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的中藥丸及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中醫(yī)藥技術(shù)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的中藥丸,特別是供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患者使用的中藥丸及制備方法的領(lǐng)域。
【背景技術(shù)】
[0002]中焦虛寒證,中醫(yī)病證名。指脾胃陽氣虧虛,失于溫運,陰寒內(nèi)生所表現(xiàn)的證候。《圣濟總錄》卷第五十四.三焦門:“論曰中焦如慪者,以其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本胃脘之陽,氣溫乃能腐化水谷之精,灌養(yǎng)周身,若寒客中焦,則胃中冷,胃中冷則飲食不化,腹痛泄瀉,霍亂吐利,治法宜溫補之”。以脘腹冷痛綿綿,喜溫喜按,食少便溏,畏寒肢冷為辨證要點。
[0003]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種可有效治療上述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的藥物,是我們目前要解決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隨著我國中醫(yī)中藥學(xué)的不斷發(fā)展,在治療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上,人們漸漸意識到了中醫(yī)治療上述疾病的優(yōu)點,且在治療過程中毒副作用小和費用低等優(yōu)勢,針對現(xiàn)有西醫(yī)治療上述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的現(xiàn)狀,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治療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的中藥丸,以解決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患者早日恢復(fù)健康的問題。該中藥丸是以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具有見效快、療效顯著等特點,并可有效治療上述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一癥。
[0005]為達到上述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為:提供一種治療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的中藥丸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丸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黨參6?15g、吳茱萸3?9g、附子(制)3?12g、高良姜3?6g、黃芪(炙)15?30g、肉桂2?6g、山藥15?32g、肉灰蓉(制)10_16g、白術(shù)(炒)7.5?16g、山楂(炒)10?20g、烏梅6?10區(qū)、砂仁3?10、陳皮10?2(^、補骨脂7.5?158、大率15?3(^。
[0006]一種治療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的中藥丸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丸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黨參7?13g、吳茱萸4?7.5g、附子(制)4?10.5g、高良姜4?5g、黃芪(炙)16?26g、肉桂3?5g、山藥16?28g、肉灰蓉(制)ll_14g、白術(shù)(炒)8?14g、山楂(炒)11?17g、烏梅7?8.5g、砂仁4?8.5 g、陳皮11?17g、補骨脂8?13g、大率16?26g。
[0007]—種治療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的中藥丸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中藥丸的各個組分及其質(zhì)量份比如下所示:
黨參llg、吳茱萸6.5g、附子(制)9g、高良姜4.5g、黃芪(炙)23g、肉桂4.5g、山藥24g、肉蓯蓉(制)12g、白術(shù)(炒12g、山楂(炒)15g、烏梅7.5g、砂仁7.5、陳皮15g、補骨脂llg、大棗22g0
[0008]—種治療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的中藥丸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制備而成:
A、首先將上述原料中藥揀去雜質(zhì)和粉塵后,按照質(zhì)量份比共研為粉末狀待用;
B、按照傳統(tǒng)制備中藥水丸的方法,將研磨好的粉末狀藥物過篩后,放入無菌室中的專用藥器中拌均,繼而制備成水丸(其水丸的粒度為:4.0mm-4.2mm),然后曬干,瓶裝密封備用。
[0009]一種治療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的中藥丸及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為:將制備好的水丸以每日三次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給藥量6g /次,飯前服,服藥30-180天,諸癥皆除,病告痊愈。
[0010]本發(fā)明組方中的各原料中藥在中國藥典、中國辭典以及中華本草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本發(fā)明選用其中最常見的中藥為原料,充分發(fā)揮各組分的藥理功效:
黨參,性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補肺、益氣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肺虛喘咳、氣短自汗、氣微兩虧等癥;
吳茱萸,性味:辛、苦、大熱、有小毒,具有疏肝下氣、溫中散寒、燥濕助陽之功效,用于治療劂陰頭痛、胸腹脹滿、嘔吐吞酸、陽虛泄瀉、吐瀉轉(zhuǎn)筋、寒疝腳氣,外治口舌生瘡;
附子(制),性味:辛、甘、性熱,有毒,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之功效,用于治療亡陽欲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久痢、陰寒水腫、陽虛外感、風(fēng)寒濕痹、陰疽瘡瘍等癥;
高良姜,性味:味辛、性熱,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脘腹冷痛、嘔吐、噫氣、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噎脯反胃、食滯、瘴瘧、冷癖;
黃芪(炙),性味:甘、微溫,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療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nèi)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癥;
肉桂,性味:辛、甘、熱,具有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脈之功效,用于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不利或頻數(shù)、短氣喘促、浮腫尿少諸證、命門火衰、火不歸源、戴陽、格陽、及上熱下寒、面赤足冷、頭暈耳鳴、口舌糜破、脾腎虛寒、脘腹冷痛、食減便溏、腎虛腰痛、寒濕痹痛、寒疝疼痛、宮冷不孕、痛經(jīng)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滯腹痛、陰疽流注、或虛寒癰瘍膿成不潰、或潰后不斂等癥;
山藥,性味:甘、平,具有補脾、養(yǎng)肺、固腎、益精之功效,用于治療脾虛泄瀉、食少浮腫、肺虛咳喘、消渴、遺精、帶下、腎虛尿頻,外用治癰腫、瘰疬等癥;
肉蓯蓉(制),性味:味甘、咸、性溫,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之功效,用于治療腎陽虛衰、精血不足之陽痿、遺精、白濁、尿頻余瀝、腰痛腳弱、耳鳴目花、月經(jīng)衍期、宮寒不孕、腸燥便秘等癥;
白術(shù)(炒),性味:味苦、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療脾氣虛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脹、大便溏薄、水飲內(nèi)停、小便不利、水腫、痰飲眩暈、溫痹酸痛、氣虛自汗、胎動不安等癥;
山楂(炒),性味:酸甘、微溫,無毒,具有消食積、化滯瘀之功效,用于治療飲食積滯、脘腹脹痛、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