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鉸鏈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鉸鏈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連接座廁和座廁板的鉸鏈裝置。
背景技術(shù):
座廁板鉸鏈裝置包括鉸鏈體和鉸鏈座,鉸鏈體與座廁板連接,鉸鏈座與座廁連接, 拆卸后鉸鏈座仍與座廁相連?,F(xiàn)在市場上座廁板的易拆裝原理基本上是將鉸鏈與鉸鏈座分 離,然后用卡扣或鉸鏈蓋來鎖緊。拆裝時主要分兩個步驟先要手動打開鉸鏈座上的鎖緊 開關(guān),然后方可把蓋板與鉸鏈座分離。而且鉸鏈與鉸鏈座多數(shù)是采用滑槽式裝配,靈活性較 低,打開不方便,使得座廁板與座廁的安裝過程相對繁瑣。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結(jié)構(gòu)簡單、操作方 便的鉸鏈裝置。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shù)措施實現(xiàn)一種鉸鏈裝置,包括柱形鉸鏈體、鉸鏈座、彈簧和按鈕,所述鉸鏈座包括底板和與 所述底板垂直連接的支柱,所述按鈕包括按板、設置于所述按板中部用于固定彈簧的凸臺、 與所述按板垂直連接的固定扣和具有通孔的第一卡扣,所述固定扣末端設置有凸鉤;所述 鉸鏈體軸向設置有彈簧收容槽、固定扣收容槽和第一卡扣收容槽,所述鉸鏈體還設置有支 柱收容槽,所述支柱收容槽與所述鉸鏈體的軸心垂直、且與所述第一卡扣收容槽連通,所述 固定扣收容槽內(nèi)壁設置有與所述固定扣的凸鉤相配合的滑槽;所述彈簧一端套于所述凸臺 外,另一端套于所述彈簧收容槽內(nèi);所述按鈕的固定扣和第一卡扣分別插入所述固定扣收 容槽和所述第一卡扣收容槽內(nèi),且所述凸鉤置于滑槽內(nèi)并可根據(jù)彈簧伸縮在滑槽內(nèi)滑動, 所述支柱穿過所述第一卡扣的通孔、并插入所述支柱收容槽內(nèi)。優(yōu)選地,上述第一卡扣的通孔為圓形或橢圓形。優(yōu)選地,上述支柱設置有環(huán)形槽,所述第一卡扣通孔為兩個相交圓的外輪廓形狀, 其中靠近所述按板的圓的半徑大于遠離所述按板的圓的半徑,所述支柱穿過所述通孔,所 述環(huán)形槽卡入所述通孔的遠離所述按板的圓內(nèi)。優(yōu)選地,上述支柱的環(huán)形槽設置于支柱的中部。優(yōu)選地,上述支柱端部為錐面,且所述錐面頂部設置有小圓柱,所述小圓柱端面為 圓錐面。優(yōu)選地,上述按鈕設置有具有與小圓柱相配合的固定孔的第二卡扣,所述鉸鏈體 軸向設置有與所述支柱收容槽連通的第二卡扣收容槽。優(yōu)選地,上述第二卡扣的端面為斜面。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本實用型新的鉸鏈裝置安裝鉸鏈體 時,彈簧處于自然狀態(tài),第一卡扣的通孔沒有完全對準支柱收容槽,將鉸鏈體的支柱收容槽對準鉸鏈座的支柱,將支柱逐步插入鉸鏈體的支柱收容槽,當支柱撐入第一卡扣的通孔時, 第一卡扣鉸鏈體的方向運動,使通孔對準支柱收容槽,彈簧被壓縮,繼續(xù)插入支柱,使支柱 完全置于支柱收容槽內(nèi),此時,按鈕受到彈簧的彈力,即通過第一卡扣的通孔內(nèi)壁對支柱的 壓力將支柱壓緊。拆卸鉸鏈體時,先按一下按鈕,然后將鉸鏈體拉出支柱即可。因此只需將支柱插入支柱收容槽即可方便地安裝;拆卸時只需按一下按鈕,然后 把鉸鏈體拉出支柱即可,所以本實用新型的鉸鏈裝置具有結(jié)構(gòu)簡單、操作方便的優(yōu)點。
利用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實施例不構(gòu)成對本實用新型的 任何限制。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鉸鏈裝置用于連接座廁和座廁板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鉸鏈裝置用于連接座廁和座廁板的分解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鉸鏈裝置的分解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鉸鏈裝置的按鈕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鉸鏈裝置的安裝過程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鉸鏈裝置的安裝過程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鉸鏈裝置的安裝過程圖;圖8是圖6的A處放大圖;圖9是圖6的B處當按鈕推進時的放大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鉸鏈裝置的第一卡扣鎖緊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鉸鏈裝置的第一卡扣未鎖緊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jié)合以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如圖1至圖11所示,一種鉸鏈裝置,包括柱形鉸鏈體10、鉸鏈座20、彈簧30和按 鈕40,鉸鏈體10與座廁板50連接,鉸鏈座20與座廁60連接,拆卸后鉸鏈座20仍與座廁 60相連。柱形鉸鏈體10、鉸鏈座20、彈簧30和按鈕40可分別設置為兩套。鉸鏈座20包括底板21和與底板21垂直連接的支柱22,按鈕40包括按板41、設 置于按板41中部用于固定彈簧30的凸臺42、與按板41垂直連接的固定扣43和具有通孔 441的第一卡扣44,固定扣43末端設置有凸鉤431 ;鉸鏈體10軸向設置有彈簧收容槽11、 固定扣收容槽(圖中未標示)和第一卡扣收容槽13,鉸鏈體10還設置有支柱收容槽14,支 柱收容槽14與鉸鏈體10的軸心垂直、且與第一卡扣收容槽13連通,固定扣收容槽(圖中 未標示)內(nèi)壁設置有與固定扣43的凸鉤431相配合的滑槽(圖中未標示);彈簧30 —端 套于凸臺42外,另一端套于彈簧收容槽11內(nèi);按鈕40的固定扣43和第一卡扣44分別插 入固定扣收容槽(圖中未標示)和第一卡扣收容槽13內(nèi),且凸鉤431置于滑槽(圖中未標 示)內(nèi)并可根據(jù)彈簧30伸縮在滑槽(圖中未標示)內(nèi)滑動,支柱22穿過第一卡扣44的通 孔441、并插入支柱收容槽14內(nèi)。具體地,按鈕40的固定扣43插入鉸鏈體10的固定扣收容槽(圖中未標示)內(nèi),且 固定扣43的凸鉤431卡入鉸鏈體10的滑槽(圖中未標示),按鈕40固定于鉸鏈體10上,且凸鉤431可在滑槽(圖中未標示)內(nèi)滑動,因此按鈕40可沿鉸鏈體10的軸向運動。彈 簧30位于鉸鏈體10和按鈕40之間,且套于彈簧收容槽11內(nèi)。第一卡扣44的通孔441為 圓形或橢圓形。固定扣43的數(shù)目可以根據(jù)需要設置為1個或1個以上,作為本實用新型的 一種實施方式,固定扣43設置為2個。將鉸鏈體10安裝于鉸鏈座20時,如圖5所示,彈簧30處于自然狀態(tài),第一卡扣44 的通孔441沒有完全對準支柱收容槽14,將支柱22逐步插入鉸鏈體10的支柱收容槽14, 支柱22撐入第一卡扣44的通孔441,第一卡扣44向鉸鏈體10的方向運動,使通孔441對 準支柱收容槽14,彈簧30被壓縮,繼續(xù)插入支柱22,當支柱22完全置于支柱收容槽14內(nèi) 時,如圖6所示,此時按鈕40受到彈簧30的彈力,即通過第一卡扣44的通孔441內(nèi)壁對支 柱22的壓力將支柱22壓緊。拆卸鉸鏈體10時,先按一下按鈕,然后將支柱22從支柱收容槽14內(nèi)拉出即可。因此只需將支柱插入支柱收容槽即可方便地安裝;拆卸時只需按一下按鈕,然后 把鉸鏈體拉出支柱即可,所以本實用新型的鉸鏈裝置具有結(jié)構(gòu)簡單、操作方便的優(yōu)點。較佳地,如圖4、圖10和圖11所示,支柱22設置有環(huán)形槽221,第一卡扣44通孔 441為兩個相交圓的外輪廓形狀,其中靠近按板41的圓442的半徑大于遠離按板41的圓 443的半徑,支柱22穿過通孔441,如圖7和圖8所示,環(huán)形槽221卡入通孔441的遠離按 板41的圓443內(nèi)。支柱22的環(huán)形槽221可設置于支柱22的中部,也可以設置于支柱22 的其他部位。支柱22可插入靠近按板41的圓442,即大圓442內(nèi),但不可置于遠離按板41的圓 443內(nèi),S卩小圓443內(nèi),而支柱22的環(huán)形槽221套入小圓443內(nèi),因此,安裝鉸鏈體10時, 彈簧30處于自然狀態(tài),第一卡扣44的通孔441的小圓443對準支柱收容槽14,將支柱22 逐步插入鉸鏈體10的支柱收容槽14,支柱22撐入第一卡扣44的通孔441的大圓442內(nèi), 第一卡扣44受到支柱22的擠壓向鉸鏈體10的方向運動,如圖11所示,使通孔441的大圓 442對準支柱收容槽14,此時彈簧30被壓縮,繼續(xù)插入支柱22 ;當支柱22完全置于支柱收 容槽14內(nèi)時,支柱22的環(huán)形槽221正對按鈕40的通孔441,彈簧30需恢復原狀而產(chǎn)生彈 力,按鈕40受到彈簧30彈力作用向遠離鉸鏈體10方向運動,如圖10所示,支柱22的環(huán)形 槽221被卡入通孔441的小圓443內(nèi),此時,鉸鏈體10被固定于鉸鏈座20上。拆卸鉸鏈體 10時,先按壓按鈕40的按板41,彈簧30受到按板41的壓力壓縮,第一卡扣44通孔441的 大圓442正好正對支柱收容槽14,則支柱22可在第一卡扣44通孔441中自由運動,此時可 拉出鉸鏈體10 ;當支柱22脫離第一卡扣44的束縛時,彈簧30恢復原狀。由上所述可知, 支柱22的環(huán)形槽221和第一卡扣44通孔441的大圓442、小圓443設置,可使鉸鏈座20和 鉸鏈體10之間連接得更加牢固。較佳地,支柱22端部為錐面222,且錐面222頂部設置有小圓柱223,小圓柱223 端面為圓錐面224 ;錐面和圓錐面的設計,可以使支柱22插入支柱收容槽14時,錐面222和 圓錐面224與第一卡扣44相互接觸時,支柱22更易滑入支柱收容槽14內(nèi)。較佳地,按鈕40設置有具有與小圓柱223相配合的固定孔451的第二卡扣45,鉸 鏈體10軸向設置有與支柱收容槽14連通的第二卡扣收容槽15。較佳地,第二卡扣45的端面454為斜面。這樣有利于第二卡扣45卡入支柱22的 小圓柱223上。[0038]具體地,如圖6和圖9所示,拆卸鉸鏈體10時,如上所述,支柱22插入支柱收容槽 14后,按壓按鈕40的按板41,彈簧30受到按板41的擠壓進一步產(chǎn)生壓縮形變,此時第二 卡扣45向鉸鏈體10方向運動,第二卡扣45端部的斜面454與支柱22端部為錐面222配 合擠壓,第二卡扣45沿錐面222產(chǎn)生彈性形變、向上運動,進一步按壓按板41,第二卡扣45 端部的斜面454越過錐面222,與小圓柱223的圓錐面224擠壓,更進一步按壓按板41,第二 卡扣45端部的斜面454越過圓錐面224,如圖7所示,小圓柱223插入第二卡扣45的固定 孔451內(nèi),此時支柱22位于第一卡扣44通孔441的大圓442內(nèi)。最后取消按壓按鈕40,按 鈕40受到彈簧30的彈力,此時通過第二卡扣45將鉸鏈在彈簧彈力方向鎖緊,第二卡扣45 的固定孔451恰好與支柱收容槽14相對,這時無須再按著按鈕,由于彈簧的作用,使得支柱 22上的小圓柱223受到固定孔451的壓力,小圓柱223也對固定孔451有一個反作用力,使 按鈕40不會往遠離鉸鏈體10的方向運動,同時也使第一卡扣不能扣住支柱環(huán)形槽221,此 時,可把鉸鏈體10從支柱22拉出,完成拆卸。本實用新型的鉸鏈裝置結(jié)構(gòu)簡單,可方便地通過第一卡扣44或第二卡扣45將鉸 鏈裝置鎖緊或釋放。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而非對本實 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 通技術(shù)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 實用新型技術(shù)方案的實質(zhì)和范圍。
權(quán)利要求一種鉸鏈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柱形鉸鏈體、鉸鏈座、彈簧和按鈕,所述鉸鏈座包括底板和與所述底板垂直連接的支柱,所述按鈕包括按板、設置于所述按板中部用于固定彈簧的凸臺、與所述按板垂直連接的固定扣和具有通孔的第一卡扣,所述固定扣末端設置有凸鉤;所述鉸鏈體軸向設置有彈簧收容槽、固定扣收容槽和第一卡扣收容槽,所述鉸鏈體還設置有支柱收容槽,所述支柱收容槽與所述鉸鏈體的軸心垂直、且與所述第一卡扣收容槽連通,所述固定扣收容槽內(nèi)壁設置有與所述固定扣的凸鉤相配合的滑槽;所述彈簧一端套于所述凸臺外,另一端套于所述彈簧收容槽內(nèi);所述按鈕的固定扣和第一卡扣分別插入所述固定扣收容槽和所述第一卡扣收容槽內(nèi),且所述凸鉤置于滑槽內(nèi)并可根據(jù)彈簧伸縮在滑槽內(nèi)滑動,所述支柱穿過所述第一卡扣的通孔、并插入所述支柱收容槽內(nèi)。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鉸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的通孔為圓形或 橢圓形。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鉸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設置有環(huán)形槽,所述第 一卡扣通孔為兩個相交圓的外輪廓形狀,其中靠近所述按板的圓的半徑大于遠離所述按板 的圓的半徑,所述支柱穿過所述通孔,所述環(huán)形槽卡入所述通孔的遠離所述按板的圓內(nèi)。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鉸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的環(huán)形槽設置于支柱 的中部。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一種鉸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端部為錐面, 且所述錐面頂部設置有小圓柱,所述小圓柱端面為圓錐面。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鉸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鈕設置有具有與所述小 圓柱相配合的固定孔的第二卡扣,所述鉸鏈體軸向設置有與所述支柱收容槽連通的第二卡 扣收容槽。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鉸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扣的端面為斜面。專利摘要一種鉸鏈裝置,包括柱形鉸鏈體、鉸鏈座、彈簧和按鈕,鉸鏈座包括底板和與底板垂直連接的支柱,按鈕包括按板、設置于按板中部用于固定彈簧的凸臺、與按板垂直連接的固定扣和具有通孔的第一卡扣,固定扣末端設置有凸鉤;鉸鏈體軸向設置有彈簧收容槽、固定扣收容槽和第一卡扣收容槽,鉸鏈體還設置有支柱收容槽,支柱收容槽與鉸鏈體的軸心垂直、且與第一卡扣收容槽連通,固定扣收容槽內(nèi)壁設置有與固定扣的凸鉤相配合的滑槽;彈簧一端套于凸臺外,另一端套于彈簧收容槽內(nèi);凸鉤置于滑槽內(nèi)并可根據(jù)彈簧伸縮在滑槽內(nèi)滑動,支柱穿過第一卡扣的通孔、并插入支柱收容槽內(nèi)。本實用新型的鉸鏈裝置可方便地安裝或拆卸鉸鏈體,具有結(jié)構(gòu)簡單、操作方便的優(yōu)點。
文檔編號A47K13/12GK201641853SQ201020104960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1月2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1月27日
發(fā)明者吳禮波 申請人:吳禮波