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中閉合血管和組織的可彎折手術鉗。
背景技術:
目前,微創(chuàng)手術中經(jīng)常用到的醫(yī)療器械中,手術鉗是較為常用的手術器械,但是,在微創(chuàng)手術中應用的手術鉗,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傳統(tǒng)的手術鉗不能彎折夾持,需要多種器械工具配合使用,才能實現(xiàn)功能。此外,手術鉗夾持組織或者閉合組織的操作空間復雜,需要單一的工具具有較多的功能,以適應復雜的手術環(huán)境,提高手術操作效率,提高操作的便利性。傳統(tǒng)的腔鏡內(nèi)外科手術夾鉗并沒有彎折功能,不能起到視野外側組織的夾持或閉合的功能,對組織或血管的夾持和閉合全靠醫(yī)生的經(jīng)驗,拖延了手術時間。
由此可見,傳統(tǒng)的手術鉗在微創(chuàng)手術操作的過程中,存在著不能彎折,功能單一,使用時操作范圍較小的缺陷,亟待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應用在微創(chuàng)手術中的可彎折手術鉗,用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應用在微創(chuàng)手術中的可彎折手術鉗,所述可彎折手術鉗包括:
一鉗頭驅動機構,其包括第一手柄、第一驅動軸、第一鉗柄和第二鉗柄,所述第一手柄與所述第一驅動軸的第一端活動連接,所述第一鉗柄和所述第二鉗柄分別與所述第一驅動軸的第二端活動連接;
一鉗頭控制機構,其包括鉗頭套筒、第二驅動軸和第二手柄,所述鉗頭套筒與所述第二驅動軸的第二端鉸接,所述第二手柄與所述第二驅動軸的第一端活動連接;
一旋轉套筒,其具有一旋轉端部,所述旋轉套筒容納所述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所述旋轉套筒與所述鉗頭套筒轉動連接;
一固定套筒,其一端與所述旋轉端部轉動連接,另一端固定連接有第三手柄。
所述第一鉗柄與所述第二鉗柄可轉動連接,在所述第一鉗柄和所述第二鉗柄的端部開設有滑動槽;
在所述滑動槽內(nèi)設有滑動軸,所述滑動軸在所述滑動槽內(nèi)滑動,控制所述第一鉗柄和所述第二鉗柄的開閉。
所述滑動軸設置在一夾持件內(nèi)側,所述夾持件與所述第一驅動軸鉸接。
所述夾持件通過連桿與所述第一驅動裝置的第二端可轉動連接;
所述連桿兩側設有滑動槽,對應在所述鉗頭套筒的內(nèi)側對應所述滑動槽設有凸起。
所述第一驅動軸的第一端為球狀體,所述第一手柄的上設有容納該球狀體的容納部;
所述第二驅動軸的第一端為球狀體,所述第二手柄的上端設有容納該球狀體的容納部。
所述第二手柄包括控制桿、連桿以及驅動桿;
所述控制桿通過所述連桿與所述驅動桿轉動連接;
所述控制桿與所述第三手柄可轉動連接;
所述驅動桿與所述第一手柄可轉動連接。
所述第一手柄和所述第三手柄之間設有彈性恢復裝置,使得第一手柄靠近所述第三手柄后,在所述彈性恢復裝置的作用下自動復位。
所述第一驅動軸的內(nèi)部具有空腔,所述第二驅動軸穿過所述空腔并在所述空腔內(nèi)滑動。
所述旋轉套筒靠近所述鉗頭套筒的內(nèi)側設有限位凸起部。
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的可彎折手術鉗可以通過彎折之后進行夾持或者閉合組織或者血管,手術鉗的操作范圍較大,使用靈活,減小了嵌體的體積,結構合理。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應用在微創(chuàng)手術中的可彎折手術鉗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圖1的a部分放大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圖1的b部分放大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鉗柄和第二鉗柄張開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鉗柄和第二鉗柄張開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鉗頭套筒彎折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fā)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應用在微創(chuàng)手術中的可彎折手術鉗,其包括:一鉗頭驅動機構,其包括第一手柄1、第一驅動軸12、第一鉗柄15和第二鉗柄16,第一手柄1與第一驅動軸12的第一端活動連接,第一鉗柄15和第二鉗柄16分別與第一驅動軸12的第二端活動連接;一鉗頭控制機構,其包括鉗頭套筒3、第二驅動軸24和第二手柄2,鉗頭套筒3與第二驅動軸24的第二端鉸接,第二手柄2與第二驅動軸24的第一端活動連接;一旋轉套筒4,其具有一旋轉端部42,旋轉套筒42容納第一驅動軸12和第二驅動軸24,旋轉套筒4與鉗頭套筒3轉動連接;一固定套筒5,其一端與旋轉端部42轉動連接,另一端連接有第三手柄6,第三手柄6用于作為支架支撐,對第一手柄1和第二手柄2動作。本發(fā)明的可彎折手術夾鉗在鉗體上設置有多級聯(lián)動結構,使得在精密的微創(chuàng)手術中,可進行更大范圍的操作,使得在不使用縫合線的情況下安全高效的進行組織的夾持或者閉合。
如圖4至圖6所示,第一鉗柄1與第二鉗柄2可轉動連接,在第一鉗柄15的端部開設有第一滑動槽151,在第二鉗柄16的端部開設有第二滑動槽161,在第一滑動槽151和第二滑動槽161內(nèi)設有滑動軸71,滑動軸71同時在第一滑動槽151和第二滑動槽161內(nèi)滑動,第一鉗柄151和第二鉗柄161控制第一鉗柄15和第二鉗柄16的開閉,滑動軸71設置在一夾持件7內(nèi)側,夾持件7與第一驅動軸12鉸接?;瑒虞S71沿著第一滑動槽151和第二滑動槽161向前運動時,第一鉗柄15和第二鉗柄16張開,滑動軸71向后方滑動時,第一鉗柄1和第二鉗柄2被牽拉到鉗頭套筒內(nèi),第一鉗柄15和第二鉗柄16在滑動軸71牽拉及鉗頭套筒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第一鉗柄1和第二鉗柄2關閉,而滑動軸71通過夾持件7與第一驅動軸12鉸接,第一驅動軸12與第一手柄1活動連接,第一手柄1頂端部11的前后移動,控制了第一鉗柄15和第二鉗柄16的開閉。
如圖3和圖6所示,本發(fā)明的夾持件7通過連桿13與第一驅動軸12的第二端可轉動連接,連桿13兩側設有滑動槽,在鉗頭套筒的內(nèi)側對應滑動槽設有凸起部31,以限制該連桿在前后方向上移動。第一驅動軸12的第一端為球狀體121,第一手柄1上設有容納該球狀體的容納部,第二驅動軸24的第一端為球狀體241,第二手柄2的上端設有容納該球狀體的容納部,且第一手柄1和第二手柄2的球狀體都可在球狀體容納部內(nèi)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上下滑動。旋轉端部42與固定套筒5轉動連接,轉動旋轉端部42,可整體上使旋轉套筒4轉動,旋轉套筒4帶動鉗頭套筒3轉動,鉗頭套筒3帶動與鉗頭套筒3內(nèi)第一鉗柄15、第二鉗柄16連接的第一驅動軸12和第二驅動軸24的轉動,由于第一驅動軸12和第二驅動軸24的第一端均為球狀體,其可相對于第一手柄1和第二手柄23旋轉60度,同時,實現(xiàn)對第一鉗柄15和第二鉗柄16的旋轉,利于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調整第一鉗柄15和第二鉗柄2的夾持方向,使得手術可在最大范圍內(nèi)進行。
第一手柄1與第二手柄2轉動連接,第二手柄2包括控制桿21、連桿22以及驅動桿23,控制桿21通過連桿22與驅動桿23轉動連接,控制桿21與第三手柄6可轉動連接,驅動桿23與第一手柄1可轉動連接。下壓控制桿21,控制桿21帶動連桿22轉動,連桿22帶動驅動桿23與第一手柄1的旋轉軸轉動,驅動桿23的頂部帶動第二驅動軸24后移,第二驅動軸24的第二端驅動鉗頭套筒3彎折,實現(xiàn)鉗頭的彎折動作。
第一手柄1和第三手柄6之間設有彈性恢復裝置,第一手柄1的頂端部11后移,第一手柄1的下部靠近第三手柄移動,第一鉗柄15和第二鉗柄16閉合。
第一驅動軸12的內(nèi)部具有空腔,第二驅動軸24穿過空腔并在空腔內(nèi)滑動。旋轉套筒4靠近鉗頭套筒3的內(nèi)側設有限位凸起部41,該限位凸起部41起到分別對第一驅動軸12和第二驅動軸24的徑向限位作用,使其平穩(wěn)的對第一鉗柄15、第二鉗柄16開合動作以及鉗頭的彎折動作。
本發(fā)明的應用在微創(chuàng)手術中的可彎折手術鉗,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控制第一手柄1相對第三手柄6轉動,第一手柄1帶動第一驅動軸12后移,第一驅動軸12通過位于第一滑動槽151和第二滑動槽161內(nèi)的滑動軸71,將第一鉗柄1和第二鉗柄2關閉,去掉外界對第一手柄的作用力后,第一手柄1在彈性復位裝置的作用下,第一手柄1回復到原位,第一鉗柄1和第二鉗柄2打開。當需要轉換鉗柄的角度,可旋轉旋轉端部42,旋轉端部42通過旋轉套筒4帶動鉗頭套筒3旋轉,實現(xiàn)鉗頭夾持角度的變化。當需要鉗頭套筒彎折時,控制第二手柄2相對第三手柄6轉動,第二手柄2驅動第二驅動軸24,第二驅動軸24在后移的過程中,將鉗頭套筒3彎折,實現(xiàn)鉗頭套筒3的彎折,第二手柄復2位后,鉗頭套筒在第二驅動軸24的作用下伸直。
本發(fā)明的可彎折手術鉗可以通過彎折之后進行夾持或者閉合組織或者血管,手術鉗的操作范圍較大,功能多樣,將使用多級聯(lián)動放置于鉗頭及手柄,不增加手術鉗的整體體積、不影響整個鉗體的各個部件的正常工作,結構合理。
雖然,上文中已經(jīng)用一般性說明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了詳盡的描述,但在本發(fā)明基礎上,可以對之作一些修改或改進,這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不偏離本發(fā)明精神的基礎上所做的這些修改或改進,均屬于本發(fā)明要求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