表面處于同一水平面內(nèi),所述支撐板15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矩形孔151,所述矩形孔151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cè)。所述凸塊16呈長方體,所述凸塊16豎直放置,所述凸塊16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1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板17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斜板17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板17的下端與所述連接桿1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板17的上端與所述上框體12的側(c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上框體12起到較好的支撐作用。所述上框體12與所述下框體14采用彈性材料制成。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杠桿裝置2包括第一固定塊21、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塊21右側(cè)的第二固定塊22、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塊21上的第一杠桿23及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塊22上的第二杠桿24。所述第一固定塊2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21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固定塊21的左表面與位于左側(cè)的下框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21的右端設有第一凹槽211,所述第一凹槽21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二固定塊22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塊22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塊22的右表面與位于右側(cè)的下框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22的左端設有第二凹槽221,所述第二凹槽22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杠桿23包括第一上端部及位于所述第一上端部下方的第一下端部,所述第一上端部與所述第一下端部一體成型。所述第一上端部呈豎直狀,所述第一上端部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211中且與所述第一固定塊21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一上端部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211中旋轉(zhuǎn),所述第一下端部呈傾斜狀,所述第一下端部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所述第一下端部穿過位于右側(cè)的矩形孔151延伸至所述支撐板15的下方。所述第二杠桿24包括第二上端部及位于所述第二上端部下方的第二下端部,所述第二上端部與所述第二下端部一體成型。所述第二上端部呈豎直狀,所述第二上端部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221中且與所述第二固定塊22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二上端部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221中旋轉(zhuǎn)。所述第二下端部呈右上方向左下方傾斜,所述第二下端部穿過位于左側(cè)的矩形孔151延伸至所述支撐板15的下方,所述第二下端部上設有第一通孔241,所述第一通孔24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下端部穿過所述第一通孔241且與所述第二下端部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杠桿23與所述第二杠桿24可以相對旋轉(zhuǎn)。所述凸塊16位于所述第一杠桿23及第二杠桿24的下方。
如圖1所示,所述定位裝置3包括第三固定塊31、位于所述第三固定塊31右側(cè)的第一定位桿33、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桿33下方的第二定位桿34、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桿34右側(cè)的第四固定塊32、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桿33上方的固定桿37、位于所述固定桿37之間的第二彈簧38、位于所述第二彈簧38下方的定位板35、位于所述固定桿37右側(cè)的定位框39及設置于所述定位板35上的滾輪36。所述固定桿37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cè),所述固定桿37呈長方體,所述固定桿37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1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桿37豎直放置。所述第二彈簧38位于所述固定桿37之間,所述第二彈簧38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1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38的下端與所述定位板3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板35呈長方體,所述定位板35豎直放置,所述定位板35位于所述固定桿37之間,所述定位板35的側(cè)面與所述固定桿37的側(cè)面滑動連接,所述定位板35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呈長方體狀,所述滾輪36收容于所述定位孔中且與所述定位板35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滾輪36可以在所述定位孔中旋轉(zhuǎn),所述滾輪36的表面上設有鋸齒,所述定位板35的右表面上設有矩形塊351,所述矩形塊351呈長方體,所述矩形塊351可以防止所述定位板35過度向上移動,防止齦拉鉤11之間的距離過大造成對患者牙齦的傷害。所述定位框39呈凹字型,所述定位框39的一端與所述固定桿37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框39的另一端與所述定位板35的側(cè)面滑動連接,所述矩形塊351位于所述定位框39的上方,從而可以防止定位板35過度向下移動,使的定位板35與固定桿37分離,從而無法起到較好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三固定塊31的左表面呈傾斜狀,所述第三固定塊31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下端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塊31的右端設有第三凹槽311,所述第三凹槽31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定位桿3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定位桿3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桿33的左端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311中且與所述第三固定塊31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一定位桿33可以圍繞所述第三固定塊31旋轉(zhuǎn),所述第一定位桿33的右端穿過所述定位孔延伸至所述定位板35的右側(cè),所述第一定位桿33的下表面上設有鋸齒,所述第一定位桿33的下表面與所述滾輪36齒合在一起,所述第一定位桿33的上表面與所述定位孔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33的上表面上還設有第一定位塊331,所述第一定位塊33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定位塊331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定位桿3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塊331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一定位桿33的右表面處于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所述第一定位塊331可以防止所述第一定位桿33與所述定位板35分離。所述第四固定塊32的右表面呈傾斜狀,所述第四固定塊32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一下端部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塊32的左端設有第四凹槽321,所述第四凹槽32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二定位桿34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定位桿34的右端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321中且與所述第四固定塊32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二定位桿34可以圍繞所述第四固定塊32旋轉(zhuǎn)。所述第二定位桿34的左端穿過定位孔延伸至所述定位板35的左側(cè),所述第二定位桿34的上表面設有鋸齒,所述第二定位桿34的上表面與所述滾輪36齒合在一起,所述第二定位桿34的下表面與所述定位孔的下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定位桿34的下表面設有第二定位塊341,所述第二定位塊341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定位塊341豎直放置,所述第二定位塊341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定位桿3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定位塊341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定位桿34的左表面處于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所述第二定位塊341可以防止所述第二定位桿34與所述定位板35分離。
如圖1所示,所述握持裝置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cè),所述握持裝置4包括握持桿41及與所述握持桿41固定連接的握持部42。所述握持桿41呈豎直狀,位于右側(cè)的握持桿的上表面與所述第四固定塊3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位于左側(cè)的握持桿的上表面與第二下端部固定連接,所述握持部42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握持部42與所述握持桿41固定連接。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第二杠桿裝置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二杠桿裝置5包括主動桿51、位于所述主動桿51上方的轉(zhuǎn)動桿52、位于所述轉(zhuǎn)動桿52一側(cè)的支撐桿53、位于所述支撐桿53上方的頂靠桿54、設置于所述頂靠桿54上的按壓桿55、位于所述按壓桿55一側(cè)的按壓輪56、位于所述按壓桿55上方的擠壓塊57、位于所述擠壓塊57下方的第三彈簧58及位于所述主動桿51與所述轉(zhuǎn)動桿52之間的支撐裝置59。所述主動桿51豎直放置,所述主動桿51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杠桿23或者第二杠桿24固定連接,所述主動桿51位于所述下框體14的外側(cè)。所述支撐桿53呈長方體,所述支撐桿53水平放置,所述支撐桿53的左表面與所述連接桿13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桿53的右端設有第五凹槽531,所述第五凹槽531呈長方體狀。所述轉(zhuǎn)動桿52呈長方體,所述轉(zhuǎn)動桿52的中間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531中且與所述支撐桿53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轉(zhuǎn)動桿52可以圍繞所述支撐桿53的一端旋轉(zhuǎn)。所述轉(zhuǎn)動桿52的下端位于所述主動桿51的外側(cè)。所述頂靠桿54呈長方體,所述頂靠桿54的右表面與所述轉(zhuǎn)動桿52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桿54的左端設有第六凹槽541,所述第六凹槽541呈長方體狀。所述按壓桿55呈長方體,所述按壓桿55的一端收容于所述第六凹槽541中且與所述頂靠桿54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按壓桿55可以圍繞所述頂靠桿54的左端旋轉(zhuǎn),所述按壓桿55的另一端設有第七凹槽551,所述第七凹槽551呈長方體狀,所述按壓輪56呈圓柱體,所述按壓輪56收容于所述第七凹槽551中且與所述按壓桿55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按壓輪56可以在所述第七凹槽551中旋轉(zhuǎn),所述按壓輪56頂靠在所述上框體12的側(cè)面上。所述擠壓塊57呈長方體,所述擠壓塊57水平放置,所述擠壓塊57的一側(cè)面與所述上框體12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58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彈簧58的上端與所述擠壓塊57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58的下端與所述按壓桿5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58處于壓縮狀態(tài)。所述支撐裝置59包括矩形桿591及設置于所述矩形桿591上的支撐輪592。所述矩形桿591呈長方體,所述矩形桿591水平放置,所述矩形桿591的一端與所述轉(zhuǎn)動桿52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矩形桿591的另一端設有第八凹槽5911,所述第八凹槽5911呈長方體狀。所述支撐輪592呈圓柱體,所述支撐輪592收容于所述第八凹槽5911中且與所述矩形桿591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支撐輪592可以在所述第八凹槽5911中旋轉(zhuǎn)。所述第一彈簧6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上下兩側(cè),所述第一彈簧6位于所述上框體12之間,所述第一彈簧6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豎直部的側(c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上框體12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本發(fā)明種植牙用醫(yī)療器械使用時,首先需要將齦拉鉤11并和在一起。將手指放在握持桿41與握持部42之間,然后將左右兩側(cè)的握持裝置4之間的距離拉近,從而在第一杠桿23及第二杠桿24的作用下使得下框體14上端的距離拉近,進而使得上框體12之間的距離拉近,同時帶動主動桿51向外側(cè)旋轉(zhuǎn),通過支撐裝置59使得轉(zhuǎn)動桿52轉(zhuǎn)動,進而通過頂靠桿54及按壓桿55使得按壓輪56按壓上框體12,使得上框體12之間的距離拉近,當按壓輪56移動到一定距離時,所述按壓輪56頂靠在擠壓塊57的下表面上,此時,其對上框體12起到的擠壓作用更加明顯。從而在第一杠桿裝置2及第二杠桿裝置5的作用下,使得齦拉鉤11之間的距離拉近,然后將其放在需要牽開的牙齦上,然后慢慢松手,齦拉鉤11在第一彈簧6、第二彈簧38及第三彈簧58的作用下距離慢慢增大,進而對牙齦起到牽開的作用,直至移動到需要的距離。此時,定位板35在所述固定桿37之間上下移動,對所述第一杠桿23及第二杠桿24起到定位作用。使用者亦可以通過轉(zhuǎn)動滾輪36,使得第一定位桿33及第二定位桿34相對移動,進而使得第一杠桿23及第二杠桿24相對旋轉(zhuǎn),進而完成上述操作,使用者可以根據(jù)需要進行選擇。至此,本發(fā)明種植牙用醫(yī)療器械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范圍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實質(zhì)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的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