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腰部牽引支撐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yī)療保健裝置,尤其是一種腰椎疾病患者日常生活佩帶的腰部牽引支撐器。
就申請人所知,目前腰椎疾病患者日常佩帶的腰卡由背部固定板和腰帶組成,由于其固定板為整體結構,僅能起到固定腰部的作用,不能支撐腰部、減輕腰椎間的壓力。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腰椎疾病患者日常佩帶的腰部牽引支撐器,既可固定腰部,又可以通過可伸縮的支撐結構牽引支撐腰部,減輕腰椎間壓力。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腰部牽引支撐器,由兩塊背部固定板、一個兩端開口的圓筒和縱向伸縮氣囊、兩根牽引支撐桿及腰帶、胸背帶等組成??v向伸縮氣囊上有一個氣門嘴,圓筒的筒壁上開有一個與氣門嘴大小相應的孔,氣囊縱向安裝在圓筒內(nèi),氣門嘴從圓筒筒壁的孔中伸出,并用帶有螺紋的固定帽固定。兩根牽引支撐桿的一端采用可拆卸方式各安裝有一個活塞,活塞從圓筒的兩端插入其內(nèi)并壓緊氣囊。上牽引支撐桿的上端與胸背帶固定聯(lián)接,下牽引支撐桿的下端與腰帶背部中線固定聯(lián)接。兩個背部固定板對稱安裝在腰帶背部中線兩側。上、下牽引支撐桿上各安裝有一個與圓筒的內(nèi)筒相配合并垂直于牽引支撐桿的定位板。
縱向伸縮氣囊為蛇形凹凸狀,其外的各個凸起上粘接有護套。
腰帶上有一個夾層,兩個背部固定板插裝在夾層內(nèi),可以抽出。定位板與上下牽引支撐桿之間采用可拆卸方式安裝。
患者系緊胸背帶和腰帶后,縱向伸縮氣囊充氣。由于充氣后的氣囊縱向延伸,通過活塞推動上、下牽引支撐桿外移,于是形成延伸力,牽引并支撐腰椎,減輕了腰椎間的壓力。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所示的腰部牽引支撐器由兩塊背部固定板12、一個兩端開口的圓筒4、蛇形氣囊3、兩根牽引支撐桿7、8及腰帶10、胸背帶9等組成。兩塊背部固定板12對稱插裝在腰帶10的夾層里。在蛇形氣囊3外的各個凸起上粘接有護套13,蛇形氣囊3的中部有一個氣門嘴2,圓筒4的筒壁中部開有一個與氣門嘴2大小相應的孔4,蛇形氣囊3安裝在圓筒1內(nèi),氣門嘴2從孔4中伸出,并用一個帶有螺紋的固定帽5固定。兩根牽引支撐桿的一端采用螺紋聯(lián)接的方式各安裝有一個活塞6,活塞6從兩端插入圓筒1內(nèi)壓緊蛇形氣囊3。兩根牽引支撐桿上采用螺紋聯(lián)接方式各安裝有一個與圓筒1的內(nèi)筒相配合并垂直于牽引支撐桿的定位板11。上牽引支撐桿7的上端與胸背帶9的背部交叉處卯接,下牽引支撐桿8的下端與腰帶10在背部中線處卯接。對于一般腰椎疾病患者,可以不安裝使用定位板11和背部固定板12,僅利用圓筒1、蛇形氣囊3和兩根牽引支撐桿7、8牽引支撐腰部。對于病情較重的腰椎疾病患者,加裝定位板11和背部固定板12可以進一步限制并固定腰的活動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腰部牽引支撐器,由一個腰帶(10)和對稱安裝在其上的兩個背部固定板(12)組成,其特征在于一個兩端開口的圓筒(1),內(nèi)裝一個帶有氣門嘴(2)的縱向伸縮氣囊(3),圓筒(1)的筒壁上開有一個與氣門嘴(2)大小相應的孔(4),氣門嘴從孔(4)中伸出,并用帶有螺紋的固定帽(5)固定;圓筒(1)兩端各安裝有一個一端帶有活塞(6)的牽引支撐桿,活塞(6)與牽引支撐桿之間采用可拆卸安裝方式,活塞(6)壓緊氣囊(3);兩根牽引支撐桿上各安裝有一個與圓筒(1)的內(nèi)筒相配合并垂直于牽引支撐桿的定位板(11);上牽引支撐桿(7)的上端與一條胸背帶(9)固定聯(lián)接,下牽引支撐桿(8)的下端固定聯(lián)接在所述腰帶(10)背部的中線上。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腰部牽引支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縱向伸縮氣囊(3)為蛇形狀凹凸氣囊,蛇形氣囊外的各個凸起上粘接有護套(13)。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腰部牽引支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帶(10)有一個夾層,所述的兩個背部固定板(12)插裝在夾層內(nèi);所述定位板(11)與牽引支撐桿之間采用可拆卸安裝方式。
專利摘要一種腰椎疾病患者日常佩帶的腰部牽引支撐器,既可固定腰部,并能牽引和支撐腰椎,減輕其壓力。由兩塊背部固定板(12)和腰帶(10)等組成,兩端開口的圓筒(1)內(nèi)裝有一個帶氣門嘴(2)和護套(13)的蛇形氣囊(3),氣門嘴從圓筒壁的孔(4)中伸出并用固定帽(5)固定,上、下牽引支撐桿一端的活塞(6)從兩端插入圓筒內(nèi)壓緊氣囊,上牽引支撐桿(7)的上端與胸背帶(9)聯(lián)接,下牽引支撐桿(8)的下端與腰帶(10)聯(lián)接。
文檔編號A61F5/04GK2368488SQ9920719
公開日2000年3月15日 申請日期1999年4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4月12日
發(fā)明者朱金陽 申請人:朱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