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跟痛癥的中藥外洗劑及制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中醫(yī)中藥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療跟痛癥的中藥外洗劑及制法。
【背景技術】
[0002] 跟痛癥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疾病,是指跟骨結節(jié)周圍由慢性勞損所引起的以 疼痛及行走困難為主的病癥,常伴有跟骨結節(jié)部骨刺形成。是由多種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踱 面(即腳后跟)疼痛,其與勞損和退化有密切關系。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足跟踱面疼痛、腫脹和 壓痛,走路時加重。本病多見于40-60歲的中老年及肥胖之人,男性發(fā)生率高,一側(cè)或兩則 同時發(fā)病。大多數(shù)為慢性起病,常同時有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性關節(jié)炎等。隨著年齡 的增長,人體組織發(fā)生退行性改變,長期勞損使足跟部組織發(fā)生病理改變.如足跟脂肪纖 維墊炎、跖腱膜炎、跟部滑囊炎、跟腱周圍炎、跟骨高壓癥和跟骨骨刺等。這些跟骨周圍不同 組織發(fā)生的相應疾病,是形成跟痛癥的重要病因。
[0003] 中醫(yī)認為跟痛癥是一種常見病,以足跟腫脹、麻木疼痛、局部壓痛、行走困難為特 征。跟痛癥又稱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質(zhì)增生。在中醫(yī)學屬于"骨痹"范疇,發(fā)病原因多與老年 腎虧勞損、外傷和感受寒濕有關。腎精虧虛也可導致足跟痛,稱為腎虛性跟痛癥。傳統(tǒng)中醫(yī) 對足跟痛之癥早有研宄,隋代著名醫(yī)學家巢元方稱足跟痛為"腳根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 大醫(yī)學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稱之為"足跟痛"。
[0004] 目前治療跟痛癥的藥物有一些,公開號CN 102258670A(申請?zhí)?01110197349. 5) 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治療跟痛癥的藥物,由下述重量份數(shù)的中藥為原料藥制備獲 得:當歸20-26、川芎15-20、乳香15-20、沒藥15-20、女貞子15-20、菟絲子15-20、續(xù)斷 15-20、地龍 20-30、川牛膝 20-30、蓁艽 10-16、蔥白 10-20、艾葉 10-20。公開號 CN 103989768 A(申請?zhí)?01410185046. 5)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治療跟痛癥的泡腳方劑及外敷藥 物,泡腳方劑由制川烏、制草烏、木瓜、蘇木、透骨草、桂枝、伸筋草、紅花、桃仁、威靈仙、獨 活、牛膝、海桐皮組成,外敷藥物由川附子、川楝子、川椒、川考、元胡、土元、乳香、、沒藥、肉 桂、冰片組成。公開號CN 102526312 A(申請?zhí)?01210068349. X)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 種治療跟痛癥的藥物組合物,由下列原料藥制成,其重量配比為:五加皮6-12份、木瓜3-10 份、透骨草6-12份、甘草節(jié)1-3份、蘇木6-12份、花椒6-12份、皂刺6-12份、牡丹皮6-12 份、絡石藤9-15份、絲瓜絡3-10份、地龍6-15份、僵蠶5-9份、蟬蛻6-12份、大薊3-9份、 冰片1-3份。
[0005] 臨床上對跟痛癥的治療一般以西醫(yī)為主,西醫(yī)一般使用消炎鎮(zhèn)痛藥物,可在一定 程度上緩解疼痛,但難除病根。重者采取局部封閉或手術,局部封閉易于復發(fā),而且患者難 以接受,手術治療風險大,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效果不是很理想。中醫(yī)治療多用針灸配合 服用中藥,目前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發(fā)明內(nèi)容】
[0006]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治療跟痛癥的中藥外洗 劑,選用眾多除濕、溫經(jīng)、散寒、活血鎮(zhèn)痛的中藥制成,具有滋養(yǎng)脾胃,消炎鎮(zhèn)痛,活血化瘀、 祛風除濕的功效,用于外洗足部,不損傷皮膚、無毒副反應。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就是提供上 述中藥外洗劑的制備方法。
[0007] 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
[0008] 治療跟痛癥的中藥外洗劑,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制備而成:柴胡7-11份; 功勞根5-10份;七層樓7-12份;海桐皮4-8份;威靈仙3-9份;川楝子4-8份;五加皮2-10 份;花椒1-5份;山胡椒葉6-9份;透骨草5-7份;艾葉2-4份;土茯苓5-7份;憲活2-10 份;十八癥4-10份;牛膝6-12份;蘇木5-7份;桑枝12-18份;伸筋草3-9份;絡石藤5-7 份。
[0009] 治療跟痛癥的中藥外洗劑,優(yōu)選的方案為,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制備而成: 柴胡8-10份;功勞根6-9份;七層樓8-10份;海桐皮5-7份;威靈仙5-7份;川楝子5-7份; 五加皮5-7份;花椒2-4份;山胡椒葉7-8份;透骨草5. 5-6. 5份;艾葉2. 5-3. 5份;土茯苓 5. 5-6. 5份;羌活5-7份;十八癥6-8份;牛膝8-10份;蘇木5. 5-6. 5份;桑枝14-16份;伸 筋草5-7份;絡石藤5. 5-6. 5份。
[0010] 治療跟痛癥的中藥外洗劑,更加優(yōu)選的方案為,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制備 而成:柴胡9份;功勞根8份;七層樓9份;海桐皮6份;威靈仙6份;川楝子6份;五加皮 6份;花椒3份;山胡椒葉7. 5份;透骨草6份;艾葉3份;土茯苓6份;憲活6份;十八癥7 份;牛膝9份;蘇木6份;桑枝15份;伸筋草6份;絡石藤6份。
[0011] 上述中藥外洗劑的制備方法,制備步驟如下:
[0012] (1)將海桐皮、威靈仙和五加皮粉碎成粗粉,過30-50目篩(優(yōu)選過36-44目篩,更 加優(yōu)選過40目篩),加水浸泡,置于蒸餾器中,通入水蒸氣蒸餾,收集蒸餾液,冷卻,分取油 層,油層加熱到l〇〇°C,殺菌4-8分鐘,冷卻,裝入密封瓶,備用;
[0013] (2)將七層樓、土茯苓、牛膝、蘇木和桑枝切片,置于炒制容器內(nèi),中火炒至酥脆,放 涼,粉碎,過80-100目篩(優(yōu)選過86-94目篩,更加優(yōu)選過90目篩),置于玻璃容器內(nèi),加入 70% -80%的乙醇,悶潤2-3天,加熱回收乙醇,過濾;
[0014] (3)將川楝子、透骨草和艾葉混合,用鹽水拌勾,稍悶,置砂鍋內(nèi),文火炒至微黃色, 待有香氣時取出晾干,搗碎,過80-100目篩;
[0015] (4)將柴胡、功勞根、羌活和絡石藤置于砂鍋中,加水浸泡4-6小時,加入花椒、山 胡椒葉、十八癥和伸筋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煎煮30-40分鐘,合并濾液,濃縮至原體積的 1/2,加入步驟(3)所得細粉,放置3-5小時,加入步驟(1)所得揮發(fā)油和步驟(2)所得濾液, 混合均勻,過濾,加入用乙醇溶解的冰片,無菌封裝。
[0016] 根據(jù)上面所述的制備方法:步驟(1)優(yōu)選水的用量為藥粉質(zhì)量的3-5倍,更加優(yōu)選 水的用量為藥粉質(zhì)量的4倍。
[0017] 根據(jù)上面所述的制備方法:步驟(1)優(yōu)選殺菌5-7分鐘,更加優(yōu)選殺菌6分鐘。
[0018] 根據(jù)上面所述的制備方法:步驟(2)優(yōu)選乙醇的用量為藥粉質(zhì)量的3-5倍,更加優(yōu) 選乙醇的用量為藥粉質(zhì)量的4倍。
[0019] 根據(jù)上面所述的制備方法:步驟(3)優(yōu)選過86-94目篩,更加優(yōu)選過90目篩。
[0020] 根據(jù)上面所述的制備方法:步驟(4)優(yōu)選每次煎煮33-37分鐘,更加優(yōu)選每次煎煮 35分鐘。
[0021] 根據(jù)上面所述的制備方法:步驟(4)優(yōu)選冰片的用量為藥液的2% -2. 5%,更加優(yōu) 選冰片的用量為藥液的2. 2%。
[0022] 使用方法:將藥液用熱水加熱至40-45°C,用于泡腳,每晚使用一次,至少30分鐘。
[0023] 各原料藥的藥理功效分別為:
[0024] 柴胡:味苦,性微寒。歸肝、膽經(jīng)。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具有 和解表里,疏肝,升陽的功效。用于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子宮脫垂,脫 肛。
[0025] 功勞根:味微苦、酸,性平。為冬青科冬青屬植物枸骨的根。具有補肝腎,涼血,祛 風,止痛的功效。用于腰膝瘺弱,關節(jié)疼痛,流火,瘰疬,頭風,赤眼,牙痛,癮瘆。
[0026] 七層樓:味辛,性溫。為蘿摩科娃兒藤屬植物七層樓的根。含娃兒藤堿、異娃兒藤 堿、娃兒藤寧堿。具有祛風化痰,活血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用于咳喘痰多,白喉,小兒驚 風,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骨折,毒蛇咬傷,癰腫瘡癤,赤眼,口腔炎,水腫,肝脾腫大。
[0027] 海桐皮:味苦、辛,性平。歸肝、脾經(jīng)。為豆科刺桐屬植物刺桐、喬木刺桐的干皮或 根皮。含生物喊:刺桐文喊,水蘇喊,刺桐特喊,刺桐定喊,刺桐靈喊,刺桐平喊,刺桐匹孕喊, 刺桐二稀酮堿,刺桐寧堿,下箴刺桐堿,刺桐亭堿,刺桐替定堿,異刺桐替定堿,Il -羥基表刺 桐替定堿。具有祛風除濕,舒筋通絡,殺蟲止癢的功效。用于風濕痹痛,肢節(jié)拘攣,跌打損傷, 疥癬,濕瘆。
[0028] 威靈仙:味辛、咸,性溫。歸膀胱經(jīng)。為毛莨科植物威靈仙、棉團鐵線蓮或東北鐵線 蓮的干燥根及根莖。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 屈伸不利,骨硬咽喉。
[0029] 川楝子:味苦,性寒。歸肝、小腸、膀胱經(jīng)。別名為金鈴子、苦楝子、川楝實。為楝科 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實,主要藥用成分為川楝子素、生物堿等。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qū)蟲 的功效。用于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嗪敌梗芮甯位?、泄郁熱、行氣止痛。
[0030] 五加皮:味辛、苦,性溫。歸肝、腎經(jīng)。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干燥根皮。具有祛 風濕,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用于風濕痹痛,筋骨瘺軟,小兒行遲,體虛乏力,水腫,腳氣。
[0031] 花椒: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jīng)。為蕓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具 有溫中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