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醫(yī)藥學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姜桂通脈止痛顆粒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癥(氣滯血瘀),1.疼痛:(1)間歇性跛行:當病人行走一段路程后,小腿或足部肌肉發(fā)生脹痛或抽痛,被迫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迅速緩解,再行走后疼痛又復出現(xiàn),這種癥狀稱為間歇性跛行。(2)靜息痛:患肢處于休息狀態(tài)疼痛經久不息。其痛劇烈,夜間尤甚,患肢抬高時加重,下垂時減輕。2.感覺異常:患肢發(fā)涼或灼熱、發(fā)癢、針刺、酸脹、麻木等感覺,甚或有大小不等的感覺完全喪失區(qū)。3.營養(yǎng)障礙:患肢皮膚干燥、脫屑、皸裂、少汗或無汗、汗毛脫落、趾(指)變細、趾(指)甲增厚或薄脆變形、肢體肌肉松弛、萎縮;肢端潰瘍或壞死,伴患肢腫脹,皮色暗紅或紫暗。4.肢體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5.游走性淺靜脈炎:約40%的患者在發(fā)病前或過程中,在小腿或足部反復出現(xiàn)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具體特征初期患側肢體先有發(fā)涼,怕冷,蒼白,麻木,間歇性跛行,皮膚營養(yǎng)障礙,嚴重時肢端劇痛,日久患趾發(fā)黑,形成潰瘍,甚至趾節(jié)脫落,舌質淡,苔薄膩,脈沉遲細。
綜上所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是:
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癥屬于慢性疾病,主要由于感受寒濕之邪,絡脈瘀阻,痹塞不通所致。因需要長時間療程性服藥,湯劑往往存在服用攜帶、加熱、儲存等不便之處。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姜桂通脈止痛顆粒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姜桂通脈止痛顆粒,組分按質量計由姜黃10g~15g、肉桂10g~15g、黃芪10g~20g、丹參10g~15g、雞血藤10g~15g、牛膝10g~15g、桃仁10g~15g、紅花10g~15g組成。
本發(fā)明的另一創(chuàng)新在于提供一種姜桂通脈止痛顆粒的制備方法,所述姜桂通脈止痛顆粒包括以下步驟:
將中藥姜黃10g~15g、肉桂10g~15g、黃芪10g~20g、丹參10g~15g、雞血藤10g~15g、牛膝10g~15g、桃仁10g~15g、紅花10g~15g取凈;
曬干,涼透,利用現(xiàn)代科技制成顆粒劑。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及積極效果為:
本發(fā)明的優(yōu)勢在于通過進一步的工藝,制成顆粒劑,經臨床驗證后,作為科內處方,每年有上百例病人應用。為新藥開發(fā)作好了前期工作基礎。
本發(fā)明提供的藥物連續(xù)5年臨床應用情況(每年不少于60例):觀察例數:300例;顯效34例;有效138例;無效28例。臨床應用總有效率達93%。
因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癥為慢性病,需長時間療程性服藥,而湯藥在攜帶、加熱、儲存等均存在不便之處,故利用現(xiàn)代技術制作為顆粒劑以便患者長期服藥,達到治療最佳療效。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姜桂通脈止痛顆粒的制備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應用原理作詳細描述。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姜桂通脈止痛顆粒,組分按質量計由姜黃10g~15g、肉桂10g~15g、黃芪10g~20g、丹參10g~15g、雞血藤10g~15g、牛膝10g~15g、桃仁10g~15g、紅花10g~15g組成。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姜桂通脈止痛顆粒的制備方法,所述姜桂包括以下步驟:
s101:將中藥姜黃10g~15g、肉桂10g~15g、黃芪10g~20g、丹參10g~15g、雞血藤10g~15g、牛膝10g~15g、桃仁10g~15g、紅花10g~15g取凈。
s102:曬干,涼透,利用現(xiàn)代科技制成顆粒劑。
下面結合個組分的功效對本發(fā)明的應用原理作進一步描述。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姜桂通脈止痛顆粒中;
姜黃:性味:辛,苦,溫,無毒,歸脾、肝經。能行氣破瘀,通經止痛。主治胸腹脹痛,肩臂痹痛,心痛難忍,產后血痛,瘡癬初發(fā),月經不調,閉經,跌打損傷。又可提取黃色食用染料;所含姜黃素可作分析化學試劑。其《醫(yī)林纂要》曰:治四肢之風寒濕痹。《綱目》曰:“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
肉桂:出自《唐本草》《中藥大辭典》、《神農本草經》《中華藥?!?,味辛、甘,性大熱。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散寒止痛,溫通經脈。且肉桂辛熱走竄,既可通利血脈,又可溫陽祛寒而止痹痛。正如《日華子》所言本品:“通九竅,利關節(jié),……暖腰膝,……治風痹,骨節(jié)攣縮,續(xù)筋骨,生肌肉?!?方中肉桂溫經散寒,通痹止痛,與丹參、牛膝等活血藥配伍,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藥性論》言:“主破血,通利月閉?!比夤鹜ɡ}之性,與姜黃相配,可治療四肢痹痛。二者共為君藥,共達破瘀通絡之效。桃仁:苦、甘,平。歸心、肝、大腸經。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用于經閉,痛經,癓瘕痞塊,腸燥便秘,肺癰、腸癰,咳嗽氣喘,常用于淤血阻滯諸證?;钛{經藥。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功。如《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就能緩消癥塊。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功效:活血通經,散瘀止痛,常與桃仁合用,能增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并具有治療痹證有瘀血癥狀者。二藥相配,以助君藥以活血破瘀之力。
丹參:既能活血,又可養(yǎng)血,尤擅長去瘀生新,故有“一味丹參飲,勝過四物湯”之譽,凡屬瘀血之癥,皆可用之。
黃芪:性味:甘,微溫。歸肺、脾、肝、腎經。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黃芪能補一身之氣,兼有升陽,固表止汗,排膿生肌,利水消腫的作用。
牛膝:方中使藥,性味:苦、甘、酸,平。歸肝、腎經。能夠載藥下行,逐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調整全身之根本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雞血藤:性味:苦甘,溫。歸肝、腎經。功效:補血活血通絡。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應用原理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姜桂通脈止痛顆粒,組分按質量計由姜黃10g、肉桂10g、黃芪10g、丹參10g、雞血藤10g、牛膝10g、桃仁10g、紅花10g組成。
實施例2: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姜桂通脈止痛顆粒,組分按質量計由姜黃15g、肉桂15g、黃芪20g、丹參15g、雞血藤15g、牛膝15g、桃仁15g、紅花15g組成。
實施例3: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姜桂通脈止痛顆粒,組分按質量計由姜黃12g、肉桂12g、黃芪15g、丹參12g、雞血藤12gg、牛膝12g、桃仁12g、紅花12g組成。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