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治療脾虛痰濕型經(jīng)行眩暈的中藥沖劑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毎逢經(jīng)行前后或正值經(jīng)期,出現(xiàn)以頭畢目眩、視物昏花為主的病證,稱經(jīng)行眩暈,其特點是眩暈癥狀每隨月經(jīng)周期而發(fā)作,同時伴有一系列月經(jīng)不調及全身不適,癥輕者經(jīng)凈后即逐漸減輕,嚴重者經(jīng)凈數(shù)日仍眩暈不止,是婦科常見病證之一。本病常見于中年婦女,病情嚴重者會出現(xiàn)暈厥。目前西醫(yī)對于本病并未特效療法,主要采用激素類藥物進行治療,治標不治本,且長期服用副作用較大,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為克服上述缺陷,采用中醫(yī)對經(jīng)行眩暈進行辨證治療,標本兼治,無毒副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經(jīng)行眩暈多因陰血虧虛,肝陽偏亢,或痰濕內(nèi)阻,清陽不升所致。其常見證型有氣血兩虛型、陰虛陽亢型、脾虛痰濕型等三種分型,本發(fā)明中藥主要針對脾虛痰濕型經(jīng)行眩暈進行治療,脾虛痰濕型經(jīng)行眩暈其臨床表現(xiàn)為:經(jīng)行眩暈,頭重如蒙,泛惡嘔吐痰沫,胸悶食少,嗜臥懶言,神疲乏力,或面目浮腫,舌淡胖,苔白膩,脈濡。其病因為素體肥胖痰盛之體,或脾虛運化失司,痰濕內(nèi)生,阻遏清陽,經(jīng)期氣血下注,氣虛益甚,清陽不升,痰濁上擾清竅則發(fā)經(jīng)行眩暈。本發(fā)明中藥根據(jù)病因對癥下藥,具有化痰除濕、健脾升陽、健脾和胃、消食導滯、補中益氣、行氣活血、活血祛瘀、養(yǎng)心安神之功效,吸收效果好,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及臨床不良反應,經(jīng)臨床驗證對脾虛痰濕型經(jīng)行眩暈治愈率較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治療脾虛痰濕型經(jīng)行眩暈的中藥沖劑及制備方法,具有化痰除濕、健脾升陽、健脾和胃、消食導滯、補中益氣、行氣活血、活血祛瘀、養(yǎng)心安神之功效,治病求源標本兼治,對于脾虛痰濕型經(jīng)行眩暈具有很好的療效。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實施如下:
一種治療脾虛痰濕型經(jīng)行眩暈的中藥沖劑,制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
萊菔子30~60份、榛子30~60份、五指毛桃30~60份、蕨麻30~50份、
蛤蜊粉15~30份、粳米15~30份、夜關門15~30份、丹參10~25份、
奶漿參10~20份、山楂10~15份、短柄五加10~15份、荷葉9~15份、
鳳尾參6~15份、水茴香6~12份、甘草6~12份、白蘇梗5~10份、
天王七5~10份、鹿草3~9份、天仙藤3~6份、番紅花1~3份。
制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shù)為:
萊菔子50份、榛子50份、五指毛桃45份、蕨麻35份、
蛤蜊粉25份、粳米25份、夜關門25份、丹參20份、
奶漿參15份、山楂12份、短柄五加12份、荷葉12份、
鳳尾參9份、水茴香9份、甘草9份、白蘇梗8份、
天王七8份、鹿草6份、天仙藤4份、番紅花2份。
一種治療脾虛痰濕型經(jīng)行眩暈的中藥沖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工藝步驟:
(1)取凈萊菔子,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并有香氣為度,取出,放涼,粉碎研末,過100目細篩,得細粉,備用;
(2)將榛子、五指毛桃、蕨麻、蛤蜊粉、粳米、夜關門、奶漿參、山楂、短柄五加、荷葉、鳳尾參、水茴香、白蘇梗、天王七、鹿草、天仙藤、番紅花洗凈晾干后混合均勻,放入容器中,在容器中加入6~8倍量的水,加熱煮沸2~3小時,冷卻后取浸液;在剩余的藥渣中再加入4~6倍量的水,加熱煮沸1~2小時,冷卻后取浸液;合并兩次所得浸液,加熱,蒸發(fā)濃縮為相對密度1.15~1.25的稠膏,備用;
(3)取丹參片,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取出放涼,粉碎研末,過100目細篩,得細粉,備用;
(4)取凈甘草片,加入煉熟的蜂蜜與少許開水,拌勻后稍悶,置炒制容器內(nèi),文火炒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放涼,粉碎研末,過100目細篩,得細粉,備用;
(5)將步驟(2)所得的稠膏,與步驟(1)、步驟(3)、步驟(4)中所得的細粉混合,加輔料蔗糖和糊精混合均勻制成顆粒,干燥、整粒后,封裝成每袋6g的中藥沖劑。
本發(fā)明所用中藥的藥性如下:
萊菔子:味辛;甘;性平。入脾;胃;肺;大腸經(jīng)。消食導滯;降氣化痰。主治食積氣滯;脘腹脹滿;腹瀉;下痢后重;咳嗽多痰;氣逆喘滿?!毒V目》載:“萊菔子之功,長于利氣。生能升,熟能降,升則吐風痰,散風寒,發(fā)瘡疹;降則定痰喘咳嗽,調整下痢后重,止內(nèi)痛,皆是利氣之效?!贬t(yī)學臨床研究表明,萊菔子所含的萊菔素,對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同心性毛癬菌等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醇提物具有降壓作用,能增強回腸節(jié)律性收縮,抑制胃排空,緩解胃底部縱行肌緊張性,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止冠狀動脈粥狀硬化。
榛子:味甘;性平。健脾和胃,潤肺止咳。主治病后體弱;脾虛泄瀉;食欲不振;咳嗽?!堕_寶本草》:主益氣力,寬腸胃,令人不饑,健行。
五指毛桃:味甘;性平。健脾化濕,行氣化痰,舒筋活絡。主治脾虛浮腫;食少無力;肺癆咳嗽;盜汗;帶下;產(chǎn)后無乳;風濕痹痛;水腫;肝硬化腹水;肝炎;跌打損傷。
蕨麻:味甘;苦;寒。歸脾;胃經(jīng)。補氣血,健脾胃,生津止渴,利濕。用于病后貧血,營養(yǎng)不良,脾虛腹瀉,風濕痹痛?!段鞑爻S弥胁菟帯罚?健脾益胃,生津止渴,益氣補血,治脾虛腹瀉,病后貧血,營養(yǎng)不良。"現(xiàn)代研究證明:蕨麻含收縮及松弛平滑肌的兩種成分,對平滑肌有一定影響,并有強心作用。
蛤蜊粉:味咸;性寒。歸肺;腎;肝經(jīng)。清熱;化痰利濕;軟堅。主治胃痛;痰飲喘咳;水氣浮腫;小便不通;遺精;白濁;崩中;帶下;癰腫;癭瘤;燙傷?!毒V目》:清熱利濕,化痰飲,定喘嗽.止嘔逆,消浮腫,利小便,止遺精白濁,心脾疼痛,化積塊,解結氣,消癭核,散腫毒,治婦人血病。油調涂湯、火傷。
粳米:味甘;性平。歸脾;胃;肺經(jīng)。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止瀉痢。主治脾胃氣虛;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心煩口渴;瀉下痢疾。《滇南本草》:治諸虛百損,強陰壯骨,生津,明目,長智。
夜關門:味苦、澀、性涼。歸肺;肝;腎經(jīng)。補腎澀精;健脾利濕;化痰止咳;清熱解毒。主治腎虛;遺精;遺尿;尿頻;白濁;帶下;泄瀉;痢疾;水腫;小兒疳積;咳嗽氣喘;跌打損傷;目赤腫痛;癰瘡腫毒;毒蟲咬傷。《四川中藥志》:治虛弱遺尿,男子白濁,女子白帶,陰虛氣弱,通乳汁,療疳疾。現(xiàn)代研究證明:夜關門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菌等作用,對子宮有選擇性興奮作用。
丹參:味苦;性微寒;無毒。入心;肝經(jīng)?;钛铕?,通經(jīng)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脅痛,瘕瘕積聚,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經(jīng)閉,瘡瘍腫痛?!侗窘?jīng)》載:“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丹參具有消炎止痛、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血狀況、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保肝、抗菌和促進組織的修復與再生的作用,丹參還具有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度及調節(jié)內(nèi)外凝血系統(tǒng)的功能。
奶漿參:味苦;甘;性溫。補益肝腎;健脾利濕。頭暈目眩;腰膝酸軟;水腫;帶下疳積;缺乳?!独ッ髅耖g常用草藥》:補虛,強肝腎。治頭暈體虛,四肢無力,奶少,視力模糊,筋骨疼痛。
山楂:味酸甘;微溫;無毒。歸脾;胃;肝;肺經(jīng)。消食積;化滯瘀。主治:飲食積滯,脘腹脹痛,泄瀉痢疾,血瘀痛經(jīng),閉經(jīng),產(chǎn)后腹痛;惡露不盡?!侗静萸笳妗罚荷介?,所謂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積,用此酸咸之味,以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氣破而泄化,謂之為健,止屬消導之健矣。至于兒枕作痛,力能以止;痘瘡不起,力能以發(fā);猶見通瘀運化之速。有大小二種,小者入藥,去皮核,搗作餅子,日干用。出北地,大者良?,F(xiàn)代醫(yī)學證明,山楂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具有強心、擴張血管和興奮等作用,山楂對痢疾桿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并有收斂、降血壓和降膽固醇等作用。山楂能促進胃液分泌幫助胃腸消化。
短柄五加:益氣健脾;養(yǎng)心安神;解郁和血。主治婦女更年期體虛乏力;潮熱、失眠;抑郁不歡;健忘;心悸;頭暈;頭痛;關節(jié)痛。
荷葉:味苦辛、微澀、性涼。歸心、肝、脾經(jīng)。清香升散;具有消暑利濕,健脾升陽,散瘀止血的功效。主治暑熱煩渴,頭痛眩暈,水腫,食少腹脹,瀉痢,白帶,脫肛,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產(chǎn)后惡露不凈,損傷瘀血。現(xiàn)代研究結果表明,荷葉有降血脂作用。荷葉堿是荷葉中提取的生物堿,荷葉堿可擴張血管,清熱解暑,有降血壓的作用,同時還是減肥的良藥。
鳳尾參:味甘;微苦;性微溫。補氣血;強筋骨;健脾胃。主治頭暈耳鳴;心慌氣短;手足痿軟;筋骨疼痛;支氣管炎;小兒食積;營養(yǎng)不良。
水茴香:味辛;甘;性溫。歸肺;脾;胃經(jīng)。健脾利濕;理氣化痰。主治水腫;胃痛;胸腹脹滿;咳嗽;小兒乳積;瘡癤?!赌蠈幨兴幬镏尽罚?燥濕去痰,消腫止痛,殺蟲解毒。治氣喘咳嗽,小兒奶瘕,瘡癤,蛇傷,胃寒痛。"
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jīng)。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主治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侗静菥V目》載:“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本毒,調和從藥有功。”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甘草有較強的解毒作用,還有抗?jié)儭⒖寡装Y、鎮(zhèn)痙鎮(zhèn)咳、降血壓、降血脂、抗癌作用,廣泛用于治療咽喉炎、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咳嗽、咳血等疾病,此外還具有抗胃潰瘍、抗胃炎作用。
白蘇梗:味辛;性溫。歸肺;脾經(jīng)。順氣消食;止痛;安胎。主治食滯不化;脘腹脹痛;感冒;胎動不安?!端拇ㄖ兴幹尽份d:“下氣寬胸,行里化痰,消食,治胸悶,噎膈反胃及心絞痛?!爆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白蘇梗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機體發(fā)汗解熱,此外還有利尿、祛痰等作用。
天王七:味苦;性平。祛風除濕;行氣活血;消食。主治風濕腰腿痛;勞傷;跌打損傷;月經(jīng)不調;食積。
鹿草:味甘;性平。益氣健脾;安神。主治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神經(jīng)衰弱。
天仙藤:味苦;性溫。歸肝;脾;腎經(jīng)。行氣活血;利水消腫;解毒。主治胃痛;疝氣痛;妊娠水腫;產(chǎn)后血氣腹痛;蛇蟲咬傷?!侗静輩R言》:天仙藤,流氣活血,治一切諸痛之藥也。人身之氣,順則和平,逆則痛悶作矣。如楊氏《直指方》天仙藤治痰注臂痛,氣留疝痛,瘕聚,奔豚腹痛,產(chǎn)后血氣腹痛,他如妊娠水腫,面浮氣促,男子風勞,久嗽不愈,悉以此藥治之,無不寢安。蓋謂其善于流行血氣故也。
番紅花:味甘;性平。歸心;肝經(jīng)?;钛铕?;散郁開結;涼血解毒。主治痛經(jīng);經(jīng)閉;月經(jīng)不調;產(chǎn)后惡露不凈;腹中包塊疼痛;跌撲損傷;憂郁痞悶;驚悸;溫病發(fā)斑;麻疹。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番紅花提取物具有顯著的抗血凝作用;對子宮有興奮作用;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有一定作用;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選用藥材君、臣、左、使諸理皆備,藥性相適相輔,針對病因對癥下藥,有化痰除濕、健脾升陽、健脾和胃、消食導滯、補中益氣、行氣活血、活血祛瘀、養(yǎng)心安神之功效,吸收效果好,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及臨床不良反應,經(jīng)臨床驗證對脾虛痰濕型經(jīng)行眩暈治愈率較高。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闡述。
實施例1
本發(fā)明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為:
萊菔子30~60份、榛子30~60份、五指毛桃30~60份、蕨麻30~50份、
蛤蜊粉15~30份、粳米15~30份、夜關門15~30份、丹參10~25份、
奶漿參10~20份、山楂10~15份、短柄五加10~15份、荷葉9~15份、
鳳尾參6~15份、水茴香6~12份、甘草6~12份、白蘇梗5~10份、
天王七5~10份、鹿草3~9份、天仙藤3~6份、番紅花1~3份。
本發(fā)明藥物制備方法的工藝步驟為:
(1)取凈萊菔子,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并有香氣為度,取出,放涼,粉碎研末,過100目細篩,得細粉,備用;
(2)將榛子、五指毛桃、蕨麻、蛤蜊粉、粳米、夜關門、奶漿參、山楂、短柄五加、荷葉、鳳尾參、水茴香、白蘇梗、天王七、鹿草、天仙藤、番紅花洗凈晾干后混合均勻,放入容器中,在容器中加入6~8倍量的水,加熱煮沸2~3小時,冷卻后取浸液;在剩余的藥渣中再加入4~6倍量的水,加熱煮沸1~2小時,冷卻后取浸液;合并兩次所得浸液,加熱,蒸發(fā)濃縮為相對密度1.15~1.25的稠膏,備用;
(3)取丹參片,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取出放涼,粉碎研末,過100目細篩,得細粉,備用;
(4)取凈甘草片,加入煉熟的蜂蜜與少許開水,拌勻后稍悶,置炒制容器內(nèi),文火炒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放涼,粉碎研末,過100目細篩,得細粉,備用;
(5)將步驟(2)所得的稠膏,與步驟(1)、步驟(3)、步驟(4)中所得的細粉混合,加輔料蔗糖和糊精混合均勻制成顆粒,干燥、整粒后,封裝成每袋6g的中藥沖劑。
用法用量:口服,經(jīng)前5天開始服用,每日3次,每次1袋,飯前一小時以溫開水沖服,10天為一個療程。
實施例2
本發(fā)明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為:
萊菔子50份、榛子50份、五指毛桃45份、蕨麻35份、
蛤蜊粉25份、粳米25份、夜關門25份、丹參20份、
奶漿參15份、山楂12份、短柄五加12份、荷葉12份、
鳳尾參9份、水茴香9份、甘草9份、白蘇梗8份、
天王七8份、鹿草6份、天仙藤4份、番紅花2份。
本實施例的藥物制備方法工藝步驟及用法用量與實施例1相同。
臨床資料:
1、病例選擇
選擇我院確診的脾虛痰濕型經(jīng)行眩暈患者54例臨床觀察,女性,年齡32~48歲,平均年齡42.3歲,病程最短者1個月,最長者12個月,平均6個月。
2、治療方法
患者服用本發(fā)明中藥,口服,經(jīng)前5天開始服用,每日3次,每次1袋,飯前一小時以溫開水沖服,10天為一個療程,服用1~3個療程。
3、療效判定:
(1)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2)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
(3)無效:癥狀同施治前無明顯差異。
4、結果
經(jīng)服用本發(fā)明中藥1~3個療程后,54例患者中有46例治愈,治愈率85.2%,6例好轉,總有效率96.3%,從治療結果來看,本發(fā)明中藥對于脾虛痰濕型經(jīng)行眩暈具有很好的療效。
典型病例舉例:
1、劉××,女,33歲。該患者近2個月每逢經(jīng)期常出現(xiàn)頭暈目眩、視物昏花、胸悶嘔惡等不良癥狀,在我院診斷為脾虛痰濕型經(jīng)行眩暈,經(jīng)服用本發(fā)明所述中藥2個療程后,上述癥狀完全消失,已痊愈。
2、錢××,女,42歲。該患者近半年來每逢經(jīng)期常出現(xiàn)頭暈目眩、頭重如蒙,嚴重時伴有惡心嘔吐、胸悶、面目浮腫等不良癥狀,在我院診斷為脾虛痰濕型經(jīng)行眩暈,經(jīng)服用本發(fā)明所述中藥2個療程后,上述癥狀明顯減輕,遵醫(yī)囑繼續(xù)服用本發(fā)明中藥1個療程后,上述癥狀完全消失,已痊愈。
3、張××,女,46歲。該患者近半年來每逢經(jīng)期時常出現(xiàn)頭暈目眩并伴有胸悶食少、惡心嘔吐等不良癥狀,在我院診斷為脾虛痰濕型經(jīng)行眩暈,經(jīng)服用本發(fā)明所述中藥3個療程后,上述癥狀完全消失,已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