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清掃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室內(nèi)手動清潔地面用具,尤其是無需電能,手推動即能有效清掃垃圾、細微塵。
背景技術(shù):
目前,公知的吸塵器是用電帶動電機產(chǎn)生吸力,吸附地面垃圾。吸塵器用電。電機產(chǎn)生噪聲,而且有電線、吸管與主機相連,在清潔過程中尤顯繁瑣,且清潔過程中不能過快移動,否則清潔效果將減弱。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克服吸塵器噪音,使用不方便,及在特定公眾場所使用受時間限止,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手動的清掃器,該清掃器不僅能有效清掃地面垃圾、細微塵,輕便、靈活、清掃速度快,使用方便簡潔且無需用電。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shù)問題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是在高強度塑殼中,由膠輪、海綿滾筒、軸、軸套組成滾動裝置,手握手柄推動時,膠輪向前滾動,同時帶動海綿滾筒,海綿滾筒外徑大于膠輪外徑2mm,在清掃器自重及外力推動下海綿滾筒壓縮至膠輪外徑一致且緊貼地面,地面上的灰塵,垃圾隨著膠輪海綿滾筒向前滾動,使垃圾向后運動,至鏟板使阻擋并鏟起垃圾,鏟板是長條形片狀圓弧薄片,上厚下薄成V字型,貼近地面接觸點為刀口形狀,便于鏟起垃圾,海綿滾筒與鏟板較緊密相貼,當(dāng)海綿滾筒轉(zhuǎn)動時將帶動垃圾沿著鏟板向上運動至鏟板齒條高度時,海綿滾筒與鏟板脫離接觸,垃圾、灰塵因自重及海綿釋放彈性落入垃圾箱內(nèi)。齒條在清掃過程中將幫助海綿滾筒自潔,及鉤連住清掃過程中的絨毛、毛發(fā),毛氈在清掃過程中摩擦地面,使粘連灰塵垃圾脫離地面,便于清掃,同時能對地面摩擦上光,鎖扣保證清掃器在清掃移動中垃圾不外泄。尾輪是輔助輪,清掃中能使清掃器移動靈活輕松,尾輪的高度可改變毛氈摩擦地面的力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不用電能同時,輕松、方便。有效清掃地面垃圾、細微塵,且清掃速度快,結(jié)構(gòu)簡單,使用壽命長。
以下結(jié)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jié)構(gòu)原理圖。
圖2是清掃器底面結(jié)構(gòu)圖。
圖3是清掃器整機外形圖。
圖4是圖3剖面結(jié)構(gòu)圖。
圖中1.手柄,2.萬向節(jié),3.外殼,4.膠輪,5.軸,6.中軸,7.海綿滾筒,8.毛氈,9.鏟板,10.軸套,11.底殼,12.齒條,13.垃圾箱,14.鎖,15.尾輪。
具體實施方式
在
圖1中,上蓋(3)、底蓋(11)組成外殼。手柄(1)、萬向節(jié)(2)組成手握推動裝置。膠輪(4)、軸(5)、中軸(6)、海綿滾筒(7)、軸套(10)組成滾筒裝置。鏟板(9)置于滾筒裝置后方與海綿滾筒較緊密接觸,組成清掃裝置。垃圾箱(13)、齒條(12)、鎖(14)組成垃圾箱,垃圾箱推進至鏟板(9)緊貼膠輪(4)與海綿滾筒(7)、軸(5)、中軸(6)為同軸一體連接,海綿滾筒(7)為圓柱形筒狀,開有60°缺口,使海綿滾筒(7)與鏟板(9)、齒條(12)緊密接觸。鏟板(9)平行設(shè)置在膠輪(4)、(海綿滾筒(7)后,且與海綿滾筒較緊密接觸,鏟板(9)為片狀彈性體長條圓弧形,上厚下薄成V字形接觸地面端為刀口狀,便于鏟起垃圾,鏟板(9)與海綿滾筒(7)R相同便于緊貼。垃圾箱(13)置鏟板(9)后,且緊緊相貼,垃圾箱(13)與鏟板相貼處置齒條(12),當(dāng)垃圾箱推進箱體內(nèi),鎖(14)具有鎖定垃圾箱的功能。
在圖2所示的一個實施例中,毛氈(8)使清掃器在清潔地面過程中摩擦地面,使粘附地面的細微塵、垃圾脫離,便于清掃,同時對地面有摩擦上光。尾輪(15)是為清掃器在清潔過程中起輕松平穩(wěn)移動作用,調(diào)節(jié)尾輪(15)高度可改變毛氈(8)摩擦地面力度。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清掃器,在外殼中,膠輪、海綿滾筒組成滾動裝置,滾動裝置、鏟板、垃圾箱順序平行排立,其特征是海綿滾筒與鏟板緊貼,鏟板與垃圾箱、齒條緊貼。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清掃器,其特征是海綿滾筒開有60°對稱缺口,海綿滾筒直徑大于膠輪直徑2mm。鏟板置于海綿滾輪其后系平行設(shè)置且緊貼,鏟板為片狀彈性體長條圓弧形,上厚下薄成V字形,接觸地面端為刀口狀,垃圾箱置在鏟板平行設(shè)置之后,垃圾箱緊貼鏟板端置有齒條。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清掃器,其特征是海綿滾筒與鏟板、垃圾箱平行設(shè)置,且緊密相貼。
專利摘要一種室內(nèi)手動清潔地面清掃器。它在外殼中,海綿滾筒、鏟板、垃圾箱順序平行設(shè)置。推動手柄,膠輪、海綿滾筒向前滾動,垃圾向后運動被鏟板阻擋及鏟起,鏟板與海綿滾筒圓弧相同且緊貼,隨著海綿滾筒轉(zhuǎn)動,垃圾向上運動至鏟板、齒條高度脫離海綿滾筒接觸、垃圾自重及海綿滾筒彈性將垃圾落至垃圾箱內(nèi)。清掃同時毛氈對地面起摩擦上光作用。
文檔編號A47L13/10GK2659322SQ0323228
公開日2004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2003年6月1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3年6月18日
發(fā)明者吳仁麒 申請人:吳仁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