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真空吸塵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真空吸塵器,其設有用于從空氣分離塵埃的塵埃 分離部和用于將已經(jīng)通過了塵埃分離部的塵埃從空氣分離的過濾分離 部。
背景技術(shù):
傳統(tǒng)上,有一種已知的真空吸塵器,其在吸塵器本體處以拆裝自 如的方式設有集塵容器(參看專利文獻l)。這樣的真空吸塵器設有集塵容器,具有安裝集塵容器的安裝部 分的吸塵器本體,設在集塵容器室下游側(cè)的電動送風機,作為二次過 濾器而拆裝自如地附裝在集塵容器的后表面開口上的褶式過濾器,用 于振落附著在褶式過濾器上的塵埃的除塵單元,等等。除塵單元具有環(huán)形大徑齒輪,其可旋轉(zhuǎn)地布置在與褶式過濾器相 對的位置,與褶式過濾器相接觸的突起設置在齒輪上,隨著電動纜線 被纜線巻盤巻起,所述環(huán)被轉(zhuǎn)動,并且所述突起騎跨在褶式過濾器的 一個褶層的脊部上,并且隨著所述環(huán)轉(zhuǎn)動而移動,這樣,振動被施加 到褶式過濾器,而附著在褶式過濾器上的塵埃被振落。專利文獻l:日本特開第2004-358135號公報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這樣的真空吸塵器具有下述問題,即當電動送風機被驅(qū)動 時,從褶式過濾器(過濾分離部)落下的塵埃會再次附著在褶式過濾 器上。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真空吸塵器,其中從過濾分離部落下的 塵埃不會再次附著在過濾分離部上。解決上述問題所采取的手段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真空吸塵器包括
塵埃分離部,其用于分離由電動送風機吸入的塵埃和空氣;
集塵部,其用于收集在塵埃分離部中從空氣分離的塵埃;
過濾分離部,其可旋轉(zhuǎn)地設置在位于塵埃分離部下游側(cè)的收納殼
體中,并將通過塵埃分離部的細塵從空氣分離; 驅(qū)動單元,其用于旋轉(zhuǎn)過濾分離部;
外部空氣導入孔,其形成在收納殼體上,用于將外部空氣導入收 納殼體中;
外部空氣開閉部件,其用于打開或關(guān)閉外部空氣導入孔; 連通風路,其用于連通塵埃分離部和收納殼體;以及 連通風路開閉部件,其用于打開或關(guān)閉連通風路, 其中,設有氣流控制單元,其用于形成用于常規(guī)清潔的第一流 路,其延伸穿過塵埃分離部、連通風路和過濾分離部,并且被電動送 風機抽吸,以及用于空氣清潔收納殼體的第二流路,其在空氣清潔過 程中被電動送風機抽吸,而不使從外部空氣導入孔導入的空氣流經(jīng)過 濾分離部;并且
設有聯(lián)動機構(gòu),其用于根據(jù)過濾分離部被驅(qū)動單元旋轉(zhuǎn)而將外部 空氣開閉部件和連通風路開閉部件聯(lián)動,從而通過使過濾分離部沿一 個方向旋轉(zhuǎn)而打開連通風路開閉部件并且關(guān)閉外部空氣開閉部件,以 形成第一流路,以及通過使過濾分離部沿另一方向旋轉(zhuǎn)而關(guān)閉連通風 路開閉部件并且打開外部空氣開閉部件,以形成第二流路。
本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可防止由除塵單元導致從過濾分離部落下的塵埃再 次附著到過濾分離部上。此外,由于連接開閉閥通過過濾分離部的轉(zhuǎn) 動而閉合,因此,當外部空氣開閉閥被打開時,用于打開或關(guān)閉連接 開閉閥或外部空氣開閉閥的電機就不再需要了。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真空吸塵器的外觀的透視圖。圖2是顯示圖1中的真空吸塵器本體在蓋殼體被去除后的外觀的 透視圖。
圖3是示于圖2的真空吸塵器本體的俯視圖。 圖4是圖2中的真空吸塵器本體在集塵容器被去除后的局部放大 透視圖。
圖5是顯示附裝在真空吸塵器本體的圓筒軸桿上的扭力巻簧18 的示意圖。
圖6是顯示夾持器的鎖定爪和蓋殼體的接合部件之間接合關(guān)系的 示意圖。
圖7是顯示集塵容器的彈起機構(gòu)的示意圖。 圖8是顯示夾持器的俯視圖。
圖9是顯示蓋殼體的解鎖狀態(tài)和集塵殼體的解鎖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IO是顯示集塵單元的外觀的透視圖。
圖11是顯示集塵容器的外觀的透視圖。
圖12是顯示集塵單元的配置的剖視圖。
圖13是顯示塵埃分離部的外觀的透視圖。
圖14是真空吸塵器本體的剖視圖。
圖15是顯示集塵容器彈起時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16是真空吸塵器本體的側(cè)視圖,用于解釋蓋殼體的打開狀態(tài)。
圖17是顯示集塵容器彈起時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18是顯示除塵單元和收納殼體前壁部的示意圖。
圖19是顯示開閉機構(gòu)的配置的透視圖。
圖20是顯示開閉機構(gòu)和塵埃分離部的透視圖。
圖21是顯示風路在常規(guī)清潔時的概念圖。
圖22是顯示風路在空氣清潔時的概念圖。
圖23是顯示該實施方式的塵埃分離部的配置的水平剖視圖。
圖24是顯示塵埃分離部和返回風路管的示意圖。
圖25是顯示在開閉閥打開時塵埃分離部和返回風路管的示意圖。
圖26是顯示圖23中的塵埃分離部和返回風路管的外觀的透視圖。
圖27是顯示真空吸塵器本體的配置的縱向剖視圖。
6圖28是顯示收納殼體的透視圖。
圖29是示于圖28的收納殼體的后視圖。
圖30是顯示集塵單元的外觀的透視圖。
圖31是顯示附裝在收納殼體上的臂部和第三開閉閥的示意圖。
圖32是顯示臂部和第三開閉閥的透視圖。
圖33是顯示在第六開閉閥打開時集塵單元的外觀的透視圖。
圖34是顯示第六開閉閥和外部空氣導入口的示意圖。
圖35是顯示除塵單元的配置的剖視圖。
圖36是示于圖35的除塵單元的縱向剖視圖。
圖37是顯示控制系統(tǒng)的配置的框圖。
附圖標記
24電動送風機
52塵埃分離部
81收納殼體
84A連接開口
84F外部空氣導入口
100褶式過濾器(過濾分離部)
K3第三開閉閥(連通風路開閉閥)
K6第六開閉閥(外部空氣開閉閥)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描述實施例,所述實施例代表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電動 真空吸塵器的實施方式。
實施例
示于圖1的電動真空吸塵器IO設有吸塵器本體11,集塵軟管 12,其一端拆裝自如地連接著吸塵器本體11的連接口 IIA,并且另一 端設有手操作管13,延長管14,其拆裝自如地連接著手操作管13, 以及吸入口體15,其拆裝自如地連接著延長管14的遠端部分。在手 操作管13上設有操作部13A,并且在操作部13A中設有用于停止電 動送風機24的驅(qū)動的停止開關(guān)13a以及用于設置電動送風機24的功率的強弱控制開關(guān)13b等等。
在吸入口體15中形成有未示出的吸入室,其中未示出的用于吸引 塵埃的吸入開口 (塵埃吸入口)形成在其底表面中,該吸入室通過延 長管14、集塵軟管12和連接口 IIA而與設于吸塵器本體11中的集塵 單元50 (參照圖10)的吸入連接口 57a連通。
吸塵器本體11設有本體殼體20、附裝在本體殼體20內(nèi)側(cè)的集塵 單元50 (參照圖2)和電動送風機24。
在本體殼體20的前側(cè),如示于圖2至4,形成了具有上部開口 22A 的集塵單元室22,并且蓋殼體500 (參照圖1)安裝在本體殼體20上 部且能夠打開或關(guān)閉。借助于該蓋殼體500,本體殼體20的整個上部 與集塵單元室(收納室)22 —起被覆蓋。本體殼體20被構(gòu)造成不被 蓋殼體500密封。
此外,在集塵單元室22中,設有彈起機構(gòu)1000 (參照圖7),用 于彈起如后文所述的作為集塵部的集塵容器410 (圖11)。
如示于圖1,在蓋殼體500兩側(cè)部分的下部設有一對傾斜向下延 伸的腿部501,腿部501的下部501A可旋轉(zhuǎn)地附裝在設于本體殼體 20中的圓筒軸桿17 (參照圖5)上并且還覆蓋安裝在圓筒軸桿17上 的后輪16。此外,如示于圖5,扭力巻簧18附裝在圓筒軸桿17內(nèi), 扭力巻簧18的一端被固定在圓筒軸桿17上,扭力巻簧18的另一端 18A被固定在腿部501 (參照圖1)上,扭力巻簧18沿圖1中的逆時 針方向繞圓筒軸桿17推壓蓋殼體500。
實際中,旋轉(zhuǎn)體900 (參照圖2)被可旋轉(zhuǎn)地附裝在圓筒軸桿17 上,扭力巻簧18的另一端18A被旋轉(zhuǎn)體900的臂部901上的突起902 (參照圖14)鎖定,所述臂部901被鎖定在蓋殼體500的腿部501中, 從而蓋殼體500被順時針推壓。
此外,通過蓋殼體500繞圓筒軸桿17順時針轉(zhuǎn)動,蓋殼體500 被打開,如圖16中的點劃線所示。
如示于圖6和7,在蓋殼體500的前側(cè)設有大致倒置L形的接合 部件510。
此外,在本體殼體20的電動送風機24的前側(cè)(圖l中的左側(cè)),形成了具有前表面開口 25B (參照圖14)的圓筒形連接風路部分(連 接風路)25 (參照圖27),連接風路部分25與電動送風機24的吸入 開口 24A連通。
在連接風路部分25的前表面開口 25B處,設有可旋轉(zhuǎn)的網(wǎng)格部 件600,如示于圖14,該網(wǎng)格部件600可被電機Ml (參照圖37)旋 轉(zhuǎn)。
如示于圖27,在連接風路部分25中,設有與電動送風機24的吸 入開口 24A連通的吸入管27,在吸入管27的遠端部分,設有用于打 開或關(guān)閉開口 27A的第四開閉閥28。第四開閉閥28的開閉操作由電 機M2 (參照圖37)實現(xiàn)。
在網(wǎng)格部件600上,形成有多個突起601,如示于圖14,每個突 起601與如后文所述的褶式過濾器104 (參照圖13)的谷部(過濾器 溝槽)接合,從而轉(zhuǎn)動褶式過濾器100,如后文所述。通過轉(zhuǎn)動褶式 過濾器100,如后文所述的除塵機構(gòu)2000(參照圖31)的除塵單元2100 去除附著在褶式過濾器104上的塵埃。
在本體殼體20的連接口 IIA上,設有夾持器700,用于鎖定關(guān)閉 的蓋殼體500。
如示于圖7和8,夾持器700包括具有形成為曲面的上表面的操 作部701,在操作部701的兩側(cè)后表面701A形成有向后(圖7和8中 的右側(cè))突出的支撐板部702、 702,并且軸部703、 703形成在支撐 板部的外表面上。
如示于圖3,軸部703、 703由設于本體殼體20中的軸承部27、 27可旋轉(zhuǎn)地保持。夾持器700被未示出的彈簧繞圖7中的軸部703順 時針推壓。夾持器700由未示出的制約部件制約,從而不從示于圖7 的位置順時針轉(zhuǎn)動。
此外,當操作部701從上側(cè)向下推壓時,夾持器700從示于圖7 的位置抵抗著未示出的彈簧的推壓力繞軸部703、703沿逆時針方向轉(zhuǎn) 動。
在操作部701的前端,形成有向下延伸前壁部704,在前壁部704 的下部,形成有向后延伸的按壓部705。在按壓部705的后部,形成有向上延伸支撐部706,在支撐部706的上部形成有鎖爪707。
如示于圖6和7,該鎖爪707與蓋殼體500的接合部件510的遠
端部分511接合,從而由本體殼體20鎖定蓋殼體500。
如示于圖9,當夾持器700順時針轉(zhuǎn)動時,夾持器700的鎖爪707
從蓋殼體500的接合部件510的遠端部分511移開,并且蓋殼體500
被解鎖。
如示于圖10,集塵單元50設有塵埃分離單元400和拆裝自如地 附裝在塵埃分離單元400上的集塵容器410。
塵埃分離單元400設有塵埃分離部52和與塵埃分離部52 —體的 過濾器部80。
如示于圖10和12,塵埃分離部52設有分離室部分(上游風路) 54,其由外周壁53形成為圓筒形,塵埃分離單元55,其具有大致圓 錐形狀并且沿著分離室部分54的軸線設置在分離室部分54中,吸引 風路部分(引導風路)56,其設置在分離室部分54的右側(cè)壁54A的 外側(cè),以及引導風路體57,其用于將空氣從吸入連接口 (塵埃吸入口) 57a引導至分離室部分54。當塵埃分離單元400被附裝在吸塵器本體 11的集塵單元室22上時,吸入連接口 57a實現(xiàn)與吸塵器本體11的連 接口 IIA連通。吸引風路部分56設置在引導風路體57下方。
如示于圖12,在分離室部分54的外周壁53上部,形成有導入開 口 53A,用于將從空氣分離的塵埃導入集塵容器410。此外,還是示 于圖23,在外周壁53的形成為圓弧面的下部側(cè),形成有返回開口 53D。 在返回開口 53D中,設有第二開閉閥K2,其能夠被打開或關(guān)閉。如 示于圖24和25,在返回開口 53D上連接著返回風路管2510的一端。 返回風路管2510構(gòu)成返回風路2511 (參照圖21和22)。
在第二開閉閥K2的一端,形成有軸部KJ1,并且如示于圖24, 軸部KJ1可樞轉(zhuǎn)地支撐在分離室部分54的上游側(cè),而第二開閉閥K2 的另一端安置在分離室部分54的下游側(cè)。如示于圖25,第二開閉閥 K2通過繞軸部KJ1沿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而被打開。
第二開閉閥K2通過如后文所述的連接開口 54Aa導入分離室部分 54的空氣而被關(guān)閉,并且通過從返回風路管2510返回分離室部分54中的空氣而被打開。
此外,第二開閉閥K2形成為具有與示于圖24的分離室部分54 的內(nèi)周壁面相同的曲率,并且被設置成與所述內(nèi)周壁面平齊。
在引導風路體57中,形成有與示于圖23的分離室部分54連通的 連接開口 54Aa,并且在連接開口 54Aa處,設有可被打開或關(guān)閉的第 一開閉閥K1。當?shù)谝婚_閉閥K1切換到以實線所示的位置時,連接開 口 54Aa被關(guān)閉,另一方面,當切換到以點劃線所示的位置時,連接 開口 54Aa被打開。從引導風路體57通過連接開口 54Aa導入分離室 部分54的空氣沿圖10中的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
此外,在分離室部分54A的右側(cè)壁54A中,形成有圓形開口 154A (參照圖10)和扇形開口 154B (參照圖12和24),塵埃分離單元55 安裝在開口 154A上,在開口 154B中裝有網(wǎng)式過濾器NF2 (參照圖 24)。
塵埃分離單元55由多個框架55a和貼附在框架55a周圍的網(wǎng)式過 濾器NF1構(gòu)成。吸引風路部分56通過右側(cè)壁54A的開口 154A(參照 圖10)和網(wǎng)式過濾器NF1 (參照圖12)與分離室部分54的內(nèi)側(cè)連通, 并且還通過右側(cè)壁54A中的開口 154B中的網(wǎng)式過濾器NF2與分離室 部分54的內(nèi)側(cè)連通。
在吸引風路部分56的底部,形成有開口 56D,如示于圖12,在 開口 56D中,安裝著過濾器(褶式過濾器)PF。形成了旁通風路2500 (參照圖21)的旁通風路管2501的一端連接著示于圖26的開口 56D。
旁通風路管2501的另一端連接著示于圖27的吸入管27,并且吸 引風路部分56和吸入管27通過旁通風路管2501而彼此連通。在旁通 風路管2501中,設有第五開閉閥(電磁閥)2502。
吸引風路部分56與后文所述的過濾器部80的收納殼體81的內(nèi)側(cè) 連通,并且還通過形成于右側(cè)壁部156(參照圖12)中的連接開口 56A 與后文所述的集塵殼體部74的集塵室73連通。
如示于圖ll和12,集塵容器410具有連通殼體部72,其具有形 成于上部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連通路徑71,以及用于收集塵埃的集塵 殼體部74,其具有從連通殼體部72的右端部(在圖12)向下延伸的集塵室73。
在連通殼體部72的下表面,如示于圖11,形成有與連通路徑71 (參照圖12)連通的開口 72A、鉤部72F和凹部76。在凹部76中, 形成有沿豎直方向延伸的肋72R。如示于圖12,開口 72A連接著塵埃 分離部52的導入開口 53A。
此外,連接開口 75形成在集塵殼體部74的左側(cè)壁部74A中,網(wǎng) 式過濾器NF3安裝在該連接開口 75上。
集塵殼體部74具有能夠被打開或關(guān)閉的蓋部74A,并且如示于圖 11,向下延伸的肋74R形成在蓋部74A的下部。蓋部74A被布置成可 繞軸線74J旋轉(zhuǎn),從而被打開或關(guān)閉。
當集塵容器410被附裝在塵埃分離單元400上時,如示于圖12, 塵埃分離部52的導入開口 53A被連接到集塵容器410的開口 72A, 并且集塵容器410的連接開口 75被連接到塵埃分離單元400的吸引風 路部分56的連接開口 56A。
過濾器部80具有圖13所示在后表面開口的圓筒形收納殼體81 以及作為過濾分離部可旋轉(zhuǎn)地安裝在收納殼體81中的褶式過濾器(二 次過濾器)100。該褶式過濾器100由作為過濾元件的褶式過濾器104 和未示出的用于保持褶式過濾器104支撐框架構(gòu)成。在收納殼體81 的前壁部84的前表面, 一體地形成有塵埃分離部52 (參照圖10)。
連接開口 84A形成于收納殼體81的前壁部84中,如示于圖12 和13,并且連接開口 84A連接著吸引風路部分56。收納殼體81的內(nèi) 側(cè)和吸引風路部分56通過該連接開口 84A彼此連通。吸引風路部分 56為連通風路,通過它,塵埃分離部52和褶式過濾器IOO彼此連通。
如示于圖29,用于將外部空氣導入收納殼體81的外部空氣導入 口 (外部空氣導入孔)84F形成于前壁部84的上部中,并且如示于圖 30,用于打開或關(guān)閉外部空氣導入口 84F的第六開閉閥(外部空氣開 閉部件)K6設于前壁部84的前表面中。第六開閉閥K6被彈性部件 86沿著關(guān)閉外部空氣導入口 84F的方向推壓。
圖29所示的接觸片87為第六開閉閥K6而設置,從而接觸片87 從外部空氣導入口 84F突伸到收納殼體81中。接觸片87設有傾斜面
1287a,隨著其向右延伸(在圖29中),其突伸到收納殼體81中的量增 大。通過抵抗著彈性部件86的推壓力按壓接觸片87,第六開閉閥K6 被打開,從而外部空氣從外部空氣導入口 84F導入收納殼體81中。
此外,如示于圖28,在收納殼體81的周壁部82的底部,形成有 底部開口 82A,并且返回風路管2510的另一端部連接著底部開口 82A。 位于后文所述的褶式過濾器100的上游側(cè)的收納殼體81的內(nèi)側(cè)與塵埃 分離部52的分離室部分54的內(nèi)側(cè)借助于該返回風路管2510彼此連通 (參照圖21)。
如示于圖21,由實線箭頭所示的從吸入連接口 57a至吸入開口 24A的風路形成第一流路;并且如示于圖22,由點劃線箭頭所示的從 外部空氣導入口 84F至吸入開口 24A的風路形成第二流路。
第一流路并不局限于示于圖21的風路,只需要該風路至少穿過塵 埃分離部52和過濾器100即可。第二流路也不局限于前述風路,只需 要該風路至少穿過收納殼體81即可。
如示于圖13,褶式過濾器IOO具有褶式過濾器104,其中,從設 在收納殼體81的中心位置的軸部101A放射狀形成褶部。該軸部101A 可旋轉(zhuǎn)地附裝在如后文所述的軸2001 (參照圖31)上。
當集塵單元50被附裝在本體殼體20的集塵單元室22上時,收納 殼體81的后表面開口 81B與本體殼體20中的連接風路部分25的前 表面開口 25B (參照圖14)配合。
如示于圖7,彈起機構(gòu)1000設有 一對彈起單元IIOO、 1100 (參 照圖3),用于彈起集塵容器410 (用彈簧抬起集塵容器410),鎖定單 元1200,用于將集塵容器410固定在塵埃分離單元400的附裝位置, 以及解鎖單元1300,用于將鎖定單元1200解鎖。
彈起單元1100包括具有矩形橫截面的筒形導向殼體1101,其設 在塵埃分離單元400的塵埃分離部52的外周壁53的上表面上且向上 延伸,以及安置在導向殼體1101中的彈簧1102 (未示于圖3)。在導 向殼體1101上,形成有一對沿豎直方向延伸的狹縫1103 (參照圖3)。
彈起單元1110具有類似地設在集塵單元室22中的筒形導向殼體 1111 (參照圖3)和安置在導向殼體1111中的彈簧1112。在導向殼體1111上,形成有一對沿豎直方向延伸的狹縫1113 (參照圖3)。
當集塵容器410被附裝在塵埃分離單元400上時,集塵容器410 的肋72R、 74R (參照圖11)進入導向殼體1101、 1111的狹縫1103、 1113,并且抵抗著推壓力壓縮彈簧1102、 1112(參照圖7)。集塵容器 410被彈簧1102、 1112的推壓力向上推壓。
鎖定單元1200設有滑動部件1201,其設在引導風路體57的上 部,從而沿縱向方向(在圖7為水平方向)可移動并且沿縱向方向延 伸,導向罩1202 (參照圖4),其用于沿縱向方向覆蓋和引導滑動部件 1201,以及彈簧(未示出),其用于沿向左方向(在圖7中)推壓滑動 部件120K
在滑動部件1201的后部側(cè),形成有向上突伸的矩形橫截面筒部 1203,并且該筒部1203是從導向罩1202的開口 1202A (參照圖3) 突伸的。筒部1203的縱向長度被設置成短于開口 1202A的縱向方向 寬度,以便不阻礙滑動部件1201沿縱向方向的運動。
開口 1203形成于筒部1203的上表面中,并且當集塵容器410被 附裝塵埃分離單元400上時,集塵容器410的鉤部72F進入開口 1204 并且與其邊緣部分(固定單元)1204a接合,通過這種接合,集塵容 器410被鎖定在示于圖7的位置(附裝位置)。
解鎖單元1300由滑動部件1201和用于將滑動部件1201向右(在 圖7中)移動的夾持器700的按壓部705等構(gòu)成。當操作部701被從 上側(cè)按壓并且如圖9所示轉(zhuǎn)動時,夾持器700的按壓部705抵抗著未 示出的彈簧的推壓力與滑動部件1201的遠端部分1201a發(fā)生接觸,從 而向右移動滑動部件1201。根據(jù)這一實施方式,集塵容器410的鉤部 72F從滑動部件1201的筒部1203中的開口 1204的邊緣部分1204a移 開,并且集塵容器410的鎖定被解除。
如示于圖31和32,除塵機構(gòu)2000設有可旋轉(zhuǎn)地設在收納殼體 81的中心部分的軸2001,附裝在軸2001上并且向上延伸的臂部2002, 以及設在臂部2002的上部(遠端部分)的除塵單元2100。第三開閉 閥(連通風路開閉部件)K3 —體地設在臂部2002的下部,并且第三 開閉閥K3與臂部2002和軸2001 —體地轉(zhuǎn)動。然后,當?shù)谌_閉閥K3轉(zhuǎn)動至示于圖31的位置時,它關(guān)閉收納殼體81的連接開口 84A。
當臂部2002和第三開閉閥K3沿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至點劃線所示的 位置時,收納殼體81的連接開口 84A被打開。
當臂部2002位于圖31所示的位置時,臂部2002的遠端部分的軸 部2011與圖34所示第六開閉閥K6的接觸片87的傾斜面87a發(fā)生接 觸,從而抵抗著彈性部件86的推壓力按壓第六開閉閥K6,并且第六 開閉閥K6被如圖33所示打開。
如示于圖32、 35和36,除塵單元2100包括軸部2101,其在臂 部2002的遠端可旋轉(zhuǎn)地設在軸中心部分2002A,一對支撐部分2102, 其從軸部2101向外突出,輥子2103,其可旋轉(zhuǎn)地設在支撐部2102的 遠端部分,以及突起(除塵器)2104,其從軸部2101向外突出。所述 一對支撐部分2102布置在彼此相對于對方的預定角度,并且突起2104 設置于該預定角度的角平分線上并且位于支撐部2102的相反側(cè)。
輥子2103與圖18所示收納殼體81的前壁部84的溝槽84M的底 表面84Ma接觸,并且突起2104與褶式過濾器104的脊部接觸。溝槽 84M形成為弧形,如示于圖29和31,并且溝槽84M的兩端部分制約 臂部2002的旋轉(zhuǎn),所述2002可在溝槽84M的范圍內(nèi)旋轉(zhuǎn),即在圖 31中實線所示的位置和點劃線所示的位置之間的范圍內(nèi)旋轉(zhuǎn)。
突起2104可與軸部2101 —起繞軸中心2002A沿水平方向(在圖 35)旋轉(zhuǎn),并且突起2104在彈簧BN (參照圖18)的推壓力作用下返 回圖32和35所示的初始位置。
這樣,隨著褶式過濾器104被轉(zhuǎn)動,與褶式過濾器104的脊部接 觸的突起2104將與軸部2101 —起繞軸中心2002A轉(zhuǎn)動。在褶式過濾 器104被轉(zhuǎn)動了預定角度后,突起2104會騎跨在褶式過濾器104的脊 部上,并在彈簧BN的推壓力的作用下返回初始位置。然后,突起2104 碰到后一褶式過濾器104的脊部,褶式過濾器104因此被振動,從而 振落附著在褶式過濾器104上的細塵。由臂部2002、突起2104等構(gòu) 成了一種聯(lián)動機構(gòu)。
設于收納殼體81中的軸2001如圖18所示貫通前壁部84和向前 突伸,并且如示于圖19,用于打開或關(guān)閉第一開閉閥Kl的開閉機構(gòu)2200的齒輪2201設在軸2001的遠端部分。
如示于圖19和20,開閉機構(gòu)2200設有齒條2202,其與齒輪 2201嚙合,滑動板2203,其設有所述齒條2202并且可沿水平方向移 動,支撐部2204,其從滑動板2203的一端(在圖19為左端)向前延 伸并且具有設在遠端的銷2205,以及臂部2208,其具有長孔2206, 所述銷2205接合在所述長孔中并且從第一開閉閥Kl的軸2207延伸。
在滑動板2203中,形成有長孔(槽)2203A,軸2001插入該長 孔2203A中,并且由于軸2001沿著長孔2203A相對移動,滑動板2203 沿水平方向的運動不會受阻。
此外,與臂部2208的長孔2206接合的銷2205可沿著長孔2206 相對移動。因此,隨著滑動板2203沿水平方向的運動,臂部2208與 軸2207 —起轉(zhuǎn)動,并且通過軸2207的旋轉(zhuǎn),第一開閉閥K1被打開 或關(guān)閉。
舉例來說,當滑動板2203被定位在示于圖19和20的位置時,第 一開閉閥Kl關(guān)閉引導風路體57的連接開口 54Aa,如示于圖23。與 此同時,第六開閉閥K6被打開,而第三開閉閥K3關(guān)閉收納殼體81 的連接開口84A,如示于圖31。
此外,當滑動板2203被從示于圖19和20的位置向右移動時,第 一開閉閥K1移動到圖23中的點劃線所示的位置,連接開口 54Aa被 打開,第六開閉閥K6被關(guān)閉,如示于圖30,并且第三開閉閥K3移 動到圖31中的點劃線所示的位置,從而打開收納殼體81的連接開口 84 A 。
圖37是顯示真空吸塵器的控制系統(tǒng)的配置的框圖。在圖37中, 附圖標記200表示控制裝置,其基于操作部13A的操作而控制電機 Ml、 M2和電磁閥2502。開閉閥Kl至K3、 K6、 28、 2502、電機Ml、 M2和控制裝置200構(gòu)成了氣流控制單元。 [操作]
下面將描述具有前述結(jié)構(gòu)的真空吸塵器的操作。 首先,如示于圖2,集塵單元50被安裝至吸塵器本體11的集塵 單元室22,并且如示于圖l,集塵軟管12被連接至吸塵器本體11的
16連接口 IIA,另一方面,吸入口體15通過延長管14被連接至手操作 管13。
此時,如示于圖21,第一開閉閥K1、第三開閉閥K3和第四開閉 閥28被打開,而第二開閉閥K2、第五開閉閥2502和第六開閉閥K6 被關(guān)閉。
也就是說,滑動板2203己被從示于圖19和20的位置向右移動, 第一開閉閥Kl移動到圖23中點劃線所示的位置,連接開口 54Aa被 打開,第六開閉閥K6如圖30所示被關(guān)閉,并且第三開閉閥K3移動 到圖31中的點劃線所示的位置,從而打開收納殼體81的連接開口 84A。
當手操作管13中的操作部13A的開關(guān)13b被操作時,電動送風 機24被驅(qū)動。通過電動送風機24的驅(qū)動,空氣被從電動送風機24 的吸入開口 24A吸入,負壓通過未示出的連接風路部分產(chǎn)生在集塵單 元50的收納殼體81中,并且還通過吸引風路部分56產(chǎn)生在集塵殼體 部74和塵埃分離部52的分離室部分54中。該負壓通過引導風路體 57作用于集塵軟管12、延長管14和吸入口體15,并且塵埃與空氣一 起從吸入口體15吸入。
吸入的塵埃和空氣通過延長管14和集塵軟管12被吸入集塵單元 50的吸入連接口 57a中。吸入到吸入連接口 57a中的塵埃和空氣通過 引導風路體57被導入塵埃分離部52的分離室部分54,并且在分離室 部分54中沿著圖10中的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谶@種空氣流,第二開 閉閥K2即使是在打開狀態(tài)下也會被強制關(guān)閉。
第二開閉闊K2形成有與分離室部分54的內(nèi)周面相同的曲率,并 且被設置成與該內(nèi)周面平齊,因此,可防止該閥成為阻礙空氣流動通 過分離室部分54的流路障礙。
基于前述轉(zhuǎn)動,塵埃和空氣在慣性力作用下分離,并且空氣穿過 塵埃分離單元55的網(wǎng)式過濾器NF1 (參照圖12)和開口 154B的網(wǎng)式 過濾器NF2 (參照圖24),然后進一步穿過吸引風路部分56并被吸入 過濾器部80的收納殼體81。
另一方面,分離出來的塵埃在慣性力作用下被從分離室部分54的導入幵口 53A與一部分空氣一起導入集塵容器410的連通殼體部 72。導入的塵埃和空氣通過連通殼體部72的連通路徑71被吸入集塵 室73,而塵埃被收集于集塵室73中。
吸入集塵室73的空氣通過網(wǎng)式過濾器NF3被吸入吸引風路部分 56,并被進一步吸入過濾器部80的收納殼體81。
穿過褶式過濾器IOO的褶式過濾器104吸入收納殼體81的空氣被 吸入到吸塵器本體11的連接風路部分25的吸入管27(參照圖21)中, 然后,吸入到電動空氣吹風機24的吸入開口 24A中。
吸入電動送風機24的吸入開口 24A的空氣被從圖2所示吸塵器 本體11的排放口 20H (參照圖21)通過電動送風機24排放。
在清潔完成后,如果收集于集塵容器410中的塵埃需要被處理掉, 則夾持器700的操作部701被從上側(cè)按壓?;谶@種按壓,夾持器700 繞軸部703抵抗著未示出的彈簧的推壓力從示于圖7的位置沿逆時針 方向轉(zhuǎn)動。
當夾持器700如圖9所示沿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時,夾持器700的鎖 爪707從蓋殼體500中的接合部件510的遠端部分511移開,并且蓋 殼體500被解鎖。當蓋殼體被解鎖后,蓋殼體500被扭力巻簧18 (參 照圖5)打開,如圖16中點劃線所示的。
另一方面,如果夾持器700如圖9所示轉(zhuǎn)動,夾持器700的按壓 部705向右移動滑動部件1201,并且根據(jù)這一實施方式,集塵容器410 的鉤部72F從滑動部件1201中的開口 1204的邊緣部分1204a移開, 并且集塵容器410被解鎖。此外,如示于圖15,集塵容器410的肋72R、 74R被導向殼體1101、 1111的彈簧1102、 1112的推壓力向上推動。 也就是說,集塵容器410被彈簧1102、 1112的推壓力彈起,如示于圖 17。
由于夾持器700的按壓部705和滑動部件1201的遠端部分1201a 之間的間隙,當夾持器700的操作部701被按壓時,蓋殼體500被打 開,然后,集塵容器410彈起。
通過這種方式,由于只需要通過按壓夾持器700的操作部701就 能使蓋殼體500打開且集塵容器410彈起,因此集塵容器410容易從
18吸塵器本體11拆下。
當手操作管13的操作部13A的停止開關(guān)13a被操作時,如示于 圖22,第四開閉閥28被關(guān)閉,且第五開閉閥2502被打開,從而網(wǎng)格 部件600被電機M1 (參照圖37)轉(zhuǎn)動。
通過網(wǎng)格部件600的旋轉(zhuǎn),褶式過濾器100被轉(zhuǎn)動,并且當除塵 機構(gòu)2000的臂部2002的突起2104抵靠著褶式過濾器104的脊部時, 臂部2002和軸2001與褶式過濾器IOO—起從圖31中點劃線所示的位 置順時針轉(zhuǎn)動。
當臂部2002轉(zhuǎn)動至示于圖31的位置時,臂部被溝槽84M的端部 制約,臂部2002和軸2001的旋轉(zhuǎn)被停止,只有褶式過濾器IOO轉(zhuǎn)動。
當臂部2002轉(zhuǎn)動至示于圖31的位置時,第三開閉閥K3關(guān)閉收 納殼體81的連接開口 84A,并且臂部2002的軸部2011按壓第六開閉 閥K6的接觸片87并且打開第六開閉閥K6。也就是說,收納殼體81 的外部空氣導入口 84F被打開,如示于圖33。
另一方面,當軸2001與臂部2002 —起轉(zhuǎn)動時,開閉機構(gòu)2200 的齒輪2201轉(zhuǎn)動,并且齒輪2201的旋轉(zhuǎn)將滑動板2203向左移動至示 于圖19和20的位置。通過滑動板2203的運動,如示于圖23,第一 開閉閥Kl從點劃線所示的位置移動到實線所示的位置,并且關(guān)閉引 導風路體57的連接開口 54Aa。
通過這種方式,如示于圖22,第一和第三開閉閥Kl、 K3被關(guān)閉, 而第六開閉閥K6被打開,如示于圖19和20。
此外,電動送風機24被以預定功率驅(qū)動,并且由于第六開閉閥 K6被打開且蓋殼體500未被密封或關(guān)閉于本體殼體20中,因此外部 空氣從圖22所示的收納殼體81的外部空氣導入口 84F被導入。
另一方面,當臂部2002的旋轉(zhuǎn)停止后,臂部2002的突起2104 基于褶式過濾器104的旋轉(zhuǎn)騎跨在褶式過濾器104的脊部2104上,并 且每次當騎跨在脊部上時,臂部2002的突起2104碰到褶式過濾器104 的脊部,并且振落附著在褶式過濾器104上的細塵。
從褶式過濾器104振落的細塵在通過外部空氣導入口 84F導入的 外部空氣作用下通過返回風路2511返回至塵埃分離部52的分離室54中。也就是說,從褶式過濾器104移開的細塵被從收納殼體81的內(nèi)側(cè) 排放到分離室54中。
由于從外部空氣導入口 84F導入的外部空氣沖擊到褶式過濾器 104上,因此褶式過濾器104被清潔。
由于第二開閉閥K2被流動通過返回風路2511的外部空氣打開, 如示于圖25,因此可以確保從褶式過濾器104振落的細塵能夠返回到 塵埃分離部52的分離室54。
被導入分離室54的外部空氣和細塵在圖IO中沿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 通過這種轉(zhuǎn)動,細塵和空氣在慣性作用下分離,分離出來的細塵在慣 性力作用下從分離室54的導入開口 53A通過集塵容器410的連通殼 體部72收集至集塵室73中。
此外,與細塵分離的空氣穿過塵埃分離單元55的網(wǎng)式過濾器NF1 (參照圖12)和開口 154B的網(wǎng)式過濾器NF2 (參照圖25),并進一 步被吸入到吸引風路部分56中。吸入吸引風路部分56中的外部空氣 通過旁通風路2500被吸入到吸入管27中,然后,吸入到電動送風機 24的吸入開口24A中,并從吸塵器本體11的排放口 20H排出。
通過這種方式,由于從褶式過濾器104振落的細塵返回到塵埃分 離部52的分離室54中,因此可以防止塵埃重新附著在褶式過濾器104 上。
此外,由于臂部2002通過褶式過濾器104的旋轉(zhuǎn)而被轉(zhuǎn)動,從而 關(guān)閉第三開閉閥K3并打開第六開閉閥K6,因此不必設置專門的電機 來打開第三開閉閥K3和第六開閉閥K6等。
當經(jīng)歷了預定時間后,電動送風機24的驅(qū)動被停止,網(wǎng)格部件 60只向后轉(zhuǎn)動預定角度,并且如示于圖21,第一開閉閥K1、第三開 閉閥K3和第四開閉閾28被打開,而第二開閉閥K2、第五開閉閥2502 和第六開閉閥K6被關(guān)閉。
根據(jù)該實施方式,由于第二開閉閥K2通過空氣流而被打開或關(guān) 閉,因此整個結(jié)構(gòu)可以簡化。
盡管在所描述的實施方式中,從外部空氣導入口 84F導入的外部 空氣直接吹到褶式過濾器104上,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就是說,
20除了前面描述的以外,空氣清潔的實施方式可以包括這樣的結(jié)構(gòu),即
空氣不直接吹到褶式過濾器104上,且在收納殼體81中的褶式過濾器 104的前側(cè)空間中漂浮的細塵以及收集在收納殼體81底部的細塵在流 入外部空氣導入口 84F的空氣作用下從底部開口 82A排放至收納殼體 81的外側(cè)。
此外,在所描述的實施方式中,在除塵器2104已經(jīng)騎跨在褶式過 濾器104的脊部上后,除塵器2104通過碰撞脊部而去除塵埃,但本發(fā) 明并不局限于此。舉例來說,可以如此設置,即當除塵器2104碰到褶 式過濾器100的保持框架時,其振動被傳遞到褶式過濾器104,并且 褶式過濾器104的塵埃在這種振動的作用下被移除。
另外,該實施方式被構(gòu)造成使得,當除塵器2104與褶式過濾器 104的脊部發(fā)生接觸時,褶式過濾器100的旋轉(zhuǎn)動作被傳遞至其上設 有除塵器2104的臂部2002。然而,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該實施方式, 舉例來說,也可以通過使除塵器2104接觸褶式過濾器100的保持框架 而將褶式過濾器100的旋轉(zhuǎn)傳遞至臂部2002。
另外,盡管該實施方式被構(gòu)造成使得褶式過濾器104包括放射狀 形成的褶部,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褶式過濾器IOO的旋轉(zhuǎn)可 被傳遞至臂部2002和第三開閉閥K3即可,褶部的方向可以是除放射 狀以外的方向,舉例來說,單一方向或多方向。然而,考慮到將旋轉(zhuǎn) 動作傳遞至臂部2002并且利用除塵器2104高效除塵,該實施方式中 放射狀的褶部可能是優(yōu)選的。
在上面的描述中,本發(fā)明以代表性實施方式的角度進行了解釋, 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本領域技術(shù)人員容易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 范圍和主旨的前提下,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構(gòu)造先做出各種改進和變更。 從上面描述的角度看,本發(fā)明意在包括那些對本發(fā)明所做的改進和變 更,并且這些改進和變更落在權(quán)利要求的范圍及等同替換的范圍內(nèi)。
本發(fā)明要求2006年8月25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No. 2006-229886的優(yōu)先權(quán),該申請的內(nèi)容,包括說明書、附圖和權(quán)利要求 均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申請中。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真空吸塵器,包括塵埃分離部,其用于分離由電動送風機吸入的塵埃和空氣;集塵部,其用于收集在塵埃分離部中從空氣分離的塵埃;過濾分離部,其可旋轉(zhuǎn)地設置在位于所述塵埃分離部的下游側(cè)的收納殼體中,并將通過所述塵埃分離部的細塵從空氣分離;驅(qū)動單元,其用于旋轉(zhuǎn)過濾分離部;外部空氣導入孔,其形成在所述收納殼體上,用于將外部空氣導入所述收納殼體中;外部空氣開閉部件,其用于打開或關(guān)閉外部空氣導入孔;連通風路,其用于連通所述塵埃分離部和所述收納殼體;以及連通風路開閉部件,其用于打開或關(guān)閉所述連通風路,其中,設有氣流控制單元,其用于形成用于常規(guī)清潔的第一流路,其延伸穿過所述塵埃分離部、所述連通風路和所述過濾分離部,并且被所述電動送風機抽吸,以及用于空氣清潔所述收納殼體的第二流路,其在空氣清潔過程中被所述電動送風機抽吸,而不使從所述外部空氣導入孔導入的空氣流經(jīng)所述過濾分離部;并且設有聯(lián)動機構(gòu),其用于基于所述過濾分離部被所述驅(qū)動單元旋轉(zhuǎn)而將所述外部空氣開閉部件和所述連通風路開閉部件聯(lián)動,從而通過使所述過濾分離部沿一個方向旋轉(zhuǎn)而打開所述連通風路開閉部件并且關(guān)閉所述外部空氣開閉部件,以形成所述第一流路,以及通過使所述過濾分離部沿另一方向旋轉(zhuǎn)而關(guān)閉所述連通風路開閉部件并且打開所述外部空氣開閉部件,以形成所述第二流路。
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的真空吸塵器,其中,所述過濾分離部設有褶式過濾器,其具有放射狀布置的多個過濾器溝槽,所述聯(lián)動機構(gòu)設有除塵單元,所述除塵單元具有與所述褶式過濾器接合的除塵器,并且當所述過濾分離部旋轉(zhuǎn)時,所述連通風路開閉部件和所述外部空氣開閉部件借助于所述除塵單元而從動于所述過濾分離部的旋轉(zhuǎn)來進行打開或關(guān)閉動作。
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的真空吸塵器,其中,在所述連通風路開閉部 件和所述外部空氣開閉部件的打開或關(guān)閉動作完成后,所述除塵單元 開始對所述過濾器進行除塵。
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的真空吸塵器,其中,所述除塵單元設有臂部, 所述臂部的后端可樞轉(zhuǎn)地支撐在所述褶式過濾器的回轉(zhuǎn)中心,所述除 塵器設置在臂部處并且與褶式過濾器的脊部相接觸,所述除塵器被設 置成可繞所述臂部的軸線轉(zhuǎn)動并且被繞所述軸線推壓。
全文摘要
一種真空吸塵器包括電動送風機、用于從空氣分離塵埃的塵埃分離部、集塵部、可旋轉(zhuǎn)地設置的過濾分離部、具有用于驅(qū)動過濾分離部的驅(qū)動單元和用于去除附著在過濾分離部上的細塵的除塵單元(2100);真空吸塵器設有連通風路開閉閥(K3),用于打開或關(guān)閉將塵埃分離部和過濾分離部相連通的連通風路,外部空氣導入口(84F),其設在連通風路開閉閥(K3)下游側(cè),用于通過將外部空氣導入到過濾分離部上游側(cè)而將所去除的細塵排放到外部,以及外部空氣開閉閥(K6),用于打開或關(guān)閉外部空氣導入口(84F),其中,在清潔模式下,連通風路開閉閥(K3)被打開、外部空氣開閉閥(K6)被關(guān)閉,而在除塵模式下,連通風路開閉閥(K3)被關(guān)閉、外部空氣開閉閥(K6)被打開,連通風路開閉閥(K3)和外部空氣開閉閥(K6)是通過過濾分離部的旋轉(zhuǎn)而被打開或關(guān)閉的。
文檔編號A47L9/10GK101505646SQ20078003157
公開日2009年8月12日 申請日期2007年3月3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6年8月25日
發(fā)明者土屋善弘, 小島健司, 村田博光, 松野真愛, 田中正俊, 町田幸雄, 竹本律雄, 鈴木仁, 鳥澤陽 申請人:株式會社東芝;東芝家用電器控股株式會社;東芝家用電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