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胃陰不足型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的顆粒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屬藥品領(lǐng)域,尤其是涉及治療胃陰不足型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的顆粒劑。
目前治療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的常用藥有三九胃泰、奇星四方胃片等。三九胃泰對治療胃病有一定療效,但其只在辯病的指導(dǎo)下用藥,不具有辯證的針對性;奇星四方胃片雖由三個具有辯證作用的金鈴子散、左金丸、烏貝散和民間驗方柿霜散等四方組成。但組合之后辯證的針對性就不強了??傊?,這些藥物對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有療效,但效果不十分理想。
本發(fā)明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既具有養(yǎng)陰和胃辯證功效,又具有增加胃酸分泌辯病功效,可以逆轉(zhuǎn)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達到病理康復(fù)作用的辯病與辯證相結(jié)合的胃藥。
本發(fā)明的治療胃陰不足型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的顆粒劑的配方如下(按重量份)北沙參30-32玉竹14-15麥冬8-10烏梅14-15白芍12-13甘草5-6百合14-15柴胡8-10郁金8-10烏藥8-10川棟子9-10黃芩10-11丹參8-10淡大云18-20枳殼8-10本發(fā)明顆粒劑的制備工藝是將上述配方中北沙參、玉竹、麥冬、烏梅、百合、郁金、柴胡加水煎煮兩次,第一次2-2.5小時,第二次1.5-2小時,濾過,合并兩次濾液,將濾液加熱濃縮至相對密度為3.0-4.0(80℃熱測)的稠膏,備用;將白芍、甘草、烏藥、川棟子、黃芩、丹參、淡大云用50%乙醇回流提取兩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5小時,濾過,合并兩次濾液,將濾液減壓回收乙醇并加熱濃縮至相對密度為3.0-4.0(80℃熱測)的稠膏,合并兩次稠膏,加入糖粉、糊精,混合均勻,制粒,烘干分裝即得。
從《中藥大辭典》(上??萍汲霭嫔?986年5月第1版)查證北沙參甘、微苦、涼;入肺、肝經(jīng);有養(yǎng)陰清肺、祛痰止咳之功效。
玉竹甘、平;入肺、胃經(jīng);有養(yǎng)陰、潤燥、除煩、止渴之功效。
麥冬甘、微苦、寒;入肺、胃、心經(jīng);有養(yǎng)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之功效。
烏梅辛酸、溫;入肝、脾、肺、大腸經(jīng);有收斂生津、安蛔驅(qū)蟲之功效。
白芍苦、酸、涼;入肝、脾經(jīng);有養(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之功效。
甘草甘、平;入脾、胃、肺經(jīng);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diào)和諸藥之功效。
百合甘、微苦、平;入心、肺經(jīng);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效。
柴胡苦、涼;入肝、膽經(jīng);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陽之功效。
郁金辛、苦、涼;入心肺、肝經(jīng);有行氣解郁、涼血破瘀之功效。
烏藥辛、溫;入脾、肺、腎、膀胱經(jīng);有順氣、開郁、散寒、止痛之功效。
川棟子苦、寒、有毒;入肝、胃、小腸經(jīng);有除濕、清肝火、止痛、殺蟲之功效。
黃芩苦、寒;入心、肺、膽、大腸經(jīng);有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之功效。
丹參苦、微溫;入心、肝經(jīng);有活血祛瘀、安神寧心、排膿、止痛之功效。
淡大云甘、酸、咸、溫;入腎、大腸經(jīng);有補腎、益精、潤燥、滑腸之功效。
枳殼苦、辛、涼;入肺、脾、大腸經(jīng);有破氣、行痰、消積之功效。
本發(fā)明的顆粒劑以百合、北沙參為君藥,以玉竹、麥冬、烏梅、白芍、甘草為臣藥,以柴胡、郁金、烏藥、川棟子、黃芩、丹參、淡大云、枳殼為佐藥,為治療胃陰不足型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而設(shè),具有養(yǎng)陰和胃、增加胃酸分泌的作用。用該藥治療胃陰不足型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25例,臨床治愈22例,顯效1例,好轉(zhuǎn)1例,臨床治愈率為88%,總有效率為96%。
典型病例病例1×××,女,42歲,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1990年胃鏡(胃鏡號2364)配合活檢病理(病理號60)診斷為重度慢性淺表性胃炎,伴部分腺體異型增生。胃液分析,空腹胃酸為零度,證屬胃陰不足型。經(jīng)用本發(fā)明的顆粒劑,配合運用“化生散”治療兩個療程(2個半月為一療程)后,臨床診狀消失,胃鏡配合活檢病理診斷異型增生消失,已逆轉(zhuǎn)為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隨訪3年多未見復(fù)發(fā)。
病例2×××,男,33歲,江西醫(yī)學(xué)院第二附屬醫(yī)院1990年胃鏡(胃鏡號901872)配合活檢病理(病理號60859)診斷為重度慢性淺表性胃炎,伴局部腸上皮化生。另胃液分析,胃酸缺乏,證屬胃陰不足型。經(jīng)用本發(fā)明的顆粒劑,配合運用“化生散”治療兩個療程,臨床癥狀消失,已逆轉(zhuǎn)為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隨訪2年未見復(fù)發(fā)。
下面結(jié)合實施例作詳細說明。
將北沙畚30克、玉竹15克、麥冬10克、烏梅15克、百合15克、郁金10克、柴胡10克加水煎煮兩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5小時,濾過,合并兩次濾液,將濾液加熱濃縮至相對密度為3.0(80℃熱測)的稠膏,備用;取白芍12克、甘草6克、烏藥10克、川棟子10克、黃芩10克、丹參10克、淡大云20克、枳殼10克加濃度為50%的乙醇回流提取兩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5小時,濾過,合并兩次濾液,將濾液減壓回收乙醇并加熱濃縮至相對密度為3.0(80℃熱測)的稠膏,合并兩次稠膏,加入糖粉、糊精,混合均勻,制粒,烘干分裝即得。
權(quán)利要求
一種治療胃陰不足型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的顆粒劑,它是由以下配方組成(按重量份)北沙參30-32玉竹14-15麥冬8-10烏梅14-15白芍12-13甘草5-6百合14-15柴胡8-10郁金8-10烏藥8-10川棟子9-10黃芩10-11丹參8-10淡大云18-20枳殼8-10其制備工藝是將上述配方中北沙參、玉竹、麥冬、烏梅、百合、郁金、柴胡加水煎煮兩次,第一次2-2.5小時,第二次1.5-2小時,濾過,合并兩次濾液,將濾液加熱濃縮至相對密度為3.0-4.0(80℃熱測)的稠膏,備用;將白芍、甘草、烏藥、川棟子、黃芩、丹參、淡大云用50%乙醇回流提取兩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5小時,濾過,合并兩次濾液,濾液減壓回收乙醇并加熱濃縮至相對密度為3.0-4.0(80℃熱測)的稠膏,合并兩次稠膏,加入糖粉、糊精,混合均勻,制粒,烘干分裝即得。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胃陰不足型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的顆粒劑,其配方是(按重量份)北沙參30—32、玉竹14—15、麥冬8—10、烏梅14—15、白芍12—13、甘草5—6、百合14—15、柴胡8—10、郁金8—10、烏藥8—10、川楝子9—10、黃芩10—11、丹參8—10、淡大云18—20、枳殼8—10,其制備工藝是將上述藥材煎煮,用乙醇回流提取、濾過、加熱濃縮、制粒、烘干分裝。該顆粒劑具有養(yǎng)陰和胃、增加胃酸分泌的功效,堅持服用1至2個療程可以逆轉(zhuǎn)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臨床證明有效率達96%。
文檔編號A61K9/16GK1110591SQ9411747
公開日1995年10月25日 申請日期1994年10月2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4年10月21日
發(fā)明者孟靈源, 高克成, 李潔, 鄒鳳嬌, 孟若云, 孟若松, 孟若沫 申請人:孟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