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皮褶計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皮褶計是一種用于人體皮下脂肪厚度的測量,藉以推算全身脂肪含量的醫(yī)用儀器,可廣泛用于兒童、運動員以及某些病人進行營養(yǎng)、健康、發(fā)育狀況的評價和普查。
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主要是英式皮褶計和美式皮褶計兩類。但這兩類皮褶計大都不能保證在測量時維持夾持壓強為10克/mm2的國際統(tǒng)一標準,而且由于英式皮褶計常采用表頭指針指示,致使價格昂貴,使用也不方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shè)計一種能保證在測量時夾持壓強穩(wěn)定在10克/mm2國際標準,而且價格便宜,使用方便,適合于我國國情的新型皮褶計。
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與要點,是采用“力矩平衡”法保證在測量范圍內(nèi)夾持壓強穩(wěn)定在10克/mm2國際標準。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皮褶計是采用不銹鋼等金屬及其它硬質(zhì)材料為儀器的結(jié)構(gòu)材料。由夾持鉗臂(1、2),一對拉力相等的并列雙彈簧(3、4)、夾持按柄(5、6),夾持按柄定位架(7、8),滑動指示塊(9),以及弧形刻度片(10)組成(見圖1)。本實用新型主體部分的夾持鉗臂,臂厚2mm。兩臂的端部通過軸連接,可使其另一端的測量鉗口自由地扇形開閉。鉗口在進行皮下脂肪厚度測量時,皮褶計與人體的接觸面積為6mm×6mm=36mm2。而夾持鉗臂(2)帶有一個外加小臂,使得(2)成為V形。一對拉力相等的彈簧分別懸掛于兩鉗臂(1)和(2)。其中彈簧一端懸接在右鉗臂(1)上,而另一端懸在左鉗臂(2)的外加小臂上,使AB×OC=A′B′×O′C′=A″B″×O″C″力矩平衡(見圖2),保證皮褶計鉗口上國際標準壓強10克/mm2維持不變。夾持按柄(5)通過弧形片(10)與夾持鉗臂軸(2)連接,夾持按柄(6)與夾持鉗臂(1)軸連接。同時通過夾持按柄定位架(7、8)固定在夾持鉗臂上,可保證弧形刻度片在定位架上自由滑動。滑動指示塊(9)在弧形標尺上使用,滑動指示塊上裝有與標尺下測面輕壓的簧片,使得在鉗口張開并脫離測量部位時,滑動指示塊原地不動,使讀數(shù)可以保留。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先把皮褶計放在右手掌上,把帶刻度標尺的一面對著手心,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同時彎曲,輕按在右鉗臂(1)上,然后用大拇指和食指同時對左右夾持按柄(5)和(6)加壓,使鉗口張開至最大位置。接著把滑動指示塊往標尺上刻度值大的方向移動,直至與右鉗臂(1)接觸為止。此時把鉗口放在測量部位上,然后慢慢放松手力,靠彈簧的拉力施加標準的夾持壓力。當移動停止時,滑動指示塊上箭頭所指向標尺上的刻度值就是所測值。如果大拇指和食指再次用力張開鉗臂,滑動指示塊仍會停留在原來的位置上。這時可放在眼前直接看結(jié)果,不僅方便,而且準確。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皮褶計優(yōu)點在于測試方便、準確,而且結(jié)構(gòu)簡單、價格便宜,適合于我國國情。
圖1本實用新型皮褶計外形圖(比例11)1、2為夾持鉗臂;3、4為拉力彈簧;5、6為夾持按柄;7、8為夾持按柄定位架;9為指示塊;10為弧形刻度尺。
圖2表明在本實用新型中使用“力矩平衡”法,皮褶計的夾持力不受彈簧拉力影響的原理示意圖。
圖3本實用新型剖視圖。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新型的皮褶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皮褶計是采用金屬及其它硬質(zhì)材料為儀器的結(jié)構(gòu)材料,由夾持鉗臂,并列雙彈簧,夾持按柄,夾持按柄定位架,滑動指示塊,弧形刻度片組成;夾持鉗臂兩臂的端部通過軸連接,可使另一端測量鉗口自由扇形開閉,同時由并列雙彈簧懸掛于兩鉗上,維持力矩平衡,夾持按柄通過弧形刻度片與夾持鉗臂軸連接,同時通過夾持按柄定位架固定在夾持鉗臂上,保證弧形刻度片自由滑動。
2.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皮褶計,其特征在于是采用一對拉力相等的并列雙彈簧,并且彈簧分別懸掛于兩鉗臂上,使之力距平衡,保證皮褶計鉗口上國際標準壓強10克/mm維持不變。
3.按照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皮褶計,其特征在于它的滑動指示塊是在弧形刻度片上,滑動指示塊內(nèi)裝有與標尺下側(cè)面輕壓的彈簧,當鉗口彈開脫離測量部位時,滑動指示塊原地不動,發(fā)揮了“讀數(shù)保留作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應(yīng)用“力矩平衡法”設(shè)計成一種新的皮褶計。它是采用金屬材料及其它硬質(zhì)材料為儀器結(jié)構(gòu)材料組成,由夾持鉗臂、夾持按柄、夾持按柄定位架、滑動指示塊、弧形刻度片組成,可用于對兒童、運動員,以及某些病人進行營養(yǎng)、發(fā)育狀態(tài)的評價和調(diào)查,進行人體皮下脂肪厚度的測量。
文檔編號A61B5/103GK2075503SQ9020357
公開日1991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1990年3月2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0年3月29日
發(fā)明者鄭愛民, 周思敬 申請人: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生物醫(yī)學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