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去濕的中藥提取物及其制備方法、應(yīng)用和健脾去濕膏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食品領(lǐng)域,特別涉及一種健脾去濕的中藥提取物及其制備方法、應(yīng)用和健脾去濕膏。
【背景技術(shù)】
[0002]膏方,又稱膏滋、煎膏,是一種將中藥飲片反復煎煮,去渣取汁,經(jīng)蒸發(fā)濃縮,加糖或蜂蜜等制成的半流體狀劑型。膏方主要用于滋補養(yǎng)生與調(diào)治慢性疾病。傳統(tǒng)意義上,膏方作用包含“救偏卻病”的雙重作用。因病致虛、因虛致病,可用膏方;慢性、頑固性、消耗性的疾患,亦可用膏方調(diào)養(yǎng),所以膏方不同于其他補藥補方,它具有補中寓治,治中寓補,補治結(jié)合的特點。
[0003]隨著社會經(jīng)濟、科學經(jīng)濟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亞健康越來越多的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調(diào)查顯示:人群中75%以上的人都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亞健康在中醫(yī)理論上主要對應(yīng)“虛勞”病證,虛勞的治療原則以補益為主,中醫(y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養(yǎng)。若脾虛濕盛,則會出現(xiàn)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消化不良,神倦乏力等癥狀。
[0004]膏方調(diào)養(yǎng)是改善亞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市場上沒有專門針對脾虛濕盛體質(zhì)的膏方,市場上常見膏方如固元膏主要功效是益腎補血,而人參、鹿茸之類補藥則強調(diào)補陽補氣,都不適合脾虛濕盛體質(zhì)人群服用。通過辨別體質(zhì),服用有針對性的中藥膏方,可達到陰陽平衡,防病祛病之目的。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脾虛濕盛體質(zhì)人群也適用的中藥膏方。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基于此,有必要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適用于脾虛濕盛體質(zhì)人群的中藥提取物及其制備方法、應(yīng)用和健脾去濕膏。
[0006]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的具體技術(shù)方案如下:
[0007]一種健脾去濕的中藥提取物,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提取制備而成:茯苓3?4份,山藥4?5份,薏該仁3份,麥芽3?4份,陳皮I份。
[0008]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提取制備而成:茯苓3份,山藥5份,薏苡仁3份,麥芽3份,陳皮I份。
[0009]本發(fā)明還提供上述健脾去濕的中藥提取物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0](I)根據(jù)上述配比稱取原材料,所述原材料為茯苓、山藥、薏苡仁、麥芽、陳皮;
[0011](2)加水煎煮兩次,合并兩次煎煮液,減壓濃縮,壓濾,繼續(xù)濃縮至80°C下相對密度為1.12±0.02,即得。
[0012]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包括以下步驟:
[0013](I)根據(jù)上述配比稱取原材料,所述原材料為茯苓、山藥、薏苡仁、麥芽、陳皮;
[0014](2)加水煎煮兩次,第一次煎煮加所述原材料8-12倍量水,從藥液沸騰起煎煮1-3小時,得煎煮液I ;第二次煎煮加所述原材料8-10倍量水,從藥液沸騰起煎煮0.5-2小時,得煎煮液2 ;合并兩次煎煮液,減壓濃縮,壓濾,繼續(xù)濃縮至80°C下相對密度為1.12±0.02,即得。
[0015]本發(fā)明還提供上述中藥提取物在制備健脾去濕制劑中的應(yīng)用。
[0016]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健脾去濕膏,其活性成分為上述的健脾去濕的中藥提取物。
[0017]在其中一些實施例中,其主要由上述的健脾去濕的中藥提取物20?30wt%、白砂糖25?35wt%,葡萄糖楽40?50wt%制備而成。
[0018]本發(fā)明所述健脾去濕的中藥提取物以及健脾去濕膏的中醫(yī)理論及該組合物中各組分的藥理藥性如下:
[0019]茯苓為藥食兩用藥材,收載于2010版《中國藥典》,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jīng)。能健脾,利水消腫,滲濕,寧心。用于脾虛食少,便溏泄瀉,水腫尿少,心神不寧。
[0020]山藥為藥食兩用的植物,收載于2010版《中國藥典》,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jīng)。能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肺虛喘咳,腎虛遺精。
[0021]薏苡仁為藥食兩用的植物,收載于2010版《中國藥典》,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jīng)。能健脾滲濕,利水消腫,除痹,清熱排膿。用于脾虛泄瀉,水腫,小便不利,濕痹拘攣,肺癰,腸癰。
[0022]麥芽為藥食兩用的植物,收載于2010版《中國藥典》,味甘,性平。歸脾、胃、肝經(jīng)。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回乳消脹。用于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食少,乳汁郁積,肝郁脅痛,肝胃氣痛。
[0023]陳皮為藥食兩用的植物,收載于2010版《中國藥典》,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jīng)。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于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0024]白砂糖味甘,性平,無毒。入脾、肺經(jīng)。能滋陰潤肺,和中益脾,生津止渴,利咽喉,解酒。用于脾虛胃痛。
[0025]本發(fā)明通過添加茯苓、山藥、薏苡仁、麥芽、陳皮達到健脾補中,益氣化濕之功,可緩解由脾虛濕盛導致的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消化不良,神倦乏力等癥狀,上述中藥材在性味功能方面相互協(xié)同,方中茯苓益氣健脾,配伍山藥以助茯苓健脾益氣,配伍薏苡仁以助茯苓健脾去濕,配伍麥芽以助茯苓行氣化滯,更用陳皮理氣健脾,通調(diào)水道,載藥上行。全方補脾氣,去濕濁,行氣滯,使脾氣脾運,濕濁得去,諸癥自除。本發(fā)明可供健虛濕盛型體質(zhì)人群服用。
[0026]本發(fā)明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優(yōu)點以及有益效果為:
[0027](I)本發(fā)明所選用的茯苓、山藥、薏苡仁、麥芽、陳皮均為藥食同源的植物,來源充足,食用歷史悠久,無任何毒性;發(fā)明人團隊根據(jù)上述原料的特性以及相互之間的協(xié)同關(guān)系,憑借長年積累的經(jīng)驗以及大量的實驗和對比試驗得出了最佳的原料之間的配比,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0028](2)本發(fā)明具有健脾去濕之功效,用于調(diào)理由脾虛濕盛導致的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消化不良,神倦乏力等,適合于長期服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29]實施例中所用原料均為市售常規(guī)原料。
[0030]以下將結(jié)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說明。
[0031]實施例1
[0032]本實施例所述的健脾去濕膏的原料如下:
[0033]健脾去濕的中藥提取物:252克(25.2wt% )
[0034]具體為茯苓、山藥、薏苡仁、麥芽和陳皮的提取物
[0035]輔料:
[0036]白砂糖(蔗糖)320克(32wt% )
[0037]葡萄糖漿428 克(42.8wt% )
[0038]本實施例所述的健脾去濕膏的制備如下:
[0039]—、健脾去濕的中藥提取物的制備:
[0040](I)稱茯苓45克、山藥75克、薏苡仁45克、麥芽45克、陳皮15克,煎煮二次,第一次加飲用水2L,從藥液沸騰起計時,煎煮3小時;第二次加飲用水1.8L,從藥液沸騰起計時,煎煮1.5小時;合并兩次水提煎煮液,減壓濃縮至600毫升(同藥材重量2.67倍的水體積),壓濾,繼續(xù)濃縮至同藥材重量水體積,約225毫升,相對密度為1.12±0.02 (80°C ),約252 克。
[0041]二、膏方的制備:
[0042](I)煉膏:取白砂糖(蔗糖),加適量水,溶解,過濾,得澄明糖漿與上述健脾去濕的中藥提取物(茯苓、山藥、薏苡仁、麥芽、陳皮)合并煉制6?8小時,得相對密度為1.20?
1.37 (800C )的清膏,備用;
[0043](2)成品:取上述清膏加入葡萄糖漿攪拌均勻,煮沸,降溫至60?70°C,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