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屬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0002]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或胰膽等病變 引起的出血,胃空腸吻合術后的空腸病變出血亦屬這一范圍;本癥屬于中醫(yī)的血癥范圍。由 于西藥治療副作用大,因此人們對有效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藥藥物存在極大的需求,至 今為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關于本發(fā)明的有關報道。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 本發(fā)明人依據(jù)中醫(yī)理論的研究和臨床試驗的反復驗證,終于找到了有效治療上消 化道出血的藥物,從而完成了本發(fā)明。
[0004]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有效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藥組合藥物。
[0005]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就是提供了該中藥組合藥物的制備方法。
[0006] 本發(fā)明藥物是選擇黃苗、太子參、白術、甘草、當歸、白茍、阿膠、地榆、側(cè)柏葉、仙鶴 草、赤芍、茯苓、麥冬、牡蠣、龍骨藥物進行組合制備的,將這些藥物組合使得各藥物功效產(chǎn) 生協(xié)同作用,從而能夠有效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其中,選用黃芪是因為其性味甘,微溫,入 肺、脾經(jīng),生用有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的功能,治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 潰或潰久斂;炙用有補中益的功能,治內(nèi)傷勞倦,脾虛泄瀉,脫肛,氣虛血脫,崩帶及一切氣 衰血虛之癥。選用太子參是因為其性味甘苦,微溫,入心、脾、肺三經(jīng),有補肺、健脾的功能, 治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目汗,精神疲乏。選用白術是因為其性味苦甘,溫,入脾、胃經(jīng), 有補脾,益胃,燥濕,和中的功能,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泄瀉,痰飲,水腫, 黃疸,濕痹,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選用甘草是因為其性味甘平,入脾、胃、肺經(jīng), 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diào)和諸藥的功能,治脾胃虛弱,食少,腹痛便溏,勞倦發(fā)熱,肺痿咳 嗽,心悸,驚癰。選用當歸是因為其性味甘辛,溫,入心、肝、脾經(jīng),有補血和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 燥滑腸的功能,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腹痛,癥瘕結(jié)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難便,赤 痢后重,癰疽瘡瘍,金瘡,跌撲損傷。選用白芍是因為其性味苦酸,涼,入肝、脾經(jīng),有養(yǎng)血柔 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的功能,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fā)熱,月經(jīng)不 調(diào),崩漏,帶下。選用阿膠是因為其性味甘,平,入肺、肝、腎經(jīng),有滋陰補血,安胎的功能,治 血虛,虛勞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中,胎漏。選用地榆是因為其性味苦酸、 寒。入肝、大腸經(jīng)。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潰,腸風,痔漏,癰腫,濕疹, 金瘡,燒傷。選用側(cè)柏葉是因為其性味苦澀,寒,入心、肝、大腸經(jīng),有涼血,止血,祛風濕,散 腫毒的功能,治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腸風,崩漏,風濕痹痛,細菌性痢疾,高血壓,咳嗽,丹 毒,痄腮,燙傷。選用仙鶴草是因為其性味苦辛,平,入肺、肝、脾經(jīng),有止血,健胃的功能,治 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赤白痢疾,崩漏帶下,勞傷脫力,癰腫,跌打、創(chuàng)傷出血。選用赤芍是 因為其性味苦,微寒,歸肝經(jīng),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能,治溫毒發(fā)狂,吐血衄血,目赤腫 痛,肝郁脅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癎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選用茯苓是因為其性味甘淡,平, 入心、脾、肺經(jīng),有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能,治小便不利水腫脹痛,痰飲咳逆, 嘔噦,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選用麥冬是因為其性味甘微苦,寒,入肺、胃、心經(jīng),有養(yǎng) 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的功能,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癰,虛勞煩熱,清渴, 熱病津傷,咽干口燥,便秘。選用牡蠣是因為其性味咸澀,涼,入肝、腎經(jīng),有斂陰,潛陽,止 汗,澀精,化痰,軟堅的功能,治驚癎,眩暈,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崩漏,帶下,瘰疬,癭瘤。 選用龍骨是因為其性味甘澀,平,入心、肝、腎、大腸經(jīng),有鎮(zhèn)驚安神,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 肌斂瘡的功能,治驚癎癲狂,怔忡健忘,失眠多夢,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吐衄便血,崩漏帶 下,瀉痢脫肛,潰瘍久不收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07] 本發(fā)明組分的藥物用量也是發(fā)明人經(jīng)過大量摸索總結(jié)得出的,各組分的用量在下述重 量范圍內(nèi)都具有較好的療效: 黃芪10-20克,太子參11-15克,白術5-9克,甘草4-8克,當歸5-10克,白芍10-15克, 阿膠9-15克,地榆11-15克,側(cè)柏葉9-15克,仙鶴草15-25克,赤芍8-12克,茯苓11-15克, 麥冬8-12克,牡蠣13-16克,龍骨14-17克。
[0008] 優(yōu)選為: 黃芪15克,太子參12克,白術6克,甘草6克,當歸6克,白芍12克,阿膠12克,地榆 12克,側(cè)柏葉12克,仙鶴草20克,赤芍10克,茯苓12克,麥冬10克,牡蠣15克,龍骨15 克。
[0009] 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方法如下 一、備料 1、 黃芪:揀凈雜質(zhì),除去殘留的根頭和空心較大者,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及時切片, 曬干; 2、 太子參:摘除須根,曬干; 3、 白術:揀凈雜質(zhì),用水浸泡,泡后撈出,潤透,切片,曬干; 4、 甘草:取甘草片加煉熟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變?yōu)樯铧S色, 不粘手為止,取出放涼,每甘草100斤,用煉蜜25-30斤; 5、 當歸:揀去雜質(zhì),洗凈,悶潤,稍晾,切片曬干; 6、 白芍:揀去雜質(zhì),分開大小個,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撈出,曬晾,潤至內(nèi)外濕度均勻,切 片,干燥; 7、 阿膠:搗碎用; 8、 地榆:取凈地榆片,置鍋內(nèi),炒至表面黑色、內(nèi)部老黃色,噴淋清水,取出曬干; 9、 側(cè)柏葉:取凈側(cè)柏葉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噴灑清水,取出曬干; 10、 仙鶴草:除去雜質(zhì)殘根,洗凈潤透,切斷,曬干; 11、赤芍: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大小分檔,洗凈,潤透,切薄片,干燥,篩去碎肩; 12、 茯苓:用水浸泡,洗凈撈出,悶透后,切片,曬干; 13、 麥冬:揀凈雜質(zhì),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抽去心,再洗凈曬干; 14、 牡蠣:將洗凈的牡蠣,置無煙爐火上煅至灰白色,取出放涼,碾碎; 15、 龍骨:取刷凈的龍骨,在無煙的爐火上或坩堝內(nèi)煅紅透,取出,放涼,碾碎。
[0010] 二、制備 1、將所述重量的黃苗、太子參、白術、甘草、當歸、白茍、阿膠、地榆、側(cè)柏葉、仙鶴草、赤 芍、茯苓、麥冬、牡蠣、龍骨放入煎藥容器加水6倍量,浸泡100分鐘后,武火煎煮沸騰,再用 文火煎煮20分鐘,過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