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屬于醫(yī)療設備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臨時起搏裝置。
背景技術:
1、臨時起搏導線最早在1960年開始用于臨床,旨在術后患者嚴重的房室傳導阻滯、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竇性心動過緩、低心排等不良事件發(fā)生時的必要臨時起搏。不同的心臟手術,嚴重的心律失常事件發(fā)生率不同,在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中,100多項研究分析表明,需要用到臨時起搏的房室傳導阻滯的總體發(fā)生率約為2.4%,然而起搏導線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手術中依然常規(guī)使用,而圍術期嚴重的心律失常事件及低心排等并發(fā)癥主要發(fā)生在術后72小時內,72小時后的臨時起搏導線的使用率低。這與心包引流管的放置時間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重疊。
2、在臨床使用上,起搏導線的一極(陰極)手術關胸時縫合于劍突下,另一端暴露于體表,由于周邊無特殊結構,拔出相對安全,簡單;臨時起搏導線的另一極(陽極)穿過心肌內1-2mm,且需要彎曲導線在心肌表面上進行固定,這也造成了術后該極臨時導線拔出相對困難,因此在臨床上很多患者僅剪去起搏導線的體外部分,體內殘留仍在。由于皮內難以剪除、穿行胸壁形成竇道等容易引起局部炎癥反應以及感染擴散,同時部分患者體內異物感明顯,造成生活質量下降,從而不得不手術切開皮膚進行手術拔出,甚至劈開胸骨才能完全拔出。臨床上病房內導線拔出的過程中,也容易引起心肌損傷、出血甚至心包填塞。
3、2021年國內心臟手術將近30萬臺,且逐年增加,起搏導線未能有效拔出的患者數量也在逐年攀升。因此設計一款能輕松拔出且不增加額外傷害的臨時起搏裝置至關重要。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臨時起搏裝置,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
2、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3、一種臨時起搏裝置,包括:心包引流管,所述心包引流管的首端外壁上套設有金屬環(huán),所述心包引流管的內壁上固定有臨時起搏導線,所述臨時起搏導線與金屬環(huán)相連。
4、優(yōu)選的,所述心包引流管為硅膠制成的透明管,長度為60-80cm,內徑為3-4mm,外徑為6-8mm。
5、優(yōu)選的,所述心包引流管的首端10cm內開設有多個引流孔,且相鄰引流孔上下交錯布置。
6、優(yōu)選的,所述金屬環(huán)的材料為鉑,長度為2-3cm,厚度為1mm,所述金屬環(huán)固定在最前端的兩個引流孔之間。
7、優(yōu)選的,所述引流孔的孔間距為2-3cm,孔徑為3-4mm。
8、優(yōu)選的,所述臨時起搏導線的材料為鉑,直徑為1mm。
9、優(yōu)選的,所述心包引流管的外壁上開設有刻度標記。
10、優(yōu)選的,所述臨時起搏導線在心包引流管30-40cm處穿出,且穿出部分包裹有絕緣橡膠,并與外部臨時起搏器相連,所述心包引流管的末端連接有引流袋。
1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臨時起搏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
12、本實用新型是將臨時起搏導線與心包引流管相結合,心包引流管的放置位置恰好與臨時起搏導線的放置位置相契合,心包引流管放置時間與臨時起搏導線可能得使用時間相重疊,盡管在使用時間上可能不匹配,但適當延長心包引流管放置時間影響相對較小,而臨時起搏導線放置時間長度上更加寬松,因此將二者結合,能非常好的解決臨時起搏導線體內殘留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1.一種臨時起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心包引流管(1),所述心包引流管(1)的首端外壁上套設有金屬環(huán)(2),所述心包引流管(1)的內壁上固定有臨時起搏導線(3),所述臨時起搏導線(3)與金屬環(huán)(2)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臨時起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心包引流管(1)為硅膠制成的透明管,長度為60-80cm,內徑為3-4mm,外徑為6-8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臨時起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心包引流管(1)的首端10cm內開設有多個引流孔(4),且相鄰引流孔(4)上下交錯布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臨時起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環(huán)(2)的材料為鉑,長度為2-3cm,厚度為1mm,所述金屬環(huán)(2)固定在最前端的兩個引流孔(4)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臨時起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孔(4)的孔間距為2-3cm,孔徑為3-4m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臨時起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臨時起搏導線(3)的材料為鉑,直徑為1mm。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臨時起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心包引流管(1)的外壁上開設有刻度標記(5)。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臨時起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臨時起搏導線(3)在心包引流管(1)30-40cm處穿出,且穿出部分包裹有絕緣橡膠,并與外部臨時起搏器相連,所述心包引流管(1)的末端連接有引流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